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0引言

构造作用是控制煤系和煤层形成、形变和赋存的首要地质因素[1-3]。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拗陷为聚煤作用提供了适宜的场所,成煤期的区域构造格局和盆内同沉积构造影响沉积中心的迁移和富煤带的展布,构造作用对古气候、古植物和古地理条件的控制决定聚煤作用的兴衰,成煤期后的褶皱、断裂作用破坏了煤盆地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将其分割为大小不等的煤田或井田。构造变动对煤矿床的改造,不仅决定煤田勘查类型,而且决定矿井开发的难易程度。因此,在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工作中,煤田构造研究是一项贯穿始终的重要地质任务。

中国大陆是由若干个稳定地块和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式大陆,稳定地块规模小、刚性程度低、盖层变形强烈

[4,5]

,与发育于单式大陆的北美、欧洲煤田相

比,中国煤盆地经历的地质演化历史要复杂得多。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的显著特点,是后期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性,尤其是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煤炭开发程度高,露头和浅部资源基本上已动用,勘查重点转向巨厚新生界覆盖区、老矿区外围等深部隐伏煤田[6]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环境的复杂性和已知信息的有限性,增加了煤田构造研究的难度[7]

中国煤田构造的复杂性和时空发育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因而对我

国煤炭工业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1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历史简要回顾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体系是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学习国外先进地质科学理论、立足于我国煤田地质工作实践、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

4个阶段。

1.1奠基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煤田地质勘查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科学研究也得以全面开展。本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前苏联所推崇的槽台学说在我国煤田地质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槽台学说以历史-构造分析法为研究手段,强调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对聚煤盆地的控制作用,注重对含煤建造和煤盆地的构造成因分类,可以较好地解释煤盆地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建造与成煤的关系,对当时煤田地质学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引进和学习前苏联的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大规模的找煤勘探实践,尤其是结合50年代后期第一次全国煤田预测,对中国煤田地质特征开展了全面研究,主要成果反映在由原北京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等单位合著的第一部《中国煤田地质学》中[8]。

1.2独立自主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

年代后期)

地质力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理论和方法在煤田地质工作中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取代槽台学说成为我国煤田地质研究

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

曹代勇1,王佟2,琚宜文3,孙军飞1,孙红波1,刘恩奇1

(1.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100039;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中国煤田地质的显著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煤系后期改造明显、构造样式丰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①煤田构造的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②中国东部盆地动力学与构造控煤作用受到关注;③煤田滑脱构造研究的继续———控煤构造样式的划分;④煤变形—变质作用的构造控制研究愈加深入;⑤以三维地震技术为代表的煤田构造高精度探测技术全面推广应用;⑥矿井构造定量评价和预测已成为煤田构造研究的亮点。通过回顾总结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历史和主要成就,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攻关目标。关键词:煤田构造;煤田地质;研究进展;中国中图分类号:P618.110.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973计划”(2006CB202208,2007CB209400),中国煤炭地

质总局科技发展资金(2008-Ⅰ-03)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曹代勇(1955—),男,重庆人,教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构

造地质教学科研。

责任编辑:唐锦秀

文章编号:1674-1803(2008)10-0001-06

中国煤炭地质

COALGEOLOGYOFCHINA

Vol.20No.10Oct .2008

第20卷10期2008年10月

第20卷中国煤炭地质

的指导理论。

地质力学注重从地质现象(构造形迹)出发,分析构造应力状况和作用方式、探讨构造成因机制、恢复构造演化历史、进而进行构造控矿(控煤)预测。地质力学强调以现场研究为基础、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等原则,使煤田构造研究得以直接面向地质勘查和煤矿生产。地质力学的普及,对推动煤田构造研究由简单的宏观描述和定性分析向多尺度、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7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以地质力学为指导,初步总结出中国煤田构造的基本特征,主要成果反映在《中国煤田地质学》[1,9]和《煤田地质学》[10]等专著中。

1.3改革开放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

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在地球科学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各个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60年代以后,国际煤田地质构造研究动向具有两个趋势:以槽台学说为基础的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研究继续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对煤田地质领域的影响日益明显[11,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煤田地质领域空前活跃,地质力学、地洼学说、多旋回理论、断块学说等中国地质学家创立的构造地质理论在煤田地质领域广泛实践;同时,板块构造学说逐渐成为我国煤田构造理论的主流。我国煤田地质工作者运用活动论思想,研究各主要聚煤期的古构造、岩相古地理、古气候和成煤植物、聚煤作用和聚煤盆地演化,逐步深化了对中国煤田地质特征的认识[2,13,14]。活动论观点的确立、煤田滑脱构造研究、构造控煤概念的发展等重要进展,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田构造理论框架逐渐趋于成熟。

