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点计算题及解答

重点计算题及解答

重点计算题及解答
重点计算题及解答

相平衡计算习题第8题解答

李文辉提供

第8题解: (1) 在三相点时,固、液态的蒸气压相等,s l p p =,于是

1 360 K

874 K 11.986

9.729

T

T

-=- 解得三相点的温度:215.3 K T =

将其代入任一蒸气压与温度的方程式,计算三相点时的压力(两个结果稍有不同):

1 360l g (()/P a )

11.9865.669

215.3

p =-=

三相点 解得 ()466.7 k P

p =三相点 (2) 根据Clausius-Clapeyron 方程的一般积分式

v a p

m '1ln Pa

H p C R

T

?=-?+

式中'

C 是积分常数。联系题中所给方程,从固体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式,可算出二氧化碳的摩尔

升华焓;从液体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式,可算出二氧化碳的摩尔蒸发焓:

sub m 1 360 K

2.303H R

?=

1

1

sub m (2.30313608.314) J m ol

26.04 kJ m ol H --?=???=?

vap m 874 K 2.303H R

?=

1

1

vap m (2.3038748.314) J mol

16.73 kJ mol H --?=???=?

摩尔熔化焓等于摩尔升华焓减去摩尔蒸发焓:

fus m sub m vap m H H H ?=?-?

11(26.0416.73) kJ mol 9.31 kJ mol --=-?=?

1

11fus m fus m

f

9310 J m ol =43.2 J m ol K 215.3 K

H S T ---???==??

答:从略。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计算题)

1. 在温度为298 K 的恒温浴中,某2 mol 理想气体发生不可逆膨胀过程。过程中系统对环境做功3.5 kJ ,到达终态时系统的体积为始态的10倍。求此过程的Q ,W 及气体的ΔU ,ΔH ,ΔS ,ΔG 。

解:因为在恒温浴中进行,所以理想气体的 0U ?=,0H ?=。

已知 3.5 kJ W =-,

3.5 kJ Q W =-=

设计一个始、终态相同的可逆过程,

R 1r 2

ln

Q V S nR T

V ?=

=

111028.314ln J K 38.3 J K 1--??=???=? ?

?

?

)3.38298(?-=?-=?-?=?S T S T H G J = -11.41KJ

2. 液体A 与液体B 可以形成理想的液态混合物。在343 K 时,1 mol A 和2 mol B 所形成的混合物的蒸气压为50.663 kPa ,若在溶液中再加入3 mol A ,则溶液的蒸气压增加到70.928 kPa ,试求:

(1)A 和B 在343 K 时的饱和蒸气压*A p 和*

B p 。

(2)对于第一种混合物,在气相中A ,B 的摩尔分数A y 和B

y 。

解: (1)液态混合物上的总蒸气压等于A 和B 的蒸气压的加和,

A A

B B p p x p x **=+

A B 1250.663 kP a 3

3

p p *

*

=?

+?

(1)

A B 2170.928 kP a 3

3

p p *

*

=?

+?

(2)

联立(1),(2)式,解得

*

A 91.19 kPa p =

*

B 30.40 k P a

p = (2)

A A A A 1

91.19 k P a 30.650.663 k P a

p p x y p p

*

?=

==

=

4.01A B =-=y y

3. 在298 K 和标准压力下,将2 mol 苯与3 mol 甲苯混合,形成理想的液态混合物。求该过程的Q ,W ,

m ix U ?,mix H ?,m ix S ?,mix A ?和mix G ?。

解:根据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的特性,没有热效应,没有体积的变化,所以有

mix 0V ?=, m i x 0H ?=, 0Q =, 0W =, m i x

0U ?=

mix B B B

ln S R n x ?=-∑ 11238.314 2 ln 3 ln J K 27.98 J K 55

--????=-??+??=? ???

????

m i x B B B

ln G RT n x ?=∑238.314 2982 ln 3 ln J 8.34 kJ 55

????=??+?=- ???

????

m i x m i x

8.34 k

J A G ?=?=-

4. 反应)

()()(34

g HCl g NH s Cl NH

+?的平衡常数,在 250~400 K 的温度范围内,与温度的关系式为

21 020 K

ln 37.32p K T

=-

。设在这个温度范围内0p

C ?=。试计算在

300 K 时:

(1)4

NH

Cl(s)在真空容器中分解时的解离压力和3NH (g)和HCl(g)

的分压。

(2)反应的r m r m , G H ??

和r

m

S ?

解:(1)在300 K 时,分解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为

21 020 K

21 020

l n 37.3237.3232.75

300

p K T =

-=

-=-

15

5.9810p

K -=? 这是一个复相化学反应,设解离压力为p ,则有 2

151 5.98102p

p K p -??==? ???

解得 2

1.547

10

P a

p -=?

3

3

N

H H C l

17.7310

P a

2

p p

p -==

=? (2)

r m ln p G RT K ?=-

1

1

[8.314300(32.75)] J mol

81.68 kJ mol

--=-??-?=?

r m 22

dln 21 020 K d p K H T RT T

?==-

r m 21 020 K H R ?=?

1

1

(21 0208.314) J m ol

174.76 kJ m ol

--=??=?

r m r m r m H G S T

?-??=

311(174.7681.68)10310.3 J K mol

300

--??-?==?? ??

?

5. 在 323 K 时,下列反应的解离压力为3.998 kPa 2NaHCO 3(s) = Na 2CO 3(s) + H 2O(g) + CO 2(g). 设气体

为理想气体。求算 323 K 时,反应的标准摩尔Gibbs 自由能的变化值r m G ?

解:这是一复相反应,系统中气体的总压等于两个气体生成物压力的加和,因为

22H

O

C O 11 3.998 kP a 1.999 kP a 2

2

p p p ==

=

?=

所以标准平衡常数

222

H O C O 41.999 kPa 4.010100 kPa p

p p K

p

p

-??=

?

==? ???

r m ln p G RT K ?=- ()

4

118.314323ln 4.010

J m ol 21.01 kJ m ol ---??=-????=???

6. 在高温和标准压力下,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层,按下式生成水煤气: C (石墨) + H 2O(g) = H 2(g) + CO(g)

若在 1 000 K 及1 200 K 时的p

K $分别为2.472及37.58,试计算在此温度范围内的摩尔反应焓变r m H ?

(设反应焓变在该温度区间内为常数),及在 1100 K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1 100K )p

K $。 解:根据 van’t Hoff 的定积分公式 2r m 112()

11ln

()p p K T H K T R T T ???=- ???$

$

$

r m 37.5811ln

2.472

1 000K 1 200K H R ???=

- ?

