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语教学法流派简介

英语教学法流派简介

英语教学法流派简介
英语教学法流派简介

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和简评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它的因素比较多。由于外语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必然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一般教学论的影响。然而,外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外语教学法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语言学。自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每一主要流派都有体现它基本理论的相应的外语教学法。但是,外语教学并不完全依附语言学,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的外语教学法(如直接法)并无相对应的语言学流派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不能机械地将语言学流派与外语教学法看成一对一的关系。

第一节传统外语教学法流派及其教学原则与方法据历史记载,最早谈论外语教学方法的是欧洲教育家马科斯.昆体良(Marc us Fabins Quintilian A.D.35—95)。他出生于西班牙,后去罗马教授希腊语。他的教学由四个步骤组成:朗读伊索寓言;写下该故事;口头讲述某段故事;写一篇短文。据说这一方法流传很长一段时间。然而,16世纪前外语教师的工作大部分仅为词汇和句子的讲解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有关外语教学的方法尚未形成系统的观点和理论。

外语教学法理论是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它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以语法翻译法(the gram mar-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和听说法(the audioling ual approach)为代表,一般称它们为传统的外语教学法;60年代后,认知法(t he cognitive approach)和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崛起促使一系列新型教学法脱颖而出,它们又可分为70年代诞生与80年代后期发展的两大教学方法。

但是,任何新教学法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消亡。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外语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各有长处和局限性。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自觉地、灵活地运用他们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对象服务。

一、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长与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无论在我国或国外,早期的外语教学都普遍采用语法翻译法。18世纪末,欧洲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学方法大多为语法翻译法。19世纪盛行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更为语法翻译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翻译的手段和比较母语与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异同达到掌握外语和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1.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外语范文(特别是古典文

学作品)和模仿范文进行写作的能力,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为达到此目的,教师系统传授、学生全盘接受外语语言知识。主

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与分析句子成分和语音、词汇变化与语法规

则。词汇教学多采用同义词与反义词对比和例句示范法;讲解与

分析语法基本上采用演绎法,即教师给出规则和结论,要求学生

记忆和用规则解释课文。

●课堂管理采用教师权威模式,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

行为。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之间交流更少。

●文学语言优于口语;在听、说、读、写四技能中,重视读写,轻

视听说。

●课堂用语大部分是母语。通过翻译检查教学质量。联系方式有单

句填空、造句、背诵课文和作文等。

2.常见的英语新授课过程(8:00—8:50)

8:00—8:10 复习:默写单词;个别与集体背诵上一课课文第

几段等等。

8:10—8:20 教授新词:教师课前将本课新词的英语、音标和

汉语解释写在小黑板上(或卡片上)。上课时按单词表逐字讲解。

学生跟教师朗读英语单词后,教师说汉语,学生说英语单词,或

反之。

8:20—8:30 讲授语法(规则动词现在进行时):教师讲解动

词现代进行时的意义及其变化规则后,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动

词原形,要求学生将它们转换成现在分词,再变成现在进行时。

8:30—8:40 讲解课文:教师逐句念课文,要求学生分析语法

与翻译成汉语。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8:40—8:48 巩固新课:学生跟教师逐句朗读课文后,教师根

据课文提问,学生按课文内容回答。

8:48—8:50 布置作业:拼写单词;语法填空;背诵某段课文。

3.语法翻译法的长处和弊端

●学生语法概念清晰,词义理解比较确切,翻译能力得到培养。

●语法翻译法能配合其他阅读与写作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阅

读与写作能力。

●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有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习被动,有

些人失去兴趣,学习困难的学生常缺乏学好外语的信心。

●语法翻译法不能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特

别是口语能力。长期使用语法翻译法会使学生患上外语聋哑

病。

由于语法翻译法具有上述缺点,青少年初学外语时,不宜经常使用这一教学法。

二、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长。采用语法翻译法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语言学领域内出现了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以英国语言学家斯威特(H. Sweet)为代表的改革派强调口语和语音训练的重要性,推动了外语教学改革,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的直接法便应运而生。直接法首先由法国人古因(Gouin)提出,后由他的弟子索斯(de Sauze)在美国倡导,并由教育家伯里兹(Berlitz)在教学中实施,由于他们的推广,20世纪初直接法流传颇广。

1.直接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直接法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的外语能力接近以所学语言为本族

语的人的水平。所谓“直接”,是指在外语教学中排除母语的

干扰,直接将外语与实物、图片和行动结合起来,因为外语学

习应与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样,起始于接近生活的口语,而不

是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

●学生在大量听教师自然语言和看图片、幻灯、电影及其自己的

活动中,边实践边说话掌握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不是通

过教师详尽讲解学习外语。因此,要求教师应以外语为本族语,

如英语教师一般都是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英美等国人。

●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与翻译练习。语法教学采用

归纳法,即学生接触了大量语言现象后进行归纳。

2.常见的英语新授课(8:00—8:50)过程

8:00—8:10 讲授新词:教师进入课堂后用英语问候学生,并就日常生活题材与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式会话。然后,自然进入讲授新词阶段。先利用教室内与新词有关的实物引出新词,再出示课前准备的图片,用英语简单描述新词意义。学生理解后在与教师对话中使用新词。

8:10—8:25 语法练习:通过学生生活进行。教师先请一学生(张三)起立,然后用动词现在进行时描述:

T: Zhang, please stand up. (After Zhang stood up.)

T: (To the class): Now Zhang is standing, but you are all sitting.

T: (To Zhang): Zhang, please go to the door.

T: (To the class, while Zhang is walking to the door): Now Zhang is walking to the door.

用不同的动词做了类似的练习后,教师总结规则与不规则的动词现在分词变化规律及动词现在进行时的构成与意义。

8:25—8:30 根据教师示范,学生两人一组,一个说英语。一个做动作,练习动词现在进行时。

8:30—8:45 教授新课文:教师出示一幅表述课文内容的图画。一边讲解图画,一边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讲解后根据图画提问,要求学生回答。

8:45—8:50 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图画提问与回答。全班唱一首英语歌结束一课。

3.直接法的长处与弊端

●学生通过听说英语和自己的活动,接触和运用大量自然语言,有利

于增强外语语感,提高外语实践能力、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主动性比较强。对小学生和初学外语

的成人,直接法在激发学习外语的兴趣方面效果良好。

●然而,直接法难以教授复杂和抽象的语言内容和结构,因此一般不

适合于高中和大学外语教学。一些内向型学生也不欢迎直接法,他们

在教师采用直接法时态度比较消极。

●完全排除母语与翻译练习使学生不易掌握一些复杂的概念,同时,

使用过多外语迂回解释某一现象往往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

三、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approach)

