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以多维度空间整合为基础的城市设计初探

——以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

曾晔,熊伟,李冰华

摘要;在城市规划面临转型的挑战下,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也面临多重挑战与变化。本文以益阳市中心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摒弃城市设计偏重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惯例,探索建立一种“功能”、“形态”、“时间”、“记忆”、“感知”多维度空间整合的城市设计方式,以深化城市设计各要素和设计内容,从而推进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的更新与发展。

关键词:多维度城市设计益阳市整合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作为非法定规划的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热门之一,它在城市建设管理与直观表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提升法定规划科学性的重要技术工具。但城市设计在编制过程中,过于强调物质空间形态的塑造与表达,而对非物质空间的表达认知不足。因此,如何在城市设计中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的趋势。

2 多维度空间的基本构建途径

多维度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是相对于单

一平面关系而言的。城市是由不同的层级要素

叠合而成,每一层级要素都有其自身内在的理

性与机制。在城市设计当中,多维度设计可理

解为对应“连锁”概念,是整合不同类型的“城

市片段”和元素,是完成兼顾形态维度设计的

多维(认知的、社会的、视觉的、功能的和时

间的)综合设计,也更关注于城市设计物质与

非物质层面的强化与互补。多维度的城市设计

图1 多维度空间整合构架图

是一个为人创造较佳场所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生产”它们。多维度的城市设计的领域与属性既是统一的,又是多重的,应以此为依据,对其内部不同的专业内容进行整合,使专业之间触类旁通,串联成体。

如果以区域统筹观、历史人文观、以人为本观、生态保护观、和谐发展观为主导价值取向,根植于规划用地内的本土特定文脉语境之中,可将城市设计的多维度空间分为功能维度、形态维度、时间维度、记忆维度与感知维度,形成树枝状发展的逻辑链,以打破单一与单纯物质形态设计,创造复合多元的场所。

2.1 功能维度(Function)

摒弃传统的城市用地的单一功能,以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的城市四大功能为理念,在城市规划用地的功能中,从用地现状出发,混合土地使用,加入新兴社会潮流下的互联网、物联网、运动、休闲、旅游等新生功能,形成复合多元的用地模式功能,发挥规划用地最大的效能。

2.2 形态维度(Space)

从自然特征、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出发,塑造规划用地的整体空间形式,突出空间廊道、节点、界面、天际线、建筑形态、开敞空间、标志物等城市形态要素的设计,以“识别-界定-控制-再造”为手法,落实各功能要素的空间布局,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

2.3 时间维度(Time)

时间奔流不息,永不静止。在城市设计中,功能与形态的设计并不能如植物景观涉及一样,给人以时间的流逝感。因此,以时间的线性视角为出发点,通过植物种植设计与市民时空活动、晨景、暮景、雨景、雪景、历史残片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植物季相的变化,是城市设计中时间维度的核心所在。

2.4 记忆维度(Memory)

城市有其演变的进程与残留的文化碎片,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并置于城市设计系统之中,在本土历史长河之中寻找具有市民群体性记忆特征的物化实物(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化小品等),可作为城市设计的灵魂之一。

2.5 感知维度(Sensation)

以人为本,对城市家具、园林小品、出行系统、慢行系统等城市公共物品进行精细化设计,满足市民乐、购、娱、闲、情、商、游的多种需求,充分满足人的各类心理感受。

3 设计实践探索

3.1 项目概况与特征

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区域地处资江两岸,位于城市核心区,西起资江四大桥,东至资江二大桥,北到五一路,南抵滨江路,全长15.1公里,河道宽度为300米-950米不等,滨江风光带以外控制用地宽度从130米-650米,规划总面积为12.9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

作为一座因江而兴起的城市,资江两岸体现了益阳市“山水相依、山水相融”的城市特征,积淀了河运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记忆,保留有益阳古城墙遗址、白鹿寺、五马坊牧师楼、斗魁塔等历史文化古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状资江两岸功能混乱,土地利用不合理,公共设施用地较少,低层次的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比例较大,绿地总量偏少,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欠佳,滨江地段根本没能体现城市应有的活力与魅力,与其作为城市核心的地位完全不匹配。为激活滨水空间活力,建设丽都益阳,益阳市开展了资江两岸城市设计工作。

