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一)

论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一)

论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一)
论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一)

论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一)

摘要]各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间接指导,有的直接参与,有的既参与又指导。而我国政府只能是先直接参与、后间接指导。

关键词]风险投资;政府行为;角色定位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是连接高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在高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以大力扶持。目前,我国政府虽已对风险投资引起高度关注,但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及法规建设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整个风险投资中发挥什么作用,至关重要。因而有必要在分析、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正确确立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角色。

一、发达国家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扶持。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政府在风险投资中充当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间接指导的“美国模式”

美国在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很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管理,而主要致力于为风险投资运作,提供政策性引导和支持,改善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降低其风险因素。由于有这些政策和环境,使美国风险投资规模,奇迹般地扩张,最终成为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宽松的政策环境。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务基本不干预,并没有直接针对风险投资的法律,在一些间接相关的法律中,对风险投资基本上放松管制。1979年,美国劳工部修改雇员退休收入保险法案(ERISA),允许养老基金进入高风险领域的投资,包括从事风险投资。这不仅使养老基金成为风险投资的最大资金来源,也使整个风险投资的资金水平有很大提高。1980年,国会通过《小企业投资鼓励法》,决定免除其登记手续、定期汇报要求,并放宽其他限制。对于风险企业的专利申请,政府也精简手续,提供必要的方便。这一系列放松管制的措施,使美国私人权益资本市场日趋发达完善。正是在这一市场基础上,才形成美国式的投资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基本没有出台针对风险投资的新政策。这实际是为风险投资者创造了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迎来了当前风险投资市场的新一轮繁荣。

2.优惠的税收政策。鉴于风险投资追求高额投资回报率,极易受所得税高低的影响,美国国会在1978年税收法案中,将资本增殖税由49.5%降至28%,对长期权益投资起了很大激励作用,使1979年风险投资基金额,比上年扩大了10倍。而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又进一步将资本增殖税由28%,降至20%,使美国风险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约以每年46%的幅度激增。1978—1994年美国风险资本总额,从40亿美元猛增到35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介绍,美国目前投资基金,已达5.6万亿美元,超过全部商业银行存款4.6万亿美元。可见,政府优惠的税收政策,使风险资本投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政府担保。美国政府于1953年,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承担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担保。规定贷款在15.5万美元以下,提供90%的担保,贷款在15.5-20万美元,提供85%的担保。199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一个法案,规定银行向风险企业贷款,可占项目总投资的90%;如果风险企业破产,政府负责赔偿90%,并有权拍卖风险企业的资产。随后,美国的风险投资再次掀起高潮,其投资规模大大超过20世纪80年代水平,1996年新注入的风险资本,高达65亿美元,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也高达29.6%,而且风险投资市场及其运作日趋成熟。然而,美国风险投资真正大规模发展,是1997年以后。1997年筹资额达90.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5.5%,风险基金个数103个,比1996年增加13个,平均每项基金规模,也从1996年的7700万美元,增加到1997年8900万美元。通过这种担保制

度,国家能够以少量资金带动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风险较大的高技术企业。因此,有人称政府担保制度是风险资本的放大器。

此外,美国政府还采取提供补贴、预签购货合同等扶持政策,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1982年,美国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通过立法,不仅规定政府按比例对高技术企业提供资助和发展经费,而且以法律形式,规定有关优惠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和贯彻实施,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吸引风险资本进入高技术领域。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硅谷在风险投资政策的扶持下,平均每星期有11家风险企业成立,每5天就有一个风险行业进行IPO,每天可以创造62个新的百万富翁。

美国政府这种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投资模式,既有力地支持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同时又保持了风险投资公司独立灵活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

(二)政府直接参与的“日本模式”

日本在其特有的经济体制、企业经营形态、社会文化及民族特性的影响下,风险投资的发展模式与美国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日本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制定政策、法规,保护和扶植风险企业的技术开发,采取“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鼓励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

1.政府直接投入。日本风险投资的发展,落后于美国。为赶超美国,日本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市场保护,减少了风险企业承担的风险,极大地促进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如在1976—1979年度,为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方面赶超美国,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并出面协调5家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组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组,研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980年日本比美国早半年研制出64K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比美国早两年研制成功256K存储器。1981年日本生产的64K存储器,已占领70%的世界市场,到1986年,日本半导体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5%,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日本政府主导型的风险投资模式,为战后日本机械及电子工业的振兴、大规模集成电路攻关等,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被看成“亚太模式”的范例。

