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产品供求失衡,信息不对称是硬伤

农产品供求失衡,信息不对称是硬伤

农产品供求失衡,信息不对称是硬伤
农产品供求失衡,信息不对称是硬伤

农产品供求失衡,信息不对称是硬伤

外面的产品进不来,村里的产品出不去,这是对农村农产品供求失衡的一个生动描述。如何化解这种矛盾,上到国家下到创业者,无不在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村村乐为例,来谈谈农产品供求的难题如何破解,以及村村乐在破解这一难题过程中做了些什么,给业界带来了哪些启示。

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求的硬伤

虽说现在农村家庭的电脑保有量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水平,宽带也逐渐接入农村家庭,然而村民在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决定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往往很难高效的传播到需要农机等产品或打算把农作物卖出去的农民中间。

可以说,信息的不对称,正是农产品供求的硬伤。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几乎每年都有各种农作物滞销后经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传播后迅速化滞销为畅销的例子。这其中,信息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在农产品特别是农机产品的供应上,需要施肥机、喷灌机等农机产品的农户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货比三家的信息,而农机产品的供应商也很难有效的将供应信息和商品详情传播到田间地头。

事实上,不仅如此,田间地头种出来的果实,要卖到城市,也是费尽周折。尽管现在很多批发商会直接下乡收购,但价格却给的非常低廉,而最终卖到城市市民手中时,价格不知翻了多少翻。这种情况的存在,实际上还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而信息的不对称,在互联网时代,则是由于平台的缺失与匮乏。

打通线上线下化解农产品供需矛盾

与城市里的信息传播相比,农村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的传播是呈多级传播特点的,从地区到乡镇到村庄,信息传播的速度往往滞后于效果的出现速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为每个村庄搭建一个网上虚拟村庄,每个村庄都有意见领袖发布和获取、传播信息,确保农产品供求信息能最终传递到每一家每一户。

实际上,这种模式已经有了现成的平台,那就是全国最大的农村门户村村乐,通过村村乐这样一个门户平台,为每个村庄建立一个信息专区,然后通过平台连接起全国60多万个村庄。这种全面连接的基础上,信息的传播变得简单而高效。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主营电动施肥机、喷灌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机产品的湖北星胜机械有限公司,其营销总监汪志刚通过在村村乐网站发布产品信息及招商加盟信息,接到了来自全国380个农村用户的咨询,36家渠道经销商的加盟申请。通过线下与客户对接,直接带动销售额增长400多万元,并成功发展了13家乡镇渠道加盟商。

由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村村乐发布的信息传播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而之所以能取得这种传播效果和最终的供求效果,原因便在于村村乐不是一个一味庞大、高高在上的农村门户,而是一个扑下身子做好每一个村庄、连接60多万村庄的农村信息平台。这为村村乐上的信息传播效果起到了一定保障。

农产品上网下乡村村乐打造共赢生态圈

其实,现在不只是农机产品公司,就连京东、淘宝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和各种家电、汽车、消费电子等硬件厂商也有下乡进村的需求。村村乐曾为业界简单理解为全国最大的刷墙公司,虽然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狭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村村乐在帮助企业下乡进村过程中的执行力。

可以说,在许多相关企业的业务、产品需要渠道下沉的今天,连接了60多万个村庄、拥有20余万网络村官资源的村村乐,以实际行动打造了一个企业、平台、村民共赢的生态圈。

而这种生态圈的能量,绝不仅仅是刷墙和监控刷墙的传播效果这么简单。在农产品供求上,在让外来产品走进来、自产农产品卖出去的过程中,村村乐开了一个好头。其所开创的村村相连的平台模式,也不啻于一个新鲜的互联网公司创业案例。只是,未来的村村乐能在农产品供求上释放多大的能量,我们尚需拭目以待。

农商达专注农产品线上销售解决方案提供商,可以辅助解决农产品线上销售相关问题。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我国2000年至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首先分别从进出口、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总供 求失衡的表现,然后从供给和需求等几个角度阐述了我国总供求失 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化解我国总供求失衡的主要对策。【关键词】供求失衡表现原因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一直以抑制总需求过快膨胀为目的的中国经济,首次遇到了总供给冲击的新问题。本文根据2000年-2006年我国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统计数据对供求失衡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分析。 一、我国总供求失衡的表现 表1.1 我国2000-2006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数据(亿元)表 根据表1.1的基本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出口-进口)、国内总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的变化,如表1.2所示: 表1.2 2000年-2006年间的净出口、国内总需求和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表