??

$

解得 1

r m 135.76 kJ mol H -?=?$

1

(1 100K )135 760 k J m o l 1

1

ln 2.472 1 000K

1 100K p K R

-???=-

?

??

$ (1 100K )10

.p K =$

7. 某有机物B 与水(A )完全不互溶,在101.325kPa 的压力下用水蒸气蒸馏时,系统于90℃时沸腾,馏

出物中水的质量分数W A =0.24。已知90 ℃时水的蒸气压*

A 70.13 kPa p =,请估算该有机物的摩尔质量。

解:以(A )m 代表水的质量,(B)m 代表有机物的质量。已知90℃时,*

A 70.13 kPa p =,则有机物在这

个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为:

*

B (101.32570.13)kPa 31.20 kPa p =-=

取蒸气相的总质量为100 g ,则水气的质量()24 g A m =,有机物的质量(B)m 为:

g (B)(10024)76 g m =-=

设水蒸气蒸馏时的总蒸气压为p ,则

*

A A A A B

n p py p

n n ==+

*

B B B A B

n p py p

n n ==+

将两式相比,消去相同项,得

*

A A A *

B B B (A )/(B )/p n m M p

n m M =

=

*

A A

B

*

B

(B )

(A )

p M

m M

p m ?=

?1

70.13kP a 18 g m ol 76g 31.20kP a

24g

-??=

?

1128 g m ol -=?

8. 某人工放射性元素,能放出α粒子,其半衰期为15 min 。若该试样有80%被分解,计算所需的时间?

解: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符合一级反应特征。已知半衰期数值,能得到速率系数的值:

1

12

ln 2ln 2 =

0.046 m in

15 m in

k t -=

=

然后再根据一级反应的定积分式,计算分解80%所需的时间。代入一级反应的定积分式,所需时间为:

1

11ln

1t k y

=

-

1

11ln

35.0 m in

0.046m in

10.80

-=

?=-

9. 已知物质A 的分解反应是一级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当A 的起始浓度为0.1mo l ·dm -3时,分解20%的A 需时50min 。试计算

(1) 该反应的速率系数k 。 (2) 该反应的半衰期t 1/2。

(3) 当A 的起始浓度为0.02mo l ·dm -3时,分解20%的A 所需的时间。

解:(1) 因是一级反应,已知50min 内A 的分解分数,可用一级反应定积分式,计算速率系数k :

11 ln

1k t

y

=

-3

1

11ln

4.4610

m in

50m in

10.2

--=

=?-

(2)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起始浓度无关,只要知道速率系数的值,就能计算其半衰期:

123

1

ln 2ln 2

155.4 m in 4.4610

m in

t k --=

=

=?

(3) 对于一级反应,在达到各种转化分数时,所需的时间与半衰期一样,都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无

关。所以,只要转化分数相同,所需的时间也就相同。现在A 的分解分数都是20%,所以(3)的答案与已知的条件相同,也是50min 。

10. 在298 K 时,乙酸乙酯与NaOH 溶液发生皂化作用,已知反应的速率系数为3116.36(mol dm )min ---??。若起始时,乙酸乙酯与NaOH 溶液的浓度均为30.02 mol dm -?,试求在10 min 以后,乙酸乙酯的水解分数。

解:从速率系数的单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二级反应,又知道反应物的起始浓度相等,所以可利用

a b =的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的定积分式,计算乙酸乙酯的水解分数。速率方程的定积分式为

21y k ta y

=-3

1

13

6.36(m ol dm

)

m in 10m in 0.02 m ol dm

----=?????

解得 0.56y =

在10 min 以后,乙酸乙酯的水解分数为0.56。

11. 某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在300 K 和310 K 分别为5 000 s 和1 000 s ,求该反应的活化能。

解: 已知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就等于知道了一级反应的速率系数,因为 k

t 2ln 2

/1=

半衰期之比就等于速率系数的反比。根据Arrhenius 公式的定积分式,已知两个温度下的速率系数值,就可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121a 211212

2

()()11ln ln ()

()t T E k T k T R T T t T ??=

-= ???

a

1

1

5 0001

1ln 1 000

8.314 J K

m ol

300K 310K E --??=

- ?

????

解得 1a 124.4 kJ m ol E -=?

12. 药物阿斯匹林的水解为一级反应。已知:在100℃时的速率系数为17.92 d -,活化能为156.43 kJ mol -?。求在17℃时,阿斯匹林水解30%所需的时间。

解: 在已知活化能和一个温度下的速率系数的情况下,利用Arrhenius 公式的定积分式,首先求出在

17℃(290.2 K )时的速率系数 a 211

2()11ln ()

E k T k T R T T ??=-

???

11

1

1

(290.2K )56 430 J m ol 11ln

7.92 d

8.314 J K

m ol

373.2K 290.2K k ----???=

- ?????

解得: 1

(290.2K )0.0436

d k -= 然后,利用一级反应的定积分式,求在290.2 K 时转化30%所需的时间 11ln 1t k

y

=-

1

11ln

8.18 d 0.0436 d

10.30

t -==-

13. 有两个都是一级的平行反应:

k B ①②

设反应①和②指前因子相同,活化能不同:1a,1120 kJ mol E -=?,1a,280 kJ mol E -=?,则当反应温度为1 000 K 时,求两个反应速率系数的比值12/k k ;并说明结果的意义。

解: 由Arrhenius 公式的指数式:

e x p

a E k A RT ??=- ?

?

?

将两个活化能的值分别代入Arrhenius 式,两式相比,消去相同指前因子项。得:

3

,2,1312

(80120)10exp exp 8.14108.3141000a a E E k k RT

--????-?===? ? ?

??

?

??

计算结果说明了,活化能高的反应,其速率系数就小。

14. 实验测得气相反应C 2H 6(g) = 2CH 3(g) 的速率系数表示式为

17

1363 8002.010

exp s

k RT -??=?- ???

试计算,在1 000 K 时: (1) 反应的半衰期 12t 。

(2) C 2H 6(g) 分解反应的活化熵r

m S ≠?

,已知普适常数131

B

2.010s

k T

h

-=?。

解: (1) 从已知的速率系数的单位,就可以判断这个反应是一级反应,将温度代入速率系数的关系式,就可得到1000 K 时的速率系数值,从而可计算半衰期。T = 1 000 K 时,

17

1363 8002.010

exp s

k RT -??=?- ???

17

121363 8002.010

exp s 1.9810s

8.314 1 000---??=?-=? ????