2.政府继续管制。在取得半导体产业霸主地位以后,日本继续沿用政府“行政指导”的作法,导致20世纪90年代与美国争夺信息产业霸权的竞争失败。原因是在过去“赶超”时期,先行国家走过的路是清楚的,后进国家政府拥有相对充分的信息。这样,政府能够发挥民间力量所不及的优势,调动资源并按指定方向加以运作,从而容易获得成功。然而,当面对创新的课题,需要探索未知时,政府不仅反应能力、运作效率不如民间机构,而且政府过度干预和直接管理,给风险企业带来束缚,影响了其活力,压制了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政府资金大量介入风险投资,容易出现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低效和浪费。

(三)政府既参与又指导的“西欧模式”

在西欧和以色列,由于文化、历史的原因,与美国相比,投资者惧怕风险,大部分风险投资是通过国家计划支持、推动的。所以,尽管这些国家科技水平较高,但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低。因而,政府在风险投资中所起的作用,意义深远。

1.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扶持风险投资。英国政府出资组建风险投资机构,直接参与风险投资。主要是帮助公营部门取得专利和许可证,同时也资助大学师生对一些有希望但尚未证实的想法进行早期开发,支持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甚至帮助开办新公司。此外,政府也采取间接扶持的政策。如英国贸易和工业部,将政府支付款项中的33%,作为发展新技术的专款,20%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费用。1981年,英国政府制定了“贷款担保计划”,规定私人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小企业贷款,其金额的80%由政府担保。1983年又制定了企业扩大计划,规定个人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所得可免税。1998年,英国政府又宣布两项鼓励措施:向小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和对小型风险企业关键主管人员的股份,给予税收优惠,以使风险企业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经理。

2.政府将风险投资作为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以色列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

速。1991年,以色列仅有1家风险投资基金,1992年政府拨款1亿美元作为风险投资的启动资金,设立了10个风险投资基金。每个基金的规模为2000万美元,采用合伙人模式组建和运作。其中,以色列政府持股40%,私人投资者持股60%。该基金主要由私人投资者进行运作,如运作成功,6年以后政府将基金中的股份原价出让给其他基金投资者,撤出政府资金;若运作失败,则政府与投资者共同承担损失。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到有力促进作用。几年以后,以色列各类风险投资业的基金数量和规模,都得到迅速增长。政府将发展风险投资,纳入整个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风险投资的真正目的是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这就保证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方向,也使各项政策、计划更加协调配合。

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以色列政府认为,对高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来说,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政府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始终把科技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作为扶植政策的核心,即给予科研人员充分创造发明的自由,并建立能够有效激励发明者、投资者及管理者积极性的鼓励机制。实践证明,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对促进科技进步和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了极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风险投资,起始于1987年,真正起步是1999年,其标志是一批高科技中小企业,如联想、方正、四通等,在风险投资政策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无论从规模,还是规范的角度看,我国的风险投资,仍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资与收益分离

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一直是最大的出资者。在政府支持下创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运作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投资公司难以按市场机制运作,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其内部经营管理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基金管理者不能以沙里掏金的精神选择项目。在挑选投资对象时,往往把关不严,调查研究不充分。这都可能导致一个项目的彻底失败。其次,政府投资并无很强的直接获利动机,即使有也缺乏风险意识,更无积极性去严格监督企业资金的运营。这与风险投资偏好高风险、追逐高收益的特点,相差甚远。另外,从企业角度看,由政府得来的资金,成本低,产生不了必要的压力。再者,被投资的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多数无信誉可言,为获得投资,什么条件都答应,一旦投资到手,不是转挪他用,就是效益转移或体外循环。风险投资者无法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驾驭,从而使风险投资变成了无偿援助。

(二)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政府虽支持并参与风险投资,但缺乏明确计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办法。国外的风险投资业,政府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创业环境,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我国虽对高科技企业有税收优惠和出口优惠政策,但措施力度远不如发达国家,对风险投资还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风险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取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要双重征税,这样就无法引导广大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此外,发达国家在法律制度上,给风险投资以保证。世界风险投资的发展表明,立法与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风险投资方面的具体法规及管理条例;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风险投资支持不够,有的甚至成为风险投资发展的障碍。据统计,在我国单是建立二板市场,就与40多项法规相冲突,对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政府风险投资功能定位及运作思路(doc 12)

