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研究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直觉性与逻辑性

摘要:在中国与外国文学领域中,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差异;古典诗歌;可译性限度

正文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凝炼的文学体裁,其意境丰富,形式工整,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和内涵。由于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二者在音律节奏、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各有特点,使得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困难重重,也引发了对中国古诗可译性的争论。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正如包惠南所指出的,“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因此,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视角,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乔纳森·卡勒曾指出,“诗歌居于文学经验的中心,诗的特殊性使之与一般的言语相区别,诗的文字记录虽属语言交流的范畴,然而,诗的特殊性已经改变了这一语言交流的范畴。诗的形式规则,诸如诗行断句、节奏、韵律等程式使之与普通话语有别。”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诗歌也一度被认为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LFrost)明确提出,“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iswhatis lostintranslation)”。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在其论文《诗辩》中指出,“译诗是白费力气”。切斯特顿(GilbertKeithChesterton)则认为,“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在国内,持诗歌不可译论者也大有人在。王以铸先生认为,诗歌不能翻译,因为“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穆诗雄在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与散体之争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阐释了中国古诗形式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外型上呈长短句式,无法再现中国古诗呈方阵的外型;而且英汉两种诗歌的句法差别太大,使古诗的音韵、节奏都难以再现。另外,由于中国古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表达特殊的诗句,不要说再现,有时要解释清楚都难”。正如萨丕尔所言,“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从语言艺术层面来看,诗歌等文学语言是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潜能,尤其是在语言的审美形式方面,它有着不同于实用语言的特殊要求”。因此,诗歌在其语言形式以及意境传达方面皆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

二、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诗歌翻译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深受思维支配,汉英思维差异必然影响着汉英语言的存在。承认汉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可为翻译之可能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英汉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都截然不同,因此在其思维形式、方法及程序上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会导

致诗歌翻译中的种种问题与障碍。

(一)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别和古诗英译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西方思维传统则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人重直觉经验和整体思考,西方人重科学实证和理性分析的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汉语重意合,以“意”统形,而英语重形合,以“形”见长。中国传统思维的直觉性使中国的古典诗歌多崇尚含蓄、凝炼、简洁,往往寥寥数字,意境全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中国传统直觉性思维方式的典型体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作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阳图,并且准确地传达了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小令没有严密的语法逻辑,仅靠一些事物名词的排列来传达韵律之美。前三句18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可谓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的神来之笔,使前三句所绘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中的意象罗列缺少语法意义上的连接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对于英语这种注重行文连贯的形合文字,要通过翻译再现古诗原文的意境几乎是不可能的。该文的英译如下:

Tune:ofTianJingSha

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turningcrowscroakingatdusk,

Afewhouse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

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

(丁祖馨,BurtonRuffel译)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英语重形合,注重行文形式连接的特点增添了动词、冠词和介词等连接词,使译文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原句中的景象也被组合改换成完整的语句,更贴近英语诗歌体,但是却使原文所要传达的具体意象缺失不少。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异和古诗英译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思”[16]。汉民族注重“观物取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和联想来代替概念判断的思维模式,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而西方人则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东方文化重形象思维,西方文化重抽象思维的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而汉语则习惯于使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理性概念。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前面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词中对北方雪景的描写选取了“冰封”“雪飘”“长城”“大河”“银蛇”“蜡象”等意象符号,将无穷尽的冰天雪地呈现在眼前,使人顿感神清气爽,心界为之扩展,但是这种罗列形象语言的写作特点给诗词的可译性造成了一定的限度。

现在英汉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中。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典型的表意文字,通过象征性的书写符来记录词或词素,由其形可知其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但是同样由图形文字演变

而来的西方文字却由于西方文化“尚思”的传统而使主体抽象思维抽走了具体物象的形象,逐渐形成了概括某一类物象的概念符号,失去了其直观性[16]。这也导致了隐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拆字艺术翻译上的巨大障碍,例如:“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人”、“曾”合成“僧”字,“人”、“弗”构成“佛”字,“女”、“卑”为“婢”字,“女”、“又”形成“奴”字。这样的拆字联,巧妙地运用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将一个字的声旁、形旁所代表的字拆分出来,而且还给这个字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著名翻译家钱歌川先生认为,如此美妙的行文是英文无法译出的[17]。有人将其意译为:Themanwhohas_____18 { beenamonkcannot

becomeaBuddha.Thegirlwhoisabondmaidmaybecalledaslave.该译文虽然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句型结构也与原文大体对应。但是原作者运用汉字独特的构字规律,匠心独具、精心编织的精妙之处,在译文中却根本无法体现[7]。许渊冲教授后来将此文译为:ABuddhistcannotbudintoaBuddha.Amaidenmaybemadeahousemaid.如此译作已实属不易,其中的“bud”和“Buddhist”、“Buddha”前半形似,“maid”和“made”、“maiden”前半音似,但是原文的形式和意境还是略有欠缺,用许渊冲先生自己的话说,也是“差强人意”了。

