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尤其是关于关税保护的相关理论

尤其是关于关税保护的相关理论

尤其是关于关税保护的相关理论
尤其是关于关税保护的相关理论

尤其是关于关税保护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以托马斯·孟(T.Mum)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关税保护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自由贸易理论,以汉密尔顿(Alexandar Hamilton)和李斯特(Friederieh List)为代表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以及以凯恩斯(J.M.Keynes)为代表的超保护关税理论。

柯登(1971)认为,关税的有效保护率综合了最终产品的名义保护、中间产品或者其他投入物的保护以及投入产出系数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显示了以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的差别程度,相对于名义关税率,有效保护率能够更好地衡量关税对经济活动的作用。

关税主要的政策目标是考察其对国内产业的保护程度,其核心是通过进出境环节,调节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而反映一国关税对其产业的保护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名义税率、名义保护率以及有效保护率。

作为反映一国关税对其产业的保护程度的指标,名义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进口关税的总体关税水平,也可以反映国家各个生产部门的进口关税水平。名义税率的计算通常可以采用两种计量方法。一种是简单算术平均法,另一种是加权算术平均法。

1. 简单算术平均法

简单算术平均法是将一国或一部门的税率表中所有税目税率之和除以税目个数,从而得到国家进口关税总体的关税水平或者各生产部门的关税水平。名义税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i表示个别税目的税率,n 表示总体或者部门税目的总数,计算得到的t 表示的是国家进口关税总体的名义税率或者各生产部门的名义税率。

这种计量方法计算简单,但是相对于加权算术平均法,忽略了不同贸易产品对关税水平的贡献率。因此,相对来说,其计算得到的名义税率,所能反映的一国关税对其产业的保护程度,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2. 加权算术平均法

加权算术平均法是以一国或一部门进口征收关税的商品价值量为权数,并结合税率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i表示个别税目的税率,fi表示某一关税税率的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例,其总和等于1,计算得到的t 表示的是国家进口关税总体的名义税

率或者各生产部门的名义税率。

这种计算方法相对简单算术平均法来说,比较合理,但是数据的统计和计算略显烦琐,因而主要用于国家或国际谈判。

随着我国关税总体水平不断下降,我国各产业的关税水平基本上也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从2001 年至2014 年,各大类名义关税的税率结构也基本相同,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从低到高依次为:供应业、采选业、农业、制造业。从这一角度来看,产品加工的阶段越深,对其征收的名义关税税率越高。

