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学风榜样

七学风榜样

七、学风榜样

我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有无数的前辈以身作则,不断传承和发扬河海精神,为学校学风的积淀写下了不朽篇章,是激励一代代河海人潜心钻研、继承弘扬河海精神的不竭动力。

(一)严恺教授

严恺 (1912-2006),福建闽侯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创始人、名誉校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1952年负责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任副院长、院长。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恺1933年毕业于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35年考取公费研究员出国留学资格赴荷兰留学,1938年毕业于荷兰德尔福德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海岸工程学工程师职称。旋即回归祖国,到云南从事农田水利建设。1939年被聘为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教授。1943年北上参加治理黄河的水利工程,任国家黄河水利设计组主任、研究室主任和水利工程总队队长,同时兼任国立河南大学、国立黄河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教授。1946年担任国立河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主任、教授,还曾任该校水利系主任。1952年,国务院任命一级教授严恺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副院长、1958年升任院长,直到1983年任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1955年,严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5年又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当选墨西哥科学院院士,成为当代中国少有的三冕院士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严恺教授发表黄河港口、天津新港回淤问题,长江口航道整治研究、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复杂科技问题等方面的学术论文70余篇,并出版了《中国海岸工程》等著作多部,他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199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对我国水利学、海岸工程学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他曾长期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等职务。严恺教授还是中国共产党十大、十一大全国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2年,是严恺院士诞辰100周年,河海大学隆重举行以“缅怀严恺院士的杰出贡献,学习严恺院士爱党爱国的崇高精神,弘扬严恺院士的高尚品格,研究严恺院士的教育思想”为主题的纪念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为纪念活动题词:“严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教育家,终生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培养了大批水利科技人才,为河海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先生一生执着追求,治学严谨,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希望学校以先生百年诞辰为契机,秉承先生亲拟并躬身实践的‘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十六字校训,激励广大河海学子弘扬前辈优良传统,立志献身祖国水利事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图13 纪念严恺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河海大学隆重举行严老一生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教书育人。为人率先垂范,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始终倡导着“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优良校风,严老给我们下一代河海学子留下了一份极其丰富、无价和难忘的精神财富。纪念严恺院士诞辰100周年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激励全校师生学习他忠于祖国、倾心事业的理想信念;学习他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道德高尚;学习他严谨求实、执著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率先垂范、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为水利科技和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心血和智慧的一生。

(二)徐芝纶教授

徐芝纶(1911-1999),江苏江都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力学家,是国内最早引进有限单元法解决水利问题的专家。

徐芝纶教授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参与组建华东水利学院并先后任教务长、副院长,著有工程力学方面论文10余篇,并结合教学工作编写及翻译工程力学方面的教科书10余部,为我国工科院校广泛采用,其中《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是国内最早引进有限单元法的专著,对工程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当选中国力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江苏省力学学会第一届副事长和第二、第三届理事长,以及第四届名誉理事长。徐芝纶的科学研究工作一贯坚持从生产实际的需要出发,将研究成果做到便于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为止,并通过教学活动将成果进一步提高与普及。早在50年代,根据当时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需要,他就指导青年教师研究过荷载作用下基础梁的内力计算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制成表格以便应用,以后又陆续制成了文克勒地基与中厚度地基上基础梁的计算表格。这些表格至今仍是设计人员放在案头的重要设计资料。60年代末,他在参加水利工程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将双曲扁壳这一先进的结构型式推广应用到闸门结构中去,研究了在水压作用下双曲扁壳的内力计算方法,并亲自用普通计算器制成许多表格收集在《双曲扁壳闸门的计算与设计》一书中,为工程技术人员所广泛使用。徐芝纶教授生前长期担任河海大学部门领导职务,但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参与工程力学教研室的活动,严格管理,严谨治学,一丝不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同时,他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徐芝纶教授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感召着河海学子在学科的征途上不断创新,为我国教育及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缅怀徐芝纶教授的杰出贡献,学习他爱党爱国的崇高精神,弘扬他的高尚品格和大师风范,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河海大学举办了纪念徐芝纶院士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师生代表祭扫徐芝纶陵墓;开办专题纪念网站;徐芝纶院士事迹宣传;徐芝纶院士教学艺术研讨会及系列教学示范活动;徐芝纶教育基金评奖活动;重新布展“徐芝纶院士陈列室”;发行徐芝纶院士纪念邮册;出版《徐芝纶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举办纪念徐芝纶院士诞辰100周年暨江苏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学

