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B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

B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

B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
B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

B 类不确定度评定

一、信息来源

1.以前的测量数据

对原来的测量数据已经进行修正过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得出A 类不确定度或者B 类不确定度,后继续数据处理时应分析可否用于现在。

2.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带有主观性)

如50mm 量块,中心长度最大允许误差为:0级,±0.25um ;1级,±0.50um ;2级,±1.00um 。 仅知道这些还不够,还要了解2级量块中会不会出现±0.50um 内的量块;1级量块中会不会出现±0.25um 内的量块。原因是成批审查同一标称尺寸的量块时,是按中心长度最大允许误差逐级挑选的;中心长度最大允许误差在±0.25um 的为0级,在±0.25um ~±0.25um 的为1级。生产中先挑中心长度最大允许误差在±0.25um 为0级;再挑中心长度最大允许误差±0.25um ~±0.25um 的为1级。因而可认为其分布是两点分布。 3.生产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

如光学仪器的线膨胀系数、标准电阻的温度系数等。(使用说明书) 4.校准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

等—按测量不确定度大小划分档次;级—按最大允许误差大小划分档次。 5.手册或资料给出的参考数据及不确定度 如基本物理常数等。

6.标准或类似技术文件中给出的重复性限r 、复现性R

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测量结果之差,以95%的概率所存在的区间即重复性限r , 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测量结果之差,以95%的概率所存在的区间即复现性限R r=2.83S r (重复性标准偏差) R=2.83S R (复现性标准偏差) 二、评定方法:

1.如估计值x 来源于制造部门的说明书、校准证书、手册或其他资料,其中同时还明确给出了其不确定度U (i x )是标准差s (i x )的k 倍,指明了包含因在k 的大小,则标准不确定度u (i x )可去U (i x )/k ,而估计方差)(2i x u 为其平方。 例:校准证书上指出标称为1kg 的砝码质量m=1000.00032g ,并说明按包含因子k=3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U =0.24mg 。则该砝码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m )=0.24mg/3=80ug ,估计方差为)(2m u =(80 ug )2=6.4×10-9g 2。相应的相对不确定度为:u rel (m )= u (m )/m=80×10-9

2.如i x 的扩展不确定度不是按标准差s (i x )的k 倍给出,而是给出了臵信概率p 为90%,95%或99%的臵信区间的U 90,U 95,或U 99,除非另有说明,一般按正态分布考虑评定标准不确定度u (i x )。对应于上述三种臵信概率的包含因子k p 分别为1.64,1.96或2.58。

例如:校准证书上给出标称值为10Ω的标准电阻器的电阻R s 在 23℃时为: R s (23℃)=(10.00074±0.00013)Ω同时说明臵信概率p =99%。

由于U 99=0.13m Ω,按表查得:k p =2.58,其标准不确定度为u (Rs )=0.13m Ω/2.58=50u Ω,估计方差为u 2(Rs )=(50u Ω)2=2.5×10-9Ω2,相应的相对不确定度为:u rel (R s )= u (R s )/ R s =5×10-6

3.如根据所获得的资料表明,输入量X i 的值有50%的概率落在a -和a +的区间内。去X i 的最佳估计值i x 为该区间的中点。设该区间的半宽为(a +- a -)/2=a 。在假设X i 的可能值接近正态分布的前提下,按表k 50=0.67,则取i x 的标准不确定度 u (i x )=a/0.67,其方差为)(2i x u =(a/0.67)2。

例:机械师在测量零件尺寸时,估计其长度以50%的概率落于10.07mm 至10.15mm 之间,并给出了长度l=(10.11±0.04)mm ,这说明0.04mm 为p=50%的臵信区间半宽,在接近正态分布的条件下,按表查,k 50=0.67,则长度l 的标准不确定度

为u (l )=0.04mm/0.67=0.06mm ,其方差为u 2(l )=(0.04mm/0.67)2

=3.5×10-3mm 2 4.如已知信息表明X i 之值接近正态分布,并以0.68概率落于(a +- a -)/2=a 的对成范围内,按表查,Kp=1,则u (i x )=a 。

5.如已知信息表明X i 之值i x 分散区间为半宽为a ,且i x 落于i x -a 至i x +a 区间的概率p 为100%,即全部落在此范围中,通过对其分布的估计,可以得出标准不确定度u (i x )=a/k ,因为k 与分布状态有关。正态分布k=3,三角分布k=6, 梯形分布β=0.71,k=2,矩形(均匀),k=3,反正弦k =2,两点,k=1。梯形分布k=)1/(62β+,β为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比。β=1,为矩形分布,β=0为三角分布。

