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徐氏故居

茶园山庄坐落在六龙山腹地,距铜仁城10余公里,是秦徐福后裔居住生息之地。庄园建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品位具佳,是史学家公认的黔东第一文化古村。整座山庄坐北朝南,占地2万平米以上,分左、中、右三院。整体建筑规模宽阔、对称、宏大、和谐,气度不凡。300多年來,茶园山庄人才辈出。明清兩朝,有10余人在外作官,而且世代书香,出诗人40余位,其中女诗人4位,尚遺存诗集20余部。解放后,山庄在海內外工作的达70余人,大专以上的就有40多人。而且,庄园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有“千嶂岚光”、“楠洞飞泉”、“玉屏松月”、“莲池鴛鸯”等茶园十景可供游客赏玩。

【茶园山文化山庄概况】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提到过,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日本学术界有一种较有影响的说法,说东渡日本的徐福及所带去的数千童男童女发,就是他们的祖先。不管这种说法是否能成定论,但在日本的京畿和九洲等地,保存有徐福的墓地和纪念地多达千余处,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位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的徐福(亦作徐巿),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这个地方的入黔始祖,徐福的第56世孙徐宰六的曾孙徐以暹所开辟的山庄。

徐宰六,字北楼,原是江西临川的一个秀才。他云游到铜仁,被铜仁山青水秀的风光所吸引,爱上了这个风光旖旎的地方,便迁居到这里,成了徐姓的入黔始祖。

清顺治十八年,南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桂王朱由榔,被引清兵入关的平西王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并焚尸。南明彻底灭亡了。当时,参加南明抗清十八年的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宰六的曾孙徐以暹返回铜仁,为了避祸,自然不敢在城内或近郊居住,于是便在城外既偏僻又险峻的六龙山开辟创建茶园山庄。因为当年在山庄的左侧山坡上生长着很多茶树,所以叫做“茶园山”。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山庄称为茶园古文化山庄呢?那是因为,在这个山庄徐氏曾出现过40多位文人,包括三位女诗人,而且大多都出有诗集文集,现今仍有近千首诗作传世。茶园山的墙上对他们创作情况有简单的宣传,有兴趣的朋友届时不妨看看。

中国的文人,父子均有建树的如宋代的三苏、晏殊晏几道等,倒是不乏其人,而能延续三代以上的却寥若晨星,此即民间所说的一代英雄九代衰。但茶园山的文化传承却能持续十多代,代有文人,这不能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值得研究的独特现象。

【老溪口】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六龙山脚下,前面就是“老溪口”。我们将沿着这条流水潺潺的小溪进入山谷。以前这条山间小道,非常险峻,徐家的先祖们男士骑马、女眷坐轿,行进远不如现在我们乘车行驶在这条公路舒适。现在有了公路,我们虽然免除了许多跋涉之累,但却无法看到古人选中茶园山作为避秦的那入山的种种险阻,从而无法亲身体会徐以暹选中这块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的良苦用心。

【紫燕巢岩】

请大家注意看前面那道石壁,那就是以前茶山十景之一的“紫燕巢岩”,也叫“燕子岩”。那里有一个天然石洞,每年春天,燕子便来这里筑巢,秋后又离开。从清朝初年到现在,三百多年来,年年如此。那岩下垂下的一缕青藤,已在那岩隙中生生不息地生长了近百年了,一些老人在儿童时见它如此,进入垂暮之年,它却仍是如此欣欣向荣。

以前水大时,燕子岩上瀑布很是壮观。燕子岩不仅是茶山一景,而且是进入茶园山的第一道要隘。以前岩口上有一座小庙,叫“王灵官”,实际上就是山庄的一个哨所。一旦发现敌情,居高临下,单凭山上的滚石,就可以阻挡敌人。

【幽涧花香】

上了燕子岩,便进入上洞冲,这里的溪涧长有一种当地称为“水兰草”的植物,长年开着红、黄、蓝、白等五颜六色的小花。清香扑鼻。这淡淡的幽涧花香,再伴随着两岸的啁啾鸟语和溪中的潺潺流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半坡井】

现在我们到了山庄的第二道关隘“半坡井”。大家也许会奇怪,这里的地形比燕子岩缓和多了,怎么会是一道关隘呢?原来,在离我们公路不远处有一堆乱石,上面被一些杂树和藤蔓覆盖着,外面的人根本看不到。这个地方叫“岩板桥”,下面有一个石洞,可以埋伏很多人。后面还有一条隐蔽的通道,可以从树林中转过山坡同山庄联系。既可从这隐蔽的埋伏地出其不意地给来犯者迎头痛击后,又可安全地从秘密通道全身而退。

【卡门】

卡门是进入茶园山的最后一道关隘。由于这里两山之间距离较宽,所以山庄便在这里砌了一堵厚厚的石墙。在旧时,这卡门是很起作用的。即使万一保不住山庄,至少也可赢得让山庄的妇幼老弱先行撤退的时间。

过了卡门,就是垅头坝。大家想像不到吧,在这样一个高山之上,竟然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坝子,有良田200多亩,让大家豁然开朗。这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的情景,是不是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世外桃源之中!这里原是徐以暹的老屋,所以现在人们仍叫它“老屋场”。老屋场附近有口大山塘,就是茶山十景中的“莲池鸳鸯”。

【察院山】

在我们马上就要到达茶园山古文化山庄了。大家看到这山庄的入口处的井水旁,还立了一块写有“察院山”的小石碑,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吧。明明是茶园山,这石碑上为什么又写成“察院山”呢?原来,山庄的创始人徐以暹,曾任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其父徐穆,又曾任云南按察使,徐氏后人为了纪念先祖,在公开先祖在明朝的职务不会受到威胁后,便又按照谐音把茶园山叫做“察院山”。

