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七课时:《看图列式》的整理与复习

第十七课时:《看图列式》的整理与复习

第十七课时:《看图列式》的整理与复习
第十七课时:《看图列式》的整理与复习

《看图列式》的整理与复习备课人:修改人:

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第2课时)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活动经验基础:有了上一节的活动基础,学生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回顾引入——探索命题的结构——思考探讨——读一读——课堂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回顾引入 活动内容: 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活动目的: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 教学效果: 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 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 活动内容: ①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②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 (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活动目的: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效果: 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 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

六年级下册回顾与整理总复习第一课时(最新整理)

六年级下册回顾与整理总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4-11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课文《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秦兵马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一、师导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们一起去神奇的地下王国看一看吧! 二、生观看视频——全景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2节: 1、师:第2自然段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认真读读这一段,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2、生自己读 3、指名交流 (师补充: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13000平方米,三个俑坑大约有一个半我们学校这么大。) 师过渡: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让我们先来看看将军俑。 四、学习第4节: 1、生看图(将军俑) 请同学说说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指名读第4节 3、自己读课文,体会体会将军俑有什么鲜明的个性特点?

4、师:你可以说说你的体会。你也可以读课文,把你体会到的将军俑的个性特点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生交流:(师评价:威风凛凛、指挥若定) 5、男生齐读 五、学习第5~9节 1、师:除了将军俑外,课文中还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 生: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马俑 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用刚才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重点学习,看看图,读读课文,体会体会它们的个性特点。 2、生自学 (时间允许:两人交流) 3、第5节 (1)选择学习武士俑的举手 (2)谁来说说体会?还有吗?读出体会也可以。 (3)现在想介绍武士俑的.起立——齐读 (评价:英勇无畏、整装待发) 4、还有交流其他兵马俑的吗? 第6:骑兵俑(能骑善射、勇猛无比) 第7:车兵俑(忠心耿耿) 第8:(箭术高超) 第9:马俑(跃跃欲试) 过渡: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让我们近距离地再看一看。——生放视频(神态各异)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整数指数幂》精品教案

15.2.3 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整数指数幂的意义,能进行有关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探索、类比、归纳、思考等活动过程中,体会由正整数指数幂扩充到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情感态度】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教学重点】 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当n为正整数时,a n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有哪些? 【教学说明】教师设置问题,师生共同回顾,并一一予以解释,为负整数指数幂做好铺垫. 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 思考一般地,a m中指数m可以是负整数吗?如果可以,那么负整数指数幂a m表示什么? 【教学说明】设置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试一试计算:a3÷a5(a≠0) 方法一:a3÷a5= 3 5 a a =1/a2; 方法二:a3÷a5=a3-5=a-2.

比较上述两个结论,你有何发现?由此你是否能找出a-m与1/a m的关系呢? 【归纳结论】数学中规定:一般地,当n为正整数时,a-n=1a n(a≠0),即a-n(a ≠0)是a n的倒数. 你有何发现?与同伴交流. 【归纳结论】 a m·a n=a m+n这条性质对于m,n为任意整数情形仍然适用. 思考类似上面的探究过程,在(ab)m=a m·b m,(a m)n=a m·n, a m÷a n=a m-n及(a b )n=a n b n中的指数m、n能否也都可以是正整数、0或负整数呢? 不妨谈谈你的看法并与同伴交流. 【归纳结论】 正整数指数幂的所有运算法则在整数范围内都是成立的. 试一试 【教学说明】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获得感性认识基础上,设置上述两个问题,第1题较为简单,学生可轻松完成.第2题也有意让学生先自主探索,寻找出结论.教师巡视,然后予以评讲.在评讲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解释,让出现问题的同学加深理解.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1定义与命题(2) 【教学目标】 1、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会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命题。 3、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 【预习案】 认真阅读教材36--37页的内容,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相信你一定能行! 1、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 ( )引出的部分是条件,()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每个命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2、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条件:;结论: (2)如果a>b,b>c,那么a=c; 条件:;结论: 3、()是真命题;()是假命题。 自学诊断: 认真思考以下句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 ⑵同位角相等; ⑶同角的补角相等; (4)做线段AB的中垂线; ⑸如果 a2 >b2,那么a>b; ⑹对顶角相等; 1、在上面的句子中,属于命题的是。 2、在上面的句子中,是命题的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3、在上面的命题中,假命题的是,真命题的是。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2、明确本节主要知识点,哪些内容较简单?哪些需进一步交流?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命题都是有什么组成的? 2.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什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什么,“那么”引出的 部分是什么? 练习: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2)如果a2= b2,那么a=b。