英语“听说法”短语中“法”一词用的是“approach”。而不是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中的“method”。因为,在应用语言学领域,“approach”指系统的原则、方法和技巧,而“method”则仅指具体的方法。无论在理论基础、体系还是方法方面,听说法都较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更系统和全面,内涵也比后者丰富得多,因此,常以“approach”一词表述。出于同一原因,下一节将要讨论的(t he cognitive approach)和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英语也不用“method”,而用“approach”。

听说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在美国形成的外语教学法。二战期间,美国军队进驻很多国家,军人急需掌握外语,美国政府委托数十所高校制定了军队外语培训计划,在密执安大学教授弗里斯(C. Fries)等人领导下开展对军人外语的培训工作。弗里斯与他的合作者拉多(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756704.html,do),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并接受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他们在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军队外语培训等教学活动,创立了听说法。

1.听说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听说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在讨论

语言学流派时曾提到,结构主义语言学运用于外语教学时,明确

地将语言能力分解成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体现这一观

点的听说法,就将培养学生外语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

的。同时,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美国学派大多持描写语言学派

的观点,他们视口语为第一性,书面语为第二性。听说法的倡导

者也认为,体现口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于使用书面语的读

写能力。因此,听说法有时也称“听说领先法”。

●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听说法认为外语学习是通过“刺激→

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课堂上除了教师尽量用外语上课外,还

大量使用录音、录像和电化教具作为刺激手段,并采取模仿和机

械操练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巩固所学内容。

●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是听说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主张听说法的

教材一般都根据语法和句子结构系统列举外语句型(sentence patt

ern)。它们不仅被安排在每一课对话里,而且体现在课文后句型

替换练习中。上课时要求学生做大量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的

句型操练。

●听说法认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错误是第一语言干扰的结果,因

此,应采取有错必纠的态度。对错误本身则采用“对比分析法(c

ontrastive analysis)”,将正确与错误的语言项目进行详尽的比

较,让学生进行操练,以克服第一语言的干扰。

早期的听说法注重机械操练。语言练习常采用“最小单位对比(minimal pa ir)”。如通过比较和操练“ship, sheep”、“sake, shake”等仅有一个音素不同的成对单词发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言结构练习采用句型操练。20世纪60年代后,这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受到批评,一些应用语言学者开始改进听说法,使操练朝着有意义和有利于实际交际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波尔斯顿(C.B.Paulston)提出的“MMC”法,即机械操练(m echanical drills)→有意义的练习(meaningful exercises)→交际性活动(comm unicative activities)三步骤。第一步骤为早期的机械操练;第二步骤为有意义的练习,这时教师给出结合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规定的情景中做语言操练。如做英语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后加“s”的练习时,提出问题“What d o your parents do on weekends?”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回答;在第三步骤的交际活动中,可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来交谈,要求学生在交谈中尽量用所学语言结构等。这一方法颇受外语教师欢迎。

听说法提倡用外语上课,但它不象直接法那样完全排除母语。对于一些难以理解或抽象的词汇或语法结构,常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作简短解释,以免浪费时间。

2.常见的英语新授课(8:00—8:50)过程

类型I

8:00—8:10 讲授新词与对话(课文)结合:教师进入课堂后在黑板上画一个女孩(Sally)和一个男孩(John),在他们后面画一个超级市场入口处。教师用英语介绍情况:他们在超市门口相遇,开始了一段对话(新词用简单的图画说明,动词现在进行时包含在对话中)。教师边表演对话边解释语言难点,再让学生听两遍录音。

8:10—8:25 熟悉课文:教师先与一个学生对话(重复上述课文),然后全班两人一组练习对话(重复课文)。练习完毕后请几对学生上讲台对话。

8:25—8:45 句型操练:

(1)教师简单讲解动词现在进行时的构成后说,“Now Sally is tal king to John.”,并给出动词词组:ask John a few questions,

wait for her sister, plan to buy lots of things…要求学生根据

动词现在进行时的构成做替换练习。

(2)教师给出主语Sally, Mary, Cathy, David, Tim, she, he, we, t hey等,要求学生做主语替换练习。先单个学生做,再两人一组

做并互相检查。

(3)用同样方法做动词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和否定形式操练,直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这种句型为止。

8:45—8:50听一遍录音后,要求背诵课文对话。

布置作业:拼写单词;听课文录音;做句型替换书面练习。

类型II――MMC教学法

8:00—8:10 同类型I

8:10-8:20同类型I但两人一组对话及学生上讲台对话时间减少5分钟。

8:20-8:30句型操练――机械操练:同类型I句型操练,但减少每一步骤时间。

8:30-8:40句型操练有意义练习:教师给出情景,要求学生用动词现在进行时的形式表达。情景如下:

(1)一学生做一动作后, 教师提问:What is he /she doing ?另

一学生回答。

(2)教师那出一幅美国家庭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的图画,要求

学生用动词现在进行时描述,并互相提问。

8:40-8:50句型操练――交际性活动: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带2-3张生活照片。做交际性活动时,先两人一组就照片内容进行交谈,再将几张照片先后放在投影仪上,让全班学生逐张谈论照片内容(经准备后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讲述),要求使用现在进行时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等形式。

布置作业:同类型I

3.听说法的长处与弊端

●使用听说法培养的学生敢于大胆、主动地与外国人交谈,外语实

践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比较强。在运用外语时,语言结构比较

规范,流利程度比语法翻译法培养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

●听说法提倡的句型操练对初学外语者帮助较大,已广泛运用于外

语教学中。听说法采用的一系列语音教学与测试方法(如成对最小

语音单位对比—minimal pair和在语流中训练与测试语音语调等)

也常用于外语教学与测试中。

●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大量机械操练、模

仿和简单重复使学生处于鹦鹉学舌的状态。学生长期跟着教师转,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过分强调听与说的能力,放松了培养读与写的能力。不仅影响了

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而且也使进一步发展听、说能力受到限制。

总的说来,传统的外语教学法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体现了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然而,无论是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还

是听说法,就其理论而言,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固然仍能借鉴其中的一些方法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但是,全盘搬用传统外语教学法的原则与方法不仅不能推进外语教学改革,而且无法达到新世纪外语教学的目的。

第二节外语教学法的新发展

前面曾经提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语言学领域内生成转换语法理论取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导地位;几乎在同一时期,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的主导地位被认知学派所取代。语言学(当时为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与心理学(当时为认知学派)的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一个新学派----认知法。紧接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另一门新兴学课社会语言学的诞生,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交际教学法学派随即迅速崛起。

认知法和交际法的产生改变了外语教学的方向,标志着外语教学告别了传统时代,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首先,传统外语教学法都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而认知法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交际法着重培养学生主动交际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认知法主张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交际法注重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它们分别从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两方面的关系上体现了语言的心理和社会属性,从语言的本质出发把握外语教学的方向,反映了当代的语言观。关于传统与当代外语教学法的异同,将在下一节进行对比分析。