政府风险投资功能定位及运作思路(doc 12)

中国政府风险投资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思路 一、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历史回顾 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在这一时期,风险投资在我国尚处于萌芽状态,风险投资的概念也是随着对高新技术发展产业发展的研究而引进的。1984年,国家科委(即科技部前身)针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新技术革命与我国的对策”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立创业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1985年,专家们的研究成果被吸纳到当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该文件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以支持”。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创业投资的概念。 第二阶段为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内,我国创业投资机构的主体为具有政府背景的科技投资公司。地方政府(大部分是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20多家科技投资公司,资金来源主要是地方的科技经费,投资对象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方式主要包括担保、债权(贷款)、股权等,相应的回报方式也包括了手续费、利息、分红、股权转让或回购等。这些科技投资公司的设立不仅改变了政府科技经费使用的单一模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探索和推动了我国整个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1996年,人大常

委会通过并批准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其第三章第二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其资金来源由国家、地方、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用于支持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是我国首次将创业投资这一概念纳入法律条款。 第三阶段始于90年代末。1998年3月,民建中央在第五届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创业投资体系的提案,即一号提案。为创业投资的起步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后,我国的创业投资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一大批创业投资机构纷纷涌现出来。 (二)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和进展 1999年以后,我国创业投资有了较快发展。一项2001年10月完成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各类投资机构已经达到了250家左右,管理的创业资本约为400亿元左右,其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约为34%。尽管我国的创业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来源还十分有限,但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已初现端倪。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创业投资机构的主要投资对象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电子信息(41%)、生物医药(17%)、光机电一体化(6%)、新材料(8%)等快速发展领域。 目前我国创业投资机构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1)国有独资的创业投资机构。这类机构的资金基本上由地方财政直接提供或经由国有独资公司安排。1999年以前由政府出资成立的机构,基本采取这种模式。在此次调查中,这类机构约占19%。(2)国有参股的创业投资机构。1999年以后成立的有政府背景的机构,绝大多数采取的是这种方式。

试论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评估

试论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评估 (一)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退出,都需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然而按照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和方法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并不等于企业持有的现金,税后利润并不是公司可以用来分配给股东的现金红利或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而且,会计利润受到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譬如存贷计价方法、折旧提取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都会影响会计利润。可见,会计指标体系不能有效地衡量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会计指标基础上的财务业绩并不等于公司的实际价值。 同样,企业的实际价值也并不等于企业的账面价值。从理财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意义上的资本的期末价值与期初价值之差并不表示财务管理意义上的资本保值增值。投资、筹资、经营活动或其他因素虽会使公司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账面价值增加,但是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占有率、长期竞争优势及获利能力可能随之而增加,也有可能随之而下降。例如一个集团性公司本着多足鼎立的经营方针进行多元化的投资,虽然资本的账面价值期末大于期初,但由于投资分散,经营者对所投资的多项业务不能驾轻就熟地进行控制,经营风险大幅度提高,最终导致再投资的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及股东权益实际上已经贬值,即企业价值下降。而另一个原来经营多种业务的公司进行了资产与业务重组,出售了无经营特长的资产与业务,盘活了资产存量,并将所得用于偿还债务和回购自己的股份,从而减少了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此时即使企业资本的期末账面价值小于期初,但企业增强了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再投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企业资本及股权价值反而增加,即企业价值上升。 另外,企业通过账面价值的核算,常常无法对其自身经过长期开发研究、日积月累的宝贵财富——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确认。为什么美国占据资产规模最大的前100家企业中,主要是涉足金融保险、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企业;而信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等领域的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往往是利用会计准则难以进行核算的无形资产。这些企业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它们的股票市场价值却比它们的资产高出好多倍。 从理论上看,资本价值应是资本对应的资产预期现金流量现值之和。也就是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意义上的价值,应以实体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评估法来评估较为合理。按此方法,企业的权益价值计算程序如下: 权益价值=实体总价值一债务价值 实体总价值=营业价值十非营业投资价值 营业价值=已明确的预测期间的现金净流量现值十明确的预测期之后的现金净流量现值(即连续价值的现值) 现金净流量现值=自由现金净流量×折现系数 自由现金净流量=毛现金净流量一总投资 毛现金净流量=息税前利润×(1一所得税率)十折旧 总投资=流动资金增加额十资本投入 (二)实践证明,利用实体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被投资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预测绩效与自由现金净流量。 包括:计算扣除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与投资成本;计算价值驱动因素;分析