例: 数字电压表制造厂说明:仪器校准后1-2年内,在1V 内示值最大允许误差的模为14×10-6×(读数)+2×10-6×(范围)。设校准后20月在1V 内测量电压,在重复性条件下独立测得电压V ,其平均值为:V =0.928571V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为S (V )=12uV 。电压表最大允许误差的模:a= 14×10-6×0.928571+2×10-6×1V=15 uV 。a 即为均匀分布的半宽,按表查得,k=3,则标准不确定度为u (ΔV )=15 uV/3=8.7 uV 。由于示值不稳定导致的不确定度A 类标准不确定度,即S (V )=12uV ,由示值误差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B 类标准不确定度,即u (ΔV )=8.7 uV 。

6.在缺乏任何其信息的情况下,一般估计为矩形分布是比较合理的。但如果已知被研究的量X i 的可能值出现在a -和a +中心附近的概率,大于接近区间的边界时,则最好按三角分布计算。如果i x 本身就是重复性条件下的几个观测值的算术平均

值,则可估计为正态分布。

7.在输入量X i 可能值的下界a -和上界a +相对于其最佳估计值i x 并不对称的情况下,即下界a -=i x - b -和上界a +=i x - b +,其中b -≠b +,这时X i 的概率分布在区间内不对称,在缺乏用于准确判断其分布装他司的信息时,按矩形分布处理可采用下列近似评定:

)(2i x u =(b ++b -)2

/12=(a +- a -)2

/12

例:设手册中给出的铜膨胀系数为a 20(Cu )=16.52×10-6℃-1,但指明最小可能值为16.40×10-6℃-1,最大可能16.92×10-6℃-1 这时,b -=(16.52-16.40)×10-6℃-1=0.12×10-6℃-1

b +=(16.92-16.52)×10-6℃-1=0.40×10-6℃-

则u ( a 20)=0.15×10-6℃- 8.对于数字显示式测量仪器,如其分辨力为δx ,则由此带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x )=0.29δx

对于所引用的已修约的值,如其修约间隔为δx ,则由此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为u (x )=0.29δx

9.在规定实验方法的国家标准或类似技术文件中,按规定的测量条件,当明确指出两次测量结果之差的重复性限r 和复现性限R 时,如无特殊说明,则测量结果标准不确定度为u (i x )=r/2.83或u (i x )=R/2.83。

常用分布与k 、u (i x )的关系

10.当测量仪器检定证书上给出准确度等别时,可按检定系统或检定规程所规定的该等级的测量不确定度大小,进行评定。按已知U和k,或已知U p 、P的方法计算不确定度分量,当检定证书上给出U p及V eff时,按已知U p、V eff的方法计算不确定度分量。

对“等”使用的仪器

1.计算一般采用正态分布或t分布;

2.计算所求得的不确定度分量包含检定/校准带来的不确定度,无需考虑上一等级检定/校准的不确定度。

3.对指示类仪器,应进行示值修正或使用校正曲线;对量具应使用实际值,故应考虑仪器长期稳定性的影响,通常把两次检定/校准之间的差值做为不确定度的一个分量,除非上一等级证书给出的不确定度已考虑了这个问题;

4.使用时的环境条件偏离参考条件或上一级检定/校准的环境条件时,应考虑环境条件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11.当测量仪器检定证书上给出级别时,可按检定系统或检定规程所规定的该级别的最大允许误差与其他信息进行评定。假定最大允许误差为±A,一般采用均

)= A /3。对以“级”使用匀分布,得到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x

i

的仪器:

1.上面计算所得的不确定度分量并未包含上一级仪器进行检定带来的不确定度。因此当上一级别的不确定度不可忽略时,还要考虑这一项不确定度分量。

2.对指示类仪器,使用时直接使用其示值而不需要进行修正;对量具使用其标称值。所以可认为仪器示值允差中已包含了仪器长期稳定性的影响,不必要考虑长期稳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3.使用环境只要不超过允许使用范围,仪器的示值误差始终没有超出示值允差的要求,此时不必考虑环境条件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12.确定被测量Y可能值的包含因子;

根据被测量Y分布的情况不同,所要求的臵信概率p,以及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具体要求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包含因子k。

当被测量Y接近正态分布时,并且要求给出对应于臵信概率为p的扩展不确定度Up时,需计算各分量的自由度和对应于被测量Y的有效自由度ν

。并由有效自

eff

由度ν

和所要求的臵信概率p查t分布表求得k值。

eff

当被测量Y接近于某种其它的非正态分布,则包含因子k应该根据被测量的分布和所要求的臵信概率p直接求出。当无法判断被测量Y接近于何种分布时,一般直接取k=2。

ISO17025:2017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页次第 69 页共 6页文件名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发布日期2019年1月1日 1 目的 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合理的评估,科学表达检测结果。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客户有要求时、新的或者修订的测试方法验证确认时、当报告值与合格临界值接近时需评定不确定度并在报告中注明。 3 职责 3.1 检测人员根据扩展不确定度评定的适用范围,按规定在记录和报告中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3.2 检测组组长负责审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和结果报告。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 工作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4.1.1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或不完整。 4.1.2 实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4.1.3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1.4 对被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4.1.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认为偏差(偏移)。 4.1.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定力不够。 4.1.7赋予测量标准和测量物质的值不准。 4.1.8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4.1.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4.1.10 抽样的影响。

