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评课
因数与倍数的整理与复习评课

《因数和倍数的复习和整理》评课

欧阳小玲

今天是我校本学期的第二个家长开放日,本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家长对学校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感受孩子在校的学习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今天下午给家长们展示的分别是一年级李见香老师老师执教的《小狗敲门》和六年级数学课刘芳老师执教的《因数与倍数的复习与整理》。

刘芳老师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声音甜美,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她执教的《因数和倍数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充分显示了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领悟,不仅让学生通过复习使他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并能很好形成知识网络。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知识、技能的培养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很好地促进了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节课内容是概念的整理复习,针对概念较多这一特点,刘老师抓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由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围绕着全班人数70人,平均分成10个小组,运用70和10说出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整除”这条主线,回忆旧知,再通过分一分、理一理的方法整理成知识网络,从而进一步理解深化知识。因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的。”

复习课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知识的整理上,更重要是要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科学方法。刘老师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过的知

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树形图、列表法、网络图)建构起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但又存在零乱、无法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缺陷,于是刘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行优化,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最优的知识网络图的建构,渗透了数学“简约但不简单”的理念。更具匠心的是,刘老师改变传统对知识整理的办法,把相关知识的回忆分解、融入到学生知识梳理方法的讲评过程中,避免了枯燥无味,更使得课堂流畅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教学过程都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和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比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整理有效得多,不仅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大大提高了概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自主探求的过程中学会了复习的方法。

整理与复习课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基本练习,到综合运用,再到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帮助了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让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获得充分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最后一个猜电话号码的互动环节,既是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一个掌握程度,也是考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创设问题,引领学生在数学中思考、操作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2011年12月15日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四篇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课前5分钟,由小主持人组织复习题,体现了学生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1.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只是看到优等完成了,没有考虑到弱势生他们的情况; 2.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的机会只给了几名活跃的优生,而让弱势生成为了看客;如果能先开展小组内的展示,再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就不会有沉默者了; 3.在展示中,几个小组的结论和表现方式都相同就可以不重复展示,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展示上; 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本学期的“三人行”活动中,我们组选取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起始课《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于人性化。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实现了课的有效性。

(完整版)《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评课稿 宁县开发区中学王寓锋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这一教学内容分为两段进行学习。第一阶段,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王金池老师讲的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内容。教学重点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是: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认为王金池老师这节课有这几个方面做的很好: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 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王金池老师创设了为学生带来熟知的好朋友“喜洋洋”的教学情境,并且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以开火车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以动物运动会吹泡泡的形式调动学生等等。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情景能拥有生动、兴趣盎然的课堂。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新知识的教学其实就是“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跳首先要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就摘不到苹果,太高伸

手就可摘到。起点体现了一个基础,跳体现了一种迁移、创新和跨越。在《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教学上这个起点就是《用2 —6的乘法口决求商》,在王金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中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这种方法的迁移。比如:让学生思考:如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这些环节都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迁移。 三、巧妙的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观念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教书就是教教材,就是把课本从头到尾一致不变的讲述出来。本节课教材的主题图是快乐的节日,它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王金池老师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的整合起来:先出示“有56面小旗,每行挂7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挂几行?”引导学生用2至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并求商。最后再变式为:有56面小旗,平均挂8行,每行挂几面?得出另一道除法算式。“变式”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就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学习的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比如在教学第一个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两个除法算式后,没有结束学习下一个信息,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两个除法算式的异同:有的学生说条件不同,问题不同;有的学生说每个算式想的口诀都一样……,层层贴进,没有教师一份强加的成份。在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总结之后,利用“小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因数和倍数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青岛版五年级上册) 概念整理归纳 一、因数和倍数 1. 因数、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和c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 2. 一个数它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它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倍数也是 3. 1的因数只有1;任何自然数都有因数1;除1以外的整数,至少有2个因数。 4.因为任何整数都能被1整除,所以任何整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整数的因数。 5.因为0能被任何不是零的整数整除,所以0是任何不是零的整数的倍数,任何不是零的整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二、2、5、3的倍数的特征 1.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0是最小的偶数。 2.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3.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 4.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如果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 三、质数和合数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2.自然数的分法(1)质数、合数、1(2)偶数、奇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2是唯一的偶质数,除了2以外,其余的质数都是奇数 5.质数和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质数和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6.质因数: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7(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2841990.html,,请保留此标记。).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示出来 8.会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注意:要把质因数相乘形式写在等号右边,商不能是1,例21=3×7)12如果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叫做这个自然数的质因数。 9.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 10.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时,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得出的商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倍数与因数练习题

