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黃帝帛書校讀九則

(首發)

孟繁璞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最近筆者在閱讀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過程中略有心得。試作小文,求備一說。

先行研究參考了:魏啟鵬著《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中華書局2004)、沢田多喜男譯注《黄帝四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知泉書館2006)、陳鼓應注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2016重印)、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四)》所收《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注釋(中華書局2014)、余明光著《黃帝四經新注新譯》(嶽麓書社2016)。

引文從《集成》,認可度較高通假字直接標出。“[ ]”內爲帛書殘去字推測字,“【】”內爲額外補出字。與《集成》識讀不同者,本文於注中稍作說明。爲便於表述,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

书本文稱作“黃帝帛書”。

1.虛无?(刑-形),亓(其)裻(寂)冥=(冥冥),萬物之所從生。(《經法·道法》,127頁)

注:

“裻”,魏先生識“督”,取“視”義。沢田、陳、《集成》三家識“寂”,余先生認爲“亓(其)裻”猶言“其中”,并引《老子》“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爲據。

案:

“裻(寂)”字識讀有資於《老子》中一處文字的理解。對應王弼本《老子》第十六章,各本表述爲:

郭店本:至虛亙也,獸(守)中?也。

帛甲本:至虛極也,守情(靜)表也。

帛乙本:至虛極也,守靜督也。

漢簡本:至虛極,積正督。

王弼本:至虛極,守靜篤。

河上公:致虛極,守靜篤。

傅奕本:致虛極,守靖篤。

景龍碑:致虛極,守靜篤。

范應元:致虛極,守靜篤。

“篤”字,王弼云:“言致虛,物之極篤”1,河上公云:“守清静,行笃厚。”2高明先生認爲帛甲“表”爲“篤”誤字,認爲“‘極’和‘篤’是指心靈修煉之最高狀態”3,陳鼓應先生看法基本相同,認爲二者同指“極度、頂點”。4

本文認爲,除帛甲與漢簡本用字、取義或另有來源外,所餘“?”“督”“篤”皆爲“裻”通假字。證諸古音,“?”“督”“篤”與“裻”同屬端、紐覺部,四字互爲雙聲、疊韻關係。通假方面,“?”與“督”“篤”,《說文·目部》“督”字,朱駿聲云“叚借爲?。”《說文》:“?,讀若篤”,段注:“?、篤亦古今字。”“督”“篤”通假亦數見諸文獻,例如,《墨子·經說上》“使人督之”孫詒讓按:“篤之借字。”5《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有“司馬督”,《漢書·古今人表》作“司馬篤。”6“裻”與“?”“督”“篤”的通假即本條之論證。“裻”又通“寧寂”之“寂”。

相較各家以“極”“篤”互訓、“篤厚”爲說,“?(督、篤)”讀爲“裻(寂)”,其與“獸(守)中(沖?)”又或“守靜”的搭配顯得更直接。

最後,若郭店本可讀爲“至虛亙(恆)也,獸(守)中(沖?)

?(督-裻-寂)也”的話,那麼其與上博簡《亙(恆)先》篇首“亙

(恆)先無又(有),(樸)、寈(靜)、虛”似乎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2.三名:一曰“正名一曰(後“一曰”衍)立而偃”,二曰“倚名法(廢)而乳(亂)”,三曰“強主烕(滅)而无名”。(《論》,141頁)

注:

“立”字,《集成》識“位”,本文不作改動。

“倚名”,沢田、《集成》等據《管子》的《樞言》“名正則治,名倚則亂”,《白心》“正名自治,奇名自廢”(據王念孫校改),《申子·大體》“其名正則天下治……其名倚而天下亂”,《韓非子·揚權》“名正物定,名倚物徙”爲說,認爲指的是“名實不符”之名。例如,“倚名法(廢)而乳(亂)”陳先生釋作:“謂形名不正,名實不符”。

案:

《管子·白心》等文獻中的“奇名”、“名倚”之名所指確是“名實不符”之名,但用來釋此“倚名”並不合適。

序讀可知,“三名”指的都是“既定事物”一旦有所偏斜,就會導致某種負面的狀況。如此一來,既然“正名”和“強主”若分別出

現“立而偃”和“烕(滅)而无名”的情況是在期許之外,那麼原本“名實不副”的“倚名”,其“法(廢)而乳(亂)”則無從說起。

本文認爲,此“倚名”從名實關係角度論之,實同屬“名實相副”。只是此處“倚名”是與“正名”在分工意義上的用例,指的是帛書中提到的“不宵(肖)”“五邪”等。也就是《道法》“賢、不宵(肖)不相放(倣?/妨?)”、《君正》“賢、不宵(肖)有別殹”“賢、不宵(肖)衰也”之義。這就可以解釋爲何“倚名”若“法(廢)”則謂之“乳(亂)”了。

3.是故爲人主者,時三樂,毋(亂)民功,毋逆天時。然則五穀溜孰(熟),民[乃]番(蕃)兹(滋)。(《十六經·觀》,152頁)注:

其中出現的“然則”,魏、陳等各家未作討論。沢田先生釋爲“然らば則ち”,即“若那樣的話就……”。另外,《國語·越語下》對應的“時節三樂,不亂民功,不逆天時,五穀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表述中無“然則”字樣。

案:

前後句爲因果關係,“然則”之前的內容是其後“五穀溜孰(熟),民[乃]番(蕃)兹(滋)”原因。《馬氏文通》釋“然則”爲:“則”

是承“轉捩連字”“然”而“另推事理”7,未提到“然則”有“承接連字”用法。依文義而論,此處的“然則”可能是“然後”之誤。

4.怒者血氣也,爭者外脂(肌)膚也。怒若不發浸廪,是爲癕疽。后(苟)能去四者,枯骨何能爭矣。(《五正》,155頁)

注:

“后”依文義讀作“苟”8。

“枯骨何能爭矣”句,魏、《集成》二家未有申說。沢田先生無注,譯文則寫作“何ぞ”,取義“任何的”“無論怎樣的”9。陳先生釋“如何”,全句譯爲:“如果能夠去掉血、氣、脂、膚這四個東西,就會形如枯骨,又如何能夠再發怒和鬥爭呢?”

