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变频空调的技术分析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变频空调的技术分析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变频空调的技术分析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变频空调的技术分析

变频空调具体电路

具体电路 对于变频空调的电路,其室内机部分与常规空调相类似,比常规空调多一通讯电路。其主要部分集中在室外部分,室外电控有主控板、电源电路、变频驱动模块。而室外变频电路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变频驱动模块 这一部分指的是完成直流到交流的逆变过程,用于驱动变频压缩机运转的逆变桥及其周围电路。变频空调上通常采用6个IGBT构成上下桥式驱动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模块加上周围的电路(如开关电源电路)组成。IPM是一种智能的功率模块,它将IGBT连同其驱动电路和多种保护电路封装在同一模块内,从而简化了设计,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现在变频空调常用的IPM模块有日本三菱的PM系列及日本新电元的TM系列(内置开关电源电路)。 2)室外控制芯片 随着技术的进步,变频空调的控制将向智能化、集成化、可靠化的方向发展,而其控制的核心--芯片也将越来越先进。室外芯片主要的功能是完成各种运算,产生SPWM波形,实现压缩机V/F曲线的控制并提供各种保护等。变频空调采用的室外控制芯片有很多种,如NEC、摩托罗拉、三菱等。由于空调技术的发展,模糊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这就出现了一种性能更优异、功能更强大的控制芯片—DSP。DSP即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是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简称,与一般的单片机相比,DSP在运算速度、信号的处理、电机的控制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直流变频空调基本原理及结构 直流变频空调其关键在于采用了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压缩机,其控制电路与交流变频控制器基本一样。 (1) 直流变频空调的基本原理 直流变频概念 我们把采用无刷直流电机作为压缩机的空调器称为“直流变频空调”从概念上来说是不确切的,因为我们都知道直流电是没有频率的,也就谈不上变频,但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对于采用无刷直流压缩机的空调器就称之为直流变频空调。 无刷直流电机 无刷直流电机与普通的交流电机或有刷直流电机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转子是由稀土材料的永久磁钢构成,定子采用整距集中绕组,简单地说来,就是把普通直流电机由永久磁铁组成的定子变成转子,把普通直流电机需要换向器和电刷提供电源的线圈绕组转子变成定子。这样,就可以省掉普通直流电机所必须的电刷,而且其调速性能与普通的直流电动机相似,所以把这种电机称为无刷直流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既克服了传统的直流电机的一些缺陷,如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题_1答案

习题一答案 1-1、什么是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群体技术,在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意义上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技术。 1-2、什么是机电一体化的变参数设计? 在设计方案和结构原理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部分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使之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设计方式。例如,同一种产品不同规格型号的相同设计。 1-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 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控制主要以电磁学原理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如继电器、接触器等,在设计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和计算机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1-4、试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及相关关系。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其技术组成包括:机械技术、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甚至还包含了光、声、化学、生物等技术等应用。 1-5、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哪些几个基本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我们将这些部分归纳为: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这些组成要素内部及其之间,形成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运动传递、信息控制、能量转换等有机融合的一个完整系统。 1-6、试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直要坚持贯彻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思维方法,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各个组成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从而确定系统各环节的设计方法,并用自动控制理论的相关手段,进行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设计。1-7、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类型。

变频空调技术分析

变频空调技术分析

变频空调技术分析 发表日期:2005-09-07 浏览人数:3662 作者:unknown 来源:网易行业评论2条一.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的比较 变频空调的优点 表1 变频空调与常规空调的比较 序 号 项目常规空调变频空调 1 适应负 荷的能力 不能自动适应负 荷变化 自动适应负荷的变 化 2 温控精 度 开/关控制,温度 波动范围达2℃ 降频控制,温度波动 范围1℃ 3 启动性 能 启动电流大于额 定电流 软启动,启动电流很 小 4 节能性 开/关控制,不省 电 自动以低频维持,省 电30% 5 低电压 运转性能 180V以下很难 运转 低至150V也可正常 运转 6 制冷、 制热速度 慢快 7 热冷比小于120% 大于140% 8 低温制 热效果 0°C以下效果 差 -10°C时效果仍好 9 化霜性 能差 准确而快速,只需常 规空调一半的时间 1 0 除湿性 能 定时开/关控制, 除湿时有冷感 低频运转,只除湿不 降温,健康除湿 1 1 满负荷 运转无此功能 自动以高频强劲运 转 1 2 保护功 能 简单全面 1 3 自动控 制性能简单 真正模糊化、神经网 络化 变频空调的控制特点

