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英美两国卫生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英美两国卫生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英美两国卫生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英美两国卫生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138Chinese Health Resources,March 2014,Vol 17,No.2

他山之石

英美两国卫生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张明吉 ,王 伟,严 非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摘要】 介绍了英美两国的卫生体系,它们曾经分别处于卫生系统的两个极端:前者是政府包办,后者是市场主导。近几年,它们各自通过了革命性的卫生法案,开启了新的卫生改革。英国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放权、专业化、去行政化;美国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在私有成分占主流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医疗保险的规制,扩大医保覆盖面,保障卫生服务公平性。阐述了不同的卫生改革使两国都走向政府主导下多元合作的卫生系统,并由此提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 多部门合作;公私合作;卫生改革;英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1007-953X (2014)02-0138-04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health system reform of UK and USA ZHANG Ming-ji ,WANG Wei ,YAN

Fei (Department of Social Medici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Key Lab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Ministry of Health ,Shanghai 200032,China )

【Abstract 】 The article introduced health systems of UK and USA,which were positioned at two extremes of the health system spectrum,the former run by an omnipotent government and the latter led by market. Recently,they have both passed revolutionary healthcare reform acts. The ideology of UK health reform is to devolve powers,become professional and realize de -administration,while that of USA is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n the basis of privatization acting as the main stream and enlarge the insurance coverage so as to ensure the equity of healthcare. These two different reforms lead them to a multi -cooperative health system led by government. The enlightenment to China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 multi -sectorial cooperatio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health reform ;UK ;USA 【收稿日期】 2013-08-30【作者简介】 张明吉(1984—),男,社会医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区卫生研究,E -mail :nicolas_ci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

【通信作者】 严 非,E -mail :fy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

1 改革前英美两国的卫生系统特点

1.1 英国的卫生系统特点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s,NHS)是以保障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宗旨,实现卫生的福利性。为此,英国政府用公共财政去建设和运行行政化的NHS 体系。NHS 是英国卫生系统的绝对主体,只有大概8%的人口会使用私人的医疗服务。所以,改革前的英国卫生系统可以说是政府提供卫生服务的卫生系统。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前的NHS 是一个单一的中央集权的行政系统。卫生行政部门管理NHS 系统,大部分的医疗机构都隶属于NHS。卫生工作者属于政府雇员,也有一部分个体医生是NHS 合同工[1]。卫生经费按行政层级向下拨付给地方卫生局,卫生局既是筹资方,也是服务组织方、服务监管方。

20世纪80年代的NHS 面临着种种问题,诸如预算不断超支、健康需求增加、效率低下等。人口结构变化使纳税人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这给卫生系统带来巨大的服务压力。另外,NHS 是一个庞大的中央指令系统,需要为每个细小部分的运转提供管理和规则。于是,实施了几十上百个互相牵连的专项,这让行政系统更加复杂,管理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进度非常缓慢。1.2 美国的卫生系统特点

私人商业保险占美国医疗保险的主流[2]。在2010年,

55.3%的美国人接受雇主购买的团体保险[3]。据美国国

民健康访问调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NHIS)2012年的调查估计,65岁以下居民中23.5%有社会保险,60.2%有私人保险[4]。

美国碎片化又缺乏政府规制的私有医疗保险市场造成其总体上费用高、公平性差[5]。2009年有2.5万亿美元投入了卫生领域,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6]。卫生费用高的原因之一是无序竞争。长者保健(Medicare)的管理费用约占总支出的3%,而商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比例高达12.8%。因为医疗保险公司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推高了运营成本(如广告费用)。另外,由于患者经常换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很可能是为他人作嫁衣。所以,医保公司重治疗轻预防也助

推了医疗费用的上升[7]

同时,美国卫生总体质量排序是72位,远落后于一般的发达国家[8]。因为缺乏全民医保和全民参保政策,近17%的人口即5 100万美国人长期没有医疗保险[9],另外有2 500万人是低医保的,即保险程度不足以减少他们的

疾病经济负担[10]

。目前,美国存在着两层卫生体系,高端的私立医疗和供给不足的公立医疗。尤其是少数民族和低经济阶层的低医保和无医保人群数量巨大,他们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缺少资源,服务能力也较低。2 英美两国的卫生改革进程