(三)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之别和古诗英译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模糊性特点。古代中国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体,思维对象是模糊的,思维主体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维去认识模糊的整体,用模糊的方法和工具整体综合地把握其总体特征,缺乏对事物本质的准确认识,注重对事物作质的判断,忽视对事物作量的分析,讲究“设象喻理”、“刻意神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精确性则是西方近代思维方式的特点之一。西方近代实验科学注重对事物分门别类、分析解剖,重视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因而促使数学、力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确立与发展,也促使西方思维模式具有精确性的特点[14]。反映在语言上,东方思维模式的模糊性特征导致汉语词汇的概念和范畴缺乏周密的界定。此类现象在中国古诗中也比比皆是,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文中的诸多形象如“鸟啼”“风雨”“落花”等概念均是模糊朦胧的,“鸟啼”究竟是莺歌燕舞(singing)、吱吱闹春(chirping),还是悲凉哀鸣(crying)?“风雨”是和风细雨(drizzle)还是狂风大作(storm)?“落花”是一片如海如潮、壮美斑斓(floatingflowers),还是一番凋残零落、叹惋伤怀(poorfallenflowers)?这一切均有待于读者的联想意会,是难以精确把握的。在翻译过程中英语词汇的精确性会导致这种语言模糊性所产生的独特意蕴丢失。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使得汉语意象性很强,词性不清,用法极为灵活。汉语“没有冠词,文言文很少用连词和介词,十分简洁。在古诗里,主语常常省略,使语言简洁隐含”[2]。而英语则词性清晰,语法严谨,对人称、时态、_______语态、语气的使用与配合均有较为精确的规范。叶维廉曾提出,“中国古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性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或至一种自由观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间做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生不知处。”该诗的前三句均属无主句,主语是隐含的,但是可以从作者字里行间体现出的逻辑关系中分析出主语分别为“寻访者”、“童子”、“师父”。鉴于英汉语法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差异,有人认为该诗的英译应该在适当的地方把相应的主语体现出来:

Thevisitoraskedtheboyservantforthehermit,

andtheboysaidthathismasterhadgonetocollect

medicinalherbs.Althoughthemastersurewasinthis

verymountain,therewasnowaytotellhisposition

duetothethickclouds.

该译文虽然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也比较符合英语行文的语法规则,但是却意蕴尽失,看不出丝毫唐代诗歌含蓄意美的痕迹,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限度。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中国古典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译的,但是存在较强的可译性限度,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中国诗词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大致说来,中诗以精练、含蓄、意境胜,英诗则以精确、奔放、情境胜。由于中诗意美丰富,因此不容易译成英文。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影响到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因此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东西方民族由于生长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传统皆不相同,因此其对应的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探索东西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总结和解读汉英双语的差异所在,也为汉英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思维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限度。

参考文献

[1]穆诗雄.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J].江西师范大学

学报,2000.

[2]叶若舟.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1

[3]贾玉成,刘开亮.从共性和个性看汉英诗歌的可译性及其障碍

[J].宁波大学学报,2004.

[4]陈伟英.唐诗主语省略英译补出现象—解读文化差异及意境不

可译性[J].浙江大学学报,2006.

[5]钱静,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

与不可译[J].外语学刊,2010

[6]傅敬民.翻译研究的思维视角[J].上海科技翻译,2000.