在认知法和交际法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新的外语教学法。20世纪70年代的教学法,除个别(如“全身反应教学法”是直接法的新形式)外,大多受认知法和交际法的影响,理论基础基本上是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20世纪80年代后,外语教学法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拓宽,涉及的层面更为开阔,出现了一个观点和方法多样化的局面。

一、认知法

认知法的理论是心理语言学。主张认知法的人认为,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的基本观点与认知心理学有关认知过程的理论应成为外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在以上讨论语言学流派时曾经提到,心理语言学形成之初,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深

受生成转换语法理论的影响,两门学科时而交叉,很难分辨它们的界限。这导致有些人认为认知法的理论基础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但由于认知法的一些教学原则出自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认为认知法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比较确切。

1.认知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从字面上看,认知法的教学目的与直接法和听说法一样,都是为了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接近以所学语言为本族语的人的水平。但是,认

知法所指的“语言能力”是生成转换语法理论所主张的内化语法规则

的能力,它体现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中,而直接法和听说法主要培

养口语实践能力。

●认知法明确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而不应让教

师主宰课堂。采取直接法和听说法的教师往往主观设计各种教学环

节,认知法却要求教师的备课建立在学生认知的特点上,根据学生认

知过程进行教学。

●认知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对机械模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鼓励学习和使用外语中的创新精神。为此,认知法要求让学生明

确每堂课甚至每一练习的教学目的,无论是学习语言知识还是技能训

练都强调理解其中的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学习。

●认知法的教学重视语法,必要时可用母语进行教学。然而,认知法

的语法教学又与语法翻译法不同,它要求通过有意义的练习达此目

的。同时,认知法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从学生

已知,即已掌握的知识,到未知,即新知识领域的认识过程,它不同

于语法翻译法大量使用的演绎法。

2.常见的英语新授课(8:00—8:50)过程

8:00—8:10 讲授新词:教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图画,内有男、女孩各两名,每人在进行一种活动。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谈论这幅画。遇到学生使用与新词接近的词时,教师引出要求学生学习的新词。当学生提到动词时,教师引出动词现在分词的形式与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跟教师朗读新词。

了解新词意义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尽量运用所学单词讲故事。学生讲完后,教师讲他的故事(课文)。

8:10—8:20 讲解语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已经使用的动词现在分词,小结该语法现象的形式与意义,然后教师进行总结。适当使用汉语解释难点。

8:20—8:30 语法练习: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谈论现在正在做的事情:(1)教室里发生的事;(2)学生家庭中发生的事;(3)回到图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外语,谈论图画中四个孩子的活动。教师在学生用到现在进行时时,加以重复提问。

8:30—8:45 授新课:学生打开书,开展小组活动,逐句讨论课文内容与意义。然后根据课文互相提问。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先要求学生提出在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全班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给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再一次小结动词现在进行时的形式和意义。

8:45—8:50 回到课文---听两遍录音后,学生就课文内容提问。

布置作业:听课文录音,改进语音语调;拼写单词并回答书面练习:动词现在进行时问答与填空。

4.认知法的长处与弊端

●认知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传统外语教学法的薄弱

之处。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提倡创造性精神不仅能从

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总体的素质

教育,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认知法主张外语学习必须理解语言规则,语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并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

提高使用外语的准确性(accuracy)和得体性(appropriateness),

这恰恰是听说法所欠缺的。

●使用认知法时,讲解语法必须恰到好处。若费时过多或讲解过于

详尽,就可能走到语法翻译法的老路上去。同时,认知法强调语

言练习必须有意义,全盘否定机械操练,在实际教学中并不可行。

特别是在初学阶段,一定数量的机械练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如何处理语法教学和机械操练与有意义练习的比例仍然是认知法

需要探讨的问题。

认知法的另一个缺点是未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使用认知法时应多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提供更多的条

件和机会。

二、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交际法的理论基础

交际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教学乃至整个语言学界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使人们对语言和语言能力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转换语法理论,虽然对语言内部结构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并看到了语言的某些社会功能,但它们都未能将“语言能力”置于使用语言的社会框架中认真加以考察和分析。

1972年,当不少语言学家还陶醉于生成转换语法理论的创造时,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就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在著名的“论交际能力(o n communicative approach)”一文中,海姆斯认为,离开了使用语言的准则,语法规则是毫无意义的(There are rules of use without which the rules of gra mmar would be useless)。海姆斯指出,交际能力是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实际运用语言等能力系统互相作用(interaction of grammatical, psycholinguistic, sociocultural and probabilistic systems of competence)的结果。随后,英国语言学家韦尔金斯(D. A. Wilkins)于1976年发表了《意念大纲(Notional Sylla buses)》一书,尖锐地指出了传统语法大纲和情景大纲的局限性,详尽列举了语言交际中的意念(如时间、空间、数量、和频率等)和功能(如请求、道歉、同意、许可、赞美、申诉和劝说等)项目。1980年,加拿大的卡内尔(M. Can ale)与斯温(M. Swain)在《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刊物上发表了长篇论文“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交际法的理论基础(Theoretical Bases of Co 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系统总结了关于交际教学法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成果,并提出交际能力应由以下三个方面能力构成。

1) 掌握语法(grammatical competence),包括词汇、词法、句法、词义与语音等方面的知识;

2) 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使用语言的社会文化规则与语篇规则;

3) 使用策略(strategic competence),即为使交际顺利进行而采取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策略,后经不断充实,已具体到怎样开始会话、维持对话、要求重复、澄清事实、打断对方、结束会话等。

尽管这一框架未以发展的观点阐明各种能力的具体内容,但它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姆斯的原意,并且很具实用价值,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同。此后关于交际能力的讨论一般都采用卡内尔和斯温框架,采用交际法的外语教学大多以此作为教学大纲的参考。

2.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为了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主题。在进行教学活动前,

必须先调查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给予大量的语言信息,并在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理解与积极参与。教学大纲采用意念——功能大纲,教材使用自然、地道和真实的原文,通常是从各种书籍与报刊杂志节选的文章或电影、电视或电台报道片段等。由于交际法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使用语言,他们的错误被视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现象而无需指责。

交际法的具体方法十分多样,其基本精神是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对话或讨论,亦称“语言意义的谈判”。上课经常采取两人结成对子的对话、4—6人为一组的小组活动和全班讨论的形式。情景的设计要求尽量真实,当前常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并经常邀请说本族语的外国人与学生交谈,甚至辩论。虽然使用交际法时不可能详尽讲解语法,但交际法并不排除语法教学。恰恰相反,它的教学效果常取决于正确处理交际活动与语法教学的关系。如完全取消语法教学,则学生语言质量会显著降低。总的说来,交际法比较适合于外语中级水平以上的学生。