英国的卫生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起已经持续30多年,而美国由于政治原因,卫生改革开始较晚、进展缓慢。

139中国卫生资源2014年3月第17卷第2期

2.1 英国的卫生改革进程

2.1.1 管理体系的改革。NHS管理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精简机构和去行政化。卫生局(health authority)层级原为中央(central)、区域(regional)、地区(area)、地方(district)四级,为了减少官僚作风,撒切尔时期取消了地区一级。梅杰政府和布莱尔政府又相继取消了区域和地方的层级,改为28个战略卫生局(strategic health authority,SHA)。作为政府机构,SHA不再提供卫生服务,其作用只是监管和协调卫生服务提供方(各类的NHS信托机构),尤其是初级卫生保健信托(primary care trusts,PCT)提供和购买的服务。2.1.2 服务提供者体系的改革。服务提供者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形成多方参与的卫生服务市场,鼓励私有服务提供者的发展。

其一,PCT委托购买卫生服务。1990年,《国家卫生服务与社区保健法案》(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 Community Care Act)定义了内部市场改革,卫生局不再举办医院而是购买服务。购买者包括当地持有健康基金的全科医生,每个全科医生管理约1万人的健康[11]。20世纪90年代末,全科医生、护士等初级保健提供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组成了独立的信托机构,即PCT。每个PCT负责17万人,可以提供卫生服务,也可以委托初级保健服务、二级医疗服务或其他卫生服务[12]。因此,PCT总体负责了居民的健康,也整合了各类卫生服务。

其二,增强公立医院自主性。公立医院从政府所有变为非营利的、半独立机构,并联合起来组成了信托机构(公立医院集团)。2002年,基础医疗联合体(foundation trust,FT)成立,到2012年底共有114家FT。它们是独立于NHS的服务提供者组织,旨在提高公立医院的自治权。

其三,鼓励私有医疗机构发展。为了利于多元服务提供者的竞争,1990年梅杰政府设立私有资助项目(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PFI)。该项目在布莱尔时期得到加强,其目的是增加私立医院,并与他们建立长期合同关系。为了鼓励多元竞争,PCT设立目标要外包15%的初级保健给私营部门(营利或非营利)。

2.1.3 2012年“健康与社会服务法案”。2013年4月,健康服务与社会服务一体化[13]《健康与社会服务法案2012》(th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Act 2012)实施了。该法案继承了之前的改革思路,对英国NHS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提供者体系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其中两个要点如下。其一,继续放权、去行政化,发展健康委托制。SHA和PCT被取消,211个医疗委托组织(Clinical Commissioning Groups,CCG)作为一个健康服务委托系统成立了,全科医生获得了更全面的委托健康服务的权力。

CCG由全科医生与医院医生、护士一起运作,向外委托大部分的卫生服务,如二级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康复、急诊等,并支付报酬。CCG掌管650亿英镑的预算,受半官方机构NHS英格兰(NHS England)监管[14]。英格兰的卫生服务大部分将通过CCG以合同购买的方式由不同类型的医院和全科医生提供。这表明英国的卫生行政部门顺利实现了管办分离,剥离了对NHS的直接管理或服务提供,只负责对健康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战略领导。

其二,监管机构专门化、多元化。英国成立了多个半

官方或民间专门机构负责服务监管和规范,主要有NHS 英格兰,医疗质量委员会(The Care Quality Commission,CQC),健康监察组织(Healthwatch),国家临床质量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基础信托医院监管组织(Monitor)等。其中,NHS英格兰是一个卫生部之外独立的半官方公共组织,负责监督考核CCG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分配卫生资源,向外委托服务[14]。不管公立、私立,营利、非营利,服务提供者只要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安全性、价格等方面符合NHS 英格兰的标准,都可以竞争得到服务委托合同,参与服务提供。健康监察组织是需方的社会监督组织,代表公众对医疗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观点,努力使公众意见能影响卫生服务决策。