案:

“枯骨何能爭矣”句末既爲“矣”,則句子表感歎、確認。若視爲疑問句於義稍感不安。此判“何”通“蓋”,表推量。

“何”“蓋”旁紐雙聲,對轉疊韻,存在通假條件。如此一來,引文中阉冄並不是說黃帝若爲枯骨(之貌)“又如何能夠再發怒和鬥爭呢?”而是認爲黃帝只有首先“深伏於淵,以求內?(刑-型?)”,直至達到“枯骨”狀態,此時“何(蓋)能爭矣”(不過“四者”所指尚不明確)。這也呼應了隨後“黃帝於是辤(辞)亓(其)國、夫

=(大夫),上於博望之山,談(恬?/淡?)卧三年以自求也”的內容。

5.天道環【周】,於人反爲之客。爭(靜)作得時,天地與之,

爭不衰,時(靜)不(靜),國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姓爭》,162頁)

注:

首句“周”字據高亨說補出10;引文標點從《集成》。

陳鼓應先生注意到段落有疑:

“爭(靜)作得時,天地與之”,此二句疑爲衍文,當刪。其證有三。下文“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即是緊承此處的“天道環周,於人反爲之客"而說的,中間不當橫插此二句。其證一。再下句“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四句整齊相對,意思完整。此處贅出此二句,顯系抄誤。其證二。下文有“爭不衰",此處的“爭作得時”顯系涉之而衍。其證三。

又按:也可能下面的“靜作得時,天地與之”爲衍文。此處“靜作得時,天地與之"是說“於人反之客”的。下面的“靜作失時,天地奪之”是說明“人反爲之客”的。11

案:

引文標點有誤;“可作不作”後有奪文。

“天道環【周】,於人反爲之客”與“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之後文段皆自洽。目前問題在於,“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完整表達了“靜作得時”與“靜作失時”兩種情況,而“天道環【周】,於人反爲之客”之後的內容則沒有構成完整的對應關係。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作者視“靜”與“作”爲百姓生活的兩種基本行爲(《姓爭》又稱“居”“動作”),不存在優劣之別。如此一來,在“爭(靜)作得時”之後出現的“(靜)”與“作”的內容當爲對應出現。然而,引文在表述了“時(靜)不(靜),國家不定”之後,隨後僅出現“可作不作”四字便接上了“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

對此,陳先生的分析中提出了兩種可能,一爲“天道環【周】,於人反爲之客”中的“爭(靜)作得時,天地與之”衍,二爲“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中的“靜作得時,天地與之”衍。不過在其提出的證據中,前一種無法說明“可作不作”與“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突兀的接續關係。后一種則在前一問題未解決的情況下,又將後者“靜作得時”與“靜作失時”原本合理對應句式刪減爲只剩“靜

作失時”一種情況。

本文提出,實際上只要將“可作不作”之後補出類似“國家不定”近似的文字(該補爲何字待考),并對標點稍作改動,就可以實現“天道環【周】,於人反爲之客”與“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之後文段的自洽。即:

天道環【周】,於人反爲之客。爭(靜)、作得時,天地與之,爭

不衰。時(靜)不(靜),國家不定。可作不作,【囗囗囗囗。】天稽環周,人反爲之[客]。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

6.黃帝問力黑(《[成]法》,165頁)

注:

各家無說。

案:

黃帝帛書問答體僅見於《十六經》,計有:《五正》“黃帝問閹冄曰”,《果童》“黃帝[問四]輔曰”,《正亂》“力黑問”後殘去約十一字,《姓爭》“高陽問力黑曰”,《順道》“黃帝問力黑曰”。句式皆爲“某甲問某乙曰”。此亦當從補爲:

黃帝問力黑【曰】。

7.上捦之天,下施之四海。(《[成]法》,165頁)

注:

“捦”字,魏先生識“拴”,讀爲“銓”,并引《廣韻》:“度也,量也。”《集成》識“”,訓“陳也”。陳先生讀爲“淦”,認爲與“淫”同義,即《名理》的“溢於天”。余先生訓“持”,認爲是“上持之與天相合”。

案:

“捦”疑通“干”。

《漢書·地理志》豫章郡有“餘汗”縣,《後漢書·郡國志》同之,即今江西餘干縣。周振鶴先生在考證西漢初年餘汗縣在廬江郡界內時,涉及上干溪與上淦水關係的辨析,實已涉及“干/汗”與“淦”的通假關係:

《漢書·嚴助傳》述淮南王安上書曰:“越人欲爲變,必先田餘干界中。”《太平御覽·州郡部》引《漢書·貨殖傳》曰:“譬猶戎與干越不相入矣。韋昭注曰:‘干越,今餘干縣,越之別名。’”干越實是百越的一支,因居於“干”地而得名。“餘”字是越語發語詞,無實意,“餘干”就是“干”。會稽郡之餘姚、餘暨、餘杭,其意亦與之相類,原名只是姚、暨、杭而已。淮南王書又云:“前時南海王

反,陛下先臣(指劉長)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以其軍降處上淦,後復反。”《史記.淮南王傳》:“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兩傳相補,知“上淦”即在“廬江邊界中”。“淦”即“干”,上淦即“干”地(餘干)之一部分。上淦既與餘汗有關,則餘汗亦應在廬江界中,清人沈欽韓以爲上淦即上干溪。《漢志》豫章郡:“餘汗,餘水在北,至鄔陽入湖漢。”漢至清餘水之名不變,上干溪(即上淦)乃餘水上游,餘水於漢在餘干縣,是上淦地在餘干縣明矣。 (12)

是知“余汗”之“汗”,系由於干水(《漢書·地理志》稱“餘水”)而名。此判“上捦之天”之“捦”當與“淦”一例,通“干”。

8.與神同[方](《行守》,169頁)

注:

“同”後字魏先生據《鶡冠子·世兵》補出。陳、余二先生分別補爲“光”“明”。

案:

目前所能見到的《鶡冠子》與黃帝帛書的近似語句引文表中13,推測由於原文殘去的關係,本條各家皆未收。不過檢索“與神同”三字,此字樣僅見于《鶡冠子·世兵》,是知此處極有可能確當補爲“與

神同[方]”。這也反過來說明了《鶡冠子》與黃帝帛書近似語句引文表中應增此語。

9.恆先之初(《道原》,189頁)

注:

“恆”“先”是否應識作“極”“无”的問題本文不討論,案語從《集成》所識四字予以釋讀。以下先列出各家觀點。

四字魏先生讀作“恆先之初”,認爲“恆,读爲‘緪’,窮究、追究”,“先,指天地萬物出現之前。初,宇宙的本原和初始。”余先生同之,并云:“恆先,指天地未形成以前,一切皆無”,四字譯“天地未形成以前”。

沢田先生識“恆无之初”,即“恆之无的開始”(恆の无の初め)之義。陳先生同之,并云:“恆無,一切皆無”,四字譯作“最初一切皆無的渺茫時代”。

案:

上博簡《亙(恆)》“亙(恆)先無又(有)”(以下直接標示通假字)表述與之相似。目前的討論中,學界的關注點之一便是萬物的本原、究極存在依據究竟是“恆”還是“恆先”。也就是將“恆”或者“恆先”視作“原”。筆者認爲,以“原”釋“恆”似不妥。以“恆

先”論之,則須作進一步說明。

曹峰先生在分析先秦時代幾種宇宙生成論模式時提到:

除了“他生”模式(案:《老子》“道生一……三生萬物”等)和“相生”模式(案:《太一生水》中“水反輔太一”,以及天與地、神與明、陰與陽等的“復相輔”)外,中國哲學史上其實還存在著一條系統的、內容豐富的、曾經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生成論,那就是“自生”模式。所謂“自生”模式指的是,萬物的產生,主要不依賴於“造物者”的作用,而主要依賴萬物自身的力量。或者說雖然承認“造物者”的存在,但認爲“造物者”在生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極爲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例如上博楚簡《恆先》既強調總根源、總前提(“恆先”或“恆”)的存在,又刻意強調“氣是自生”。……由於《恆先》“氣是自生”理論的發現,才激發了這個問題的討論。14 也就是說,《恆先》中“恆”或“恆先”的設定只是爲氣、萬物的出場提供邏輯上的發端,其本身並不是氣、萬物的“總根源、總前提”。

筆者注意到,《鶡冠子·能天》有“傳(專)未有之將然,領無首之即次15”一語16,認爲聖人能夠掌控萬物生成的“先天秩序”。較之於《恆先》《道原》,《能天》表達了萬物之生成不存在開端(“無

首”)的觀點。

此處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道原》《恆先》與《能天》的生成論模式有別,“恆”或“恆先”與“無首”沒有直接的聯繫,無法構成有效對讀。但另一種可能則是,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恆”不是一個“點”(此爲寬泛說法,其中包括源頭意義上的“原”之“點”),而是指稱某種“時間軸”“進度條”本身(僅系比喻,筆者暫未找到合適的措辭)一般的“存在”。“恆”的使用可能由於描繪萬物“實有”之前的“世界”,“時”這個概念既無法使用,同時也不恰當,由是採用了“恆”的說法(至於“恆”是否涵蓋萬物“實有”之後的生成衍化作者未明言)。換言之,《恆先》《道原》所指稱的萬物生成(《恆先》還包括氣)之“開端”既不是“恆”,更不是“先”(“先”只是字義上的“開端”),而是“恆先”。

應當說,《恆先》“恆先無有”和《道原》“恆先之初”同樣出現了含混指稱“絕對的開端”這個“情況”。既然宇宙生成論的“開端”並非萬物的“總根源、總前提”,其討論的必要性和價值遂受到很大“削弱”,那麼“開端問題”就可以在一定框架和範圍內進行寬泛地改寫,甚至規避不論(從而表現出與《老子》式道論的差異)。換言之,《能天》的“無首”只是迴避了“開端是否存在”的問題,而直

白地認爲“萬物的產生沒有開端”。《恆先》和《道原》則保留了它,將情境設定爲“恆常的開端什麼也不存在”“恆常之開端的初始(狀態)”17。

1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M],《中華國學文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39頁。

2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M],《道教典籍選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2頁。

3 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M],《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第299頁。

4 陳鼓應著:《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M],《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二版,第121頁。

5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第四十二《經說上》,《墨子间诂》(上册)[M],《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33頁。

6 [漢]班固撰:《漢書》卷二十《古今人表》,《漢書》(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928頁。

7 馬建忠著,章錫琛校注:《馬氏文通校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399頁。

8 “后(苟)”字判識詳見孟繁璞:《黃帝帛書<五正>篇讀校拾遺》[Z],簡帛網2016年1月28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3990636.html,/show_article.php?id=2458

9 “何ぞ”的解释,同書“現代語訳”之中“徹底如枯骨般,(那麼)無論何種爭斗就都能應對吧!”(枯れ果てた骨同然であってどうして争うことなどできましょう)可證。

10 高亨、董治安:《<十大經>初論》[J],《歷史研究》1975年第1期,第90頁。

11 陳鼓應注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修訂本) [M],《陳鼓應道典詮釋書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68頁。

12 周振鶴著:《西漢政區地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53-54頁。

13 詳見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J],《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第17-27頁;孫福喜著:《<鶡冠子>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7-200頁;祿書果:《<鶡冠子>研究》[D],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第53-54頁。孟繁璞:《<鶡冠子校注>讀札(其三)》[Z],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6年5月13日,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813990636.html,/Web/Show/2792

14 曹峰:《“自生”觀念的發生與演變:以<恆先>为契機》[J],《中國哲學史》2016

年第2期,第19頁。

15 “即次”指的是《鶡冠子》中萬物生成的“無形”“未有”“將然”(《近<兵>迭(跌)》)三個階段及派生秩序本身。“聖人之功”之一便是可以對上述派生秩序予以干預。此處“即”“次”義近,“即”本有“就”“從”義,且“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爲就(時間副詞)、即刻”(《字源》,第451頁)。二字義近關係在《老子》不同傳本中也可略窺一二。郭店《老子·丙》“太上下知有之”章出現了三個“其即”,用來表示三個層次之間的遞變關係。但除郭店本以外,“其即”一概作“其次”,亦可旁證此說。

16 黃懷信撰:《鹖冠子校注》[M],《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58頁。

17 筆者最近在查找資料過程中偶然看到溝口雄三先生對《莊子·知北遊》“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的分析中曾提到:“一旦认認爲天地的始源是物,那麼在其之前当更有一物,不過它已經不適合再稱作物了。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物不生物,並且生物之物并不存在。”且與“自然”觀聯係了起來:“物依据(自身)自然而然之力,以固有樣貌(あり方)作爲原本正確的預期样貌(也是“あり方”),或谓把自然度(自然さ)看作(自身)妥切度(正しさ)。此種將自然度与妥切度聯繫起来的考慮尤其值得注意。”(溝口雄三著:《<中国思想>再発見》,東京:左右社2010年,第71、72頁)結合本條,《道原》等作者對萬物之開端不是其“總根源、總前提”,以及萬物之開端是否存在的含混、折衷態度,可能因爲他們是以“物固自然”(區別於“道法自然”。另外,《稱》“道无始而有應。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如之”疑亦當如是解)作爲文本創作的思想背景。

复旦社会学试题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社会统计学历年试题集锦 1996年、(100分) 一、知某部门1990年的产量为A0,又已知1991-1995年各年的 产量分别为A1,A2,A3,A4,A5,现在想求得2000年的产量预测值,你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几种预测方法及统计预测的计算公式来?对 这几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即计算公式)各加评述。(要求至少写出三种 方法及公式)(25分) 二、有1000个退休工人经济收入情况的调查资料如下: 要求:1、计算这群退休工人的月平均收入额。 2、计算这群退休工人月收入的众数值和中位数值,并说明其统计含义。(25分)