博弈论基础复习

《博弈论基础》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5×2=10分) 策略型博弈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局中人、策略和各种策略组合中所得到的利益。 纳什均衡指参与博弈的每一局中人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下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混合策略局中人的混合策略是其纯策略空间上的一种概率分布,表示局中人实际博弈时根据这种概率分布在纯策略中随机选择加以实施。 扩展型博弈博弈存在着局中人行动的先后次序,是对具有动态结构的决策形式进行研究的规范分析工具。 博弈树对于任何一种双人完备博弈,都可以用一个博弈树来描述,并通过博弈树搜索策略寻找最佳解。博弈树类似于状态图和问题求解搜索中使用的搜索树。 完美信息博弈是指一次只有一个局中人在行动,而且他在行动时知道博弈的所有以往行动历史的一类特殊博弈。 子博弈指由原扩展型博弈中的一个决策节点与它的所有后续节点组成的博弈。行为策略是指每一个参与人在每一个信息集上随机的选择行动。 逆向归纳法逆向归纳法是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最简便方法。在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时,从最后一个子博弈开始逆推上。 冷酷策略又称触发策略。指参与人在开始时选择合作,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如果对方合作则继续合作,而如果对方一旦背叛,则永远选择背叛,永不合作。 类型 :一般地,将一个参与人所拥有的所有私人信息称为他的类型。 信号博弈是研究具有信息传递作用的信号机制的一般博弈模型,其基本特征是两个博弈方,分别称为信号发出方和信号接收方。 分离均衡信号博弈中的完美贝叶斯均衡之一,这种均衡中不同类型的发送者以概率1选择不同的信号,接收者完全可以通过信号来准确判断出发送者的类型。 混同均衡信号博弈中的完美贝叶斯均衡之一,这种均衡中不同类型的发送者选择了相同的信号,接收者无法从信号中得到新的信息,无法对先验信念进行修正。 特征函数特征函数型博弈对每一种可能联盟给出相应的联盟总和收益,也就是给出了一种集合函数,称为特征函数。 联盟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摘要: 生活、博弈、无处不在、利益、老鹰、报价价位、得与失 正文: 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读者会认为,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 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 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号啕大哭。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事实上,这种有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如象棋对局的参与者是以将对方的军为目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具是

论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一)

论风险投资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一) 摘要]各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间接指导,有的直接参与,有的既参与又指导。而我国政府只能是先直接参与、后间接指导。 关键词]风险投资;政府行为;角色定位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是连接高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在高技术产业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以大力扶持。目前,我国政府虽已对风险投资引起高度关注,但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及法规建设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整个风险投资中发挥什么作用,至关重要。因而有必要在分析、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正确确立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角色。 一、发达国家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扶持。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政府在风险投资中充当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间接指导的“美国模式” 美国在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很少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管理,而主要致力于为风险投资运作,提供政策性引导和支持,改善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降低其风险因素。由于有这些政策和环境,使美国风险投资规模,奇迹般地扩张,最终成为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宽松的政策环境。美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务基本不干预,并没有直接针对风险投资的法律,在一些间接相关的法律中,对风险投资基本上放松管制。1979年,美国劳工部修改雇员退休收入保险法案(ERISA),允许养老基金进入高风险领域的投资,包括从事风险投资。这不仅使养老基金成为风险投资的最大资金来源,也使整个风险投资的资金水平有很大提高。1980年,国会通过《小企业投资鼓励法》,决定免除其登记手续、定期汇报要求,并放宽其他限制。对于风险企业的专利申请,政府也精简手续,提供必要的方便。这一系列放松管制的措施,使美国私人权益资本市场日趋发达完善。正是在这一市场基础上,才形成美国式的投资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基本没有出台针对风险投资的新政策。这实际是为风险投资者创造了稳定、宽松的政策环境,迎来了当前风险投资市场的新一轮繁荣。 2.优惠的税收政策。鉴于风险投资追求高额投资回报率,极易受所得税高低的影响,美国国会在1978年税收法案中,将资本增殖税由49.5%降至28%,对长期权益投资起了很大激励作用,使1979年风险投资基金额,比上年扩大了10倍。而1981年的经济复苏税务法,又进一步将资本增殖税由28%,降至20%,使美国风险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约以每年46%的幅度激增。1978—1994年美国风险资本总额,从40亿美元猛增到35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介绍,美国目前投资基金,已达5.6万亿美元,超过全部商业银行存款4.6万亿美元。可见,政府优惠的税收政策,使风险资本投入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政府担保。美国政府于1953年,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承担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担保。规定贷款在15.5万美元以下,提供90%的担保,贷款在15.5-20万美元,提供85%的担保。199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一个法案,规定银行向风险企业贷款,可占项目总投资的90%;如果风险企业破产,政府负责赔偿90%,并有权拍卖风险企业的资产。随后,美国的风险投资再次掀起高潮,其投资规模大大超过20世纪80年代水平,1996年新注入的风险资本,高达65亿美元,风险投资的回报率,也高达29.6%,而且风险投资市场及其运作日趋成熟。然而,美国风险投资真正大规模发展,是1997年以后。1997年筹资额达90.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5.5%,风险基金个数103个,比1996年增加13个,平均每项基金规模,也从1996年的7700万美元,增加到1997年8900万美元。通过这种担保制