从这几年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还相当好,GDP 的持续增长反映出我国经济稳步上扬的趋势。但同时,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提高,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2000年的2.41%增长到了2006年的7.86%,外贸与经济总量增长也日益息息相关,海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上在提高。我国存货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似乎不太明显,这几年间存货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仅从1.01%变化到了2.01%,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以经济增长的希望不能寄托在增加库存上,存货 增加过多形成的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基本表1.1的数据我们还可以计算出三大产业的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化,如表1.3所示: 根据统计数据,第二产业增长最为明显,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45.92%跃至 2006年的48.68%,说明了中国的供给迅速扩张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创造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增加也反映出了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也正是因为农产品供给的相对不足,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走高。 对表1.1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到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如表1.4所示: 表1.4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的动态和结构变化表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2012年10月26日14:20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1期作者:李永友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7 【内容提要】需求结构变化虽然不存在可以适用于所有经济体的一般变化模 式,但从需求结构变化中的收入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我们构造了居民消费率变化与三类效应之间的关系等式。根据这一等式模拟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情况进行的评估表明,尽管我国需求结构存在失衡,但失衡程度相对有限,如果剔除水平因素,失衡总体上还是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其中,居民消费率只是近年来才表现出偏离一般水平的变化模式。 【关键词】需求结构一般模式收入转换效应结构效应 一、引言 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一问题就被提出来,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求结构失衡问题一经提出就很快形成社会普遍共识,一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投资需求非常强烈,但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相对较弱。其主要表现就是投资需求占社会总需求比重逐年增加,2010年全社会投资率超过了45%,相反,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呈总体下降趋势,2010年居民消费率已下降到35%以下。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通过跨国数据比较,为上述需求结构失衡推断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经验证据。也有学者根据社会最优积累率理论对我国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的适度水平做出估算,结论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前述经验推断。然而,就在社会普遍认为我国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的同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不同看法①,这部分学者认为,如果我国长时间存在严重需求结构失衡,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不可能,过去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至少说明,我国即使存在需求结构失衡,也不会像统计数据反映的那么严重。然而上述判断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尽管如此,这部分声音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需求结构失衡的判断依据,这个依据要能反映需求结构变化遵循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任务就是在已有文献基础上,从跨国证据中总结出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并依据这一规律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与否及其程度做出判断。 二、我国需求结构失衡了吗?基于已有文献的综合分析 从逻辑上说,判断需求结构是否失衡至少需要一个依据或者说至少有一个能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这个依据或标准给出了最优需求结构的基本特征。所以探究这个依据或标准自然成为判断我国需求结构是否失衡的逻辑起点。那么这个依据或标准是什么呢?已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给出答案,一部分文献通过数据的跨国比较建立需求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另一部分文献则依据黄金率资本存量建立社会最优积累率,然后在一系列假定下反推社会最优消费率,从而建立社会最优需求结构。 在探究需求结构变化一般规律的文献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力的是Kuznets(1971)[1]和Chenery 和Syrquin(1975)[2],虽然这两项研究不是专门讨论需求结构问题,但在归纳不同总量指标的收入转换效应时提出了消费需求和资本积累、国民储蓄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数量关系。其中,Kuznets(1971)[1]继承了克拉克有关国民收入分配的研究成果,通过20多个国家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