1.适应负荷的能力 如图1,常规空调的制冷能力随着室外温度的上升而下降,而房间热负荷随室外温度上升而上升,这样,在室外温度较高,本需要空调向房间输出更大冷量时,常规空调往往制冷量不足,影响舒适性;而在室外温度较低时,本需要空调向房间输出较小冷量,常规空调往往制冷量过盛,白白浪费电力。而变频空调通过压缩机转速的变化,可以实现制冷量随室外温度的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这样就实现了制冷量与房间热负荷的自动匹配,改善了舒适性,也节省了电力。 变频空调调节制冷量的原理如下: 一定工况下,制冷量与制冷剂质量流量成正比, 即 Q = q . m 式中,Q —制冷量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围,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机器 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听 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 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变频空调电路和变频模块分析

通讯电 路 通讯规则:从主机(室内机)发送信号到室外机是在收到室外机状态信号处理完50毫秒之后进行,副机同样等收到主机(室内机)发送信号处理完50毫秒之后进行,通讯以室内机为主,正常情况主机发送完之后等待接收,如500毫秒仍未接收到信号则再发送当前的命令,如果1分钟(直流变频为1分钟,交流变频为2分钟)内未收到对方的应答(或应答错误),则出错报警;同时发送信息命令给室外,以室外机为副机,室外机未接收到室内机的信号时,则一直等待,不发送信号,通讯时序如下所示: 电路分析 由于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的距离比较远,因此两个芯片之间的通信(+5V信号)不能直接相连,中间必须增加驱动电路,以增强通信信号(增加到+24V),抵抗外界的干扰。 下图为室内外通讯电路图,其中上部份为室内通讯电路,下部份为室外通讯电路。 二极管D1、电阻R1、R2、R47、电容C3、C4、稳压二极管CW1组成通讯电路的电源电路,交流电经D1半波整流,R1、R2限流后,R47电阻分流后,稳压二极管CW1将输出电压稳定在24V,再经C3、C4滤波后,为通信环路提供稳定的24V电压,整个通信环路的环流为3mA左右。 光耦IC1、IC2、PC1、PC2起隔离作用,防止通讯环路上的大电流、高电压串入芯片内部,损坏芯片,R3、R18、R21、R22电阻限流,将稳定的24V电压转换为3mA的环路电流,R23、R42电阻分流,保护光耦,D2、D5防止N、S反接。 当通信处于室内发送、室外接收时,室外TXD置高电平,室外发送光耦PC2始终导通,若室内TXD发送高电平“1”,室内发送光耦IC2导通,通信环路闭合,接收光耦IC1、PC1导通,室外RXD接收高电平“1”;若室内TXD发送低电平“0”,室内发送光耦IC2截止,通信环路断开,接收光耦IC1、PC1截止,室外RXD 接收低电平“0”,从而实现了通信信号由室内向室外的传输。同理,可分析通信信号由室外向室内的传输过程。 变频模块 P、N端接入300V高压直流电,CZ端子从主控板处接来控制信号,控制六个三极管的通断,以获得准确控制电压,U、V、W对压缩机输出控制电压,交流变频输出的为三相交流电,直流变频输出的为通电绕组不断改变的直流电。 5.全直流风扇电机 美的全直流变频空调室内、外风扇电机使用的都是直流电机,以下为它们的接线图。 室内直流风机 通过改变电压大小的方式来控制风机转速,Vc的电压范围在9~36V之间,电压越高,风机转速越高,电压越低,风机转速越低;+5V为风机内电路控制板的工作电压; 室外直流风机 室外直流风机工作原理与直流压缩机基本相同,只是PWM电压波形形成电路做在了电机内;Vc为高压直