12

1

ln 20.69335 s 1.9810s

t k

--=

=

=?

(2) 按Arrhenius 的指数公式和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找出Arrhenius 活化能与活化焓关系:,

Arrhenius 的指数公式: a e x p E k A RT ??=- ?

?

?

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

1B r

m

r m ()

exp exp n

k T S H k c h R

RT ≠≠-??????=

-

? ?

???

?

这是一个单分子气相反应,a r m E H RT ≠=?+

,将关系式代入过渡态理论计算速率系数式,得到

1a B r m

()e x p e x p n E k T S k e c h

R

R T ≠-?????=??- ?

?

??

?

?

对照Arrhenius 的指数公式和速率系数的表示式,得

1171

B r m

()e x p 2.0

10s

n k T S A e c h

R

≠--

???=??=

????

?

因为n =1,

171

131

r m

112.010s

2.010s

2.718exp 8.314J K mol S ≠----????=??? ?

????

解得: 11

r

m 68.3 J K mol S ≠--?=??

15. 在标准压力和298K 时,已知纯水的电导率261

H

O

5.5010 S m

κ--=??,水的密度23

H

O

997.09 kg m

ρ-=?,

2

21

m (H ) 3.49810

S m m ol

+

--=???Λ,221 m (O H ) 1.98010 S m m ol ∞---=???Λ。

计算纯水的解离度和离子活度积常数w K

解:纯水是弱电解质,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可以用H +和O H -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的加和得到。它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用密度除以摩尔质量得到。

m 2

m

m

(H

O )(H )

(O H

)∞∞

+

-

=+ΛΛ

Λ 2

2

1

(3.4981.980)

10

S m m o l --=+???221

5.47810 S m

m

o l --=??? 2223

H

O

3

3

H O 3

1

H O 997.09 kg m

55.3610 mol m

18.0110 kg mol

c M ρ----?=

=

=????

22H

O

m 2H O

(H O )c κ=

Λ6

111

21

33

5.5010 S m

9.93510

S m mol

55.3610 mol m

-----??=

=?????

m 2 m 2(H O )(H O )

α∞

=ΛΛ11

2

1

9

2219.93510 S m mol 1.814105.47810 S m mol -----???==????

22

w H O H

c c K a a c

c

ααγ+

-

±????=?=≈ ? ??

?

?? 2

93143

1.8141055.36 m ol dm 1.00810 1.0 m ol dm ----?????==? ????

16. 反应 Zn(s) + CuSO 4(a =1) → Cu(s) + ZnSO 4(a =1) 在电池中进行,在288 K 时,测得电动势E = 1.0934 V ,已知电池的温度系数414.2910 V K p

E T --???=-?? ?

???。

(1) 写出该反应所对应电池的书面表示式和电极反应。

(2) 求电池反应的 ?r G m $,?r S m $ ,?r H m $

和 Q R 。

解: (1) 在反应式中,Zn(s)被氧化为ZnSO 4,应作为阳极放在电池的左边,CuSO 4还原为Cu(s),应作为阴极放在电池的右边,所以,反应所对应电池的书面表示式为: Zn(s)│ZnSO 4(a =1)‖CuSO 4(a =1)│Cu(s)

电极反应为

负极 2Z n (s )Z n (1)2e

a +

-

??→=+ 正极 2C u (1)

2e C u

(s )a +-

=+??→

(2) 从化学反应式可以看出,电子的计量系数等于2,已知电池的电动势和温度系数的值,代入相应的计算式,就可以得到所求的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值。因为E E = ,所以

r m G zE F ?=-

1

1

2 1.0934 V 96 500 C mol

211.03 kJ mol --=-???=-?

r m p

E S z

F T ????= ?

???

141296 500 C mol ( 4.2910 V K )---=???-??

1182.80 J K mol --=-??

1

r m

r m r m 234.88 k J m o l H G T S -?=?+?=-? 1

R r m

23.85 k J m o l Q T S -=?=-?

17. 有一化学反应 H 2 (g,p ?) + I 2 (s)

2HI (aq,a =1)

(1) 将反应设计成相应的电池,写出电池的书面表达式。 (2) 计算上述反应在 298 K 时的 E 、E ?、?r G m $

和 K ?。 (3) 若反应写成 1/2H 2(g,p ?) + 1/2I 2(s)

HI (aq ,a =1) ,则 E , E ? , ?r G m

$ 和 K ?各为多少? 已知 298 K 时,I - (aq) 的标准摩尔Gibbs 生成自由能1

f m (I )51.67 kJ mol G --?=-?$。

解: (1) 反应式中,H 2氧化为H +,将氢电极作为负极放在电池的左边。I 2 (s)还原为I -

,将碘电极作为正极放在电池的右边,并各放上导电用的金属Pt ,则电池的书面表达式为

Pt│H 2(p ?)│HI(aq ,a =1)│I 2(s)│Pt

(2) r m r m

f m B

G G G ?=?=?∑$$f m f m f m 2f m 22(H )2(I )(H )(I )G G G G +-=?+?-?-?$$$$

1

f m 2(I )103.34 kJ m ol G --=?=-?$

1r m 1

103.34 kJ mol

0.5354 V

296500 C mol

G E E

zF

--??==-

=

=??

18

r m 103 340exp exp 1.30108.314298G K

RT ?????=-==? ? ?????

?

或 1820.535496 500exp()exp 1.30108.314298

zE F K RT

????===? ?

??

?

(3) 电动势的值不变,因为电动势是电池的性质,与电池反应的写法无关,所以

(3)0.5354 V E E

==

Gibbs 自由能的变化值降低一半,因反应进度都是1 mol ,但反应的物质的量少了一半,即

1r m r m

1(3)51.67 kJ m ol 2

G G -?=?=-?

根据平衡常数与Gibbs 自由能变化值的关系,有

1

1

18922(3) 1.3010 1.1410K K ????==?=?????

