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 刚介不阿铁骨铮铮

徐铸成的风雨人失刚介不阿铁骨铮铮

▲晚年的徐铸成。

开头话

人生是一本难念的书。一个人如果到了人生的尽头,回首平生无憾事,会当含笑赴黄泉,这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但是憾事如影随形总是跟着人,身后也难免有憾。

徐铸成先生(1907-1991)是新闻界的老前辈、海内外著名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家、一代报人,他念兹在兹、吃吃穷年,爱业敬业,一生中的六十多年献给了新闻工作(余不足二十年是幼年与读书)。

说到徐铸成先生自然就联想到《文汇报》。这朵报纸的奇葩,是徐铸成先生一生心血所浇灌。它从1938年创刊,历经停刊、复刊、再停刊、再复刊、改刊、又复刊,六十年风风雨雨,至今仍光彩熠熠,成为横跨两个时代(国民党当政与解放后)的报纸。

然而这位奇葩的培育者,一生中有多少无奈与遗憾

徐铸成先生之子徐复仑曾这样说:“父亲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办《文汇报》和(大公报》,另一件是当右派。父亲的好友罗孚先生有诗云:‘大文有力推时代,另册无端记姓名’。”

这一段话和诗概括得极好。不过按他办报的顺序《大公报》应在前。

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大公报》培养了不少出色人才。主笔政的有徐铸成、王芸生;出色的记者有:范长江、徐盈、彭子冈等。

徐铸成先生的新闻之才,是由胡政之、张季莺两位伯乐的慧眼识拔的。当年他在北师大读书,因家境清寒,进北京国闻通信社兼抄写员。他有鉴于国闻社所发新闻缺少新闻味,同时当时北京已不是政治中心,他向社长胡政之建议,应改变采访重点,注意各种文化活动。一个抄写员的斗胆建议,竟为胡政之接受,旋即派他去河北定县采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活动,初试即告成功。当时徐铸成二十岁。被正式聘为国闻社记者兼《大公报》记者,踏进了新闻圈。

两年后(1929年),张季莺给徐铸成一个施展他新闻天才的机会。当时冯玉祥被阎锡山软禁在太原,冯处于尘封状态,外界鲜知他的行踪。张季鸯知人善任,派徐铸成进人太原。他运用独特的智慧,居然见到了冯玉祥,还在山西严格的新闻封锁下发出了他的独家新闻。一篇《晋祠访冯记》一炮成功。徐铸成自己说:“我跑政治新闻,第一炮打响了。”

从此,徐铸成奠定了他在《大公报》的地位。胡政之、张季鸯,放手让徐铸成独当一面。1932年派他到汉口任特派记者兼《大公报》驻汉办事处主任。抗战时期,他全面主持《大公报》桂林版,把报纸办得有声有色。言论坚持自由民主,彭子冈在《大公报》渝版登不出的内幕新闻在桂林版照发。彭子冈的通讯和社评成为桂林版两大特色。于是报纸畅销于桂、湘、粤。在桂林的发行数就等于桂林各报的总和。这充分显示了徐铸成的办报才能。

张季莺多次郑重地对人谈起,徐铸成与王芸生两人是他得意的传人,有“一时瑜亮”之称。不过王芸生始终在进步与保守之间徘徊。而徐铸成始终站在进步行列,显出无私无畏的报人风格。

1938年徐铸成初为《文汇报》写社论。他执笔的一篇社论《告若干上海人》,义正辞严警告落水当汉奸的民族败类。第三天,炸弹袭击报社,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他并不因此退避,一个多月后他反由客串而正式进人《文汇报》,负责编辑部,坚持宣传抗战,宣传爱国主义。直到该报被英人克明出卖给汪伪,他主动宣告停刊。

抗战胜利后,徐铸成再度离《大公报》进《文汇报》,即因他坚持的言论方针与内部某些人不合。他坚持“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内战,争取民主,呼吁坚持政协路线”,这无疑是非

常正确的。因而《文汇报》大放光彩,成为蒋管区报纸的一盏明灯。虽然好

像命运注定《文汇报》是颗彗星,生命只是一闪。1947年5月,它又被蒋政权扼杀了。后来南京方面施展手段,提出政府加股、派人等等条件,可让《文汇报》复刊。徐铸成的答复,掷地有声:“复刊应是无条件的;有条件决不复刊!”