因数与倍数练习题一 一、判断题 1、任何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 2、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这个数的因数。( ) 3、个位上是0的数都是2和5的倍数。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5、5是因数,10是倍数。( ) 6、36的全部因数是2、3、4、6、9、12和18,共有7个。( ) 7、因为18÷9=2,所以2是18的倍数,9是2的因数。( ) 9、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少有两个因数。( ) 10、一个数如果是24的倍数,则这个数一定是4和8的倍数。( ) 11、15的倍数有15、30、45。( ) 12、一个自然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 ) 13、两个质数相乘的积还是质数。( ) 14、一个合数至少得有三个因数。( ) 15、在自然数列中,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16、15的因数有3和5。( ) 17、在1—40的数中,36是4最大的倍数。( ) 18、1是16的因数,16是16的倍数。( ) 19、8的因数只有2,4。( )

20、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也就是说一个数的最大因数等于它的最小倍数。( ) 21、任何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 ) 22、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 23、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25、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 ) 26、一个数的因数总是比这个数小。( ) 27、743的个位上是3,所以743是3的倍数。( ) 28、100以内的最大质数是99。( ) 29.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 30.质因数必须是质数,不能是合数。( ) 31.自然数中,除去合数就是质数。( ) 3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 33.18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等。( ) 34.能同时被2和3整除的数都是偶数。( ) 35.两个数能整除,也可以说这两个数能除尽。 ( ) 36.12的因数只有2、3、4、6、12。( ) 37.1是质数而不是偶数。( ) 38.在自然数中与1相邻的数只有2。() 的倍数,一定是9的倍数。() 40.奇数都比偶数小。()

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评课稿 《因数和倍数》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一堂《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张老师把这节课上得朴实,

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下面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 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

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因数和倍数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因数和倍数教学中,张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想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的书写,很好! 建议:多加强生生评价和老师的鼓励性评价!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课稿

冀教版《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评 课稿 昨天,向老师学了《9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这节课,觉得上得很好,下面来说说我的学习体会。 一、巧妙地构思了本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 首先安排了复习,既巩固了已学的口诀,又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对于乘除法计算的重要。然后安排了一个孩子学过的儿歌《九九歌》,学生觉得语文上的儿歌还可以放在数学课上来探索,很有趣,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在对儿歌的初步探索中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这一主环节时,洪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一行10格9星的方格图,找到规律填写表格,根据表格编写口诀,找出口诀规律帮助记忆口诀,在学生有了一定记忆的基础上,练习了几组乘除法有关联的题组,并进行小结:一般一句乘法口诀能计算2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书中的教学内容到此结束,洪老师又增加了9星瓢虫,9元超市两道有趣的题,学生在主动解题的过程中又一次巩固了口诀。然后又回归到开头的《九九歌》上,找出了蕴藏其中的9的口诀,然后学生心中豁然开朗,为什么叫九九歌,原来如此啊,既加深了对口诀的记忆,又体会到儿歌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数学。 这样首尾相接的教学设计有趣,完整,又层次清晰。

二、准确地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学过了1-8的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多次编口诀的经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除了是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更主要的是探索口诀中蕴含的规律来记忆口诀并加以应用。洪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出了口诀中的好多规律:十位数+个位数=9,得数依次加9,五九、六九的得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刚好相反,1个9比10少1等等,学生在自己探索出的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口诀,效果是明显的。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学生较好地应用了口诀去解决。 三、合理地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因为学生已有了编口诀的经验,因此教学中洪老师没有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发现星星方格图排列规律后学生独立完成剩余表格的填写,同桌讨论编写口诀、探索口诀规律、如何记忆口诀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四、灵活地设计了板书内容。 书中星星方格图表格是横着的,洪老师将它竖着画,更方便编口诀,和编出的口诀相对应,直观地帮学生理解了口诀含义,方便了学生找规律。 五、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洪老师对各个环节时间分配大体上比较合理,因此,一节课下,也刚刚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没有对本节课内容、对学生的全盘把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 教学设计

虹桥第一小学教学设计设计者:孙晶 单元第二单元课题因数与倍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计算除法算式的过程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借助直观图,先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课前 准备 PPT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定标(一)导入新课: 《爸爸去哪》导入 小结: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 的关系,那么在数学领域中,数与数之间有时也存 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因数和倍数》 (二)确立学习目标: 这节课,你想学会什么? (三)自主学习: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自学教材第5页并思考 1.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 2.因数和倍数有怎样的关系? 生:1.什么是因数和倍数 2.因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因数和倍数 通过谈话导入 新课,使学生 对明确学习目 标。