论风险投资的三阶段(doc 7页)

论风险投资的三阶段(doc 7页)

风险投资的三阶段 -------------------------------------------------------------- ------------------ 一、种子期 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者多根据创业者所拥有的技术上的新发明、新设想以及对未来企业所勾画的“蓝图”来提供种子资金。由于仅有产品构想,未见产品原型,所以难以确定产品在技术上、商业上的可行性,企业的前景始终笼罩在巨大的风险之中。企业应当在种子期内突破技术上的难关,将构想中的产品开发出来,取得雏形产品。否则,夭折就是它推一的“前途”。据统计,风险企业在种子期的失败率超过了70%。大部分的“种子”都被现实无情地淘汰掉了。因而,风险资金的投放必须十分慎重。(一)种子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风险投资来说,一粒精

这样,风险企业就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自己的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二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开发出来的产品的技术水平较高,竞争对手难以很快模仿、追随,这使风险企业容易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垄断利润。 三是能够基本形成发展规模经济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中的高技术支撑点。这是决定风险企业有无发展潜力、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后来发展较为成功的风险企业都依赖于这一点。如我国的北大方正,它把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激光技术相组合,形成核心能力,从而把激光排版系统等高技术产品推向了世界。倘若风险企业在种子期没有开发出有支撑能力的技术,企业发展的后劲就会显得不足。 最后一点是,开发出来的技术、产品有广泛的用途,可以生产一系列的产品。这为风险企业获得尽可能大的潜在市场打下了基础。值得指出的是,在探讨风险投资时,我们应树立这样一种观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中社会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价格竞争,价格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最灵敏的信号。 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的市场,企业集中度较小,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做出市场价格决定,价格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充分反映商品价值和效用,完全体现市场供需情况。 市场主体的假设为经济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市场需求(消费者、消费量)增加,价格上升,刺激投资、生产,资源聚集,扩大就业,生产(生产者、产品)增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或者需求变动小于供给变动,价格下降,投资减少,资源抽逃,生产萎缩,失业增加,经济萧条。资源聚集高利润产业。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优胜劣汰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二、政府行为干预的必要性(原因) 由于资源市场本身的特点,容易发生市场失灵现象,产生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不,包括; 2、不完全市场,主要指某个市场缺失导致其关联市场缺失,如铁路与钢铁厂的问题; 3、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 4、的供给缺失; 5、分配上的; 6、信息不完全 由于市场失灵,会带给社会很多负面影响,包括市场的垄断和缺失,公共产品无人供给,社会分配不均衡,市场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后果在政治上或道义上无法接受,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而这些情况不是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所能够解决的,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来规划制定,干预。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的最好功能,就是保持市场的充分、完全竞争,打击不正当竞争,保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连续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三、政府行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引导性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容易出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风险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过度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引导性作用来间接影响资源配置,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均衡和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政府的引导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引导一定资源向某些产业、区域流动;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主要手段,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平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2.弥补性作用。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报告 组员:张静、陈诚、张凌豪、陈张春 胡颖、王曦、邹丽兰、王美林 农业经济管理1班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摘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词】:政府调控、市场配置、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价值规律、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型政府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整体、由表象到实质的阶段。对于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倾注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认识和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都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幅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每跨越一个阶段都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提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政府与市场矛盾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政府与市场作为现代经济两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是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在我国,由于市场体制和政府体制各自都不够完善,都存在天生的缺陷,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制约和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市场方面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多年计划经济留下的顽疾恶症,又难以有效及时克服市场竞争带来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方面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经济追赶过程中,需要赋予政府较大的权威和决策力。这一方面保证了政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者和改革开放的组织者作用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又留下了政府权力过大,难以得到有效监督的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所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我国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加高效的配置资源,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党的十八大提出: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是建立合作互补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市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矛盾和博弈。我们既需要活跃的市场,又需要有为的政府。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互补。但是,在政府与市场的矛盾博弈中,能否实现合作互补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政府。换句话说,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政府。相对政府而言,市场更带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刚性。因此,要使两者实现合作互补,关键是通过有效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能够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加强自律。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审批制度改革、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风险投资的作用及政府风险资本共辑