3.2 五维空间设计方法

3.2.1 功能维度构建方法

1、梳理功能:突出四大综合功能

以两岸现有的现状建筑、非物质文化等为切入点,梳理生态功能、城市功能、文化功能等三大主要功能,重点发展商业、居住、休闲、物流等用地与空间,建设和改造文化商贸集中区及历史街区,增加资江两岸的旅游休闲功能。规划形成“一江两带,三轴四心,九片多点”的用地布局模式:一江即指“资江”,“两带”为资江北岸与南岸的绿化带,“三轴”为青溪路、金山路、马良路、龙洲路等形成的沿江城市发展轴,“四心”即文化中心、生态中心、商业中心、主题居住中心,“九片”包括江景居住生活区、传统文化体验区、综合商贸服务区、魅力滨水新住区、田园生态体验区、山水文化生态区、滨水主题新住区、乐活风尚休闲区、沿江港口工业区,多点为青龙洲、大码头、太一地产等多个重要的节点。

2、复合用地:混合土地使用,发展立体空间效能

规划打破单一土地利用性质的惯例,采用“商业+居住”、“办公+居住”、“公建+居住”、“旅游+商业+游憩+休闲”的4类用地混合利用类型,并采用旅游综合体、办公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的3类综合体形式对其进行分类界定,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规划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空间上采取“地下2层停车+地下1层商业+地面绿地+地上居住、办公或公建”、“地

下停车+地面商业+地上居住”、“地下停车、商业+地面旅游休闲”等空间布局模式,引导城市功能空间立体化发展。

3.2.2 形态维度构建

1、空间形态:山水相融,形态各异

遵循“起伏有致、收放有度”、“群体和谐、重点突出”、“色彩宜人、环境优美”的要求,采用高宽比、屋顶形式、地标设定、间奏美学作为形态空间修正因子,对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体量、建筑退后、建筑视线、建筑通风、建筑风格与形式、建筑色彩、标志性建筑等空间要素进行了规划与控制,形成“一核、四心、一山、一水、两岸”的空间形态格局,实现山与建筑、水与城市之间的交相融合。

图2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图

图3 整体空间形态结构

2、滨水天际线引导:突出巧于因借主题

以资江水面为近景、会龙山山群为借景,利用《欢乐颂》这一世界名曲为形态乐谱母题,以太一新城、会龙山两个制高点为引领,东西两翼依次渐减,并以人眼水平视角视域确定其对对岸区域的控制范围,采用层层退台、步步高升的视线控制手段,形成北低南高、跌宕起伏、高潮不断,南北辉映的效果,形成丰富的沿江景观界面。

3.2.3 时间维度构建

1、季相变化:突出植物季相的设计

通过对植物时间季相的有效把控和推敲,将规划区域分成“芦花飞雪、古韵流芳、峰峦叠翠、花海融春、碧草如茵、绿荫鹤舞”六大季相,分别体现以杜鹃、白玉兰、紫玉兰、樱花等为主的浪漫春季之景,以水杉、池杉、落雨杉、枫香、银杏、乌桕、芦花等为主的金色秋季之色,以三色堇、孔雀草、一串红等花卉和其他乔灌木为主的彩灿热烈的夏季之光,和广玉兰、松树等为主构成的寥寥冬季之风,形成“景、色、光、风”四季有别、四象合宜的绿化空间。

2、时间流逝:突破现状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种植设计

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突破防洪大堤常用的钢筋混凝土形式,按道路空间、堤顶活动空间、大堤坡面空间、滨水滩地空间等层次实施立体绿化,对已建成的硬质堤坝实施改造,采用垂直挡墙绿化、阶梯式花坛和宾格等方法,在原有的堤岸上进行植物覆盖,利用种植槽等形成丰富多彩的软质绿化景观。同时,沿河水向江滩分成挺水植物-水生植物-乔木植物的三层结构,大量采用水杉、柳树等落叶植物与乡土植物进行多样性植物种植搭配,形成错落雅致的多相景观。