农业生产组织化是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有效途径

农业生产组织化是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的有效途径 作者:赵晓丽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5期 宝丰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赵晓丽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涨跌不稳,特别是大蒜价格时高时低,一年一个样,直接影响农 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 笔者发现,价格一升,种植面积就一窝蜂地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接着又是种 植面积一窝蜂地减少,随之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又大涨。这样的循环,似乎在不断重复着。而且,这种循环也不仅仅体现在大蒜身上,其他农产品都有同样的情况。为什么这种跟风式的生 产方式一直存在?恶性市场循环得不到扭转?问题的根本在于,分散的农户经营无法与大市场 对接。 众所周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有很多缺陷。比如分散的农户信息来源少,在市场上信息 不对称,无法对行情做出准确判断;比如生产经营停留于低水平状态,难以做出科学正确的生 产经营决策;比如各自为战,市场行为难以沟通协调,农户的生产经营总体处于无组织状态。 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让农户们只能根据表面性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市场行为,而这些表面性 的信息,往往是靠不住的,时常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以大蒜种植为例。决定农户扩大或缩小种植规模的因素,一是市场价格,二是同类的行为。大蒜价格上升,一些种植规模扩大行为的出现,会成为一种普遍的农户风向标,引发一致的规 模扩大行为。农户看到的价格,是当时的价格,而种植的结果,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显现,这样的时间差,让选择面临很大的风险。价格变化很快,现在的价格和一段时间后的价格,往 往有天壤之别。要使行为选择正确,就不能依据现在的价格,而要依据价格的运行趋势。可对 价格变化趋势的准确把握,却是小农生产方式难以实现的。可以说,分散的农户经营很难避免 盲从跟风的市场行为。 价格大起大落,农户必然受伤。市场低靡时,农产品收购价低得可怜,农户直接承担损失。价格上涨时,农户获得的利润并不相应增加,一是,屡次农产品价格上升,利润上升总是直接 作用于流通环节,传递到农户手上的利润增加总是有限;二是,农户的生产行为相对价格变化 总是滞后的,在价格顶峰大量抛入市场的,往往不是来自农户,而是来自产品的囤积者。 改变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就是让农业生产规模化,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所谓农民 专业合作,就是将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开展经济互助与合作。农户将各自的 资源组合到一起,以一个规模较大的市场主体出现时,就可实现信息共享,也有条件对市场信 息进行充分的收集和处理,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市场主体增强了理性,整个市场必 然会显现出理性,市场就会更多地显现出稳定状态,避免大起大落。

劳动力供求失衡

劳动力供求失衡 12级国际统计班 姓名:张朵学号:3201212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趋势和形成分析,以及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分析和形成的因关联分析,指出了劳动力总供求从总量和结构上失衡的表现,针对了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劳动力供求失衡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供求失衡;对策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从长期看,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的较高水平。 一、劳动力供给分析 (一)劳动力总供给的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1990-2008年总人口和劳动力总供给量(经济活动人口)数据(查统计年鉴得知),以劳动力总供给量作为因变量,以时间(t=1,2,…,19)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劳动力总供给量的趋势模型为: L t= 64929.9827 + 439.067t+ 55.35592t- 2.02773t (329.884)(5.166)(5.814)(-6.469) 2 R=0.9988 F=4242.102 SE=173.662 DW=1.948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有效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即劳动力总供给量长期趋势是三次曲线形的(如图1所示)。此趋势模型的时间序列t的三次方的参数为负值,说明劳动力总供给量的长期趋势将不是无限增长的,用此模型预测2011年劳动力总供给将达到最大值79790.76万人,随后劳动力总供给将

图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供给总量长期趋势 (二)劳动力总供给的形成分析 总人口是决定劳动力总供给的基本变量,一般来说,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和合理的条件下,劳动力总供给随总人口的变动而变动,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与此同时,总人口决定劳动力总供给人口的机制是通过生育政策而实现的,一个国家如果实行长期的扩张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扩张而扩张;如果实行长期的紧缩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2个),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实行长期的稳定性的生育政策(平均每对夫妻一生生育的子女维持在2个左右),则劳动力总供给将随总人口的稳定而稳定。因此,人口生育政策既是调节总人口增长的手段,又是调节劳动力总供给率的手段,然而这种调节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二、劳动力需求分析 根据表1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总人数数据,得到的的劳动力总需求的趋势模型:Z=694317.095 +492.869t+ 33.412 2t- 1.2053t t (828.479)(15.047)(8.898)(-9.747) 2 R=1 F=21903.835 SE=68.49605 DW=1.706 此趋势模型的各项统计检验均具有显著性,说明模型较好地描述了1990-2008年劳动力总需求的长期趋势,即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长期趋势是属于三次曲线型的。 表1 中国1990-2008年劳动力就业分析 三、劳动力供求均衡分析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衡

