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学案)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学案)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学案)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学案)

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物体的浮沉原因

2 会应用浮沉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学习难点

结合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四、教材导学与探究

1、自主新知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力和力的大小。

当力大于力时,物体上浮。

当力小于力时,物体下沉。

当力等于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合作探究

观察实验:

1、物体的浮沉取决与什么呢?哪些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要沉入水底呢?

2、有没有在水中悬着既不上浮也不下沉的物体呢?

3、如何能使下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液体中时可能出现的5种情况:、、、、

二、重点知识分析与训练

1.质量是300g 的空心铁球重 N ,当它悬浮在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 N 。(g 取10N/kg )

2.如图1所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当F 浮>G 物时,物体在水中将 ,最终物体将 在水面处,此时F 浮 G 物,当F 浮=G 物时物体在水中将 ,当F 浮

3.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将一实心铁块放在水中,则铁块将 ;木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将一木块压入水中,松开手后,木块将 ,最后将 。一物体在某种盐水中悬浮则能说明盐水的密度和该物体的密度是 。(相等、不相等)如果将该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再放在水中,则大块物体将 ,小块物体将 。

4、将体积相同的三个实心小球,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 、B 、C 三个容器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2所示,若三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A 、FB 、FC 表示,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 容器中的小球密度最大。 三、达标训练

1.一个鸡蛋沉没在一杯清水中,将下列添加物(足量)分别加入杯内的水中经搅拌后,最终能使鸡蛋浮起来的是( )

A. 水 B .食盐 C .酒精 D .食用油

2.轮船在从河里驶入海里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会上浮些 B. 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会下沉些 C. 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大,会上浮些 D .轮船受到的浮力变小,会下沉些

3.一个木块与一个空心钢球质量相等,均漂浮在水面上,比较它们浸在水中的体积( )

A.木块大

B.钢球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大小

4.一密度均匀的实心物体悬浮在某一种液体中,若将此物体均分成两块,并轻轻地取出一半,余下的一半在液体中( )

A.将上浮

B.将下沉

C.仍然是悬浮

D.以上情况都可能出现

5.一个物体的体积是5×10-4m3,如果这个物体重4N,那么,它浸没在水中将(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6.鱼体内有一器官叫鱼瓢,鱼在水中可以自由地沉浮,就是靠改变鱼瓢的体积来实现的。当一只鱼在水中沉浮时,你认为它主要是改变( )。

A.所受的重力 B. 所受的浮力 C. 水的密度D.无法确定

7.在亚洲的西部,离地中海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内陆湖,叫做死海,死海里没有一条鱼,它的名字由此而来。为什么没有鱼呢?因为死海的水太咸了,每百千克海水中含盐二十千克以上,它所产生的浮力比淡水高出近三成。因此,当人入水后可自然漂起,且水不没腹.根据以上内容,你认为死海的密度可能是( )。A.1.0×103kg/m3B.0.8×103kg/m3

C.1.3×103kg/m3D.7×103kg/m3

8.氢气球、热气球和飞艇能从地面上浮到空中,这是因为氢气球、热气球以及飞艇中气的密度比空气,它们所排开空气的重力它们本身的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9.密度为0.6×103kg/m3,边长为l0cm的正方形木块,静止在水面上,求:

(1)木块所受的重力;

(2)木块受到的浮力;

(3)在木块上表面至少要加多大的力才能使木块全部浸入水中。(g取l0N/kg)

物体的浮与沉_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2.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学会由现象分析其本质,之后总结规律; 3.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2.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 1.当F浮>G时,上浮ρ液>ρ物 2.当F浮=G时,悬浮ρ液=ρ物 3.当F浮<G时,下沉ρ液<ρ物 教师强调:物体的上浮与下沉都是过程状态,下沉的最后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浮力与底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师小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有时也可用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直接判断。 二、引导学生看实验室提供的器材: 提出问题:如何使小瓶子在水中实现上浮、下沉和悬浮? 让学生先讨论,提问个别学生说思路。可适当提示。 老师引导全体学生理清思路:空瓶子时,浮于水面。 装满水时,下沉。 装适量的水时,悬浮。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瓶子装水的多少可以控制瓶子的上浮与下沉。