3.2.4 记忆维度构建

1、整合历史和文明的碎片,重构资江两岸独特的历史文化。

整合历史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河运文化、名人文化等)、自然生态文化(湿地文化、生态文化为主等)、现代都市文化(休闲文化、工业文化等)3大类11小类的文化基因,重点保护历史建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雕塑等多种景观小品形式进行物化,在原资江十景的基础上重构新的资江十景,分别为:青洲烟雨、古渡归帆、三台晨曦、古城堞影、志溪叠翠、会龙栖霞、白鹿晚钟、裴亭云树、斗魁皓月、西湾春望,展示出资江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历史文化风貌。

2、局部文化节点:突出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以益阳老火车为例,保留和改造了原有的老火车站建筑,并将原来的老火车轨道进行保

留,采用现代的橘黄、红色等色彩进行更新,使原来废旧的铁轨和建筑物焕然一新。同时采用当代盛行的“LOFT”景观改造理念,采用钢架、木材等现代工业与自然材质进行混搭,用软质的乔灌木对新旧材料之间的对比进行软化,最终形成了既具有历史厚重感觉又间距时代特征的新文化景观,成为益阳市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片段。

3.2.5 感知维度构建

1、感知维度空间的选择

以城市形象CIS(city identity system)系统理念为前提,突出城市空间的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环境识别的三大感知识别特征,重点对城市公共空间、慢行空间、植物绿化空间、城市色彩、通风廊道等城市公共活动较为集中、城市尺度宜人、绿化景观突出的空间进行设计,给出详细的设计解决方案。

2、亲水空间营造:尺度宜人,活动适人

将河岸分为自然生态岸线、滨水休闲岸线、硬质草坡岸线、亲水游憩岸线等四类,重点关注对市民公共活动集中空间、散步休闲空间、绿化游赏空间、休息停留空间、商业配套空间五类空间中的不同亲水平台的尺度营造,规划设置祥云广场、碧津晓渡、西湾春望、大码头等25个亲水平台,对景观材质、植物配置、小品雕塑、园凳园椅等进行了仔细推敲,以塑造尺度亲人、闲雅清新、错落有致、以小见大、视野广阔的滨水、亲水、乐水空间。

3、慢行空间设计:移步异景,动态体感

采用慢行与机动车分流的方式,将机动车交通流控制于滨水绿地空间外围,围绕资江滨水区的带状绿地空间布置慢行环

线,自行车道全线贯通,并设置坡

道可自由上下防洪堤,宽度控制在

1.5-

2.5米,采用彩色沥青铺装。

步行道宽度大于2米以上,满足3

人以上通行,采用碎石或小尺度砖

块进行铺装。同时,充分利用现状

二级平台设置自行车道,以

500-1000米的服务半径为单位共

设置自行车租赁点36处,每个租

赁点设置15-20个自行车道。图4 资江两岸城市设计成果体系

3.3 五维空间设计的整合与构建

以五维空间的城市设计手法为基础,通过强调山与水的对话、构建城与景的对话作为纽带,以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作为成果表达形式,形成“1+4”的城市设计编制成果体系,并将开敞空间设计、绿化景观、建筑形态、夜景亮化四大专题规划设计与总体城市设计相结合,以详细地段的设计作为归宿,建立了一套从全层面出发,以全空间为视角,以全要素控制为要求的城市设计成果体系。

4 结语

在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下,城市多元功能和社会各类型的需求愈来愈多,城市设计面临的挑战也将日趋复杂,它也更需要在基于传统城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与转型。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益阳市资江两岸“五维”空间的滨水区城市设计探索,整合城市设计多维度空间,既能为益阳市中心城区滨江地段的更新与改造提供引领与导向,打造“魅力资江、山水益阳”的特色城市品牌,又能用以解决当代城市设计中普遍存在的“空间迷途”现象,寻找出一条真正联通未来城市发展,满足市民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四感的感受的设计方法,为滨水区的城市设计提供相关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8.

[2] 卡莫纳等编著;冯江等译.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的维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8.

[5] 陈沧杰,王承华,宋金萍. 存量型城市设计路径探索:宏大场景VS平民叙事——以南京市鼓楼区河西片区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3,(5):29-35.