1.4稳步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煤炭需求的高速增长,煤炭资源地质勘查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展开。相应地,我国煤田地质研究开始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5],煤田地质构造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体系基本形成[16],煤田构造研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当前,煤田构造研究具有下述特点:

①以板块构造为核心的地球动力学成为煤田构造研究的指导理论;

②与构造地质、油气盆地构造分析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渗透和交叉;

③以三维地震为代表的高精度物探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广泛应用;

④面向生产实践,与煤炭高效、安全生产有关的矿井构造研究成为工作重点;

⑤新一轮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预示我国煤田构造研究的又一高速发展阶段的到来。

2我国煤田构造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动向

2.1煤田构造的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煤田构造是区域构造格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地壳浅部的构造变形与深部物质运动和结构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为了全面深入认识煤田构造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必须加强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从大陆动力学和盆-山耦合角度探讨煤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进程。

盆—山耦合关系是当前大陆动力学和盆地动力学研究的热点[17-19]。将煤盆地放在区域大地构造格架中,开展盆山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换、盆地沉降与山脉隆升耦合作用对煤层形成和改造的动力学过程研究,成为当前煤田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18,20]。板块构造背景做为沉积盆地分类的理论基础[21,22],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许多动力学过程并没有解决,特别是发生在大陆范围的动力学过程。2007年末出版的《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18]是近年来中国煤田构造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学术专著,在系统总结中国大陆非稳态特征与动力学机制以及中国北部能源盆地叠加、复合和盆-山耦合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中国北部能源盆地的构造背景、特征、形成和演化以及盆地构造对化石能源赋存的构造作用,并进一步讨论了盆地形成的区域动力学背景和深部作用机制。

2.2中国东部盆地动力学与构造控煤作用受到关注

盆地构造动力直接控制着盆地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盆地类型及其演化[23],进而制约着煤矿床赋存状况。我国的煤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史,尤其是东部的晚古生代煤盆地,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不同期次、不同性质构造和深部作用的叠加和改造[24],盆地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均衡抬升、翘倾、深埋、构造变形、复合改造作用等[18]。中国东部煤田构造研究程度较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推覆、伸展构造研究,不仅找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开辟了新的找煤方向,而且在对煤田构造理论的认识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25,26]。

基于中国东部中生代两大构造体制的转换作用以及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时期、不同体制下构造作用对煤层的控制作用,受到人们的

2

10期

关注。华北东部晚古生代含煤盆地在经历印支期南、北两大板块的碰撞对接,以及燕山期的构造叠加,经受了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的转折,伴随着多期次、多类型的岩浆活动,对不同构造体制下煤矿床的改制和就位模式产生重要影响[27]。

2.3煤田滑脱构造研究的继续——

—控煤构造样式的划分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兴起的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热潮以及80年代的伸展(滑覆)构造的研究[28,29],被视为板块构造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大陆地质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煤田滑脱构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煤田滑脱构造的系统分类和典型构造模式,丰富发展了滑脱构造理论和我国煤田构造理论[25,26]。构造样式是指一群构造或某种构造特征的总特征和风格,即同一期构造变形或同一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的总和。构造样式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地质构造发育的规律,建立地质构造模型[30,31]。在地质勘查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构造样式的研究去认识可能存在的构造格局和进行构造预测。构造样式最初用于描述褶皱,现已广泛应用于油气盆地构造分析[32]。

控煤构造样式是指对煤系和煤层的现今赋存状况具有控制作用的构造样式,它们是区域构造样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控煤构造样式的划分采用当前构造样式研究的主流方案——

—地球动力学分类,划分为伸展构造样式、压缩构造样式、剪切和旋转构造样式,以及具有构造叠加和复合性质的反转构造样式等4大类。在此基础上,要注重煤田构造的特点,如滑动构造在煤田中常见,形成于多种应力环境,故可单独划分滑动构造样式类[33]。控煤构造样式的厘定,是煤田滑脱构造研究的继续和发展,对于深入认识煤田构造发育规律、指导煤炭资源评价和煤炭资源勘查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4煤变形—变质作用的构造控制研究愈加深入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地质历史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11,34]。近年来,前陆盆地、逆冲推覆带等构造活动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构造—热事件对煤变形—变质作用的显著控制[35-40],促进人们对煤化作用本质性的思考,提出了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耦合效应的新课题[41]。