老师出示:“潜水艇”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上浮:放水;下沉:充水。 老师小结:潜水艇这么复杂的设备,利用的原理却如此简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出问题:刚才空玻璃瓶子会浮于水面,可玻璃块却会沉入水中,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分析:因为瓶子空心,排开的水多,受到的浮力大,所以会浮于水面。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我们要让它浮于水面,就可以采用“空心法”。引导出用钢制的轮船如何航行在海面。 2.轮船: 原理:采用“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来使船浮在水面 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10。 从河---海:上浮些。 老师利用空瓶子类比轮船讲解。 老师提示也可以用可吸管代替轮船研究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的问题。并说明为使吸管能稳定在水中,我们要往吸管中倒入少量的细沙,降低重心,提高稳度。 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比较吸管在哪种液体中上浮些。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盐水中吸管会上浮些的原因,强调浮力不变。 提示学生:若在吸管的水面位置做好记号,就是简易的密度计了。 (老师出示密度计,并演示) 3.密度计: (1)用途:测量ρ液。 (2)原理:漂浮F=G。 (3)构造: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教师解释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引导学生阅读盐水选种。 4.盐水选种:浸泡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老师边总结边提问:上面讲的都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例子,哪物体在气体中会浮吗? 平时我们见到的节日彩球,电视上的热气球,气艇都是利用空气浮力的,那它们是如何实现升空和降落的呢?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定位] 1.能说出简单有机物的习惯命名。2.能记住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3.能依据系统命名法的原则对烷烃、烯烃、炔烃、苯的简单同系物进行命名。4.能根据名称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并能判断所给有机物名称的正误。 1.下列有机物中 (1)属于烷烃的是,名称为; (2)属于烯烃的是,炔烃的是; (3)属于芳香烃的是,苯的同系物是; (4)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答案(1)②异丁烷(2)③⑥(3)①④⑤①⑤ (4)①⑤ 2.烷烃习惯命名法 (1)根据烷烃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命名,碳原子数加“烷”字,就是简单的烷烃的命名。 (2)碳原子数在十以内的,从一到十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汉字数字表示;当碳原子数相同时,在(碳原子数)烷名前面加正、异、新等。 (3)分子式为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①正戊烷CH3CH2CH2CH2CH3; ②异戊烷; ③新戊烷。 (4)含碳原子数较多,结构复杂的烷烃采用系统命名法。 3.烃基 (1)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所剩余的原子团叫烃基。烃基中的短线表示一个电子,烃基是电中性的,不能独立存在。 (2)甲烷失去一个H,得到—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像这样由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叫烷基,烷基的组成通式为—C n H2n+1。 (3)丙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的烃基的结构简式是 探究点一烷烃的命名 1.分析下列烷烃的分子结构与其名称的对应关系,并填空: 2.总结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1)选主链,称某烷。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2)编序号,定支链。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当两个相同支链离两端主链相同时,从离第三个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等近时按支链最简进行编号。 (3)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先写取代基编号,再写取代基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 Section A Happiness is found along the way—not at the end of the road.---Sol Gordon 幸福将在路途中被发现,而不是在路的终点。 知识目标:koakas tiger elephant dolphin panda lion penguin giraffe zoo cute map smart animal box kind of south Africa 能力目标:Describe animals;Express preferences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要热爱动物,保护自然 Importance: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Difficulty: Express preferences (一)预习导学(Warming Up) 1.Read new words by themselves,then check some students’ pronunciations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finishing the exercises.(英汉互译) 只可爱的大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几分_______ 一只有趣的海豚________________ 几只可怕的狮子 _________________

come from___________ welcome to the zoo____________ a smart koala__________ want to see the pandas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根据首字母和汉语提示写单词 1.--Why do like tiger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________ 2.________(让我们) play with the cats. 3.Look at the ___________(长颈鹿).They are eating leaves. 4.Penguins live in south A__________ 5.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__________in the zoo. (三)情景导入 First play a vedio about many kinds of animals ,then make a dialogue by asking them questions: Do you like animals? What animals have you seen in the zoo? And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四)自主探究 1.译成汉语,注意划线部分 Let’s see the lions first. 2.让他做这件事吧。 Let___________it. (五)合作交流 Make the conversations following the example A: Let’s see the lions . B: Why do you like them ? A: Because they are cute. B: Where are lions from? A: They are from South Africa. (六)拓展创新 找出与划线部分意思相同的选项 The panda is kind of interesting. A little B a kind of C kinds of D a little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物体的浮与沉

【主题】9.3 物体的浮与沉 【课程标准】 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课标解读】 1.探究物体的浮沉现象,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密度计、潜水艇、盐水选种、热气球的原理。 【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沉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其中,浮沉条件是基础,学生必须首先掌握它,才能领会"应用"这一部分。为此教材安排:首先通过图示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故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教材除了通过表格的方式展示了上浮以及下沉两种实验方法中的观察要求与受力分析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去寻找方法实现“悬浮”状态,进而得出物体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的条件。意在让学生完全彻底地理解掌握浮沉条件。 应该说,物体的浮沉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多见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些感性认识,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出现不同情况的