(3)如果a>b,b>c,那么a>c (4)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 (5)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 例题解析: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⑴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⑶对顶角相等 方法总结: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写出条件和结论 3.命题有真假之分,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 练习: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如果a>b,b>c,那么a=c;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方法总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训练案】 基础题 1、教材37页随堂练习 2、教材37页习题8.2 1,2 提高题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刻苦学习 B.我喜欢数学 C.钝角大于直角 D.白色的衬衣 2、命题“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条件是() A.两条直线 B.相交 C.两条直线相交 D.交点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是否是真命题,不是真命题的举反例说明。 (1)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是一个平角。(2)如果a>b,那么?a?>?b?。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测试 1、(2分)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锐角小于90° B.平角等于两个直角的和 C.若a>b,则a2 >b2 D.a2 ≠b2, ,则a

《乘法和除法》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乘法和除法》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 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数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个学期所学的“乘法和除法”的内容,也就是书本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看书回顾、整理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哪个小组 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课件上总结: 口算 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积、商的变化规律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 3、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最容易出错?

4、你们所提到的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会注意到,但每个同学的问题不一样,当复 习时提到你的遇到的问题时自己要加倍留意。 【设计意图】:先从总体上回顾本学期有关乘、除法的知识,引导方便学生全册相关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同时让学生自我查漏,提出学习上的困难,使后面的复习更具针对性,充分发挥复习课的作用。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口算的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 乘法 口算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 除法:用整十除整十、几百几十 练习:直接说结果。 23×3= 26×3= 310×2= 90÷30= 210÷70= 300÷60= 选两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因数末尾有几个0,进行简便计算时积的末尾也要相应添上几个0,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在进行简便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要划去相同个数的0再计算。 2、复习估算 乘法 估算 除法

苏教版五下数学八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数的世界教案

第1课时数的世界 教材第112~113页的内容。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解方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重点:能熟练地解方程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的哪些知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你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1.教材第11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第112页第6题。 学生读题,思考后列方程解答。 3.教材第113页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4.教材第11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教师提问:6是8的几分之几? 5.教材第113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的。

1.教材第113页第13题。 (1)学生独立填空后,集体交流。 (2)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的数?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口算。 (1)出示一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 (2)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3.教材第113页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教材第113页第1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列方程解答。 (2)提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5.教材第113页第17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 (2)提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 (3)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4)集体交流。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弄清了本节课的内容,特别是班上的有些同学对所学知识概括得很明确。通过这样的复习课,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整数指数幂》第1课时导学案

整数指数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通过分式的约分与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方法对比经历探索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过程,理解性质的合理性。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正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1)m a ·n a = (m 、n 是正整数) (2)()m n a = (m 、n 是正整数), (3)(ab )n = (n 是正整数), (4)m a ÷n a = (a≠0,m 、n 是正整数,m>n ), (5)()n a b = (n 是正整数) , (6)a 0 = (a≠0) 【预习导学】预习P18-20 1、计算:5255÷= ;731010÷= 。 一方面:5255÷=35255??= 731010÷=()()1010= 另一方面:5255 ÷=3525155= 731010÷=()()()=1010 则()()==??4310,5 归纳:一般的,规定:())0(≠=?a a n n 是整数,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 (n 为正整 数)次幂,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一试:=?35 =?22 =?2)2(x 3、思考:当指数引入负指数后,对于1中幂的这些运算法则是否仍然适用? 2a ·5a ?= 251a a =25a a =) (1=3?a )5(2?+=a ,即2a ·5a ?=)(2+a 2a ?·5a ?=2511a a = 71a =)(a )5(2?+?=a ,即2a ?·5a ?=)(2+?a 0a ·5a ?=1×5 1a =5?a )5(0?+=a ,即0a ·5a ?=)()(+a 归纳:当m 、n 是任意整数时,都有m a ·n a = 【精讲点拨】例题、计算 (1)233(2)x y ?? (2)231()3ab ??·3256 a b ?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二课时