《政治经济学B》名词解释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及答案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生产资料,以获取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物质产品)的社会经济活动。 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亦称经济关系或利益关系。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如何?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会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则相反。 4、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之间关系怎样? (1)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分配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人们参与分配的方式。 (2)生产对交换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分工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生产为交换创造对象。 (3)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和结构决定消费的对象数量、质量和结构; ②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4)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5)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 交换顺畅利于生产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6)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技巧和答案

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技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峰设计了一种具有加热和保温功能的电路,如图甲所示,图中R 1和R 2均为电阻丝,S 1是电路控制开关,他将该电路接入220 V 家庭电路中,在30 min 内,该电路消耗的总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求: (1)0~20 min 内,开关S 2是断开还是闭合? (2)0~10 min 内通过R 1的电流; (3)30 min 内该电路消耗的电能。 【参考答案】(1)0~20min 内,开关S 2是闭合的 (2)5 A (3)1.584× 106 J 【试题解析】(1)由图乙可知,在0~20 min 内,对应的功率为1 100 W ,为加热状态,根据2 U P R =可知, 此时电路中电阻较小,故S 2处于闭合状态. (2)R 1此时的电功率1W =1100P ,则通过R 1 (3)在0~20 min 内为加热状态,此时功率为1 100 W ,则电流做功 61100W 2060s=1.3210J ==W P t ???加加加 在20~30 min 内为保温状态,此时功率为440 W ,则电流做功 5 =440W 1060s=2.6410J =W P t ???保温保温保温 所以30 min 内该电路消耗的电能 656= 1.3210J 2.6410J=1.410J =58W W W +?+??加保温

如图所示是某太阳能热水器,水容量为100 L,该热水器在冬季有效日照时段里,平均每平方米的面积上每小时接收的太阳能约为2.8×106 J。若该热水器接收太阳能的有效面积为1.5 m2,每天日照时间按8 h计算,若这些太阳能能使装满水的热水器中的水温从20 ℃升高到60 ℃。求:[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热水器中水的质量; (2)一天内热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 (3)热水器在冬季的效率. 长沙市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多少米? (2)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多少米? (3)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U=7 V不变,R1是定值电阻,R2是滑动变阻器。当开关S闭合后,改变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 (1)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 (2)定值电阻R1的电阻值; (3)电路消耗电功率的最大值。 小莉在实践活动中设计的模拟调光灯电路,如图所示。她选用的电源电压恒为12 V,小灯泡上标有“6 V 6 W”、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 Ω 2 A”字样。若不考虑灯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闭合开关S后,问:

小学计算题的快速解题技巧和思路

小学计算题的快速解题技巧和思路 一、巧算与变通 【例1】有父子5人,年龄和为79岁,长子的年龄比父亲的1/2少7岁,次子年龄的3倍比父亲少3岁,三子年龄的6倍比父亲多6岁,幼子的年龄是父亲的1/21。则父亲今年的年龄是( )。 A.36 B.42 C.48 D.84 【思路分析】由题干中两个分数可得,父亲的年龄既是2又是21的倍数,排除A、C,再由题干中“有父子5人,年龄和为79岁”可知,父亲的年龄不可能为84,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 【例2】一个四位数分别能被15、12和10除尽,且被这三个数除尽时所得的三个商的和为1365,问四位数中四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A.17 B.16 C.15 D.14 【思路分析】这个四位数可以被3整除,则四个数字之和一定能被3整除,只有C符合。 【例3】今天星期六,再过2020天是星期几? 【思路分析】这是余数问题的经典应用。星期数变化有一个规律,一个星期七天,每过七天星期数不变,2020÷7=288……4,表示2020包含288个整的星期,对星期数没有影响,余数为4,星期六往后推4天,则再过2020天是星期三。 二、数学常识秒杀 【例1】一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度之和为14,假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数值相等,那么该三角形的面积为()。 A.20 B.22.5 C.24 D.24.5 【思路分析】直角三角形具有特殊性质,可运用勾股定理,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运用这个数学常识即可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6,8,10。经验证满足题干条件,周长与面积数值相等。所以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为C。

【例2】某草莓种植基地利用恒温库储存草莓准备反季节销售。据测算,每储存1斤草莓可增加收入2.5元。小王去年收获草莓5吨,当时市场价为每斤3元,如果都利用恒温库储存,小王的草莓收入可以达到( )。 A.27500元 B.32500元 C.45000元 D.55000元 【思路分析】此题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快速解题。1吨=1000千克,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所以1吨=2000斤,计算5.5×5×2000=55000元。如果没有此类常识,很多考生就会误选为A 选项,正确选项为D 。 三、速解时钟问题 【例1】小红上午8点多钟开始做作业时,时针与分针正好重合在一起。10点多钟做完时,时针与分针正好又重合在一起。小红做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思路分析】从开始做作业到完成作业,分针比时针多走了2圈即720度,所以t =5.5720=1110130 。 【例2】9点过几分时,时针和分针离“9”的距离相等,并且分别在“9”的两边? 【思路分析】从9点整到时针和分针与“9”等距离的状态,路程和为270度,所以t = 5.06270 =5.6270=13540=13 741。 小结:不管是时钟的追及问题还是相遇问题,根据已知条件,如果知道路程差,我们就找对应速度差求解,若能知道路程和,我们就找速度和来解题。 四、必看蒙题技巧 【例1】(1+1)+(2-1)+(3+1)+(4-1)+…+(50-1)的值是( )。 A.1200 B.1250 C.1275 D.1280 【思路分析】常规方法:题干2+1+4+3+…+49=1+2+3+4+…+50=1275。 蒙题方法:题干中有25个奇数、25个偶数,所以加起来的和一定是奇数,四个选项中只有C 为奇数,所以选择C 。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统计学各章计算题公式及解题方法 第四章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1.组距式数值型数据众数的计算:确定众数组后代入公式计算: 下限公式:M0=M+?1 ?1+?2×M;上限公式:M0=M??2 ?1+?2 ×M,其中,L为 众数所在组下限,U为众数所在组上限,?1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2为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d为众数所在组组距 2.中位数位置的确定:未分组数据为M+1 2;组距分组数据为M 2 3.未分组数据中位数计算公式:M M={ M (M+1 2 ) ,n为奇数 1 2 (M M 2 +M M 2 +1 ),n为偶数 4.单变量数列的中位数:先计算各组的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根据位置公式确 定中位数所在的组—对照累积次数(或累积频率)确定中位数(该公式假定中位数组的频数在该组内均匀分布) 5.组距式数列的中位数计算公式: 下限公式:M M=M+M 2 ?M M?1 M M ×M;上限公式:M M=M? M 2 +M M+1 M M ×M,其中, M 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M M?1为中位数所在组前一组的累积频数,M M+1为中位数所在组后一组的累积频数 6.四分位数位置的确定: 未分组数据:{下四分位数:M M=M+1 4 上四分位数:M M=3(M+1) 4 ;组距分组数据: {下四分位数:M M=M 4 上四分位数:M M=3M 4 7.简单均值:M???=M1+M2+?+M M M =∑M M M M=1 M

