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这节课的内容专业色彩比较浓,涉及了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对学生理解和接受都有较大的难度,建议教和学双方都做一些预先准备工作。教师在参考一些资料,提高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应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课文中所涉及频率较多的名词、概念等,以求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教和学的效果。

由于本课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取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突出重点、难点,以达到教学目的。

2、学生分析: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是90后人,对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些专业型概念比较陌生,应通过一些感性的图片让学生去认识,激发学生对深入探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转变过程的学习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过程等活动,去感受市场经济确立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可喜变化,教育学生珍惜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绩的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

2.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4.感受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活力效应。

2、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方法: 交流法,讲读法、观察法、演绎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休及运用: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学,利用图片、影视、文字等资料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概念: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二、过程:

理论上:作出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序幕)

行动上:实行改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要改——计划经济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怎么改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三、结果:经济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学生活动】:学生齐答:那首歌叫《春天的故事》,那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画的圈圈就是现在举世瞩目的深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授课

一、概念: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⑴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⑶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

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学以致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教师小结: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并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体制:行政手段配置.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配置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2)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教师总结】: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师:我们党是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过程:理论上:作出决定(把工作重心由左倾错误转移到经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序幕)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思想上:两个凡是

(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紧跟华主席,奋勇向前进》和“两个凡是”的内容)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

这“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正确的吗?我们不能把毛泽东的话当作金科玉律, 毛泽东要是都对的话,党和国家也不会遭受“文革”那样大的挫折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上还在坚持文革的左倾错误。)

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教师活动】: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邓小平等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老一辈革命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什么讨论?【学生活动】: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产生了哪些具体的成果呢?

【教师总结】: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

【教师活动】: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内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作出了准确的回答。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可以归纳成三点,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在思想路线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大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准绳,严重地违背了客观实际,以致出现了大炼钢铁运动、放卫星等荒唐的行为。而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治上: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了的战略决策,(核心内容)经济上: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在组织路线方面,“文革”时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民主法制被严重践踏。当时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不经过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不明不白地迫害致死,

组织上: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审查解决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历史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彻底结束“左”倾错误的束缚

实现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

成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拓展:历史上的四次重大转折会议: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到胜利;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生死攸关的转折;

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左倾错误到经济建设。

近代史上三次历史转折:辛亥革命---推翻清统建立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双半建立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理论上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行动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所谓改革,指的就是经济制改革。

二、过程:行动上:实行改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3】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1.为什么要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改革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什么体制?

[学生回答]改革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化体制。

人民公社的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上存在高度集中统一的弊端,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分配制度上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日子越过越穷。农村人民公社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落后。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人民公社体制存在平均主义的弊端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原因。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改变的呢?

2.怎么改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这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部分农民。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展示材料】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二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教师讲解]凤阳花鼓(汉族)是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卖唱的舞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花鼓词里唱的那个“好地方”是安徽省最穷的凤阳县,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讨饭。,在凤阳县最穷的小岗村,更是一穷二白,从1958年到1978年,小岗村没向国家交过一粒粮。

假如你是小岗村村长,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播放视频:《小岗村的改革》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由秘密到公开,由试点到全面推行的过程,请看材料

(多媒体课件出示材料及《18户农民秘密协议书》)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村生产队的18户社员的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张契约。在契约中,每户农民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粮食任务,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功,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如发生意外,社员保证把干部的小孩养活到18岁。18个农民在保证书上按了指印或图章,之后他们把牲畜、土地分到每户手中。

这个秘密协议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却是加快了生产进度。虽然还是冬季,但各家的老老少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忙碌着,这是小岗村2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地脱胎换骨。

多媒体展示:关于凤阳县改革后的资料。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教师讲述]“大包干”第一年就显出了成果,全村粮食总产量已达到前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也是上一年度的20倍。自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粮棉油,还清了20年来吃救济的贷款。 思考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直接原因:农民把生产队的土地分田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 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教师引导]小岗村的做法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此后,“大包干”迅速蔓延全国,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过程(措施)

试行: 1978年,先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广: 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责任制(经营方式的改变: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方式的改变: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教师小结: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由高度集中统一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它给了农民以土地的使用权, 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分配方式已随着改变: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拓展延伸: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有哪四次重大调整 ?农村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农村改革的第二步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即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改变:由单一型到多样型)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副产品)

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大大推进了农村的城镇化,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流通体制的变化:

【展示图片】1、一个普通职工1962年凭票证供应的商品:从吃、穿到用的各种票证

2、大灌篮超市、1985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BOC 卡)”(开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之先河,开始改变中国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一卡走神州,“数字化生存”时代尽在眼前) 深化: 进行配套改革,全面变革生产关系。 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采取哪些措施?):

上层建筑: 撤销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

土地改革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 农民土地私有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土地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土地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

3、影响: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教师引导]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从1984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历史纵横”回答问题:改革前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从原料购进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根据国家统一计划进行。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推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长期实行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导致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吃大锅饭,职工积极性不高,如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这种计划经济,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师:结合课本思考假如你是当时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你将如何改革?改革的重点会放在哪里?中心环节?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展开?

1、时间:1984年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把企业搞活。

3、过程(采取的措施):

生:所有制、经营自主权、分配方式。

①管理体制上,改革以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体制。

③分配体制上,改革以前吃大锅饭的形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4、意义:改革以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改革前:“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改革后: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

【过渡】随着改革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能否继续?

80、90年代共产主义运动为什么受到挫折?原因是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使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必须彻底改革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积极发展国民经济,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结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过程

(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冲破思想束缚,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2)目标确立: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确立基本框架:

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进一步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初步建立:到21世纪,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6)进一步完善:十六大——目前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巨大成就】师: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使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分组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资料:

不同时期人民对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追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向往的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20世纪7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三件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

20世纪90年代,人们追求的“三件宝”:楼房、汽车、电脑;

不同时期人们对富裕程度的不同说法:

20世纪80年代人们渴望成为“万元户”;21世纪人们的说法是“十万元是个贫困户,百万元才刚起步,千万元是马马虎虎。”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市场经济模式还很不完善: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问题比较突出。

(设计意图:升华本课主题,提高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养成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反思

闪光之处:

1.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网络,并发动学生通过网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本节课创设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思想教育,整节课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民族复兴

和勇于创新”的价值闪烁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基础知识仍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课堂时间安排上有些不够合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