三、现对某超市的三类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进行调查。资料如下: 要求根据上列资料计算: 1、商品销售总额的综合指数。 2、商品销售数量的综合指数。 3、商品销售价格的综合指数。 4、说明上面三个指数间的关系。(25分) 四某地区有30万个家庭户,现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1200个家庭户进行调查。结果是720个家庭中有彩色电视机。要求: 1、根据抽样数据推断这30万家庭户有彩电的所占比重。 2、这次抽样调查的平均抽样误差有多大? 3、在95.45%的可信度上推断该地拥有彩电的家庭户数。(25分)1997年、(100分) 一、名词解释:(10分) 1、简单随机抽样 2、离散型随机变量 二、计算题:(60分)

1、下表是某厂职工一月份的奖金发放状况。计算其众值、异众比例、中位值、均值、标准差。(30分) 2、某学区学生语文统考成绩服从态分布,平均分为65.2分,标准差为12分。问该学区中成绩在85分以上的学生占多少?(10分) 3、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认为某市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有升高趋势。根据前三年的统计数据,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6岁,今年对该市400名教师的随机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平均年龄为36.9岁,标准差为10岁。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上述研究假设。(10分) 4、下表反映了工人的工作满足感和归属感的关系。计算二者的Gamma相关系数。(10分) 三、简答题:(10分×3) 1、什么叫统计推论?统计推论有什么特点?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 字学方向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世界四种古文字的起源时空与文字结构 远古人类互相交流端赖图象符号与口语。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文化内涵的积累以及相邻文化的冲击影响,人类认识到图象符号可以与语音结合,从而创造发明文字。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借由文字的承载传扬,才有文明的诞生与成长。人类史上一共只出现过四或五个独立创造的起源文字:中东的苏美楔形文字、北非的埃及圣体文字、中美洲的玛雅圣体文字以及汉字。苏美文与埃及文是拼音文字之先河,汉字则是东亚文明的奠基石。文字可以大分为形符文字与音符文字。形符文字以形音二元素造字表意;音符文字则只以字母,或音节拼音造字表意。四种起源文字俱属形符文字。除汉字外,所有形符文字均已成为死文字。目前世界文字除了以形音相合的汉字外,均属拼音的音符文字。本文比较四种起源文字产生的时空背景及其文字结构,并初步探讨产生这些起源文字的文化因素与条件。 一、埃及圣体文字起源时空 古埃及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43年共经历31个王朝。埃及王朝历史与其文字产生发展关系密切。埃及圣体文字在第一王朝(D)时已确知存在,经历三千多年到394年之后成为死文字,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宣博良利用刻在罗塞塔石(公元前196年)的三语诏书(圣书体、俗体、古希腊文)将之解码破题。关于埃及文字起源,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可能是Abydos墓葬遗址U—j墓出土的陶器、象牙、骨片上所刻图符。U—j墓遗址时间相当于第零王朝(约公元前3200年)。图一是一些骨片刻符。在第零朝代的纳玛王时代(约公元前3150年)图符已具备文字功能。如图二A陶尊之单体图符象一鸟立于方框之上,方框内两个象形图符,一象鲇鱼,一象凿子,被用作音符代表法老王纳玛的名字。图二B之石版上也可见刻有纳玛的图符及法老王的刻像。图三A之陶尊刻有像蝎子的图符。图三B是刻在锏头上的记事图画,时间相当于约公元前3200年。比照图二的纳玛石版,可以确定图三A陶尊上所刻的蝎子,指的正是图三B中头戴白冠(表示统领上埃及)手持锄形武器的法老。这种将名字刻画在法老王肖像头前的作法常见于后世。所以即使我们无从知道陶尊图符之读音,它作为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位法老王的名字应无疑问。以是推论U—j墓出土两百多片骨片标签上的刻符(图一),虽然以单体出现,可能已是形音结合的原始圣体文字,其时约当公元前3300年。文字产生关键是人们认识到语音或语言可以与某个特定的图符或符号联系结合而达成更特定的表达沟通功能。由U—j墓出土的图符来看,当时埃及人已认知图符可以与语音结合,应该已经跨越过文字创造的关键栏槛。其后埃及文字的发展在如何利用图符表达文法以及如何使文字与口语磨合。到了埃及中期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文已是极为成熟的文字。 二、古埃及文字结构 古埃及文字是形符文字。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部分形符开始分化成为音符,有24个单子音符(1—consonantosign或称埃及字母),70多个双子音符(2—consonantosign)及三子音符。虽然理论上埃及文可以完全用拼音方式表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形音并存的形符文字形式。作为表意的形符被称为界定符。例如“靓女”古埃及字写作:口。 此字由五个图符造成,口是一个“三子音符”代表n—f—r。中间三个图符,上两个是“单子音符”f同r,第三个是形音符,念作t,作为字缀表示字词为“阴性”。右边图符是界定符,表示此字是指年轻的女子。所以左行及中行之拟音为(n—f—r—t)念成nefere te,意思是豆蔻年华的靓女。 各接另外两个较为复杂的复合符号。很形象地表示这两个复合符号是由鸟嘴中宣读出来的声音(图五),其中口可能指王,口是以日名作为王名的图符,所以由鸟嘴读出的是时王名字,拟定为“3 Ajaw”。出土陶玺遗址时间相当于公元前650年。因此学者推测玛雅系统文字至少可溯源至公元前650年左右。中美洲地区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有文化遗址,到公元前1500年的“前形成期”许多遗址出土文物多刻有图符,

1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任课教师:张荣强教授 授课起止时间: 学生姓名:王玉珂 研究生院制

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出土文献的历史学研究意义 李大钊在其《史学要论》中说:“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人类历史是建立在人类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类自我完美的自然发展过程。历史学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历史学为人类提供借鉴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客观真实性程度。所以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1。“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历史随时随地在发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消失,其客观性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改变。历史认识涉及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客观的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历史研究者。这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工作者可以对研究对象反复观察,重复实验,研究者能够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历史研究者所研究的历史过程不能重演,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研究者并不能亲眼看到客观的历史实际,他要认识历史实际,必须通过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遗迹——史料来进行。也就是说,史料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实际的中间介质。这就是历史研究比其他研究特殊的地方。传统史学的研究,多依据传世文献,因纸质文献不易保存,在流传过程中,受各种人为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制约,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变异。而考古获得的文字资料就不一样,它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古代原始遗存(也有极少数出土文物为后代仿前代的),因此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2。现代考古学产生、发展以来,不断发现的大量出土的文化遗存中的文献资料,为史学特别是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为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 1 李大钊《史学要论》。 2 摘自张荣强讲义《出土文献研究导论——以简牍为中心》2012年2月13日。

