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它有多远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它有多远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它有多远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它有多远

它有多远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远近、移动的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在找地雷游戏中,体验有了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动中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科学态度: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篮球、钢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将三个球容纳的带网格的大纸。如果篮球过大,可以变换为其他网球、玻璃球等进行替换。

教师准备: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的板贴,网格帖;或者与之相对应的PPT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教材中的图片。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谁的回答更具体,怎样能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学习。

(一)是远还是近。

1.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贴出篮球、钢球、兵乒球,也可以在PPT中投影3个球的位置关系。可以组织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借助上节课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3个球的位置。先在组里说一说,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关注到,诸如“钢球与乒乓球都在篮球的右边”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更好、更清楚地表述它们的位置关系呢?引出活动主题“是远还是近”,教师适时讲解借助“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表示物体的位置。

3.练习使用“远”“近”“更远”“更近”等词语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师先点评一位学生的

描述,并进行梳理,再适时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描述按教材的格式板书在黑板上。本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PPT的样子将3个球的位置摆好,尝试用“远近”描述他们的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断与评价。

4.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找不同点:描述对象不同,“钢球”“篮球”“乒乓球”都分别作为描述对象出现;选择参照的物体也不同。对于每个描述对象,都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参照物体,描述的远近有所不同。如描述“钢球”,就选择了“乒乓球”和“篮球”分别做参照,描述的远近不同:“钢球距离乒乓球近”,“距离篮球远”。

找相同点:相同点很难被发现,需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再次运用归纳与抽象能力。有了上一节课的训练,加上教材的排版方式,以及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提醒学生,降低了比较、归纳的难度。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本质属性上的相同点,即描述对象、物体1、物体2。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提炼出描述一个物体的远近是相对选择参照的物体(物体1.物体2而言的。

5.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远近”虽然能在比较的过程中更清晰地描绘物体所处的位置,但是“远近”还比较模糊,到底有多远,到底有多近,还是不清楚,往往需要选择两个以上的参照物才能描述得更清楚。那该怎么办呢?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来把远近表示清楚呢?从而引出下个活动,从定性的描述过渡到定量的描述。

(二)距离多远。

1.出示教材图片。

2.引导学生使用“A在B的××边,距离B××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3.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启发学生比较各种不同的描述,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表达环节,建议学生说教师写,引导学生点评并梳理黑板上板书,并且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来,便于后面的抽象概括。启发学生参照活动1,寻找针对不同的球的多种位置描述中的相同和不同。上节课已经学了方位描述,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提炼,重点放在引导距离描述。

找不同点:描述的对象“钢球”“乒乓球”“篮球”等不同,选择参照的物体篮球”“钢球”等不同,方位“东边”“西边”等不同,远近“8格”“6格”不同。

找相同点:上节课已学习方位描述,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在描述距离部分,教师可启发学生归纳提炼“长度多远”“定量距离”或“远近”),并让学生说出此“远近”与上一活动中的

“远近”有何不同。结合板书进行分析,“钢球”“乒乓球”“篮球”是需要描述的对象,“篮球”等都是描述方位和距离的某个参照“物体”,“东边”“西边”都是方位,“8格”“6格”都是长度(定量距离或远近)。描述包含4个要素,即描述对象、某个物体、方位、远近(定量距离或长度),描述格式都是“描述对象”在“某物体”的“方位词”“长度”.