我国制造业行业关税有效保护率的变动

面,美国可以说是一位“好老师”。当年美国通过税收补贴来促进出口, 刺激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相继实施了DISC、FSC和ETI三个税收法案,也相继被欧盟投诉至WTO,虽然每次都是以美国败诉为结局,但就其实际效果而言,美国却堪称“赢家”,因为这长达十多年的漫长的争端解决程序在客观上已帮助美国“从容地”实现了其预定的税收政策目标。 (三)适度相机调整贸易税收政策,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在我国位居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贸易顺差居高不下,贸易摩擦不断的背景下,“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促进贸易平衡发展”已成为共识。2008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增幅明显放缓,其中,取消“三高一低”产品的出口退税、针对资源性产品加征出口关税等税收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诚然,配合贸易战略的转变,通过相机调整税收政策来缓和贸易顺差,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是可行的,但应注意适度,因为政策的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从长远来讲, “非中性”的退税政策存在对自由贸易的扭曲效应,有违WTO的原则精神,故不排除被他国指控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丁 毅《入世五年,税收应对之路》,《中国税务》2007年第3期。 (2)麦克尔?达利著,曹洋等译《WTO与直接税》,《税收译丛》2007年第1期。 (3)龙英锋《美国“DISC”、“FSC”、“ETI”税收案的启示》,《税务与经济》2008年第1期。(4)李海莲《我国‘非中性’出口退税制度的完善》,《国际商务财会》2007年第12期。(5)靳东升、龚辉文《经济全球化下的税收竞争与协调》,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税学院 (责任编辑:王 敏)我国制造业行业 关税有效保护率的变动 ◆ 王 恬 内容提要:作为贸易保护手段,名义关税水平的下降 并不一定意味着保护程度的降低,因为反映产业保 护程度的指标是关税有效保护率(ERP,Effective Rates of Protection)。近年来,我国根据加入世贸组 织承诺的关税减让表不断降低名义关税,那么相应 的关税有效保护率有什么变动趋势?本文利用2002 年的投入产出表对我国1999~2007年间制造业行业 的名义关税进行了关税有效保护率的测算,并进一 步分析了其变化状况。结果显示,随着名义关税水平 的不断降低,国家重点扶植行业的有效保护率仍在 不断提高;关税有效保护率的高低可以比较清晰地 反映出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和国家相应的产业政策。 关键词:制造业 关税有效保护率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 FOB计价 B 、CIF计价 C、 CFR计价 D、 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 1.6万亿美元 C、 1.7万亿美元 D、 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某公司,该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 关税对正常贸易的扭曲程度不能简单地用名义关税来反映,而必须用能够正确反映其实际扭曲程度或者实际保护程度的有效保护率来反映。关税有效保护率是一个和名义关税或名义保护率相对应的概念。名义保护率即最终产品的名义税率。在当代经济生活中,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常常需要中间产品作为投入。在加工链因为分工而不断延伸的情况下,最终产品还需要很多中间产品作为投入。随着中间投入品的增加,中间投入品的价值占最终产品总价值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而最终产品组装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即附加值在最终产品总价值中占的比重就越来越小。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对两个不同产业总价值相同的最终产品征收的同样的名义关税,在它们的中间投入占最终产品价值比重不一样的情况下,各最终产品组装业得到的保护作用是不是一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进关税有效保护率这个概念。 所谓关税的有效保护率(Effective Rate of Protection)指的是名义税率对某最终产品组装业所起到的实际保护程度。有效保护率又可以叫做实际保护率。为方便起见,我们先简单地假定最终产品生产过 程中只使用了一个中间产品作为投入,并且用 和 分别表示国际市场上组装后最终产品和中间投 入品的价格,按照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该最终产品在组装后的价值增值(Value added )为V 。 。如果,对进口的该最终产品征收的名义关税税率为 ,如果,该国对进口的中间 投入品也征收关税,其名义税率为 ,则在这两种关税扭曲了价格信号的情况下,该国最终产品组装 产业的价值增值为 。 。现在来比较,相对于没有关税扭曲情况 下该最终产品组装业的价值增值V,进口关税 和 到底对该组装业起到了多大程度的保护?这可 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7-4) 式中ERP 就是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或者实际保护率。观察公式,可以知道,关税有效保护率反映的,不是产品总价值得到的保护程度,而仅仅是最终产品组装过程中价值增值部分得到的保护程度。 在用 和 替代该式中的 和V 并且加以 整理以后,我们可以得到 (7-5)

国际收支理论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

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 ),其公式为: 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 ),其公式为: 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 ),其公式为: 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 率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和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 X E +M E >1 ( 该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会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本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是因为: 1.在贬值之前签订的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合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合成外币后的收入将减少。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之后执行的贸易合同,出口数量增加的影响不足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的影响,进口数量减少的影响不足以冲抵进口价格上升的影

国际经济学--我国关税的名义保护与有效保护水平浅析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 浅析我国关税的名义保护与有效保护题目: 水平浅析 姓名:陆金毫 学号:1407524007 专业:涉外经济 年级:14级 班级:14706 任课教师:崔顺伟 2016年04月

摘要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是分析关税及关税结构合理与高效的基础,通过对1999 年-2007年名义保护率和有效保护率的统计和计算、分析我国关税的有效保护率,并与名义保护率做了对比,发现其有效保护率明显低于名义保护率,并具此做出了相关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名义保护率;有效保护率

