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课程教_省略_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_魏伟

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课程教_省略_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_魏伟

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课程教_省略_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_魏伟
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课程教_省略_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_魏伟

理论研究动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

魏 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整体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7-0113-003

2011年4月16—1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高校“原理”课教学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原理”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的近90名专家学者围绕“原理”课程如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化,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现将会议讨论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如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

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

“原理”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的科学转化是提高“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围绕此议题,“原理”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指出,“原理”课程的教学,必须要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是集体智慧包括全国从事该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的智慧的结晶,虽然它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但其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为提高教学实效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教学中的难点在于,教材的内容要变成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其间既有一个教师如何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施教的过程,也有一个学生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学习的过程。如何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使这两个过程有机统一,相得益彰,收到成效,既涉及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涉及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

围绕“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与会者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转换的指导原则。张雷声教授在谈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学生认知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要把握“四个要素”,做到“三个着眼于”。“四个要素”即学生思维实际和接受实际、现实发展中最突出的重大问题、教学的环节和方式方法、理论界关于问题研究的成果。“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世界观方法论的教学、着眼于世界观方法论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教学。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认为,“原理”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应遵循“六项基本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第一位、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并适度高于教材、在突出教学重点基础上体现难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遵循教材与灵活发挥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

与会专家学者还从微观角度探索了“原理”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转换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组专家、武汉大学石云霞教授指出,在“原理”课程教学中,要实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理论研究动态

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就应做到围绕教材,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贴近现实,避免重复,深入浅出。中山大学林滨副教授指出,“原理”课程教学在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的过程中,要自觉遵循和追求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遵循理论逻辑是教师实现从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再转化为学生认知体系的首要原则,是“原理”课程特性和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双重诉求。转化的第二原则是遵循认知逻辑,它是“原理”课程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转化的第三原则是遵循生活逻辑,它是“原理”课程教学反映理论服务于实践与学生生活的需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卫卫副教授认为,实现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的转变,是“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充分把握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牵引”,是使学生对“原理”课程焕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至关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的整体性教学

在研讨会上,“原理”课程的整体性教学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与会者普遍认为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原理”课程教材体系,是进行“原理”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昆明理工大学王展飞教授指出,必须对如何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对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厘清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消除割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种种影响,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助于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原理”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认为,在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由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能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作整体性把握,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原理”课程的整体性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了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部分。从理论体系构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即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核心层次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实践结合层次的基本原理、这两个层次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实践结合层次的基本原理。这三个层次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联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与会学者普遍认同教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教学实施的关键。但是,由于受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原理”课程的整体性教学面临着实践困境。针对目前“原理”课程整体性教学的师资瓶颈制约,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所反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原理”课程教师一定要刻苦钻研,拓宽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基础,走出整体性教学的困境,才能真正完成课程整体性教学的任务。太原理工大学薛吉生副教授从教师意识提升的角度指出,“原理”课程整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整体性意识,一是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二是要求教师认清学科性质,处理好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关系。与会学者还就实践中推进“原理”课程整体性教学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指出,“原理”课程的整体性教学必须做到“两个整体性”相统一,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整体性与“原理”课程教材整体性的统一。上海交通大学黄伟力教授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原理”课程的整体性教学:第一,教学中着重阐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运用这些观点、理论和方法得出的有关重要结论和理论判断;第二,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地位;第三,将凸现马克思主义的整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理论研究动态

体性作为教材编写的一个指导思想予以专门论述。

三、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问题

围绕“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专家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研讨。

第一,强调深化“原理”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必须把握战略主题。逄锦聚教授提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原理”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把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原理”课程改革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这一战略主题和方向,在“原理”课程教学中,就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特点,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下工夫。

第二,强调“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张雷声教授认为,“原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内容的把握问题。“原理”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指出,在“原理”课程教学中应补充展示马克思人格魅力的教学材料,把马克思理论魅力与人格魅力有机结合起来。关于“原理”课程重点内容的界定,黄伟力教授对目前理论界存在的三种看法作了概括:一是确定“原理”课程重点内容时要回到经典作家,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核心内容,授课时要突出阐述这两个学说。二是主张把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相区分。建议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把握“原理”课程重点内容。三是从教学对象培育需求出发,考虑到学生接受什么,培育成什么样人,进而确定“原理”课程讲授重点内容。