4.练习使用网格更加清楚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本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个小组按照板书或PPT的样子将3个球的位置摆在网格上,尝试用网格数描述他们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变换他们的位置关系,再次进行描述。小组内一人描述,其他人倾听后进行判断与评价。体会借助定量的距离能更好更清楚地表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5.同时还要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除了用网格数、地砖数表示远近,还有没有能够更清晰地表示远近的方法?引发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思考,如第几棵树、第几个路口、第几间教室,等等,为下面的应用活动奠定基础。

(三)找“地雷”。

1.明确任务: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地方,埋下“地雷”。在活动手册上画一张找“地雷”的路线图。

2.路线图指导。

给“地雷”做上标记。

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以及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

注意安全。

3.小组其他同学按照“地雷”路线图寻找“地雷”。

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地雷”的?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2018年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尬藏的是什么? 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教学重难点: 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教,、学生动手实验 2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师巡回指导。三、汇报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 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四、拓展延伸气体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师总结: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鱼就是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教学目标: 1、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2、尝试不同的工具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教学重难点: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教学准备:清水、盆、沐浴乳、洗洁精、肥皂、洗发乳、塑料管等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 1、游戏“抓泡泡”引入。这泡泡是从哪来的吗?是老师做的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制作出吹泡泡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素材-期末复习资料

湘教版四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分为种皮和胚。 种皮:保护种子。 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分为: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子叶: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种子萌发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些种子还需要阳光。 3、植物幼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幼苗的高度,叶子的数量、大小、宽窄都会发生变化。 4、花盆底部垫瓦片的主要作用: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5、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应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6、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第二单元:生生不息 1、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命能够延续、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 2、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组成。 3、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昆虫、风、水、人工)传到雌蕊顶端,这个过程叫传粉。花经过传粉后,花瓣会脱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4、不同的传粉方式: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5、植物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开花结果)和无性繁殖(通过根、茎、叶繁殖)。 6、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植物的新断面。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 ②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苹果、梨、桃等果树,都是进行嫁接繁殖的。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8年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的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溶解”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观察、描述溶解现象,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尊重事实,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溶解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动物的反应”单元,认识动物的感官和功能。知道动物是通过一些器官感知环境的,珍爱动物、探究兴趣、愿倾听、乐分享,多角度认识事物。 “太阳和月亮”单元,知道太阳发光发热,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知道用太阳辨认方向,知道月相的变化,培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坚持住。 “物体的位置”单元,知道用方位、远近描述物体的位置,激发兴趣,乐于表达,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尺子的科学”单元,了解尺子科技史,认识在比较时统一标准的作用,尝试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尺子,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体会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 教学措施: 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课时安排: 光明山小学刘瑜 2018.9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以“作用与变化、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内容为重点,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安排了“推力与拉力”“植物的生长”“四季”“磁铁的奥秘”和“多彩的人工世界”5 个主题单元, 13课。选择儿童常见的橡皮泥、皮球、磁铁、折扇、人、动植物、四季等为探究对象,布设了28个丰富有趣的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小制作、小实验、照顾植物、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通过观察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效果来认识推力、拉力、弹力磁力;通过探索阳光、水、冷热(气温)等因素对植物生长、人和动物活动的影响,发现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春夏秋冬的特征和四季变化的影响;通过认识人工世界的物品特征、结构和功能,渗透技术思想,引导学生主动追寻引起事物变化的成因(或作用条件),渗透结构与功能的关联,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教材按“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编排推、拉及其相互作用的认知顺序,从“推拉游戏”入手,让学生直接体验推力、拉力作用,引领学生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认识常见的推力与拉力”;再让学生经历制作橡皮泥玩具和挤压、拉伸弹簧、皮球、皮筋等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这一作用效果,渗透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长”,按功能和认知层次布设“植物角”“植物在生长”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三课。第一课先让学生建植物角,观察、辨认植物,制订照顾植物的计划,旨在为本单元的后续活动提供多样本探究对象,为下一课设计实验和制订观察计划奠定基础;第二课引导学生边照顾植物边观察、测量并记录植物生长的信息,旨在为下课归因分析提供证据,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测量、记录等技能;第三课旨在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课的观测记录,寻找植物生长不好的原因,分享交流照顾植物的经验,归纳得出植物生长需要水和阳光。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线索,围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编排了“植物生活的秘密”、“多种多样的动物”、“声音”、“信息的传递”、“水的变化”、“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6个主题单元、53个活动。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本单元由3课书组成,第1课“植物的身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各大器官的作用;第2课“根与茎的奥秘”是在观察根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根、茎的作用;第3课“神奇的叶片”则利用科学史激趣和引领,通过实验研究和直接呈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本单元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由5课书组成。第1课“动物的特征”先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特征作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分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三个领域来具体研究动物的这一特征,其中,第2课“水族的公民”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第3课“吃奶长大的动物”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获取食物的适应,第4课“飞翔的精灵”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的适应,与此同时,通过每一课的学习再次体验动物的多样性;第5课“珍稀动物的保护”是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第3单元(声音):本单元由“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4课书组成。 第4单元(信息的传递):本单元由“信息”、“书信和标志牌”、“电报与电话”、“信息时代”4课书组成,这是1个既与本册训练重点相关联、又能体现科技史特色的单元。 第5单元(水的变化)):本单元由“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课书组成。 第6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单元(每册都有),都是对全册教材的探究技能训练重点的回顾与总结,并用又一次的活动来进一步强化、提升,而本册教材是在总结了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之后,通过“恐龙之谜”的活动来巩固、提升的。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进行主动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等。 尝试探究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认识是什么”提高到“探究为什么”。 能由“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可探讨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尝试自己制定简单的实验(如对比实验)计划,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科学