农产品调查报告

农产品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下面是农产品调查报告,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农产品市场价格调查分析报告摘要:为了熟悉和掌握农产品营销价格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产品价格调整以及不同销售渠道农产品价格差异的原因,提高科学的市场调研能力,我们小组实地走访了学校周边的农贸市场和超市、沙市中商和沃尔玛,了解了本地农产品大概的市场价格行情。由于没有对不同时间段的农产品价格的调查,所以本文主要对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差异的对比分析,在实地问访中农产品有价格调整幅度的产品大类及具体种类,以及这些调整的原因。 1.调查研究方法。此次调查研究方法为询问法和直接观察法。 2.调查研究内容。此次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类: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肉蛋类和水产品类。 3.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新风市场、新风二路市场、富迪超市、美廉美购超市、沙市沃尔玛和沙市中商。 4.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时间为20xx年5月28日,主要环节为:设计调查问卷表;实地走访;统计和分析调查表;

总结。 农产品市场价格对比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农贸市场价格与超市价格每一个类别都有差异,但可以看出粮食类和水果类的差异较小,蔬菜类个别价格差异较大,如东北大米的差价为元每斤,而青椒的价格差价达到元每斤。粮食类: 蔬菜类: (1)两者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 农贸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摊贩经营者们生产规模小,所售对象是众多分散的消费者,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竞争者并且经营大致相同的产品,而超市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超级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由于经营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其所提 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差异,导致价格与集贸市场相比也有不同。如沙市沃尔玛水类产品有专门的高级的制冷和水箱区,一斤鲫鱼卖元每斤,而农贸市场只售元每斤。 (2)两者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同 农贸市场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大多是单个的摊户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他们所能掌握的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超市由于其规模性和专业性,他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同业的价格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供求失衡下的新经济论文

供求失衡下的新经济论文 一、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的产生原因 就具体人力供给而言,尽管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但实质上由于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整个劳动力队伍素质较低,而整个人才队伍构成中,主要以劳动型人才为主,缺乏对新事物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新经济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则存在较少,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整个社会需求。而随着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整个新经济人才供求之间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极大缺口,这种不良局面直接导致整新经济人才供求失衡,而这种不良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制约我国新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的特点 2.1新经济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 新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产品创新为基础生产活动的经济形态,而在这一经济形态下,整个创新知识产品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创造才能,而在这一要求下,对人才的要求就更加突出,事实上这一类人才的培养难度极大,由于需要一定科技能力和研发水平,因此对人才的整个知识构成要求极高。而同时,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一定要求。 2.2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大 持续发展的经济状况,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较快发展速度,持续发展状况,大量就业机会,就致使整个新经济人才需求量巨大。 三、我国新经济人才供求矛盾的应对方法 针对我国新经济人才供给不均衡这一具体情况,要正确认识到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努力开拓新经济人才需求空间,逐步有效实现新经济人才供求均衡,从而最终实现新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做到:首先,坚持树立人才第一的核心观念。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当今社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竞争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发展战略思路制定上,更加倾向于人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及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着手,分析了失衡的表现及原因。通过对政府行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指出政府长期以来刺激消费政策效果的盲区,为当前政府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工作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结构失衡;政府行为;刺激消费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部分中,消费和出口可以说是“最终的”最终需求,而投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因为,如果没有消费和出口的扩大,投资的扩大只会形成更大规模的闲置生产力。消费和出口则不同,一个消费品被消费了或出口了,就没有了,需求就彻底实现了。只要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下去,就会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不断地起到拉动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问题是,消费和出口这两种“最终的”最终需求上不去,因而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投资。 分析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数据我们看到:国内投资总量占到GDP的42%,比上年增加了33.3%,而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增幅只有15.1%,占GDP≤40%,低于美国(70%),印度(55%)。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甚至排在出口之后。在种种数据背后藏匿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相当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 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近15年来,居民收入提高速度低于人均GDP增速,占GDP比重逐年下降,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经济增长成果不为民所用,“国进民退”最终将影响政局的稳定性。 中国的国有企业向来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处于优势地位。除去部分民企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国企与民企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政府在一些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上往往直接或间接对国有企业给予优惠。刺激经济增长的资金几乎都流向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有助于提振经济和确保就业,但从长期来看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小企业和民营公司才是革新和增长的推动力。 2009年年底,我国地方债务总额由2008年的1万亿元增至5万亿元,主要是以政府拥有的市政开发投资公司的贷款的形式投资于市政工程。包括修建始终亏本的磁悬浮列车,把街心花园的石砖换成大理石,大搞城市亮化工程等。而2009