原因,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而对于浮沉条件的应用,在认识各种工具、机械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原理;尤其是通过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在浮力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在浮沉条件的应用这一部分,特别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实例,即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孔明灯和热气球,从而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特点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学生半数是外来务工子弟,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知识信息不丰富,教师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高科技、较前沿的东西,激发其求知欲。教学中应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学生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地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而且学生的认知却仅仅停留在现象表面上,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上浮的物体所受浮力大,下沉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小。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

七年级生物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导学案有答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 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特点,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领悟青春期的卫生常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能力,培养学生 自我控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愫,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 过青春期。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难点:怎样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学习建议】 青春期既是敏感的年龄,又是敏感的话题。教师首先要亲切自然,把自己的位置摆好,学生把老师视为知心朋友,和老师一起倾心交换意见,师生的相互信任是这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 【预习新知】课前完成 任务一:阅读课本14-17页,完成下列问题: 1.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征是。 2.男女生青春期体型的变化主要与睾丸分泌的和卵巢分泌的有关。 3.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系统以及和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4.这个时候的男孩和女孩的都迅速发育,男孩出现,女孩出现。 5.青春期是一生中和的黄金时期。 6.青春期的我们有了强烈的,遇到挫折又,渴望得到和的关怀。 7.性意识开始萌动,从初期与异性到逐渐愿意与接近或对 产生朦胧的依恋。 8.青春期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塑造的关键时期。应该集中精力,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同学之间,与密切交流。 任务二:完成青春期调查表

【学习过程】 引入:由学生课前完成的青春期调查表开始导入。 活动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阅读课本14页资料,通过资料分析完成讨论题。(小组内讨论) 2.阅读课本15-16页并思考:青春期的身体发生哪些变化?(自学后交流) 3.讨论:为什么青春期会出现遗精和月经的现象?(小组内讨论) 【跟踪练习1】 1.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显著特点。 2.进入青春期的时间,男孩一般比女孩两年。 3.在青春期中,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孩出现,女孩出现。 4.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信号是() A.体重显著增加 B.肺活量显著增加 C.身高迅速增长 D.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 5.下列哪项不属于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A.身高突增 B.性器官迅速发育 C.身体迅速发胖 D.神经系统的功能明显增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初二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提高)知识讲解

物体的浮与沉(提高) 撰稿:肖锋审稿:冯保国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利用; 3、了解轮船的漂浮原理、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气球飞艇的升降。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物体的浮沉条件(高清课堂《浮力的应用》)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而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受力情况,物体的浮沉就取决于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在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下,若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一部分露出液面,这种状态成为漂浮;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要点诠释: 1.当F浮>G时,合力方向向上上浮 当F浮=G时,合力为零悬浮 当F浮G 物体上浮;当时, F浮=G,物体悬浮;当,F浮

要点二、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从浮力利用的角度看,采用“空心”的办法可以增加可利用的浮力。即使现代化的轮船,也采用的是这种古老的办法。 要点诠释: 1.轮船 ①轮船浮于水面,它们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总重。 ②轮船浮力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根据漂浮条件知,排水量=船自身的质量+满载时货物的质量。 2.潜水艇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浮沉的,潜水艇为了实现升降,必须使浮力大小不等于重力,潜水艇在水下时,由于艇壳不能任意改变,因此浮力是不变的,要想控制上浮、下沉就只有改变自重,潜水艇两侧都有水舱,与高压气舱相连,高压气体能将水从水舱内排出,减小潜水艇重力,当其小于浮力时潜水艇就上浮;当浮力大小等于重力,潜水艇可在水中任一位置保持静止,即悬浮;关闭高压气舱使进水口打开,在水压作用下水舱进水,自重增大到大于浮力时,潜水艇开始下沉。 3.气球和飞艇 气球和飞艇是漂浮在空中的,内部所充气体的密度必须小于空气的密度,一般充有氢气或氦气,充气时体积增大,浮力增大,当浮力增大到大于其重力时,气球和飞艇就上升;反之,排出一部分氢气或氦气时,气球和飞艇就下降,因此它们是通过改变体积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的方式使气球内气体热膨胀,从而减小气体的密度,因此热气球只要停止加热,气球体积就会缩小,浮力减小,降回地面。 4.密度计 密度计是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来工作的,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它受到的浮力总等于它的重力,由于密度计制作好后它的重力就确定了,所以它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到的浮力都相同,根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则V排越小,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小,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第三节种子植物导学案