三、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其他外语教学法

在认知法和交际法的带动下,20世纪70年代还兴起了沉默法(the silent way)、提示法(suggestopedia)、社区式语言学习(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 ng)和全身反应教学法(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等新型的外语教学法。这些教学法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除了分析学生的需要和学习过程外,还注意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努力创造条件,排除学生学习外语时的心理障碍。在培养外语技能时,听说读写并举,但十分重视加大语言输入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听的能力,这是它们与其他教学法明显的不同之处。

1.沉默法(the silent way)

20世纪60年代,数学教师格特诺(G。Gattegno)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这一外语教学法,70年代引起了外语界的注意。沉默法与其他外语教学法不同: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大量“灌注”知识,而应尽量“沉默”;在学生学习外语时,应让他们多听与多思考,在动脑的基础上开口,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沉默”。其典型做法是使用图表(chart)和涂有各种颜色的小木棒(rod)通过启发式教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教师说出一个音素或单词后,先让学生听多遍,在学生理解含义后自己开口使用语言,沉默法的主要弱点是:由于周围环境都是本族语,学生接触的外语比较少,教师的语言,特别是师生对话,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沉默太多使学生失去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因此,这一方法一般只用于教学的某一环节,不能长期使用。

2.提示法

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学家罗萨诺夫(G。Losanov)根据心理治疗的一些原则提出了这一外语教学法(1978)。它的基本观点是,外语学习是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结合的过程,必须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特别是消除焦虑、紧张和烦躁等情绪。因此,学生进入课堂时,周围的环境应十分和谐:有令人愉快的图画和音乐相伴。教师注意使自己的态度和语言亲切,以便学生上课时进入最佳的思维与心理状态。罗萨诺夫认为,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无意识之中学生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提示法的另一个长处是它重视整体教学,从整体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拘泥于用某些学习细节限制学生的思维。但是,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觉性,如使用不当,容易产生学生自流或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后果。

3.社区式语言学习

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注意个别学生的智力和情感等因素,而且将整个班级看成一个集体,重视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学习需求。该教学法产生于柯伦(C。A。Curran)提出的咨询教学法(counseling-learning method)。该教学法认为承认学习外语时,特别是在自己努力学习而又遇到挫折时,常在精神上受到来自共同学习的同伴们在精神方面的压力,需要通过教师鼓励与协助妥善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因此,上课形式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而是师生围坐在一圈,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十分平等,学生之间关系较融洽,使学生有安全感,自愿加强合作学习。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使用外语,但不排除使用本族语,以便让学生完全理解教学内容和练习的意义。这一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片面理解师生平等关系,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则可能导致学生学不到应有的新知识,能力培养也会受到影响。

4.全身反应教学法

这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80年代初由阿歇尔(J Asher)提出的外语教学法。由于它与直接法有某些相似之处,也被称为新形式的直接法。然而,全身反应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除了以学生为主体外,它还强调听能的重要性,并且不排除使用本族语,这使它从根本上不同于直接法。授新课时,教师先让一学生站在讲台前,根据指令做动作,全班学生反复听教师指令,看该学生做动作。等大多数学生理解了指令的意义后,教师可自己或请成绩好的学生发相同的指令,并要求全班按指令作动作。由于指令可以派生出无数的句子,学生就在行动中边实践边学到很多词汇与语言结构。全身反应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但这一方法仅适合小学生初学外语,不能教授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语言项目。

四、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外语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不仅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领域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科研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使外语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不满足于将外语教学的改革仅局限于外语学科的范围内。他们认为,外语课的教学效果再好,也不过是一周几堂课而已。只有将改革扩大到整个学校课程改革的框架中,使外语课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

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于是兴起了“沉浸法(the immersion approach)”、“整体教学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和“基于内容之教学法(the conten t-based approach)”等外语教学法。实际上,这些方法的基本做法在20世纪80年代前就已经存在,但经发展及赋予新的内容后,面貌大为改观。

1.沉浸法(the immersion approach)

沉浸法的基本方法是将外语教学与大、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早在前英国殖民地如印度和回归的香港等地,学校的课程就都用英语开设,但那时的教育目标是使当地殖民化。新兴的沉浸法完全不同:它首先出现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双语教学改革中。由于该省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很多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家长希望学校帮助他们的孩子同时提高英语与法语的水平,在熟悉法语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仍不放弃英语文化的传统。加拿大政府遂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试验,从幼儿园起便开始用法语上课。根据各校情况,沉浸法采用部分或全部课程用法语上课以及早起点(一进校立即实行)和晚起点(进校几年后实行)等多种形式,并以英语课配合帮助法语有困难的学生跟上各门课程的进度。由于试行后效果良好,很快推广至全省。以后其他国家也开始试行沉浸法。如匈牙利试行用英语,澳大利亚试行用法语,美国试行用俄语、日语、韩语上各门课程。

沉浸法吸取了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成果,主张加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c omprehensible language input),使掌握外语深入到各门课程中,是使学生学好外语的根本保证。在具体试行中一般应根据外语教学规律,不断创造条件,由个别课程逐步扩大到更多的课程用外语上课。但沉浸法需要大批高水平的双语教师。如双语属同一语系,例如英语与法语,培养与学生学习两种语言时出现的矛盾比较容易解决;如双语差异太大,例如英语与韩语,则实行时困难比较多。

2.整体教学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

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在于,它一反自古以来由教师决定从部分到整体进行教学的传统,强调由学生主动参与并遵循内容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过程。整体教学法的倡导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错误地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只能从部分到整体,致使学生长期见树不见林,甚至学完后仍不知事物的整体,然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科研成果表明,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语言整体时,他们才能认识语言的本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看到整体,然后逐步掌握教学内

容,并且每一部分的学习都应有意义,而不是无意义的机械操练。为此,可先用母语讲清楚概念,然后采取师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形式练习,口语与书面语并重,以达到理解透彻与掌握的目的。整体教学法可用于宏观外语教学中。前者如教学由专题构成,每一专题开始时,先与学生一起讨论该专题的概况,然后再学习具体内容和词汇、语法和结构等。后者如教授某一语法现象,可先讨论同一大类的特点,再学小项。

3.基于内容之教学法(the content-based approach)

顾名思义,这一教学法不以语法为纲甚至不以当前最时髦的功能--意念为纲,而以语言内容(例如专题)为纲,克服了过去教学法仅仅注意语言形式、忽略语言内容的弊病。与沉浸法一样,这一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打破了外语学科的界限,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共同组织教学。实际上,它也是整体教学法的一种形式。

