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江苏;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ealth.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full use

of regional resources to play a regional advantage, improv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to meet the region's growing popul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Have a 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als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fec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how to correctly analyz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Jiangsu Province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in industry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made of different Adjustment.

Key words: 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Jiangsu;

economicdevelopment

0、引言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 跨长江下游两岸, 东濒黄海, 有近1000 km的海岸线, 毗邻上海、浙江、安徽、山东, 面积10.26 万km2 , 占全国总面积的1.06%。

江苏省依靠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区位优势, 经济虽然取得了迅猛发展, 但经济水平仍明显低于上海等周边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影响, 江苏省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其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此, 分析了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 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

1、江苏产业结构发展轨迹

近二十年多来,江苏经济发展没有过多地依赖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占全国1.1%的土地承载了5.7%的人口,2003年创造了6.0%的就业岗位,完成了10.7%的经济总量。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一直在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之中。从整体上讲,江苏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抓住机遇,打下基础。改革开放初期,苏、锡、常等地区利用靠近上海的特殊区位优势,主动把握上海国有企业人才和技术扩散的双重机遇,开创性地走上了以工兴农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一度形成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成为中国农村走上工业化之路的排头兵,引起了人们争相模仿和研究思考,在全国影响深远。江苏一次产业在保持正常发展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下降,在1985年至1989年期间,产业贡献份额34.5%降到24.5%;二次产业步入快速稳步上升的通道,由1984年的48.2%上升到1987年的53.5%,其中工业由44.1%上升到48.1%。这个阶段,江苏纺织、食品、化工、机械、建筑、建材等产业迅速崛起并壮大成为支柱产业,完成了江苏产业结构的第一次转型,为推进江苏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外力,健体强身。在乡镇企业发展逐渐成熟、国内市场空间相对稳定之后,江苏决策层并没有满足当前,而是目光向外,注重利用好两种资源,开拓发展两个市场,通过与外来投资、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推进传统行业更新换代,大力发展现代通信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国家级石化、化工行业的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使江苏工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重型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江苏工业化的第二次跨越。从1995年起,重工业首次超过了轻工业,同时商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等服务行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在这个阶段,实现了江苏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转型,确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新的起点,重谋发展。2003年江苏GDP达到12460.83亿元,人均GDP为16809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改善,2003年第一产业比重为8.9%,达到历史低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6.6%,达到历史高点;第二产业稳中有升。回顾近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江苏经济增长基本稳定在一个高位平台上,农业在持续的结构调整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工业和建筑业增长强劲,在进入新世纪后,苏南招商引资工作在世界制造业基地转移的大背景下突飞猛进,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制进一步推开,民营经济逐渐显露峥嵘,在江苏

发展进程中掀起了新一轮增长浪潮。第三产业的发展引起了政府和各方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鼓励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民间资本的大力推动下,房地产、商务服务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交通通信、金融保险等基础服务行业得到改进和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江苏经济正面临着第三次转型的机遇。

十多年来,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可贵的是这种转变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相反发达地区采取了以工补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得到了切实改进和加强。在工业化进程推进到一定阶段,三产发展应时而起,是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经济和谐发展的一种标志。而工业的发展则是利用自身优势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是一种快速调整的发展。江苏正在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工业化、合理化、高度化的发展势头。目前,江苏经济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向前推进。

2、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的具体分析

2.1江苏省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较大。从总体上看, 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日益缩小, 第二、三产业比重日益扩大的趋势, 这是一种强烈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表现。1997~2003年, 江苏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 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江苏省各县(市) 的城市化进程加快[1]。由于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小, 从总量需求上看, 其并不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加, 因此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是十分正常的[2]。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50%左右, 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 仅中间略有波动。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 上升幅度较大, 至2003年,江苏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6165%[3]。

2.2 江苏省区域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分析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库兹涅茨模式和钱纳里模式, 表明了各国三大产业GDP 结构变动的平均模式或一般趋势(表2) 。比较分析与我国条件相近的若干亚洲国家及美国在1997年的三大产业结构的国际对比情况(表3) , 对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4]。通过对表2和表3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 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库兹涅茨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300~500 美元阶段) 及钱纳里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 500~1 000美元阶段) 的结构变动相近, 只是

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从一开始就相对偏高,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相对偏低。同时, 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印度尼西亚相差不大, 但人均GDP差距较大。