[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8]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1

阮建华 140801312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浅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英汉对比研究

刚性与柔性 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和前一章的综合语与分析语,我对英汉对比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本章的内容更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篇 刚性表达那些英语语法概念的曲折形态,英语句法结构的刚性表现在:1、英语的句法结构必须是主谓结构,即主语和谓语必不可少,省略除外(英语的省略也有刚性,即有严格限制。a、条件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省略b、祈使句中c、并列句中d、感叹句中。)。2、主谓之间通常具有逻辑关系。3、英语的句法结构严格分为五个基本句型,它们规定了基本句型要素必不可少以及顺序和语序。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是形合意合,汉语是形散意不散,英语将两个有关系的实体词用关联词或曲折形态表现出来,汉语只需将实体词连接在一起。 世界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可知的,语言的结构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构。 英语学家认为词没有定类,汉语学家认为词有定类,,其实词有所指,但无定指。 汉语喜欢用具体的事件去揭露一个普遍的规律,如,上梁不正,下梁歪。 从语义学上讲,句子是语篇的最小结构,完成交流目的,词是最小的可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单位。从语用学上讲,句子的功能是表达陈述、命令、问候、承诺、拒绝。语用学意指另有用意,并且是隐含的,需要仔细分析,即言外之意,隐含之意。语义学意指表面所陈述的事情。句法学研究某个句子的表达和规律。句子是词按规律组合起来的,词的意义是概念和职称,句子从语义学上讲是概念组合结构,是述谓结构:变元+谓词,从句法上讲是主谓结构。同一意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不同,但在语义学上都是述谓结构。 隐喻逻辑即共性逻辑是指在弄清楚原始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与原始意义的某些共性而产生多个新的意义,这种逻辑能非常有效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词汇资源。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全英文论文)中西方宴席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英语毕业论文)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4、(英语毕业论文)《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 5、(英语毕业论文)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6、(英语毕业论文)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8、(英语毕业论文)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9、(英语毕业论文)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10、(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1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 13、(英语毕业论文)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14、(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6、(英语毕业论文)《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开题报告+论文) 17、(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1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9、(英语毕业论文)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20、(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2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开题报告+论文+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一、简单解释下列术语(40%): 1.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 2.历时与共时研究 3.显性与隐性 4.形合和意合 二、通过汉英版本对比,简略说明汉英中的柔性与刚性的语法特征(15%):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Staying Idle in My Room Letters from my wife and old dreams with her Are both remote and vague. There is only clear autumn To accompany me on my empty bed. With crimsoned trees and Green mosses Under the stepping-stone. I feel solitary during the rain And melancholy under the moon. 三、试用分析下列英汉版本,总结替代和重复在英汉话语组织法方面的特征(15%): 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s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他们注视着那些鱼类好一会儿后,便要我给他们几对不同的鱼,一面在水箱之间走来走去,一面将所有的鱼指出来,我把他们选定的鱼用网捞出来,先放在一个让他带回去的容器中,再(…) 装进一个不漏水的袋子里,以便携带,然后将袋子交给那个男孩儿。“好好地提着(…)”我指点他。 四、简述下列问题(30%): 1.为什么要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汉英对比研究? 2.如何看待对比分析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汉对比研究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直觉性与逻辑性 摘要:在中国与外国文学领域中,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差异;古典诗歌;可译性限度 正文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凝炼的文学体裁,其意境丰富,形式工整,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和内涵。由于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二者在音律节奏、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各有特点,使得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困难重重,也引发了对中国古诗可译性的争论。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正如包惠南所指出的,“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因此,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视角,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乔纳森·卡勒曾指出,“诗歌居于文学经验的中心,诗的特殊性使之与一般的言语相区别,诗的文字记录虽属语言交流的范畴,然而,诗的特殊性已经改变了这一语言交流的范畴。诗的形式规则,诸如诗行断句、节奏、韵律等程式使之与普通话语有别。”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诗歌也一度被认为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LFrost)明确提出,“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iswhatis lostintranslation)”。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在其论文《诗辩》中指出,“译诗是白费力气”。切斯特顿(GilbertKeithChesterton)则认为,“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在国内,持诗歌不可译论者也大有人在。王以铸先生认为,诗歌不能翻译,因为“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穆诗雄在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与散体之争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阐释了中国古诗形式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外型上呈长短句式,无法再现中国古诗呈方阵的外型;而且英汉两种诗歌的句法差别太大,使古诗的音韵、节奏都难以再现。另外,由于中国古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表达特殊的诗句,不要说再现,有时要解释清楚都难”。正如萨丕尔所言,“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从语言艺术层面来看,诗歌等文学语言是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潜能,尤其是在语言的审美形式方面,它有着不同于实用语言的特殊要求”。因此,诗歌在其语言形式以及意境传达方面皆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 二、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诗歌翻译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深受思维支配,汉英思维差异必然影响着汉英语言的存在。承认汉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可为翻译之可能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英汉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都截然不同,因此在其思维形式、方法及程序上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会导