风险投资的作用及政府 风险资本共辑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第一辑 1. Samnuel Kortum Josh Lerner 1998, Does Venture Capital Spur Innovation 2. Bermard S. Black , Ronald ,1997,Venture Capital and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 markets: banks versus stock markets 3. Astrid Romain, Bruno van Pottelsberghe,The determinants of Venture Capital: 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16 OECD countries,2003 4. Paul A. Gomper s & Josh Lerne,2001,The Venture Capital Revolu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5, 145-168. 5. Christian Keuschnigg & Soren Bo Nielsen. ,Public Policy for Venture Capital ,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vol. 8(4), pages 557-572, August. 2001(重复,和第20辑、第六辑同一作者文章对比) 6. Josh Lerner, Boom and bust in the venture industry 7. Paul A. Gompers & Josh Lerner,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Success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centives, and Complementarities 8.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the Determinants of private equity fundraising

关于风险投资的理论分析

【论文关键词】:风险投资;风险分析【论文摘要】:风险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投资的失败率极高。由于风险投资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大多是具有较高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试制、生产,到产品的销售要经历许多阶段,而投资风险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并来自于多方面。因此,加强风险投资的风险研究,规避风险,直接关系到风险投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1. 技术风险由于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的复杂性,很难预测研究成果向工业化生产与新产品转化过程中成功的概率,这是高科技投资中最大的风险来源。技术风险的具体表现为:(1)技术上成功的不确定性。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粗糙的,能否在现有的技术知识条件: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都是不能确定的。(2)产品的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产品开发出来后,如果不能成功地生产出产品或进行批量生产,仍不能完成风险投资的全过程。(3)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由于现代知识更新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致使新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一项新的技术或产品被另一项更新的技术或产品所替代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当更新的技术比预计提前出现时,原有技术将蒙受提前被淘汰的损失。(4)配套技术的不确定性。一项新的技术发明后,往往需要一些专门的配套技术的支持才能使该项技术转化为商业化生产运作,如果所需的配套技术不成熟,也可能带来风险。如美国的TRITIUM公司在风险资本的帮助下于1998年年初开始进军免费网络服务领域,采取类似网络零点公司的技术。但TRITIUM公司一时无法解决在技术上遇到的难题,即廉价带宽技术问题,在挣扎了半年之后,后劲不足,终于支撑不住,只好宣布无限期停业。 2. 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指风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投资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1)决策风险。即风险企业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由于风险企业具有投资大、产品更新快的特点,这就使得风险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决策尤为重要,决策一旦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2)组织风险。风险企业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主,企业的增长速度都比较快,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这样就会造成企业规模高速膨胀与组织结构落后的矛盾,成为风险的根源。(3)生产风险。预期的市场容量往往事先不能精确测定,致使实际的生产水平与实际的市场容量不一致而产生风险,所以这种生产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风险企业大多为创新科技企业,这些公司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公司的创始人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专业技术上各有特长,并对技术研发情有独钟,但他们在管理上却不是行家理手或对管理的细节不感兴趣。在公司的发展初期,由于公司规模较小,他们尚能管理好自己的公司,随着风险资本的进入,公司进入了一个超常发展阶段,这时身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公司创始人的管理能力已不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他们在公司管理上的风险日渐突出,可能发生如上所述的决策风险、组织风险和生产风险等。此时,通常的做法是,风险资本家与公司的创始人一道从外面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管理。 [!--empirenews.page--] 1977年4月,在风险资本的帮助下,苹果公司首次公开推出了新产品——AppleⅡ型机取得巨大成功。公司的超常规发展使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了问题,而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和沃兹尼克都深感自己不能胜任日常的管理工作,于是他们任命马古拉为执行主席,并从国家半导体公司挖来了他们的总经理麦克尔。斯格特担任苹果公司的总经理。这样,苹果公司渡过了当时的管理危机,公司一度得到快速发展。 3. 市场风险如果风险企业生产的新产品或服务与市场不匹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就可能给风险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具体表现在:(1)市场的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由于实际的市场需求难以确定,当风险企业推出所生产的新产品后,新产品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遭市场的拒绝。如铱星的技术水平比现有的通讯卫星的技术水平高,但是铱星公司却破产了,为什么?主要原因就是铱星技术没有市场需求,技术没有市场性。 [1][2]下一页(2)市场接受的时间难以确定。风险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全新的,产品推出后,顾客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其性能,对

