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简介

楚雄师院教心部张洁

为什么要探讨此问题,探讨的意义何在?

当代世界教育为什么要改革?

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在培养人方面所体现的两大职能:

教育对社会的价值(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所需人才,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

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素质的培养,地位的提升)

两大职能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追求?a?a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在教育目的上,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a?a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从来都是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在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下,围绕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进行的改革。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

一、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二十世纪后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育情况简介

前提: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

背景:

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各类人才;

文艺复兴以后形成的教育目的、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以及人发展的需要(绅士教育,主要学习人文知识)。

50-60年代的教育改革:

学术至上即“回到基础”,旨在加强教学内容的深度,目的为了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结果:所培养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宜社会需要。

70年代,恢复基础。目的,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提倡“生计教育运动”。

表现形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实用主义教育复苏。

作用:为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重实用而轻学生内在需要的弊端。

措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管齐下”。

基本取向:既坚持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坚持“教育民主”、“教育机会均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改革成为客观要求。教育改革培养人的目标不变,但规格更高,要求更高。

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苏联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苏联:从“现代教育”到“传统教育”

背景:

1)、建国之初,工作事务繁杂,无暇顾及教育,“气氛”相对宽松,接受西方进步教育思想影响。

2)、30年代后,高度集中和集权制政体形成,国家对教育控制增强;

3)、国民经济建设急需大量各类人才。

目标:强化教育的经济和文化功能,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措施:智育第一、知识第一。

结果:人才素质高质量,人造卫星率先上天。

前苏联:从专家教育到现代教育

特点:

重视培养专家,即“专家教育”,但忽视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突出传统“三中心”;

早期苏联,突出以政治压倒一切,高于一切;战后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劳动力,引起教育普及的需要强烈。改革的重点:普通中小学。

70年代后,开始把“培养精英”的目标放到了高等教育。

恢复了高考的严肃性,取消工农子弟入学优先权。改革的结果:教育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第三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简介

共同特征:第三世界国家几乎都有伦为殖民地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所有国家文盲率都很高,入学率又都很低;教师和师资培训也是低标准。

渴望发展导致60年代普遍出现“教育跃进”现象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影响

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制订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关于“人力资本”理论

故事:

TOM和GREEN是富甲一方的阔佬,他们各有三个儿子,每年的收入也大抵相当,可是他们花钱的方式,却大相径庭。TOM将收入一分一厘地积攒起来,全部存入银行,打算死后平分给了三个儿子,让他们衣食无忧,但对儿子的教育,却全然不顾。

GREEN却不同,他不是把钱存入银行,而是用来送儿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若干年后,这两个家族的境况,也就大不相同了。TOM的三个儿子,一无所长,不久便坐吃山空。而GREEN的三个儿子,个个学有所成,不但收入不菲,而且见识不凡,整个家族由此更加发达起来。

代表人物:(美)舒尔茨《人力资本》

基本观点:

(1)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

(2)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

(3)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舒尔茨说,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投入经济奋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

(4)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是为了获得收益。舒尔茨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投率最高的投资。

(5)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贡献:

(1)发现了教育培训与个人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而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

(2)将人力投资划分为教育投资与培训两个变量,并建立了个人收入与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发现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

(4)发现了人力(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将人力的扩大再生产划分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劳动者的数量增加即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

(5)发现了人力资源投入的生产性质,即人力资源投入不仅仅是消费,也是投资,从而将劳动者的支出划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劳动者的质量(人力资源素质)问题,将劳动者这一概念划分为劳动者质量(素质)和劳动者数量,进而建立了劳动者质量(素质)与个人收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在于: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

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和训练。

四)60、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

“人力资本”理论使教育有了很快地发展。

1)国家增加教育经费;2)未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其内容不符合本国教育实际;

3)重视高、中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4)不重视非正规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在职培训、各类社会教育等)。、

三、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危机

危机的本质:

教育体制与飞速发展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如此)。

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第一,战后的教育体制大多靠引进,而引进的很多方面并不适应;

第二,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体制本身的“惰性”影响变革;

第三,危机的表现

1)陈旧的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不平衡;

