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

阜宁县益林中学周国万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论上的许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从信息技术的特点来看,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多采用以下方法学习:

1、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是比教师集合大家进行

传授更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整个小组都不知道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向教师提问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通过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而解决的问题要比教师教给他们解决方法留下的印

象要深得多。操作课要目标任务明确,任务驱动自然合理,培养学生使用

网络主动学习的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

倡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2、理论课的设计一定要容量恰当、严格控制难度,充分利用学校校

园网、多媒体课件、硬件设备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学生感兴趣

和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入课题,设计任务。对于教材所讲

的内容,学生一定要至少具体实践一次,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各种概念和

上机实践结合起来。上课一定要带教材来!对于书本上的各种概念,一定

要弄懂,不能不懂装懂。

3、信息技术教学里面,有的内容学生特别感兴趣,而有的内容学生

不是很感兴趣。虽然教师可以暂时强迫学生进行操作,可是对于学生本人,

由于兴趣的不同,操作的收获是大大不同的,更何况教师也不能长期控制

住他的上机。所以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自觉性,该学习的地方还是要学的,学好了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投入过多的上机时间。

4、在课堂教学中,不单纯从事学科教学,要全面渗透美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思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深化人关爱教育,把华阳中学的办学理念深入到教师的管理行为、德育行为、教学行为,做到用心来教书,用心来育人。

5、通过任务驱动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每个班级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班由科代表总体负责,划分合作小组,4~5人分为一组,每组选小组长一名,负责本组同学的纪律管理、清点人数、记录迟到、缺席情况,收集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反馈给老师,评价同学学习情况(打分),组织督查小组开展活动,机房座位定机定人,通过自己研发的学习软件和现有的娱乐助学软件进行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通过学生自主总结和教师指点帮助学生将已学零散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信息学科学生学习基础相差较大,教学中应突出分层教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对学习困难学生首先要心中有数,了解其学习情况,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和同学“一帮一”式的互助学习方式,促进其不断进步,对优生鼓励学习更深层次知识内容,对其设计高难度的拓展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班内分层操作要点,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7、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索,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学习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料辅助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日清周结”的习惯,在每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安排一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反思的复习课,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规范(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做作业、如何总结),各班可在适当的时候根据情况组织一次学生优秀课堂笔记、归纳总结的展评,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8、改进学习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和改进功能。理论课、操作课、复习课都要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表扬,对做得差的学生要指出其问题,找出其原因,指导其改进方法,教会学习技能和技巧,鼓励其提高学习效率,用多元化的评价创造学生成功机会,促进学生发展。

9、加强课堂常规管理。由于上课机房距离教室比较远,学生管理难度较大,所以要加强与年级组和班主任的联系沟通。每节课清点人数,如果有缺人的现象,马上打电话通知班主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爱护机器,学会使用计算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法指导,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六让”策略即:

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

时间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

知识让学生获得;规律让学生发现。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指导学法”上下一番功夫,将会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地学。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范文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 一、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目标及学科特点 1、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 信息技术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的技术领域的课程之一(另一课程为通用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等性质。 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地位主要表现在: 1)基础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2)综合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 3)人文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2、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课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着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小学生课堂学法指导

小学生课堂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主要途径,听课,则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听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而听课质量,又取决于会不会听课,或者说是否善于听课。 相当一部分同学,虽然在教室里听好多年课,但不善于听课,其表现,或者是注意力不能集中与稳定,极易分心走神;或是根据兴趣对老师的讲述有选择性地听讲,四十分钟的课,听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或是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只是被动地听,头脑这个思维的“湖”十分平静,激不起思维的浪花。 怎样做才是会听课和听好课了呢?下面几方面对听好课至关重要。 第一,要有听课的积极态度,即听课的最佳心理准备。要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力兴趣去听课,把在教室听课视为在老师引导下步入知识宝库寻宝,相信每节课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这种心理状态,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稳定,注意集中,思想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第二、课前预习,标出疑点