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供求失衡(final)

房地产市场为什么供求失衡 微观经济学实验案例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其中,商品房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失衡,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必然产生房地产市场效益损失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一,组员通过上网调查资料发现,1980年,我国有1.9亿城镇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人口增至6.07亿人,城市化率以年均0.9%的增速上升到46.6%。目前农业人口还占53.3%,也就是说中国目前还有13.4亿*53.3%=7.14亿%的农业人口。(以上人口数据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0年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如果按人均20平方米住房面积计算,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至少需要为新增四亿城镇人口修建4.17*22(平方米)=91.74亿平方米的住房。(2009年1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称:目前我国城镇户籍人口人均建筑面积约28平方米,如果把一些没有户籍,但长期在城镇工作的常驻人口加在一起,城镇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约22平方米。)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进城农民只有30%在城市购房,另外70%是通过租房、集体宿舍、工棚解决住房问题。如果这70%都购房,目前还需要有:4.17*70%*22(平方米)=64.218亿平方米的住房。(还不包括城镇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巨大的潜在刚性需求。 同时,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投资保值增值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寻找投资渠道,但是我国投资渠道比较狭窄,对于多数投资者除了投资房地产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式,加之房价屡屡攀升,于是大家纷纷投资购买住房,导致需求进一步增加;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对中国消费市场的看好,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其中很大比例进入房地产市场,客观抬高了房价;还有民间游资大量流入,如温州炒房团等等。 这些使得投资性需求不断增加,根据均衡价格原理,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增加。 上图为2004年以前城镇新建住房面积数据图,由图可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增加有限,增幅较需求增长幅度而言变化平缓。这是导致现金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市场供给较需求而言短缺,市场需求偏大,供求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已由前些年的需求不足,转变为阶段性、结构性需求过度扩张,而有效供给有限,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

医改应解决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_孟庆跃

卫生经济研究2014年10期总第330期 供需平衡是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医疗服务体系也不例外。我国上世纪50~70年代,通过建立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加上有效的政府干预(比如严格的转诊制度),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这种平衡一直延续到“文革”后期。虽然这一时期医疗服务供需平衡的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是在医疗服务供需水平都较低的基础上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对建立我国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由于卫生体系建设没有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适当发展,“文革”后期已经出现医疗服务供方能力太低、难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增长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特别是医疗机构开放搞活,增加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活力,医疗服务体系的规模和条件得到迅速改善,供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这个阶段需方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经济收入的增加,医疗保障体系并没有相应提升,抑制了需求释放,出现了医疗服务供大于求、医疗机构效率低下等问题。 从2000年前后开始注重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2009年新医改强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分别从需方和供方给予投入和政策支持。从目前状况看,医疗服务供需出现了需大于供的失衡态势,需要引起关注。供需失衡本身将加深卫生资源在配置和利用等方面的低效率和不公平,也会引起医患矛盾以及社会对医疗供给非理性预期等问题。 一、医疗服务供需失衡的基本表现 图1是我国1980-2012年住院率、人均门诊人次和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基本信息。住院率从2.3%提高到13.2%,特别是2000年后,住院率提高很快。居民人均门诊次数从2.6次增加到5.1次,其快速增加的拐点也是在2000年后,即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而同期医疗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1980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2.85人,2000年增加到3.63人,2012年增加到4.94人;2000年前平均每年仅增加0.04人,2000年后平均每年增加0.11人。 1980-2000年,入院总人次数增加了1.4倍,门诊总人次数下降了20%,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了0.27倍;2000-2012年,入院总人次数增加了2.4倍,门诊总人次数增加了2.3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增加了0.36倍。 二、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缺失 更大的问题是,在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服务份额并没有相应增长。增长的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流向了县及县以上医院。图2显示,基层卫生机构提供的住院服务份额从1985年的41%下降到2009年的31%,到2012年又下降为24%;基层卫生机构门诊服务份额从1985年到2009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医改应解决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 孟庆跃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91) 摘要:医疗服务供需失衡是医改面临的主要矛盾。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在医疗保障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不足。虽然基层卫生机构在投入等方面得到了支持,但是其服务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的筹资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机构的发展活力,助推患者涌向三级医院,固化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关键词:医疗服务;供需;失衡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778(2014)10-0065-03 [卫生服务体系] 65

