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

浅析美国和中国的城市郊区化机制*

何重达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100871)

摘 要:郊区化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它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美国是郊区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市场在其郊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中国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化进程也已经开始。但是中国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其郊区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有其自身的机制和问题。文章对中国和美国郊区化的过程、特点及机制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对郊区化机制的理解,借鉴美国郊区化成功的方面,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推动中国郊区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郊区化;动力机制;拉力;推力;集聚;扩散

中图分类号:F291;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6995(2007)09 0032 03

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美国是郊区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市场在其郊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郊区化开始于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形成趋势,二战后进入大规模扩展阶段。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一种表现方式,郊区化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随着高速公路和出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许多大城市出现了私人住宅向郊区迁移,一些企业、大型购物中心和高档别墅向高速公路等节点地区扩张的趋势,加之各类 工业园区 、开发区和大学竞相向郊区布局,郊区化现象逐渐凸现出来。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郊区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中国郊区化的健康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增长。

1 城市郊区化的本质

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活动中,同时存在着向心和离心两种力量或趋势,克鲁格曼将向心力归纳为:市场规模效益、劳动力市场的集中效益和纯外部经济。而将离心力归纳为:不可移动因素,地租和纯外部不经济。他又在一个模型中,将上述两种力量进一步简化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为了追求更高的工资而产生的集聚和分散。

按照克鲁格曼的这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城市化看作是一个集聚的过程,集聚的内容包括人口、制造业、零售业、公共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景观等等。集聚发生以后,又会进一步产生吸引力,即拉力,从而使集聚的过程加快。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因为地价昂贵,空间拥挤,环境质量下降,以及政府政策的导向等因素存在,也会有一种相反的扩散作用存在。在城市内部,往往是集聚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当扩散的效应超过集聚,整个城市系统,包括人口、工业、商业、居住区等,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各种城市活动开始出现向外扩散的趋势的时候,城市郊区化就发生了。

2 美国的郊区化

2.1 美国郊区化过程

美国城市化开始于18世纪末期,至20世纪20年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其郊区化在二战之前经历了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到二战之后,郊区化进程才大大加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汽车的普遍使用与高速公路网的建立,为美国城郊化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随着城市化出现的城市病,如犯罪率居高不下、人口密度大、黑人贫民及老年人数量多、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费用

*作者简介:何重达(1983-),男,贵州省贵阳市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32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 tu ra l Re so u rce

E co n om ics o f Ch ina

2007/9

高等,使中心城处境更加不利,加剧了人们向郊区的迁移。

随着人口外迁,城市中心商业也移往郊区,郊区商业区位于公路交汇外或邻里中心,拥有的购物中心,形成郊区消费网络,该网络还包括影院、餐厅、俱乐部、运动场等娱乐设施。

最终,传统的钢铁、纺织机械等制造业从城市中心附近分散出去,城市出现空心化现象。此外,人口大规模迁往郊区,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聚集中心的地位动摇,使商业中心地位大大削弱。城市传统功能削弱甚至消失,城市中心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大量的人口及传统的制造业分散出去,为战后美国城市中心的再发展让出空间,城市由传统的制造业中心逐渐转化为智力中心;由过去生产产品转换为培训、管理工业技能,以此带动整个大城市地区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业发展。

2.2 美国郊区化的机制分析

阿瑟.奥沙利文(A uthur O S'ullivan)在他所著的 城市经济学 中分析了美国的郊区化和现代城市的形成。按他的理论分析,随着工厂、人口、商业和办公业先后出现郊区化,城市中心功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美国大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城市郊区由于积聚效应形成新的亚级中心,并发展成今天的大都市区。

2.2.1 制造业的郊区化

按照奥沙利文的分析,促成制造业郊区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交通成本的下降。如果把城市的积聚和扩散看作是由不同的作用力合成的结果的话,那么交通成本是把人口和企业往城市中心拉的拉力,随着交通系统的改善,特别是卡车代替马车之后,交通更加便捷,成本减小,因而减小了往中心积聚的拉力。之后,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系统的形成更大程度地削弱了制造业向城市中心积聚的拉力,而城市中心区高昂的地租和郊区较廉价的地租,则形成了制造业郊区化的推力。

另外,制造业工厂从传统的多层厂房向单层厂房的转变要求更多地占用土地,它们利用郊区广阔的空间、便宜的土地,建立大片厂房,进行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加上郊区的低税率,很容易获得比原先高得多的利润。郊区机场的建设还使得制造业的物流运输更为方便,这些都成为把制造业企业向郊区拉的另一股力量,最终促进了制造业的郊区化。