第三,探索“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模式的创新。专家们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对“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作了新的探索。大连理工大学杨慧民副教授介绍了本校“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经验,认为案例教学必须注重三个环节,即提炼教学内容,围绕教材难点、重点选择案例;根据讲授内容安排案例,使案例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体现课程的思想性与导向性;围绕案例,抓住主题,启发学生思考。南京师范大学王跃教授介绍了“原理”课程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并将新模式的特点概括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有机结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平旭教授结合本校教学实践经验,从强化“使命”意识、完善教学体系,树立“创新”意识、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学科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如何使包括“原理”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第四,强化“原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社科司徐维凡副司长指出,教育部社科司将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在职培训与项目资助等多种形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积极鼓励其进行实践教学、研究教学、专题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奖励教学能手。逄锦聚教授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改进“原理”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原理”课程的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加快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原理”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杨河教授指出,“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与责任意识,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点讲清楚。“原理”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吴倬教授对“原理”课程教师作了五个方面的指导:一是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具有把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教学的能力;二是要有“一专多通”的知识结构,能多视角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是教学语言要准确、清晰、精炼、生动;四是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心理特征;五是要有儒雅端庄的气质,风趣幽默并富有亲和力。

为期两天的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与广大一线教师围绕“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这个重要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原理”课分教指委会委员们发挥了应有的专家咨询指导职能,广大教师通过与专家对话以及彼此间教学经验交流,对“原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如何提升自我素质、推进整体性教学与推进教学体系转换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认知。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推进全国高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郑 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东师17春《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以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 对。因为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2、生成性目标由于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所以它不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 对。因为生成性目标(evolving purposes)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象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持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人更强调“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进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又指向未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杜威,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生成性目标依赖教师的综合教育素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区别的。据此,通常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进入课程计划,使课程增加了一个新的种类,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是课程史上的一大进步。(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知识的存在有分化与综合两种形态,由此形成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强调各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课程将相关学科和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以管理方式为标准的

铁道概论教学计划

新学期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本学期我担任长治高铁乘务员学校《铁道概论》教学,《铁道概论》是铁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说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我按照中央电中北京商鲲教育高铁乘务员学校的标准要求,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我在北京培训的经验,特针对我校学生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如下计划: 一、思想政治方面: 针对我校学生此前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为了全面推进我校学生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我建议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备课过程中多积累一些德育教育素材,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灵活使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在工作中要勤奋刻苦,尽职尽责,为人师表。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进行改革,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将现代教学中新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军训期间对学生们的初步了解,我了解到学生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对铁道概论这门课程都闻所未闻,对该门课要讲的内容更

是一无所知,但是通过对大多数学生调查走访,发现学生们还是对这门新的课程感兴趣的,愿意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愿意配合老师来共同探讨学习。我相信只要学生对《铁道概论》感兴趣,就能掌握更多的有关铁道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的铁道专业素养。 三、教材分析: 我校使用的《铁道概论》教材,是教育部2012年审定的新教材,共有四篇的教学内容,分别是绪论、铁路运输基本设备、铁路运输工作组织、高速铁路与重载运输。每一篇又分为多个章节,有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造、复习思考题等几个模块,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四、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以铁路专业知识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教学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以老师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对该课程产生兴趣;同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兴趣及爱好,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与教学概论离线作业解答

《课程与教学概论》期末作业考核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教学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答:教学是一门艺术,并以教学语言为载体表示出来。苏联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孔子也曾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教师要想讲好课,就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艺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所以,也可以说是特殊的艺术。 2、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关特点判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答: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即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就是我所说的:有,集体上大课,比如卫生课、防疫课、等关系公共卫生和安全健康的内容都适合上大课,免除了分头授课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授课者水平参差不齐带来的弊端,能让听众得到真知灼见。教学模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种教学方法。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1、统觉----统觉是指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 2、兴趣----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乃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现的力量”,它力求把某一思想对象保持在意识中,或者使其返回到意识中。 3、专心----“专心”即钻研新观念,明确地意识和理解新观念。 4、审思----“审思”即把意识中各种新旧观念联系统一起来。 5、学科课程----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6、示范----所谓示范,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7、呈示----所谓“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来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8、展示----所谓“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9、口述----所谓“口述”,是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10、被动适应论----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主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哪几个方面? 答: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把教育的本质概括成三种: ①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③教育即生产 2、博比特的课程开发包括哪几个步骤? ①人类经验分析 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 ④课程目标的选择 ⑤教育计划的制度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C 5、A 6、A 7、A 8、B 9、D 10、C 11、A 12、D 13、B 14、C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D 3、ACD 4、ABC 5、BCD 6、ABD 7、ABC 8、BD 9、ABCD 10、BD