以专题为纲的外语教学法初见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澳大利亚克莱兰德(B. cleland)和挨文斯(R. Evans)在墨尔本进行的实验,后在澳大利亚移民及难民学校2-18岁学生中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起,特别是1986年莫汉(B. Mohan)所著《语言与内容(Language and Content)》一书出版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应用语言学者进一步研究了这一教学法,汲取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科研成果和认知法学习理论,使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在理论基础方面更加扎实,方法更为成熟,在小学、中学、大学和成人教育的外语教学中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主要因为它是多学科综合的产物。例如,教学内容为“环境保护”的专题,将物理、化学、生物课的有关部分结合起来,用外语教学。外语课仍然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项目,但它们与环境内容紧密结合,物理、化学与生物部分均用外语进行教学。应该说,它比沉浸法又进了一步,因为沉浸法只是用外语上某一门课,而基于内容之教学法已重新组合了学科,其改革步伐更大。正是由于它综合了多种学科,因而围绕该专题的外语词汇和语法结构更丰富,重复率更高,更便于学生学习,教学效率也更高。当然,这样做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一是应有一个总体改革的方案,精心设计,不断总结经验;二是要有符合要求的教师;三是学生必须有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否则,不

仅外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出现问题,这是各方都无法接受的。目前世界上使用这一方法也只能说是处于试验之中。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以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为代表的传统外语教学法虽然在方法上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语言内部结构的某一方面来认识语言和处理语言教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认知法和交际法为代表的当代外语教学法立足于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对语言本质认识,从语言的心理和社会属性出发,根据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注重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健康的学习心态和语言交际能力。这样的方法比较符合信息时代对外语人才的要求。

然而,另一方面,使用认知法和交际法又不能走极端。培养创造性思维并非排除必要的记忆与模仿,发展交际能力也不意味着一味地排斥语法与机械操练。目前国内外在探讨全面认识与使用认知法和交际法方面已较成熟。不少学者提出应采用折衷法(the eclectic approach),即博采众长,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受到很多外语教学的欢迎。但是,在采用折衷法的实践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时经验主义占了上风,在“折衷法”的旗号下,外语课不知不觉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方法的老路上去;有时“折衷法”变成了失去理论基础的大杂烩,或非马非驴,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使用折衷法时要注意防止的倾向。

第三节传统与当代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对比分析以往有关外语教学法的讨论往往在论及当代流派后就告结束。不少外语教师在学完了各种教学法后时常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去做,却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当然,教学效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然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常会被人们忽视,即教学方法仅为一种手段,它是否能奏效还取决于使用该方法的教师之教学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理念。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体现了教育领域一般的教学观。外语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与其他学科一样,体现了一定时代教学观的共性,同时,它又具有本身的特点,即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外语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学观的支配。因此,在决定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时,应明确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的教学观作指导,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济于事。

有些人觉得教学观,或教学理念,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无法与外语教学的实践联系起来。其实不然,只要将外语教学置于整个教育的大框架中,教学观的具体内容便跃然纸上:教育领域一般教学观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明释与探究、学校及课堂与自然界和社会以及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上。如何认识与处理这些关系也就构成了不同的教学观。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学观的特点,特别是传统与当代教学观的区别,自觉更新教学理念,并以此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才能取得改革的成效。以下就从上述五方面对传统与当代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差异作一对比分析。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自人类产生教学活动起,师生关系始终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古代的教育思想至当今后现代主义,无不视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因而,不同的教学观必然反映在师生关系看法的差异上。

无论在我国或外国教育史上,早期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欧洲学校受到宗教的控制。寺院学校的教师作为神职人员享有教权神授的绝对权威,学生只有服从的义务。这种经院式教学及其师生关系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19世纪中期,当系统的教学理论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基础上形成时,虽然提出儿童学习的自由,却力主实施监督、命令、权威和轻度体罚等教学管理措施,形成了以教师、课堂和系统讲授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冲击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经过一次又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使学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体,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亦形成主流。在外语教学领域,虽然传统的外语教学法研究主压迫建立自私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批评传统的教学法时,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语言学理论基础的剖析上,但是,外语学科仍然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之影响。特别是20书记70年代明确提出了“focus on the learner”(集中关注学习者)后,更对传统教学理论与方法在师生关系上的根本弊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认知法与交际法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课堂。教师的角色已从课堂的控制者转换成设计者、示范者、指导者,甚至学生的一员;师生已经从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转变成平等互学的伙伴关系。学

生在课堂上具有较大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他们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师生之间从传统的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转换到当代新型平等的关系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很多外语教师工作认真负责,课堂上详尽讲解语言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走,似乎认为这就是新型的师生关系,诚然,对学生的关爱是新型教师关系的基础,但是,保姆式的喂养方法是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外语人才的;另有一些教师以为学生活动多就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提出课堂上教师讲课时间不得多于三分之一,并将学生活动时间的多寡作为评价教学的标准。这种机械的做法,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情况。

师生关系的变化首先取决于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相信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他们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教授新词的方法是每课课文前列出单词表,教师逐个讲解与带读单词,学生被动地跟着教材与教师学习新词。是否可改成让学生自己查找新词及其意义,教师纠正错误与不足之处,给出正确的发音与意义,再加以巩固。类似这样的做法在教授新课与练习课上都可以试验。这里的原则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他们才能获得真才实学。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关于知识与能力有多种界定。一般认为,知识指“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能力则指“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心理特征”。

以上提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系统讲解知识,其结果之一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与操作能力。具体地说,外语学科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其他学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如自主学习能力外,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实际使用外语的能力。如果说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音、词汇和语法或句型等语言知识与结构的传授与操练,那么,当代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在掌握外语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当前,在口头上几乎没有人不同意应注意培养能力。然而在课堂上,实际收效却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我们常将巩固知识的机械操练当成能力的培养。在讨论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常见术语:Method,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Technique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 2、教学过程 阅读/朗读——句子翻译——讲解语法/语言点——书面回答——理解性问题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书面语重要,重视写作和阅读 (2)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 (3)教师的绝对权威 (4)本族语的中介作用 技巧:(1)书面翻译/互译 (2)阅读理解性问答 (3)演绎法讲解语法规则 (4)填空、背诵、造句、作文等 4、评价: (1)使用方便 (2)学习语言知识多于语言技能掌握 (3)改良式的语法翻译法:弥补口语的听说训练、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直接法 1、直接法是一种通过实物、图画、动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语和其对应的意思直接联系,从而达到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的外语教学法。 2、教学步骤 用目的语讲解——提问——回答 用归纳法教语法:例子——总结规则——巩固性练习——听写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先听说后书面语言 (2)通过有意义的上下文来学习单词和句子 (3)禁止使用本族语翻译 (4)自我更正来促进语言学习 技巧:大声朗读、问答练习、自我更正、会话、填空、听写段落、画图讲解、实物演示等。 4、评价:(1)强调语言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听说 (2)学习用外语思考,重视语言的交际作用 (3)排斥本国语,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楚 (4)对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要求高 三、听说法 1、听说法是一种运用句型操练形式学习外语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2、教学步骤 听外语对话——模仿——纠正语音语调——逐句背诵——对话练习——看书面材料——语法点归纳——替换/回答练习 3、原则与技巧

