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原理综合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综合论述题

综合论述题

1、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发展理念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

1、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发展动力。理论创新的来源于实践创新活动的需要。人类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现成的生存条件而生活,而是人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使之符合自己的需要。实践创新不断生成人的新需要,开阔人改造世界的范围,改进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手段和条件,这些都是理论创新的素材,没有实践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理论的重大突破,因为理论创新作为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是根据实践所提供的新的经验材料来认识新事物、发现新关系、揭示新本质、创造新概念和新学说,建立新体系。实践创新推动着理论创新。

2、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和提升作用。理论创新虽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但理论创新不是完全盲目地从属于实践创新,相反,它具有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和水平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实践创新越发展就越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就是在互动的作用机制中共同前进的。

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一对矛盾,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目的、动力和深刻根源,理论创新作为实践创新经验的观念升华和理论再现,又是进一步的实践创新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二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方面,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指导作用并不意味着理论创新先于一切实践创新而独立存在,理论创新本身是在实践创新中形成的,是对实践创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理论创新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完全亦步亦趋地反映实践创新,它或者具有超前性、前展性,或者往往滞后于实践创新,因为“生活之树常青”,实践和时代的步伐客观地向前推进着。

2、国家大数据战略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次,它导致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兴起。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2、国家大数据战略是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开端,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将对我国未来的现代化事业及国际地位带来重大影响。大数据是一个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产业,大数据技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各个领域的运行效率,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集约化程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浪潮大数据一体机的发布对中国发展大数据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而基于行业化应用的大数据整体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可行性战略。有业界专家表示,大数据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领域,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全球发达国家已经展开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战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

3、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1、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之所以将对外开放当作基本国策,是因为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给各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已经错过实现现代化机遇的情况下,必须实施对外开放,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①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②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③对风险要有清醒

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的原则,提高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④积极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供给侧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与作用”

1、社会改革的实质是指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一定社会制度的后期,向新社会制度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还出现了新社会制度的萌芽。这时的社会改革,虽然以维护旧社会制度为主旨,但又往往包含着承认甚至促进新社会制度萌芽成分的内容。

3、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总之,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

因此,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

值的关系”

一、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休系。科学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与实践相对应的理论成果相对缺乏,因此,新的阶段必须重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更好的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二、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1、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

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2、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性,人类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改造对象世界,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或价值追求。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追求真理是为了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特征的科学认识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接近和把握真理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个意义上说,对价值的追求不但主导和规范着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包括科学认识活动在内的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目的之所在。真理和价值的联系和统一并不是理论抽象意义上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与价值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不断地促进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深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6、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种“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主体,颠覆唯物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专家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定义是:其根本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此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还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历史虚无主义严重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误解,是唯心主义分析方法。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以史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2.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要全面地、客观地把握历史材料,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只有牢牢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才能透过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果离开了这一基本点,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中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