1关税的名义保护与有效保护的理论 1.1关税名义保护率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对某一商品的名义保护率(nominal rate of protection,NRP)是指由于实行保护而引起的国内市场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占国际市场价格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与关税水平衡量一国关税保护程度不同,名义保护率只是一国关税保护的名义水平,衡量的是一国对某一类商品的保护程度。名义关税保护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出关税对一国生产和市场的实际保护程度。由于在理论上,国内外差价与国外价格之比等于关税税率,因而在不考虑汇率的情况下,名义保护率在数值上和关税税率相同。名义保护率的计算一般是把国内外价格都折成本国货币价格进行比较,因此受外汇兑换率的影响较大。 1.2关税有效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effectiverateofprotection,ERP)又称实际保护率,是 指各种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净增值所产生的影响。它是 征收关税所引起的一种产品国内加工增加值同国外加工增加值的差额占 国外加工增加值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 ERP 为有效保护率;V′为保护贸易条件下被保护产品生产过程的增值;

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20200621124043)

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 假定进口国是贸易小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该国进口量的变动不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如同完全竞争的企业,该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该国征收关税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关税税率,关税全部由进口国消费者负担,如图1所示。 图1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 假设图1中的D为国内需求曲线,S为国内供给曲线;P0为自由贸易下的国际价格(也是国内价格),SC为进口量;P t为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等于国际价格加关税额),SC2为进口量。贸易小国对某种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后,将产生的经济效应如下。 1 ?价格效应(Price effect )。进口国征收关税将引起国内价格由P0上涨到P t。 2. 消费效应(Con sumption effect )。征收关税降低了该商品的国内消费量。征收关税前,国内需求量为G,征收关税后引起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到C2。由于征收关税,引起国内消费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消费效应。关税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其损失为a+b+c+d的面积。由于征收关税,国内消费者减少消费,从而降低了物资福利水平。 3. 生产效应(Production effect )。征收关税增加了该商品的国内产量。征收关税前,国内供给量为S,征收关税后引起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到S。由于征收关税,刺激国内供给量的增加,就是关税的生产效应。关税给生产者带来利益,其利益为a的面积。由于征收关税,一些国内资源从生产更有效率的可出口商品转移到生产较缺乏效益的可进口商品,由此造成了该国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4. 贸易效应(Trade effect )。征收关税减少了该商品进口量。征收关税前,该国进口量为SC,征收关税后,进口量减少到SC2。由于征收关税,导致进口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贸易效应。 5. 财政收入效应(Revenue effect )。征收关税给国家带来了财政收入。只 要关税不提高到禁止关税的水平,它会给进口国带来关税收入,这项收入等于每单位课税额乘以进口商品数量,其数额为c的面积。 6. 收入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on of in come effect )。征收关税使消费者的收入再分配。征收关税后,生产者增加了面积为a的利益,这是由消费者转移给生产者的;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面积为c的利益。 7 .净福利效应。征收关税后,各种福利效应的净值为-(b+d)。它意味着对贸易小国而言,关税会降低其社会福利水平,其净损为(b+d)。这部分损失也称为 保护成本或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其中,b为生产扭曲(Production distortion ),表示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d为消费扭曲(comsumption distortion ),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降低,是消费者剩余的净损。 二、贸易大国的关税效应 如果进口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了世界进口量的较大份额,那么该国进口量的变化就会引起世界价格的变动。因此,大国征收关税虽然也有上述小国的种种关税经济效应,但由于大国能影响世界价格,因此从局 部均衡分析所得的征收关税的代价和利益对比的净效果,就不同于小国情况。贸易大国对某种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以后,将产生的经济效应如图2所示。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国际收支理论43203