英语教学法教程教案(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教案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主讲:姚向礼 教材:《英语教学法教程》 主编:王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Teaching approaches & Methods Approaches & methods of Language Teaching 众说纷纭,现以学习理论作为分类标准,将学派分为认知性的,连接性的和综合性的三大类。并简介翻译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功能教学法,在这之前首先概述一下拉丁语教学法、。 ①拉丁语教学法,指(15-16世纪)为欧洲语言的极盛时期,学校里教授作为外语之拉丁语的直觉模仿法。它在(15——16世纪)为语法模仿法:16世纪末到17世

纪,由于民族语渗入学校,拉丁语教学法主要为词汇模仿法。先后提出了自觉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这一时期的两大代表人物①惜提哈(ratch1571-163500))②夸美纽斯教学法Conienius(1592_1670) ①德国论点是通过经验与分析去学习一切。认为只从理论途径得到的记忆才是可 靠的。词汇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真教学法。 二、联结性的教学法学派 特点: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重视外语话语与实物,观念,概念等外部世界与思维的直接联系;侧重口头操练。 自然教学法(绝对排斥本族语的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自然教学法发展起来的)(一种习惯) 听说教学法 视听教学法 功能教学法(又名意念法,交际法或意念——功能—交际法 三、综合性的教学法学派,来源于直接法与翻译的综合 自觉实践法 折衷法(又是极端) 分阶段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Reading Method ,classical Method ).In China, it is called old method and i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known and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of al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ny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teaching, especially in th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still used today in various forms .And the main drill in translation. The mains feature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Classes are taught in the mother tongue,with little active use of the target lauguage. 2.Much vocabulary is taught in the form of lists of isofated words. 3.Long elaborate explanations of the intricacies of grammar are given. 4.Little attention explanations of the intricacies of grammar are given. 5.Often the only drills are exercises in translation disconnecfecl sentences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into the mother tongue. 6.little or no attention is given to pronunciation. 希腊文、拉丁文、通过翻译来学习外语。 认为背诵文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使用的课本,开始是孤立的单词和孤立的语法例句,都是从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名著里摘引出来的。 Advontedges: 1.在外语教学里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2.在外语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3.着重阅读,着重学习原文或原文文学名著; 4.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 Disadvanfudges: 1.忽视口语教学。在教学里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 2.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 3.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易使学生在使用外语时对翻译有依赖性;

英语教学法教程选择填空

Unit 1 一,Views on language: 1、Structural view (language competence)结构主义语言观 —The founder:Saussure,lasen freeman&long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made up of various subsystems:1、the sound system(phonology)2、sound combinations(morphology)the discrete units of meaning 3、the system of combining units of meaning for communication(syntax) —The structural view limits knowing a language to knowing its structural rules and vocabulary 2 、Functional view功能主义语言观 —Representative:Johnson、marrow、swain canal (the core: grammar) —The function view not only sees language as a linguistic system but also a means for doing things功能不仅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系统,但也做事情的一种方式 —Learners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be able to doing things with it Use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to express functions 3、Interactional view 交互语言观(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mphasis:appropriateness —Language is a communicative tool,which main use is to build up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Learners need to know the rules for using the language in certain context 二,View on language learning语言学习观 1.Process-oriented theories:强调过程are concerned with how the mind organizes new information such as habit formation, induction, making inference, hypothesis testing and generalization. 2.Condition-oriented theories: 强调条件emphasize the nature of the human and physical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learning takes place, such a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kind of input learners receives, and the atmosphere. 3.Behavioristtheory,(Skinner and waston raynor) A the key point of the theory of conditioning is that” you can train an animal to do anything if yo u follow a certain procedure which has three major stages, s timulus, response, and reinforcemen t B the idea of this method is that language is learned by constant repletion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teacher. Mistakes were immediately corrected, and correct utterances were immediately praised. 4.Cognitive theory:Chomsky)thinks that language is not a form of behavior,it is an intricate rule-based system a nd a large par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learning of this system.There are a fin ite number of grammatical rules in the system and with knowledge of these an infinite number of sentences can be produced. 5.Constructivist theory:(John Dewey)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 believes that learning is a proces in which the learner constructs meaning based on his/her own experiences and what he/he r already knows 6.Socio-constructivist theory: (Vygotsky) he emphasizes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with the tar get language in a social contex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

英语教学方法之直接教学法

英语教学方法之直接教学法 缘起(Origin) 顾名思义,直接教学法提倡在教室中直接以第二语或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来沟通或教 学。传统的文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Method)往往过度强调母语在第一语 学习时的重要性,并且过于强调文法知识(linguistic knowledge)的记忆。在这样的学习方 式下,学生常常无法有效地运用所学的字汇或文法知识来沟通。直接教学法特别针对文 法翻译法的缺点,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学生听说口语沟通能力的培养,拒绝填鸭式的文法 规则教学,强调语言的自然学习。因此,本教学法又叫做Anti-grammatical Method。 教学原则(Teching principles) 直接教学法认为第二语学习要成功就要遵循母语(第一语)的学习模式。因此,就听说读写的学习顺序而言,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强调学习第二语时,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 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学习母语时,也是先学会听说,再去学习文字的读写)。也就是说’学生对一个字的发音很熟悉之后,老师才让他们学习如何认字阅读和书写。因此

对直接教学法来说,四种语言技巧的学习顺序应该是:听→说→读→写。精确发 音的养成在一开始就很重视,若同时强调四种技巧的练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这样的思考也表现在课堂活动的操作上,如听写活动(dictation)是直接教学法常用的 教室活动之一。老师会要求学生在“写”之前,先专心听一次内容;念第二次时再写下 他们所听到的课文内容。 此外,为了让第二语学习环境更接近母语学习环境,直接教学法还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 点具体建议。第一,课堂中禁用母语。母语学习者因为没有其他语言的干扰’母语的学 习才能如此成功。因此,直接教学法的支持者认为第二语的学习也应将学生其他语言(母语)的千扰减到最低:老师不用母语来解释、翻译或分析。若老师允许学生遇到沟通困难时就依赖母语,那就剥夺了学生学习以第二语沟通的机会。 第二,就文法而言,外语学习应避免文法规则的解释或记忆’因为在母语的学习环境中’即使不特别去记忆或是分析文法规则,也能从单纯的自然接触中习得母语的文法规 则。因此,在学习第二语时,老师也应以同样的方式介绍文法: ●提供学生大量的范例(examples)和语料(input materials)’让学生自然而然从每天所接 触的语料资讯中直接归纳出文法(inductive way of learning grammar)。第二语学习