【茶园山庄】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这个处于梵净山支脉六龙山腹地、海拔811米的茶园山古文化山庄了。整个山庄坐东朝西,占地在两万平方米以上,分为左、中、右三进院落。左边是长房、中间是二房“景山第”、右边是三房“南州第”。只可惜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山庄,曾遭遇两次大火,古时的房屋大部分都已烧毁,但墙基、阶沿、石阶和院坝,大部分都还在,这些基石、台阶,全是经过细钻钻过的青石砌成,院墙是青砖泥心盒子墙,院坝全是青石铺成。眼前虽然是一些断壁残垣,但在这座不产青石的高山上建造如此宏大规模的山庄,仍使我们不难想像它当年的盛况。

从建筑的艺术看,明朝风格较为突出。整个山庄翠峰环抱,紫气缭绕,或雾锁山头,或云系山腰,这就是茶山十景之第一景——“千嶂岚光”。由于地方较高,天气凉爽。即是再热的天,这里也很少不盖被子,铜仁城是贵州省有名的火炉,夏天炎热难熬,茶园山庄却是徐氏最好的避署山庄。

【南州第】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门第,叫“南州第”。是徐氏后人为纪念和学习先祖徐稚而修建。徐稚,字孺子,东汉南昌人,是徐福的第十世子孙,东汉豫章郡南昌县的著名隐士。徐稚虽有满腹学问,但不满宦官的专权,所以汉桓帝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去,时称“南州高士”。当时,豫章太守陈蕃对他很敬重。《后汉书·徐稚传》记载:陈蕃在豫章郡当太守时,从来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时,专门为他特设一榻,徐稚走了便把这榻高高地挂起来。徐氏祖先的高风亮节,很让他的后人自豪,如果你在中国各地一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写有“南州高士、东海名门”的门联,不须问就知道这房子的主人必定是姓徐的。

【景山第】

这是徐氏二房的“景山第”。是徐氏后人为纪念和学习先祖徐邈而修建的。徐邈,字景山,三国时期曾任魏国的凉州刺史(今甘肃武威市)并持节领护羌校尉。说到凉州,大家一定会想到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著名《凉州词》。的确,凉州不仅是偏僻的边关,而且又是少数民族地区,边外的敌人和关内的少数民族关系,都是很难处理的。可徐邈在那里兴修水利、广开良田,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为此魏国封他为都亭侯,并加封威武将军。后来一直做到仅次于丞相的司空,位列三公。可徐邈去世后,家无余财,是一个既有政绩又十分清廉的好官。所以徐氏后人把他作为楷模,来勉励自己的家族。

【古树藤萝】

在这古文化山庄,我们仍可看到茶山十景中的一些景点。庄前的那口小山塘边的一些古树上,缠满了藤萝,那就是茶山十景中的“古树藤萝”。以前山庄古木参天,古树藤萝触目皆是。现在仅庄前水塘左岸山坡,还有一些古树,树身所附青藤,有酒杯大或碗口粗。从树梢垂下,长达数丈。不失为“古树藤萝”的缩影。

【楠洞飞泉】

“楠洞飞泉”就在山庄的后山腰。山半层林中,隐藏着一个石洞,叫楠木洞。石洞像一间石屋,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个天窗,遇到紧急情况时,山庄的人还可以从天窗爬出去。以前有泉水从石洞中的天窗流下,水大时成一瀑布,飞珠溅玉,很是壮观。现在由于整个六龙山山林砍伐过量,泉水小了,下大雨也难有大的瀑布景观。不过,现在整个山庄的自来水的主要水源,却是源于此洞。

【乌龟董】

大家看这个隆起的巨大石堆,像不像一个大乌龟。这就是乌龟董。俗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龟,乌龟是长寿的象征,当年开辟这个古文化山庄的徐以暹,活到九十六岁,这在古代是很稀少的,据说就是他有事无事都爱到这乌龟背上来坐坐。大家不妨也在这灵龟上坐一下,吸取点神龟的精华,做一个长寿之人吧!

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参观鸦片战争纪念馆观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远去了,鸦片战争的年代!今天的祖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一日千里。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1 远去了,鸦片战争的年代!今天的祖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一日千里。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希望大家喜欢。 1 > 一一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感想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心里突然想起他的两句诗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我记得这是林则徐从西安 动身充军伊犁时写的诗.他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清了鸦片的毒害,"长此下去国家将无筹响的白银,民间将无当兵的壮丁"他在这种强列 的爱国精神驱使下,力排众议凑请道光批准在广州上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组织广州的军队和人民起来抗击船坚炮利的英帝国主义,英军碰不动钉子啃污泥,掉头北上攻浙江清军无备势如破竹,投降派反咬一口,说林则徐惹事生非,道光帝昏庸不明事理,胆小动摇,最终罢免林则徐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职务. 尽管如此,他还在西安向西的途中写下上面的诗句.他没有因成为罪臣 而秃废,没有因为冤曲而气愤,他仍然以兼济天下的热心,在伊犁勘测地形,