2.2 美国的卫生改革进程

2.2.1 奥巴马卫生改革法案。2010年3月,奥巴马政府终于立法通过了《2010患者保护与可负担的卫生保健法案》(2010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ACA)。该法案以增强医疗服务公平性为主旨,加强了政府对医疗保险的规制力度。比如扩大已有的医疗保险,如医疗救助(Medicaid)和商业保险的覆盖面,预计将减少1 500万的无医保人群[15]。它规定大部分美国人都必须购买医疗保险。该卫生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3,15]:(1)不管个体之前的健康状况,商业保险公司对同样年龄、性别、地域的人收同样额度的保险金,不得逆向选择投保人群,不得对患病的投保人增收高额保险金。这被称为社区定价(community rating)。(2)引入医疗保险政策的最低保障标准,取消所有年度的和终生的保险报销额度上限(coverage cap)。规定某些医疗服务项目必须报销,不得共付。(3)要求所有个人(除特别规定)都购买医疗保险,否则必须支付罚金用于医保基金,避免个人只在得病后才加入医保。(4)扩大各个州的医疗救助的覆盖范围,包含所有个人或家庭收入在贫困线133%以下的群体。(5)青少年可以享受父母的医保,直到26岁,而不是之前的19岁。(6)保险公司只能花15%~20%的保险金在管理、销售、利润分配上,多余的收入要用于支付索赔和提高医疗质量。(7)提高长者保健的处方药报销额度。(8)如果雇主(除50人以下小企业)不给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则必须付出税收罚金。小企业如果给雇员提供医疗保险,则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助。

2.2.2 坚持卫生服务创新。美国异常自由的、私有化的医疗市场也催生了各种优秀的卫生服务创新。简述以下4点:(1)HPC(Health Insurance Purchasing Co-operatives)[16],是雇主联盟,加盟的雇主通过共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管理型保健[17]和选择服务提供方以获得更大的价格谈判优势,增加选择、降低价格、节省管理成本。(2)ACA卫生法案提出所有的州都必须建立医疗保险交换网(insurance exchange)。该网站帮助中低收入者和小企业购买保险服务,类似于购买飞机票的在线购物网站,可以比较不同保险(包括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收益包及其价格,从而促进医保信息透明化,促进不同医保的竞争。中低收入者(4倍贫困线以下)的医保补贴也在医疗保险交易中使用。(3)leapfrog group是由私营和公共领域的160家雇主

140Chinese Health Resources,March 2014,Vol 17,No.2

机构共同发起的医疗信息项目,用来了解、公布医疗服务信息和奖励医疗服务质量的进步。(4)医保金供款确定制(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DCP)目前是Medicare的一项改革提案。它设定Medicare总额与GDP的关联,给参保者每人一个个人账户,不设定个人的保险收益包,而是由个人自己用账户的经费去选购自己认为最好的保险收益包。总额设定有利于降低成本,而医保自主选择权有利于消费者增强成本意识,也促进了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提升医保效率。

3 英美卫生改革评价

3.1 NHS的改革思路

英国NHS的改革在保持公平和免费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政府包揽出发走向多元合作,同时保留了政府的主导能力。NHS改革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改革管理体制:去行政化,减少管理层级,厘清政府职能,强化监管,下放权力;改革后全科医生从单纯的服务提供者,变为居民的健康经费持有者、健康管理者。这也是NHS改革放权理念的真实反映[18]。二是利用市场机制,改革服务提供者体系:通过服务购买合同引入多元的服务提供者、多种职能机构参与竞争。这方面也可以认为英国是向美国学习卫生服务职能分化和竞争,鼓励机构创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NHS从原本单一的行政系统提供卫生服务,转变为管理服务、委托服务的模式[19],由大量非NHS的医疗服务托拉斯签订服务契约;从一个筹资、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庞大组织,转变为筹资/支付方和健康战略决策者。

3.2 美国卫生改革的评价

美国意识到了“打满补丁”的卫生系统是推高医疗费用,造成卫生服务不公平的首因。因此,必须在卫生系统内增强政府的作用[20]。虽然奥巴马的医改方案扩大了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了政府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规制力度,但由于私有部门强大的政治影响力,没有在根本上改变私有医疗保险的主导地位。美国需要继续约束私有成分,保证卫生系统整体公益性。与之相比,英国是从政府包揽的起点开始改革的,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中,且改革的方向是利于私有参与者的,因此改革进展顺利。