8. 加权均值:M ???= M 1M 1+M 2M 2+?+M M M M M 1+M 2+?+M M = ∑M M M M M M =1M =∑M M M M =1M M M ,其中,M 1, M 2…M M 为各组组中值 9. 几何均值(用于计算平均发展速度):M ???=√M 1×M 2×…×M M M =√∏M M M M =1M 10. 四分位差(用于衡量中位数的代表性):M M =M M ?M M 11. 异众比率(用于衡量众数的代表性):M M = ∑M M ?M M ∑M M =1?M M ∑ M M 12. 极差:未分组数据:R =MMM (M M )?MMM (M M );组距分组数据:R =最高组上限?最低组下限 13. 平均差(离散程度):未分组数据:M M = ∑|M M ?M ???|M M =1M ;组距分组数据: M M =∑|M M ?M ???|M M =1?M M M 14. 总体方差:未分组数据:σ2 = ∑(M M ?M ) 2M M =1M ;分组数据:σ2 = ∑(M M ?M )2M M =1?M M M 15. 总体标准差:未分组数据:σ=√∑(M M ?M ) 2M M =1M ;分组数据:σ=√ ∑(M M ?M )2M M =1?M M M 16. 样本方差:未分组数据:M M ?1 2= ∑(M ?M ???)2M M =1M ?1 ;分组数据:M M ?1 2= ∑(M M ?M ???)2?M M M M =1M ?1 17. 样本标准差:未分组数据:M M ?1=√∑(M ?M ???)2M M =1M ?1 ;分组数据:M M ?1= √ ∑(M M ?M ???)2?M M M M =1M ?1 18. 标准分数:M M =M M ?M ???M 19. 离散系数:M M = M M ??? 第七章 参数估计 1. M M 2 的估计值: 2. 不同情况下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

(完整word版)力学性质 问答计算题

第四部分力学性质(问答题) (一)高弹性 1.在橡胶下悬一砝码,保持外界不变,升温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解:橡胶在张力(拉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主要是熵变化,即卷曲的大分子链在张力的作用下变得伸展,构象数减少。熵减少是不稳定的状态,当加热时,有利于单键的内旋转,使之因构象数增加而卷曲,所以在保持外界不变时,升温会发生回缩现象。 2.橡胶高弹性的特点是什么?其弹性本质和普通固体物质有什么不一样? 答:弹性模量小,形变量大;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泊松比较大,接近0.5;形变过程有热效应,拉伸放热,回缩吸热;形变有时间依赖性即形变具有松弛特性。 由橡胶的热力学分析可知,橡胶形变后的张应力可以看成是由熵的变化和内能的变化两部分组成的,其中橡胶拉伸时内能几乎不变,而主要是熵的变化,即只有熵的变化对弹性体的弹性起主要贡献,因此具有熵弹性本质。普弹性的本质是能弹性,即普弹形变由鍵长、鍵角的变化引起,造成体系的内能变化。 3.分别在尺寸相同的交联和未交联顺丁橡胶样条上悬挂一个质量相同的砝码,之后升高温度,两个橡胶条的长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答:未交联的橡胶条将被继续拉长,长度增加;而交联的橡胶条则会回缩,长度减小。因为未交联的橡胶,分子之间没有化学键连接,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分子间滑移而发生黏性流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黏度减小,分子之间更容易产生黏性流动,因此形变增大,橡胶条伸长。而交联的橡胶条由于分子之间有化学键连接,不能产生分子间的滑移,在外力作用下,由于网链的伸长而产生形变。温度升高,分子链内各部分的热运动比较激烈,产生的回缩力也要增大,因此橡胶条回缩,长度减小。 4.为什么顺式聚丁二烯可以用作橡胶,而反式聚丁二烯却不能? 答:室温下不能或不易结晶是聚合物具有高弹性的前提条件之一。顺式聚丁二烯分子链的重复周期长,分子链对称性较差,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的距离较大,不容易结晶,因此常温下是一种弹性很好的橡胶。而反式聚丁二烯分子链的对称性好,重复周期短,分子链结构更加归整,分子链间的距离也较小,常温下很容易结晶,在室温下是一种弹性很差的塑料。 5.今有B-S-B型、S-B-S型及S-I-S型、I-S-I型四种嵌段共聚物,问其中那两种可用作热塑性橡胶,为什么?(I代表异戊二烯) 解:只有S-B-S和S-I-S两种嵌段共聚物可作热塑性橡胶,而其余两种不行。因为前两种的软段在中间,软段的两端固定在玻璃态的聚苯乙烯中,相当于用化学键交联的橡胶,形成了对弹性有贡献的有效链——网链。而余下两种软段在两端,硬段在中间。软段的一端被固定玻璃态的聚苯乙烯中,相当于橡胶链的一端被固定在交联点上,另一端是自由活动的端链,而不是一个交联网。由于端链对弹性没有贡献,所以,这样的嵌段共聚物不能作橡胶使用。 (二)粘弹性 1.举例说明聚合物的蠕变、应力松弛、滞后及内耗,以及它们对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存在的利弊。 答:蠕变就是指在一定温度和较小的恒定外力作用下,材料的形变时间随时间增加而逐渐

202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技法

202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解题技法 计算题解题技法: 1.计算题的特点 计算题以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它既能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同时又能体现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答计算题应该首先明确它的特点,避免盲目和无从下手的尴尬,同时明确题目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找准关系,有的放矢的按要求进行合理的计算.计算题在许多省市考题中常被列为压轴题目.计算题的特点是: (1)结果合理性 这类题能反映学生对自然界或生产、生活中若干事物的观察和关心程度.它要求学生用生活实践,社会活动的基本经验对题目的计算结果进行判断,留取合理的,舍弃不合理的. (2)知识综合性 这类题往往是把几个或几种物理过程及物理现象放在一起,利用各个过程或各种现象之间的相切点,解答要解决的问题.它反映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应用性 这类题是把物理知识浸透到社会实际操作和应用到生活体验中,它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情感,同时也能反映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操作的认识水平.