机电一体化就业前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就业前景分析 一专业介绍 它是以培养现代机械工程师为目的的专业,也是我国高校开设得最久的专业之一。多年来,它长盛不衰的奥秘就在于:无论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到何等程度,都离不开机械制造,它是人们物质生活用品供应的基本保障。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因为在现代社会高度智能化、生产专业化,要求机械与电子、电气的高度结合,但在这个领域是一个交叉的领域,目前人才缺乏,就其专业来说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机电一体化的就业率非常高,在就业的时候还有许多的选择余地,但可能职位与自己的期望有所不同! 目前在国内,和机械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非常好的行业,除了模具行业以外,就数汽车行业了。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备的设计、制造、维修、管理、技术改造与服务过程中专门从事用电脑绘图设计、信息处理和资料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可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二核心课程辅助课程证书 主要开设《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电机及其应用》、《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应用》、《传感器技术应用》、《电力电子与电机调速技术应用》等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工厂电气控制实训、PLC应用技能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等实践环节。 考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及<<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AUTO CAD高级绘图师”证书>>。一般中职学校对于此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有:电工基础,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数控加工基础,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其应用,电子装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等本专业有实习的机会期间可考该实习单位证书。 考证要求:1.学生考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2.考专业技能证书。中级钳工或电工证 3.可提供选考专业技能证书供学生参考。 三就业发展方向 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1 机械类专业的就业方向,除了教学、营销等等外,常见的有:生产总监(生产主管)、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机电产品开发、机械产品开发、液压产品开发、仪器仪表开发、武器开发、汽车工业、环保设备开发、矿业设备设计、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等,可在机械设计及制造企业和研究所,尤其适于重型设备研究所等单位工作。 (1)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2)从事机械、电气、液压、气压等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 (3)从事工艺工装的设计、制造工作; (4)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编程及操作工作;

机电一体化介绍

机电一体化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

第七章机电一体化系统实例

7机电一体化系统实例 本章导读 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种类很多,用途广泛,所涉反的设计方案和原理也各不同。本章通过对涉厦生产自动化、家庭电气化等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机械本体、动力系统、检测传感系统、执行部件、信息处理厦控制系统5个基本要素构成。本章主要时机电一体化系统各要素和环节进行分析、介绍,阐述如何从系统化设计的角度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井得到较优的设计结果。 学习内容及要求 1结合实例理解典型机电一体岱系统的组成度特点; 2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特殊机构功能的方击和原理; 3熟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 本章重点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在系统中的作用; 2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及分析方法。 本章难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及分析方法。 媒体使用说明 本章介绍了涉厦生产自动化、家庭电气化等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文字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在录像教材和流媒体课件中有较详尽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配备流媒体课件和录像教材学习,然后结合文字教材的学习,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vX zu要素乏间的接口,并能从系统化设计的角度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7。1工业机器人系统 机器入学是关于设计、制造和应用机器人的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 Rohot〉技术涉及机构学、控制理论和技术、计算机、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领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当今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的应用情况标志着一个国家制造业及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高低。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搬运物料、零件、工具或完成多种操作功能的专用机械装置,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具有柔性的并可进行人机交互的自动化系统.人类研制机器人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一种能够综合人的动作和智能特征,延伸人的活动范围,并具有通用性、柔性和灵活性的自动机械。工业机器人已成为FMS和CIMS等自动化制造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将在实现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提高产品质量、代替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等场合发挥重大作用。 7 1.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及分类 1.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一般由机械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 (l)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是完成抓取工件(或工具)、实现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手部.是工业机器人直接及工件或工具接触用来完成握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有些工业机器人直接将工具(如焊枪、喷枪、容器)装在手部位置,而不再设置手部。 ②腕部。是连接手部及臂部的部件,主要用来确定手部工作方位和姿态并适当扩大臂部动作范围。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 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 听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 有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机器人一般由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 各系统功能如下所述。 ①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完成抓取工件(或工具)实现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包括手部、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报告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报告 导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更加早的适应好这个社会,接下来为大家介绍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报告文章,仅供参考!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报告一、实习目的: 1.通过工作实习加深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认识,巩固了专业思想,激发了学习热情。 2.熟悉公司工作流程、专业涉及的工作要领。为以后走上更好的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3.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了专业知识,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了更广的知识和业务。通过现场的工作实习和企业员工的交流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印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培养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的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情况介绍: 1.公司简介:

岗位介绍: 专案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专案是台湾惯用名词,在国内专案相当于项目。 专案包括三层含义:(1)专案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有特定的环境与要求;(2)在一定组织结构内,利用有限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3)任务是满足一定性能、质量、数量和技术指标等要求。对照IT企业的工作内容,基本都可以称之爲专案,因此对这些工作的管理,均可以采用专案管理的方法。 专案就是要完成的一个具体任务,一旦这个任务完成,这个专案的使命就完成了。专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环境对专案的执行有一定的约束,例如考虑到和其他专案的相容,必须采用的技术和开发理念等等。为了完成专案的任务,必须要组建一支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以完成各个分目标,进而实现总体目标。专案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人力资源的技术能力和数量要求,配备什麽样的设备和数量,完成专案目标需要多少费用,以及这些资金的分配情况等。 3.工作介绍: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以六足爬虫机器人的设计 来介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姓名:朱尧 班级:给排委培13-1 学号:132381012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简介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机电一体化”是新生事物,由日本造英语Mechatronics (Mechanics和Electronics)翻译而来,关于它的确切含义,各国专家、学者的论点也各不相同,迄今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较为人们接受的是由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1981年提出的解释: 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如机床电器化不能称为机电一体化) 2.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的内涵包括产品和技术。 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BKX-I并联机床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 1.生产用:数控机床、机器人、FMC、FMS、CIMS 2.运输包装用:电梯、数控包装机械、数控运输机械 3.销售及银行用:自动称量机、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 4.家庭用:录音机、CD/VCD/DVD、全自动洗衣机、微波炉、儿童玩具 5.办公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磁盘驱动器

6.医疗用:X-射线机 此外,还有航空、航天、国防、天文等及其他民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如雷达跟踪系统、射电望远镜.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件产品是否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应根据前述机电一体化定义来判断。 尽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中引入了微电子(计算机)技术,但其中的机械本体仍然是主体,产品(系统)的主要功能必须由机械来完成,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如电子计算器,非指针式电子表等,其主要功能是由电子器件和电路等完成,机械退居次要地位,这类产品应归属于电子产品,而不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三、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 1.基础技术: 机械技术(包括机械学、机械加工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逻辑代数技术、计算机技术(软/硬件,操作系统)、电路原理、电子技术。 2.机电结合共性技术:系统技术、控制技术(电液气伺服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顺序控制技术、接口技术和传感器技术

变频空调工作原理图解

变频空调工作原理图解 更多资料请到->家电维修技术论坛发表时间05-27 编辑:bjjdwx 浏览量:4872 随着变频空调的普及掌握变频空调维修技术是每个空调维修人员迫在眉睫的事情,,《变频空调工作原理图解》这篇文章献给空调维修一线人员做参考资料,希望大家早日踏上变频空调维修的大门。 一、变频空调制冷系统的原理:热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表征气体状态参数的三个物理量:温度/压力/比体积 1.温度: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力学温标K 换算关系:华氏=9/5 t+32 k=273.15+t 2.压力:Pa 1Pa=1N/M2 1MPa=106 Pa=10kgf/cm2 P= Pb+ Pg (大气压Pb ;表压力Pg ) 3.比体积:V= v/m3 (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占体积) 4.焓:物质所含内能与物质所作推挤功之和,是计算空调换热的常用物理量。空调制冷剂在一个循环系统中,通常包含着温度、压力,以及体积的变换,通过计算这些变化量,可以得出空调的制冷能力 二、实验室常用的测试空调制冷量的方法 1.焓差法量热计通过测量空调室内机进风和出风口的温度差,计算出单位时间内交换的热量。 2.热平衡法量热计内机不装风口,通过分别测量室内侧,室外侧达到平衡时的热量,计算出整机的冷量。室内外侧是通过水系统循环计算平衡时的热量。 三、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热能与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转化后的能量总和不变。热力学第二定律:要使热量从低温物体间接地传给高温物体,必须消耗一定能量进行补偿 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能量守恒的原理,是一切换热计算的基础,作用同万有引力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为空调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四、制冷系统简图