2019-2020年度二年级科学(上)整体备课 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见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院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在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溶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示例聚焦一类比举证一提炼概念一判断检验—拓展迁移”的活动流程,建构溶解概念,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对比实验、制作与调试等技能。 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本课教材采用“分分总”的结构构建单元,按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思路,布设“兔子的反应”“蜗牛的反应”“有趣的动物反应”三课,重点训练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对比实验、描述等技能。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类比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功能,观察发现兔子感知环境的特点再针对蜗牛的不同感官,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各自的功能,最后采用观察交流会的方式,驱动学生了解更多动物的感官功能及对环境的反应,让学生体会到了解这些反应对更好地关爱和饲养动物的意义。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是儿童经常感知的天体,教材中布设“发光发热的太阳”“看太阳认方向”和“变化的月相”三课,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太阳和月亮,发现并应用其特征、运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收集证据、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一课旨在引领学生寻找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和太阳对动植物、人类的影响的证据,体会阳光对生命的意义;第二课旨在引导学生依据太阳晨升晚落与东南西北的方位关系,学会“看太阳认方向”,为下一单元描述物体的位置做好铺垫;第三课旨在引领学生有计划地长期观察月相,自主发现并描述月相圆缺变化的特点。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教材中布设了由定性到定量描述物体位置的两课它在什么方位”和“它有多远”,用“小猫在哪里?“旗杆在哪里?”等活动引领学生描述物体的方位、远近,抽象归纳位置描述的要素,用“小兔子吃萝卜“找地雷”等趣味游戏,驱动学生自主运用前面的方法描述位置,判断位置 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教材创设“没有尺子测量课桌长度”的需求情境,驱动学生重演尺子科技发展史中那些关键的步骤:身体尺一物品尺一标刻度的尺子一统一长度标准一现代尺子,引领学生了解尺子技术发展史,感悟“统一标准”带来的便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测量、制作、评估等技能。 教学建议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加强教学组织,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明确观察要求,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整理

湘版科学三下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1.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但人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模糊的、不一定准确,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_指针式温度计等。 3、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 36.5℃—37℃。 4.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5、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使用工具——温度计、量筒、量杯测量的活动中注意:读数要平视。俯视会多读、仰视会少读。) 6、零下六摄氏度写作 -6 ℃;九十四摄氏度写作 94 ℃ 。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 7、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8、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2 热胀冷缩 1.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3.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加热后,铜球___不能___通过金属环;冷却后,铜球__能_通过金属环。这说明铜球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受冷时体积____收缩____,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湘科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 教案