2.2.2 人口的郊区化

从人口上看,美国郊区人口比例从20世纪初一直平稳增长,相比之下,中心市区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除1940~1945年,由于战争原因而有所回升外)。促成人口郊区化的作用力首先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的增加,以及交通改善带来的通勤成本的减少,人们愿意在郊区购买更大的房子,居住在更为舒适的环境中。而城市中心则出现了城市病,主要的问题包括:房屋老化,种族冲突和低收入人群,犯罪率高,中心城的教育环境和学校都比郊区要差,这些问题都促使中产阶级开始往郊区迁移。而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迁往郊区,就业人口也随之迁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政府在城市郊区化中实施了多项政策,特别是州际高速公路计划、住房贷款政策和低价汽车政策,它们带来了关键影响。许多企业利用国家政策导向,加快标准化住宅区和郊区多功能购物中心等设施的开发,导致城市人口大规模向外移动,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城市人口郊区化的进程。

2.2.3 零售业郊区化

制造业和人口的郊区化给郊区带来了商机,零售业也随之开始往郊外集聚。中心城市正在失去其基本的经济功能,而郊区随人口的增加(其中大多数是有条件追求郊区优美环境的富裕居民),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日益显著,大量新建住宅、公寓、商业中心、企业、学校、街道、公园、高速公路及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等一应俱全。汽车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人口的增长也使得对零售业的需求在增加,这些都刺激了零售业在郊区的发展。

从零售业郊区化的整个过程来看,首先是中心商业区地价的上涨,交通的拥挤,竞争的激烈,因而产生了强大的推力。接着,随着美国人口的不断郊区化,郊区的购买力不断提高,郊区对于商业活动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又产生了零售业郊区化的另一推力。最后,由于汽车购物成为时尚,停车场成为商业机构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中心商业区空间狭小,所以郊区成为理想的选择。

2.2.4 办公业郊区化

自从1970年以来,郊区的办公业开始迅速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郊区的办公业雇员增加是中心城的七倍,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一直持续到80年代。

办公业郊区化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卫星、光纤、晶体电子管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交换资料、声音和图像的成本。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了两个新的重要交流手段:电子邮件和电话会议。这些新的交流方式使得许多办公活动不必依赖面对面的接触,因而,CBD的吸引力也就随之减弱了。

奥沙利文分析了1990年丹佛、休斯顿、洛山基、旧金山、西雅图和多伦多六个大都市区的办公业郊区化情况,结果发现6个大都市区中,5个的CBD办公业在总的办公业中的比重不到50%,其中4个不到1/3。在全国范围看,美国的中心商业区办公业在总的办公业中比重为47%,办公业郊区化已十分明显。

3 中国的郊区化

3.1 中国郊区化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城市往往把工业部署在城市中心区,因此经济、就业和居住也就围绕工业展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开始考虑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首先出现了工业的郊区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的外迁,中国居民也开始向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郊区迁移,人口郊区化开始出现。

人口郊区化必然要求修建联系郊区和中心城市的交通系统。生产性设施、社会性设施及基础设施都出现郊区化,成为城市郊区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郊区人口的聚集,工业企业的外迁,形成了新的中心,吸引商业、零售业和居住区往郊区迁移,这样带动了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全面发展。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 tu ra l Re so u rce

E co n om i cs o f Ch i na 2007/9 33

3.2 动力机制

郊区化本质上是城市扩散发展效应的结果。和西方市场主导的郊区化不同,中国郊区化的动力机制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驱动,通过城市规划指导下的企业外迁与园区建设,旧城改造的带动,交通设施的改善,加上市场的作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共同促进了大城市的离心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城市扩散效应产生,推动郊区化进行的主要离心推力包括:推力1: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外迁与园区建设的推动。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起到了限制和引导作用。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规划突出了大都市工业布局调整,其编制及其实施促使中心区工业的大幅度外迁,成为工业郊区化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

工业企业的外迁与郊区园区的开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中心区人口的郊区化。从市场的角度看,因为城市中心区产生的排斥力(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和郊区产生的吸引力(低廉地价、有利区位、广阔空间等),使企业在郊区发展更合算,于是大量的企业从城市中心区迁出。

推力2:旧城改造和生活需求的带动。

改革开放后,旧城改造发展迅速,在危旧房改造中,政府往往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原有居民迁往郊外,推动了人口居住的郊区化。

此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也是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国际经验数据表明,当一个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时便出现人口居住郊区化现象;达到3000美元时,人口居住的郊区化现象会比较明显。2000年我国主要城市的人均GD P大都超过了3000美元。

推力3: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使用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对原有的无偿划拨土地变为土地有偿使用,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段的地价往往是近郊和远郊同类用地地价的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按照经济学原理,地价的不同导致土地功能的空间置换。中心区较高的地价使土地产出率较低的工厂和住宅退出中心区,而土地产出率较高、能支付较高地价的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业等向中心区集中,从而加速了中心区土地利用的重新调整。

推力4:住房商品化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停止中国实行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商品化代替了福利性分房,房价因素成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普通市民为了获得较宽敞的住房,郊区买房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一点和西方郊区化过程中追求良好的居住条件相似。

推力5:交通的改善和通讯的发展

与1950年代以后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计划相似,越来越密集的高速公路网也正在促使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在1990至2005年间,中国共建成4.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未来的30年,中国计划还将建成8.5万公里的高速公路。