表2 江苏省三大产业GDP构成变动的一般趋势

表 3 江苏省与部分国家的产业结构对比

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与库兹涅茨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 500~1 000美元阶段) 及钱纳里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 1 000~2 000美元阶段) 的结构变动相近, 同样也只是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偏高,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相对偏低。江苏省的产业结构水平和发展水平已经基本上达到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3年江苏省人均GDP约为1 320美元, 第一产业比重12% , 与1997 年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产业比重(17% ) 基本相当, 与钱纳里模式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 1 000~2 000美元阶段) 的第一产业比重( 1514%~2218% ) 相比, 江苏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偏低。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 与各国三

大产业GDP结构变动的平均模式或一般趋势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及美国在1997年的三大产业结构的国际对比可以看出, 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居高不下, 这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5]。江苏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1997~2003 年,第三产业比重虽然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但与国际上研究成果的各国三大产业GDP结构变动的平均模式或一般趋势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及美国在1997 年的三大产业结构的国际对比可以看出, 江苏省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是江苏省产业结构的1 个弱点, 并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质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其说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过低, 不如说是第二产业发展超前。第二产业相对超前发展, 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1个重要特点[6]。

2.3江苏省三大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动

固定资产投资是1种流量, 不能像固定资产存量那样对产出变化发生直接作用。由于没有具体三大产业的投资结构数据, 本文用近似值加以分析。从一个较长时期看,投资结构的变动会对产出结构的变动产生一定影响[7]。根据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出江苏省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的3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投资的比重(表4和表5) 。不难看出, 近年来, 江苏省国有经济投资和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对投资结构依然产生较大的影响, 国有经济投资仍占主导地位, 而城镇集体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三者比重的排序依次为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

表 4 江苏省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动

1990~1995年, 江苏省国有经济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呈减少趋势, 之后是增长趋势, 至2003 年, 国有经济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上升至4114%; 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至2003年, 比重分别上升1167%和5126%。近年来, 国有经济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而城镇集体经济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在2000 年前呈下降趋势, 之后为增长趋势, 但仍未达到1990 年的水平, 至2003年, 比重为62155%。农村集体经济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同一时期, 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这说明投资结构的变动对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也影响不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 除国有经济外, 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均不同程度地上升, 其比重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也影响不大。

表5江苏省各种经济成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2.4小结

(1) 1990 ~2003 年, 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仍不平衡, 且呈加剧趋势, 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大幅度上升。

(2) 从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库兹涅茨模式和钱纳里模式的对比数据看, 其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库兹涅茨模式人均GDP 500~1000美元阶段的发展阶段相近, 与钱纳里模式中人均GDP 1 000~2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相近。据此可以判断, 江苏省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

(3) 从投资结构看, 城镇集体经济的投资比重不断上升。投资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 导致其产出增长速度不能随投入比重的上升而提高, 而第二产业中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大, 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日益突出, 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下降并不影响产出的增长[8]。

3、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江苏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资源、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的约束,同时按照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分析当前实际,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即将跃升的关键阶段,解决和处理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至关重要。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为彻底地改变过去一些产业扩张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坚持走依靠技术进步为内涵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必须制定适合江苏省情的产业发展政策,有效地回避能源等产业发展陷阱,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产业扩张阶段,产业政策的制定不是制约发展,而是强调扩张过程的“和谐”,防止产业发育不足,防止产业过度扩张,出现畸形态势。目前,江苏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3.1 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系指高效率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鼓励支柱产业企业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非均衡转换。支柱产业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产品拥有广阔市场,往往因其市场份额的庞大引起共同关注,国际上对产品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先进模式的生产集约化程度必然较高。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方式应该成为我们直接借鉴的对象,如国际上机械、纺织、服装行业的技术含量在逐年提高,要以我们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先进技术的加入,继续改造传统支柱产业,使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保证质量上取胜、技术上先进。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可以率先淘汰原有落后的生产工艺,新上项目要以全新的技术和和先进的装备为目标,直接利用高新技术来支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发展。

(2) 增强支柱产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延长产业本身的生命周期。我国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研究与发展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由于产品相对成熟、技术相对稳定,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普遍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力度,支柱产业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市场供需已经趋于平衡,未来竞争的着力点不是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的降低,我国家用电器产品的惨烈竞争现状就是一个的先例,结果是行业企业全面整合,优胜劣汰,产业效益整体受损。同时,经过竞争后留下的企业会得到发展壮大,这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能支撑企业参与竞争并赢得胜局的无不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提高整体的技术研发能力是延长江苏支柱产业成熟期,增强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 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工业化后期的显著标志是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二产的长期高速发展也必然会对相应的服务性行业提出更高要求,提供发展动力,同时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也为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房地产、汽车、金融保险业等服务性行业曾多次出现过爆发性增长,有人更是将之称为消费“井喷”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应再被动应付,对居民的消费潜力挖掘应主动出击,正确引导,有序释放。促进金融保险、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着手构建全社会诚信体系,超常规发展租赁、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使得这些行业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器而不是制约因素,以提高江苏经济整体增长质量。