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就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与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与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3、1、1假设前提 弹性论就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与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与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3、1、2弹性的基本概念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与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 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M),其公式为: E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1)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 X),其公式为: E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需求量变动 (3、1、 2)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M),其公式为: S M= 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进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 3)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 X),其公式为: S X= 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率率 出口商品的供给量变动 (3、1、4)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就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3、1、3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与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就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二就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就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与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与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完整版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大纲 一、论述部分: 1.试论述21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 ①传统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 ③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2)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实行大规模的行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3)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4)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2. 试述H—O 理论的基本原理。 (1)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不变以及既定的商品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余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2)根据要素富裕度的价格定义,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劳动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便宜,资本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更便宜,可见不同的要素价格将产生不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也就是说各国的相对要素富裕度,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3)因此,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这样可以使贸易双方获益。 3.试述关税同盟效应 (1)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建立后导致贸易规模的增加,一些原来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取代。贸易转移指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取代。 (2)关税同盟除了具有上述静态效应外,还有动态效益。 ①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同盟内的竞争,够消除贸易壁垒; ②各国生产者面临同盟国低成本产品的威胁,必须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 ③关税同盟形成的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贸易壁垒取消后,同盟国低成本的生产者面对更大的市场,可以出口更多商品,所以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④同盟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产品单位成本降低;⑤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投资设厂,就地销售,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 ⑥建立关税同盟后,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4.试述倾销的认定与反倾销的实施条件 (1)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2)由于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3)如何确定某一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 WTO 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主要看这一产品是否以低于它的正常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具体来说,看这一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以下条件: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①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②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 (4)进口国是否对倾销采取反击措施还要看倾销是否真正伤害了本国产业。根据 WTO 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倾销成立;②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③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理的价格。 5.试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2)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3)李斯特的理论一直被经济落后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论据。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1、判断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单选题(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3、计算分析题(2题。每题12分,共24分) 4、简答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5、论述题(1题,15分) 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1.1.按交易内容区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1.2.按移动方向区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 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 1.3.按运输方式:海运贸易,空运贸易,陆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 2.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4个小类的内涵) 2.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 2.2.境外消费:提供旅游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 2.3.商业存在:外国公司在本国开办商店,设立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 2.4.自然人流动:一国的医生、教授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以及劳务输出等。 3.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之间的区别)、复出口、复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的含义 3.1.出口贸易,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因外销而运出国境 3.2.进口贸易,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3.3.过境贸易,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 民,对丙国来说列入过境贸易 3.4.转口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 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3.5.复出口,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 3.6.复进口,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 3.7.净出口与净进口,一国往往在同一种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 内,若该商品出口金额大于进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出口;反之,若该商品进口金额大于出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进口 4.海运贸易(地位) 4.1.是指通过海上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

尤其是关于关税保护的相关理论

尤其是关于关税保护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以托马斯·孟(T.Mum)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关税保护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自由贸易理论,以汉密尔顿(Alexandar Hamilton)和李斯特(Friederieh List)为代表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以及以凯恩斯(J.M.Keynes)为代表的超保护关税理论。 柯登(1971)认为,关税的有效保护率综合了最终产品的名义保护、中间产品或者其他投入物的保护以及投入产出系数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显示了以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的差别程度,相对于名义关税率,有效保护率能够更好地衡量关税对经济活动的作用。 关税主要的政策目标是考察其对国内产业的保护程度,其核心是通过进出境环节,调节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发展。而反映一国关税对其产业的保护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名义税率、名义保护率以及有效保护率。 作为反映一国关税对其产业的保护程度的指标,名义税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进口关税的总体关税水平,也可以反映国家各个生产部门的进口关税水平。名义税率的计算通常可以采用两种计量方法。一种是简单算术平均法,另一种是加权算术平均法。 1. 简单算术平均法 简单算术平均法是将一国或一部门的税率表中所有税目税率之和除以税目个数,从而得到国家进口关税总体的关税水平或者各生产部门的关税水平。名义税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ti表示个别税目的税率,n 表示总体或者部门税目的总数,计算得到的t 表示的是国家进口关税总体的名义税率或者各生产部门的名义税率。 这种计量方法计算简单,但是相对于加权算术平均法,忽略了不同贸易产品对关税水平的贡献率。因此,相对来说,其计算得到的名义税率,所能反映的一国关税对其产业的保护程度,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2. 加权算术平均法 加权算术平均法是以一国或一部门进口征收关税的商品价值量为权数,并结合税率计算的,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i表示个别税目的税率,fi表示某一关税税率的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例,其总和等于1,计算得到的t 表示的是国家进口关税总体的名义税