煤化作用系统与构造—热事件耦合效应主要表现为系统(煤)与外界(地质环境)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作用。能量交换包括热能(力)和机械能(力)两大类。热力(温度)是煤化作用的主导因素,而动力变质现象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对其作用机理一直存在争议[4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动力变形不仅是一种物理机械作用,而且也起着某种地球化学作用、即力学化学作用,可以促进煤大分子结构的变化[43]。采用VRA、XRD、FTIR、EPR和NMR等技术对构造煤进行的分析,揭示了应力尤其是剪切应力引起的煤结构裂解、聚合、异构、芳构等多种化学效应[40,44-4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力降解机制和应力缩聚机制,强调构造应力对煤化作用的“催化”意义[47]。

煤化作用也是一个煤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热力和应力作用下,有机质热降解和机械降解产物,如烃类等以气、液等形式溢出煤体;同时煤与围岩之间还可能通过元素扩散、吸附、络合、固溶等形式进行物质交换,导致煤中元素组成发生变化[41,48]。

近年来,对顺煤层剪切带、构造煤及储层物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43,49,50]。借鉴构造岩的分类方法并充分考虑煤变形的特殊性,提出构造煤的结构—成因分类新方案[37,45];对构造煤纳米级结构进行了探索,揭示了构造煤超微结构变质变形环境的关系及其储层意义[45]。

2.5以三维地震技术为代表的煤田构造高精度探测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必然以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煤田构造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将其概括为以野外观测和地质制图为基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质与物探相结合,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16]。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通过引进千米深钻和高分辨数字地震勘探技术,使我国煤田勘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在淮南谢桥矿开展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业性试验,首次查明落差5m以上断层,1997年在淮南潘三矿又实现了700m深度查明≥3m断层的技术飞跃。近年来,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解释煤层中的断层、陷落柱,精度达95%以上[7,51]。通过加密采样密度,提高覆盖次数,研究激发参数,成像处理等综合解释技术,可以将地震识别断层的能力提高到2m[5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AVO反演技术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推动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全国广泛应用,初步建立起了具中国特色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主的地质

曹代勇,等: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3

第20卷中国煤炭地质

构造探测体系,找到了影响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应用的小地质构造有效途径。

2.6矿井构造预测与定量评价成为煤田构造研究的亮点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煤田地质工作重点逐步由资源勘查阶段向矿井开发阶段转移,“九五”期间,提出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作为煤炭产业科技攻关目标之一[51],查明矿井地质构造是其中的首要环节[53]。当前,矿井构造研究已成为煤田地质领域最具活力的亮点之一,矿井构造规律的研究已从定性描述逐步发展到定量分析。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和井下综合物探技术使矿井构造定位探测精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开展了矿井地质构造预测和构造评价方法研究,数理统计、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系统理论、岩石力学以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等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形成了构造要素统计分析、构造形态空间分析和构造复杂程度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53,54]。地质构造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矿井构造定量评价信息系统、FLAC软件等数值模拟等新技术的应用,在研究煤矿构造成因与展布、断裂导水性、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方面[55-57],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我国煤田构造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主要差距和面临的问题

回顾我国煤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在煤田滑脱构造、煤盆地构造分析、构造控煤样式、矿井构造定量研究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特色,新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但是,就学科总体而言,我国煤田构造研究与当代构造地质研究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①煤田构造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较薄弱,自20世纪80~90年代煤田滑脱构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以来,我国煤田构造基础理论研究少有实质性进展。

②多局限于本地区或本行业的地质构造问题,研究视野较窄,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少;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当代地质科学理论的结合较少,研究的高度不够。

③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模仿性研究多,针对我国煤田地质实际的独创性成果少。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层单位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科研院校煤田构造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缺少,导致煤田构造研究整体实力有所下降;研究经费投入不足,难以出大成果、上高水平。

⑤当前我国煤田构造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手段与生产实践需求尚不相适应,还不能满足煤炭资源保障和现代化矿井生产的需要。

3.2发展前景和有利条件

我国煤田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决定了构造研究在煤炭勘查和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若干年内,我国煤田构造研究将紧密追踪当代地质科技进展、围绕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调整和拓宽自身研究领域。