这些得到快速发展的行业,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无不体现为现代科技成果的使用。传统第三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同样离不开技术装备和服务技术水平的提高,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进步的臂膀。

3.2明确发展重点,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效率水平的主导产业(群)完全取代原有主导产业(群)的质变过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要结合宏观经济背景,敢于突破思维定式。

(1)加强新型主导产业群发展。主导产业群是一定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希望,由于带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现存的地区产业结构同化倾向,对主导产业群的机遇期把握尤为重要,一经研究确立就必须加强投入、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群具有带动性强的特点,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整体推进作用明显,但由于处于启动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决策层的关注,需要政策性的扶持,需要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加强对新型主导产业群的扶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换。主导产业发展具备未来支柱产业的潜质,它们的发展也会经历其它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经过起步期和发展期后进入成熟期,壮大后可以成为地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群中的产业发展形态不同,有的已经进入发展的后阶段,条件具备的应尽快促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换步伐,是实现产业结构阶段性升级的主要动力。

(3)减少产业结构梯度升级的负面影响。由于纺织业、采掘业等传统产业在特定时期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技术进步的加速,这些产业地位和影响日渐下降,进行产业调整不可避免。在产业转移和梯度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国企改革、结构性失业等方面问题,有时还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压力,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地方政府如果通盘考虑,预案充分,这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将解决得更为顺利,地区性产业结构升级就可以更为成功。

3.3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国际经验证明,一个产业结构健全的经济区域,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遭遇能源、基础设施等瓶颈约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软化约束,涉过难关。

(1) 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苏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目前,苏南的发达市县已率先做出表率,勇于对高能耗、高污染等粗放型外来投资项目说不,并对本地此类项目进行压缩。应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整体上减少对瓶

颈产业的依赖程度。

(2) 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经济运行中煤电油运等四大中间投入基础性产业供需严重失衡,其中“煤电油”均属于工业,即能源行业,而“运”则是交通运输业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江苏省境内各种高等级公路总量全国居于前位,但与快速发展的全省经济仍然难相适应,特别是宁沪高速公路自建立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转,不堪重负;境内长江上已建有三座大桥,实际运作状况表明,车辆过江依然拥挤;省内铁路建设相对落后,缺少贯穿全省的高效铁路网络。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业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主要原因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状况必须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3) 分类解决能源等外部约束问题。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资源和能源却相对贫乏,煤、电、油产品全部是净流入,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短期难以改变。除石油资源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外,煤的生产缺口可以通过协调调度来缓解而得到满足,同时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要限制发展;电能的供给方面,要鼓励企业自我发展实现节能降耗,部分有条件企业和用电大户可以发展部分自供电缓解需求压力。总之,能源是战略性资源,能源供给趋紧的状况未来数年这种状况难以改变,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长远规划,对江苏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 区域发展新思路[M ]. 北京: 经济出版社,2000.

[2] 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M ]. 广西: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

[3]王建.中国发展报告———区域与发展[M ].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4] 张捷.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M ].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5] 钟阳胜.追求型经济增长理论[M ]. 广东: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6] 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7]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8] 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M ].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出版社,1999.