术研讨会;召开徐芝纶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徐芝纶教育基金年度颁奖大会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向老前辈学习的热潮,传承校训,立德立人,感受前辈们“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科研态度和对科学不断追求的工作作风,激励青年教师和学术严谨求实,积极进步。。

(三)刘光文教授

刘光文(1910-1998),字博如,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

刘光文教授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后任清华土木系助教并考取留美公费生。1936~1937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学习水利工程,获工学硕士学位。后转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修习河工,1938年回国。抗战期间在广西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任教授,并在重庆中央水利实验处任专员,从事黄河治理等方面的研究。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同时兼任复旦大学等高校教授。解放初期1952年,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为当年学校拥有的四位一级教授之一。创办新中国第一个水文本科专业、水文系,并长期担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先后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水利工程学科组成员,全国水利水电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曾当选江苏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务委员。参加过我国多座大中型水库设计洪水的论证审查,负责筹建中科院南京水文研究室,主持长江三峡大坝设计洪水计算研究等,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专门人才。刘光文教授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需求、行业进步紧密联系起来。他“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是当代学者的楷模。

为纪念刘光文教授,促进我国水文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水文局和河海大学于2010年10月共同设立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奖励项目“刘光文奖学金”面向经过专业认证的水文专业本科生和全国部分

知名高校水文专业研究生,每年评选一次;“刘光文科技奖”包括“刘光文青年科技奖”和“刘光文科技成就奖”,面向我国水文科技教育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2012年首届刘光文基金奖励项目颁奖典礼上在我校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获2011年度“刘光文科技成就奖”获奖证书和金质奖章。刘志雨、吴吉春、熊立华、吴志勇4名水文科技工作者和高校教师获“刘光文青年科技奖”,清华大学等11所高校的29名本科生、研究生获“刘光文奖学金”。获奖人员代表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赵铜铁钢、河海大学青年教师吴志勇和南科院院长张建云院士先后发言,表示将不负众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再创佳绩。

通过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的设立,学校大力弘扬刘光文教授不断攀登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高峰的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奉献事业,开拓创新,感召水利青年学子立志高远,刻苦学习,不断开创我国水文事业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

(四)钱家欢教授

钱家欢(1923-1995),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湖州人,华东水利学院创建者之一,河海大学教授。钱家欢教授毕生从事岩土力学和地基工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岩土工程学科的先驱,杰出的岩土力学和地基工程学家,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前夕,毅然返回祖国。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副教授、教授。曾任德国汉诺威大学交换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水利科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编委。九三学社社员。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作为全国重点学科的创建者和带头人,他在软土流变理论、动力固结理论、土坝震后永久变形和土工数值分析等方面在国内作了开拓性的工作,取得多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研究成果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土力学》、《土力学试验》、《土工原理与计算》等著作。

学校于2013年在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设立钱家欢教育基金。钱家欢教育基金内设钱家欢岩土工程奖学金、钱家欢励志奖学金、钱家欢奖教金和钱家欢学术交流奖,每年评选奖励一次。学校还举行了纪念钱家欢先生诞辰90周年活动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学术研讨会、第九届钱家欢岩土工程讲座、纪念钱家欢先生诞辰90周年座谈会。

图14 揭牌仪式图15 纪念钱家欢先生诞辰90周年座谈会通过钱家欢教育基金的设立鼓励广大教师、学子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不懈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科的征途上不断创新,奋勇向前,为我国教育及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顾兆勋教授

顾兆勋(1908-2000),北京人,水利专家,九三学社成员。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40年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河川系主任。长期从事水工结构及水工水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华东水利学院河川系的主要开创者。主编了《水利设计手册》和《水利工程词典》,编写了《辞海》中水利工程及水工建筑物,主持编审多门高校水利类教材,翻译多种水力学教科书和讲义,他主编的《水力学》解决了新中国高校水利教材空缺的问题,成为专科水利学校的教材,使得水利专业授课有了系统的理论教材依靠,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研究铺设了道路,为水利学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他长期进行水工、水工水力学、水力学的研究,专注于高速水流、消能减蚀、抗震及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参与新安江、丹江口、葛洲坝、三峡等多个大型水利枢纽的论证、咨询和审查过程。他是华东水利学院

的主要创办者之一,为新校舍的基础建设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合作,帮助越南筹建水利教育、科研机构,并被授予“友谊勋章”。