英语教学法期末复习资料

(开放专科)英语教学法期末复习资料 Ⅰ. Choose the best answer Directions: In this part, you are given ten questions which are followed by 4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Read the choices carefully and choose the one that can best answer the question.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haracteristic of children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aning than to form. B. They have a clear purpose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C. They can monitor their own learning. D. They can concentrate for a long time in class.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focused on writing? A. Labeling pictures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nts. B. Sequencing the pictures according to the story. C. Matching the pictures with the headings. D. Commenting on the pictures.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helps train logical thinking best*. A. Story telling. B. Finding patterns. C. Interviewing. D. Mind mapping.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uld we examine if we want to assess the students'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A. Performance in a discussion. B. Posters. C. Learning diaries. D. Performance in an interview. 5. What does the following practise? I want you to send ^ it out in ^ a minute. I have collected a ^ lot^ of monkey stamps. A. Stress. B. Intonation. C. Pronunciation. D. Liaison.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help to present A. Realia. B. Miming. C. Examples. D. Pictures. 7. What strategy does "creating a situation for students to use the words" help to train? A. Association. B. Association. C. Contextualization. D. Collocation. 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can be used at the practice stage of vocabulary instruction? A. Completion exercises. B. Reading to discover the meaning of words. C. Cross-word puzzles. D. Teacher explaining the usage of words. 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A. Bingo. B. Information transfer. C. Substitution. D. Twenty questions.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train oral proficiency? A. Flow chart dialogue. B. Distant dictation. C. Sequencing pictures. D. Labeling pictures. 1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help to train reading? A. Drawing according to oral instructions. B. Designing praising cards.

英语教学法的8大流派归纳图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19世 纪末40年代) 情景法(50年 代) 听说法(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 间) 认知法 交际法(功能 法20实际70 年代初期) 全身反应法 (詹姆斯.阿 谢尔70年代) 任务型语言教 学模式(7、80 年代) 目标语(外语)看成 是一个规则系统语言学习被视为智力活动(规则学习、规则记忆和以大量翻译方式与母语意义相联系的操作)口语第一性,学生 应学习日常使用的 目标语。语言学习 过程可用联想心理 学解释 口语是基础,结构 是说话的核心。学 习语言的过程:接 受语言输入,重复 操练记住和在实际 练习中使之变为个 人技能 语言是一个系统。 听说法以结构主义 作其理论基础,以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 论作其依据。语言 技能获得过程:刺 激-反应-强化 语言不是一套习惯 的结构,而是一套 受规则支配的体 系。四个原则:1、 活的语言是受规则 支配的创造性活 动;2、语法规则有 其心理的现实性; 3、人类所特有的学 习语言机制;4、活 的语言是思维工具 在语言教学中,学 习者不但要学会 结构,更重要的是 要学会使用结构, 掌握语言功能。特 点强调交际中意 义的传递、语言的 使用 阿谢尔把刺激-反 应看做语言教学方 法的学习理论。我 们认为全身反应法 体现了以语法为基 础的语言观和行为 主义语言学习观 以多种语言模式作 其语言理论,语言学 习观与交际法一样。 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听说读写的能力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实际全面运用外语 培养学生外语的 交际能力 掌握初步听说能力 使用外语交际和做 事能 把课文逐句把外文翻译成母语的活动。首先,教师会用母语把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其次,课文进行逐句翻译。教师会先朗读句子,然后用母语解释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逐句翻译和语法讲解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活动除了课文朗诵和学生用英语来进行翻译外,绝大部分是在用母语教学。阅读理解练习多半以多项选择的形式出现。主张在外语教学中 外语词语应该同它 所代表的事物和意 义直接联系起来。 特点:1、全外语教 学。并广泛使用实 物、图画、手势、 表情等直观手段对 外语的词义和句子 作解释;2、模仿、 朗读和问答是主要 的教学活动形式; 3、教师要求学生在 提问或对教师的问 题作答时,均以完 整的句子说出问句 或答句。句子被视 为口头交际的基本 单位。 新概念英语的教学 活动可以概括为: 提出情景,学习语 言:听说领先,反 复操练:书面联系, 巩固结构。 教授活动可以归纳 为:教授对话,听 说领先:跟读模仿, 句句复述;强化训 练,掌握句型;巩 固口头,读写跟上。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 的方式进行表演。 句型操练可以说是 听说法很有特色的 一个训练项目。特 可以是替换句型, 也可以是句型转换 型。听说训练完成 后,教师才让学生 拿到或看到所学对 话的书面形式。 教学过程被分为三 个阶段:及语言理 解、语言能力和语 言运用。语言规则 的教授可采用发现 法,引导学生发现 和总结出语法规 则。语言能力,必 须在理解语法规律 的基础上,通过有 意识、有组织、有 意义的操练来获 得。 科特尔伍德在 1981年出版的《交 际法》一书中描述 了交集法教学活 动的类型。准交际 活动是为真是交 际做准备而设计 的教学活动,可以 是句型操练、对话 等项目。真正的交 际活动应有的三 大特点:信息沟、 选择性和消息的 反馈。交际法另一 特点是教师会尽 量使用真实的材 料近进行教学。 主要教学活动是教 师发命令和学生对 命令作出反应。口 头操练结束,学生 们可以学习阅读和 书写。当然,阅读 和书写都是口头练 习过的祈使句。 教学中都包含两种 活动类型:任务型语 言学习活动活动。强 任务派的任务型活 动是真实交际活动 和结构性交际活动, 其他语言学习活动 或称使能性任务都 不能算任务型活动; 而弱任务派任务则 包括所有的交际活 动。 重视词汇和语法的 学习,强调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口头交际强调口语第一性 口语第一性,文字 第二性。强调听说 听说读写齐头并进 听说读写从头就 练 侧重听说,强调对 语法结构和词汇的 掌握 培养交际能力

王蔷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unit1

Unit 1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Aims of the unit In this unit we will discuss some general matter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five questions on particular: 1.How do we learn language 2.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3.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4.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5.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1.1How do we learn languages Mach of human behavior is influenced by their experiences. The way language teachers teach in the classroom i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by the way they learned languag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Before we discuss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let us first reflect on our own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Task 1 Below is a list of interview questions on how people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first column, write down your own responses. Then interview three other students in your class and enter their responses in the other columns. Discuss your findings in group of 4 and draw some conclusion.