2.计算题的解题方法 计算题可以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思维方式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计算题的分析解答过程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知识的能力水平.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是: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现象和过程,确定给出的条件或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二步:找关系,也就是针对题目内容分析综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选择适合的规律和公式,找准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列出表达式.这一步是在明确了各个已知量、未知量及某个物理量在题目中叙述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变化时存在的关系,根据公式或规律列出相应的表达式,并推导出待求物理量的计算式.第四步:代人数据求解,这一步是把所用到的已知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后,把已知量的数据代人计算式中,通过正确运算,得出答案.同时对答案进行合理化验证,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文科学生在做文科综合计算题时出现的失误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学科知识不扎实;二是数学基础不牢靠。下面我谈一下计算题的解题秘诀。 一、夯实学科基础: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高考的常青树,其中,个别价值、社会价值、价值总量始终是计算题命题的重点。个别价值即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价值即价值量,在它前面我们常冠以“单位商品”,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它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价值总量前面我们常冠以“单位时间”,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增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价值总量等于价值量乘以产品数量,乘积不变,所以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多,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等于产品数量与价值量的乘积,所以,它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货币的流通是高考命题的另一个重点。必须熟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就会通货紧缩。纸币的发行量比上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是物价,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比上纸币的发行量就是币值,纸币的币值与物价成反比。物价减1就是通货膨胀率,1减币值就是贬值幅度。 股票价格也常有考试。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票面金额*预期股息率/银行利率。 外汇与汇率也是计算题的命题重点。外币汇率与本币汇率成反比,同种货币汇率与币值的升降一致。 二、计算口诀: 计算题的计算口诀是“增用加法,降用减;正比乘法,反比除”。 1.增用加法:在材料中只要是遇到增加、增长、提高等词语,就要用加法。 例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2)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A. 1452万元 B. 1320万元 C. 1210万元 D. 1100万元 【解析】题中2011年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所以2011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应该是2010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20%)倍;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所以2011年个别劳动生产率是2010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1+10%)倍。 2. 降用减:只要是在材料中遇到下降、降低、贬值等字样,就要用减法。 例2:(2011高考上海文综政治13)假设某企业2010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每件甲产品的价格为28元,2011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30%,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5%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1年的价格分别是 A.40元32元B.40元50元C.30元50元D.45元32元解析:材料中2011年生产甲产品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30%,即成为原来的(1—30%)倍。 3. 正比乘法:在材料中,凡是正比关系需要用乘法。 例3(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12).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

计算题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常见计算题及其解题方法 近几年高考,经济常识计算题的数量逐年增加,内容涉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纸币的发行量与通货膨胀、企业利润、股票价格、个人所得税、存款利息、汇率等,这些试题难度系数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高,学生在这一块知识比较容易出错,一来自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靠,另外来自于学生没有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学生对此块知识模糊不清,做题感到紧张。为此在高考中花去大量时间去解这一道题而本末倒置,影响后面答题的速度。虽然此处只有4分,但要求我们势在必得。因为突破这些计算题往往成为我们学生提升高考成绩的重要环节。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收集整理,现将经济常识中涉及计算的十多个知识点,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股票价格、经济效益与利润、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银行利息、恩格尔系数、汇率等进行归纳,并作简要举例分析。 1.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题 例(2008年高考政治海南卷第2题)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 A. 5小时 B. 7小时 C. 7.5小时 D. 8小时 [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同样条件下,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2008年甲企业生产每件M商品所用时间为6小时÷(1+20%)=5小时;2008年甲企业所生产的M 商品数量为10万件×(1+20%)=12万件;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12万件+10小时×8万件)÷(12万件+8万件)=7小时。答案为B。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计算 (1)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例】(2008年北京文综,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他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为1/(1+25%)=0.80元,故选B。 【解题技巧】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则有公式:现在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原来的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依据该公式,只要已知其中两个量,则可以求出另一个量。 〖变式题〗2009年某部门生产某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8元,如果2010年该部门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5元,那么该部门2010年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比2009年提高了() A.50% B.35% C. 60% D. 45% 【解析】2009年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8元,2010年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5元,依据上面的公

工程测量复习题各章问答题计算题

复习题 第一章高程测量 1.已知水准点5的高程为531.272米,四次隧道洞内各点高程的过程和尺读数如下图所示 (测洞顶时,水准尺倒置),试求1、2、3、4点的高程。 2.影响水准测量的误差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削减其影响?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自动安平的 原理是什么?试述这类仪器的优点及使用方法。 3水准测量中,为什么一般要求前后视距尽量相等? 第3题答案: 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保持相等可消除或减弱下列误差: (1)当调焦时,调焦透镜光心移动的轨迹和望远镜光轴不重合,则改变调焦就会引起 视准轴的改变,从而改变了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关系。如果在测量中保持前视后 视距离相等,就可在前视和后视读数过程中不改变调焦,避免因调焦而引起的误 差。 (2)仪器虽经过校正,但i角仍会有微小的残余误差,也就是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完全 平行,当在测量时如能保持前视和后视的距离相等,这种因i角引入的观测误差就 能消除。 (3)可完全消除地球曲率引起的误差。 (4)可减弱大气折光的影响。 第二章角度测量 1.什么角水平角?用经纬仪照准同一竖直面内不同高度的两目标时,在水平度盘上的读数 是否一样 2.说明测回法及全圆观测法测水平角的方法和步骤。 (设为90°)因对中有误差,在CB 3.测水平角时对中的目的是什么?设要测出ABC

的延长线上偏离B 点10毫米,即仪器中心在B ’点,问因对中而引起的角误差有多大? 4. 整平的目的是什么?整平的操作方法如何? 5. 测ABC ∠时,没有照准C 点标杆的底部而瞄准标杆顶部,设标杆顶端偏离BC 线15毫 米,问因目标偏心引起的测角误差有多大? 6. 什么叫竖直角?用经纬仪测竖直角的步骤如何? 7. 竖盘指标水准管起什么作用?盘左、盘右测得的竖直角不一样,说明什么? 8. 根据水平角观测原理,经纬仪应满足哪些条件?如何检验这些条件是否满足?怎么进行 校正?其检验校正的次序是否可以变动?为什么? 9. 经纬仪测角时,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观测同一角度,能消除哪些误差对水平角观测成果 的影响? 10. 影响水平角观测精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防止、消除或减低这些因素的影响? 15.在做经纬仪竖盘指标差检验校正时,若用全圆顺时针注记的威而特T 1经纬仪盘左盘右分别瞄准同一目标,得盘左竖盘读数为75°24.3′,盘右竖盘读数为284°38.5′,问此时视准轴水平时盘左的竖盘读数是否为90°,如不满足此条件,怎样校正指标水准管? 答案: 先求竖盘指标差x : 42123605.832843.42752360' ''+=-'+'=-+= R L x 若视准轴水平时,竖盘的读数为421090''' ,不满足为 90的条件且竖盘指标差大于 03'',因此,仪器竖盘指标水准管要校正,校正步骤如下: 1. 保持盘右照准原来的目标不变,这时的正确读数应为 6073284421000383284'''='''-'''=- x R 100米 100米 A C B’ B 10毫米 15mm A C C’ B