预习:预先学习。上课前先看一遍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能看懂的就放过,看不懂的就用笔标出来,上课时看老师怎么讲。这样,听课就有了针对性。效果当然也要好一些。如果很难保证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的话,那么,必须保证疑难点集中起注意力来。 多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长此坚持,有一天就能达到老师不讲自己也能看懂学会。 今天的教育注重素质培养。考试也是考你该不该知道,不是老师讲没讲过,所以,优秀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平时自学也显得特别重要。 在这一方面请同学们记住两句话:①能力比分数重要; ②过程比结果重要。 第三,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稳定,手脑并用 注意力是什么?就是专心于某一事物的品质。能长时间地看、想某一道题而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能力。 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课堂效果都很好。他的眼睛瞧着老师和书本,他的耳朵听着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他的思路紧紧跟着老师的引导。老师的每一句话他都不防过,并且听了大都要在心里想想为什么这样,记在心里。为了帮助集中注意力,要坐端正,提起精神来,不要爬在桌子上,胳臂一垫,正好为想睡觉的念头准备了枕头。古人强调坐如钟,立如松,走路一阵风,很有道理。为了加深印象,上课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学法指导 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也不是各种计算机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而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工具的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功能。 在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对多种操作系统或同样运行状态下的各种软件进行比较,以期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普遍原则,以便能在今后适应产品的不断改进;另一方面要求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注意与计算机和多媒体有关的方法论问题、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尊重学校生活中关于设备使用的规定,尊重知识产权法律,使用正版的程序系统等。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表现在于三点: 1、变异性。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同一本教材的内容可以反复使用几年,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如果大家注意到的话,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软件(比如说QQ)都是经常升级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教材里面讲到的,虽然现在可能是常用的,但是过了几年到毕业的时候,这软件早就升级换代了。 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必须注重于掌握软件的共性,能够举一反三,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学生学习要培养这样一种能力:会用现在的某种软件,但是对于一个新的同类型的软件,应该很快能掌握它的基本使用方法。 2、实践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的许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 纸上谈兵不动手操作,是学不好的。教材上所讲的内容,学生自己不实际操作一次,是很难理解的。 3、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它又不像其他发明创造那样复杂,它只需要一台电脑,而且立竿见影。 像在学习文字排版工作时,学生想自己看看排版的结果(比如说改变文字的颜色,改变文字的大小之类的),通过正确的操作就可以很快看到。 从信息技术的特点来看,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多采用以下方法学习: 1、分组自学

北京市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2013-5-8

北京市义务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责任单位 (2)0(1)(3)年(5)月

目录 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1)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1) (一)小学部分 (1) 基础内容 (1) 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 (3) (二)初中部分 (4) 基础内容 (4) 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 (7) (三)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8) 四、教学实施建议 (9) (一)课程开设 (9) (二)课堂教学 (9) (1).教学基本导向 (9) (2).课堂教学要求 (9) (3).体现学科特色 (10) (三)教学评价建议 (10) (1).过程性评价 (10) (2).总结性评价 (11) (四)教师发展 (11) (1).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11) (2).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11)

一、课程价值与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基本工具及其基本操作与应用技术的掌握;也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要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发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二、课程内容与能力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按照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方式进行设计。基础内容均包含“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部分,小学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初中适宜在七、八年级开设。小学拓展内容为“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初中拓展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小学阶段学习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则逐渐向解决实际问题过渡。 本意见中的基础部分是北京市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部分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鉴于拓展内容于学生成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建议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一)小学部分 基础内容 基础内容的主要目标包括:((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大致组成,在具体操作中对文件管理形成初步的体验,形成负责、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2))能够借助各种简单工具编辑多种媒体信息,并根据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利用各种媒体来进行简单表达,实现有效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对多媒体及其应用形成初步认识;((3))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能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通过体验网络的基本应用,感悟因特网魅力,在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一、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 (二)信息的来源与获取 1.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3.万维网、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 (三)信息的加工 1.M i c r o s o f t W o r d文字处理软件。 2.M i c r o s o f t E x c e 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3.M i c r o s o f t P o w e r P o i n 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4.分辨率、位图、矢量图、颜色、图形、图像的概念。 5.B M P、T I F F、G I F、J P G等文件格式的特点。要求:在熟练运用W i n do w s X P系统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加工处理信息。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数字化生活的各种体现方式。 2.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信息安全,病毒防治。 4.网络文化,信息免疫。要求:理解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信息技术能力 (一)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 2.电子邮件的收发、地址构成和特点。 3.能用Q Q、M S N等信息交流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要求:了解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能运用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 1.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媒体的基本特性、数据格式、使用方法和应用特点。 3.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4.掌握对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的加工和处理。要求:熟悉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能运用相关软件对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网络技术基础 1.网络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网络协议和功能。 2.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信息交换技术。 3. 理解 Internet、TCP / IP 协议、IP 地址和域名,了解 ISO / OSI 参考模型。 4. 互联网常见服务,理解 DNS、电子邮件系统、文件传输、远程登