组织各族百姓修水渠发展农业生产,钱不够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银子都拿出来供修渠用.他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他这银子还是离家时一位姓苏的 大富自愿捐赠一万两白银,林坚决不收,最以奉养父亲的房契相抵才收下.伊宁的潢渠修成,昏庸的道光帝下召表彰伊犁将军阿布泰一字未提林则徐,林又请命去南疆修渠.在南疆一年跑遍了南疆八城.那时的交通工具是槽 子车,坐在车里颠跛不堪.........,他这种气度,正如他写的盈联;"壁立 千细无欲则刚,海汭百川有容仍大." 当林则徐告别家人时口占两首诗;"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收到处开..........,"可见他的胸怀气质是多么的宽广修养是多么的深厚!说到这里,我不免想起范仲淹>中"居庙堂之高则扰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扰其君,是进亦扰,是退亦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扰而扰,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是林则徐继先贤精神的写照吗?林则徐的富国强兵,振兴中华,160余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英勇奋斗,抛头颅撒热血,终于迎来了今天,香港,澳门回归,台湾有望统一,今天我国正迈着现代化的巨大步伐走向21世纪,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让科学,民主,法制的强大中华屹立于世界方! 2 2012年9月14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排队参观了林则徐纪念馆。在林则徐纪念馆的正门立了两个石碑。一个上面刻着"林则徐纪念馆"、另一个则刻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则徐爷爷的嘉奖碑文上面记载着他生平的丰功伟绩,讲解员阿姨给我们介绍了林则徐爷爷从小刻苦学习立志要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的事迹。他四岁就入私塾,十

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元代名臣徐琛生平考 作者:羊祜故里人提交日期:2008-4-16 10:46:00 墓葬。墓前翁仲、华表、石虎、石羊各二;神道中一石坊,上书“徐公祖茔之门”。其墓所主人便是元代名臣、亳州太守徐琛。 勣之后。世乱,子孙流寓于新。琛仪观魁杰,有古杰士风。元太祖时,由尚书行军万户府令史,至元三年转沂郯万户府经历,升承直郎、广德路总管府判官。三十一年朝京师,拜奉直大夫、归德府亳州知州。大德间卒”。而笔者在采集、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过程中,搜集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对此加以析缕考辨,既可粗梳徐琛生平,又可补正志书缺误,这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将是十分有益的。 (一) 家世流布 其次子若木封于徐,建徐国(今江苏、安徽一带),子孙遂以国名为姓,至今已4200多年,传150多代。唐末天下大乱,世人避乱四方。唐英国公徐懋功后裔一支,自山东离狐(今单县)逃难,几经颠沛流离,约于宋绍兴初年(1131年左右)在新泰县之和庄村东北落户,繁衍生息,因姓命村,曰:徐家庄。传至今已60余代。 御蒙古军队进攻的城市,破城之后,除工匠、医师、卜士外,“不问老幼妍丑,贫富逆顺,皆诛之,略不少恕”(《蒙鞑备录》)。经过

二三十年的战争后,“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马牲畜皆席卷而去,房庐焚毁,城郭丘墟”(《两朝纲目备要》卷4)“河北、河东、山东郡县尽废”(《静修先生文集》卷16)。“元自太祖称尊,至世祖灭宋,相传其屠戮人数共一千八百四十七万有奇”(蔡东藩《元史演义》)。在此背景下,新泰徐氏也自难逃劫数,由故里徐家庄纷纷外逃避乱,流亡新泰各地,甚至远徙外县。元元贞二年(1296)莱芜教谕李锐在为新泰徐氏所撰《徐公孝思之记》中云:“值天兵南下,徐氏宗亲或灭身殒命,或逃难解散,俱不知其所往”。而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新泰徐氏族人、曾任花县正堂的徐有尚在《元太守中宪大夫后赠光禄大夫徐公状记》云:“值元兵向午,我徐氏几聚族而殲焉,祖茔仅存公之一家,因乱亦窜他乡。”他在《徐氏之原始由》中又云:“闻当年元兵向午,时我宗亲灭身者,百有余奇,逃难者数百余众;及元称帝,而祖茔中仅琛祖一家,小茔内第有曾祖一人,是我徐氏固几聚族而殲也。”由此观之,当时新泰各地经受的灾难之深之巨。 四子,长为徐胜,次为徐曾,三为徐晏,四为徐滕。蒙古经略中原,时局动荡艰辛,兄弟天各一方。徐胜迁蒙阴莫庄(后人于明初复辗转迁回苏庄),徐滕远迁山西;在新泰只有徐曾、徐晏二人。后因徐晏殒于兵事,徐曾乃携徐庭、徐江二侄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徐江即徐琛之父,徐庭即其伯父,徐曾则为徐琛之二祖父。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今天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参观位于开发区的林则徐纪念馆。通过今天的参观,使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这位爱国将领由衷的钦佩! 林则徐(1785—1850)是提倡禁止鸦片的清末政治家。当时的大清帝国鸦片蔓延,由于鸦片大量从外国流入,清国白银的流出数量惊人。这时,林则徐销毁了英国鸦片商人带来的鸦片,成为鸦片战争(1840—1842)的导火线。而后,林则徐却被问罪流放到新疆伊梨,此后他又曾出任云贵(云南和贵州)总督。在退隐回到故乡福建后,他受命镇压“太平天国之乱”,但在赴任途中病死。 一进纪念馆首先就看到林则徐的铜像。林则徐头戴清代的瓜皮帽,仰面朝天,右手抚须坐在椅子上。进入馆内,有关于鸦片战争的说明:“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非正义的战争。……林则徐勇敢地站出来抵抗强大的英国的侵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历史上反帝斗争、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驱者。”馆内珍藏着许多鸦片战争的文物,十分引人注目。 当时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林则徐果断 地取缔了鸦片,在虎门海岸边的高台上建造了两个50米见方的人工池,与珠江相连,池底部铺有石块,往里注入水和大量的