农产品供求与价格(一)

农产品供求与价格(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农产品需求曲线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其斜率为。 A.负值 B.零 C.正值 D.1 答案:A [解答] 本题考查农产品需求曲线。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因此,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2. 如果以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供给量,在一般情况下,供给曲线是一条。 A.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B.由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C.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D.平行于纵轴的直线 答案:A [解答] 本题考查农产品供给曲线。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曲线是一条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价格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3. 若人们在收入较低时以马铃薯为主食,收入提高后减少对马铃薯的消费,同时增加面粉的消费,则马铃薯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为。 A.正值 B.负值 C.0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答] 随着收入的增加,马铃薯的需求量下降,收入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所以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为负。 4. 农产品市场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或偏离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秩序 B.货币价值 C.宏观政策 D.供求关系 答案:D [解答] 供求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与价值一致或偏离的主要因素。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可能高于价值;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价格有可能低于价值。而且供不应求的程度越强烈,价格高于价值的幅度就越大,反之亦然。 5. 农产品收入弹性小是指。 A.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小于收入变化的幅度 B.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大于收入变化的幅度 C.收入的变化幅度小 D.需求量的变化幅度小 答案:A [解答] 本题是对农产品收入弹性系数的考查。农产品收入弹性小即表示需求量变化的幅度小于收入变化的幅度。 6. 从农产品的价值构成看,农产品价值等于。 A.C+M B.C+V C.V+M D.C+V+M 答案:D

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及调节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214151138.html, 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及调节对策 作者:王亮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10年第08期 一、边远地区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的需求情况 农牧民生产性支出所占比重大,资金需求旺盛。近几年,边远地区养殖业和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牧民对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另外农牧民消费需求呈现新特点,但潜在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涉农企业及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贷款难。由于现有的信贷规模不能满足这类企业或组织的资金需求,导致全旗很多种养大户、农 牧业龙头企业融资困难,难以带动更多农牧民脱贫致富。 (二)农村金融的供给情况 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资金供给规模最大,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当地发放贷款最多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成为金融资源道“外流”的最大通道。农业银行在推进商业化改革时,削弱了在农牧区的金融业务,由于信贷管理权限上收,使农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吸收的大量信贷资金大规模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对边远农牧区中小企业及农业的信贷支持越来越少。 (三)邮政储蓄银行吸收存款多,发放贷额少 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业务范围有限,每年吸收的大部分存款或缴存人民银行,或通过系统直接上划,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建设的资金较少,用于支持“三农”发展的资金更少,资金外流现象也比较严重。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包商惠农贷款公司是达茂旗唯一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1季度末,该公司已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9亿元,占当地金融机构全部贷款投放额的11.2%。同时,该新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非常灵活,结合当地资金需求特点,相继开发出十几个农村信贷创新产品,突破了传统农村信贷单一的信贷投放模式,对于缓解边远地区农村资金短缺问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边远地区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竞争机制