美国健康服务市场产生的各种创新一定程度由市场本身纠正了医疗市场供需地位不对等的缺陷。如DCP和医疗保险交换网增强了需方的选择权,leapfrog group和HPC增强了购买方权力和医疗市场的信息透明度,而管理型保健增强了支付方对服务提供方的引导和约束。这些创新措施使市场逐渐趋向服务提供方、服务购买方(雇主)、支付方、需方的力量平衡。在各方更为均衡的市场中,服务提供者和支付方都面临更大的竞争,从而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可惜由于缺乏政府主导的基本面,这些创新也无力改变高费用低公平的大局。

4 走向多元合作的卫生系统

当前,卫生服务的一些价值原则已经得到公认,比如以公共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为重点卫生服务内容,实现公平、可及、高效率、高质量、全面覆盖的卫生服务愿景。问题是怎样设计一个卫生服务系统才能达成基于这种价值观的卫生服务愿景?

改革前的NHS告诉我们,纯粹的行政化管理虽然能保证公平和可及,但导致了高费用、低效率。美国长期私有化主导的卫生系统提示我们纯粹商业化的卫生服务体系虽然可以提高卫生技术和高端服务质量,但会导致高费用和低公平性。英美两国的卫生改革说明一个良好的卫生系统应该是政府和市场的良性平衡,以下三方面值得借鉴。

4.1 多元合作的卫生系统的三个特点

4.1.1 政府主导。增强政府规制是美国卫生改革的方向,而英国在去行政化和放权的同时保留了政府对健康战略、资源分配的主导。卫生服务本身的性质决定了需要有一个单一的战略管理者去实施系统规制和设置服务体系。美国正是缺乏政府主导才导致了医保市场的无序竞争,从而推高医疗费用,在人均寿命等健康结果方面反而比不上其他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国家,其健康结果、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也均存在较大的不公平性[5]。4.1.2 专业分工。专业分工的含义是在卫生服务的各个职能角色中,如需方、供方、支付方、监管(服务质量监管和信息公开)方等,都引入多样化的专门机构。英国政府退出了微观管理[21],成立了诸多的专业机构进行服务考核、质量评价、准入管理、规范制定等职能。而美国向来自由市场发达,孕生了大量的社会组织承担这些服务监管职能,如联合评审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评审卫生服务机构。

反之,如果这些职能都由政府承担,政府不可能有人力、能力、财力完成,庞大的行政系统就会如改革前的NHS一样面临低效高费的问题。而像管理型保健和leapfrog group这样的创新也不是行政化的卫生系统能产生的。因此,专业分工的过程也是政府明确自身职能,简政放权的过程,强调政府的职能是战略设计和系统规制。将这些职能交由社会去承担能激发各种创新和整合,从而加强了每一项职能的专业水准,提高了卫生系统的整体效能。

4.1.3 多元合作。多元合作有两层含义:第一,多个社会部门的参与。即上文所述各个职能角色可以开放地让不同所有制如政府、非营利、营利部门参与建设和运行。第二,增强每一个职能角色内的联合能力。如英国的服务提供者形成多种独立的NHS信托组织。强调社区、非营利部门、需方的居民参与也是欧洲国家医改的新思路[22],如英国的Healthwatch。基础医疗联合体也引入了公众参与管理(patient and public involvement,PPI),由病人、职工和公众参与对医疗联合集团的监督管理,侧重了病人的权益[23]。美国的HPC雇主联盟和leapfrog也体现了雇主试图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卫生服务中发挥自身角色的努力。每个职能角色的联合能力增强后,职能之间能够互相制衡,避免供方或支付方对卫生服务的控制,保证卫生系统的均衡发展。

因此,英美两国从政府和市场的两个极端出发,前者简政放权,后者增强政府规制,共同走向卫生改革的黄金

141中国卫生资源2014年3月第17卷第2期

分割点,即多元合作的卫生系统: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力量开放地建设各种职能角色的专业组织,各自联合、互相制衡,实现包容多种专业分工、多种所有制、多个社会部门的多元合作卫生系统。