小学科学学法指导新完整版

小学科学学法指导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科学学法指导 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要从问题入手,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科学课程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做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科学课本由教科版改到苏教版今年是第三年使用。 为了老师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苏教版教材,根据我们本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习科学应掌握的基本的学习方法如下:引发问题的方法;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记录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和分类的方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一、引发问题的方法(三种情形) 1. 在有结构的材料的研究中引发问题。 什么是有结构的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既要解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现象,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种方法的实施步骤是:(1)观察认识材料。 (2)进行实验、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例如,本课伊始,老师在大屏幕出示了几幅图片,非常的漂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灯光的原因。进而引发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吗? 2. 在猜想与结果的矛盾中引发问题。 (1)要预测实验结果。 (2)观察实验现象。 (3)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预设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矛盾,引出问题。 3. 在知识的迁移的过程中引发问题。 (1)亲历一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2)由此问题的结论想到彼问题的结论。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如:热胀冷缩) 二、猜想与假设的方法 1. 明确猜想与假设的内容。 2. 找出猜想与假设的依据(或理由)。这说明作出的猜想不是凭空乱猜的。 3. 对猜想与假设进行修改、筛选,做出自己认为比较准确的猜想。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 七~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前言 广州市信息技术(计算机)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199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建立有广州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计算机)教材从1995年秋季开始在广州市中小学全面使用,并结合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多次进行了修订,并于2000年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定。2004年,广州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结合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具备的条件(教学环境、师资、设备等),制定了《广州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修订),重新修订了广州市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广州教育部门规定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所有初二学生必须参加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目前全市的小学、初中均使用广州市新编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初中开课率达100%,小学的开课率也达到71%。 随着2004年广州市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启动,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很不平衡,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差异较大,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水平也存在差异,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对开展初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不少疑问和困惑。为了加强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教学指导,特别提出本指导意见: 一、准确理解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一)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理念可以归纳为: 1、培养信息素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保存、处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为主线组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理念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全体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充分考虑初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认知水平与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提倡自主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加强合作交流,营造和谐的信息文化环境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思想、激发灵感、发展自我、互相促进,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目标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3301420.html,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汶巧珍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3期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学习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结合当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境况,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探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项目教学法;信息技术课;实践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用核心素养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合理的落实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培养其一定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社会责任。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单纯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容易产生和维持学习兴趣。加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普遍不被重视,项目教学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项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得先结合学情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再选择适合的项目。尤其信息技术课程不参加高考,教学内容的筛选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学。鉴于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己具备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有限的课时中进行知识整合筛选,开展项目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当然项目教学选择贴合学生实际的项目最关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等,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教师在选择项目主题时,要符合实用、典型、有意义等原则。比如,讲解《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一节时,学生很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地域特点选择适合的项目,例如“家乡的美景与美食”,“我的大学梦”,“旅行计划”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成立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项目任务进行具体的细分,协调分工写作完成分任務,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视频短片或演示文稿。当然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考虑该项目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的基础上合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你们好 本人研究的《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经市教科所批准的市级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本人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意义: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中,通过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对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3、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规律的科学总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是培养新世纪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世纪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近来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多,如美国戴维思的《这样学习最有效》,戴维思先生在书中提出成功的学习必须要有三个步骤:(1)、建立适当地心态,(2)、用正确的方法(如系统、技巧和训练),(3)、有一个好的环境;还有珍妮特.沃斯的《学习的革命》等。国内关于学习的问题研究的也比较多,如蒋宗尧的《学法指导艺术》,他在书中具体讲述了学习的概念、特点、过程、原则、规律,讲了学习的一些基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演示教学法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演示教学法 发表时间:2012-10-23T15:00:24.8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10月总第67期供稿作者:郭海军 [导读]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演示教学法运用较多,它能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界面,直接引领学生们进入学习的重点。 郭海军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一小学016000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演示教学法运用较多,它能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界面,直接引领学生们进入学习的重点。演示教学法在课堂中有其优势之处,但也存在局限性。 一、演示教学法的优势 1.直观形象,为教学铺路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幻灯片动画放映效果》一课时,我运用了演示教学法。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PPT中为艺术字、图片、文本、表格等对象进行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课时为一节课。从课堂目标和课时要求可知,学生要在40 分钟之内学会幻灯片对象的自定义动画设置。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张连贯前几节课内容的《成语故事集》幻灯片,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融会在《成语故事集》里。教学过程中演示《成语故事集》PPT,请学生感受幻灯片动画。演示过程中,学生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哇塞,这么好玩!”“字会转圈圈,还会翻跟斗。”“老师,你是怎么弄得呀?快点告诉我。”学生们的兴趣在演示过程中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再次用演示法教学幻灯片对象的设置步骤。学生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是如何把这些对象变得动起来的,演示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探索之旅。 2.方便高效,提升课堂效率 演示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1)传授必要的预备知识,唤醒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求知欲望; (2)利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 (3)通过解释、启发或说明,调控学生的认识过程。 演示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认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这一节课的内容复杂,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对教学知识进行扩充。在复习旧知识环节,我用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演示了几张PPT,这几张PPT都是学生们在往年的学习中曾经见过的,他们感觉很熟悉,纷纷说:“老师,这些PPT 以前都见过了,怎么今天又放给我们看?”我继续出示课题:电子出版物、自动化系统、智能卡的应用,进行下一步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用几张旧PPT复习了旧知识,再利用演示法讲授新知,在教学环节与知识的链接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画龙点晴的作用。 3.规范操作,收效事半功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小学阶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对错的能力相对比较差,而演示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操作的方法,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合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许多学生眼里,教师就是范本,教师做的一定是对的。在这样的信任下,教师一定要规范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操作的范例,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从小就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正确方法与步骤,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学会保存文件,每个学生只有一个文件夹,文件都只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除了可以改变自己文件夹中的文件以外,不能随意改动他人的文件夹。在教学保存路径时,使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学生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如何建立和管理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经过学习,学生非常自觉地养成了建立、整理、规范文件的习惯,为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演示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演示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应用不当也会产生缺陷:一是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二是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三是演示法长时间在一节课中使用,容易引起学生视听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效果;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对演示设备的运用要得心应手才能发挥演示教学的效能。 信息技术课演示法教学附带了大量可操作的知识结构,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无论运用多么高科技的教学设备与手段,都不可忽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也只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学生才能乐学、会学、学会,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信息技术课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们展示智慧的舞台。