盐,然后将从鸦片商人处收缴的鸦片投入池中,用石灰烧毁,最后流入珠江。 当时被销毁的鸦片有21306箱。长1米,宽和高各为50厘米的一个鸦片箱中装有40个球状的鸦片,这样算来总数可谓惊人。听说当时销烟时有很多群众在一旁围观。 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教材《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讲话》一书中,笔者看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先驱者。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毅然奋起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这样的字句。 记得几年前,在中国成为畅销书的《中国可以说不》中也提到了林则徐销烟的举动,书中写道:“中国曾经对鸦片商人说过不,”对林则徐的英雄行为大加称赞。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消息通过在长崎入港的荷兰船只报告了幕府。两年后,《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战败的清国向英国支付了巨额的赔偿金,并割让了香港。大清帝国大败的消息传到了日本,日本也颇为震惊。 林则徐纪念馆成为了培养人民爱国主义的珍贵教材。

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4106965.html, 徐特立——一生刚烈写传奇 作者:徐焰 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2年第12期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体味到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举办新学,长沙办 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后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事件时,徐特立在学校作时事报告,讲到激愤之 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这一“抽刀断指”的举动,顿时蜚声全省,徐特立也被当时有进步思想者誉为最有血性的激进人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积极参加湖南起义,被推为长沙副议长,翌年又任省教育 司的科长。他一身清正,进入官场后,顿觉黑暗无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1919年,国内兴起赴法国勤工俭学热潮,年已42岁的徐特立也报名前往,成为年纪最大的留学生。在法国四年期间,他边做工边学法语,后入巴黎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回国后,他任长沙第一女师校长,被公认为湖南的教育界名流。 1927年初大革命高潮时,徐特立参加了湖南农民协会并任教育科长,又在左派掌权的国 民党长沙市党部任农工部长。同年夏天,大革命失败,在不少共产党员叛变脱党时,徐特立却以50岁年龄入党。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师党代表。部队失败后,他决定同贺龙一起上山打游击,只是因病未能跟上,被派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他学通俄语后,系统研究了马列主义,并同吴玉章、瞿秋白共同研究了汉语拉丁化拼音。 1930年末,徐特立潜回国内,赴江西根据地,后在中华苏维埃政府任教育部副部长(部 长为瞿秋白)。1934年,他随军长征。一路上,他拄着一根竹杖,扛着防身用的红缨枪,和 大家一同行军。瞿秋白在告别时换给他一匹好马,他却总是让给伤病员骑。据统计,长征两万五千里,徐老骑马不过两千里,便有了这句话——“徐老徐老真是好,不骑马儿跟马跑”。 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为他庆祝60岁寿辰。毛泽东写信致贺,称徐老“今后还将是我的先生”。抗战爆发后,徐特立先到国民党统治区做八路军代表,1940年回延安任自然科学院院长,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此时,他老当益壮,年近七十还参加了延安青年体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1947年,中央为他庆贺70岁诞辰,毛主席的题词是“坚强的老战士”,朱总司令的题词则是“当今一圣人”。 然而不管年纪多大,他始终追求新思想、新文化、新生产力,总站在劳苦人民一边。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大全

谭氏家谱字辈排序汇编 我谭氏始祖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系姓姬,皇帝子孙,颛顼zhuanxu之后,衍至谭国襄王、子爵,名尚诤。风氏,在山东莒县,生子:祁qi公,以谭为姓,为一世祖,传至39世书奇、卷达二房分衍。卷达次子建极生宫,字博仁。宫生可奕、可祥。可奕衍至45世进峰生9子,进鸿生4子,进颇生5子,共18子,称18宏世系。十一郎宏亮,即进峰公第五子故又称五郎世系。衍至63世朝祯、朝祥、朝贵等诸兄弟,于明朝洪武初年,由湖北麻城孝感起程入川后,又分房衍移至今,其流源世系如下: 居山东莒县 1世谭祁zhi 妣胡氏生子锦 2世谭锦妣陈氏生子春 3世谭春妣方氏生子梅 4世谭梅妣李氏生子奕yi 5世谭奕妣朱氏生四子:儒、会、积、标 6世谭儒 谭会妣谢氏生子珍 积 标 7世谭珍妣于[又俞]氏生二子:云、雪 8世谭云妣周氏生子照 雪 9世谭照妣徐氏生子轩 10世谭轩妣马氏生子伍 11世谭伍妣陈氏生子:秉、菁jing、辉、耀 12世谭秉 菁妣吕氏生子:与[兴]、文 辉 耀 13世谭与[兴] 妣黎氏生子裕 文 14世谭裕妣童氏生二子:简、端 15世谭简妣焦氏生子:时英

居山西太原16世谭时英妣晋氏,自莒迁太原,生子典书 谭杰升字端子,妣齐氏,升二子:佾yì、任 17世谭典书妣郝hao氏[又曰郭氏]生子:济、淡[又曰:谟] 谭佾妣夏氏生子姜孟 谭任 18世谭济妣夏氏生子青杨 谭淡[谟] 谭姜孟妣颜氏生二子:恭宗、敬宗 19世谭青杨妣姒si氏生三子:太定、太德、太常。[“太”:川东谱记为“大”]。 谭恭宗 谭敬宗妣曹氏生: 叔胜,由南海[今广州市]徙始兴衍大庾yǔ 20世谭太定 太德 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润 叔胜 居河南弘 21世谭玉成讳顷,居金陵[江苏南京清凉山,即南京别称],西汉时吕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齐王起兵诛诸吕有功,封元侯[老谱称顷元侯是也],为弘农郡主[今河南灵宝县北],遂开弘农谭氏,又曰弘农氏,居弘农, 妣杨氏生三子:章宪、章斐fei、章文 谭玉润讳珠,妣李氏生子质 22世谭章宪妣姜氏生子:祥昭、祥瑞 谭章斐 谭章文 谭章质字文彬,妣王氏生子善信 23世谭祥昭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至前141年间],任江西西昌巡司。妣沈氏生子:晋康,维康、经康、纶康 祥瑞 24世谭晋康 谭维康 谭经康 谭纶康妣秦氏生三子:运明、暄太[泰]、永益 25世谭运明 谭暄太 谭永益讳京, 汉昭帝元风时[公元前80至75年间],任朝奉大夫。妣有氏生子:芳明26世谭芳明妣蒋氏生二子:湘灵、湘湖 27世谭湘灵妣唐氏生子:崇道、崇德、崇仁 谭湘湖 居浙江绍兴 28世谭崇道 谭崇德由弘农迁会稽[江苏苏州市]。妣程、陈氏生子:荣宝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感悟