4.2 保证私人部门的可问责性

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合作有助于卫生服务价值的实现,但很多人担忧私人部门的涌入会使公益性难以保障。因此,如何设计制度,既允许私营服务提供者以营利为目的,又保证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的公益性?如何保证公共经费购买到了有价值的、符合公共利益的服务,而不是损公肥私?即私营的服务提供者的可问责性(accountability)。

这就需要对公私合作有一些比较明确的规范,包括对私营提供者的人力资源水平认定、开放透明的服务信息共享、明确而高效的考核体系、有力的监管。从而避免私营提供者的营利性损害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然而,单靠卫生行政部门本身难以有效实现这些多样的规制功能。因此,这又反过来要求建设相应的半官方、公私合作的机构和项目,来实现强化监管、考核和信息公开的目的[24]。当有互不归属的各个监管机构在随时监管服务机构、公布信息时,卫生服务是暴露在阳光下的。

4.3 对中国的启示

与英国类似,中国也属于公有制占绝对主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因此,只要拥有政治意愿,政府可以发挥有效的改革能动性,有利于顺利推进改革。然而,就如美国执着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也相似地执着于“公有制占主体”和“行政化管理”。关于如何引入社会力量,如何公正对待民营医疗机构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解决方案[25]。有学者研究美英两国医改后也认为,中国应公正对待公立和民营医院,加强监管,放开微观管理职能[21]。但也有学者认为美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失败也会让中国对待商业医疗保险更加谨慎[26],中国政府会更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因此,我们特别需要重新思考一些根本的问题。比如政府主导的意思是“公有制为主体”,还是卫生机构的“行政化管理”,或仅指“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战略设计、全局统筹和系统规制能力”?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等同于没有盈余吗?应该让每家机构都保持公益性,还是系统层面的公益性且允许微观层面某些私立机构的营利性?社会力量办医需要有怎样的体制环境?怎样的制度环境才能激励医疗创新?谁应该是创新的引领者,是医疗机构和一线人员,还是行政部门?

从政府和市场的两端走向多元合作,英美两国的卫生改革给中国提供了非常多的借鉴,提醒我们以更加根本和更加开放的思路审视政府、社会与市场在卫生系统中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Oliver A. The Engl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1979-2005[J].

Health Econ,2005,14(S1):S75-S99.

[2] 杜方冬,王瑞珂.美国医疗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11):52-57.

[3] Iirvine B,Clarke E,Bidgood E. Healthcare systems:the USA[EB/ OL].[2013-07-26].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nhs/download/

USABrief.pdf. [4] Cohen R,Martinez M.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early release of estimate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January-

March 2012[EB/OL].[2013-07-26].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nchs/

data/nhis/earlyrelease/insur201206.pdf.

[5] Desai M,Rachet B,Coleman MP,et al. Two countries 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health systems in the UK and USA[J]. J R

Soc Med,2010,103(7):283-287.

[6] Marmor T,Oberlander J. The patchwork:health reform,American style[J]. Soc Sci Med,2011,72(2):125-128.

[7] Cebul RD,Rebitzer JB,Taylor LJ,et al. Organizational fragmentation and care quality in the US healthcare system[J]. J

Econ Perspect,2008,22(4):93-113.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M]. Geneva:WHO,2000.[9] Carmen DW,Bernadette DP,Jessica CS. Income,poverty,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d States:2009[EB/OL].

[2013-11-28].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prod/2010pubs/p60-238.

pdf.

[10] Cathy MS,Sara RC,Jennifer LK,et al. How many are underinsured? Trends among U.S. adults,2003 and 2007[EB/OL].

[2013-11-28].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usr_doc/Scho

en_howmanyareunderinsured_1144_itl.pdf?section=4039.

[11] Davies HTO,Marshall MN. UK and US health-care systems:divided by more than a common language[J]. Lancet,2000,

355(9201):336-336.

[12] Le Grand J,Vizard P.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crisis,change or continuity[C]// Glennerster H,Hills J. In the State of welfare:

the economics of social spending .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1998.

[13] Beresford P. Personal health budgets for the UK NHS:a revolution for the patient[J].Patient,2009,2(2):69-72.

[14] Adams B. NHS reforms go live [EB/OL].(2013-04-03)[2013-05-04].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NHSEngland/thenhs/about/

Pages/nhsstructure.aspx.