2)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不相适应;

3)教育与就业严重不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就业的不平等;

4)学校培养的人不适应于社会需要;

5)传统教育旨在为少数人服务。

狭隘的功能观:

教育的任务往往为培养适应某种固定职业的人服务。

结果导致:社会拒绝毕业生。

总之,教育的发展未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二、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

走向

(一)教育的全民化

(二)教育的民主化

(三)教育的终身化

(四)教育的信息化

(五)教育的国际化(略)

(一)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全民化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世界教育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1、主要内容:提倡全民教育,主张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且必须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

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须。

1、全民教育的提出

二战以后,世界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一方面世界教育发展令人瞩目但另一方面形势仍然严峻

据1990年统计,世界范围内,约占学龄人口20%的1.28亿儿童未能接受初等教育,其中包括一般以上女童;9.6亿多成年文盲,其中2/3是妇女;功能性文盲已成功为世界所有国家的严重问题;

世界1/3以上的成年人未能学习改进其生活质量并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文化变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1亿多儿童和不计其数的成年人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基础教育计划;数百万人虽然上完学却未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性严重问题:明显加重的债务负担,经济停滞甚至经济危机的威胁。

人口迅速增长,国家之间以及各国内部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990年3月,在泰国宗滴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世界银行共同发起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会议通过了《全民教育宣言:

《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全民教育目标,代表世界各国和国际教育界做出了世界范围内最为广泛的承诺。

2、全民教育的重点

自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来,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努力下,全民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

世界儿童的人学率从1990年的78%上升到了2000年的82%。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从1990年的9900万增长到了1998年的1?¤04亿,15一24岁青年识字率也由1990年的84%增长到1998年的86%。在今后的发展中,普及初等教育、开展扫盲教育、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仍然是全民教育的重点。

普及初等教育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是一个重要任务。到1998年,全世界仍有1.13亿学龄儿童流落在学校之外,其中1.10亿居住在发展中国家,300万为发达和经济转型国家儿童,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末接受初等教育的儿童数量仍在增长。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道,2003年,世界上有1。23亿儿童没能上学,其中75%的失学儿童集中在非洲和亚洲;在撒哈拉南部非洲有46%的学龄儿童从来没有进过学校;失学现象不仅发生在贫穷国家中,有250万生活在富裕国家的儿童也没有条件上学。

发展中国家在普及初等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高辍学率的问题。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初等教育的全部普及,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成人扫盲工作仍然非常艰巨。全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且仍然是妇女和女童教育。性别歧视是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一个主要障碍。

(二)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总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

可能平等地受教育,这只是求得公平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它的充足条件,平等的机会必须包括同样成功的机会。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

教育机会均等(强调入学机会的均等,或者是初等教育义务的均等);受教育的年限、学校类型、课程性质;教育的全过程均等(包括入学机会、过程条件、结果)。

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结构的变革和改革——师生关系由权威型转向互动型;教育方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教育评价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教育管理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

(三)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它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终身教育使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育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

终身教育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石,被誉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保罗。朗格朗: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工作的观点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而应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主张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而且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独立性。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全面的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新型的和完善的人。

终身教育的观点告诉我们,教育绝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既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迭加、重复,也不排斥学校的存在与价值,而必须内在地包含并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学校教育为基础。

其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化社会即正规的学校教育成为主导的教育形式的社会。学习化社会即形成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社会,社会把?°学习实现自我?±即人的教育,放在最优先的地位。

学习不仅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整个社会。因而,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

教师,作为教育的专业人员,无疑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和先行着。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四)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同样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电脑屏幕和互联网正在构造一个既远离我们可又环绕着我们的世界。

加拿大的科幻作家为这个虚拟世界起了一个名字叫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空间每天都在扩展,它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普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赛伯空间把人类分成两种人群:进人赛伯空间的人群和没有进人赛伯空间的人群。

赛伯空间已经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赛伯文化。在这个文化空间里,人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工具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它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语言文字的限制,也会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关于长期以来构成教育的概念,如校舍、教室、图书馆、课堂、教材、考试、作业、升学制度等等都可能不复存在或者变化成与现在大相径庭的形式。