页次 第 70 页 共 6页 文件名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1日 4.1.11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4.2.1 检测组根据随机取出的样本做重复性测试所获得的结果信息,来推断关于总体性质时,应采用A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A u 表示,其评定流程如下: A 类评定开始 对被测量X 进行n 次独立观测得到 一系列测得值 (i=1,2,…,n )i x 计算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x 1 1n i i x x n ==∑计算实验标准偏差() k s x 计算A 类标准不确定度() A u x ()()() k A s x u x s x n == 4.2.2 检测组根据经验、资料或其他信息评估时,应采用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B u 表示,B 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有以下六项: 4.2.2.1 以前的观测数据。 4.2.2.2 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4.2.2.3 相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 4.2.2.4 校准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的等别或级别,包括目前暂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一. 体积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1. 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圆柱体的直径D 和高度h ,由函数关系是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 h D V 4 2 π= 由分度值为0.01mm 的测微仪重复6次测量直径D 和高度h ,测得数据见下表。 表: 测量数据 计算: mm 0.1110h mm 80.010==, D 32 mm 8.8064 == h D V π 2. 不确定度评定 分析测量方法可知,体积V 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主要有直径和高度的重复测量引起的不确定都21u u ,和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3u 。分析其特点,可知不确定度21u u ,应采用A 类评定方法,而不确定度3u 采用B 类评定方法。

①.直径D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直径D 的6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 ()mm 0048.0=D s 直径D 误差传递系数: h D D V 2 π=?? 直径D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3177.0mm D s D V u =??= ②.高度h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高度h 的6次测量平均值的标准差: ()mm 0026.0=h s 直径D 误差传递系数: 4 2 D h V π=?? 高度h 的重复性测量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3221.0mm h s h V u =??= ③测微仪示值误差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 由说明书获得测微仪的示值误差范围mm 1.00±,去均匀分布,示值的标准不确定度 mm 0058.0301.0==q u 由示值误差引起的直径测量的不确定度 q D u D V u ??= 3

一氧化碳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检定装置 建立计量标准单位_____ ***** ________ 计量标准负责人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筹建起止日期__________ 2008/01 ____________

1、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3 ) 二、....................................................... 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4 )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 5 ) 四、环境条件........................................... ( 5 )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6 ) 六、....................................................... 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7 )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 8 )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9 )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 11 ) 十、结论.................................................. ( 12 ) 十一、附加说明............................................ ( 12 ) 、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砝码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F 1等级砝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 概述 1.1 校准依据: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温度:室温:(18~25)℃ 温度波动:0.5℃/h 湿度:(30~70)% 湿度波动:15%/4h 1.3 测量标准:E 2等级组砝码,测量围1mg ~500g ,编号:0460,4034证书编号:JA16J-AC000035;JA16J-AC000036 配套设备:电子天平,型号:CP225D ,出厂编号:50360126;测量围: (0~220) g/e=1mg ;(0-80)g/e=0.1mg 。 1.4 被测对象:F 1等级砝码三个,标称质量分别为50mg,5g 和100g ,编号:1562:600。 生产厂家:蓬莱市连惠砝码。 材料:不锈钢;密度:接近8.03/g cm ;磁化率小于0.005. 1.5 测量方法: 砝码的量传采用ABBA 循环的双次替代衡量法,方法如下: a .开启天平预热后,将标准砝码放在天平的称盘上,稳定后读取天平示值A 1; b .取下标准砝码,换上同标称质量的被检砝码,稳定后读取天平示值B 1; c .重复步骤b 和a 的操作,得出B 2和A 2; d .分别计算出A 1和A 2的平均值A 以及B 1和B 2的平均 值B ,得出ci m ?=B-A e .通过()()0CS ct cr B A a S m m m V V I I ρρ=+--±???公式计算出被检砝码实际质量。 2.测量模型 ()()0CS ct cr B A a S m m m V V I F I ρρ=+--+??+? 式中: m ct ——被测砝码的折算质量; m cr ——标准砝码的折算质量; V B ——被测砝码的体积; V A ——标准砝码的体积;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

响量(输入量)X 1,X 2 ,…,X N 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 Y=f(X 1,X 2 ,…,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实验测定,即通 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 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对输入量X I 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 , (x) n 。 算术平均值x为 1 n x n= ∑x i n i=1 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s(x i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1 n S(x i )= ∑ ( x i — x )2 n-1 i=1

