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20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012考纲解读】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012高考预测】

1.要关注新中国政治体系的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 要关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3. 要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

4.要注意横向的比较。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相对比。

【重要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

【知识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是资产阶级;③组织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是分权制衡。

【误区警示】要正确判断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明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不能与其他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相混淆。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和发展历程

【知识归纳】

①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③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 1966年——1976年,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⑤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别提醒】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A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B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D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D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特征:①共产党领导是根本。在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亲密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②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③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挚友、诤友关系,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亲密团结、合作共事的关系,而不是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互为对手、彼此倾轧的势不两立关系。这与以竞争为特征的西方多党制政治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显著特征。

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知识归纳】

(1)“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

湾问题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3)“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④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特别提醒】统一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__香港_被英国殖民者占据99年。主要是通过1841年侵占香港岛;1860年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侵占新界、威海卫。至此,完全占领了香港。__澳门__1553年被葡萄牙占据;台湾__是1949年蒋介石留守。要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而台湾当局被迫作出回应。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成立,是两岸在“一国两制”的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新情况而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细化,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特别提醒】(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①“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有巨大感召力。②香港、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成功范例。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④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阻碍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海外反华势力

【经典例题精析】

(2011年浙江省文综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

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31)即将走过90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足迹。

(1)将下列会议内容的序号填在相应会议后面的横线上

①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④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全;中共十七大。

(2)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关于这次会议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展政府主席 B.会议开幕之日北平昼夜长短大致相等

C.在全国工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展代表大会职权

D.《中国人展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3)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有八个民主党派,请写出其中的三个。(正确写出下列任何一个得1分,全称或简称均可。本小题总得分最高不超过3分。)

【答案】:

(1)②;①;④。

(2)D

(3)正确写出下列任何一个得1分,全称或简称均可。本小题总得分最高不超过3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

【解析】:

(1)熟悉、对应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A、C符合历史课本的表述;B项符合地理常识(秋分);D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应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在八个民主党派中任写三个即可。

(2011年上海市文综31)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回顾这段历史进程,老师制作了下表,并列举标志性史实如下: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制定《共同纲领》④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表中示例,将标志性史实与历史进程匹配起来。(填写编号)

【答案】:② ① ④

【解析】:准确掌握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上重大历史事件及其重大意义。

(二)非选择题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3)、(4))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4分)

【答案】: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时代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

(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比例的增加,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民主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关。

(4)紧扣上面的问题,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多角度分析。

(2011年浙江省文综38—(3))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答案】:

(3)“新的变化”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文句指: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历史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解析】:

(3)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归纳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中国政治变革的基本趋势。

1、(2009年上海卷)“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解析】1997年7月1日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结束了英国的殖民占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2、(2009年天津卷)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答案】C

3、(2009年广东卷B)《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

4、(2009年广东卷B)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

5、(2009年广东文基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B

【2012高考押题】

1.有关右图事件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标志着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③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④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图中所示历史事件是开国大典,①②③结论均是其伟大历史意义的叙述。而④结论不符合史实,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2.电影《建国大业》以抗战胜利至建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正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超常的政治智慧

B.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

C.抗战胜利后建立了多党合作制度

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商讨建国大业,这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A、C、D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答案:B

3.右图所示“结婚证”反映了( )

①“结婚证”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②结婚有法可依

③“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④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解析:“结婚证”本身就是法律建设的体现,它是《婚姻法》的内容,因此④表述与事

实不符;再由结婚证中的毛主席语录可知①③是正确的。

答案:D

4.2010年3月2日下午,广东省17位全国政协委员乘坐飞机抵达北京,右图是广东省全

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程萍步入会场。

程萍委员可以行使的权力不包括( )

A.参政议政

B.民主监督

C.修改宪法

D.政治协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主要职能,也是各级政协委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主要内容,程萍政协委员履行的职责应该在此范围之内。C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

答案:C

5.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有关“条款”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A、B、D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紧扣关键词“民族大家庭”、“不能照抄别人的”,即我们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7.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

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解析: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确立的,改革开放只是使“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故选C。

答案:C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时间限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A、B两项时间不符合题意,C项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内容,D项结论符合题意。

答案:D

9.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当的是( )

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水平相适应的,A、B、D三项结论与题意相符。C项结论错误,“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与史实不符。

答案:C

10.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曾提出将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认为“也是一个好办法”。你认为“某些问题”应指( )

A.国家统一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和平共处的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与“一国两制”有相通之处。B、C、D三项

结论与题意不符。

答案:A

11.“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汪辜会谈”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A、B、C三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九二会谈”并未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而“汪辜会谈”发生于1992年。

答案:D

12.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想以此画说明( )