编码1sw003主备:于春叶主审:张雷利审批:隋安庄 使用时间:2014年月日使用人: 班级姓名 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种子植物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认识并说出种子主要结构。会比较菜豆种子和玉M 种子的相同点、不同点。 2、能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认识种子的传播方式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解剖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 2、在比较两类种子结构特点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善于通过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菜豆种子和玉M 种子的结构 难点: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知识链接 1、植物的四大类群 2、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学法指导 1.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一】 1、 按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观察种子结构。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填写菜豆种子各结构名称 3、思考:菜豆种子的胚有几片子叶? 【学习任务二】 1、阅读实验步骤,注意实验操作必须沿虚线纵切 2、填写玉M 种子各结构名称

3、玉M 种子有几片子叶? 【学习任务三】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问题(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种皮有作用,豆类植物的子叶有作用。 2、种子中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将种子的结构与相应器官用线连接起来 胚根 茎和叶 胚芽 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轴 根 4、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玉M 胚乳遇碘变蓝说明。 5、比较菜豆种子和玉M 有什么异同,观察完成下表 6、我们吃的绿豆芽其白嫩部分主要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发育成的? 1 2 3 4 5 6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主预习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狂人日记》2.① qí shèn líng m áo bó yōng záo cuán liǎn tuì suǐ mì hǎn ǎo bǐ ①确实②轻快。③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④寻找食物。觅,寻找。⑤(学识)深而且广。⑥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⑦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3.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课内探究案】 1.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自由快乐枯燥无味①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②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③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2.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4.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5.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②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6.略7.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儿童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8.①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9.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拓展检测案】 1.2.B 3.D ●课内语段阅读。 4.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5.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6.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7. 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8.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9.拟人。续写略。 10.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课外语段阅读 11.①D ②B ③C 12.“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棕榈的叶缘略长,边缘分岔,用“伸开巴掌”作比拟,贴切而新鲜。作者把写眼前景物与抒情结合起来,展开想象,于微风吹佛下,棕榈叶子飒飒作响,仿佛成了扳着指头数家珍的絮絮细语,读来亲切感人。13.作者把园中的小草人格化了,赞美小草,实际上就是赞美鲁迅精神。 14.①鲁迅虽死,而精神永存。②它们,指小草,暗喻鲁迅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仍坚持战斗,把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世界的和平进步。③鲁迅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是哺育中华儿女的精神营养,它会增进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15.本文从百草园的景物生发开去,歌颂了鲁迅奋力进击的精神,抒发了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10再塑生命的人 自主学习: (1)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1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word学案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学习目标定位] 1.能说出简单有机物的习惯命名。2.能记住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3.能依据系统命名法的原则对烷烃、烯烃、炔烃、苯的简单同系物进行命名。4.能根据名称写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并能判断所给有机物名称的正误。 1.下列有机物中 (1)属于烷烃的是,名称为; (2)属于烯烃的是,炔烃的是; (3)属于芳香烃的是,苯的同系物是; (4)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答案(1)②异丁烷(2)③⑥(3)①④⑤①⑤ (4)①⑤ 2.烷烃习惯命名法 (1)根据烷烃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命名,碳原子数加“烷”字,就是简单的烷烃的命名。 (2)碳原子数在十以内的,从一到十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汉字数字表示;当碳原子数相同时,在(碳原子数)烷名前面加正、异、新等。 (3)分子式为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①正戊烷CH3CH2CH2CH2CH3; ②异戊烷;

③新戊烷。 (4)含碳原子数较多,结构复杂的烷烃采用系统命名法。 3.烃基 (1)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所剩余的原子团叫烃基。烃基中的短线表示一个电子,烃基是电中性的,不能独立存在。 (2)甲烷失去一个H,得到—CH3,叫甲基;—CH2CH3叫乙基。像这样由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叫烷基,烷基的组成通式为—C n H2n+1。 (3)丙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的烃基的结构简式是 探究点一烷烃的命名 1.分析下列烷烃的分子结构与其名称的对应关系,并填空: 2.总结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 (1)选主链,称某烷。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2)编序号,定支链。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当两个相同支链离两端主链相同时,从离第三个支链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等近时按支链最简进行编号。 (3)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先写取代基编号,再写取代基名称。 (4)不同基团,简单在前、复杂在后、相同合并,最后写主链名称。 例如: 名称为3-甲基-4-乙基己烷 [归纳总结] (1)系统命名法书写顺序的规律 阿拉伯数字(用“,”隔开)-(汉字数字)支链名称、主链名称

诗词(教师版)第三单元学案

1. 蝶恋花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专著《人间词话》中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境。”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和“”(2分) (2)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答: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共2个得分点,每点3分,共6分。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2.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2.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 3.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