[15] Blank RH. Transformation of the US healthcare system:why is change so difficult[J]. Current Soc,2012,60(4):415-426.[16]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Health Insurance Purchasing Cooperatives and Alliances:state and federal roles[EB/

OL].(2013-11)[2013-11-28].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research/

health/purchasing-coops-and-alliances-for-health.aspx.

[17] Sekhri NK. Managed care:the US experience[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00,78(6):830-844.

[18] 杨秀群,黄存瑞.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分权管理[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7,24(4):151-156.

[19] 吴瑞华,李鲁,王红妹,等.英国卫生体制改革及其启示[J].

卫生经济研究,2010(7):21-24.

[20] 叶金国.医疗保险的特性与管理——基于美国医改案例的分析[J].河北学刊,2012,32(5):112-114.

[21] 蔡江南.美英两国医改新进展及对中国医改的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3):51-56.

[22] 解亚红.西方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五大趋势——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6(5):109-112.

[23] 雷晓康,关昕,王泠,等.英国NHS近年来改革的思路[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9,26(2):49-55.

[24] Bradshaw PL. Modernizing the 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some ideological and policy considerations[J]. J Nurs

Manag,2003,11(2):85-90.

[25] 姚嘉,姚懿.美国医疗改革的借鉴及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0(12):76-79.

[26] 王云屏,周晓爽.美国医改实施的进展、前景与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3):38-44.

英美两国卫生改革的比较与启示

作者:张明吉, 王伟, 严非, ZHANG Ming-ji, WANG Wei, YAN Fei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刊名:

中国卫生资源

英文刊名: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年,卷(期):20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357646.html,/Periodical_zgwszy201402028.aspx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 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 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 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 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 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 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 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 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 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 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 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 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 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 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 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 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 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 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

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 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 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 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 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 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 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 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 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 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 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 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 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 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改革开放成就与反思

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反思 毫无疑问,在过去半个世纪的世界改革史中,我国的改革无疑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并且最成功的,创造了渐进式改革的中国模式。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世界地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改革开放实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规模空前的探索和实践。当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思想,中国30 多年来的改革是在高一脚低一脚、进两步退一步的过程中走出来的。“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门道,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总结其历史经验,在于继续坚持改革的方向,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不断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把握好改革开放新政策新措施出台的适时和适度。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体制改革的关系。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三十年的中国改革实际上可分为二个过程,即从1978 年开始的第一场改革到1989 年告一段落;经过三年徘徊,1992 年南巡讲话后的第二场改革重新起步至到今天。这二个过程虽然都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进行的,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明显。第一场改革把我国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第二场改革,则是在改革中断的背景下,徘徊三年重新启动的,其最大贡献就是在中国推进了市场经济,并且把它写入党章。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市场经济这面大旗的引导下,中国又进一步走向世界。经过二次改革,我们实现了四个伟大的转变:一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结构转变;三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四是人民生活从贫穷向温饱再向基本小康转变。可以说,改革开放30 多年,是富强中国的30 多年。30 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欣慰的。 但是,在看到中国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改革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改革的实际推进上,产权制度改革、资本市场的合规性监管、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与经验。联系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联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中国人民自己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就是要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经历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赋予中国特色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主要大国崛起的原因与启示初探考点 一、英国的崛起 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 (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 (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 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 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 (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戊戌变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这两次中国历史上靠得最近的重大改革的命运和结果迥然不同。总结中国历次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外国的经验教训,能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倡导和推动,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保守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仅仅进行103天就寿终正寝。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宪政意义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用血的教训给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从政的美德是节制和谨慎,改革需取得保守集团的中立并拥有相当实力的支持者,通盘计划与具体推进协调进行,用地方改革拉动全局改革。 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多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与历史上那些惨遭失败的变法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以中国迄今唯一成功的改革范例载入了历史。为什么过去的改革大都失败,唯独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改革者们能功德圆满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戊戌变法因为朝中大臣多为慈禧亲信,所以最终导向维护保守派的利益。维新派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并且急切的对慈禧展开进攻,操之过急,树敌太广,这是改革大忌。 任何旨在革除积弊,缓和矛盾,推动发展,富国强兵的变革,都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谁来发动、领导和支持改革运动,却与改革的命运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一开始就是由中国共产党亲自发动和全力推动的,始终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邓小平是党的领袖,是改革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对改革的发动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独特的作用。但改革不是靠他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也不是靠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靠全党的智慧和力量。一句话,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意志和行动。 二是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世界上一切改革与革命的终极关怀,无不是为大多数人谋福祉。清末的中国民众正处在空前的水深火热之中。戊戌变法的维新派在政治改革上激情燃烧,而在解决具体民生问题上却一筹莫展,从而远远地脱离了底层群体,尤其是农民群众。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上谕数以百计,却没有一件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仅如此,某些新政措施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发生了直接冲突。地方老百姓对维新派的种种措施讨厌已极。 改革开放,固然有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提高执政能力的考虑,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它领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革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长治久安。 判断改革是非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主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一切改革举措以人民利益为依归。人民不是改革的旁观者,而是改革的主人,直接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普遍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现在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未来希望,因而衷心支持改革。 三是改革策略正确 在改革顺序上,先农村,后城市。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相对来说,农村情况较简单,改革容易推开,城市较复杂,改革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农村改革见效快,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建国初期,我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首先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在经济上完成了“一化三改”,为我国长足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基础,可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错误的经济方针使中国陷入了困境,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穷、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党和国家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中国当时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自然灾害,经济衰退,外部苏联绝交,欧美继续封锁中国,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又一次尴尬的站在了历史的风头浪尖上,然而,就像历史给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了共产党一样,历史又一次眷顾困窘不堪的中国,给中国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新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启示