第17章 决策与博弈论

第17章决策与博弈论 17.1 复习笔记 1.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博弈及其三个要素 博弈论是在一个简化的体系里描述复杂的决策问题,这些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行为者,他们之间的决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博弈包含三个要素:①参与者;②决策;③报酬。 (2)合作与非合作博弈 如果在博弈参与者之间可形成共同计划的决策这类具有约束性的合同,那么这类博弈被称为合作性的博弈。 如果在参与者之间不能达成或实施有约束性的合同,这类博弈则被称作非合作性的博弈。 (3)主导策略(占优策略均衡) 主导策略是指对某参与者而言,不管其竞争对手的反应如何,这一决策总是最优的策略。 2. 纳什均衡 (1)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在给定对方行动的前提下可以给每个参与者都带来最佳结果的某种决策(或行动)。达到纳什均衡时,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占优策略均衡即是一种纳什均衡。占优策略均衡若存在,只存在惟一均衡,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 (2)最大极小决策(囚徒困境) 最大极小决策反映的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即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这一决策可以发生在不少的博弈场合,也可以解释卡特尔联盟的不稳定性。 (3)混合策略 在有些博弈中,仅采取一种决策或一种行动的“纯决策”不是最好的决策,即可能不存在纳什均衡。而以某特定的概率P选择一种行为,以1-P的概率选择另一种行为,则有可能是纳什均衡的解。这时的选择被称为混合策略。但反过来需要注意,存在混合策略均衡的博弈也有可能存在非混合策略的均衡。 3. 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即同一个博弈被重复多次的动态博弈,它是反复不断进行的。 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欺骗和违约行为,其他参与者总会有机会给予报复。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不会采取违约或欺骗的行为,囚犯困境合作的均衡解是存在的。但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在博弈一开始的第1期,每个参与者就会采取欺骗或违约的不合作策略。所以,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囚犯困境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参与者的不合作。 4. 顺序博弈 顺序博弈是参与者轮换行动的博弈。分析顺序博弈要比参与者同时决策的博弈简单得多,其关键在于考虑每个参与者可能的行动及其理性的对策。 5. 威胁与承诺 行业的主导企业或者在位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阻止新企业进入,往往会采用威胁或承诺的手段。 威胁通常是不付诸实际行动的,即不会改变报酬矩阵,最终往往使得发出威胁一方无法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在学习了选修课的“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竟然会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用一句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或许你很难想象,自己一天24 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生活中的大小事怎么个博弈法,下面的内容将娓娓道来。而说到睡觉,难道也有博弈在作祟?当然!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了。 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都有博弈在其中。可能有人会疑问,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 )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再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的最优反应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最大的收益的战略。博弈论说法是科学的比喻,很多不被看作是博弈的行为,如竞争,战争和竞选等,都可以作为博弈来处理和分析。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很多新的概念,如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均衡论。我看也由纪实改编成剧本的纳什本人的电影《美丽的心灵》。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我看到人类心灵真正的美丽,以 为伟大的科学家对事业的执着和热忱。结合老师课堂上的介绍我对博弈论有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生活在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发展了,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奉行了政府和失常相结合的政策,但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替代局限是怎么样,两者干预的成本、效益怎样,政府应该怎么介入经济,这都是各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我们就要从理论上揭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基本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下面就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规律,把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概括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关键词】:政府;市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共同失灵. 据查阅资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所以,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根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特点和方式不同,将政府与市场关系抽象为相互替代、相互互补、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四种情况. 一、相互替代 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和“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即选择一定的政府,通过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一定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说,选择一定的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获得一定的产出,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政府职能作用。 在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条件下,关于政府与市场的优化组合问题,除了可采取以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关系来描述以外,还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描述。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自都有成本和收益,因而可以根据政府和市场的成本或收益的比较,来确定政府与市场最优组合的均衡点。如果用政府去替代市场,目的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但同时将增加政府的成本,当增加的政府成本等于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时,则政府与市场处于均衡点,这个均衡点就是政府与市场相互替代的有效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大于节约的市场交易成本时,就应该选择和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达到替代边界;当增加的政府成本小于节约的交易费用时,则应当选择和扩大政府职能作用,直至政府与市场替代边界。就政府的某一项具体的政策而言,也可以依据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关系来进行选择。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引起政府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也可能引起交易成本的增加或减少。当某项政策措施带来的政府成本的节约大于其所引起的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或者该项政策措施所带来的政府成本的增加小于其所节约的市场交易费用,就应该选择和实施该政策;反之,就不应该选择和实施该项政策措施。