7.2定义与命题第二课时 备课:曹玉辉 、学习准备:1、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2、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不正确的命 题? (1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 b>c,那么a= 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公理、证明、定理的含义; 2. 识记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3. 初步体会证明的思路与书写的过程。 三、学习提示: 阅读教材P168-170页,完成下列问题: (一)知识点:公理、证明、定理的含义 公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识记本教材168页到169页的八条公理: (二)你能用所学的公理、定义、性质完成下列定理的证明吗?试试看?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例:证明:对顶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A0C与/ BOD是对顶角。求证:/ A0C2 B0D D 证明: 五、夯实基础: 四、学习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C B

1、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 A 、如果a// b,b // c,那么a// c B 、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大于或等于60° C、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是实数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E、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 C、所有的定理都是命题 D、所有的公理都是真命题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I a I = 1 b I ,那么a3 =b3 4、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 5、把下列命题“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六、能力提升: 证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材简析】 总复习这一单元,是全册教材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升华。主要复习内容有: 小数乘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因数与倍数、对称、平移与旋转、折线统计图等知识。教材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知识的整理与归纳,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 并以回顾、分类,整理等活动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第二部分是涵盖全册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第三部分是“丰收园”和“我想对爸爸、妈妈、同学和自己说”,引导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生活作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通过整理复习,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2 .经历知识回顾整理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典型引入,回顾旧知。 师:在前面,我们通过解决三类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学会了小数乘、除法有关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小数乘、除法知识进行解决。这个星期天,老师去超市了解了一些商品的信息。(出示如下统计表) 商品名称单位单价(元) 鸡蛋千克 6.44 带鱼千克10.60 话梅袋 2.40 椰汁听 3.20 奶糖千克16.80 优酸乳盒 2.50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有关分数乘、除法的问题,学生从中自选一个问题解答。 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订正,在交流算法的同时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卖2.6千克鸡蛋需要多少钱? 6.44×2.6≈16.74(元) 2.25元能买几千克带鱼? 25÷10.6≈2.36(元) …… 师:我们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小数乘、除法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引入课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从中提出问题,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合作整理,知识建构。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你想到了有关小数乘、除法的哪些知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1教案 北师大版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36、3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组成及特点。 2.正确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或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小旗,直角三角形小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把你手中的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小旗快速旋转,说说旋转后形成什么图形。 2.说说对于圆柱和圆锥你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回忆知识点:自己看书,看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全面的搜集出所有知识,准确地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意义。 2.让学生对搜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整合,使知识系统化。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请大家把你整理的材料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都整理了哪些内容?然后根据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 2.全班交流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和需要补充的内 容。交流完后让学生再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下面的知识框架图: 圆柱特征: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叫做底面,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的侧面积:s 侧=ch 圆柱的表面积:s 表=s 侧+s 底×2 圆柱的体积:v=sh 圆锥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测量圆锥的高: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竖直地 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圆锥的体积:v=13 sh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觉得这部分内容哪点比较难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这一点? 1.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课本3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表格,集体交流。 (2)课本37页第2题 让学生先仔细读题,理解题意,明确第(1)题中的单位名称不同,要统一单位名称。 (3)课本3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课本37页第4题 先让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明确通风管只有一个侧面,要先求出一节通风管侧面的面积,再求出20节通风管的面积,也就是需要的铁皮。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课本38页第7题 先让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使学生明白求透明胶带的体积,要先求出外面圆柱体的体积,再求出里面圆柱体的体积,用外面圆柱体的体积减去里面圆柱体的体积就是透明胶带的体积。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检测题 1.填空题。