第一单元第1课《推拉游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但要逐步过渡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达到物、我的分离,即科学的客观性,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一些因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其共同特征。教材按概念建构的认知流程:“示例聚焦(“推手”与“拔河”游戏)一一类比举证(“你还在什么情况下用到了推和拉")一归纳提炼(初步认识什么是推力、拉力)→拓展迁移(寻找生活中的推力与拉力的例子)”,同时按由近及远、由自身直接体验到间接观察的顺序(“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编排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游戏的体验中,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等探究过程,引领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体验中觉察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可能存在关联,初步建构推力和拉力的概念。第一个活动(“推手与拔河游戏”)包含两个小活动,一是推手游戏,感受推的用力方向及用力后身体的感受;二是拔河游戏,感受拉的用力方向及用力后身体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受与体会推与拉的作用效果的异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并比较、分析生活中更多推与拉作用的实例,接着用场景讨论图,引导学生在调取已有的感知经验基础上,加以梳理和提升,初步建立推力与拉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前一活动的拓展迁移,教材中给出了四幅图片,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图中所绘画面呈现的是推

力还是拉力。在四幅图片中有两幅有人出现,还有两幅图片则完全没有人出现,旨在引领学生类比推理物体对物体的“推、拉作用”,逐步拓宽推力、拉力的作用对象,关注力的共同特征“相互作用”",隐性渗透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改变运动”“改变形状”,加深对“力”的认识,达到物、我的分离,即科学的客观性。 活动1是活动2的铺垫,建议活动1教师定位于“教”和“扶”,活动2教师定位于“扶”和“放”。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 的相同与不同。 3.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认识力与改造自然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重点: 体验并感悟用力的感受,并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似与不同。 四、教学难点: 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似与不同;安全、有序的教学组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今天的科学课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推力与拉力 推拉游戏 教学目标 1.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感受推力与拉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推手”“拔河”游戏,观察、体验推力和拉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更多推、拉活动的感受与体验,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推力与拉力的相同与不同。 3.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认识力与改造自然之间的关联。教学重点: 体验并感悟用力的感受,并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似与不同。 教学难点: 分析推力与拉力的相似与不同;安全、有序的教学组织。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今天的科学课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 活动1 “推手”与“拔河”游戏 第一个游戏的名字“推手”游戏,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怎么做呢?先请两名同学上前给大家演示一下。两人面对面站立,同时后退一步,并伸出自已的 右臂,掌心相对。老师说“开始”后,两人同时用力推。在这个游戏中谁的脚先 移动,谁输;谁的脚后移动,谁赢。比一比谁更有力气。 可以多比几次,在推的过程中,体会下你胳膊的感受。 刚オ我们在“推手”游戏中用的力叫——推力。大家一起说一下——推力。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 第二个游戏的名字叫“拔河”比赛,同样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同时需要 根小木棍。怎么做呢?先请两名同学上前给大家演示一下。两人面对面站立,同时后退一小步。两人分别伸出右手握住小木棍的两头。老师说“开始”后,两人

同时用力拉。在这个游戏中谁的脚先移动,或者木棍先离开手,谁输;谁的脚后移动,或者木棍后离开手,谁贏。比一比谁更有力气。 可以多比几次,在拉的过程中,体会下你胳膊的感受。 刚オ我们在“拔河”游戏中用的力叫——拉力。大家一起说一下——拉力。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拉力 讨论:;通过两个小游戏我们认识了推力和拉力,与周围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在推和拉时,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力。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你用力推对方的时候,对方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你用力拉木棒的时候木棒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有了这些活动感受后,你对“力”有什么认识? 活动2 认识常见的推力与拉力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和拉力,你会判断吗?看看书中这些场景中,哪些地方有推力或拉力的作用?说一说这些カ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与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汇报交流:逐一说说图片中什么地方用到了什么カ,可能会产生什么效果,并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巩固;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图片分析(机动,灵活处理) 六幅图片,将属于推力的用红色笔圈出,属于拉力的用蓝色笔圈出。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 1 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 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板书课题)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观察大豆的种子。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 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⑶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一用于171班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 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