国际收支理论

第6章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 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 政策选择问题。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 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 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作出系统分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Hume),他在1752年认为,在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存在着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即“价格——铸币流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因此,倡导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思想一直支配着国际收支的分析。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 金本位制的崩溃,各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混乱,才使得经济学家展开了对国际收支问题的重新研究。其中 有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以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而提出的“国际收支弹性论”;马克鲁普和梅茨勒(L.Metzler)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而提出的“国际收支乘数论”;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为基础提出的“国际 收支吸收论”;货币学派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的“国际收支货币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丰富了 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而且为政府制定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1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Elasticity Approach),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金本位制崩溃之后,主要 由琼.罗宾逊在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于1937年提出来的,着重分析货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和 贸易条件的影响,其后的经济学家对此理论作了一定的扩展。 (一)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的基本假设 弹性分析法对国际收支问题的分析是建立于以下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1)假定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其他商品价格、消费偏好等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单纯考虑汇率变化引起 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及由此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进出口商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即进出口的变化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给价格; (3)没有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收支主要表现为由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贸易收支; (4)初始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 (二)进出口商品弹性的基本表达式及弹性分析法的初始结论 根据商品弹性的定义,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可以表示为: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1、贸易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 贸易总额,又称“出超”。 2、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 贸易总额,俗称“入超”或者“贸易赤字”。 3、贸易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外贸进口、出口总额基 本相等。 4、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 指标。(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5、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域 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得比重表示。 6、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与该国国民经济之间的重要指标。(它一般表现为 一国对外贸易额与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7、要素密集度是指生某种商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 8、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将某种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看做该种产品的生 命周期。 9、自由贸易区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之间通过签订协约或者协定,取消相互之间的 关税和玉灌水有同等效力的其他壁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关税同盟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签订或者协定,相互取消关税和与关税 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并且同时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 11、共同市场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签约或者协定,相互取消关税与关税

与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建立共同对外关税。 12、经济联盟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签约或者协定,不仅要实现共同市场 的目标,还要再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成员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协调。 13、关税是由海关代表国家,依据本国制定的关税政策、公布实施的税法及海关进出口 税则,对进出口的自由流通的货物及物品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4、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限制进口是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一国政府对一定 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护着金额加以直接限制,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的则不准进口或者在征收较高关税后方可进口。 15、战略性贸易政策通常是指,政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改变或者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的 某种战略行为,是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与本国获取最大限额度利益的方向改进。 16、自愿出口配额制又称为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国家或者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者 压力下,资源规定在某一时期内(通常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进口国的出口限额的制度。 17、进口许可证制是指进口国政府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口必须先按规定向指定的发证机 构提出申请,在获得进口与可证后方可进口,海关凭进口与可正接受申报和验收,否则一律不准进口的制度。 18、海关估价是一国海关为了征收关税,根据统一的价格标准,确定某一进口或者出口 货物价格的过程,由此确定的价格称为海关完税价格或者海关价格。 19、进口替代是指一国采取关税、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严格的保障措施,限制某些重 要工业产品的进口,扶持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政策。 20、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者地区,以维护国家或者地方安全、保障人民健康、保 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通过制定复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

国际收支理论的比较与评价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一、弹性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弹性理论主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着眼于价格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调整,其基本思路是货币贬值通过影响国内外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国际收支发生作用。由于这一方法侧重于对外贸市场的分析,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故称为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分析了汇率变动导致国内外产品之间,以及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作用于国际收支。其着重考虑的是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二)评价 弹性分析的理论贡献在于: 1)它指出,在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从而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尤其是这一理论揭示出了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因为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大部分是低弹性的商品。 2)它表明,只有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并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才是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

弹性分析论的局限在于: 1)该理论忽视了非贸易收支和资本的国际移动。 2)忽略了收入效应、生产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对 国际收支的影响。 3)未考虑贬值对国内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影响。贬值只能在短期内改善贸易收支,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4)供给并不是有完全弹性 5)忽略了预期的作用 6)实际上弹性值很难计算 二、吸收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 国际收支差额等于总收入减去总吸收。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调节必须通过改变总收入或总吸收来进行,改善国际收支方法最终无非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二者兼用。 (二)评价 吸收分析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相对关系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出发,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的。与弹性分析法相