通过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的活动,我们有很多的感悟。 首先,参观纪念馆、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方是我们学习中国历史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这次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学习到了比课本更详细的中国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历史现状以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看到那一幅幅中国人民被鸦片毒害的照片,上至官吏,下至士兵百姓,无不在吸食鸦片中慢性自杀,感受到了鸦片给社会带来的种种恶性后果,中国大量白银外流,经济发展缓慢,国民消沉堕落,社会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等等。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林则徐不怕困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上书皇帝,虎门销烟,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也通过陈列在林则徐纪念馆的物品中得到了升华 其次,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唤起我们内心的爱国意识,学习历史就是以史为鉴,并从中发现并传承其伟大的精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从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这次活动,也是很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对当时的祖国百般无奈、对祖国被列强欺凌而感到愤慨、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而欢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那是因为我们有颗强烈的赤热的爱国之心。回顾历史,每当民族危机的时刻,爱国主义精神就会召唤人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救亡图存。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仅仅爱国还是不够的,还要爱人民。林则徐的确是一位心系苍生安危的好官。不是吗?无论是从他的眼神中,还是眉梢下,都泛着忧民的情思。在他为国为民、奔波劳碌的一生中,他也曾感到艰难,不是体力,而是精神,而是身心。当他被调离到新疆的时候,为解决人们饮水问题,多次奔波劳碌实地考察,最后发明了坎儿井,至今仍在沿用。 最后,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感触很深的是禁毒展示厅,那里面展示的是现在社会吸毒者吸食的毒品,这些毒品的危害性远远高于鸦片。禁毒厅里那一幅幅真实的例子,真实的照片,直观的展示了毒品对我们生活的危害,毒品直接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犯罪,也会毒害自己的身体,据国外有关部门统计,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寿命不超过四十岁。吸毒不仅对人体与身心有一定的危害作用,还带给社会与家庭不少的伤痛。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并且对社会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性,还扰乱社会治安,带给人们巨大的威胁,毒品活动造成环境恶化,并逐年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毒品带给人类的只会是毁灭。旧中国,我们曾受鸦片的泛滥,而被称为“东亚病夫”,使民穷财尽、国势险危。吸毒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远离毒品,关爱未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客观,有些路,永远不能走;有的错,永远都不能犯! 我们载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林则徐纪念馆,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上述的东西,还有团队精神,还有浓厚的友谊!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特立的爱书与藏书 - 长沙师范学院

徐特立的爱书与藏书 李龙如 (湖南图书馆,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徐特立一生节衣缩食,购买书籍,藏书丰富。他嗜书如命,但并不认为这是私有财产,而是一种应与他人共享的资源。为此,徐特立对藏书进行整理加工,设立借阅登记簿等,以方便他人借阅。 关键词:徐特立;爱书;藏书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志码:A 徐特立在长期艰苦自学过程中,深感“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喜欢买书、藏书,成为徐特立的一大嗜好。大革命前,其藏书达2万多册,在长沙以个人藏书丰富著称。在战争年代和文革期间丢失了一部分,现藏于湖南图书馆“徐特立同志藏书阅览室”的藏书是15300多册,约7100种。徐特立收藏书籍,不仅是个人学习、研究的需要,同时亦考虑到他人的需求。为此,他对自己的藏书进行了整理加工、分类编目,编有书本式目录,备有借书登记簿等,以方便他人借阅。 个人藏书,与他人共享;不是公共图书馆,却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急自己所急,亦想他人之所想。这是徐特立收藏书籍的一个显著特点,亦是徐特立人格风范在个人藏书方面的突出表现,令人敬佩! 节衣缩食,购买书籍 早在青年时代,徐特立曾提出得到书的两条办法:一是“破产读书”,即把从伯祖母继承过来的一点薄产变卖之后买书;往后教学和办学期间,他所得的微薄工资,除开过节俭生活所必需的费用之外,总是尽可能节约起来买书。二是“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1]后来,徐特立在《我的生活》一文中回忆:“我的收入除自己一家生活费用外,不事蓄积,均用在买书和办学校上。妻子不随我住长沙城,他们住乡间,这样可以节省好多费用,我谢绝了一切应酬,朋友们也很能谅解。抗日初期,我到长沙工作两年,只开支五元酒席费,为宴请法国记者。节俭是我自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当十年计划未决定时,有人将《庄子》出售,价值三百文,我爱此书却为三百文支出而考虑,终未购买;但计划决定后,买阮刊《十三经注疏》费十五串,买《读史方舆纪要》费六串,毫不迟疑”;“我教中学,每一小时俸金洋一元,在高等师范每一小时洋三元,有了钱可多买书,学问进步快了。我计划每天买一块钱的书,一年便可以买三百六十块钱的书。因此我有不少的藏书。”[2]P425 大革命前,徐特立在长沙以个人藏书丰富著称;大革命失败后,他激流勇进,南征北战,无以为家,所藏书籍弃于长沙,散佚一空。 新中国建立后,徐特立进了北京,仍然是节衣缩食,积极购买书籍。据徐特立儿媳兼秘书徐乾说:实行工资制以后,“老人家的工资除了开支自己和老夫人的生活费用之外,其余都用来买书。有一次老人家到北京琉璃厂古籍书店看书,看到有册书要四百元,但觉有研究价值,也就毫无犹豫地买了。”[2]P408这样徐特立的藏书又逐渐丰富起来。到了晚年,徐特立的藏书已超过2万册。十年动乱期间,又损失一部分,最后存下15300多册。 书是宝,不能丢 徐特立奔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同样积极买书。凡他所需要的书,他一定要想方设法买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浅析《陈徇为宁都严氏作二修族谱序》 宁都谢宋平 明宣德元年(1426),岁次丙午,月在仲冬,宁都厚田严氏宗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其二修族谱编撰告竣! 江西宁都,地处赣南之北,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为有名的客家县,曾被誉为“客家的摇篮”。全县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居民都是客家人。客家,源自中原,秉承中原汉文化。客家人勤劳节约,克讲理让,聪明智慧。他们不弃根,不忘本,能慎终追远,建祠以崇祖,修谱以睦族。宁都严氏可以说就是该县众多客家姓氏的代表之一。宁都严氏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尊唐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严天明为始迁祖。 严天明(838—912),名陶,字从善,又字天民。是镇极之子,量政之孙,严绶(仲举)之曾孙。浙江严州桐庐人,曾被敕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大监。唐末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北民纷纷南迁。唐乾符六年己亥(879年),严天民与杨筠松等僚友一起逃离长安,南迁居于虔州(即今赣州)赣县水墨洞。乾宁乙卯年(896年),严天民又迁居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今属宁都县洛口镇、东韶乡一带)密石磜严坊(即今宁都洛口严坊)栗树下开族繁衍。 宁都严氏还是该县历史上较早撰修家谱的姓氏之一。据《宁都厚田严氏十三修大成族谱》载云:宁都严氏族谱始修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四年(1198年)戊午岁。纂修为四世孙师文、五世孙九郎、常善、严封等人。参修子姓为严天明四个儿子的后裔。严天民娶妻瞿氏,生五子,即节庸、节信、节评、节卿、节泰。节庸居宁都县洛口厚田;节信徙居永丰县;节评徙居广昌县燕石;节卿居宁都县东韶乡;五子节泰外出,不详。