①逐步完善和发展反映我国地质特色的煤田构造理论体系,运用当代地质科学理论加强煤田构造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大陆动力学等当代地学理论将为煤田构造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②先进技术手段为煤田构造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高分辨遥感技术、信息技术、高精度物探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极大提高煤田构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③高产、高效、高安全、高资源回收率开发对煤田构造研究提出更高要求,矿井构造研究重点将进一步转向为生产服务,以综合研究为核心的煤田构造研究方法体系将不断完善;以高分辨地震仪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智能化物探手段的发展更为迅速。

④新一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出的攻深(东部深层)、找难(构造复杂区找煤)、查新(新区域和新层位)目标,为煤田构造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⑤煤田构造研究领域与基础构造地质、油气盆地构造、矿田构造研究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促进煤田构造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深化。

3.3优先研究课题

根据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的需要,基于我国煤田构造条件和已有研究基础,近期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攻关研究。

3.3.1中国东部深部煤炭资源赋存的构造控制

虽然深部煤炭资源与浅部资源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相同,但深部资源在不同期次构造变动的时间、类型、样式、强度等方面可能与浅部不一致,构造作用对深部煤炭资源赋存的控制有其自身特性。因此,在深部资源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方面,如盆—山耦合、克拉通破坏、盆地动态构造演化与深部作用过程、区域构造环境、总体构造特征等需要重新认识。

3.3.2控煤构造样式研究及其资源勘查评价意义

在详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煤系变形控制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的界定控煤构造样式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从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方面对控煤构造样式开展深入系统研究,针对各类控煤构造样式提出找

4

10期

煤勘查模式,为煤炭地质勘查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3.3盆地热动力与煤炭资源的形成和演化

热力、重力与应力是形成盆地的三大动力,但前两类动力作用的研究相对薄弱。华北地区东部中生代以来多次岩浆—热作用,对晚古生代煤层产生了较强的变形和变质作用。深入研究深部煤层的变形变质特征、建立深部煤层的构造-热演化模式,是深部煤炭资源评价和开发的重要科学问题。

3.3.4煤炭资源综合勘查与矿井地质保障技术的构造研究

在资源勘查至煤矿开采的全过程中加强构造条件评价工作,重点开发高精度勘查技术,包括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约束的观测系统、地震数据叠前偏移成像技术、成像测井技术等;进一步完善矿井地质条件预测评价系统,实现对矿井构造条件的综合评价和量化预测,为现代化矿井生产提供可靠地质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德馨,杨起.中国煤田地质学(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2]黄克兴,夏玉成.构造控煤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

[3]曹代勇,张守仁,穆宣社,等.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9,28(1):25-28.

[4]马文璞.区域构造解析—方法论与中国板块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5]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6]曹代勇,林中月,王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技术与勘查类型划分[M] //虎维岳,何满潮.深部煤炭资源及开发地质条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251-260.

[7]彭苏萍.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开发地质评价研究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J].煤,2008,17(2):1-11.

[8]北京矿业学院煤田地质系,等.中国煤田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61.

[9]杨起,韩德馨.中国煤田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

[10]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教研室.煤田地质学(上、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1981.

[11]杨起.煤地质学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2]Bulter J,Marsh H,Goodarzi F.Genesis of the world's major coalfields in relation to plate tectonics[J].Fuel,1988,67(2):269-274.

[13]童玉明.中国成煤大地构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4]毛节华,许惠龙.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5]中国煤炭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发展中的中国煤田地质学[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6):1-5.

[16]曹代勇.煤田构造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煤田地质,2006,18(6):1-4.

[17]Liu Shaofeng.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basin and orogen in the western Ordos Basin and adjacent regions of China[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1998,16(4):369-383.

[18]王桂梁,琚宜文,郑孟林,等.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19]琚宜文,谭永杰,侯泉林,等.华北盆—山动力演化及其对深部煤和煤层气的聚集作用[M]//虎维岳,何满潮.深部煤炭资源及开发地质条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49-57. [20]李思田.沉积盆地动力学分析—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J].地学前缘,1999,2(3-4):1-8.

[21]Beaumont C,Tankand A J.Sedimentary Basin-forming mechanism [M].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Memoir,1987.

[22]De Celles,Giles K A.Forland basin systems[J].Basin Research, 1996,8:105-123.

[23]Ingersoll R V,Busby C J.Tectonic of sedimentary basins[M]// Ingersoll R V,Busby C J,eds.Tectonic of Sedimentary Basins. Cambridge:Blakwell Science,1995:1-51

[24]刘池洋.盆地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弱点、难点及重点[J].地学前缘,2004,12(3):113-124.