赛伯文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首先是培养学生进人赛伯空间并保持个人主体意志的能力。即: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技能,关于收集和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关于形成和创造个人信息的能力等,无疑是教育首先需要研究的帮助学生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师生互动不再是一种希望,而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事实。教师是知识较多者、是正确答案的拥有者、是答疑的责任者的角色,无法继续扮演。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着瞬息万变的信息浪潮,共同分享着见仁见智的观点意见。用教材限定教学内容、用教室限定教学对象的形式已经不存在。如何当老师,对所有即使学术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在新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下,如何融合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更是教育研究面对的全新挑战。

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传导技术等,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各种信息,实现个性化的、互动的交流,也可以威胁和扼杀非主流文化;特别是可能造成人们对于英语信息和多媒体交流技术的依赖,比如对于键盘、对于微软软件的依赖;形成未来社会的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现象。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 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

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一) 1-1 1-2 1、哪个表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水平之上。ABC A全民的教育检测报告 B世行的评估 C 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 2、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A正确 3、2020年之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混搭将成为常态。A正确 1-3 1、未来的学校会往个性化、定制化、弹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A正确 2、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A正确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1、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眼界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 A 正确2\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并不是成功办学国际化的关键。B错 1-2 1、教育的本质是学习知识和技能。B错 2、在亚洲,教育理念以及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多样性的发展。A对 1-3 1、国际化课堂是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A对 2、听说是判断母语和非母语的一个很重要标志。B错 1-4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是ABDE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在中国IB课程授权的学校有多少所。 A 119所 1-5 1、国际学校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A对 2、君华国际学校提出的新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A对 1-6 1、素质教育体现在学习者、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B错 2、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和教育需求的矛盾。A对 3、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包括ABC A成绩B专业研究和探索C社会责任 1-7 1、孔子十四年携弟子周游列国,是国际教育的先行者。 A 对 2、御在过去指驾车能力,现在指领导力,自信力,自律性。A对 1-8 1、产品发布会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发现能力和展示能力。A对 2、 1-9 1、未来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唯一能够持续增长的是经济创新。A对 2、浙江地区,老师是全科教学,由一个老师教多门学科。A正确 1-10 1、CAS教育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着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训练。A对 2、CAS课程初中阶段要避免进入绘画写实误区。A对 1-11 1、TOEFL家族测评考试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测试的语境基于学术场景。A对 2、TOEFL考试后30天会出纸质成绩证书,并寄送学校。A对 1-12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

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时期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不仅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尽快提高,更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和教育观念上也要转变。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与爱。”那么,只有爱学生的老师,他才能教育好学生,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着这一理想,我在工作中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在学生的进步中体验着自己人生的希望和快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一位真正爱学生,同时学生也爱戴的教师呢? 一、要多鼓励会欣赏。 人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有他的优点。去年,我班上有一个男生,刚分到班里,几个认识他的学生就偷偷向我汇报说:“老师,他怎么分我们班了?在我们小学他可是出了名的能学生。”当我知道了这一消息后并没有带着有色眼镜对他。在后来的几天里,我留意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尽量去找他的好,可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一天大扫除,几个学生站在凳子上擦门上的玻璃。我忽然想起:他是我们班个子最高的,这不也是优点吗。他不用站凳子就可以擦前后门的玻璃呀。我找到他说:“振东,你是我们班个子最高的,英雄总会有用武之地的。”他看了看,调皮的一笑说:“老师我明白了!”。只见他拿起抹布挥动胳臂稳稳当当的站在地上不一会就把后门上的玻璃擦干净了。这时我大声的说:“振东,真棒!”同学们也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激动的流了泪,并说:“这是我七年来第一次受表扬,我是有用的