保护关税政策的理论

国家安全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会导致该国对贸易的依存度过高,而对国家来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一旦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等就会导致该国得不到一些物质的供应,进而受制于人,这对国家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尤其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如粮食等更是如此。所以有人曾建议中国不要种大豆了,都从美国进口更便宜的不就完了嘛,这是很幼稚的想法。共和国建国之初,西方主要国家都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视图将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年轻的共和国通过香港这个几乎唯一的窗口进口建设急需的物资。受制于人的滋味使得新中国在建国之初,勒紧腰带也要建立起自己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这对于巩固新生的政权、对于改革开上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起了很大的作用。 保护就业论 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逐渐取代自由贸易理论而大行其道,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巨大成功。而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充分就业,中国政府的表达是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一些民主国家,工人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总统能否连任,事关重大。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也将就业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一国若贸易逆差国大,会导致国内相关产业开工不足甚至破产,进而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信心甚至危害社会的稳定,这是任何政府都不想看到的情况,因此各个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设置关税来保护国内的就业。中国温州鞋店铺在俄罗斯被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抢了当地人的饭碗。如今美国迫使人民币快速升值,背后也是这个逻辑。 幼稚政府论 一个国家在成立之初,国内生产不发达,税源不足,此时征收关税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财政性关税,征收灌水的目的是取得财政收入。而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经济的逐渐开放,关税水平降低,关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也就随之降低了。由此可以理解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对汽车竟然征收高达百分之贰佰的关税,而现在就降低很多的原因。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关税税率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 产业多样化论 该理论是由汉民尔顿于1791年提出的,美国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的发展,独立后,汉民尔顿主张美国因该采取保护关税手段推行工业化,逐步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国家的各个产业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比如农民收入提高,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去购买农具、化肥等工业制成品,从而提高了工人的收入。因此一个国家不应该单独发展某一个产业,而应该全面发展各个产业,即使没有比较优势的弱势产业,国家也应该通过征收噶关税,保护其发展。纵观当今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只发展某一产业,只是各个产业的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国际收支论 一些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为了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通过征收关税,意在减少进口商品的数量,减少为此而支付的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如美国为了平衡过大的贸易逆差,往往设置一些贸易壁垒阻碍进口(因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提高关税变得越来越困难)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两个假设基础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采用出口退税、生产补贴等经济政策手段,可以达到保护国内战略产业发展,进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份额。最典型的例子我认为是美国对本国农业的大量补贴,时至今日,依然给农业大量的补贴,这也是美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价格低廉的主要原因。反观我国,种粮直补也是近几年刚有的事,而且补贴水平低,有的还被层层截留,存在了上千年的农业税也刚取消没有多长时间。农民苦、农业累、农村破和我国对农业支持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605307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课程类型1A类开设学期第1学期 参考学时32理论学时32 实践学时0 课程学分2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先修课程 、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国际商务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 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以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课程主要任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 阐述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这些规律发挥作用的因 素,明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政策和各国普遍采取的基本措施,全面分析世 界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明确各 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及采取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了解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及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国际贸易方面的和基本常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3 1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的专业性;授课中吸收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研究成 果,反映了国际经贸领域的最新动态; 2 ?借报关与国际货运省级特色专业群建设之机,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层次,使其成为反映 特色专业建设成果的重要内容; 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完善课程配套条件,实现多媒体教学,探索 网络教学,开展双语教学,建立习题库,系统整理了参考资料和相关教学资源; 4 ?改革教学方式,实现了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索研究型教学; 5?不断优化、补充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 、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应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线索有清楚的理解,能够对不同国际贸易 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先修课程,后续课程),与相关课程、专业的关系 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等 阐述课程的类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拓展课、教学实践;必修课、选修课),在专1指:按照评估要求划分的A类、B类卜C类课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