作者简介

曾晔,研究室主任,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熊伟,总工,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李冰华,工程师,益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孙立军

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孙立军 发表时间:2018-12-25T11:02:12.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孙立军 [导读] 摘要: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开展,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院黑龙江大庆 163316 摘要: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开展,能够直接影响城市的精神风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结合城市中各类建筑物建设的情况、城市发展的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科学分配资源能源,发挥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整合运作的价值。文章将结合当前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概念 1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是保证一个城市整体发展合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与城市居民工作及生活的正常进行紧密相连。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是针对很多因素开展的,比如:建筑、空间、公共设施、功能等等一系列问题,以此将城市良好的精神面貌与经济实力体现出来。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为居民营造一个优质且良好的居住环境,以此得到广泛城市居民的认可。与其他工作相比较,城市规划更加的复杂且繁琐,该项工作实施的前提必须要全面的掌握城市空间布局情况,从而保证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城市树立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让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切实的感受到城市所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与生活动力。城市规划中有一些不能忽视的公共建筑,即医院、学校、宾馆、图使馆等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不管是在位置还是其他方面都要保证符合城市居民的各项需求。城市设计工作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建筑外形、景观及各项目所实施的,其概念具体体现在:城市设计能够对城市自身的机能与形态规则进行约束,保证城市建筑造型与结构的统一规范性;城市设计关系到城市外在形象的创建,关系到一个城市在其他城市与国家中的形象是否良好;城市设计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体现,是想要通过设计将城市的魅力展现给外界,能够让所有人看到城市中各项设施都得到了合理的安排,能够有效的满足城市居民不管是对美观、经济还是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2我国城市规划现状 城市规划法规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当中的重要核心,是保障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早已制定相应的规划法规,但是其核心内容仍然是全国人大所颁发的城市规划律法。因此其与发达国家的规划法规体系相比较,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法律体系方面,由于城市规划法规并未形成完整性的体系,因此其尽管有了母法,但是仍然严重缺乏全面深化、细化的辅助法;法规内容方面,难以体现出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城市规划特点及要求。其主要缺乏从国家、地方、部门及个人等多方面利用的综合考量;所制定的城市规划难以和经济发展充分结合,主要要求城市规划至少应当积极的为经济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做好对环境的投资,这样才能缓解社会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城市方面的公众参与性明显和不足,严重对城市规划工作召开及城市规划和公正执法的公共利益造成一定影响;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方面,主要结合当前先后愿意在当前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当中,主要是结合相应结构与方法,具体针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分阶段的安排,确认好内容及目标设定的规划工作。 3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建设期间,可以通过明确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及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等方式,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明确城市规划设计重点,建立系统化思维模式 城市设计以空间景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特色化城市的构建,提升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其带来全新的居住体验。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重视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以及个性彰显性原则,结合城乡规划与管理的要求展开城市设计与规划工作。可以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案例、国外案例等,收集相关资料,借助图书、电子网络等丰富设计经验,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市场发展现状、居民的实际城市生活需求等。结合调查的结果进行问题总结、经验分析等,为现代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的科学构建奠定良好基础。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期间,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思维模式,结合城市发展期间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构建的要素、结构以及功能等进行综合探究,明确城市发展中的阻碍性因素。城市设计中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明确建设与管理的内容、文化特色彰显的方式等,规划编制需要与居民的实际需求相互融合,可以邀请建设方、规划单位以及市民群众等参与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构建活动中。积极听取市民的建议,引导其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时代元素、当地文化特色等融入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中,积极倡导绿色元素、环保性材料的应用,彰显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地域风貌。 3.2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 城市设计与规划体系建设期间,需要将“精细化”的理念融入其中,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功能。城市规划与设计期间需要转变简单、粗放的管理理念,更加关注空间品质、居民生活方式的引导,凸显历史文化的魅力,城市的特色风貌等,增加社会居民的城市设计参与度,且将“低影响”、“微治理”等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与规划中,实现城市的创新与发展,为城市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奠定良好基础。根据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要求,可以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重大项目实施性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规划设计期间,重点根据城市的分区以及整体进行规划,明确总体性的空间格局、风格特征等,对城市形象进行清晰定位,制定明确的空间景观系统结构。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期间,则需要结合城市中的重点地区进行设计,比如可以将新城区、河道口或者是旧城区等纳入到重点规划设计工作范围中,对其空间景观特征、景观特色等进行设计。重大项目设计期间,则需要结合已经建设的项目进行整体性分析,制定建设的规划,且需要分析空间的利用情况。城市规划与设计期间可以将各类色彩多样、形式丰富的内容融入其中,更好地呈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特点,强化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针对于重大公共建筑设计活动,可以通过专家决策、公众参与的方式保证其规划与设计的整体效果。 3.3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有效的利用城市资源 城市设计与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时代发展的因素等,为城市未来发展制定针对性的目标,做好协调规划与设计的工作,使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的价值更加突出。城市设计与规划期间所涉及的内容较多,比如建筑项目的分配、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在综合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展开城市设计服务工作,为城市规划体系的清晰性、合理性构建奠定良好基础,使城市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城市设计概论论文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浅谈城市设计的维度 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教师:刘皆谊 团队成员:

摘要 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归纳起来,城市设计的两大任务就是整合城市系统和城市特色塑造。当代的城市设计更强调综合效益。对于现实中的公共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和实施,城市设计需要从6个不同维度切入,包括形态维度、感知维度、社会维度、视觉维度、功能维度和时间维度。 关键词:城市设计,维度,发展趋势 Abstract: City design is a means to achieve the idea of the physical aspects of human social, economic, aesthetic or technical goals, it relates to the city environment may take hold. To sum up, the two major tasks of city design is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systems and city characteristics shaping. Contemporary city design is more emphasis on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For the re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 urban design needs to be six different dimensions. Morphological dimension, perceptual dimensions, the social dimension, the visual dimension, functional dimension and time dimension. Keywords: city design, dimension, development trends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居住功能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居住功能 摘要:随着人们住房消费水准的迅速提高,住宅环境设计的作用日益突出,住宅设计已不仅停留在美化生活、满足观赏的层面上,而是更多的考虑人的各种细致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变静态的、封闭的环境为积极的、开放的环境,为人提供服务,并引导人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住宅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趋势。 关键词:与环境的结合流行趋势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空间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住宅空间相对而言,可分为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等。当然,从另一角度分又分为: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所谓的外部空间是指住宅排列组合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所体现的气氛和关系,而内部空间则是指居室内部的处理手法。动态空间、静态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是融入其中的。 一、与环境的结合 如何使建筑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创造出中国古人所寻求的“天人合一”艺术境界,一直让设计师们煞费苦心。改革开放前,由于财力所限,一般住宅根本就无环境、绿化可言,设计中只注重房屋的户型设计,不考虑外部空间。近年来,小区环境绿化逐渐被建筑师所认识,并逐渐成为住宅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已由以往割裂住宅实体与小区环境的设计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整体系统的设计方法。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的立体化、复合化。运用了“挖、填、堆”等传统的造园手法,力求在竖向上有层次、有变化,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本身的高差避免环境设计平面化、图纸化。“复合化”则是近几年来很多明星楼盘提出的新概念。多种功能的复合,增加了小区环境视觉上的兴奋点,比如在小区中将退让红线部分做成小型滑草场,在假山设计中引入探险谷的构思等,把旅游与居住两大概念较好地结合起来。 植物布置与搭配多元化。在植物的布置与搭配中充分运用中国园林中“借景”手法,除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在小区内创造出逼真的人工景观,使业主从各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小区的优美环境,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过渡绿化空间模式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裙房是商场而主楼是住宅楼的建筑,在裙房屋面布置大面积的公共绿地,设有一个总的住宅入口,大厅内有集中的电梯将人引导到裙房屋面架空层,在架空层各单元均有各自入口。这样既解决了人流问题,又补充了小区绿地的不足,这是当容积率较高时处理绿化与住宅关系的较好方法。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城市设计的研究、应用与实践,就内容而言,在设计层面上,比较重视对城市滨水区整体形象和环境设计的研一究,比较注重城市功能的调整和探讨;在应用层面上,却较少涉及对城市滨水区设计实施策略和开发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作品仅停留在空间塑造的“一维”视点,缺少从城市经济、城市开发、规划管理、法律法规、行为心理、社会文化等“多学科、多维视角”地进行综合研究。本专辑所收录之案例正是面对当前滨水区开发所做的思考,试图探寻当前适合地方特色的滨水地区开发之路。 浙江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 项目类型: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负责人:卢济威 主要设计人员:王一、宋云峰、周虹、马荣军、王萌、柏春、王敏洁、王藤、李正、 袁铭、陈康诠、成栋、于弈 规划用地面积:205.5公顷 项目地点:浙江丽水 项目完成时间:2003年8月 项目获奖情况:2005年度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4年度同济规划院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规划设计简介:本规划根据丽水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在研究城市环境资源 和存在问题等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具体目 标与构思。 (1)建立以大溪为中心的山水生态城市核心 整合城市、建筑、景观等要素,形成南山、北城总体格局的环大溪景 观体系。在建筑群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强调与自然 山水资源的结合。不但做到城中有山、城中有水,更力求体现出山上 有宇,水中有屋的山水城市特征。 (2)建设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 充分发挥和利用滨江的环境资源优势,把市民活动同滨江环境结合起 来,通过大量的休闲服务设施和良好的景观设计,吸引大市民日常活 动,使之成为丽水市的城市起居室,为滨江发展注入活力。 (3)促进丽水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城市设计,提供满足各种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住宿、休闲、娱乐 活动设施,吸引游客停留,使滨水区成为丽水市域范围内旅游活动的 中心区域。 长期以来,城市滨水区都被简单地作为休闲绿化带进行营造,本城市设计进一步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滨水资源,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公共活动,振兴经济和发展旅游产业。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两个地级生态示范区之一,总体规划定垃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早在隋开皇九年,这里就设处州治,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金温铁路从丽水通过,金丽温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建成。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发展蒸蒸日上。丽水市区四面环山,万象山位于中部,颐江上游的大溪从城南流过。计划2e05年在江的东侧下游建成开潭水坝,大溪水位标高将上升到47.5m,平静而清澈的湖面是丽水市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 2003年大溪北岸由水利部门建成防洪堤,设近水平台和坝顶平台两个层次,近水平台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_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概要