公元1426年,即明宣德元年,宁都严氏第二次纂修族谱。喜庆之余,他们还请到了本省泰和县的殿试状元陈徇作序。 说到江西泰和,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誉满海内的泰和乌鸡。其实江西泰和在中国科举史上,那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光有明一朝泰和历史上就出过三位状元:陈循,永乐十三年(1415年)状元;曾鹤龄,永乐十九年(1421年) 状元;曾彦,成化十四年(1478年) 状元。 陈徇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也是在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录取的第一名状元! 陈循(1385—1464),字德遵,江西泰和人。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少时家庭坎坷,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仲兄早卒,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陈德逊相依,生活十分清贫。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以聪慧闻名乡里,据《南寮陈氏宗谱》载云:“初入乡塾读书,不三数过辄背诵,老成咸异之。叔父陈一敬罢官归,从受业,大有造诣。” 陈循十七岁考入邑庠,文学出其辈类,屡试而在高等,名声鹤起。永乐甲午年(1414年),江西乡试中式第一(解元)。永乐十三年(1415年),礼部会试春闱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得第一名(会元)为陈循,因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同乡不得已而避嫌,遂改洪英为第一。最后殿试时,陈循终于凭借实力获得状元及第。 陈徇中进士第一名后,先授修撰,进侍讲。宣德初,值南宫,进侍讲学士,后进翰林院学士。正统九年(1444)入文渊阁典机务。第二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蒙古族瓦剌部俘虏,当时朝中人心恐惧,对立帝之事争论不休。一些朝臣拥立后来的景帝即位,而陈循采取中间立场,得到景帝器重,进户部尚书,继尔进少保兼文渊阁学士,不久加太子太傅,进华盖殿大学士仍兼文渊阁。陈徇为正统十四年八月至天顺元年正月(1449—1457)的当朝首

电影林则徐观后感

电影《林则徐》观后感 姓名:王达仁 学号:20094258 序号:26 电影《林则徐》绘写了林则徐从励精图治,坚决禁烟到得罪权贵的人生片段。开始的时候则徐看到国人乞讨只为吸几口鸦片…,他眉头紧锁,置办进口大炮遇到困难时眉头紧锁,领发配新疆伊犁的旨谢恩时眉头紧锁,他始终都眉头紧锁,因为他时刻在担心着国民的健康,御敌的武器,自己的救亡图存的宏图壮志能否实现。在别的官员想方设法讨好洋人的时候,只有林则徐站出来,说“如不禁烟,国无可用之兵”。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

徐氏各地族谱简要

徐氏各地族谱简要 1、浙江义乌市倍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 2、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如、继、元、善、家、国。…… 3、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开、天、文、荣,祖、烈、愈、隆,贤、宗、跃、人。…… 4、江西上饶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5、江苏江都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6、湖北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荣、昌、祖、顺,志、礼、益、芳,诗、书、佩、泽,锡、福、增、强,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7、山东省陵县陈辇庄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8、汉阳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9、重庆永川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10、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1、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采、如、锦、宏、国…… 12、四川省永川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3、海南省琼海市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运、会、永、绍、辉。…… 14、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5、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6、江苏东海徐氏一支家谱字派