工业热电阻自动测量系统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工业热电阻自动测量系统结果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用于检定工业热电阻的自动测量系统,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229—1998)对不确定度分析时可以在0℃点,100℃点,现在A 级铂热电阻的测量为例. B1 冰点(0℃) B1.1 数学模型,方差与传播系数 根据规定,被检的R(0℃)植计算公式为 R(0℃)=R i 0 =??? ??t dt dR t i = R i 0=??? ??t dt dR * * *0=??? ??-t I dt dR R R ℃)( = R i - 0.00391R * (0℃)×) ℃(0 0.00391R 0* *℃) (R R I - = R i - 0.391×1 .00* *℃) (R R I - = R i - 0.39 [] ℃)( 0* *R R I - 式中: R(0℃)—被检热电阻在0℃的电 阻值,Ω; R i —被检热电阻在0℃附近的测得值,Ω; R *(0℃)—标准器在0℃的电阻值,通常从实测的水三点值计算,Ω; R * i —标准器在0℃附近测的值,Ω。 上式两边除以被检热电阻在0℃的变化率并做全微分变为 dt 0R =d ()391.0R i +d ??? ? ???-2500399.0** 0i R R =dt Ri +dt *0 R +dt *i R 将微小变量用不确定度来代替,合成后可得方差 u 20 R t =u 2i R t +u 2t *0R +u 2t *i R (B-2) 此时灵敏系数C 1=1,C 2=1,C 3=–1。

B1.2 标准不确定分量的分析计算 B1.2.1 u 2i R t 项分量 该项分量是检热电阻在0℃点温度t i 上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包括有: a) 冰点器温场均匀性,不应大于0. 01℃,则半区间为0.005℃。均匀分布,故 u 1.1= 3 005.0=0.003℃ 其估计的相对不确定度为20﹪,即自由度1.1ν=12,属B 类分量。 b) 由电测仪表测量被检热电阻所带入的分量。 本系统配用电测仪表多为6位数字表(K2000,HP34401等),在对100Ω左右测量时仍用100Ω挡,此时数字表准确度为 100×106×读数+40×106×量程 对工业铂热电阻Pt100来说,电测仪表带入的误差限(半宽)为 被δ=±(100×100×106-+100×40×106- =±0.014Ω 化为温度:391 .0014 .0±=±0.036℃ 该误差分布从均匀分布,即 u 2.1= 3 036.0=0.021℃ 估计的相对不确定度为10﹪,即1.1ν=50,属B 累类分量。 c) 对被检做多次检定时的重复性 本规范规定在校准自动测量系统时以一稳定的A 级被检铂热电阻作试样检3次,用极差考核其重复性,经实验最大差为4m Ω以内。通道间偏差以阻值计时应不大于2m Ω,故连同通道间差 异同向叠计在内时,重复性为6m Ω,约0.015℃,则 u 3.1= 69 .1015 .0=0.009℃ 3.1ν=1.8,属A 类分量。 d) 被检热电阻自然效应的影响。 以半区间估计为2m Ω计约5mK 。这种影响普遍存在,可视为两点分布,故 u 4.1=1 5=5mK 估计的相对不确定度为30﹪,即4.1ν=5,属B 类分量。

M1级砝码不确定度评定

M 1 等级公斤组砝码质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1 .概述 1.1 测量方法:依据 JJG99-2006 《砝码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温度: 18 ℃~23 ℃ ,温度波动:不大于 5 ℃ /4 h ,湿度 :(30 % ~ 70 %)RH 。 1.3 测量标准:F 2等级1000kg 标准砝码。 1.4 被测对象:M 1 等级1000kg 一组标准砝码。 1.5 测量过程: M 1 等级砝码的检定,可采用一对一直接比较法。用多个 F 2 等级砝码直接一对一传递同标称质量的 M 1等级砝码。 具体操作:采用 ABA 比较方法,在沈阳8403机械天平( 1000kg /10g)测量 1000kg 砝码数据。 1. 6 评定结果的使用 在符合上述条件下的测量结果,一般可直接使用本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 数学模型 ()w s s a r t m I m I V V m ±?? ?±?-=?ρ 式中:?m ——被检砝码和标准砝码的质量差值; V t ——被检砝码的体积; V r ——标准砝码的体积; ρa ——空气密度的实测值; m w ——添加小砝码的真空中质量值; I ?——从天平上读得示值差值;