跨国公司:经济扩张之外的其他角色 作者:新华社世研中心研究员李长久来源:经济参考报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启示 1、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都从原始创新开始,能够引进的技术要积极引进,关键是要处理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工业技术比欧美国家落后约20年。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日本引进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但重点放在自主创新,引进技术与消化和创新开支之比为1:10,实现引进一代、提高一代、创新一代。据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1982年3月调查,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43种工业产品的183项主要技术指标中,日本超过美国的占29%,赶上美国的占32%,不及美国的占39%。这就是说,经过50年代的引进,60年代的消化吸收和70年代的自主创新,日本仅用30年的时间,不仅弥补了与欧美的技术差距,而且实现了赶超欧美的目标,跻身于创新型国家之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大国。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探索“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并在1992年正式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与日本不同的是,我们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上,引进技术与创新开支之比为1:0.078,计算机领域为100:1。我国虽然让出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也引进大量一般技术,但是未能引进多少高新技术。科技部2003年发布的《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调查报告指出,在218个技术项目中,中国只有一项居领先地位,有27项与领先国家处于同等水平。 2、从贴牌走向自主品牌 2005年6月,商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有40%以上的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20%;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每个地区、每个行业都有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出口品牌,但是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 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历年公布的全球品牌百强中,迄今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榜上有名,2010年6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100强中只有八个亚洲品牌入围,且全部来自日本和韩国。 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8月7日介绍,从玩具到服装,从小家电到钢铁产品,许多中国生产的产品已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几乎每小时就能向全球输出价值一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但“炫目”的数字背后,确是难掩的品牌窘境。在国际产业链利润的“V”字形曲线里,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大量中国产品处于曲线底部,即加工和制造。处于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大概在20%至25%之间,而底部加工制造的利润率只有5%。工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出口产品中,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指出:“品牌缺失已经成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一个坎儿。” 3、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些企业家表示:引狼入室、与狼共舞、超越群狼。几十年来,中国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 总体上比较,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部政策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2010年7月8日在《科技日报》发表题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战略命题》的文章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仍然是困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特别是那些体量庞大的垄断性国有企业在创新动力和能力上仍然举足不前。据美国学者乔治?吉尔博研究,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到其设备总开支的10%,反映出对技术创新的极度漠视。 2010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指出:“以市场换技术”只是一厢情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是引不进、买不到的,我国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要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 原因和主要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30年来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②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③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④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⑤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⑥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就与经验 时间的车轮从1978年滚向了2018年,整整四十年的时间。1978年,有一个老人在中国南海画了一个圈,于是中国有了“改革开放”。而在201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四十年来,中国一直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着,版图上那一只雄鸡慢慢地站起、屹立,中国人民也慢慢站了起来、富裕了起来、强大了起来。 历史向我们证明了1978年的那一场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改革使得中国向新时期发展迈开了一大步。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又不短。也就在这不长不短的四十年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交通网的日益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日益完备,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不断发展的国有经济,日益冒头的私营经济,不断推进的大数据事业,日新月异的开发区、新区、直辖市……春风化雨的这四十年,无论是中国人的面貌、中国人的生活亦或是中国人的精神,都在这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显而易见的变化。 总体上来说,这翻天覆地的四十年,使得中国在四个方面发生了转变,即经济发展、治国理政、城乡结构、社会民生。 照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已经从封闭的经济性弱国完成了向开放性的全球经济大国的转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根据“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激发经济的活力,共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 照治国理政这一方面来看,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单极化传统管理向公共服务型的理念转变。可想而知,我们国家把市作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必会对国家的政府管理体制、传统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能力等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整理好推进党建、重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改革,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渐进式的基本内容。 照城乡结构来看,中国已经从落后的乡村型社会蜕变为富足的城乡融合型社会。1978年,当时的我国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经典农业型国家。从此以后,经过采取加一系列改革创新,将农民进行了大解放,使得我国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开始流向中大型城市,进一步释放了我国的城市活力。 照社会民生看,我国整体已从温饱转向小康。在我国领导人的不断努力下,通过不断地去改善民生以此不断增加了我国人民的收入,使得我国人民可以过上温饱、美好的新生活,这不仅仅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初心,亦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大的成就之一。 从这春风化雨的四十年里,我们不禁得出了一些小小的经验。其一,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并将其中国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地去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其二,坚定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向前迈进的每一步都与我党的理论基础分不开。其三,在坚持正确方法论的前提之下,大胆探索。其四,尊重广大的人民群众,亦要尊重为此付诸的实践。其五,坚持党的领导。 这四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我们将见证下一个40年带给我们的惊喜。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改革开放的启示