表1 古黄河楚地文风景区存在的问题 张鑫磊张彧王云翔曹隽 基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设计 【摘要】在对宿迁地区历史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古黄河历史文化特色进行了论述,探讨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及如何在滨水景观中传承历史文化。现以宿迁市古黄河西楚文风景区景观规划为例,对该地的资源现状作了调查,剖析今后发展方向,探讨如何对历史文脉进行归整、再现,最后讨论滨水景观设计对历史古迹及文化再现的重要性和宿迁滨水城市发展的特色之处,以期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发扬和构建地域文化特色。 【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文化;规划设计城市是文化的集中表现,充分认识城市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认识城市、把握城市,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对整个城市文化特色的展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今每个城市都非常关注城市特色的展示,人们自然对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体现也愈来愈关注,特别对城市河流、水道的文化特色期待也就愈来愈多。因此,城市特色、历史文化与滨水空间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城市滨水景观的文化塑造,再度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 1规划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1.1背景分析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国内外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城市都有着水的文化积淀。宿迁城市水网密集,滨水区建设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黄河 公园、运河公园、湖滨新城等。这些都是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构成城市整体架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城市滨水空间在城市的产生、选址、发展和繁荣的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文化特色就是指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其地域文化与其景观空间的完美结合,是人们认知一个城市并对这个城市所体验的形象性、艺术性和生活性的概括。 宿迁素有“西楚霸王”故里、 “杨树之 乡”的生态城市,历史悠久,运河文化、西楚文化积淀深厚。现今宿迁古黄河结束以往通航、行洪的历史使命,将担任体现宿迁滨水城市特色的新使命。近几年宿迁市政府首先从古黄河清污和驳岸整治开始,经过精心规划和多年的建设,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1.2现状分析 楚地文风景区位于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内,紧邻宿迁学院,周边有项王路、黄河南路、厦门路、富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相连,面积121.3公顷。 目前古黄河成为宿迁城市的一条景观河道。经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古黄河两岸在社会经济、用地布局、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沿河景观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表1。 但是宿迁古黄河也有很多潜在的优势条件。它不仅是宿迁城市的主要水脉,还是西楚文化的源泉,是宿迁先民的摇篮。