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从秦简里的“赀”字看秦社会 内容提要 本文从出土秦简里的一个频繁用字“赀”,分析战国末期和秦初的某种法律现象,这就是大量地赀罚老百姓,为了战争和宫陵工程而榨取物资与劳动力。 关键词:秦简、赀,甲,盾 提纲:(为便于屏幕阅读时了解文章概貌,这是屏幕阅读方式的试验)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3. 秦国货币与劳役工量的等价数据探求 4. 秦陵近年出土的石铠甲 5. 秦简以外的秦国“赀”字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005-06笔者对汉字集里的“贝”部汉字作专题讨论时,读到了《说文解字·貝部》里有个“赀”字,《说文》解释为:“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使用较少,《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集里未收录。《新华字典》里列了两个义项,①(作为动词字)计量,多用在否定场合:所费不赀,不可赀计;②同“资”字的财物、钱财之意。 为了某种特定的究竟的目的,促使着笔者要搞清楚这个“赀”字在汉语历史里的使用(演变)情况,于是求教于《汉语大字典》。在这部经典里,“赀”字一共罗列了六个义项:①罚缴(财物)。引用了云梦秦简里的两条例文(详见后文讨论)。②汉代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户钱,魏晋南北朝时指按户征收绢绵等实物的户调。引用了《说文》“赀”字下的汉律条文。③通“资”,财货。《玉篇·貝部》对“赀”字的解释已更变为:“赀,财也,货也。”……《明史·徐光启传》:“盖棺之日,囊无余赀。”④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管子·山权数》:“之龟为无赀”。……⑤价,价格。《管子·乘马数》:“布织财物,皆立其赀。”《晏子春秋·外篇二十五》:“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⑥匈奴对奴婢的称呼。《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注:“匈奴名奴婢为赀。” 由此看来,把“赀”字当作“责罚”、“处罚”的意识,在先秦古代以及秦之后,都不是这个字的主要义项,除了秦律之外,其它先秦古文献里没有把“赀”首先当作“处罚“的字义。(当然,不排除《汉语大字典》的编者们在找到了秦律古文献里的例句后,就不再搜寻其它例证。虽然《汉语大字典》对字的初形努力上溯到最远,然而对字的每一义项的使用例证,不一定负有追根溯源找到最先的“辞源”学责。)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近日查阅秦代资料,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法律条文里反复地见到这个“赀”字。秦律里,有好些地方使用着“赀”的处罚手段,兹摘录一些如下,希冀借纷斑而窥全豹。 ①对于职务失职给予“赀”的处罚。《除吏律》:“任废官者为吏,赀二甲。”所谓“废官”,就是因犯事而革除了官爵的人,任用废官,被认为是失职,要受处罚。《秦律杂抄》:“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效律》:“官府臧(藏)皮革,数炀风之。有蠹突者,赀官啬夫一甲。” ②对于干活加工质量超限不合要求的,赀罚。《效律》规定:“衡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秦律杂抄》:“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啬夫任之。” ③对于规定的“物勒工名”,没有作好的处罚。《效律》:“公器不久(记)刻者,官啬夫赀一盾。”上交政府的制成品,没有标刻施工记号的,啬夫这一级的吏员要受罚;标错了,也要挨罚。《效律》:“器职(识)耳不当籍者,大者赀官啬夫一盾,小者除。”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中国语言学必读必备书目400种 北京大学语言学院推荐 (英)The Categories(范畴):亚里士多德 (英)THE DEVIL’S DICTIONARY(魔鬼词典)-- AMBROSE BIERCE(阿姆布诺斯·比尔斯) (英)The Foolish Dictionary(愚蠢的词典)-- Gideon Wurdz(吉顿·伍兹) (英)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美]塞尔[Searle,J.R.] (英)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英]哈切(Hatch,E (英)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 (英)当代句法理论通览 (英)当代语义理论指南--[美]拉宾(Lappin,S.)著 (英)德里达--诺利斯 (英)汉语方言的连续变化变调模式--陈渊泉 (英)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美]吉(Gee,J.P.)著 (英)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 (英)剑桥语言百科词典 (英)交际语言教学论 (英)句法:结构、意义与功能 (英)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美]斯科隆(Scbllon,R.)等著 (英)历史语言学 (英)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英)乔姆司基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英)人类语言学入门 (英)认知语言学入门 (英)社会语言学教程 (英)言语的萌发:语言的起源和进化 (英)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美]塞尔(Searle,J.R.)著 (英)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英]利奇(Leech,G.N.)著 (英)语法化学说 (英)语料库语言学 (英)语料库语言学入门[新]肯尼迪(Kennedy,G.)著 (英)语言和人 (英)语言类型学与普通语法特征--Croft (英)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pir (英)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美]奥德林(Odlin,T.)著 (英)语言心理学[美]卡罗尔(Carroll,D.W.)著 (英)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言学教程--Radford (英)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 (英)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 (英)语言学入门[英]普尔(Poole,S.C.)著 (英)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 (首发) 侯乃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童)汪踦往,皆死焉。 这段文字本身甚为浅显,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然而郑玄在注“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时说:“遇,见也。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保,县邑小城。”对郑玄这句注语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此文,对“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注解说: 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于今天的横挑。保,城堡,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1 可以看出,这段注解其实相当于郑注的白话翻译。然而对于郑玄的注语,裘锡圭先生表示怀疑。其文曰: 疲倦休息,怎么会“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呢?郑说难信。此文“负杖”似与“杖负”同意,就是拄杖而负物的意思。当时鲁国民穷役重,为公家负物的服役者力不能胜,拄杖而行,所以公叔禺人见之而有“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之叹。2 两种理解的分歧很大。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郑注本意有出入。细读