14秦兵马俑导学案

14秦兵马俑 五年级学生姓名 一、教材简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本篇课文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热爱之情。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更像是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朗读、欣赏、想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秦兵马俑的美,雕塑艺术的美,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学习在描写实景时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网络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四、自学引导 (一)课前延伸 1、了解秦兵马俑。 。 3、借助生字读音把课文读三遍,把生字词学会认读。(家长签字) 拱手队伍军吏马靴铜戈擎着跪下模拟 举世无双所向披靡南征北战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绝无仅有 4、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我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举世无双 所向披靡 南征北战 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二)自主探究 句子:你认为重点的句子可以画一画,反复读一读,写一写感受。 (1)课文内容我知道,我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我能通过读文来理解课文,把读书感受要质疑的问题记录下来。 A.朗读课文,想想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B我通过以下词句体会到的 C我的读书感悟 D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E我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请教。 五、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我学会了什么? (3)我需要质疑的问题是什么? 2、全班交流展示 (1)各小组归纳总结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2)各小组出示质疑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师点拨引导。 (3)重点探究: 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六、巩固检测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从课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想一想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揣摩用词的精妙。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体态(),身上()战袍,()铠甲,脚上()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铜戈,有的()利剑,有的()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七、拓展阅读 阅读主题阅读丛书第四本第2页《兵马俑是如何烧制的》,边读边思考:秦兵马俑的制造过程至今仍是世界之谜。你还知道哪些目前尚未解开的奇迹之谜?制作一张关于“世界之谜”的知识卡片吧! 教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整数指数幂

作品编号:97864512358745963001 学校:趣鸟呜市文景镇欧阳家屯小学* 教师:瑰丽艳* 班级:恐龙队参班* 15.2.3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由a m÷a n=a m-n,当m

考a m 中当m<0时,a m 表示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①a -2= 21 a 是如何得来的? 一方面a 3 ÷a 5 =a 3-5 =a -2 ,另一方面,a3÷a5=35a a =323a a a ?=21 a . ∴a -2= 2 1 a ②当n 是正整数时,a -n = 1n a (n≥1), 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③试说说当m 分别是正整数、0、负整数时,am 各表示什么意义? 当m 是正整数时,a m 表示m 个a 相乘.当m 是0时,a 0表示一个数的n 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 次方,所以特别规定,任何除0以外的实数的0次方都是1. 当m 是负整数时,am 表示|m|个 1 a 相乘. 2.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的指导. (2)生助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得出a -n=1an (a≠0) 4.强化: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2定义与命题 第二课时 教案2

●课题 §6.2.2 定义与命题(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 2.命题的真假. 3.了解数学史.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6.2.2 A) 第二张:做一做(记作投影片§6.2.2 B) 第三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6.2.2 C) 第四张:公理(记作投影片§6.2.2 D)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境,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命题,那么什么叫命题呢? [生]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生甲]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叙述的. [生乙]每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生丙]这五个命题的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命题. Ⅱ.讲授新课 [师]大家刚才观察到上面的五个命题中,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如:上面的命题(1)中,如果引出的部分“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是条件,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6.2 定义与命题 第二课时 作业

◆练习作业设计(课堂作业设计、课下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设计 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若|a|=|b|,则a=b; (2)若a=b,则a3=b3; (3)若x=a,则x2-(a+b)x+ab=0; (4)如果a2=ab,则a=b; (5)若在△ABC和△A′B′C′中,∠A=∠A′,∠B=∠B′,∠C=∠C′,则△ABC≌△AB′C′.(6)若x>3,则x>2. 2、写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及结论. (1)等角的余角相等;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 答案 1、(1)假(2)真(3)真(4)假(5)假(6)真 2、(1)条件: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 (2)~(4)略 课下作业设计 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内错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互补的两角必有一条公共边 D.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2.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B.已知直线a、b、c,若a⊥b,a∥c,则b⊥c C.互补的角是邻补角 D.邻补角是互补的角 3.命题“对顶角相等”是( ) A.角的定义 B.假命题 C.公理 D.定理 于直角 4.命题“直角都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一个钝角”是________命题,可举出反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公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证明. 7.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同角的余角相等. (3)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一定相等. 8.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一个反例. (1)若a2>b2,则a>b.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课时 整数指数幂

作品编号:91855558874563331258 学校:元明壮市文银汉镇便家蚕小学* 教师:青稞酒* 班级:飞鸟参班* 15.2.3整数指数幂 第1课时整数指数幂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吗?由a m÷a n=a m-n,当m