高考物理计算题答题技巧精编

2019高考物理计算题答题技巧精编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考物理计算题答题技巧,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主干、要害知识重点处理 在清楚明确整个高中物理知识框架的同时,对主干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特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的公式来源、使用条件、常见应用要特别熟练,在弄懂弄通的基础上抓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横向联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二、熟练、灵活掌握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审题技巧、分析思路、选择规律、建立方程、求解运算、验证讨论等。 技巧方法:指一些特殊方法如整体法、隔离法、模型法、等效法、极端假设法、图象法、极值法等。 此外,还应掌握三优先、四分析的解题策略,即优先考虑整体法、优先考虑动能定理、优先考虑动量定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力做功的情况、分析物体间能量转化情况。形成有机划、多角度、多侧面的解题方法网络。 三、专题训练有的放矢 专题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解题方法指导,总结出同类问题的一般解

题方法与其变形、变式。而且要特别注意四类综合题的系统复习:(1)强调物理过程的题,要分清物理过程,弄清各阶段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关系、选择物理规律、选用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 (2)模型问题,如平衡问题、追及问题、人船问题、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加速、偏转问题等,只要将物理过程与原始模型合理联系起来,就容易解决。 (3)技巧性较高的题目,如临界问题、模糊问题,数理结合问题等,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关键点的突破、过程之间衔接点的确定、重要词的理解、物理情景的创设,逐步掌握较高的解题技巧。 (4)信息给予题。步骤:①阅读理解,发现信息;②提炼信息,发现规律;③运用规律,联想迁移;④类比推理,解答问题。 四、强化解题格式规范化 (1)要明确研究对象,如:以***为研究对象。有的题目涉及的物体比较多,这时明确研究对象是很重要的,必须针对不同的问题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2)作必要的示意图或函数图象要规范。 (3)要说明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不同的物理过程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就不同,对不同的过程必须一一说明。 (4)列方程式要规范。首先,列方程所依据的物理规律、定理、公式一定要加以文字说明,如:由***定理得。其次,列方程的字母要规范,题设中没有说明的字母在应用时必须加以说明,如:设物体A 的速度为v等。最后,所列方程必须是用题设中字母表示的原始式子,

计算题与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计算题与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计算题与分析题的答题技巧计算题与分析题的答题技巧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计算与分析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难度较大,涉及的概念、计算公式较多,但由于计算与分析题的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份量一般较大(20%--40%),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如果本类题得分不多,要想通过考试就很困难。所幸的是,在一门课程中,可作为计算与分析题的范围较窄,易于把握,考生可以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解答计算与分析题的一般技巧如下: 第一,详细阅读试题对于计算与分析题,建议考生在做题之前首先要好好阅读题目,最好是两遍。一方面,仔细阅读可以准确理解题意,不至于忙中出错:另一方面,你还可能从试题中获取解题信息。 例:某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以产品销售收入为周转额计算,为100天,以产品销售成本为周转额计算,为146天。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 解题过程:首先通读一遍试题,得知本题的要求是计算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均有关系,其关系是: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1-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根据上述关系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销售成本与销售收

入之比。要确定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之比,必须从“周转天数”入手,由于周转天数与周转额的关系是反比例关系,因此,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之比应为100/146,而不是146/100。至此,问题基本解决,该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46-100/146)×100%=31.5%。 第二,问什么答什么在答题时,不需要计算与本题要求无关的问题,计算多了,难免出错。有些考生,把不要求计算的也写在答卷上,以为这样能显示自己的知识,寄希望老师能给高分。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大多数阅卷老师不喜欢这类“画蛇添足”,“自作多情”的考生。 第三,注意解题步骤在解题时要注意解题步骤,因为计算与分析题每题所占的分数一般较多,判卷时,多数题是按步骤给分的。而我们有些考生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虽然会做,但得分不全。 第四,尽量写出计算公式在评分标准中,是否写出计算公式是很不一样的。有时评分标准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计算出正确答案即可,但有一点可以理解:如果算式正确,结果无误,是否有计算公式可能无关紧要,但要是你算式正确,只是由于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是否有计算公式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计算题与分析题的答题技巧相关内容:

高聚物结构-问答计算题

1.简述聚合物的结构层次。 答聚合物的结构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和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高分子的链结构包括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一级结构包括化学组成,结构单元链接方式,构型,支化与交联。二级结构包括高分子链大小和分子链形态。三级结构属于凝聚态结构,包括晶态结构,非 态结构,取向态结构和织态结构。 2.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线形低密度聚乙烯在分子链上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答高密度聚乙烯为线形结构,低密度聚乙烯为具有长链的聚乙烯,而线形低密度聚乙烯的支链是短支链,由乙烯和高级的a–烯烃如丁烯,己烯或辛烯共聚合而生成。共聚过程生成的线形低密度聚乙烯比一般低密度聚乙烯具有更窄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高密度聚乙烯易于结晶,故在密度,熔点,结晶度和硬度等方面都高于低密度聚乙烯。 3.假若聚丙烯的等规度不高,能不能用改变构象的办法提高等规度 答不能,提高聚丙烯的等规度须改变构型,而改变构型与构象的方法根本不同。构象是围绕单键内旋转所引起的分子链形态的变化,改变构象只需克服单键内旋转位垒即可实现;而改变够型必须经过化学键的断裂才能实现。 4.试从分子结构分析比较下列各组聚合物分子的柔顺性的大小:

(1)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 (2)聚氯乙烯,1,4-聚2-氯丁二烯,1,4-聚丁二烯; (3)聚苯,聚苯醚,聚环氧戊烷; (4)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 答(1)的柔顺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腈; (2)的柔顺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1,4-聚丁二烯>1,4-聚2-氯丁二烯>聚氯乙烯 (3)的柔顺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聚环氧戊烷聚苯醚聚苯 (4)的柔顺性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聚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 5.请排出下列高聚物分子间的作用力的顺序,并指出理由: (1)顺1,4-聚丁二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 (2)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尼龙66。 答(1)分子间作用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聚丙烯腈>聚氯乙烯>顺1,4-聚丁二烯 聚丙烯腈含有强极性基团,所以分子间作用力大;聚氯乙烯含有极性基团,分子间作用力较大;顺序1,4-聚丁二烯是非极性分子,不含庞大的侧基,所以分子间力作用小。 (2)分子间作用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尼龙66>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乙>烯聚乙烯 尼龙66分子间能形成氢键,因此分子作用力最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含有强极性基团,分子间作用力比较大;聚苯乙烯含有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力学 1.在①划船②举重③游泳④篮球这些体育项目中,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有()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③和④ D.①和③ 【答案】D 【解析】①划船时,船桨对水施加了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桨和船也施加了力,使船前进。 ②举重时,人对杠铃施加了力,使杠铃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③游泳时,人向后划水,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给人一个向前的作用力,使人前进。 ④投篮球时,力改变了蓝球的运动状态。 综上分析,应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的有①③,故D正确为答案。 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答】解: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是零,所以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故答案为:A。 【分析】结合重力计算公式G=mg分析即可. 3.下列实验不能在太空舱中失重环境下进行的是() A. 测量平均速度 B. 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C. 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 D. 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A.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所以只要测量出距离和时间,是可以求出平均速度的,A不符合题意; B. 液体压强的产生,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所以在太空中液体不会产生压强,不能用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特点,B符合题意;