[25]王桂梁,曹代勇,姜波.华北南部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和重力滑动构造[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26]王文杰,王信.中国东部煤田推覆、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

[27]潘结南,侯泉林,琚宜文.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及其深部控煤作用[M]//虎维岳,何满潮.深部煤炭资源及开发地质条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58-67.

[28]McClay K R,Price N J.Thrust and Nappe Tectonics[M].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1981.

[29]Wernicke B,Burchfiel B C.Model of extensional tectonics[J].J Struct Geol,1982,4(2):105-115.

[30]Harding T P,Lowell J D.Structural styles,their plate tectonic habitats and hydrocarbon traps in petroleum provinces[J].Bull,AAPG, 1979,63:1016-1058.

[31]刘和甫.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及构造样式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3,18(6):699-724.

[32]Lowell J D.Structural Style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J].OGCI, 1985:1-43.

[33]曹代勇.煤田构造变形与控煤构造样式[M]//王家臣.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技术新进展.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6. [34]Stach E,Mackowsky M,Teichmuller M,et al.Stach's Textbook of Coal Petrology[M].Borntraeger,Stuttgart,1982.

[35]Levine J R,Davis A.The relationship of coal optical fabrics to Alleghanian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Appalachian fold-and-thrust belt[J].Geol Soc Amer Bull,1989,101(10):1333-1347. [36]Suchy V,Frey M,Wolf M.Vitrinit reflectance and shear-induced graphitization in orogenic belts:A case study from Kanderstey area, Helvetic Alps,Switzerland[J].Int J Coal Geol,1997,34(1-2):1-20. [37]曹代勇,张守仁.有机质演化特征在造山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4):348-352.

[38]Murray D P,Skehan J W,Raben J.Tectono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and coalification trends in the Narragansett and Norfolk Basins,New England[J].Journal of Geodynamics,2004,37:583-611. [39]Cao Daiyong,Zhang Shouren,Li Xiaoming,et al.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 of coal in Yangshan formation in the Beihuaiyang area, China[J].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2004,4(1):15-28.

[40]李小明.高煤级煤的变形—变质作用及其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响应[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7.

[41]Cao Daiyong,Li Xiaoming,Zhan Wenfeng.Influnce of tectonic-

曹代勇,等:中国煤田构造研究现状与展望5

第20卷中国煤炭地质

thermal process on coalification[G]//Abstracts of the23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Organic Petrology,2006:40-43.

[42]Cao Yunxing,Gareth D Mitchell,Alan Davis.Deformation metamorphism of bituminous and anthracite coals from China[J].Int J Coal Geol,2000,43:227-242.

[43]张玉贵.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6.

[44]姜波,秦勇.变形煤的结构演化机理及其地质意义[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45]琚宜文,姜波,王桂梁,等.构造煤结构及储层物性[M].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6]曹代勇,李小明.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热解成烃特征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4):39-41.

[47]Cao Daiyong,Li Xiaoming.Influence of tectonic stress on coalification:Stress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stress polycondensation mechanism[J].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7,50(1):43-54.

[48]任德贻,赵峰华,代世峰,等.煤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9]Ju Yiwen,Wang Guiliang,Jiang Bo,et al.Microcosmic analysis of ductile shearing zones of coal seams of brittle deformation domain in superficial lithospher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4,47(5):393-404.

[50]Jiang Bo,Ju Yiwen,Qin Yong.Textures of Tectonic Coals and Their Porosity[M]//Wang Yuehan,Ge Shirong,Guo Guangli,eds.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C].Rotterdam:Balkema Publishers,2004:315-320.

[51]彭苏萍,建立与完善我国煤矿高产高效矿井地质保障系统的几个问题[M]//谢和平.可持续发展与煤炭工业报告文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19-25.

[52]孙升林,程增庆,马国东.煤炭精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M]//虎维岳,何满潮.深部煤炭资源及发地质条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324-328.

[53]曹代勇,穆宣社,傅正辉,等.为现代化矿井建设服务的地质构造定量研究技术[M]//世纪之交煤矿地质学术论文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147-152.

[54]王桂粱,龙荣生,徐凤银,等.矿井构造预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

[55]徐华.虚拟环境中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的研究和实现[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3.

[56]刘德民,曹代勇.基于MapObjiects的矿井构造定量评价系统的开发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7,17(增刊):38-40.