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永宁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生发展的孵化器,是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的产物,也是市场和政府结合共同推进的新的投融资方式。风险投资一方面对促进科技进步产生“外部正效应”,被认为是“准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容易产生“市场失灵”,则要求政府积极参与增加风险投资的供给。政府在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中要很好处理与市场的关系,主要依靠市场,依靠民间资本。因为风险投资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市场自发促成的,而发展风险投资效果不理想的国家都是过度依赖政府资金,缺少市场环境和条件。政府在参与风险投资时,在路径选择上,政府应提供引导性和示范性的资金,即种子基金,在完成引导民间资本,提高风险投资基金的信誉,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后,政府资金必须撤出,防止传统的投融资体制在风险投资上移植,将重点放在体制和法律建设上。在扮演的角色上,政府不仅在风险投资领域担当投资者、管理者,更要做为制度设计者、主体培育者,利用其他经济体不具备的稀缺政策资源和管理权力资源,从3个方面参与风险投资:第一步是直接参与风险投资;第二步是制定指导政策;第三步是立法和监督。美国政府现在侧重从扶持风险投资者的角度支持风险投资;欧洲各国侧重以税收、金融等支持扶持风险企业从而支持风险投资;日本是在改造传统金融体系的基础上支持风险投资公司。比较各国的做法,笔者认为,美国抓住了根本,从市场微观基础着手,保证政府指导不干扰自由市场体系,政策引导市场,市场信号指导投资者,让市场发挥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但是因为美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风险投资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他是建立在一个成熟、发达、高效的资本市场基础上,美国健全的资本市场,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先进的投资理念及投资者对风险的应变能力也很强。而我国尚处在转轨时期,完善的市场体系尚没有建立,资本市场还很残缺,“市场残缺”和“市场失灵”同时存在,“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受到很大非市场因素限制,资本市场的信号不能很好的传导,所以我国现阶段不可以照搬美国的做法。 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准确定位应该是:“营造风险投资的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制定相关风险投资启动的政策、同时政府出资介人风险投资、管理不干预、支持不控股,以提供税收和政策优惠方式逐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坚持按市场化机制运做”。下一阶段在完成风险投资启动,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后,要着手“完善环境、控制风险”。风险投资体系基本建立了,第三阶段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合适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立创业板。要严格把握发展风险投资的路径,将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放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一、完善风险投资组织 风险投资组织是风险投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者构成风险投资组织的主要内容,我国政府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完善风险投资组织。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中文摘要 风险投资是一种投资于创业期的融资与投资方式,其发展程度决定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达程度, 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

议。 关键词: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现状;对策 Abstract V enture Capital is an investment in the business of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termines the extent of its development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 The country's

economic security and overall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r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V enture Capital;Capital Markets;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引言………………………………………………………………………………………第二章风险投资的内涵、特点、风险…………………………………………………… 2.1 风险投资的涵义…………………………………………………………………… 2.2 风险投资的特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