城市规划设计中概念性规划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概念性规划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始逐渐重视生存居住环境。城市中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影响着居住区的环境规划质量。之前做概念性的规划,通过对概念规划的介绍,分析了其特征及作用,并总结国内概念规划的共同点,以加强对其的认识。 关键词:概念性规划;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uman gradually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survival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green environment,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lanning. before the conceptual pla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planning,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 and action,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concept planning in comm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conceptual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1概念规划的特征与优势 1.1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更具前瞻性。 1.2讲究结构上、整体上的谋划,抓主要矛盾。 1.3运用模糊辨证,允许存在偏差。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6-13T11:41:26.97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洪涛 [导读] 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建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但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提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引言: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带给城市人们极佳的精神享受。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绿地等场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开展各种公共活动,增强了人们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了城市与公共空间的特性,多存在城市中的各个建筑之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让人们享受到多种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最大化发挥城市的功能,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景观学知识,人们以基本的景观内容为依据,在城市的特定空间内,从全方位的角度对涉及到景观的各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对公园等景观比例进行设计,如:杭州洗后带状林荫公园长度近700米,快度在40米左右,完善了景观空间。设计人员遵循保护景观的理念,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为景观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与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相融合,成为一体。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更多注重提升景观的高端感,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将景观完美展现出来。但在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过于追求豪华景观的设计,忽视了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比如一些城市中的绿地完全成为了观赏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开始阶段,出发点就偏离了景观自身的特性,与城市结合度不够,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如:21世纪初北京绿化带面积原先大于300平方千米,设计施工完成后变为100平方千米,面积大大缩小。 (二)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原有景观,一些文化古迹消失,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中的古树也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被砍伐,城市高楼越建越多,公共空间景观均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设计,缺乏城市个性化特点,使得城市自身生命力不足。城市中的原有景观、文化遗产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对于探究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原有景观又能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出现雷同化现象,不利于城市的多样化发展[1]。 (三)植物引进及草坪设计不规范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人们通常采用引进植物等方法,让城市空气变得清新,调和城市空气温湿度,降低温室效应等的不良影响,但在植物引进以及草坪设计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对植物以及草坪进行调配。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特点,盲目引进植物品种,多数植物难以存活,出现经济损失问题。在草坪设计面也缺乏更多考虑,为了保证草坪的正常景观效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并且草坪对水源的需求较大,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草坪在调节城市温湿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使用价值不高,纯粹增加草坪的面积,而不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长期发展[2]。 (四)重模仿轻创新 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中多出现模仿化现象,比如模仿欧洲的建筑景观。在向人们展示景观过程中多强调欧式风情,运用这种方法让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高端品位。其实,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引进外来景观元素是合理的做法,但若是过于引进,以致失去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3]。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市与人、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在城市化发展中,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使得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持在均衡的状态。城市中的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并不具备再生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善。如:上海化学工业园每日可净化2万多立方米废水,其间有20多平方百米的净化湿地,近500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观景码头、景窗等组成,与湿地相配合的有木栈道,道路长度为2公里。该景观系统可循环利用。这样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多重特性,既能展现生态美,又融合了历史特色,并具有现代城市的气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先进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城市的长期高效发展。 (二)景观整体设计与协调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活动中,可凭据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种类、结构构成等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景观的设计风格,同时兼顾个别景观的设计效果促使城市空间景观在整体与部分方面达成统一。设计人员应追求景观的和谐美,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体,并注重使其具有动态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不可全部模仿外来风格。空间景观设计要全面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对人、环境等关系进行协调,将城市的长期发展作为目标,总体上为人们提供良性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城市空间景观中加入文化、美学等知识,能够增强景观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备综合美,并合理实现公共空间景观的多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 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 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1)基本要求:

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 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 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街道断面、种植设计、街道设施,两侧建筑的用地性质上都存在着不同。 3)街道围合: 对街道空间的围合的控制主要考虑街廓(或者称为街道的轮廓,指建筑外壳对于街道空间的围合)高宽比的影响,其中“一次街廓”指以道路侧石线为起点和按特定的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二次街廓”指以道路中心线为起点和按特点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4)建筑立面: 建筑物立面主要由建筑顶部、建筑中部和建筑基座三部分组成,对建筑界面的规划设计应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控制来实现。 5)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功能性设施包括电话亭、候车廊、垃圾箱、邮筒、路灯等,一般应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信息性设施包括街区图和指示牌等,应设置在街道交叉口等人流集散点附近;休憩性设施包括座椅和凉亭等,应布置在人流较为集中的部位;观赏性设施包括花坛、喷泉、水池、雕塑和钟塔等,设置在空间节点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