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十年来,特别是新余市复市以来,改革开放推动了新余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尤其是近两年,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新余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活力、城市规划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等等,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 回顾新余市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给我们许多启示,给我们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最强大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首先归功于思想解放的强大威力。邓小平曾讲过:“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了,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转折,两次思想大解放,两次转危为安:一次是遵义会议;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革命,我们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左”倾错误路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挽救社会主义的又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32年前,当“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结束时,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立即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两个凡是”的论调阻碍着拨乱反正的开展,阻碍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这时邓小平领导和支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将人们的思想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路线,为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航向、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题目:浅谈如何正确认识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30年改革开放的 成就与问题 目录: 一、容摘要………………………………………………3页 二、关键词、论点…………………………………………4页 三、绪论……………………………………………………5页 四、正文……………………………………………………6页 五、结束语…………………………………………………12页 六、参考资料及注释………………………………………12页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30年改革开放的 成就与问题 容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论成果为主要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文就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中所产生的三次历史转变和形成的主要理论成果及其历史进程中的在问题做一些基本的回顾、总结和思考。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30年改革开放的 成就与问题 关键词: 改革开放历史转变理论成果在问题

浅谈如何正确认识30年改革开放的 成就与问题 绪论: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进程中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辉煌的成绩。在取得这些巨大历史进步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过程中,经过我们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和创新实践,实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次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历史转变,同时形成了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论成果为主要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和理论成就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最大的历史遗产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 年范文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范文: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与启示 30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其强大的政治震撼力载入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史册。30年后的今天,回顾这场大讨论,仍深深感受它的历史厚重。中国的改革虽然已经进入新的转折期,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留下的思想遗产,依然光彩夺目,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指导创新实践。 “伟大革命”的历史开端。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冲破了“左”的错误束缚,打碎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大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既不是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否定,也不是对旧体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和机制的弊端进行革命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真理标准大讨论冲击了对社会主义的扭曲认识和僵化思想,冲击了习惯于“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和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的主观唯心主义,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起点,而且始终是引领改革开放、推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着力点。 回顾30年历史,可以说,没有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的突破,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