读书报告---《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语言学参考书籍总汇

语言学参考书籍总汇 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教许余龙2000 语义学上海外教李瑞华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王寅2001 国俗语义研究上海外教吴友富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教俞如珍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教胡曙中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上海外教胡曙中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教李瑞华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教李自俭1999 现代修辞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1 辞格与词汇上海外教李国南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张美芳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教黄国文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教朱永生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桂诗春2000 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桂诗春2000 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教王宗炎2000 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教徐烈炯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外教赵世开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教缪锦安2000 应用语言学上海外教刘涌泉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教胡壮麟2000 神经语言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上海外教冯志伟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教戚雨村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上海外教王宗炎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上海外教程雨民1998 模糊语言学上海外教伍铁平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教赵世开2000 语言共性论上海外教程工2000 语义学教程上海外教李福印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教刘辰诞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外教丁言仁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上海外教徐强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教朱永生2001

英汉对比研究

2011届民生英语师范3班李真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摘要】本文就《英汉对比研究》中下篇中西思维方式做出了观后感,其中包括对从十个方面比较中西思维方式,及中西思维方式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等对翻译课程的影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what the author learned after reading the book 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rticle consist of ten aspects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how the mode of thinking influence the translating course. 【关键词】汉英思维中西对比翻译影响 【书籍简介】《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连淑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正文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人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思维活动。

形合、意合与翻译——《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形合、意合与翻译——《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形合、意合与翻译 ——《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概念,能够高度概括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直接影响到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导向问题,因而围绕着形合和意合问题开展的研究,是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形合和意合问题开展研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可以说是空前未有的,凡是学习过英语的人,都听说过形合和意合,都知道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但是,形合和意合研究的现状所反映出的种种现象表明,人们对形合和意合的概念以及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概念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有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亟待澄清。 1.形合和意合不等于Hypotaxis和Parataxis “hypotaxis”和“parataxis”即为形合和意合在英语里的对应词这一认识,在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颇有影响。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写文章涉及形合和意合问题时,无论其所持的角度、涉及的层面、讨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要提及形合和意合,总要加括弧注明或是在英文摘要里表明“hypotaxis”和“parataxis”即是形合和意合的对应词。可见这种认识的影响之大,以至于人们往往对“hypotaxis”和“parataxis”的具体概念究竟是什么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现实情况表明,这种模糊认识给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通译者以及普通翻译教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其实,英语里的“hypotaxis”和“parataxis”是一对很普通的术语,分别源自希腊语的“hypotassein”和“paratassein”,前者意为“arrange under”,后者意为“arrange side by side”,主要是一种句法概念,用来指能够体现句子成分从属和并列关系的两种排列方式。国外除了一般工具书中的术语界定和相关著述的个别章节提及之外,很少有人像国内语言学界和翻译界一样,把它们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涉及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基本特征的现象专门加以讨论。而且,人们在提及这两个术语时,对它们的界定并不一致。有的将“hypotaxis”和“parataxis”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复合句里分句间的从属和并列关系;有的认

第8章 抽象与具体(英汉对比研究)

第八章抽象与具体 (Abstract vs.Concrete) 英语的名词化往往导致表达的抽象化。G.M.Young曾指出,“an excessive reliance on the noun at the expense of the verb will,in the end,detach the mind of the writer from the realities of here and now, from when and how and in what mood the thing was done.and insensibly induce a habit of abstraction, generalization and vagueness.”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 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因而便于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微妙的情绪。 如: 1)The signs of the times point to the necessity of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on.(“Times”)( =It is becoming clear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must be,modified) 管理体制需要改革,这已越来越清楚了。 2)No year passes now without evidence of the truth of the statement that the work of gover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Spectator”)(=Every year shows again how true it is that…) 行政管理工作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每年都证明确实如此。 3)There seems to have been an absence of attempt at conciliation between rival sects.(“Daily Telegraph”)( =The sects seem never even to have tried mutual conciliation) 对立的派别似乎从来就没有试图去谋求和解。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 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superior mind),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mark of civilized man).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文明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感性表达方式已不足以表达 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需要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方法。这正如H.Jacobi所说的:‘‘abstract methods of diction were more and more needed as the sphere of ideas to be expressed became narrower and narrower.” 此外,许多作者为了显耀其思想深奥而故弄玄虚、追随时尚,也 嗜好抽象表达法。例如: 1)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No news is good news) 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2)Was this the realization of an anticipated liability?(=Did you expect you would have to do this?) 你有没有预料到你必需做这件事? 3)The actual date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urchase should coincide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new facilities.(=The purchase should not be completed until the new facilities are available) 必须等到有了这些新设备,才能购买这批货。 4)A high degree of carelessnes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on the part of some of the hospital staff,took place.(=Some of the hospital staff were very careless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医院某些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后都非常粗心。 5)The lack of figures may prove to be an obstacle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of the