3.你能试着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并说说谁是 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你的收获。 这样的算式能写完吗?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它们吗? (1)教师引导。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深化认识。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 能整除的一类、有余数的一类。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新知探索 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 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 包括O)。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 “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 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 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 的。 学生尝试说。因数和 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 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 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 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 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 30÷6=5,30是6和5的 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完成做一做 由具体到抽 象引出概念; 再由抽象回 到具体,举例 说明概念,这 样的思维转 换过程有利 于学生认知 概念,切实掌 握概念。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法算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自己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理解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探索出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开始了,淘气与笑笑所在的班级分别排出了下面两种队形,你能算一算他们两个班各有多少人吗?9×4=36(人) 5×7=35(人) 2.大家别小看了这两道很普通的乘法算式,里面却蕴含了丰富的学问,咱们就以9×4=36为例,在这道算式中,4、9、36分别叫什么?乘数和积之间还有一种更具体的关系,想知道吗?请翻开教材31页自学“认一认”部分。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认识倍数与因数 1.学生自学。 2.通过自学,发现4、9和36有什么样的关系了吗? 3.学生汇报。 4.在这两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数学名词,它们是?(因数和倍数) 5.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倍数与因数。(板书课题) 6.刚才在你自学的时候,智慧老人告诉我们一句很关键的话,你注意到了吗?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什么是自然数?那也就是在1、2、3……这些自然数的基础上研究倍数与因数。 7.那你还能根据其它的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

因数吗? 请个别同学说乘法算式,其他同学来回答倍数与因数的问题。 8.老师这有两道算式,谁来试一试。 45÷5=9 1×36=36 用心倾听的同学一定会发现,1×36=36 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话特别拗口,就像绕口令一样,是哪两句? 36是36的因数,36是36的倍数。 既然这两么拗口,那能不能直接说36是因数,36是倍数呢? (不能)这样的话就不知道36是谁的因数,36是谁的倍数了,因数与倍数在数学中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一定要讲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通过这道题你还有发现吗? 一个数是它本身的因数,也是它本身的倍数。 (二)找倍数 1.刚才我们是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来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那现在老师如果给你几个数,你能判断一下谁是7的倍数吗?注意要说清你的理由。7、14、17、25、77 2.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3.学生汇报。 4.其实要找出7的倍数并不难,难的是你能不能找出7的所有倍数?下面就请小组合作来找7的倍数,不过在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7的倍数?老师只给你3分钟的时间,看看哪一个小组找到的数有序、多。 (1)学生找 (2)小组汇报。用7去分别与1、2、3……相乘,所得的积就是7的倍数。 (3)小结: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7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不能) 为什么?因为7的倍数有无数个。所以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可以背这个数的乘法口诀!如一七得七……,一般可以从小到大写5个,后面用省略号表示。 5.请同学们快速写出100以内8的倍数。(师板书) 6.根据板书,观察7、8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范文

《因数和倍数》评课稿范文 《因数和倍数》这一堂课在各个版本中的内容和学习目标都存在着差异。今天听了《因数和倍数》的不同上法,结合自己先前对教材的认识与设计,现在比较着来谈谈听完课后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说说这两堂课教学内容上的差异。第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因数和倍数,指导学生正确描述因数和倍数。其次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第三部分是了解因数和倍数以及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的特性。第二堂课先建立了整除的概念,理清除尽和整除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最后让学生学会描述因数和倍数。(即4句话: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约数。) 接着我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的上法比较严谨,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练习,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因数和倍数并能正确描述,同时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能根据因数和倍数的特性解决问题。完成了本课的技能目标。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在这一课的导入中,教师用加,减,乘,除四个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对7×3=21给出描述性的语句“我们说7是21的因数,3也是21的因数;21是7的倍数,21也是3的倍数。”这个导入,除了在乘法里出现了因数这个词和本课内容有关联外,其他关系并不大,用这样的练习作为切入点,它的用处并没有体现。 其次,教师对学生提醒:“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在这里,我觉得教师给出的定义一定要准确“我们说的因数和倍数都是指“0”以外的自然数。”说到这个0是否除外的问题,人教论坛上还有争议,因此对这个问题暂不考虑。在判断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练习题中,对于加和减题是否能说倍数和因数的判断,我觉得没有存在的必要。在这里教师设计的题“判断8÷4=2,4和2