原文,“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遇到……(什么人)在休息”。再看郑注,“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一句的主干正是“见……休息者”,意即“见到如何休息的人”,与原文密合无间,则郑注所说的是休息之情态无疑。看《古代汉语》的理解,以为是“横挑”,则“入保者”在休息时当然是放下挑子,而不会把挑子放在颈上休息,故此理解与郑注本意不合。裘先生一方面以为原文“负杖”是“拄杖而负物”,此种理解若是作为“负杖入保者”行走时的情形无疑是正确的(但并非郑玄注语所说的休息之情态)。另一方面,此说又准确抓住了郑注的句子主干,以为郑玄注语所说是“疲倦休息”之情态,但裘先生似乎是将郑注“加其杖颈上”理解为“加其杖(于)颈上”,遂以为郑注错误而撇开不论。 郑注其实不误。既然“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公叔禺人见到“负杖入保者”时,他们正在休息,而郑注所云正是“负杖入保者”休息时的情形。裘先生将“负杖”理解为“拄杖而负物”是可信的,之所以对郑注生疑,想是未曾见过山区居民“拄杖而负物”者休息时的情形。笔者在童年时曾听村中老者讲述过一段往事:在清末民初,村中(在鲁东南)有一群背盐人,经常到江苏东海县靠海的煮盐人家去背盐。因为两地中间有座山,道路坎坷,无法用车辆运输。每个背盐人都持有一根特制的半人多高的棍子,上端有个天然长成的近似于“丫”字形的树杈,平时走路拿在手中当作拄杖用,以节省脚力。在他们背盐回来的路上走累了需要歇息时,就把手中的拄杖竖直放在地上,把背上的盐袋搭在拄杖上的“丫”字形树杈中间。这样一来,盐袋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了拄杖上,背盐人就可以乘机松口气,休息一下。短暂歇息时不能把盐袋放到地上,也不能坐下,因为盐袋很沉重,是绑缚在身上的,放下去再背上很麻烦,坐下去再起来也很费劲。同时,因为盐袋的质量不好,如果用没有“丫”字形树杈的直棍子做拄杖,那么在如此休息时直棍子上端就有可能戳破盐袋。又因为休息时盐袋的全部重量几乎都落在拄杖上,而拄杖下端仅一个支点,重心不稳,而且休息时背盐人的双手是空闲的,为防止拄杖和盐袋歪倒,所以要用两手抄后扶持住拄杖。 笔者幼年时乍闻此事,对村中这群背盐人想出的这个办法很是佩服。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接触到更多类似的情形,认识开始改变。比如,有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 文字学方向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国考古学相关参考书目——古文字学方向 《甲骨文诂林》(一、二、三、四)于省吾中华书局 《甲骨文金文释林》胡殿咸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甲骨学》王宇信上海人民出版社 《殷墟甲骨学》马如森上海大学出版社 《甲骨文字研究》商承祚天津古籍出版社 《殷墟书契解诂》吴其昌武汉大学出版社 《金文选注释》洪家义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周金文选注》秦永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说》杨树达中华书局 《简帛研究》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卜辞通纂》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罗振玉中华书局 《殷周金文集录》徐中舒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玺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古玺汇编》罗福颐文物出版社 《甲骨文编》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一、二、三、四)马承源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7、8卷)科学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汉代考古学概说》王仲殊中华书局 《三代考古》(一、二、三)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邹衡科学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读本》杨楠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古学理论》陈淳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文字学纲要》陈炜湛、唐钰明中山大学出版社 《齐文字编》孙刚福建人民出版社 《战国文字编》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基础》蔡连章百家出版社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四川人民出版社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战国文字通论》何琳仪江苏教育出版社 《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乙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陶瓷》冯先铭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上、中、下)王献唐齐鲁书社 《商周考古》北大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文物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 《甲骨文字学纲要》赵城中华书局 《古陶文汇编》高明中华书局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李学勤 “出土文献”这个词,最近十几年在学术界逐渐通行,其特点是与“传世文献”相对举。“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而“出土文献”指的是通过地下发掘得到的文献,属于考古文物的范围。“出土文献”如就广义来讲,时代跨度可以很长,甚至下及明清,但习惯上多偏重秦以前(或稍延到汉初)以古文字书写的材料,本文所论即采用这种狭义的解释。 出土文献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段落 中国学者历来对出土文献非常重视,但能对有关研究做出理论性探讨的,应首推王国维先生。大家知道,王国维1925年秋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他所谓“纸上之材料”,即传世文献,“地下之材料”固然可包括各种考古文物,然而从他讲课中说“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一)甲骨文字,(二)金文”,这些实际就是出土文献。通过以出土文献来印证补正传世文献,开辟研究中国古史的新途径,乃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真谛。 当然,在王国维的时代,出土文献的种类和数量都还有限,特别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田野工作可以说尚未开始。这种工作能够大规模铺开,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发现,其繁多丰富,远出前人所能预想,这也就使遵循“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要讨论的中国古史,不是漫无边际地从中国这块大地上人类的出现讲起,而主要是指中国文明由萌芽形成到其早期发展的历史。传统上一般认为中国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论文

读里耶秦简札记 (首发) 朱红林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1月出版了《里耶秦简》(一),随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出版了与之相配合的《里耶秦简牍校释》(一),这一切为学术界研究里耶秦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是笔者在研读里耶简过程中的几点体会,请学界专家批评指正。 一 里耶秦简8-550:“,皙色,长二尺五寸,年五月,典和占。浮,皙色,长六尺六寸,年丗岁,典和占。”i这支简记录的是占民口数的两条材料,属于户籍登记的内容。其中“”身高才二尺五寸,年龄刚五个月,反映出秦代人口管理制度非常严格。这支简记录了两人的姓名、肤色、身高、年龄以及户口调查登记的直接负责人,没有记录性别,也没有记录具体的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从里耶简第八层简牍中其他有关人口记录的简来看,性别记录与社会身份一般情况下人口统计时应该是必备的要素。如,8—237:“南里户人大女子分。子小男子□”8—238:“妻曰京,疠,丗四年。”8—1070:“丹子大女子巍并,并为人中大女子青黑□”,等等。简8-550的记录格式,显示出它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记录的,可能是以里为单位统一上报的,其原本属性值得研究。 不过此前出版的《里耶发掘报告》中公布的户籍简中无一记录年龄、肤色、身高以及记录人,如 K/1/25/50: ”对于《发掘报告》户籍简中未记录年龄一事,学者或认为这与秦楚制度的交替有关ii。笔者赞同这样的看法iii,所以认为里耶第八层简记录年龄身高的记录格式当在南阳户籍简之后,是秦制在里

耶地区较为完善稳固时期的产物。 在对和浮的信息记录中都附上了“典和占”的说明,这是为了责任明确,确保人口信息登记的准确无误。“典”指的是里典,他是一里之长,对全里人口的登记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傅律》:“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赎耐。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酢(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傅律》的这条材料表明,傅籍时如有人弄虚作假,里典、三老都要受到处罚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民皆自占年,小未能自占,而毋父母、同产为占者,吏以□比定其年,自占、占子、同产年,不以实三岁以上,皆耐。产子者恒以户时占其罚金四两。”虽然汉律规定户籍登记时“民皆自占年”,但所在里的里典负有证明人的责任,应与秦 制相同。 文献中的记载已经表明,战国以来国家对人口登记的制度已经越来越完善。《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据郑玄注,男女生三月,父为之命名,男孩生八月而生齿,女孩生七月而生齿iv。《商君书·境内》也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婴孩出生数月,即被登入官府簿籍之中。里耶秦简这支简的记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可以断定的是,这两条内容不是傅籍内容,乃可断定。因为其中的尚不满一岁,而傅籍标准则是成年的男女。如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仓律》“小隶臣妾以八月傅为大隶臣妾,以十月益食”,又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傅律》“不更以下子年廿岁,大夫以上至五大夫子及小爵不更以下至上造年廿二岁,卿以上子及小爵大夫以上年廿四岁,皆傅之”,傅籍时不论是以身高为标准,还是以年龄为标准,都已经是青年了。