与许多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类似,顾兆勋选择了教育的道路,1942年应聘到中央大学水利系,想通过培养人才的途径,以实现“教育救国”的良好愿望。从1942年至1949年,在中央大学水利系担任教授,其中1943年至1944年任水利系主任。期间,他还曾经在重庆中央工校、中华职业学校和安徽工专兼职,给学生上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顾兆勋在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任教授,同时在同济高工、华东水利专科学校和交通部干校兼职上课。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筹建,他召集了校舍计划研究组,并任校舍建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平地起家兴馆舍,登台讲学为人民”,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水利高等学校建设中。1952年9月起,顾兆勋担任着水工结构系教授、系主任;1954年,水力发电系与水工结构系合并成立河川及水电站水工建筑系,他仍然任系主任。他组织教授、讲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严格安排课程设置。顾兆勋所在的系,是培养水利建设需要量最大的综合性骨干技术人才的摇篮,是华东水利学院的主要当家系之一,更是体现学校优势与特色的重点学科专业。面对新工作水利建设事业的迫切需求,顾兆勋积极参与水利实践,50年代初参加了治淮,对佛子岭水库等的论证、设计和建设倾注了许多心血。1958年,中国第一座混凝土高坝大型水电站在新安江建设,他多次去现场研究技术,出谋献策。以后又先后参加丹江口、葛洲坝、三峡、万安、水口、陈村等水利水电枢纽和大亚湾核电站港口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论证、咨询和审查,带领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水工、水工水力学、水力学的研究,改革开放后,顾兆勋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他毕生心怀国家水利发展,直到80高龄患病卧床,还在家里和同行讨论水工、水力学技术问题。

他一生追求进步,兢兢业业地为我国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一辈子,为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水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东水利学院原院长、水利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在顾兆勋九十寿辰贺电中写道:“顾先生青年海外学成,深怀赤子之情,投身祖国水利事业,教书育人,披肝沥胆,桃李满天,深受水利界敬重。”

他满腔的爱国热情,精湛的专业理论,优良的教学师德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将永远激励我们继往开来。

(六)郑肇经教授

郑肇经(1894~1989),字权伯,江苏泰兴人。水利学家,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实验研究事业奠基人。他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水利科学实验研究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1942年改称“中央水利实验处”)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

郑肇经率先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水工模型试验设备和技术,在南京、重庆、昆明、四川、陕西等地,创建了水工实验室、土工试验室、河工试验区、黄土防冲试验场等,并在这些领域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为众多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广泛涉及河渠水道及其闸、堰、坝、库等建筑物的水力学特性与基础工程的土力学特性;并对黄土的特性作了大量分析研究,为大规模治理黄河作准备。他所领导开展的水工模型与原建筑物相似律的研究,所得出的模型比率,所绘制的各种曲线以及土工试验学理方面的成果等,有很多至今仍在应用。他还领导创建了遍布各省的水文站网(省级水文总站18个、水文站196个、水位站255个),使我国有了一个统一领导的水文测验站网系统,为环境、水利水资源、农业、交通等建设事业和科学研究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基本资料。他的这些工作,填补了中国没有水利科研的空白。他与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等合作,在1937年创办了中央大学水利系,培养了一批高级水利人才。所著《河工学》、《海港工程学》、《城市计划学》等都是开创性著作,具有广泛影响。他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工务局和当时全国最高水利行政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后改为水利司、水利部)的主要领导职务多年,制订了大上海的长远规划;统一了全国水利行政管理系统,主持制定了全国的《五年水利建设计划》和《西北水利事业计划》,并大力推动其实施,启动了我国20世纪30~40年代的水利建设。他还亲自主持了1931~1932年的苏北运河堵口复堤工程和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的苏北黄灾善后工程。他还是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先驱,主持创建了水利文献整理研究室,编写了《再续行水金鉴》等重要水利史料,他所著《中国水利史》是这一学科的开创之作。

郑肇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水利事业。他开拓的中国水利史研究事业中的突出贡献和丰硕成果,已成为水利史研究事业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他本人也因此受到国内外科技史界的崇敬。他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治学谨严,富有民族气节。满腔热情付诸水利,从不争名争利,将自己的有生之年献给祖国的水利事业,建国后除积极从事《辞海》和《水利词典》中有关水利史条目的编纂外,还亲自主持《太湖水利技术史》的科研工作,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不仅亲自为研究生讲课,而且不顾高龄和腿部伤残,亲自带学生到钱塘江实地考察海塘工程。他还不辞辛劳地为全国各地的水利史研究工作者和有关部门解答疑难,审查文稿,每天都要工作很长时间,即使严冬酷暑,也从不休息。每当向他提出要注意休息时,他总是严肃地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这点有限的时间,为‘四化’多做点事。”郑肇经先生虽已离开我们,但是他这种献身社国、忘我工作的崇高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