徐特立与妻子熊立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徐特立与妻子熊立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梁堂华 (长沙师范学校科研处,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徐特立的结发妻子熊立诚11岁过门到徐家做童养媳,与徐特立自幼相持,支持徐特立破产读书,支持徐特立办学,也支持徐特立参加革命。徐特立对熊立诚一往情深,两人70年如一日,相敬相爱,相濡以沫,相互支持,始终保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关键词:徐特立;熊立诚;爱情 中图分类号: K82 文献标志码: A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著名的“中共五老”之一。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作为一位职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长期离家在外;他的结发妻子熊立诚,11岁时就过门到徐家做童养媳,直至82岁去世。两人70年如一日,相敬相爱,相濡以沫、相互支持,始终保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1957年12月,徐老太太生日,有人赠送一幅横披,上面写了“童偕到老”四个字,大家都称为奇绝,因为徐特立和妻子熊立诚自童年时代就生活在一起,70年如一日,用这四字概括真是太妙了。[1]但是,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生活的并不平静,而是饱经困难和别离之苦。出于对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徐特立早在1905年就离开家乡,外出办学和从事教育工作,在家日少,出外时多;1919年,为了学习新知识,他又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两人分别达5年之久;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到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到苏联学习马列主义,在中央苏区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后来又跟随工农红军长征,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与妻子断绝音讯长达10年;抗战初期,徐特立回到湖南主持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工作,两人终于有了短暂的一年多的团聚,但从1940年起又是两地分离。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两人才终于得以在北京长期团聚。虽然相聚日短,分离日长,但他们始终心相通、情相系。 一、自幼相持 徐特立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今江背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4岁时母亲去世,12岁时过继给伯祖母为孙。当时,伯祖父刚病故不久,家里仅留下30石谷的水田。伯祖母已经61岁,半身瘫痪,只能靠收点租子维持生活。因家里人手太少,伯祖母很快为徐特立娶了一个童养媳。这位童养媳姓熊,家在镇头市,娘家很穷,父母双亡,由亲属作主送到徐家。她比徐特立小10个月。徐特立对她很好,二人以兄妹相称。据说,这位熊姑娘连个名字都没有,后来徐特立给她取名为“立诚”。熊立诚小小年纪却精明能干,在伯祖母教导下,操持家务;徐特立则一边读私塾,一边也帮着做些家务。一家老少三口,无劳动力,全靠收点租子维持生活。[2] 祖母的家教很严。为节省灯油,晚上不让徐特立挑灯看书,但每日黎明必督促早起,洒扫庭除之后,须大声朗读诗文,谓之“晨课”。夜晚无事,不许外出窜门走户。于是,每晚徐特立和熊立诚就围坐在祖母身边,听她讲述高祖的贫穷、曾祖的起家,及祖父时代的破落,并分析其所以兴衰的原因。祖母这些好的家风,都被他们夫妇俩继承下来,贯穿于以后的家庭生活之中。徐特立70多岁时,曾感激地说:“我受祖母的治家教育最深刻,我一生刻苦和

现代家谱内容纲要

姓氏来源 黄帝子名玄嚣,玄嚣生子帝喾,即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时为部落首领,后玄元因功被封为路中侯,历经虞舜时期和夏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路姓。并尊玄元为路姓的得姓始祖。 江西徐氏家谱序言 抚州城东,灵谷峰下,金临路旁,鸿塘岸边,是为邱坊,人称徐家,乃吾故乡。邱坊村隶属临川湖南乡洪塘村委会。乡志曰,邱坊因邱姓先居得名,后邱姓绝。《徐氏宗谱》载,今邱坊徐姓,系奉二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0年),由金溪县印山源头迁此。 百家姓中,徐为大姓,列位十一。笔者搜索,徐姓,乃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虞、夏之际,即公元前2197年,繁衍于山东南部郯城至淮河流域一带。据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考证:“徐氏之先,出自黄帝三代孙伯益。其后,有若木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徐国侯,因地赐姓为徐氏。”历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曾曰,徐是夏商已存旧国。徐国势力强大,且依附者36国之多。滚滚红尘浪淘尽,千古绝唱千古情。徐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之时。南北朝五胡乱华,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徐姓以苏、粤、浙、川、鲁、赣、徽七省人数最多。 灵谷飞峙,见千古兴替。鸿塘涟漪,载一池风流。吾先辈移居鸿塘已七百余年,世代繁衍,源远流长。村内现有徐氏人口500余,近120户。另五百余人创业于外,定居各地。此次修谱乃新世纪后邱坊徐家人丁大调查、大聚会、大团圆。 穿时空星移斗转,逢盛世民富国强。今日徐家,继往布新,开拓进取。改革开放春风润万物,科学发展村民奔小康。政策时雨富千家,电脑汽车进村庄。青山秀景,生桃李百果。沃田厚土,产五谷杂粮。鸡公岭、阳岗上、面前山,桃花盛开,蜜梨满枝,橘园飘香。鸿塘鱼虾丰盈,农院六畜肥壮。抛秧、打工、开店、旅游、做生意、乘公交等等,这些与村民相关的新名词,展现了富裕和谐秀美的新面貌。 山水清越宜居地,人物共处乐融融。故乡民居,新旧并存,古今建筑融为一体。东西向公路穿村过,“别墅式”楼房立两旁。购物家门口,公交达抚州。几栋穿越历史风雨但保存不完整的清代建筑,古韵流芳,青石地面、古屋、古巷、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关于徐志摩的介绍 徐志摩 (1897 年 1 月 15 日—1931 年 11 月 19 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现代 诗人、散文 家。 徐志摩原名章?,字?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 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 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 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 大学。 1918 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 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 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 年成立新月社。1924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 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 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 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 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 年 11 月 19 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 》《翡冷翠的一夜》。 求学历程 1908 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 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 徐志摩满十四岁时, 离开了家乡, 来到杭州, 经表叔沈钧儒介绍, 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 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 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 ,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 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 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 年夏, 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 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 (沪 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
1/7