0686“皋”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皋”與“諾皋” (首發) 苗豐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09級碩士研究生 一 《说文》:“皋……禮:祝曰皋,登謌曰奏。”1段玉裁注:“禮,謂禮經也”,然後引《儀禮·士喪禮》之“皋某復”及《禮記·禮運》之“皋某復”爲證2。傳世古書中,“皋”的這種用例很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在說解此字時,徵引的例子不出下面兩例: 《儀禮·士喪禮》:“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鄭注曰:“皋,長聲也。” 《禮記·禮運》:“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孔穎達《疏》:“皋者,引聲之言也。”3 此二例其實也可以看做一例。 二 出土秦汉简帛文献祝由術中倒是有不少這種用法的“皋”及相關詞彙。 周家臺秦簡4《病方及其它》祝由方似有三種格式: 一,用“皋”5 ......禹步三步,曰:“睪(皋)6!敢告東陳垣君子 (326) ......禹步三,曰:“睪(皋)!敢告泰山 (335) ……禹【步三】步,投米,祝曰:“睪(皋)!敢告338曲池…… ......禹步【三步】342,祝曰:“睪(皋)!敢告鬻。” (343) 二,用“呼” ......禹步三329步,祝曰:“嘑(呼)!垣止(址) (330)

三,不用“引聲之言” ......禹步三,鄉(向)馬祝曰:“高山高郭 (345)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有一例用“皋”,据裘先生校改为 一,身有癰者曰:“皋,敢【告】大山陵:某【不】幸病癰 (3697) 裘錫圭先生在談上引一例時,曾舉過睡虎地秦墓《日書》中的兩段相似用例,相關部份爲: ……鑄(祝)之曰:“皋,敢告璽(爾)……(《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13背壹,乙种194壹簡文略同8) ……禹步三,勉壹步謼(呼)“皋,敢告曰……(《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111背)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還有一例用“吁” ......禹步三┗,步嘑(呼)曰:“吁!狐麃。 (2109) 此外,周鳳五先生根據睡虎地簡和禮書,補《九店楚簡·告武夷》首字爲“皋”10,根據上文可知似乎也可能補“呼、吁”,但上舉之例用“皋”者,後面都接的是“敢告……”,從《告武夷》“【】敢告……”來看,首字確實可能應補“皋”。 我們沒有全面考察其他出土文獻是否還有類似例子。 三 古書中僅見的幾例“諾皋”也應該是類似用法的語詞。11 劉釗先生曾在《<抱朴子內篇校釋>斷句誤一例》中提到過《抱朴子》和姚寬《西溪叢語》卷上引晁伯宇《談助》中的兩例“諾皋”12。 《抱朴子》之例:“……禹步而行三,咒曰:諾皋!太陰將軍……” 《談助》之例:“……咒曰:諾皋!敢告日月震雷……” 我們檢索得到相似的兩例: 《云笈七籖·卷八十七》:先生口訣去三尸九蟲法。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余种 民俗学书目300种 1、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 作者:周星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2、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丛书——立春风俗考作者:简涛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价¥21 元 3.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人们 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4.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弟兄们作者:费宏亮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22 元 5、中国西部民俗风情三部曲——女人们作者:费宏达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 价¥18 元 6. 中国民俗剪纸图集 作者:潘鲁生出版社:工艺美术出版社 价¥55 元 7.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淮阳泥泥狗作者:倪宝诚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8. 中华民俗艺术精粹丛书——云南纸马

作者:高金龙出版社:黑龙美术出版社 价¥35 元 9. 民俗学概论 作者:陶立璠出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价¥2元 10、广州民俗 作者:刘志文出版: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16元 11.经济民俗学 作者:何学威出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 价¥25元 12.红山峪村民俗志 作者:田传江出版: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价¥46、8元 13.鼓灵 作者:邓启耀出版:江西教育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日期:1999 价¥16、5元 14. 系列图集——.老照片(民俗风光) (精装)作者: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价¥120 元 15.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 作者:仲富兰出版社:浙人 出版日期:98-1-1 价¥35 元 16. 性格与人生民俗与人生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汉语言文学 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解字》中的形训 □刘秋瑞 摘要:《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索汉字的意义,受条件所限,《说文》对字形的说解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有些字义解释欠妥当。本文运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说文》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关键词:古文字材料《说文》形训 一、引言 以形索义又称形训,它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去了解字、词的意义。这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训诂方法(赵振铎,2003:80)。《说文》是一部形书,其中对字形的说解大部分采用了以形索义的方法。许慎在作《说文》的时候也曾参考了一些古文字资料。由于当时没有大量发现古文字材料,许慎对字义的分析难免有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裘锡圭(1988:62)指出:“《说文》成书于东汉中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说文》成书之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错误。因此《说文》中有一部分字形是靠不住的,需要用秦汉金石等实物数据上的小篆来加以校正。”詹鄞鑫(1996)指出:“《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成熟的隶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错误的。”近些年来,随着古文字材料的大量出土,很多古文字形体

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本文试用古文字材料分析许慎《说文》中字义解释欠妥之处。 二、古文字构形不明,小篆根据变化了的字形解释字义 所谓“古文字”,指汉代以前的古汉字,包括商周甲骨文、商和西周金文及战国文字(包括春秋时期文字),还包括秦汉时期的小篆和保留有早期构形的篆隶文字(刘钊,2006:1)。有些古文字形体在产生的时候,其形体构成不是特别清楚,《说文》根据变化了的篆形对字形强加说解。

出土文献重文号用法新探

出土文献重文用法新探 (首发) 杨锡全 (西南大学文献所08级硕士) 摘要:通过考察,发现在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统定义的重文用法,此种重文用法重文号重复代替的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这种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材料。 关键词:出土文献重文重文号承前重文承上重文 字、词、句重复叠用,重出者用省略符号表示之,此种文法学界称之为“重文”,用以表示代替文字的符号称为“重文号”,或称“重文符”、“叠字(词、句)符”。①重文用法肇端于上古,中经秦汉,又历中古,在出土文献尤其敦煌及简帛文献中大量存在。重文号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书写符号,但有指示替代文字的作用。其位置在上一字、词或句子的下一字格右边,或者正中。关于重文符号的书写形式可参郭在贻、黄征、张涌泉三位先生的《敦煌写本书写特例发微》一文,这里不作赘述(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版)。 出土文献中的重文可以是单字重文、单个词重文,或是整句重文。其共同特征是重文号紧随它所重复的文字出现。此种重文可以称之为“承前重文”。考察发现,除了此种“承前重文”,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重文形式,即重文号代替的文字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基于此,使得我们对重文用法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承前重文”的用法,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从略。我们主要探讨“承上重文”的用法,并以此对简帛文献中个别至今存在争议的重文用法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承上重文” 考察发现,在出土简帛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①张涌泉《敦煌写本重文号研究》,《文史》(第1辑),中华书局,2010年。