信息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从我县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结合我县实际,本意见主要从课程任务与目标、教学策略和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县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二、课程任务与目标 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同时为以后的初中、高中学习奠定基础。结合我县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际,现将本学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拟定如下: 三年级: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4、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5、学会输入汉字,加强指法练习。 (三年级学生主要任务加强指法练习,提高输入速度,巩固汉语拼音知识。)四年级: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道德观念。 4、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对程序窗口的简单操作。 5、加强汉字输入的练习。 6、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掌握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7、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因特网,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会发电子邮件(这一模块虽为选学内容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能熟练应用)。 五年级: 1、了解什么是多媒体报告。 2、学会制作、修改、整理和美化多媒体报告。 3、学习在多媒体报告中插入声音和影片的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小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学习计划在整个小学阶段,每个学期都要开设几门课程,每周、每日学习的内容都不同,各主要学科都要有课外练习,如果没有学习计划,就会手忙脚乱,杂乱无章,影响学习效果。要明白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明确学习计划的内容,掌握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学习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长期计划以一学期为宜,从总体上对各学科的学习作出全面的安排。短期计划以一周为宜,对本周内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保障措施和作息时间作出详细具体的安排。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执行中既要坚定不移,又要根据实际适当调整,目的在于使学习计划更加切合实际,更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预习方法预习也叫超前学习,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的过程。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的方法是对第二天要讲授的内容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新的知识和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哪些懂了会了,哪些不懂不会,从而明确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克服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听课方法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小学生不会听课,听不懂,学不会,就会增加课后复习的困难和压力,造成不良循环。同时由于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为此,在课堂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听。要聚精会神地听讲,充分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含义,如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