机电一体化设计实例论文(有参考文献)

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包括参数的选择、传动设计、零件计算、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培养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 3、训练和提高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标准和规范,编写技术文件(说明书)等。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题目:数控回转工作台的设计 1. 设计内容包括:总体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 设计要求包括:回转角度0~360°;最大回转半径400㎜;最大承载重量50㎏; 3. 机械部分的设计:装配工作图1张(1号); 4. 计算机控制的设计:控制系统接口图一张; 5. 控制装置采用步进电机驱动,MCS-51或单片机FX2N-PLC控制系统,软件环分,由键盘输入实现开环控制。 三、机械系统设计 在数字回转工作台机械传动部分选用蜗轮蜗杆传动,因为蜗杆传动平稳,振动,冲击和噪声均较小;能以单级传动获得教大的传动比,结构紧凑,有利于实现回转工作台所要求的分度的实现.故选用蜗轮蜗杆传动. (一)、蜗杆类型的选择: 蜗杆选择为渐开线圆柱蜗杆.因为此种蜗杆不仅可车削还可以像圆柱齿轮那样用齿轮滚刀滚削,并可用但面或单锥面砂磨削.制造精度高.是普通圆柱蜗杆传动中较理想的传动.传动效率也高,在动力传动和机床精密传动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蜗杆蜗轮材料的选择:

由于蜗杆传动啮合摩擦较大,且由于蜗轮滚刀的形状尺寸不可能做得和蜗杆绝对相同,被加工出的蜗轮齿形难以和蜗杆精确共轭,必须依靠运转跑合才渐趋理想,因此材料副的组合必须具有良好的减摩和跑合性能以及抗胶合性能。所以蜗轮通常青铜或铸铁做齿圈,并尽可能与淬硬并经磨削的钢制蜗杆相匹配。故选择:蜗杆材料为:渗碳钢,表面淬硬56-62HRC 牌号为20GrMnTi.蜗轮材料为:铸造锡青铜,牌号为ZcuSn10Pb1 (三)、蜗杆蜗轮参数计算: 1. 蜗杆传动尺寸的确定: 由设计题目中要求可知:工作台回转直径最大为400mm/50千克. 由《齿轮手册》(上)表6.2-3取蜗杆蜗轮中心距标准a=225mm; 估取蜗杆分度圆直径: 为能获得较大的传动比,取蜗杆头数为: z =1;z =90 估取模数m: m=(1.4~1.7)a/ z =3.6 取m=4 q=d /m=80/4=20 6 tanγ= z /q 则γ=2.86° 2. 确定蜗轮蜗杆各参数值 蜗杆尺寸“ 1) 蜗杆轴向齿距:p =πm=3.14×4=12.56 2) 螺旋线导程:p =p ×z =15.4×4=12.56 3) 法向齿形角:对于ZI蜗杆αn=20°在分度传动中允许减小齿形角α =15° 4) 直径系数:q= d /m=80/4=20 5) 蜗杆分度圆(中圆)直径: d (d )= d =qm=80 6) 蜗杆分度圆(中圆柱)导程角: γ=2.86° 渐开线蜗杆: 基圆柱导程角: γcosγ =cosαncosγγ =15.264° 7) 基圆直径:d d = z m/tanγ =14.16 8) 法向基节:p =πm cosγ =12.12 9) 蜗杆齿轮顶高:h =h m=1×4=4 10 蜗杆齿根高:h =1.2m=4.8

机电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构成的五大部分(或子系统)是: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设计类型分为:开放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 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三种形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重量最轻原则、转动惯量最小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17. 常用导轨副的截面形式有: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四种形式。 18. 导轨刚度主要指:结构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 19.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常可选择的执行元件:电磁式、液压式、气压式和其他形式的执行元件。 20. 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分为恒转矩工作和恒功率两个阶段,其转折点的转速和功率分别称为: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伺服电动机用于调速控制时,应该工作在恒转矩阶段。 21. 步进电机按转子结构形式可分为:反应式步进电机、永磁式步进电机、混合式步进电机三种。