班级:07 资源

学号:078315137 姓名:林春琴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市外来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分析 杭州统计信息网 2012-3-5 10:53:18 近年来,随着我市“学在杭州、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创业在杭州”战略的实施,再加上发达的民营经济,和谐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来杭创业、务工,从而使我市外来务工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本文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对我市当前的外来人口状况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供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一、我市外来人口的状况及特征 本文所指的外来人口是指在普查标准时点,居住在杭州市地域内的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户口在杭州市以外)的乡镇(街道)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是我市常住人口的一部分。 (一)外来人口的基本状况 1.总量占全市人口1/4强。我市“六普”870.04万常住人口中有235.44万人是来自杭州市外的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27.1%,也就是说每4个常住人口就有1人来自市外的外来人口。其中来自省外人口为174.27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的74.0%。 2.区域分布差异较大。全市13个区、县(市)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外来人口数超过30万人有萧山区34.15万人、江干区32.63万人、余杭区31.79万人;超过20万人有西湖区23.40万人、拱墅区21.52万人;超过10万人有开发区19.23万人、下城区16.28万人、滨江区15.15万人、富阳市12.43万人、临安市10.47万人。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开发区61.9%、滨江区47.5%、江干区47.4%。而经济发展相对较缓的淳安县、建德市两县、(市)则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仅有1.04万人和2.7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3.1%和6.3%。3.来源地域较为集中。受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流动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市外来人口的来源地相对较为集中。省外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安徽省43.95万人、江西省22.77万人、河南省22.49万人,上述三省占全部省外外来人口的51.2%。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及优度评价 摘要:本文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优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优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了关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结构;综合评价 一、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经济内的产业构成和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比例,以及其相互间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它从两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内在作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二是从“量和比例的关系”角度静态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产业间技术经济数量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具有三大特性,即层次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区域经济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三次产业分类法便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法。本文中所说的产业结构,主要侧重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通过产业的产值比重而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则主要表现为各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动。本文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来测定产业结构变动。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划分为多个产业部门,各部门的产值比重构成一组多维向量,两时期所构成的两组向量间的空间夹角θ即为产业结构变化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式中:θ即为产业结构向量夹角,即为所求Moore值;Qi t表示第t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Qi t-1表示第t-1期i产业产值所占总产值的比重。θ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变动越大。依据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选取浙江省1991-2011年的三次产业比重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产业结构θ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1991年与1992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变动最大,其θ值分别为0.067和0.069,在这之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骤然减小到1994年的0.019,直到1999年,都保持在这一水平左右,在2000年,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值上升到0.041,到2003年又回落到0.025,此后变动幅度逐渐减小,到2009年产业结构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变动,其θ值达到了0.044,之后迅速下降到2010年的0.007。总的来看,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出现过三次短期的大幅度变动,其余时间内,产业结构一直处于较小幅度的波动之中。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度评价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如果要对产业结构的现状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和了解,则必须对产业结构的优度进行研究。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05年产业结构分析 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格局尽快形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2.6:40.2调整为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71亿元,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一些城郊农业如白云区、乌当区的花卉产业、小河区、花溪区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市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2.5亿元。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旅游等得到较快的发展,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发展,达到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7%。造林及绿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16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15万公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农村人口低收入保障开始向全市农村人口覆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在克服“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境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13.22亿元,比去年增长15.28%,完成工业总产值628.9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和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全部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比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4.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九大行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烟草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等都呈增长趋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0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九大行业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省驻筑工业企业仍是我市工业经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一、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需从蚌埠市自身的特点出发 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的总体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实实在在从蚌埠市自身的情况出发。要探讨蚌埠市在安徽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市份的特点。 首先,研究蚌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对区位特点的分析。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面积59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京沪高速铁路由蚌埠火车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现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 其次,研究蚌埠市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对产业特点的分析。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蚌埠市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近年来,蚌埠市利用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 同时,无论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还是研究结构调整,都要有文化的视角。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近几年来,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既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苏州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不算高,还低于第二产业;而且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比如仍以商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而具有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5712演变为2004年的2673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

9、区域产业结构分析讲解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准则 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对已有的产业结构的评价, 要以区域的综合区情及国家的经济大势为依据。在多种因素综合限定的边界内进行选择。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的合理性如何,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以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即在区域各种经济发展要素中, 供给比较充分、价格比较便宜的生产要素 (既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优先、重点开发利用其相对应的产业和产品是否得到优先、重点发展。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不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即对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能否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否形成, 其发展的规模是否适度。 3、区内产业间的关联度如何,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协调一方面,主导产业的产业优势能否辐射区域的相关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相关产业又是否与主导产业的发展相配合,从而是整个区域经济系统高效率地运转。 4、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力和应变能力如何。即能否充分吸收、消化外来因素,有效地将外来因素或外部投入转换为输出, 形成强大的扩张、输出能力; 能否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情况下, 通过组织机制的调节, 消除干扰造成的不协调状态; 能否在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同时,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优化方向发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较好,并且这个较好的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这个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 反之, 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不好, 而且这个较差的经济效益是由其产业结构带来的, 那么, 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不合理的, 需要调整。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 20 14 ~ 20 15 学年第1学期大作业论文题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万卫红学号姓名 0124819 叶凌杰 0120728 兰卡 0120727 刘宇暄 0120734 潘景怡

目录 前言 (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二)文献综述 (3)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3) 2、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4) 一、袁州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5) 二、袁州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9) 三、袁州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4)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袁州区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袁州区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和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分析

摘要:北京市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北京的都市,它是我国的首都,受到大伙儿的广泛关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搜集了近三十年来的有关数据,并采纳图表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对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做统计分析。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近三十年