人,我会努力的。”从那以后他真的很听话,爱劳动。小学同来的学生改变了看法和他成了好朋友。 欣赏学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也是一种智慧。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欣赏,老师的欣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有时会影响孩子一生。所以,我认为,做一个老师不要过多指责学生,要学会鼓励和欣赏。 二、要时刻维护学生自尊。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敏感、自尊。要特别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 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要多一些尊重,少一点轻视。一个成功 的老师,第一就要尊重学生,没有尊重也就谈不上教育。因为每 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老师的尊重。作为教师, 不要因为学生做错事,一时生气,说出有损老师形象的话。学生 犯错会害怕不敢承认,这是爱面子,他们明知道自己做的不对, 仍一意孤行。这时,老师为了学生的自尊,应帮助孩子找出错误 的根源所在,进行暗示教育就可以了,初中生已有了自我反省能 力。给学生留了自尊,教师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对当代的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是家 庭的中心,他们也把自己当中心,心中没有别人。要他们学感恩, 就是让他们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让他们 懂得尊重他人。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观念、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育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梳理学习内容与流程,温故而知新 本次学习,有专家讲座,有学校的经验介绍,有各学科的具体做法,有学科的面对面交流,有学程的编制,有学科基地建设的介绍。笔者根据主讲专家和教师上课顺序,把时间分为13个时段。 第一时段:由浙江省金华市教研室主任王荣文主讲的《高考改革浙江与上海方案对比解读》。 第二时段:由浙江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治研究员周晓燕讲《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学科课程建设。 第三时段:由浙江省义乌四中陈报化校长主讲《义乌四中特色课程建设经验介绍》。 第四时段:由浙江省义乌中学副校长杨胜大主讲《满足选择,全科走班》――行政班和教学班双轨并行走班模式。 第五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刘东升老师主讲《顺应新常态的年级管理工作思考》。 第六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二地理、英语、化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七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陈亚利主讲《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用一份自开学初到第十周的周历事表流水帐的形式向在座学员详细介绍了年级管理日常。 第八时段:浙江师大附中高一物理、政治、数学教研组长分别作本科组经验介绍以及面对面交流。

第九时段:由浙江师大附中周建锋主任主讲《选课走班模式下教育新常态》――浙师在附中因应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分别从浙江高考看教育新常态,为适应新高考的选课走班及新教育模式“三园一导”。 第十时段:由浙江师大课程发展中心主任朱红彪主讲《适应分层走班的学程建设》;介绍什么叫学程?为什么编制学程?如何编制学程? 第十一时段:由华东师大附中副校长高三教师孟祥萍主讲《新高考背景下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介绍了华东师大附中及该校在新高考背景下为适应新高考的一些做法; 第十二时段:由浙江省嘉兴一中沈微微老师主讲《高中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汇报》,分享了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做法。 第十三时段:由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省政治学科基地潘新华老师主讲《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分享了政治学科基地建设的经验。 二、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方案 1.浙江新高考改革 (1)考试科目:分必考和选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其中语文和数学只高考一次,外语可考两次,以最高成绩为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科为选考科目。 (2)考试模式:“3+3”模式,必考三科和选考三科,即必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另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七门选考科目里任选三科参加高考。 (3)考试时间: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在高三年级的六月份全国统考时间考一次,英语可以在高三上的10月份考一次和高三下的六月份再考一次,以最高成绩计入高考得分;选考科目可以分别选择在高二年级后的十月份和四月份参加考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思 考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关于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发布了《广西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两个文件确立了我区新的高校考试制度基本框架,。如何抓住这一改革发展的契机,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进而形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当前每位校长、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一、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课程改革措施各具特点,但基本处在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实施阶段,新高考方案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将高中课改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同时,也为高中学校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课程建设应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问题展开: 一是对学校课程改革价值功能的重新审视。真正实现从分数唯一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意味着对考试文化的根本性突破。 二是在行政班基础上,推进必修课程全面而实质性的走班制。 三是新高考方案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考试选择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选择、规划人生;同时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是考试内容和考试重点的转变,要求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结构的重组将带来教师专业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五是新高考方案中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校录取新学生的依据和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分数不再是唯一的招生录取依据,考试的区分度降低,如何实施真实有效公正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议题。 六是在进一步加大学校自主排课权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建构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推进模式和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特色。 另外,学校教学的具体安排也面临诸多新问题。如有些学校没有看到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将其窄化为排课表等教务工作,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纠结;学校为应对学生选定的高考科目,在课程设计上出现偏科,在教学上甚至重新回到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校也面临办学条件严重不足的问题出现等。 以上问题都是我校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目的在于围绕主题、聚焦问题、交流研讨、才会取得共识。 二、应统筹设计与实施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设计与实施是推进新高考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当务之急是围绕主题,聚焦问题,研究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聚焦新时代教育改革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聚焦新时代教育改革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下高校不断追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主提,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探讨,从目前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自己的阐述,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心修养和民族精神,它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增强自我认可度和提升自信心。我国越来越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问题,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在世界上斩落头角。当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很多的实质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重大课题和研究。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大高校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的看重。国家发展伴隨的就是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也随之提高。从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我国的教育依旧沿用苏联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不够灵活。在教学上,对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粘结性不够,无法把创新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做得不够完善。2、没有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很多都毕业于专业的院校,在教学水平和能力上比较欠缺,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略显薄弱,无法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3、高校的教师在上学阶段接受教学已无法跟上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任教后会把这种传统教学继续沿用至自己的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术科方面的双重提高,无法把新的知识和思想传递给学生。 二、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建议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怎样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怎样把教学和社会相结合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1、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要求,就无法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在这样传统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动在讲,学生被动的在听。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只会有板有眼的进行,不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和被动的在学习、接受知识。新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新课改转变教学的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不再是被动强制的让学生去接受知识。在教学的课堂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强调自由与自主,并且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反思。 【关键字】:自然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归于自然”,重视儿童的天性发展,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卢梭与《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 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中,卢梭也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勇猛的战士。”①卢梭生于瑞士,自幼勤奋好学,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这种嗜读习惯,使他很早就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岁到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卢梭在各地漂泊,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同时年轻的卢梭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界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卢梭一生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多方面,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其中,最能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总体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国家发展面临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为:站在了新的起点、明确了新的方向、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动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是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1949年,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是20%和6%,高中入学率1.5%,高等教育入学率0.3%,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到2010年,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小学净入学率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整体水平超过