变频空调的电路通讯基本原理

变频空调的电路通讯基本原理 变频空调通讯电路电路分析2. 变频器高压直流供电电路 3.变频模块4.全直流风扇电机5. 交流电源的滤 波及保护 概述: 室内电路与普通空调基本相同,仅增加与外机通讯电路,通过信号线“S”,按一定的通讯规则与室外机实现通讯,信号线“S”通过的为+24V电信号。 室外电路一般分为三部分:室外主控板、室外电源电路板、IPM变频模块组件。电源电路板完成交流电的滤波、保护、整流、功率因素调整,为变频模块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主控板执行温度、电流、电压、压机过载保护、模块保护的检测;压机、风机的控制;与室内机进行通讯;计算六相驱动信号,控制变频模块。变频模块组件输入310V直流电压,并接受主控板的控制信号驱动,为压缩机提供运转电源。 1. 变频空调通讯电路 ·通讯规则:从主机(室内机)发送信号到室外机是在收到室外机状态信号处理完50毫秒之后进行,副机同样等收到主机(室内机)发送信号处理完50毫秒之后进行,通讯以室内机为主,正常情况主机发送完之后等待接收,如500毫秒仍未接收到信号则再发送当前的命令,如果1分钟(直流变频为1分钟,交流变频为2分钟)内未收到对方的应答(或应答错误),则出错报警;同时发送信息命令给室外,以室外机为副机,室外机未接收到室内机的信号时,则一直等待,不发送信号,通讯时序如下所示: 电路分析 由于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的距离比较远,因此两个芯片之间的通信(+5V信号)不能直接相连,中间必须增加驱动电路,以增强通信信号(增加到+24V),抵抗外界的干扰。 二极管D1、电阻R1、R2、R47、电容C3、C4、稳压二极管CW1组成通讯电路的电源电路,交流电经D1半波整流,R1、R2限流后,R47电阻分流后,稳压二极管CW1将输出电压稳定在24V,再经C3、C4滤波后,为通信环路提供稳定的24V电压,整个通信环路的环流为3mA左右。 光耦IC1、IC2、PC1、PC2起隔离作用,防止通讯环路上的大电流、高电压串入芯片内部,损坏芯片,R3、R18、R21、R22电阻限流,将稳定的24V电压转换为3mA的环路电流,R23、R42电阻分流,保护光耦,D2、D5防止N、S反接。 当通信处于室内发送、室外接收时,室外TXD置高电平,室外发送光耦PC2始终导通,若室内TXD发送高电平“1”,室内发送光耦IC2导通,通信环路闭合,接收光耦IC1、PC1导通,室外RXD接收高电平“1”;若室内TXD发送低电平“0”,室内发送光耦IC2截止,通信环路断开,接收光耦IC1、PC1截止,室外RXD 接收低电平“0”,从而实现了通信信号由室内向室外的传输。同理,可分析通信信号由室外向室内的传输过程。 2. 变频器高压直流供电电路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是电子技术,也就是电力电子技术。B 错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机械为核心,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综合性技术。A 正确 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用途分类,有产业机械和()。A 信息机械B 民生机械正确答案:AB 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等功能。A 自动监视B 自动报警C 自动诊断D 自动保护E 自动编程正确答案:ABCD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应用机械、微电子等有关技术,使机械、电子相互独立,实现系统或产品整体最优的综合性技术。 B 错误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实现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工具是()。A 传感器B 计算机C 驱动器正确答案:B 自动控制是在人直接控制的情况下,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B 错误 伺服驱动技术直接影响着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执行和操作,对产品的动态性能、稳定性能、操作精度和控制质量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A 正确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通过许多接口将各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联系成一体的系统。A 正确 机电一体化系统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性能是综合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A 正确 为了开发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总体设计除考虑优化设计外,还包括()。 A 可靠性设计 B 标准化设计 C 系列化设计 D 造型设计 E 相对设计正确答案:ABCD 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机械系统主要包括传动机构、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以及()。A 轴系C 机座或机架正确答案:AC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中传动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转速。 B 错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与一般的机械系统相比,要求具有较好的静态特性,即动作响应要快、稳定性要好,以满足伺服系统的设计要求。 B 错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其工作速度稳定的能力。 B 错误 系统的快速响应性是要求机械系统运行速度快。B 错误 传动系统的惯性可用转动惯量来计算,它主要取决于机构中各部件的()。A 质量B 尺寸C 精度正确答案:AB 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与传动部件的质量和综合刚度有关,减小刚度或增加质量可提高系统的固有频率。 B 错误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用的机械传动机构有螺旋传动、齿轮传动和()。A 同步带传动B 高速带传动C 低速带传动正确答案:AB 页码:22