刚介不阿,清白操守;贬褒极严,董狐之笔,这就是报人徐铸成。定为“创造精神”有之,否定为“离经叛道”也有之。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意想不到的殊荣却悄悄来到徐铸成身上。

1957年3月,徐铸成应邀出席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他听了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录音,他“感到浑身都是热乎乎的”。另一位文学翻译名家傅雷说: “共产主义者遍天下,毛主席真是千古一人。”

更大的殊荣来了,毛泽东主席亲自召见。徐铸成赶到中南海,毛主席由康生陪同,在客厅门口迎接来客。徐铸成上前时,毛主席用温暖的手和他紧紧握着,并说:“你们《文汇报》实在办得好,琴棋书画、花鸟虫鱼,真是应有尽有。编排也十分出色。我每天下午起身后,必首先看《文汇报》,然后看《人民日报》,有空,再翻翻别的报纸。”

没有比这评价更高的了,非身历其境的人也能想象出此时徐铸成的怀坪心跳之音。大反差:先是殊荣降身后成右派分子解放后的徐铸成走了一条回环曲折的“之”字路。真是“欲说还休”。

虽然(文汇报》在上海复刊后,他任管委会主任兼总主笔,全面负责。虽然他敬业如初,总想把报纸办得有特色。然而毕竟大环境不同了,不是那特殊的年代。他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无奈解放后一些套套,每使人膛目束手。举例言之。在长沙解放之日,我们已在无线电中收到确讯,而翌日刊出,即被指为抢新闻,是资产阶级办报作风,因新华社尚未正式公告也。再如《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布之日。要闻编辑郑心永按所列问题,作分题以醒眉目,亦被指为离经叛道。如此重要文件,只能作经典郑重排版,安可自由处理!总之,老区方式,苏联套套,只能老实学习,不问宣传效果,此为当时必经之‘改革’。”他又说:“我对社论也艰以执笔,因数十年记者经验,从不惯于人云亦云,思想未通即先歌颂,每以此为苦……我舒纸半日,尚未能下笔……”(见《徐铸成回忆录》,三联版,190页)。

得到了最高的奖誉的徐铸成,接着又成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访苏代表团的副团长。历时50天,访问苏联10个加盟共和国。

人生的荣辱真是在指顾苍黄之间,徐铸成的《访苏见闻》还在《文汇报》连载,时间仅隔二十天,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7年6月5日,《这是为什么?》发表了。接着先后发表了《文汇报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方向》和《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两篇宏文。

从此左派报人的徐铸成成了右派。昔日座上佳客,今朝批判对象。当然徐铸成并非绝无仅有的一个。1957年,全国有几十万知识分子都同此命运。徐

铸成把此事经过写成撑到1956年,《文汇报》只好改弦易辙,三月在上海停刊,去北京办专业报《教师报》。《教师报》五月一日创刊,仅一二个月,又奉令再办《文汇报》。10月在上海复刊,变化之大,唯《文汇报》为甚。

《文汇报》再度登台,大力革新,又在“双百”方针激荡下,从形式到内容,使人耳目一新。肯▲一批由内地辗转香港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著名作家、学者和爱国民主人士。于1949年2月28日乘“华中轮”离港,此照片是在船上所摄。”自左至右: 后排:徐铸成、沈体兰、宋云彬、张纲伯、郑振铎、叶圣陶、王芸生中排:包达三、柳亚子、陈叔通、马寅初