湘教版小学3至6年级科学复习资料1

湘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土壤 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2.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3.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4.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第四单元水 1、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测量水的体积用(量简)或(量杯)。 2、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流水有力量) 3、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 4.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 第四单元空气 1.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有(重量)。 2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中有灰尘,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 第五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

20189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计划资料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 出发,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征或性质,学 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 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从而 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为起点,选用常 见的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 对象,以了解其特征变化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 上进一步训练并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 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引导 学生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 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溶解”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观察、描述溶解现象,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尊重事实,激发探究兴趣,体 会溶解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动物的反应”单元,认识动物的感官和功能。知道动 物是通过一些器官感知环境的,珍爱动物、探究兴趣、愿倾 听、乐分享,多角度认识事物。

“太阳和月亮”单元,知道太阳发光发热,知道太阳东升西落,知道用太阳辨认方向,知道月相的变化,培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坚持住。 “物体的位置”单元,知道用方位、远近描述物体的位置,激发兴趣,乐于表达,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尺子的科学”单元,了解尺子科技史,认识在比较时统一标准的作用,尝试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尺子,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体会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措施: (1)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 (2)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明确观察要求,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1、必须准备好观察材料。 2、把握各课的观察重点。 3、掌握观察活动的基本步骤。 (4)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案

认识水 学习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学习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学习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学习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

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看看是否能验证水的这两个特点。小组长领取材料。 3、生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水会流动。(板书)。 5、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橡皮、木块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强调常温、常压是条件,因为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5.知识扩展 提问: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液体吗?学生交流。 四、体会水资源匮乏对我们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师:水不但美丽,而且是生命之源,它孕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是可供人们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大家请看:(出示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和咸水湖中的水,只有3%是淡水,而淡水中还有许多不能被开采的深层地下水。水蒸气等还有地球南北两极冰山占了76%。(从形态来看,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之分)。地球上的水虽然比较多,但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8年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 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 的是什么? 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 1)按照"没 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 危险。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 →微粒→"化"在水中。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 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 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 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教学重难点: 观察溶解现象, 了解溶解过程教学准备: 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 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 否溶解?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 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用具:课件。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 1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1.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板书课题) 二. 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观察大豆的种子。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⑶ 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一用于171班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 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 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 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入学教育 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 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 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

第一单元溶解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 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 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把看 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 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 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 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 师相机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 2 :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 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5.1做尺子

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 第一课做尺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如拃、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等)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设计、制作测量工具),并完成任务。 2.技术和工程 能口述制作尺子的需求目的;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口述做尺子的想法;能模仿或按图示方法学做一把尺子。 3.科学态度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创新意识。 4.STSE 体验、学习生活中的尺子的发明史,了解尺子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长短不一样若干)、木条、塑料条、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读一读:比高矮,测短长,做尺子,来帮忙。 (二)新课学习 1.测量桌面的长度 (1)学习古人,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用手测量课桌,看看有几拃。 (2)讨论:大家量的都一样吗?为什么呢? (3)思考: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

(4)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的含义。 (5)出示小方块和小木棒,各小组可自行选择测量单位,测一测,量一量。 (6)思考:怎样做才方便测量? 2.制作尺子 (1)明确任务:用小方块或小木棒制作尺子,十个刻度作为一尺。 (2)制作指导:把10个小方块或10根小木棍放在硬纸板上连直,以1个小方块的边长或1根小木棍的长度为一个刻度,在硬纸板上依次画出十个刻度,用小剪刀减去硬纸板上多余的部分。 (3)展示尺子。 3.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科学书的长和课桌长,并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用“×个小方块”或“×根小木棍”表示。 (2)讨论:大家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三)整理,下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