浅谈变频技术与变频空调

浅谈变频技术与变频空调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空调随处可见,变频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变频空调为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不仅可以制冷制热,最重要的是符合节能省电的时代主题。文章主要是分析变频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研究变频空调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研究变频空调的现状,分析和交流变频空调和直流变频空调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对应的意见和建议,更好的促进变频技术和变频空调的发展。 标签:变频技术;变频空调;结构特点;工作原理 1 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1 变频技术的发展 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时期引进了变频技术,一直发展到现在,变频技术在我们国家已经基本普及。对于我国变频技术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过程,首先是从别的国家引进变频技术,1995年,我国成立空调研究所,对于国外空调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1996年,我国从国外引进变频空调技术,建立我国的变频空调生产基地。其次我国的科研人员进行研究,2000年,我国初步了解了变频空调技术,然后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吸收,选取相对应我国的变频空调的标准,进行磨合。最后进行自主创新,制造出适合我们国家的变频空调,2008年,国家变频空调标准出台,很多生产商开始生产变频空调,研究者不断地改进变频空调,直到现在,我国的变频空调技术还在不断地发展创新,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提高核心质量问题。 1.2 变频器的基本概念 随着变频空调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变频器这一工作器件十分的好奇,开始对变频器进行探究。其实变频空调中最主要的就是变频器,变频器一般是指对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的控制,将交流电工频电源中稳定不变的频率和电压变换为频率和电压可以改变的交流电的电能控制的一种装置,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一般称IGBT。变频器的工作过程是在电路中将稳定频率和电压的交流电流转化为直流电流,然后将转化的直流电再转化为可变频率和电压的不同的交流电流,这就是变频器的基本概念。其本质过程就是电流的转化过程,把固定不变频率和电压的三相或者单相电流转化为频率可以适应环境温度改变的可变的频率或电压的交流电流,变频器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转化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转化,来保证变频空调的稳定运行。 1.3 变频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 前面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变频器的基本概念以及它的工作过程,那么變频器的

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电梯系统-结构分析-论文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 题目: 姓名: 学号: 班级: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年月日

绪论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电梯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梯是根据 外部呼叫信号以及自身控制规律等运行的,而呼叫是随机的,电梯实际上是一个人机交互式 的控制系统,单纯用顺序控制或逻辑控制是不能满足控制要求的,因此,电梯控制系统采用 随机逻辑方式控制。目前电梯的控制普遍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微机作为信号控制单元,完成电梯信号的采集、运行状态和功能的设定,实现电梯的自动调度和集选运行功能,拖动控 制则由变频器来完成;第二种控制方式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取代微机实现信号集选控制。从控制方式和性能上来说,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国内厂家大多选择第二种方式,其原因在于生产规模较小,自己设计和制造微机控制装置成本较高;而PLC可靠性高,程序 设计方便灵活,抗干扰能力强、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所以现在的电梯控制系统广泛采用可 编程控制器来实现。 电梯是将机械原理应用、电气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理论、微处理器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系统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及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和技术集于一体的机电设备,它是建筑物中的永久性垂直交通工具。为满足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电梯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和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梯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在改善电梯性能的同时,对电梯的设计、管理和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录 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可靠性 (1) 1.2安全性?2 1.3 舒适感与快速性 (2) 第二章电梯的结构?2 2.1 电梯的基本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机房部分?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