s m ——测量天平灵敏度时所添加小砝码的折算质量值; s I ?——由于添加灵敏度小砝码而引起的天平示值变化。 对一个1000kg 砝码的质量差,等精度测量 6次, 得到测量列如表1 表1 1.测量过程的标准不确定度w u ()=?m u w () 1 1 2 i -?-?∑=n m m n i =0.8367g 式中:n ——测量次数 n =6 i m ?——衡量过程中的质量差值 m ?——衡量过程中质量差值的平均值 2. 标准砝码的不确定度分量()r c m u ()()r inst r m u k U m u 2 2 +?? ? ??= =2.5g 式中:U =5g k =2 ()r inst m u ——标准砝码质量的不稳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经过计 算()r inst m u 为0。 参考砝码质量的不稳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r inst m u 可以从对参考砝码多次检定之后的质量变化中估计出来。 3.衡量仪器的不确定度ab u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 目的 对检验方法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和报告,进一步提高评价检验结果的可信程度,以满足客户与认可准则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中心开展的标准或非标准方法的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 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2技术负责人负责不确定度的评定的培训,以确保其在实验室检测活动中的运用水平; 3.3 检测员负责协助提供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检测数据; 4 控制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评定检验项目的选择 4.1.1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室应对所有被测量进行不确定来源分析和评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4.1.2技术负责人确定进行测量不确定评定的检验项目,确定进行评定的原则如下: a)当检验项目仅为定性分析时,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b)对于公认的检验方法,检验项目已给出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及其来源时,可以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c)除上述两种情况,各检验领域中关键、典型和重要的检验项目,均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d)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条件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 e)当顾客对检验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提出要求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f)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某些情况下,一些检测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估,这时至少应通过分析方法,考虑它们对于检测结果的重要性,列出各主要的不确定分量,并作出合理的评估。有时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不确定度也是合适的。 4.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本程序拟规定两种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一种是GUM 法,另一种是top-down 评定方法。 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GUM 法 4.2.1 列出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见下图1。 图1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

CO测定器检定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一氧化碳测定器检定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 测量方法 测量的依据是JJG 1093-2013《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试验室温度可控制在(20±5)℃,湿度小于85%,符合规程规定的环境条件要求。测量时选用一台量程(0-1000)μmol/molCO 的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用导气管通过检定配套装置与空气中一氧化碳标准气体连接,直接用标准气体进行测量。 2 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为: △X=X-Xs 式中:△X —示值误差; X s —标准甲烷浓度值; X —被检甲烷测定器示值。 3 方差和传播系数: 依方程 ()∑-???? ? ????=n n i i c x u x f U 122 2 ()()Xs u Xs X X u X X u c 2 2 22 2??? ? ?????+???? ?????= 得: ()()1,1-=???==???= Xs X Xs c X X X c ()()Xs u X u u c 222 += 4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与计算: 4.1 由被检甲烷测定器读数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x : 4.1.1在20<X ≤100测量段,测量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x1): 取一块一氧化碳测定器,编号14060028;在20<X ≤100段测量,标准气体浓度为27μmol/molCO ,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量9次,测量值分别为(单位:μmol/molCO ): 26 27 25 26 26 26 27 25 25 其平均值为: 261=X μmol/molCO

根据贝塞尔公式得:() ∑ =--= 9 1 2 )1(1 i i x n X X S = 0.78μmol/molCO 由于实际测量取三次的算术平均值,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1(x u = S (x1) /3=0.45μmol/molCO 4.1.2在100<X ≤500测量段,测量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x2): 标准气体浓度为300μmol/molCO ,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量9次,测量值分别为(单位:μmol/molCO ): 302 298 298 301 296 301 297 302 301 其平均值为: 3002=X μmol/molCO 根据贝塞尔公式得:() ∑ =--= 9 1 2 )2(1 i i x n X X S =1.99μmol/molCO 由于实际测量取三次的算术平均值,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2(x u = S (x2) /3=1.15μmol/molCO 4.1.3在X >500测量段,测量的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x3): 标准气体浓度为690,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量9次,测量值分别为(单位:μmol/molCO ): 700 705 695 687 698 702 689 694 696 其平均值为: 6963=X μmol/molCO 根据贝塞尔公式得:() ∑ =--= 9 1 2 )3(1 i i x n X X S =5.83%4CH 由于实际测量取三次的算术平均值,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3(x u = S (x3) /3=3.37μmol/molCO 4.1.4数显仪器的分辨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 : molCO mol u y /29.0129.029.0μ=?=?=分辨率 由于u (X 1) 、u (X 2) 与u y 数值相近,而)3(x u >>y u 所以仪器分辨率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y u 在20<X ≤100和100<X ≤500测量段参与不确定度评定;在X >500测量段不参与不确定度评定。