(2)注意看。要全神贯注地注视教师板书的内容,对教师用彩色粉笔标记的部分、用电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细观察,认真领会和重点记忆。 (3)多动脑。要积极思考,要边听、边看、边思考,要与教师讲课的进程保持同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4)主动练。在课堂上要大胆发言,勤学多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听课效果。(5)做笔记。对教师讲课中的要点、难点都要简明扼要地写在笔记上,以备课后复习。 (6)善归纳。对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要抓住纲目,归纳要点,力求当堂理解。 复习方法复习是指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习的过程。复习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两种。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巩固当天学到的知识。系统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周、月、学期或学年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复习,目的在于融会贯通,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的体系。系统复习本质上是对前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对集中的再加工的过程。 课后复习的方法包括: (1)回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其过程,目的在于弄清哪些完全理解了,哪些没有理解,使进一步的复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复习课本,目的在于深化; (3)整理笔记,对课堂记得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加以补充和修正,使之更加系统、完整,便于复习; (4)对课本中不懂、不会的难点问题,查阅工具书或参考书,力求弄懂弄通,实在弄不明白的,问教师或与同学研究解决。

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纲要.doc

《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纲要V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作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2001年8月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且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领域。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顺应当今科技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基因工程、农业新技术以及一些新兴的生活科技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加强劳动与技术、家政、职业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理念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和开发中,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从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图文混排

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图文混排 【知识点的相互衔接】与初中“word 电子排版”部分和高中“Word文字处理 前三节”衔接 【本课教学法提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泰山出版社 4.建议学时数:非上机时间15分钟,上机操作时间30分钟 [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21世纪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利用Word和wps等办公软件来处理和记录各种各样的信息。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更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熟悉应用Word软件,是时代对于广大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位同学应该认真学习,切实掌握Word软件的应用方法。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大量实践,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我发现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结合多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更适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章节是课本第三章第四节计算图文混排部分,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多数学生在初中简单学习过 Word,这对于熟练和加深Word软件应用有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复述出文本框、图像、艺术字的插入过程。 2、能说明图片工具栏的作用 3、能区别文本框、图像、艺术字与Word文档 能力目标:能熟练操作出文本框、图像、艺术字的插入并能设置其格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能力,通过自己探究问题,进一步树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分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二).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讲述计算机图文混排部分内容如下: A.艺术字的插入: 显示绘图工具栏:视图→工具栏→绘图/图片。 方法①: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艺术字样式→输入文字→选择字体→确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 方法②:单击绘图工具栏按钮艺术字→选择艺术字样式→输入文字→选择字体→确定→调整艺术字的大小。 B. 文本框的插入与修饰 本框的插入方法①:插入→文本框→横(竖)排→在需要文本框的地方左键按住拉动一个框→输入文字。 方法②:单击绘图工具栏按钮→在需要文本框的地方左键按住拉动一个框→输入文字。 文本框的修饰:选定→格式→文本框→选择颜色和线条/选择文本框的环绕方式。 首字下沉设置:选定段落→菜单中格式→首字下沉,在对话框中选择。 C. 图片的插入与设置 图片的插入:插入→图片→剪贴画/来自文件→选择路径→选择图片 图片格式的设置:选定→格式→图片→选择环绕等(可选图片工具栏) D.图文混排:这部分内容是前两部分内容的一个延伸,同时综合运用了一些技巧性的方法。将“环绕方式”、“对齐方式”等按钮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熟悉操作插入图像、文本框、艺术字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本节教学对学生来说,对插入对象的格式设置和图文混排来说是一个难点。 (三)、学生分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小学生各科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学法指导 从教材要求上讲,小学语文教材低段(一、二年级)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从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要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具体说来就是: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 2.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 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 4.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 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 6.课后能用复习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或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会学生学习。这个阶段中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多数是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知到的。 二、小学语文中年级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的中段(三、四年级)教学,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这时的中年级学生,已是九至十岁。从心理特征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能认识1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 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 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 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 6.学会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 教师或家长在这个阶段中,要开门见山地教给学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三、小学语文高年级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的高段(五、六年级)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