考a m 中当m<0时,a m 表示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①a -2= 21 a 是如何得来的? 一方面a 3 ÷a 5 =a 3-5 =a -2 ,另一方面,a3÷a5=35a a =323a a a ?=21 a . ∴a -2= 2 1 a ②当n 是正整数时,a -n = 1n a (n≥1), 即a -n (a≠0)是a n 的倒数. ③试说说当m 分别是正整数、0、负整数时,am 各表示什么意义? 当m 是正整数时,a m 表示m 个a 相乘.当m 是0时,a 0表示一个数的n 次方除以这个数的n 次方,所以特别规定,任何除0以外的实数的0次方都是1. 当m 是负整数时,am 表示|m|个 1 a 相乘. 2.自学: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差异指导: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认知方法的指导. (2)生助生:结合实例讨论如何得出a -n=1an (a≠0) 4.强化: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第二节《定义与命题》第二课时学案

八年级(上)数学学教练案持案人:课题:§7.2定义与命题(2)课型:新授课 主备教师:李长冬审核人:勾设军责任人:李春文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 学习目标: 1.能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 方法 2.了解真命题的证明过程和格式 学习重点:真命题的证明格式和过程 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 回顾课本165-167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语句不属于定义的是() A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B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C 有六条边相等,六个角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六边形. D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2.指出下列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条件:结论:。 (2)如果a>b,b>c,那么a=c. 条件是:结论是: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结论:(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条件:结论::(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条件:结论: 3.命题的分类有:命题与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命题。 4.公理是指。定理是指。 证明是指。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阅读教材170页内容。 用我们这套教材提供的如下公理作为判断依据:(要求理解、记忆课本168页公理。)归纳:一般情况下:真命题是条件正确,结论也。假命题是条件正确,结论。 活动二:证明“对顶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 ∠AOC与∠BOD是对顶角。 求证:∠AOC=∠BOD

三、当堂训练,检测固学 1.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解:(1)题设: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设:结论: 2.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如果:,那么; (2)同角的余角相等. 如果:,那么;(3)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一定相等. 如果:,那么; 4.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打“√”,不是真命题的打“×”: A、锐角大于它的余角() B、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E、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 F、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G、两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 H、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I、若x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

秦兵马俑》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展开丰富想象,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3.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材料,展开丰富想象,感受兵马俑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1.在我国陕西省临潼县,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生齐:秦兵马俑) 2. 播放课件 3. 激情导入: 1979 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感叹道:“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到中国。”秦兵马俑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感受,发出这样的赞美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秦兵马俑。 二、快速浏览,抓住特点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能概括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 (出示句子) 三、精读课文,体会特点,学习写法 (一)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1.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表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句。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兵马俑规模宏大?(抓住数字) (2)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兵马俑这种的气势读出来吗?

(3)学生齐读,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3. 小结 (二)感受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生动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兵马俑。(出示课件) 2.重点学习将军俑 (出示图片) 这位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 作者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这位将军呢?(出示文字) 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位将军描写得栩栩如生,你发现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体会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想象相结合的写法) 3.指导自学。 (1)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其他的兵马俑。 (2)教师点拨:先确定学习内容,再感情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兵马俑的特点。 (3)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展示相应的课件,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兵马俑的特点。 4.感受“形态各异”,练习仿写人物形态 (1)(出示课件引读第十节) (2)感受兵马俑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A.作者是如何把这群没有生命的兵马俑表现得栩栩如生呢? B.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吗? C.八千个兵马俑就有八千种不同的神态,在你的心中还浮现出了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呢?你能学习作者的写法,把它们描绘出来吗?(小组合作,展开想象,仿写句子,集体交流)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 过渡:看着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感叹道:“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美国前国务卿

6.2定义与命题 第2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6.2 定义与命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 2.命题的真假. 3.了解数学史.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6.2.2 A) 第二张:做一做(记作投影片§6.2.2 B) 第三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6.2.2 C) 第四张:公理(记作投影片§6.2.2 D)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命题,那么什么叫命题呢? [生]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师]好.下面大家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6.2.2 A)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师]大家观察后,分组讨论. [生甲]这五个命题都是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叙述的. [生乙]每个命题都是由已知得到结论. [生丙]这五个命题的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命题. 2.探索交流,形成结构 师]大家刚才观察到上面的五个命题中,每个命题都有条件(condition)和结论(conclusion)两部分组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