100g砝码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00g 砝码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 概述 1.1 测量依据: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温度(18~26)℃,温度波动不大于0.5℃/h ,相对湿度不大于75%。 1.3 测量标准:F 1级标准砝码。测量范围:100g ,由于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中给出其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0.167mg ,包含因子k =2。 1.4 被测对象: F 2级砝码组,量程100g 。 1.5 测量过程:采用单次替代称量法,将F 2级被测砝码在天平上一对一与F 1级标准砝码显示值直接对比法,得出被测砝码的误差值。 2 模型 △m=m -m s 式中:△m —机械天平示值误差 m —电光天平示值 m s —标准砝码值 3 灵敏系数 灵敏系数 C 1=э△m/эm=1 C 2=э△m s /эm s =-1 4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4.1 输入量m s 的标准不确定度u (m s )的评定: 输入量m s 的标准不确定度u (m s )采用B 类方法进行评定。 根据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中所给出F 1等级标准砝码100g 的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0.167mg ,包含因子k =2。 标准不确定度u (m s )=0.167mg/2=0.084mg 估计 △u (m s )/u (m s )为0.10,则自由度v ms =50。 4.2 输入量m 的标准不确定度u (m)的评定 u (m )由3个标准分量构成: a) 天平测量重复性导致的不确定度分量u (m 1); b) 天平刻度值估读误差不确定度分量u (m 2); c) 测量天平分度值添加标准小砝码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 (m 3); 4.2.1天平测量重复性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m 1)的评定: 用同一砝码,通过天平TG328A 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采用A 类方法进行评定。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值为:100.00009g ,100.00008g ,100.00008g ,100.00007g ,100.00008g ,100.00006g ,100.00008g ,100.00009g ,100.00009g ,100.00007g , m = n 1 ∑=n i i m 1 =100.00008(g) 单次实验标准差:S=1) (12-∑-=n m m n i i =0.01mg 自由度:v m1==10-1=9 4.2.2天平刻度值估读误差不确定度分量u (m 2)的评定: TG328A 天平的最小分度值为0.1mg ,示值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1/5,所引起的误差区间半宽为0.02/2=0.01mg ,为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3,其标准不确定度为u (m 2)=0.01/√3 =0.008mg, 自由度:v m2=50 4.2.3测量天平分度值添加标准小砝码引起的不确定度分量u (m 3) 的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 (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 1,X 2,…,X N 间的函数关系f 来确定,即: Y=f (X 1,X 2,…,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 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i 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 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 、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 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 对输入量XI 进行n 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x n 。算术平均值x 为 1 n x n = ∑x i

一氧化碳不确定度评定

一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的测量结果 不确定度分析计算报告 Z/BQ-HYH-004-2012 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院 环保室 编写:审核:批准: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一氧化碳分析仪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1 概述 1.1 测量方法:根据JJG635-1999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计量检定规程》。 1.2 环境条件:(15~35)℃±2℃;相对湿度<75%;大气压(86~106)kPa ±0.5 kPa.。 1.3 测量标准:国家一级标准气体,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1%,包含因子为2。 1.4 被测对象:测量范围(0~100)%mol/mol ,示值误差±1.O%F.S 2 数学模型 通入一定浓度的标准气体,平衡后读取被检仪器的示值,重复测量3次,其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与标准气体实际值的差与量程之比,即为被检仪器的示值误差。 则可认为数学模型是: R x x y y s m 1 )(?+-=δ 式中:y —被检仪器的示值误差; m x —被检仪器的示值; x s —标准气体的浓度; δy —其他影响因素分量。 R —被检仪器的量程 3 根据数学模型求方差 鉴于各输入量相互独立, 方差关系为: [] )()()()()()(1)(2222222 2y y s s m m u c x u x c x u x c R y u δδ++= 鉴于各灵敏系数的模均为1, 则有:[] )()()(1)(22222 y s m u x u x u R y u δ++= 4 计算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4.1 A 类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输入量m x 的不确定度是由被测量仪器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多次测量的重复性决定的,采用A 类进行评定。 对一台量程为30μmol/mol 一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选择11.2μmol/mol 标准浓度的一氧化碳气体,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定10次,即n =10, 得测量值如下:

砝码不确定度评定

1kg 砝码折算质量的测量结果 不确定度评定 1 测量方法 测量依据:JJG99-2006《砝码检定规程》 测量过程:采用替代衡量法。首先将配衡砝码T 放到天平左盘中心,然后将标准砝码放在右盘中心测量,读取数值,再加上测分度值的小砝码,读取数值,然后把标准砝码取下,放上被检砝码,读取数值,计算标准砝码与被测砝码之间差值。根据规程提供的公式算出被检砝码的折算质量。 现以F 1等级砝码为标准,在电子天平XT-1220M(Max1200g ;d :1mg)上校准1kg 等级砝码。 2 数学模型 )/()())((2.1B Br r B A K B A B A L L m L L V V m m --+--+=ρρ 式中:A m —被检砝码的折算质量,mg B m —标准砝码的折算质量,mg A V —被检砝码的体积,cm 3 B V —标准砝码的体积,cm 3 A L —被检砝码的平衡位置; B L —被检砝码的平衡位置; r m —测天平分度值的标准小砝码的折算质量,mg Br L —测天平分度值加放r M 后的平衡位置; K ρ—校准时实验室的实际空气密度,mg/cm 3; =2.1ρ mg/cm 3 3 计算分量标准不确定度 测量过程的标准不确定度() m u w ? 指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用相同方法,相同仪器进行多次测量的重复性,一般测量次数多时,