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②《富春山居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③期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④保护好传统艺术品是我们的责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根据“告诉台湾同胞”、“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可知①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13.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2:“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获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3:“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4:“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1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2“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6分)

(2)材料3、4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4中的“法治”与材料1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4分)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4中的“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区别”应依据材料信息作答,“原因”实际上考查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影响。第(2)问应依据材料3、4分析二者的共同观点,然后结合其阶级本质分析其“区别”。第(3)问应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代表的阶级立场进行理解归纳。第(4)问前两问可依据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内容回答,“认识”一向具有开放性,但应适当结合前几问的答案综合分析。

答案:(1)材料1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2的法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材料1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4的法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

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58年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

材料2: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000多人次。

材料3: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分)

(2)根据材料2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5分)

(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8分)

(4)对比材料1、3,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5分)

解析:第(1)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到答案:显然是由战争到和平,这本身也说明大陆对台的政策发生了变化。第(2)问一方面注意时间,另一方面注意总结史实。第(3)问可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回答。第(4)问根据材料对比即可得出。

答案:(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

(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

(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

障碍:岛内主要是“台独”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

(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

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世纪代至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史 含解析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错误!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错误! (2)时间:1953—1957年。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错误!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错误!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错误!错误!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错误!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错误!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错误!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错误!经济领域。 2.表现错误!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间关系

[问题探究1]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提示:没有。“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问题探究2] 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提示:否。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问题探究3]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二“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精选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无答案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简述:中国社会近现代化问题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民主自由;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解放。思想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前提。社会习俗上:衣食住行。 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1840——1949年) 1.经济近代化——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2.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参见专题一)。 3.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中,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等。它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 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4.社会习俗近代化——衣、食、住、行。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 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1957年,第—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 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①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 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1982年以后,我国农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归纳 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线索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Word版含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昆明一中月考,26)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 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 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答案 B 解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反映了对外国势力的重新认识,故B项正确。 2.(2018·广州高三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清政府对外政策的

调整,故C项正确。 3.(2018·吉林二模,7)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诘,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诽谤”。李鸿章这段话道出了( ) A.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 B.最高统治者的排斥猜疑 C.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D.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答案 A 解析李鸿章生存在旧的官僚体制下,他所受的“诽谤”也应出自官僚体制,故A项正确;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是得到最高统治者默许的,故B项错误;C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李鸿章的话只能反映出官僚体制集团的愚昧,故D 项错误。 4.(2018·重庆高三11月调研,28)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 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5.(2018·郑州一模,11)1882年,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向李鸿章建议,招商局的经营管理应按股份公司成例,“由众股东公举董事、总理、协理,由总理、协理慎选总管五人,报董事会公决”;在漕粮运输方面“虽有海运委员会总理,本公司亦当委一熟悉米色、公正无私之员,随同海运总理稽查,以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代史部分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 (2017.1.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017.1.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7.1.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017.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高三强化练习(一)中国近代现代史1