中国医疗资源供需失衡无明显改善

中国医疗资源供需失衡无明显改善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刘远立教授负责领导哈佛大学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自1994年起,刘远立教授一直在哈佛大学从事国际卫生政策与管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卫生体系学”创始人之一,并从2000年至今在哈佛大学担任该学科的博士生导师。2012年8月8日,刚刚结束三周访华的刘教授就中国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记者问:您刚刚结束为期三周的访华。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医药卫生体系改革 刘远立教授答:首先应当肯定:无论是做横向的国际比较,还是做纵向的历史比较,中国的新医改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举世瞩目。这些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医改的进程。作为哈佛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的主任,我平均每年回国出差5-6次,每次都能看到新的进步和变化,很让人振奋。以我这次回国短短的三周为例:除了应邀参加北京市医改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外,我还到湖北、广西、四川等地搞调研。所到之处,无不对中国政府加大投入所带来的基层医疗机构新建或翻修工程上马之普遍、医保覆盖面扩大所带来的老百姓原先受压抑的医疗需求被释放的程度之大留下深刻印象。 但要让我从理性和科学的角度谈谈个人判断,我必须首先要表明几个基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医改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各国医改的共同目标有二:一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可负担性(看病不贵)、可及性(看病不难)、适宜性(安全有效);二是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要客观、科学地评价中国医改的现状,不仅要有过程指标(计划要做的工作实际完成了多少),还要有结果指标(工作有没有取得成效,也就是说医改的目标有没有达到)。虽然新医改的内容很广、举措很多,但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只想在过程和结果这两个方面都有证可循的前提下,对中国医改三个方面的主要进展做一个评价 第一,随着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一方面降低人们就医时的经济障碍,让患者及时得到其所需要的服务;另一方面,减少“因病致贫“。2011年末与2008年相比,中国新增参保人数是1.62亿。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如此之多的没有保险的人有了基本保障。目前,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人群覆盖率(“名义覆盖率”)已经达到95%,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与此同时,中国基本医疗保障的水平也在大幅提升。政府对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使得医疗费用报销比例逐步得到提高,特别是大幅度提高了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保障水平。这些变化带来的直接作用就是让原先被压抑的医疗服务需求被迅速地释放出来。国家卫生部的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与2008年相比,全国年住院率提高了8.5%,而在住院病人中因经济原因提前自行出院的比例相应地降低了7.5%。与此同时,发生大额医疗支出(“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家庭比例在新医改实施三年间降低了2.6%。 10多年前,我曾经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做过长达8年的有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和试点工作,并在工作期间经常听到农民念一句顺口溜:“小病养、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今天,每当我看到农村乡卫生院新农合报销窗口前的“热闹”景象,我都会为在中国农村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兴奋不已。 第二,随着政府对农村和基层卫生投入的增加,农村和基层卫生服务的“硬实力”得到加强,“看病难”在大部分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2019年1月鲜活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

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 2019 年1 月[鲜活、农资及天然橡胶]

本期重点: 牛羊肉、禽肉价格连续 7 个月上涨。肉类消费进入旺季,牛羊肉、禽肉价格持续上涨。1 月份,集市均价牛肉每公斤 69.10 元,环比涨 1.6%,同比涨 6.6%;羊肉每公斤 69.70 元,环比涨 2.8%,同比涨 13.8%;活鸡每公斤 20.07 元,环比涨 1.1%,同比涨 5.2%;白条鸡每公斤 20.42 元,环比涨 0.5%,同比涨 5.7%。 鸡蛋价格继续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产蛋鸡存栏小幅下降,鸡蛋产量稳中略减,市场供给仍较为充裕,蛋价连续 4 个月下跌,继续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 月份全国鸡蛋零售月均价每公斤 10.22 元,环比跌 0.4%,同比跌 3.1%。 蔬菜、水果价格季节性回升。受春节消费需求旺盛影响,蔬菜水果价格季节性回升。1 月份,农业农村部监测的 28 种蔬菜批发均价每公斤 4.18 元,环比涨 12.4%,同比涨 3.0%;7 种水果批发均价每公斤 5.81 元,环比涨 0.9%,同比涨 12.2%。 二〇一九年一月

目录 一、牛羊肉 (1) 预计节日期间,牛羊肉消费需求继续增加,价格仍将小幅上涨。 二、禽肉 (3) 预计春节期间禽肉价格继续上涨,节后价格将有所回落。 三、禽蛋 (6) 节后消费需求趋于平淡,预计鸡蛋价格震荡下行。 四、牛奶 (8) 预计生鲜乳价格继续小幅上涨,乳制品价格继续稳中略涨。五、水果 (11) 预计后期水果价格继续小幅上涨,但水果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价格涨幅有限。 六、蔬菜 (13) 预计受短期强冷空气和雨雪影响,春节期间菜价大幅上涨,节 后有望波动下行。 七、马铃薯 (15) 预计近期马铃薯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八、水产品 (17) 预计节前供销两旺、价格看涨,节后需求减弱、价格回落。九、饲料 (20) 预计短期国内玉米、豆粕、鱼粉等饲料原料价格保持稳定,主 要饲料产品价格基本平稳。 十、农资 (23) 预计节前国内化肥价格将弱势维稳,节后春耕需求启动将带动 价格上行。

浅析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失衡及应对政策

内容摘要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却在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上出现了剧烈波动现象,而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则是供求不平衡造成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即平衡好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必须防止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的大幅度回落。 关键词:农产品供求关系;价格;对策与建议