采用统计方法确定,该项不确定度往往归类于A 类不确定度。该类不确定度来源主要表现在空气扰动,振动波动、温度、湿度变化,静电,磁场吸附衡量仪器等的重复性方面。 现独立测量1kg 级砝码10次,测量数据如表1 表1 单次测量值 () 2.07mg 1 ) (1000.009g 12 1=-?-?= ?==?∑∑=n m m s h n m i n i i 与标准砝码有关的不确定度()cr m u 标准砝码质量的标准不确定度)(cr m u 应当由检定证书上给出的扩展不确定度U 和覆盖因子k (通常k =2)的商;结合标准砝码质量的不稳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cr inst m u 得到。 )(cr m u =)(2 2 cr inst m u k U +?? ? ?? 标准砝码引入的不确定度: 查检定证书得1kg F 1等级标准砝码的扩展不确定度U = k =2 标准砝码质量的不稳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cr inst m u 可以从对标准砝码多次检定之后的质量 变化中估计出来, 857砝码为F 1等级砝码,该砝码2007年首次检定,100 mg 砝码修正值为1 mg ,2008年修正值为 mg , 2012 年为 mg 五年期间变化量为 mg ,所以)(cr inst m u = 测天平分度值标准小砝码引起的不确定度: 测1 kg 砝码时,测天平分度值小砝码为100 mg ,证书中给出其扩展不确定度为U = ,k =2标准不确定度=d u mg 则,标准砝码有关的不确定度)(cr m u 的计算如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文件

1 目的 为评价中心检测/校准结果的可信程度,规范测量不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达方法,科学、合理、准确的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 应用范围 适用于中心检测/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 3 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工作。 3.2 技术科组织实施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负责拟定有关检测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作业指导书,指导测试人员控制各标准方法规定的影响量,编写《不确定度评定报告》,负责对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报告的验证。 3.3 检测人员严格遵守方法标准和规范化作业技术,认真检查原始记录和检测结果。 4 程序 4.1化验中心采用公认的检测方法时应遵守该方法对不确定度的表述。 4.2化验中心采用非标准方法或偏离的标准方法时,应重新进行确认,并对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4.3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或指定有关技术人员(可包括监督员、检测人员、设备责任人等)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工作。 4.4不确定度评定和报告根据JJF1059-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来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XX 公司化验中心 程序文件 第01版 第0次修订 第 页 共 页 测定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文 号 YYH/CX28-2014 颁布日期 2014年3月14日

4.1.1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 建立被测对象与其他对其有影响量的函数关系。以通过这些量的不确定度给出被测对象的不确定。 4.1.2确定不确定度的来源,找出构成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 分析测试领域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 a.被测量量的定义不完整; b.被测样品代表性不够,即样品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对象; c.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够理想;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e.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的局限性(如分辨率、灵敏度、稳定性、噪音水平等影 响,以及自动分析仪器的滞后影响和仪器检定校准中的不确定度); g.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 h.引用的数据或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包括在检测方法和程序中某些近似和假设,某些不恰当的校准模式选择,以及数据计算中的舍、入影响; j.测试过程中的随机影响等。 在确定这些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对总不确定度的贡献时,还要考虑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影响。 4.1.3量化不确定度分量 要对每一个不确定度来源通过测量或估计进行量化。首先估计每一个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排除不重要的分量。可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量化: a.通过实验进行定量; b.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定量; c.基于以前的结果或数据的估计进行定量; d.基于判断进行定量。 4.1.4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根据JJF1059-2012中第4、5、6节规定的方法,通过确定A类和B类标准不确

一氧化碳报警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评定

一氧化碳报警器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评定 发表时间:2019-12-30T13:13:48.56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 15期作者:杨科峰[导读] 氧化碳(CO)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无法用感官感知的有毒气体摘要:一氧化碳(CO)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无法用感官感知的有毒气体,会抑制血液的携氧能力。因此一氧化碳报警器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醒气体的泄露,依据JJG915-2008《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检定规程》要求,对QB3000T型一氧化碳报警器示值进行重复性测量,结合各种因素对示值的影响来分析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关键词:一氧化碳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 (一)检定过程 (1)依据规程:JJG915-2008《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检定规程》。 (2)环境条件:温度(20±5)℃,相对湿度不大于80%; (3)检定标准器:氮气中一氧化碳气体标准物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GBW(E)060364,浓度为378(×10-6mol/mol), Urel=1.5% k=2; (4)检定对象:一氧化碳报警器,仪器型号:QB3000T,仪器编号:32048765,制造厂家:河南驰诚; (5)检定方法:通入一定浓度的标准气体,连续进气中读取被测报警器的示值,重复测量3次,3次的算术平均值与标准气体实际值的差值,即为该一氧化碳报警器的示值误差; (二)数学模型: 式中:----一氧化碳报警器的示值误差;----一氧化碳检测报警的示值算术平均值; ----标准气体浓度值 灵敏系数: (三)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1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1.1标准不确定度源于报警器的测量不重复性,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的测量数列,用A类评定。 使用100μmol/mol浓度的样品在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上,连续测量10次,得到测量列(μmol/mol):378,378,379,379,378,378,380,380,379,378。 单次实验标准差 实际测量3次,以该3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为检定结果,则可得到: 1.2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于仪器分辨力,由仪表分辨力b: 1μmol/mol导致的的示值误差区间半宽 度为,B类方法评定。 1.3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合成 2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主要来源于标准气体的定值不确定度,由标准样品证书给出,相对不确定度为1.5%,包含因子k=2,B类。本次所用的标准气体浓度为:378μmol/mol。 (四)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汇总:

砝码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及结果报告书.docx

精品文档 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及结果报告 1、测量方法 所用测量标准 : E 2等级克组砝码标准装置及E2等级毫克组砝码标准装置 被测对象: F1等级克组砝码及 F1等级毫克组砝码 2、测量模型 m t m r (m r1 m r 2 ) (m t 1 m t 2 ) (V B V A )( a 1 .2 ) 2 式中 :m r 1 , m r 2__________被检砝码的两次读数; m t1 , m t 2__________标准砝码的两次读数; m t_________被检砝码的质量; V A、V B________分别为标准砝码和被检砝码的体积; ρa_________实验室空气密度; ρ1.2 _________约定标准空气密度。 3、不确定度来源 (1)对砝码的重复性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2)标准砝码引入的不确定度; (3)空气浮力修正引入的不确定度; (4)衡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 4、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1)对砝码的重复性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u cf : 在测量过程中天平的重复性可采用连续测量得到的测量数据来作为 A 类评定方法计算标准不确定度。分别对500mg、2g、 20g 砝码进行连续测量10 次,分别测得的数据如下 : 次数 砝码 12345678910 500mg0.500080.500050.500070.500080.500070.500070.500050.500070.500080.50007 2g 1.99998 1.99999 2.00002 2.00002 2.00001 2.00000 2.00001 2.00002 1.99998 2.00001 20g20.0000620.0000720.0000520.0000620.0000720.0000320.0000620.0000620.0000720.00006

至今见过的最规范的不确定度评定的例子!

至今见过的最规范的不确定度评定的例子! 不确定度是指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对被测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反过来,也表明该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在报告结果时,必须给出相应的不确定度,一方面便于使用它的人评定其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测量结果之间的可比性。今天,仪器论坛版友六弦琴为大家找来了不确定度评定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如有疑问,请点击阅读原文版友将为大家详细解答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不确定度评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a) 抓住影响测量不确定度主要分量的评估,避免漏项。通常测量重复性分量、标准物质不确定度分量、工作曲线变动性分量等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中所占比重较大,须逐一评估。对某些不可能进行多次的测定,无重复性数据,应尽可能采用方法精密度参数或以前在该条件下的测试数据进行评估。b)忽略次要不确定度分量的影响。有些分量量值较小(属微小不确定度),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不大。例如,一个分量为1.0,另一个分量0.33,二者的合成不确定度为1.05,相差5%,即分量0.33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中的贡献可忽略。通常试料称量、相对原子量、物质的摩尔质量等分量相对于测量重复性、工作曲线变动性分量要小得多,一般可忽略。 c)不确定度评估中避免重复评估。如当已评估了测量重复性

分量,不必再评估诸如样品称量、体积测量、仪器读数的重复性分量。 d)不应将一些非输入量的测量条件当作输入量评估。例如,重量法中高温炉灼烧温度的变动性,测定碳、硫时氧气纯度的变动性,光度分析中波长的精度等,它们不是输入量,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反映在测量重复性中,不应将其作为分量进行评估。 e)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通常取一位或两位有效数字。计算过程中为避免修约产生的误差可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修约时可采用末位后面的数都进位而不舍去,也可采用一般修约规则。测量结果和扩展不确定度的数位一致。

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doc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对产品或参数进行检测时,所得检测结果的测量不 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示。 2编制依据 JJF 1059 —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评定步骤 3.1概述:对受检测的产品或参数、检测原理及方法、检测用仪器 设备、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使用作一简要的描述; 3.2建立用于评定的数学模型; 3.3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各不确定度分量(即数学模型中 的各输入量)的来源; 3.4分析、计算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自由度; 3.5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其有效自由度; 3.6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3.7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评定方法 4.1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是指被测量(被检测参数)Y 与各输入量 X i之间的函数

关系,若被测量 Y 的测量结果为 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x i,则数学模型为 y f x1 , x2 ,......, x n。 数学模型中应包括对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由影响的所有输入 量,输入量一般有以下二种: ⑴ 当前直接测定的值。它们的值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 依据经验信息的估计,并包含测量仪器读数修正值,以及对周围温度、大气压、湿度等影响的修正值。 ⑵ 外部来源引入的量。如已校准的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 由手册所得的参考数据。 4.2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 根据数学模型,列出对被测量有明显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如果所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经过修正后的结果,注意应考虑由修正值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如果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小,则其分量可以忽略不计。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 ⑴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⑵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⑶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⑷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 与控制不完善; ⑸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