7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老师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2——6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在学生经历“观察——尝试——交流——欣赏——应用”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到学习数学乐趣。在课堂上,老师始终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里老师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并认真地实施,力求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节课中,老师在上课伊始创设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里拿一个气球,前面3个气球上分别写着数字7、14、21,让学生观察,接着把后面4气球上数填完整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识7的乘法口诀所有的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老师还创设一个富有人文性的古诗情境,告诉学生《枫桥夜泊》这首古诗中也有乘法口诀,让小朋友找找看。学生在这个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与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新授环节,老师让学生自编7的乘法口诀,然后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2——6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已交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老师让学生根据每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做转转盘游戏等练习,对7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主动参与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教材P-5例1。 12÷2=6 9÷5=1.8 30÷6=5 2÷3=0.6 26÷8=3.5 19÷7≈2.71 20÷10=2 21÷21=163÷9=7 (1)观察。 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 (2)分类。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 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进行分类。 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 (1)教师引导: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2)学生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例1能整除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3)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 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 (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 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 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 学生独立思考。 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 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 18÷2=9, 2和9是18的因数; 18÷3=6, 3和6是18的因数。 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 (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 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 (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因数与倍数评课复习过程

《因数与倍数》评课 《因数和倍数》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特点,难点是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孙老师的这节课所设计的每个课堂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深度把握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强烈的目的性,思路清晰,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彰显着深刻。下面我从本节重难点的把握上谈谈自己的收获: 1、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12个人表演,可以怎样排列?先让学生进行排一排、画一画,并提出要求: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出你的排法,为后面的“说一说”做好铺垫,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并且表达的是非零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12是12的因数、12也是12的倍数,能不能合在一起说:12是因数,12是倍数?”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a×b=c,以及除法算式:12÷4=3,c÷a=b,让学生从内涵上加深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设计是有梯度的,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 在找3的倍数时,老师明确提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找3的倍数,并在练习时又提出按有序思考的办法找4的倍数。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环节,老师提出要求:怎样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并且在后面的交流展示中,先展示有遗漏情况的,让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另外,教师适时的追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最后点拨出学生思维中的共同点: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通过继续追问:因数越来越接近,为什么不接着找下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3、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

二年级上数学评课稿7的乘法口诀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七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教者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观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归纳起来本课主要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飞机――汽车――轮船),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同时学生发现这些数字在用几个几表示时都与数字7有关系,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三、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本课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

《因数和倍数》教学案例 袁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评课稿 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

整理复习“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一、评教学设计 通过听课,可以看出在备课时候,教师认真研究了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环节比较紧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数知识,奇数、偶数的特征,因数倍数的关系,及质数合数的特征,教学重点突出,使学生熟练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能熟练的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教学难点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另外时间的安排比较恰当,内容的衔接方面也很严谨。 二、评教学技术 根据教学活动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小黑板,数字图片辅助教学。 三、评教学方式 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四、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个小组上台展示的机会,学生很乐于参与,教师在小组展示后,做阶段性评价,给优秀组鼓励。表现了新课标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 五、评课堂调控 1、根据教学设计,依托教材,并有所扩充,能做到活用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2、用课本整理与自评11-15题引出相应的知识点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适当补充练习,如说一说下面那个式子是分解质因数。40=5×8 15=3×5 21=1×3×7 使学生了解,质因数与因数有什么区别?在做题是,养成让学生说想法,算法的习惯。 3、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说得很充分,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练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设计巩固练习时,联系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课堂虽动而不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融洽。 5、学生上台展示时,讲话声音略稍小了些,教师可适当鼓励其大胆发言。 六、过程评价 七、教学效果

《倍数和因数》课例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倍数和因数》课例分析 《倍数和因数》课例分析一、创设情景,操作引入: 1、课前游戏: 游戏规则: 学生依次报数,如果遇见 3 或者是 3 的倍数就拍手来代替,发生错误的人被淘汰,没有轮到报数的人来判断其他人是否正确。 最后由一人胜出,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 请 10 个学生上前面玩这个游戏,其他人来判断。 2、操作引入: (课件展示)师: 一起看大屏幕,你能把这 12 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能不能再用一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你的拼法? 3、分组用准备好的小正方形进行操作。 得出下列算式: 43=12 62=12 121=12 揭示课题: 1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用 3 种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数学新本领。 二、教学新知: ㈠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 1、指导认识因数和倍数: 1 / 10

教师指出: 因为 43=12,所以我们可以说 12 是 4 的倍数, 12 也是 3 的倍数。 4 是 12的因数, 3 也是 12 的因数。 (同时板书)师: 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 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 112 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很特别,是哪两句啊?生: 12 是 12 的因数, 12 是 12 的倍数。 师: 虽然是特别了一点,不过还真是这么回事, 12 的确是 12 的因数, 12 也是 12 的倍数。 2、巩固新知: a、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 1 25=60 98=72 1 83=6 (学生同桌互说)教学预设: 预计学生说最后一题时,如有一些小困难,可提示先转化为乘法后再说。 B、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同桌交流(可举乘法或除法例)。

《因数与倍数》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因数与倍数》听课有感 《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36的因数”时,应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36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要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36”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要考虑

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应该是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应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