[57]张继坤,刘德民,曹代勇.基于综合勘查资料的深部煤矿床开采地质条件评价研究现状及进展[M]//虎维岳,何满潮,主编.深部煤炭资源及开发地质条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283-290.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oalfield Structural Study in China

Cao Daiyong1,Wang Tong2,Ju Yiwen3,Sun Junfei1,Sun Hongbo1and Liu Enqi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CUMT,Beijing100083;2.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Beijing100039;3.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

Abstract: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field geology in China are various genetic types of coal basin,strong deformation of coal measures and a wide variety of structural styles,which in great degree determined the exploration value of coal resources.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es of coalfield structures in China since the new century includes:(1)the important advances in regional background research of coalfield structures,(2)basin dynamics and tectonics control of coal in the eastern China had been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3)study of the detachment tectonics in coalfields promotes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styles control of coal,(4)the advances of tectonic control on coal deformation and metamorphism,(5)high accurate geophysics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TSP3D seismic had widely applied to survey coalfield structures,(6)mining structure quantifying evaluation and forecast developed a new growing point of coalfield structural study.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study history and introduced main advances of coalfield structural study in China,analyzed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nd put forward some ke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of coalfield structural study in the future.

Keywords:coalfield structure;coal geology,research advance;China

6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2019年刨花板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共21页

中国刨花板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 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90A3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刨花板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90A30←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cir/R_JianZhuFangChan/30/BaoHuaBanDeXianZhuangHeFaZhanQuShi. 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刨花板又叫微粒板、蔗渣板,由木材或其他木质纤维素材料制成的碎料,施加胶粘剂后在热力和压力作用下胶合成的人造板,又称碎料板。主要用于家具和建筑工业及火车、汽车车厢制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造板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人造板三大主体产品之一的刨花板,无论在企业数量、生产产量、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容量等方面,还是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都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一方面我国的刨花板生产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也在努力提高质量,加大出口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家具业和装饰装修行业发展迅速,对近年来国际上不断涌现出的刨花板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刨花板生产和消费的大国。 中国刨花板生产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的上升,到90年代的下降再由2000年的再上升的反复过程。刨花板由于质量差和其它一些原因,被市场抛弃后,许多刨花板企业吸取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线和提高工艺水平后,近年中国的刨花板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又重新被市场所接受。2019年,我国刨花板产量达到1357.84万立方米,同比增加5.33%;2019年生产刨花板16728560.05立方米,同比增长12.83 %。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刨花板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9年版)显示,我国刨花板工业的进步还仅仅是个开始,虽然目前中国人均消费的刨花板水平还比较低,但是随着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城市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保障性住房,给刨花板行业发展带来机遇,装饰、家具、包装、造船、汽车、建筑等各个行业对刨花板的需求将迎来新的增长高峰,刨花板产品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大。未来几年刨花板的需求将大幅上升,成为人造板产品中增长最快的板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 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现状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兴起于荷兰、丹麦、英国等国家,80年代从欧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都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美国有600 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 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处理煤矿废水, 50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近40处人工湿地用来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0处人工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废水 ;在丹麦、德国、英国各国至少有200处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 ,新西兰也有80多处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 其特点是: 出水水质好, 具有较强的氮磷处理能力, 运行维护方便, 管理简单, 投资及运行费用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 人工湿地投资和运行费用仅占传统二级生化处理技术的10%~50%。 比较适合于资金少、能源短缺和技术人才缺乏的中小城镇和乡村。 人工湿地是一种为处理污水而利用工程手段模拟自然湿地系统建造的构筑物, 在构筑物的底部按一定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 如碎石、砂子、泥炭等),池底坡降及填料表面坡降往往受水力坡降及填料级配的影响, 一般选值范围为1%~8%。 1 / 6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良好, 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 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 人工湿地类型人工湿地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分为 3 类: 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 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其处理效率较低。 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 可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 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好, 故被广泛采用。 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 或方形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 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沿垂