[教育资源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13085404.html,]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教育资源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13085404.html,] 教学资源集散地。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高三强化练习(一)中国近代现代史 (上册)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 鸦片战争 1.所谓“半殖民地”的含义是A.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B.丧失部分领土C.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D.丧失大部分行政主权 2.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突出地反映了 A.清朝国力的雄厚B.清朝主张对外友好通商C.清朝统治者自我封闭的心态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合理性 3.下列关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清朝遇到外来威胁时的一种民族自卫政策②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抵制外侵的作用③从历史发展来看,其消极作用甚于积极作用④其本质含义是断绝一切对外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自足”即产品富足B.衣食住行之所需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 5.据资料统计,19世纪末,每一两白银,可兑换制钱七八百文,到鸦片战争前夕,每一两白银可兑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白银价格上涨,制钱贬值B.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白银大量外流C.清政府实行白银回笼政策造成市场白银锐减D.清政府大量制钱,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制钱贬值 6.道光帝决定采纳林则徐等人的禁烟主张,主要是因为 A.鸦片贸易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B.鸦片贸易摧残了社会生产力C.鸦片贸易使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D.鸦片贸易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7.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封建统治者企图阻止西方资本主义的传播B.英国旨在打开中国的大门C.林则徐实行了严厉的禁烟政策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8.虎门销烟前后,林则徐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尚需回头,不因其违抗于前,而阻其日新于后”的主张,这表明林则徐 A.禁止同外国商人进行一切贸易来往B.十分注意把握对敌斗争的策略C.做好了对敌斗争的战争准备D.对世界形势发展认识不足 9.林则徐领导虎门以后,英国一些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商会立即宣称,“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这表明①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②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③中英战争得必然的,禁烟运动则加速了这场战争的到来④禁烟运动的发生是必然的,中英战争的发生是偶然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④ 1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通商口岸增至五处,但是据资料统计,战后中英贸易并没有显著增加,主要原因在于 ①战后鸦片大量输入的合法化②中国不需要英国商品③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固性④法美日益增长的竞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在中英《南京条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进口鸦片为合法贸易,但在“赔款”条款中补偿了英商销毁鸦片烟款600万元,这表明清政府 A.默认鸦片进口为非法 B.默认鸦片进口为合法 C.对鸦片进口的性质模棱两可 D.寄希望于中英两国日后解决鸦片问题 12.1849年,英国在对华外交官阿礼国上书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说:“我们的政策就是面向那些必然引起改变现状的纠纷,制造那些纠纷,从而试图获得更多的利益。”这说明①英国对中英贸易现状非常不满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蓄谋已久的③清政府没有认真履行南京条约④英国企图突破南京条约诸约的束缚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对外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A.广东B.福建C.江苏D.浙江 1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①英法同俄国正进行克里米亚战争②美国南北战争一触即发③英法美俄四国携手联合侵略中国④沙皇俄国获得最大权益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 ①②③④ 15.《扩充洋务十条》载:“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洋商在华关税优惠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C.海关人员崇洋媚外 D.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16.《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当时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方案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B.洪秀全是农民运动领袖,不可能领导实施C.紧张的战争环境中无法实行D.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17.高度评价林则徐为“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主张坚决抵制外国的侵略 B.痛斥清王朝统治的吏治败坏C.倡言社会改革以摆脱危机D.开探求域外新知之先 18.《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B.中国茶丝生产的迅速发展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D.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崩溃 19.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著作有①《四洲志》②《海国图志》③《康輶纪行》④《瀛环志略》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0.称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因为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D.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21.19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拒绝西方列强提出的“修约”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以民族利益为重B.厌恶西方列强支持太平军C.对西方列强疑虑、恐惧D.准备实行贸易保护 22.《天津条约》诸条款中,清统治阶级最难以接受的是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加南京等为通商口岸③外国人入内地游历传教④赔偿英法巨额战争费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2021高考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含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四省八校”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 A.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 B.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封建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 D.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政治 解析:无论是鸦片战争后“施予恩惠以求羁縻”,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害怕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都说明“天朝上国”的传统藩属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清政府的外交,故选C项;“始终坚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藩属体系并没有彻底崩溃,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理念的恐惧与排斥,与集权政治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2.[2020·南充市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曾国藩家书载:“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材料所反映史实表明() A.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B.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合法化” C.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 解析:根据材料“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可知,此时为鸦片战争后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开始

“合法化”,故选B项;洋务运动标志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与材料所述时间“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排除A项;《南京条约》后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与材料所述时间“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举办洋务以反对外国侵略,与材料所述时间“鸦片战争时期”不符,排除D 项。 答案:B 3.[2020·苏北四市高三第一次模拟]1867年恭亲王奕讠斤(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讠斤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讠斤为“鬼子六”。据此可知() 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 B.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C.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 D.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 解析: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奕讠斤在设立新式学堂中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说明近代教育变革艰难,故选D项;材料中顽固派坚决反对对西方知识的学习,排除A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但强调“中学为体”,排除B项;洋务派对西方科技的学习遭到反对不能说明西方科技不适应国情,排除C项。 答案:D 4.[2020·焦作市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使群众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制度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两次鸦片战争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1.(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请看右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 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2.(2019年海南)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 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 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3.(2019年全国Ⅲ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4.(2019年全国卷Ⅱ,第41题第1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参考答案: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5.(2019年江苏,第22题)(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 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

江苏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江苏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 (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 . ①②③ B . ③①② C . ①③② D . ②①③ 2. (2分) (2017高一下·屯溪期中) 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是电影《护士日记》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 A .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 “一五”计划实施 C . 大跃进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3. (2分) (2017高二上·淮北开学考)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通过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规定:“已婚妇女因从事任何职业、工作或手工艺,或者因独自经营而得到的工资收入都应被视为和确认是她独自拥有和处理的财产。”1875年,议会正式批准《婚姻及离婚法》,使离婚合法化,妇女也有权提出离婚。材料主要表明() A . 妇女人格独立地位的法律确认 B . 民主进程激发妇女维权意识 C . 工业革命激发妇女的参政意识 D . 工业革命极大提高妇女地位 4. (2分) (2018高一下·宜宾期末) 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 B . 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2020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专题六: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 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中国的变革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照搬任何国家都不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为了给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决不意味着苛求故人。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题,各阶级的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以科学的分析打破贴标签式的思维定势,实事求是地依据特定历史条件和在历史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