目录: (一)引言 (4) (二)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5) (三)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结构分析 (20) (四)结论 (43)

(一)引言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在后来的历史进展过程中,北京也作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存在着。北京市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不仅在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大都会,在世界上仍然备受着瞩目。毫无疑问,北京的经济进展水平在我国各大都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国人们对北京市的经济进展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本文将从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有关方面对北京市的经济做一个讲明,重点对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进行统计分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建筑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要紧手段。通过建筑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纳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制造物质条件。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统计可划分为: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治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治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本文将搜集近三十年来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上的数据做具体分析,同时选取几个代表区域做区域结构分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浙江省1978-2007年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以及人均GDP、人口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虽然浙江的产业结构变迁符合结构演变规律,但目前浙江的结构转换滞后于总量增长。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且超过其份额,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且人口的增长将加速这一进程。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第二产业,应着力提高其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比例还是就业比例均随着人均GDP及人口的增加而提高,且具有最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应大力发展,同时还应处理好三农问题。 [关键词] 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 一、引言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打破原有的均衡,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有效利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合理的产业结构将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阻碍经济的有序发展。3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我国中长期发展过程中一切重大问题的解决均依靠结构性矛盾的缓解。 以钱纳里和库兹涅茨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结构转换,“把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进程理解为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恰当不过”。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刘伟(1995)通过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刘伟、李绍荣(2002)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刘治(2006)、江小涓(2006)等也纷纷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由于不同的省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资源配置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不少学者以某一省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大多以某一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每一模型总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其说服力不强。本文将以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为例,以3个模型为基础,除对产业结构总量进行分析外,还对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这样全方位的分析力求得出一个更加真实的结论,从而为制定恰当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二、产业结构的一般分析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孙红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0805300318 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

【2018-2019】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论文模板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1)论文 改革开发的30年来,浙江经济增长很快。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1X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0.3亿元,增长9.4%,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811.2亿元,增长11.8%,增幅回落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三产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产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但是浙江的经济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第二、三产业尽管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但是仍然保持增长,对经济的贡献仍然较大。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宏观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不仅包含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包含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课题之一。克拉克(1940)搜集整理了若干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霍利斯·B·钱纳里根据多国模型的标准模式,提出工业化阶段理论,将经济结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罗默(2000)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后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而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所贡献的。刘伟、李绍荣、黄桂田、盖文启(201X)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浙江省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特征和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提出适合浙江的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未来浙江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经济均衡发展,从而促进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重要参考。一、各产业部门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 1.模型。由各产业部门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确定的生产函数为:式中:Y为总产出;(i=1,2,…,n)表示第i产业部门的产出;A为技术及制度等因素。在此需进一步说明统计意义上的总产出量与产业产出量之间的恒等关系,从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角度讲总产出量恒等于所有产业的产出量之和,然而在一定经济制度之下,有的产业之间会出现极高的共线性,或有的产业自身对总产出没有显著的贡献,但与其他产业合在一起却对总产出有极大的解释作用,对于这部分产业我们视其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而非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因此,在上述的函数中可能不存在总产出量等于所有产业产出量之和的恒等关系。对式(1)求时间的导数可得:从趋势图上,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浙江总体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展比较缓慢,三个产业对GDP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一、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需从蚌埠市自身的特点出发 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的总体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实实在在从蚌埠市自身的情况出发。要探讨蚌埠市在安徽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市份的特点。 首先,研究蚌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对区位特点的分析。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面积59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京沪高速铁路由蚌埠火车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现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 其次,研究蚌埠市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对产业特点的分析。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蚌埠市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近年来,蚌埠市利用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 同时,无论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还是研究结构调整,都要有文化的视角。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

杭州主导产业

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基于区位熵分析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主导产业定就是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保持高于全社会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合理和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驱动轮,也是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产业结构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正确地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有利于制定主导产业的发展政策,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二、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杭州市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9个大类中的30个进行分析,没有对第一、三产业分析。基于区位熵,通过数据分析来计算来看,在2010年杭州市37个行业的区位商值中,大于1的行业有20个,小于1的有17个。 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其中,区位熵最大的是化学纤维制造业为8.05,最小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主要由于受资源限制,为了进一步考察和分析北京市的优势行业,我们将区位商值大于1.2的行业列为“显著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大于0.8小于1.2的行业列为“潜在优势行业”;区位商值小于0.8的行业列为“相对劣势产业”。 表1-1xx的较明显优势行业 排名910 11 12

13 14 15 16 17行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纺织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饮料制造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