11、ACD 12、ACD 13、ACD 14、ABCD 15、ABCD 三、简答题 1、目标模式、过程模式以及自然设计模式。 2、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可陈年个与综合课程、必得课程个与选修课程。 4、可从重要性、实用性及正确性三方面考虑。 5、对教学结构的研究以及优化教学的整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6、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7、教育目的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整体的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更加微观层面的、在具体的教学领域当中要达到的目标,他们是逐级细化的关系。 四、辨析题 1、此命题是错的。生成性目标也需要在教育行为之前有一个意向性的提示。 2、此命题是对的。发展性课程评价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它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理念。 五、论述题 1、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的策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的则是初始时的不慎。因此,最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条件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它主要关注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①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行为问题。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基本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支撑的主要毕业要求指标: 二、学习收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预期会有以下收获: 1、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扩大哲学视野、了解一些相关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知识。 4、为学好其他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准备。 三、内容提要与要求 理论教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和发展规律 了解:在实践中对世界本质的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了解:联系和这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了解: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了解: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第二章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作用。 了解:劳动力商品化与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了解: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到垄断;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第2学期 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我校最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计划的规定,此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努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去认识社会、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接受教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深入把握和感性认识; 2.使学生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评价某些社会现象或政策; 3.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二、实践教学学时 6学时 三、实践教学具体内容 (一)读经典原著 要求:从指定的文章中任选一篇,并写出读后感。(3学时,详见附件1)(二)社会调查 布置参考性社会调查选题,要求学生以6—8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撰写规范的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在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的同时,更

深刻地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3学时,详见附件2) 四、实践课成绩评定 实践课成绩=调查报告(60%)+读书心得(40%)。学生应该按时完成并及时上交以上两项内容,过期不交者,取消考试及格。 五、期末总成绩评定。实践课成绩按40%计入平时成绩。

附件1: 读经典著作 §书目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页—30页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719-760页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6、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7、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要求 1、读书小组自由组合,每组8-10人;每个人或者每小组自由选择书目,读书、写心得; 2、读书心得必须每人一篇,字数1000,书面提交,不得用电子版; 3、各小组请推选一名小组长,由组长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和小组考核; 4.读后心得要有封面。封面上写清楚所读的文章标题、学生姓名、班级和学号。5.任课教师在封面上给出相应成绩。

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 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 (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 四、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 1、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即: (1)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课程。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4)课程是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的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是一项指导生活的计划;课程构成了人们及前人积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 适用对象: 全校本科生 武汉大学教务处 二O一三年一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总学时: 54 讲课学时:51 实践(包含讨论课)学时:3 学分: 3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观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整体系; (2)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3)学会用矛盾分析法来观察和解决问题时,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斯坦豪斯不否认行为目标的价值,但却认为生成性目标更为根本。 答:错。斯坦豪斯认为课程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人们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它既包括内容也包括方法。过程模式课程是根据过程原则详细说明教师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但不预先规定教学目标,因为许多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预先能够详细规定的。课程的影响力和可能性并不包括在目标中,而是建立在必须探究的知识基础上,教师不是扮演专家的角色,扮演的是一种高级学习者的角色,他要向共同学习的低级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东西。在过程模式中,评价不是以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原则为依据的。因此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而且更应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形成性结果。过程模式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理解力,这一目的有两层含义:其一,发展学生和教师的理解力,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其二,把理解力作为目的是因为它是不能获得的,只能不断深入下去。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就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就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C、八年研究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就是( ) A、赞科夫B、巴班斯基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就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就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与步骤。A、教学过程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就是(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就是( ) A、克伯屈B、杰克逊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就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就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就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就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瞧作就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就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与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就是( ) A、巴班斯基B、布卢姆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16、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就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17、“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就是使学生( ) 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18、( )就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19、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就是( ) A、普遍主义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 20、( )就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A、课程编制B、课程开发C、课程实施D、课程选择 21、“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就是( )的观点。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与( ) A、整合性B、逻辑性C、个别性D、超体性 2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就是( ) A、杜威B、卢梭C、斯宾塞D、夸美纽斯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就是(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教育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课程编码:14201B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教育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概论》主要有以下特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以人为本;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和未来走向,尽力反映教育理论研究的精粹和教育改革的时代气