中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展望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展望 煤炭物流是指为实现煤炭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移动,所进行的煤炭加工、装卸、运输、仓储、交易、配送、信息处理等服务活动。自2009年3月《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布实施以来,煤炭物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国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新能源的冲击,煤炭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需求量增速放缓等新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对降低煤炭物流成本、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我国煤炭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煤炭物流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十二五”期间,煤炭物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1.1 煤炭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19.5亿吨,同比增长7.7%,预计2012年全年,我国煤炭产量在36.5亿吨左右。除晋陕蒙宁甘新和云贵地区外,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和川渝青藏地区为煤炭净调入地,其中,省首次由原来的煤炭净调出省转为煤炭净调入省,调入量为约800万吨。 2012年上半年累计完成铁路煤炭运量11.7亿吨,同比增长4.5%,预计全年铁路煤炭运量为23.2亿吨。在主要煤运通道中,上半年大秦线煤炭运量2.15亿吨,同比下降0.5%;侯月线完成8778万吨,

下降1.8%。 图1-1 近三年我国铁路煤炭运量图 2012年1-5月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煤炭及制品吞吐量8.3亿 吨,同比增长8.4%,增速较去年同期放慢9.0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外贸进港量1.0亿吨、增长65.1%,增速较去年同期加快77.5个百分点。 2012年上半年我国煤炭消费19.7亿吨,同比增长2.8%,增速 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2012年上半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经济运行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经济短期缺乏迅速回暖的动力。2012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有限,用电量同比增速在5%-6%之间,在保障房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下,钢铁、建材、化工行业煤炭消费量趋于平稳。电力、钢铁、建材、化工需求总体不旺,造成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存煤量激增,进而对煤炭的运量产生严重影响。 05 10 15 20 25 2010年2011年2012年 20.2亿吨 22.7亿吨23.2亿吨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人工湿地技术研究现状

人工湿地系统是将污水引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的根脉和其周围土壤微生物来联合对污水进行处理,污水流经湿地时大量的污染物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而被除去。芦苇和香蒲在人工湿地中被广泛使用,它们既是中国北方与南方的常见物种,也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湿地植物。 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以其建设运营成本低、去污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工艺简单、组合多样化等优势,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褐煤热解、油砂废水、矿山废水、奶品加工、食品工业、造纸废水、烃类废水和垃圾场渗滤液净化处理等方面。 国外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展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 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湿地系统,它持续运行到1992 年;1953年,德国Seidel 在研究中发现,芦苇通过其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的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有机物,可以去除污染物。1972年Kickuth提出了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1996年Kathe Seidel提出利用高等植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污染物的思想,通过芦苇等植物的根区产生微生物活性区域作为生化反应器来转化降解以至最终去除污染物。 人工湿地技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十分受到人们青睐,美国已应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丹麦、德国开始利用河砾和河砂作为植物生长基质,构建了高分散度的废水处理设施并获得成功。人工湿地技术目前已被英国用于小城镇污废水处理,成为其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年7月,在中国深圳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状况良好,除了氨氮效果不明显外,其他指标均能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污水处理厂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在1997年6月通过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主持的技术鉴定,在1998年6月开始推广。 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流动的方式,可将人工湿地分为3种类型:垂直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氨氮含量高的污水,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

目前中国煤炭行业现状

目前中国煤炭行业现状 李琳 1015030108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710600) 摘要: 通过对煤炭行业现状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煤炭价格上涨,需求增大以及出口减少和技术落后致使煤炭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关键词:煤炭煤炭行业现状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s coal industry Lilin 1015030108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shaanxi province have established, 710600) Abstract :th rough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al industry, we know that: China's coal prices, demand and export to reduce and outdated technology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 is not optimistic. Coal is the basis of energy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co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quantity presents the fast growth momentum. The coal industry market concentration is low, is now in the stage of integration. Keywords: coal coal industry status quo 1 中国煤炭行业未来几年发展或将以整合为主 1.1 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BP 2030世界能源展望(中文版)

庆祝BP世界能源统计问世六十年
BP 2030 世 界 能 源 展 望
2011年1月 伦敦

免责声明
本演示文件中包含前瞻性陈述,特别是关于全球经济增长、人口增长、能 源消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和能源供应类型等方面的陈述。前瞻性陈述涉 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它们会受到未来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局势之影 响。实际结果可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包括产品供应、 需求和定价;政治稳定性;整体经济状况;法律和法规;新技术可用性;自然 灾害和恶劣天气条件;战争和恐怖活动或破坏活动;以及本演示文件其他篇幅 讨论到的其他要素。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2 ? BP 2011

目录
页 导言 全球能源趋势 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 天然气、电力和煤 哪些因素会改变趋势? 关键议题 数据来源 4 7 25 45 63 75 80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3
? BP 2011