中上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高校在学总规模3105万,是1949年的265倍,已跃居世界首位。我们用6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用9年时间实现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走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95位左右,而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在全球排名50-60位。 第二,现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渠道。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同步发展。2010年,全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1300万,在校生3500万,分别占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民办教育从小到大,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2万所,在校生3393万人,占中小学生的6.9%,本专科生的21.4%。1978年至2009年,出国留学162万,来华留学生164万;还在近百个国家(地区)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第三,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特别是近些年,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目前,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去年,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浅谈新形势下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新形势下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及对策 摘要:2010年国家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改革成为十二五期间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教育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对可能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分别在行政组织、教师观念、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旨在帮助教师们积极面对挑战,不断进步,促进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教育改革障碍对策 一、引言 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发展中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 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

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教育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在这种背景之下,2010年国家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教育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对可能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因此,对于学校行政机关、课程改革者和一线的教师而言,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革中的障碍与对策 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行政组织结构、教师观念、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学生的参与、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等。 1.行政组织。在中国,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教育的垄断。校长往往是整个学校的最终决策者,而校长工作往往以完成政府任务和实现自我目标为出发点。由于缺乏影响力,一线教师往往只能根据校长的意图进行教学。学校发展过多地着眼于短期效果,从而

(完整版)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 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1946 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 %;有大学207 所,在校生只有15. 5 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 - 2001 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 倍,中等教育60 倍,初等教育30 倍。2001 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 5 % , 升学率95. 45 % , 初中毛入学率为88. 7 %,高中毛入学率为42. 8 % ,2003 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7 %。15 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 85 年,文盲率从1982 年的31. 87 %下降到2000 年的9. 08 % ,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62 年的2. 33 亿下降到2000 年的0. 87 亿( 图1 ) 。教育投入从1 9 5 2年的占GDP1 . 7 1 % 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过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就像天平一样灵敏,正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育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25 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 0 %、78. 2 %、62. 0 % ,东西相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 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 %的任务艰巨。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 6 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 7 %。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