息;把握教育学学科特点,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概论》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德育;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教师; 学校管理等十六个方面。 学习《教育概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的目的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2.教学具体内容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的概念,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深刻理解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等内容。

2014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B 2-76 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杜威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A 1-18 A.课程审议 B.工作分析 C.活动分析 D.综合分析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C 1-24 A.理智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科学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D 1-25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拉特克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D 1-29 A.《理想国》 B.《儿童与课程》 C.《民主主义教育》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A 1-41 A.赫尔巴特 B.班杜拉 C.桑代克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C 1-41 A.发生认识论 B.主知主义心理学 C.实用主义哲学 D.科学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A 1-49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B 2-76 A.过程模式 B.目标模式 C.实践模式 D.整合模式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B 2-127 A.赞科夫 B.维果茨基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11.“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D 3-148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C 3-149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A 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C 4-190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 4-207 A.接受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 D.探究性学习 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D 5-212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关于“课程”,有如下说法:①对课程内涵本身的歧见,会导致课程实践重心的摇移;②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③斯考特说“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④课程必须追求精确的定义;⑤在西方,课程最早起源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⑥课程的理解是分层次的;⑦课程定义的产生不受时代背景的影响;⑧课程定义的确定和哲学没有关系。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 ①③⑤⑦ B. 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⑦ D.②④⑥⑧ 答案:B 2. 提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的人是 A.斯宾塞 B.杜威 C.斯考特 D.泰勒 答案:C 3.提出“过于注重于完善诸如‘课程’术语的精确定义等理论问题,将会使课程研究毫无生机”的人是 A.斯考特 B.斯宾塞 C.泰勒 D.施瓦布 答案:D 4.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之父的人是 A.杜威 B.帕克 C.泰勒 D.克伯屈 答案:B 5.“课程”一词在东西方最早出现的标志 A.宋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B.宋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C.唐朝孔颖达《五经正义》和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唐朝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和法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答案:C 6. 关于课程和课程理论,有如下说法:①经验主义课程也被称为“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②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提倡“从做中学”;③经验主义课程论的思想基础是结构主义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论;④结构主义课程论者提倡发现学习;⑤螺旋式课程就是将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概念组成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32或20 学分:2 或1.5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科各个专业 课程类别: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 开课单位:新乡学院素质教育中心 注:正文要求宋体五号字,行间距22磅,段前与段后间距为零;标题要求宋体小四号字。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主题,以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包含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博比特 D、查斯特 2、五段教学法”属于:()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学派 C、蔡斯 D、凯洛夫 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 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 A、宏观 B、中观 C、微观 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时间分配 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派纳 D、泰勒 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 A、分科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 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 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C、校长 D、教师和学生 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 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 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 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

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 独立性 B 主动性 C 体验性 D 探究性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 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 B、黑龙江 C、浙江 D、辽宁 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A、认识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 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从课程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不同的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

《课程与教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概论》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起到里程碑作用的是:()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博比特 D、查斯特 2、五段教学法”属于:()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学派 C、蔡斯 D、凯洛夫 3、从各国的课程来看,各国都关注学生的经验,并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征设置()和分科课程,协调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跨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 4、教师对已有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属于:() A、宏观 B、中观 C、微观 5、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着眼于()。 A、未来国民素质 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 D、教学时间分配 6、生成性目标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派纳 D、泰勒 7、以下不属于综合课程形态的是:() A、分科 B、相关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8、()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A 、布鲁姆B、布鲁纳 C、杜威 D 、赫尔巴特 9、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A、教育研究者 B、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C、校长 D、教师和学生 10、以下不属于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直接途径的是() A 、做实验 B、教学参观C、看书D、到自然界观察 11、提出“功用分析”课程目标的是:() A查斯特 B布鲁纳 C赫尔巴特 D根舍因 12、()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 A 独立性 B 主动性 C 体验性 D 探究性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结构的调整上,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为()。 A:选修课B:必修课 14、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开始自行设计课程。 A、吉林 B、黑龙江 C、浙江 D、辽宁 15、此次课程改革将儿童()的培养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强调儿童在其中反思、创造。 A:实践能力B:记忆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课程编制中,出现以下()形式的课程目标的取向。 A、认识目标 B、行为目标 C、展开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从课 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不同的取向。 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C、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D、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