欢迎走进《BP2030世界能源展望》
全球能源展望不仅关系到能源企业,它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 场活跃而重要的讨论正在展开,它的议题涉及到大家面临的选择-消费者、生产者、投 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我们希望通过共享这份《能源展望》,推动这场讨论。 我们参与这场辩论始于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工作,今年是《世界能源统计年 鉴》诞生60周年。这份记录能源生产和使用趋势的统计文件起初仅为BP内部文件,直到 1956年才首次公开发表。 与此类似,这份包含我们对未来能源趋势预测的《能源展望》,迄今为止只在内部 使用。然而我们感到,为公共辩论提供重要信息和分析是企业的责任所在。 更何况, 讨论的内容是对大家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影响 着气候变化。 在这份展望中,我们希望确定能源长期发展趋势,并提出对世界经济、政策和技术 演变的观点,从而形成对2030年世界能源市场的预测。这只是预测,而非提议,了解这 种区别很重要。
Energy Outlook 2030Energy Outlook 2030 4 ? BP 2011

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自《中国木业国际网》 在当今气候变化受到全球关注,保护森林成为人类共识,而世界可采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及其制品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人工速生商品林、森林培育和采伐剩余物及生产建设、更新改造过程中废弃的木质纤维等资源发展人造板,以替代传统木材产品,对保护天然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1、世界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人造板产量以年均7%的速度持续增长,2007年产量超过2.8亿m3。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人造板产量下挫6.36%,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逆市强劲发展,人造板工业在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强劲拉动下,2009年全球产量回升了5个百分点,重新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10年世界人造板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超过3亿m3。 1.1三大人造板生产概况

近十年来,全球刨花板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亿m3左右,金融危机前,年均增长4.78%,2007年产量高达1.11亿m3。受危机冲击,三年来刨花板产量不断下滑,2010年降到9000万m3左右。2009年全球刨花板、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三大板比例为40:35:25,2010年在中国胶合板产量增长60%的冲击下,三大板比例调整为35:38:27,但刨花板依然是全球人造板生产的主要品种。胶合板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2008年产量下降9.45%,但在亚州经济复苏的带动下迅速反弹,2010年产量达到1亿m3,超过刨花板成为第一大板种。中密度纤维板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持续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11.8%,全球产量从2001年的2362万m3提高到2010年的7000万m3,十年增长了近两倍。 1.2 洲际人造板工业格局 从五大洲地域来看,亚洲始终占据着世界人造板的主导地位。金融危机对欧洲和美洲的人造板生产影响很大,但对其他三大洲几乎没有影响,其中亚洲人造板工业逆市拉升,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由2007年的42%增长到了2009年的50%。 2007年前,欧洲、美洲的刨花板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2.3%,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建筑行业不景气,引起人造板需求下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感悟心得体会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 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

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

2019年中国人造板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定制家具需求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2019年中国人造板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定制家具需求 带来全新发展机遇 人造板行业基本概况分析 人造板制造是指用木材及其剩余物、棉秆、甘蔗渣和芦苇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加工成符合国家标准的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和木丝板等产品的生产,以及人造板二次加工装饰板的制造。人造板的生产应用提高了木材综合利用率,2-3立方米的木材可生产1立方米的人造板,但1立方米的人造板相当于3-6立方米的木材的使用效果。因此,人造板制造业的发展为缓解木材类产品供求矛盾、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中国把人造板制造归入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国统局代C20),其三级代码为C202。 中国人造板产量分析预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造板制造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人造板产量已达2.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8%。到了2016年中国人造板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7%。截止至2017年中国人造板产量达到了2.95亿立方米,同比减少1.9%。预测2019年我国人造板产量将达到3.25亿立方米,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57%,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人造板产量将达到3.74亿立方米。 2015-2023年我国人造板产量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预测2019年中国中国人造板消费量超3亿立方米 2015年中国人造板消费量为2.7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1%。到了2016年中国人造板消费量达到2.8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4%。截止至2017年中国人造板消费量达到了2.9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9%。预计2019年我国人造板消费量将达到3.12亿立方米,未来五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6%,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人造板消费量将达到3.63亿立方米。 2015-2023年我国人造板消费量统计情况及预测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7.85亿吨标准煤(折合11亿吨原煤),仍占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 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特点。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前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10亿吨左右,前4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4亿吨,前5位公司占71%;印度年产煤4.5亿吨,1家公司占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1)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 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3).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国经济增长需要消耗煤炭,发展煤炭生产。近年来,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维持在12-13亿以上,其中80%是原煤直接燃烧,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