(完整)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推荐文档.docx

《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期末复习知识点 Unit1 children as language learners 1、How do children acquire their first language in general?(p2) By imitations 、repetitions 、listening to stories ...... Discussion point : language learning is a socializing process,interaction and experimenting with the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are important ways for language learning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earning L1 and L2?(p6 D:the length of time 、 opportunities for experimenting with language S:Rich context and input ,opportunities for using the languag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etc.are important in learning any languages . 3、Children ’s characteristics/suggestions for teachers(p10) 4、Ways to nurture children ’s motivation (p11 五点会判断即可 ) 5、P12 discussion point 、p20 1.5.1 (理解、会判断即可 ) 6、How do you understand humanistic education?(p21-22 ) Humanistic education requires teachers to treat children as human beings who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and needs.Teachers should never try to force their ideas into children ’s minds and should always try to think the same level as children. Discussion point : Children need to learn to try new languages and

英语教学法教程-王蔷主编

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T) Communication principle:activities that involve real communication promote learning Task principle:activities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for carrying out meaningful taskspromote learning Meaningfulness principle: language that is meaningful to the learner supports the learning proces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need to be refined in terms of the real communicative use,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chance to listen to and produce what is meaningful, authentic, unpredictable, and creative if possible. Reading is extract meaning or information and the learn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is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Writing:In CLT, students have the chance to write to express their own feelings or describe their own experiences, thus making the practice of writing meaningful and authenticLanguage content (to incorporate functions); CLT just has only expanded the areas Learning process (cognitive styl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oduct (language skills).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s, in fact,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t shares the same beliefs, as language should be learned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how it is used in real life. It ha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to combine for m-focused teaching with communication-focused teaching Four components of a task A purpose: making sure the students have a reason for undertaking the task. If the students don't understand why they undertake the task, they will lost interest and the task will face failure. A context: the task can be real, simulated or imaginary, and involves sociolinguistic issues, such as the locatio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time and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A process: getting the students to use learning strategies such as problem solving reasoning, inquiring, conceptualizing and communicating. A product: there will be some form of outcome, either visible (a written plan, a play, a letter. etc.) or invisible (enjoying a story, learning about another country, etc.) The PPP Model & The 5-step teaching method 3p:Step I. Presentation Step II. Practice Step III. Production 5-step Model:Step I. Revision Step II. Presentation Step II. Presentation Step IV. Practice Step V. Consolid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PPP and TBL:1.The way students use and experience language in TBL is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PPP 2.TBL can provide acontent for grammar teaching and form-focused activities.PPP is different in this aspect. Steps of designing a tasks:

《英语教学法》期末考试A卷 BB

▆ ■ ■ ■ ■ ■ ■ ■ ■ ■ ■ ■ ■ ▆ 《英语教学法》 试卷 共2页(第 1 页)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 《英语教学法》期末考试A 卷 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答题卡作答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缺考标记,考生禁填! □ 成绩: 一、名词解释(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40分) 1. 教学资源 答: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 2. 英语写作策略 答:是学生学习英语和培养语言能力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 3. 教学设计 答: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4. 发现式教学法 答: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这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二、论述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30分) 1. PWP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英语阅读教学中的PWP 过程指的是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学习前(pre-learning )、学习中(while-learning )和学习后(post-learning )三个阶段。PWP 模式简洁实用,对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很大作用。关键是在新课标下如何运用 PWP 来整合课程内容资源,使阅读教学简约高效。 2. 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教材的整合。请举例说明。 答: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每一个模块的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要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各个部分的教学目标明确,不分课次和顺序,方便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抓住教材的话题功能这一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恰到好处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调试,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业进步。教材整合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发教学资源,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拓展性,方便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1文献综述 在知网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董艳丽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如何整合教材中,主要讲述了英语较教材模块之间的整合以及教材整合的原则;周金妹在教材整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提出,教材英语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相整合;林华英在整合英语教材,提高教学实效中,从宏观上提出了教材整合的策略;梁银碧在整合教材给学生轻松英语课堂中提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材的整合。笔者认为,教材整合不单单是单元模块间的整合,还应该是一学期的教材整合,学年与学年间教材的整合,还应考虑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的衔接性问题,并根据地区间差异进行教材整合。 2教材整合 2.1教材整合概念的提出 在201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教材整合的概念,其指出:“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2.2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教材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传授知识不进行相关补充,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合理地对教材进行调整、扩展 、重新组合,在调动学 生兴趣的前提下,挖掘教材深层次的的内涵,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套英语学习体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重难点分明,可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生成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体系。 教材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的教学活动的中心就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进行重组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中困惑点,以此来扩展调整教材可以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对英语学习充满激情和活力。 2.3教材整合的主要策略 分析教材,找到本套教材的重难点,列出框架体系。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首先应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本学期教学的重难点。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课本,本册英语教材只涉及浅显的语言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此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适当的补充或延伸。我们处于信息网络时代,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对教材资源进行补充和延伸。例如在必修3 unit1 Festivals in the world ,在本单元导入之前可以在网上查阅世界各地的节日传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层面,达到英语教学的效果。 适当的删减或替换。对于教材中不太适合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替换和删减。如果全部照搬教材,学生会产生畏惧或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经过严密思考,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情况下,替换和删减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如在讲授冠词a/an 的用法时,如果只讲授语法必然会很枯燥,因此我们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时,可以对教材

英语教学法期末考试资料

Steps for teaching a grammatical item: 1.Provide a context 2.Help students to say the target language 3.Provide a written record 4.Personalize the target language 5.Help students to guess the grammar rul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6.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ve importance of grammar 7.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grammatical accuracy The deductive method 1.the rule is given first. 2.The teacher explains the rules with examples. 3.Students apply the rules to given situations(practices). The inductive method Students are given the structure in context and are asked to work out the rules for themselves. They are given guidance from the teacher in using evidence from the context to work out the usage of the structure. Steps for teaching a sound: 1.Say the sound alone. 2.Get the students repeat the sound in chorus 3.Get individual students to repeat the sound. 4.Explain how to make the sound. 5.Say the sound in a word. 6.Contrast it with other sounds. 7.Say the sound in meaningful context V ocabulary items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s Presentation 1.Try to provide a visual or physical demonstration whenever possible, using pictures, photos, video clips, mime or gestures to show meaning. 2.Provide a verbal context to demonstrate meaning. Then ask students to tell the meaning first before it is offered by the teach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756704.html,e synonyms or antonyms to explain meaning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756704.html,e lexical sets or hyponyms to show relation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e.g cook::fry, boil, bake, grill, etc. 5.Translate and exemplify, especially with technical words or words with abstract meani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756704.html,e word formation rules and common affixes to build new lexical knowledge in what is already known. 7.T each vocabulary in chunks. Chunks refer to a group of words that go together to form meaning. It is also referred to as ‘pre-fabricated formulaic items’. 8.Think about the context in real life where the word might be used. Relate newly learned language to students’ real life to promote high motivation. 9.Think about providing different context for introducing new words. 10.Prepare for possible misunderstanding or confusion that students may hav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