论文纲要 一、市场经济与供求平衡-------------------------------------1 二、农产品供求新格局---------------------------------------2 (一)农产品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2 (二)农产品供给出现新的变化--------------------------------3 三、影响农产品供求的其他因素-------------------------------4 (一)气候因素----------------------------------------------4 (二)季节性因素--------------------------------------------5 (三)大宗原料上涨------------------------------------------5 (四)抗风险能力--------------------------------------------5 (五)流通环节----------------------------------------------5 四、农产品供求形势下的对策与建议----------------------------5 (一)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定农产品市场-------6 (二)保护小规模养殖户的生产能力-----------------------------6 (三)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6 (四)防止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后的大幅度回落---------------7 参考文献---------------------------------------------------8

论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失衡

论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失衡 公事1班 杨丽颖 201214100222 摘要:本文以房地产市场约束供需双方的制度环境、供需双方的处境及其动机作为逻辑依据,通过建立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模型,剖析了房地产市场的特殊供需构成及其形成机理,并从高房价背后供需失衡方面考虑,推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房地产调控;分税制;住房供需 一、引言 对于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景气与否,往往表现在房地产业的景气与否上。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地方政府政绩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代中国,房地产既是一种产业,又是各类利益集团角逐的载体,即是政府官员打造政绩的政治工具,又是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非正常方式。 没有哪个行业比房地产业更能反映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况。然而,近几年来,中国房地产业出现明显下滑状况,供需失衡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长期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其中,商品房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失衡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必然造成房地产市场效益损失和社会整体福利的下降,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和一系列有关产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房地产市场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 1、房地产市场供求机制不敏感。 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机制,其作用在于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供求机制的作用过程表现为:房地产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生产萎缩,供求趋于均衡;当房地产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利润增加,

生产扩大,供求趋于均衡。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育晚,房地产市场供求机制还不敏感,不能很好地反映房地产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因而其自动调节市场的能力较弱。 2、房地产价格机制欠缺灵活。 价格机制是调节土地、房地产资源优化配置最重要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的表现形式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价格的上下波动,价格的波动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机制,不仅调节市场供求的变化,还调节着房地产买卖市场和租赁市场的结构。购房和租房是房地产消费的两种形式,两者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房价过高,消费者就会选择租房。如果租金过高,消费者就会选择买房。价格机制起着调节租价比的作用,使租金和房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和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结构不完善,市场主体不规范,致使房地产价格机制欠缺灵活,不能很好地起到调节市场供求的均衡关系。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特征 1、房地产的使用特征。 所谓“衣食住行”四者,其中住房就是四特征之一的“住”,住房不像其它生活必需品用完后需要继续购买,它的使用寿命是很长的,因此其购买的频率相当的低。 2、房地产的价值特征。 一般对于一套房子而言,它的价值是很高的,可以住十年、几十年,甚至,一个家庭的存在可能就只购买一套住房。 3、房地产供给的稀缺性。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供给稀缺的市场,一方面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需求也相应增长。另一方面是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基本上是恒定的。 4、房地产的不完全开发性。 由于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两种不同权益在同一市场流通,为保证市场的有效供给,国家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不合理的市场需求来干预市场。因此,房地产市场活动在某些环节受到政府严格限制,具有不完全开放性。 5、房地产的市场特征。

我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分析

我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分析 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10216302 学号:1021630223 姓名:曹志军 指导老师:刘红芳 2012年12月20日 我国房地产供求关系分析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行业,(1)它既是主导产业又是先导产业。它的运行状态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它的发展备受关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升温,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房价的波动更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房价与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加以分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大众商品来说,没有任何一类的产品价值量比房地产大。然而影响房价和地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土地成本、政策调控等因素都不能单独对房价的波动造成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各种因素,进而对影响房价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研究。 关键字:房价影响因素供求关系 Abstract: Real estate industry as the backbo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ies, it is the leading industries and industries. Its running stat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ealth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major concern, as the housing market began to elevate, real estate market supply and also an obvious changes. One of the price fluctuations is also the focus of our property market and prices and supply to be mutual influence. So in the property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s to analyze and study is very necessary. To the public goods, any kind of product value than real estate. However, affect the housing and land prices factors are manifold, Land cost control factors and policies are not alone in the price fluctuation in a decisive imp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affect the property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ice factor for Key Words:Housing price Influence factor Rel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