前排:吴全衡(胡绳夫人)、郑小趁(郑振铎女儿)、包启亚(照片及说明文字均由度坤林提供) 40故人旧事《“阳谋”亲历记》。

以后又是“文革”,徐铸成处境的坎坷可想而知……

当1979年,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一般右派得到平反时,徐铸成毕竟属于右派中的“大”字辈,1980年8月,中央六十号文件宣布,22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右派问题,属于错划,应予改正。在章乃器、陈铭枢、黄绍兹、龙云、吴景超、费孝通等22人的名单中有徐铸成。

“含冤二十年,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岁月白白流失?我们这二十二人中,有三分之二已经不堪折磨,离开人间,我是幸存者之一,今后为报答党和国家,将更加

实事求是、努力工作,力戒少说空话、大话、套话,以赤忱作出贡献。至于九个指头、一个指头之分,有时也难以区别。请问像文革十年所犯之失误,是一个指头还是四个、五个指头?同样,当时号称两个司令部,究竟哪一个司令部是‘延安’,事先谁有识力敢于区别?”在发言表态中,徐铸成还像当年一样说出心中的真话。《八十自述》完成后未能问世。

右派改正后的徐铸成自称“旧闻记者”,写了大量的“白头宫女话天宝”的文章,《报海旧闻》、《旧闻杂记续编》、《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等著作一本本出版。一时洛阳纸贵。

1985年夏天,徐铸成从南昌、庐山回上海,忽然酒后发生昏厥,头脑天旋地转,医生说是“小中风”,经过医治恢复正常。对他来说,这是一次警告。他深深感到要抓紧时间了,毕竟人人难逃生死大限。他想到自己脑子里的一些经历、见闻、掌故、轶事,以及一些第一手的史料,该赶快写出来。他决定用回忆录的体裁,可以把要写的事无巨细包容进去。书名定为《八十自述》。虽然这年(1985)他是七十八岁,说八十自述是虚,但人生过了七十,就可称行年八十了,就这么定了下来。

动笔时,他想起了亡友浑逸群的一番话。他自己感到他的经历虽没有挥逸群这样壮烈凄苦,但也有相同的,那就是一生经历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摊开来。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他续上一句:“胸有是非堪自信。”(后来回忆录完成时,他写成七绝《自慰》:“胸有是非堪自鉴,事无不可对人言。清夜拍心无

愧作,会将谈笑赴黄泉。”其中第一句原为“堪自信”,改为“堪自慰”,最后定为“堪自鉴,,)。

当自述写了二三万字时,他寄到香港发表,不幸途中遗失。失望中他搁笔。友朋相劝、鼓励,要他继续写下去。他又开始写,到1987年5月,他整整八十岁时终于完成。但是《八十自述》印成后未能问世。

这就成为徐先生的身后憾事。

1991年12月23日,上午9时55分,徐先生准备去医院检查身体,上厕所时突然不支倒地,一口痰梗在咽喉,抢救不及,在上海寓中逝世,年85岁。徐先生之子徐复仑说:父亲“无疾而终,也算是对他一生敬业的回报。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自己回忆录的出版,更没有来得及进一步修订和补充对最后几年的回忆。父亲去世前几天还对我说,他准备在明年(1992年)用一年的时间来修改这部回忆录并补上后来五年的事情”。(《徐铸成回忆录》后记)

这样的遗憾终于使这部书成为徐先生的遗作。

为着弥补这样的遗憾,徐先生的后人极力设法使这部遗作问世。徐先生逝世七年后的1998年,《八十自述》易名为《徐铸成回忆录》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新出的回忆录增

加了徐先生的手迹和各个时期的照片。新增附录两篇:《“阳谋”亲历记》与不知作者为何人的悼文《悼念徐铸成先生))。还有徐复仑的《后记》。篇幅由27万余字增加到30万

字。《回忆录》印一万五千册,迅即销完。

近闻,1996年12月,在《文汇报))配合下,徐铸成先生骨灰安葬于宜兴市铜峰山金鸡岭,占地8平方米,墓用汉白玉砌成,以宜兴市政府名义立碑。终于遂铸成先生叶落归根之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