社会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

2019社会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难度解析 1.社会学专业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研究社会中人的行为,探求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我们身边的家庭、学校、企业到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学习中我们会逐步了解个人的成长会经历哪些阶段、面临哪些问题?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如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问题、失业问题、环保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社会学都会以它独特的视角给出答案。另外,社会学还有自己一套专门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观察、采访、舆论调查来搜集资料,并运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分析。社会学专业需要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技能。 2.2019社会学考研院校推荐及排名 (1)社会学考研院校排名 (2)社会学考研院校推荐 第一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全国顶尖的两所学校,肯定是很有难度。北大本部和清华每年招的人相对都比较少,不过也有可能出现因为大家不敢报出现没有招满的情况。另外,北大的深圳研究生院另当别论,相对难度会比较低,因为招的人多。如果觉得自己的实力很强,很有自信的同学可以朝这两个学校努力。 介于第一档与第二档之间:社科院 社科院之所以被认为难度很高是因为它的信息太过稀少,而且作为全国社科研究所的最高级别,有点神秘。信息少,报的人就少,报的人少,竞争就相对小。我的上上一届的一个学姐就考进了社科院,所以社科院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第二档: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 前三个学校相对于北大清华招的人相对较多一些,所以难度会略微降低。但是由于其学术实力的顶尖加上学校名气的远播,其考取难度也不低,而且每年高手段的考生报考有不少都是集中在这三个学校,有扎堆的可能。排除出题难度高低的干扰,个人觉得考这三所学校的同学要以380分作为最低要求。南开大学是老牌强校,虽然说近几年的势头不是很猛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听一些小道消息说南开每年的招生人数比较少,保送的比例比较大,因此难度会比较高。不知道这消息是否确实,希望知情人士能给个解答。 介于第二档和第三档之间:复旦大学厦门大学 这两所学校都是名校。复旦大学的难度主要在统计方面。在考试时你甚至可以有选择,就是你可以选择不考社会研究方法与统计而选择考数三。不过近两年复旦似乎在统计方面在降低难度,而在理论考试方面寻求更多的变化。其难度相对于第二档比较容易是由其专业水平所决定的。厦门大学的社会学水平不能算是顶尖,之所以分数很高,是因为福建当地考生一般不愿意到省外念书,导致大量的考生涌向厦大,提高了分数。另外厦门这个城市也是好地方,小资们的圣地,不少省外的人也很向往,需求多了,分数就上来了,考厦大的同学望三思。 第三档: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四所综合实力很强的学校。华中科技在一些社会学榜单上排名很靠前,其分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复旦厦大持平甚至超过。 武大是华中地区的顶尖综合大学之一,文科实力也是很强的。华东师范在上海,名气和地域条件都很不错。华东师大在报考时没有告知保送名额,而在初试过后才告知考生保送的名额,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考研的不可知风险。 吉林大学的社会学虽然被提到的次数不多,但是综合几个社会学排名和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情况,吉大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唯一的降低难度因素就是吉大在长春,可能有些同学不愿意去相对偏的东北地区,如果有想往东北发展的同学,可以首选吉大。 中央民族大学是985高校,国内民族院校的最高学府,其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的实力不错,社会学应该也不差,考虑到学校名气和北京的地域因素,民大也相对有点难度。 第四档: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字学书目

汉语言文字学必读书目30种2009年10月修订 1、《中国语言学史》王力 2、《语文常谈》吕叔湘 3、《基础语言学教程》徐通锵 4、《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 5、《现代语言学流派》冯志伟 6、《应用语言学概论》于根元 7、《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 8、《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9、《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 10、《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11、《汉语语法学》张斌 12、《汉语语法入门》马庆株 13、《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 14、《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 15、《语义论》石安石 16、《词汇语义学》张志毅张庆之 17、《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18、《古汉语通论》(《蒋礼鸿文集》)蒋礼鸿 19、《训诂学原理》王宁 20、《训诂学概论》方一新 21、《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

2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 23、《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24、《中国修辞学》杨树达 25、《〈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26、《说文释例》 [清]王筠 27、《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28、《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9、《训诂丛稿》(《郭在贻文集》)郭在贻 30、《同源字论》(《同源字典》)王力 研究生阅读、写作初步建议(09) 壹、阅读 一、文献文本:文献阅读的目的是增强语感,储存语料,了解语言面貌;精读(即参考注释,字句无窒碍)阅读量10-15万字(不包括注释),泛读(即不一定参考注释,基本理解)阅读量20-30万字;下列书目大致按难易排序,可以二选一(史书部头大,可以选读)。 1、《世说新语》/《坛经》 2、《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 3、《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 4、《论语》/《孟子》(杨伯峻译注) 5、《史记》/《汉书》(传记部分) 6、《庄子》(陈鼓应今注今译)/《荀子》(王先谦集解) 7、《诗经》选读(100篇以上)/《左传》选读

古文字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汉字进行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唐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汉字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对中国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中国文字学》是一部用新的观点系统地研究汉字字形的理论性专著[1],全书共三十一节,分属五大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详细地阐述了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定义和研究对象、文字的起源和形成、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变以及文字的变革等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汇集了唐兰先生毕生研究汉字的心血,完整地展示了他的文字学理论体系,对我们当代文字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我们看来,唐兰先生对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论述是相当完备的,他对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文字学研究状况都作了介绍,就算是文字学研究的衰微时期如六朝的明朝他也谈及,可以说做到了详略得当、仔细完备。最为可贵的是,唐兰先生在论述文字学历史的同时,还兼容同期与文字研究息息相关的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发展,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字学历史发展动向,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历史脉络,确立了中国文字学的历史观念,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字学无疑具有极好的入门作用。 然而,《中国文字学》对中国文字学历史的阐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它没有建立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字学历史体系,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对文字学历史的论述虽然详略得当,但很散乱;其次,唐兰先生忽略了对近现代文字学研究历史的论述,尽管他也谈及了一些近现代文字学者及其研究,如王国维,罗振玉,商承祚,容庚等,但极不全面,只是偶然提及;第三,唐兰先生对某些具体时代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评价有失公允,例如王国维,虽然他在文字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甲骨文的资料整理,但依据卜辞和文献,他系统地考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号和世系,并从不同世次的称谓划分卜辞的时代,对商周铜器铭文的考释和研究,更有重大的发明和成就[2],他在文字学的成就,决不仅仅如《中国文字学》所说“王国维只能算是文献学家,他也研究古文字,但没有系统”。[3] (二)中国文字学的定义及其地位 中国文字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学习汉字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字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就已展开,但中国文字学真正有“名分”的时期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把文字学定名为小学,隋唐以后原来专指文字研究的小学又加入了音韵学和训诂学,并且一直延续,直到清末的章太炎才将小学改成为语言文字学。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字学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学科定位。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西方的语言和文字差不多一致,所以西方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语言文字研究。而在中国,语言和文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是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