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

本课憧憬 对于这么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合本班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复杂情况,如何更好的交流配合;尤其是在近十年来无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手段,甚至跨学科的交流配合都是空前,大量的著作想法不断地更新着我们,无论是从传统上课形式到数字化的转变,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契合,都对大家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去接受改变,走在时代的前沿。 因此希望这节课能交给我们更多的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新事物,新思想,通过对比研究的手段,如何更好的内化到每个个体。阅读书目和文章是否能考虑提前发布,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某一周因其他突发事宜无法准备课程资料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后感该文出自我国汉语教学研究的顶级期刊《世界汉语教学》,可见其学术价值非同小可。本文共有参考文献101条,被后续引证35条,作为本世纪初的对比语言学阶段性著作,可读性非常强,也为后续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文章总结了上世纪截止2001年近百年时间段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以1977年作为分水岭,阐述了该学科从无到有,从个人之言到学科研究的过程,从对比实践为主到有自觉学科意识,对每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了客观的罗列分析,总结了汉英对比在20世纪巨大的突破,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老师选择的其他两篇文章也都是该学科的入门代表作,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文章发表到今日的15年间又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阶段,各类学科技术、跨学科交流、论文撰写更是突飞猛进,新的想法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作者现如今更是业内脍炙人口的学术大家。因此本课程的开展对于我们学习英、汉教学,特别是在两者对比研究下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该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比及对比史的研究,整理了国内外语言大家们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和著作,从德国的语言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开始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Otto Jespersen)促使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则是马建忠先生及其代表作《马氏文通》开始。第二部分是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不同于第一时期没有明确学科目标的研究,这一时期不断引进西方语言学说和研究成果后,大家们(刘重德、高明凯、林语堂、王力、吕叔湘、黎锦熙等人)重新开始认识汉语语法研究。本文详细的论述了上述大家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无论争锋相对亦或求同存异,这一时期都是汉英对比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三部分是1977年以来的对比研究鸟瞰,以整理收集文献数据作为有力支撑,做到了用数字说话的严谨学术态度,其中截止2001年6月,所发表的英汉对比研究的论文为1374篇,其中1977年后为1353篇;专著和论文集为92部,其中1977年后为82部。通过对比后不难看出1977年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交流手段的提升,前一时期的成就进行了快速的整理总结,并得出了定性定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伍铁平、许余龙、胡文仲等教授在今时今日学界中已享有泰斗地位。 文章第四部分是核心,因此这里单独列出来。这一部分是1977年以来汉英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第一趋势是整合了随着学科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汉英对比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学术团队建立和专题论文集的编纂方面颇有建树,另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是步入正轨;与此同时另一大趋势是学科的理论自觉意识也越来越强,这里系统的展开论述,以刘宓庆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开始不断地深入地对这门独立学科理论进行研究探索,遵循共时性、层次性、等价性、同一性等原则,使得学术理论氛围越来越浓,学术界也备受关注;第三大趋势是自1977年以来,学科从微观走向了宏观,简单来说脱离了小点的研究转向大方向的探索,语言层面的提升,结构向思维的转型,其中特别一提的是申小龙教授不

精选语言学论文题目336个

精选语言学论文题目336个 学术堂为了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本站为大家特意收集整理了语言学相关的论文题目,总计336个,供大家参考,其中包含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汉语言学等类别的论文题目,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共同完善。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3713701780.html,/ptyuyan/36951.html 1、普通语言学论文题目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 论语言学研究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威廉·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论析 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 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 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 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