徐 特 立 简 介

徐特立简介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1877 年2月1日生于湖南长沙,1968 年11月28日卒于北京。1895年开始在本乡当私塾教师。1906 年任教长沙周南女校。1910年春,他先到上海入江苏省教育会办的单级小学教师训练班学习,后东渡到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继续受聘周南女校,并创办《周南教育》(周刊)。辛亥革命后,徐特立被选为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后任省教育司科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随后,为便于家乡的农民子弟上学,创办了五美高级小学。1913年起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还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后任校长。在社会实践中,他逐渐感到教育救国的道路行不通。1927年春,投入农民运动,在省农民协会任教育科科长,兼农村师范附设农运讲习所主任。当蒋介石叛变革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横遭屠杀、革命处于非常困难的严峻时刻,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接着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第二十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 ◇1928年,赴苏联入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中央苏区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他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农业学校;亲自组织人力,结合革命需要和农村生活实际,编写教材。深入开展扫盲

运动,促进了苏区革命教育事业的发展。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继续负责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期间,他根据陕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为改变陕北地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1940年起先后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其后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在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等。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有感 林则徐(1785—1850)是提倡禁止鸦片的清末政治家。当时的大清帝国鸦片蔓延,由于鸦片大量从外国流入,清国白银的流出数量惊人。这时,林则徐销毁了英国鸦片商人带来的鸦片,成为鸦片战争(1840—1842)的导火线。而后,林则徐却被问罪流放到新疆伊梨,此后他又曾出任云贵(云南和贵州)总督。在退隐回到故乡福建后,他受命镇压“太平天国之乱”,但在赴任途中病死。 一进纪念馆首先就看到林则徐的铜像。林则徐头戴清代的瓜皮帽,仰面朝天,右手抚须坐在椅子上。进入馆内,有关于鸦片战争的说明:“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是非正义的战争。……林则徐勇敢地站出来抵抗强大的英国的侵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历史上反帝斗争、民族解放斗争的先驱者。”馆内珍藏着许多鸦片战争的文物,十分引人注目。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察夷情,探新知,大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激励后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的真理。 林则徐是一位以身许国的政治家,不但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且在遭受国内政敌陷害打击的时候,始终坚持爱国理念。他一生清廉自好,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锐意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近代中国始终面临两大主题:一是抵御列强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二是推翻封建统治,寻求符合世界潮流的富强之道。林则徐享有崇高地位,得到后人的尊敬和普遍赞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在认识和处理中国近代这两大历史主题上,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列。今天我们纪念林则徐,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进取精神和勤政为民的思想。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祠门外围屏墙内壁嵌有“虎门销烟”大幅浮雕。大门额题“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上书林则徐历任官职。御碑亭为方形,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慰问家属的圣旨。一边是“御赐祭文”,另一边是“御制碑文”。树德堂为祠厅,正中是林则徐官服塑像,楣额挂有清道光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曲尺楼现为展览厅。该馆展览以反映林则徐一生事迹为基本内容。展品中有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对联、条屏、立幅、扇面、信扎、文稿、笔记等120多件;最有特色的是用高科技多媒体演示手法表现的“虎门销烟”场景,200 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厅内,100多名仿真人,惟妙惟肖,中间是林则徐在众多官员的陪同下,高举右手,宣布虎门销烟开始;左侧是几十名工人抬着鸦片,投入销烟池中,场景利用投影制造水面波动效果。 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心里突然想起他的两句诗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祸福趋避之"他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清了鸦片的毒害,"长此下去国家将无筹响的白银,民间将无当兵的壮丁"他在这种强列的爱国精神驱使下,力排 众议凑请道光批准在广州上虎门销毁英商的鸦片。

明朝数学家科学家徐光启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 信奉天主教的宰相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圃自给”。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倭燹”,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更为窘困。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徐光启幼年常常接触到具体的生产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以后“富国强兵”的思想,以及勤劳俭朴和旺盛的求知欲。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在家乡教书,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七岁,到太平府去赶乡试,未考中。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十五岁,在赵凤宇家教私馆,并随之由韶州到广西浔州。这次长途跋涉,俯仰于“崇山峻岭间,文日益奇益富”①。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六岁,春,由广西返广东上北京,赴顺天乡试。他的试卷已被阅卷官摈斥,幸主考官焦竑是个有实学的人,从“落卷”中看到了徐光启的试卷,“击节称赏,阅至三场,复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拔置第一”②。但以后万历二十六、二十八年两次赴京试进士,均落第。 在第二次赴北京时,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从利玛窦处了解到天主教,可以“补儒易学”,而“格物穷理”之学更使他神往,于是加入了天主教。万历三十年(1604),他四十三岁时再赴北京应礼部试,以第八十八名中进士;殿试三甲,列第五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述,他笔译。经过两年努力,译成前六卷。以后,又合译《测量法义》。另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等书。 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破抚顺,警报迭至。徐光启积极上疏建议国防措施。九月,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管练兵事务。他制订出详细的《选练条格》和计划,但由于各方面的掣肘,使练兵计划无法完成。因此,他托病请假回到上海家乡,进行原已计划编撰的“农业大百科”性质的“种艺书”,也就是后来成书的《农政全书》。徐光启这次请假回乡,除上述原因外,也由于阉党开始专政,正直的人遭到排挤,他不愿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所以急流勇退。 崇祯元年(1628)七月,徐光启以原官起任。这年他已六十七岁。次年升礼部左侍郎;七月,奉敕修正历法。六十九岁时,升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崇祯五年(1632),七十一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知制诰。 ① 徐骥:《先文定公行述》,见《徐氏家谱》。 ② 徐骥:《先文定公行述》,见《徐氏家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