C. 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是否重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探究物体是否具有惯性,C不符合题意; D.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力的基本特征,与是否受到重力无关,所以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可以进行探究,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液体由于重力,对液体内部有压强,在失去重力的作用时不能再进行实验.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运动时产生惯性 B. 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C. 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A 【解析】【解答】A、足球被踢出后仍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它具有惯性,不能说“产生惯性”,A符合题意; B、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即防止车辆侧翻或侧滑,B不符合题意; C、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是由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向前运动,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水会给人向前的力,使人前进,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A . 【分析】A、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物体无论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不是由于物体运动才产生的; B、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车辆侧翻或侧滑; C、由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人们才能闻到花香; D、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游泳时向后划水时,水给人一个向前的力,人向前运动 . 5.阅兵仪式中,检阅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 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 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 D. 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大于车受到的阻力 【答案】 C 【解析】【解答】A.车和人的总重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A不符合题意;B.车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一相互作用力,B不符合题意; C.以行驶的检阅车为参照物,路边站立的土兵是运动的,C符合题意; D.检阅车匀速行驶牵引力等于车受到的阻力,D符合题意。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计算题解题技巧 计算题是中考化学考试的一个难点,主要分布在选择题24或25题和最后一个大题。 选择题中的计算一般是技巧型的计算题,一般可以用守恒法、极限、平均值法、差量法、假设数据法来解答。以下,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中考化学史红梅老师一一介绍: 1、中考化学守恒法 守恒法解题的核心就是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六不变。除此之外,化学中的等量关系还表现为同一物质中的电荷守恒、化合物中化合价守恒、同一化合物等量关系。学生对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的能力较弱,对于物质和元素质量关系不能很好地建立联系。 2、中考化学极限、平均值法 在处理复杂的模糊题型的选择题时,此方法可以直接求解出设定的参量(平均 值或极值),然后用此参量与各选项做比较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不能准确确定设定的参量。 3、中考化学差量法 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有些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会出现固、液、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同一状态的物质的质量遵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固定的质量关系,因此,在根据方程式的计算引入差量,根据变化值可以求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差量法的难点在于学生找不到计算的差量,而且不知道同一状态的物质质量的差与物质的质量也成比例。 4、中考化学假设数据法

根据题目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质量结合题意假设适合计算的数据进行计算。学生的思维误区一般是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质量的计算、元素的质量计算,粒子个数的计算不能很好的进行迁移。 中考化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计算是中考中的压轴计算题,它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酸碱盐部分的知识,考查知识综 合,难度较大。题目主要分为文字叙述型计算、表格计算、图像计算、探究实验计算。以下详细地进行介绍: 1、中考化学文字叙述型计算 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整理题目中隐含信息的能力,难点往往在于“题目文字过多,流程过于复杂,读不懂题,找不到已知,不会列有效的等式求出未知数”。考题经常将溶液和化学方程式结合在一起进行计算,对学生的题目分析理解能力较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所求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计算出溶液的质量分数。最终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难溶性杂质(反应前混有且不参加反应)-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沉淀或气体)。 2、中考化学表格计算 利用数学方法将化学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表达,常常以表格形式将解题信息呈现。解决这类题的办法:这类题往往给出一组或多组数据或条件,通过对表格中数据或条件的分析、对比,解答有关问题或进行计算。要通过仔细阅读,探 究表格中各组数据之间内在的规律,努力从“变”中找“不变”,及时发现规律之中的矛盾点,从“不变”中找“变”,进而分析矛盾的根源,解决问题。通常利用差量法求出反应产生的气体或者沉淀或者减少增加的各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3、中考化学图像计算 图像计算在于借助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元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函数图像直观的表示出来。坐标系中的函数图不仅能表示化学反应,还能较好地反映化学变

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含答案)

高中化学计算题常用的一些巧解和方法 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所谓“差量”就是指一个过程中某物质始态量与终态量的差值。它可以是气体的体积差、物质的量差、质量差、浓度差、溶解度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例1】把22.4g铁片投入到500g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洗涤、干燥后称其质量为22.8g,计算 (1)析出多少克铜? (2)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多大? Cu 完全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为FeSO4溶液,不能轻解析“充分反应”是指CuSO4中2 率地认为22.8g就是Cu!(若Fe完全反应,析出铜为25.6g),也不能认为22.8-22.4=0.4g 就是铜。分析下面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每溶解56gFe,就析出64g铜,使铁片质量增加 8g(64-56=8),反过来看:若铁片质量增加8g,就意味着溶解56gFe、生成64gCu,即“差量” 8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也可是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就可以根据题中所给的已知“差量”22.8-22.4=0.4g 求出其他有关物质的量。 设:生成Cu x g,FeSO4 y g Fe+CuSO4 =FeSO4+Cu 质量增加 56 152 64 64-56=8 y x 22.8-22.4=0.4 www.k@s@5@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4314867.html, 高考资源网 故析出铜3.2克 铁片质量增加0.4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的质量必减轻0.4g,为 500-0.4=499.6g。 【巩固练习】将N2和H2的混合气体充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反应器内,达到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26%,若温度保持不变,则反应器内平衡时的总压强与起始时总压强之比为 1∶______。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温度、体积一定时,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只要把起始、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多少mol表示出来即可求解。 方法一设起始时N2气为a mol, H2为b mol,平衡时共消耗N2气为xmol N2+3H22NH3 起始(mol) a b ?0 变化(mol) x 3x 2x 平衡(mol) a-x b-3x 2x 起始气体:a+bmol 平衡气体:(a-x)+( b-3x)+2x=(a+b-2x)mol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