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地价更低的城市郊区,而利用便捷的通讯技术和城市中心区保持通畅的联系。

推力6:城市化过程中的外来人口在郊区大量聚集

我国在1984年以后放宽了户籍管理对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的控制,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城市已经在某些方面取消了城市 门槛 ,致使大量农村人口拥到城市,但是由于外来人口大多无力负担城市中心区高昂的住房价格,加上他们在打工等方面的考虑,这些人大多集中在城市边缘区,使郊区人口增长很快,同时也促进了郊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种促使郊区化的推力并不是来自城市内部,而是来自城市化的外部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的城市郊区化,还受到以下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成为阻碍城市郊区化健康发展的向心拉力:拉力1:交通障碍仍然是阻碍城市郊区化尤其是居住人口郊区化的最主要原因。从目前的国民经济水平来看,要象美国那样依靠小汽车的普及来带动城市郊区化还有难度,同时由于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大等原因,普遍使用小汽车交通会给中国城市交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中国的郊区化应该以城郊公共交通为主导,建立远程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集以公共电汽车、地铁、轻轨等为主,以私人小汽车、自行车等为辅的多种交通方式。

拉力2: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郊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较差,许多职工不愿意与企业同时外迁,被计划指导的外迁职工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会设法回迁。因此,应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县城和重要城镇,将它们建设成具有较高水平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城镇。不仅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工业企业一起迁移到郊区,减缓城市交通压力,减少企业和职工的通勤费用,抑制城市 摊大饼 式蔓延,而且起到带动郊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拉力3:城市郊区的外来人口恶性集聚,缺乏有效管理。郊区化以来,大量外来人员在近郊城乡结合部地区聚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城市郊区逐渐形成一片颇具规模自成一体的 棚户区 和 城中村 ,这些聚居区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用水、作饭困难,环境、卫生条件恶化,道路堵塞,不符合社区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中高收入的居民仍然不愿选择城市郊区作为居住场所,城郊的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等也难以带动。

拉力4:城市郊区环境恶化。90年代以后,大量的老工业企业开始向城市周边地区搬迁。在搬迁的过程中,它们并没有实现产业技术的升级,仅仅是地理方位的简单转换。大多利用外迁时机抢占优势区位,布局分散,导致环境污染的面状扩散,增加污染治理难度,从而形成污染向城市郊区转移的局面。另外,城市郊区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太弱,缺少对环境违法者的威慑力,使得城市郊区的环境恶化更加严重。

(下转第36页)

34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 tu ra l Re so u rce

E co n om ics o f Ch ina

2007/9

学会动态 N e w s for Society

36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 tu ra l Re so u rce

E co n om ics o f Ch ina 2007/9

大会共评选出了优秀论文30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大会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并给予象征性的物质奖励,旨在激励广大同仁共同致力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共同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来。

大会通过广泛的研讨,形成以下意见及建议:

1.促进地勘经济发展是当前改革发展的一个主要话题,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地矿事业,为国家提供资源安全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是地勘行业的长期目标和任务。各级地勘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地勘行业发展的指导,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改善投融资政策环境,以真正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推动地勘改革发展、繁荣地勘事业。

2.在 物权法 即将实施之计,要认真研究 物权法 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特别是在 物权法 框架下,要加强探矿权、采矿权运作方式与管理模式研究,以维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

3.第二轮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应加强宏观调控性和微观务实操作性,加强对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践的指导,增强全国矿产资源保护与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4.地质环境管理要以健全环境法规制度为核心,首先要尽快完善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地质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并实施门类齐全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其次要健全地质环境统一管理、部门协调、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地质环境管理体制。

在本届年会期间,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绍金主持召开了六届五次常务理事会,通报了学会上半年的工作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与打算,增加了天宝矿业为新的学会会员单位,并就进一步作好学会工作征求了大家的意见。本届学术年会自始至终充满着和谐发展的氛围。大会总结时要求并希望代表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并遵循经济规律,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大胆创新,努力实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综观本届年会,在广大会员单位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经主办方和承办单位的积极工作和不懈努力,从策划准备到大会召开进展顺利,这次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及其积极作用会在不久的将来充分显现出来。

收稿日期:2007 08 30

(上接第34页)

4 结语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一个城市地域空间发生变化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影响很大。目前我国的郊区化发展水平较低,不是完全意义的郊区化,因而,借鉴美国郊区化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城市郊区化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政府的鼓励政策下形成的,它使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一中心城市向分散化发展,形成现实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带动了更广大地区的发展的同时,但是其间也出现了中心城市衰退的现象。

中国城市郊区化产生的背景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置换,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由国家的政策和计划指令驱动下带来的郊区化。其结果是工业和部分人口往郊区迁移,但是大量的就业和商业活动仍然在城市中心,中心城区没有象西方那样衰落,而郊区化也没有健康发展,郊区人口仍然要花费大量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来往于居住地点和就业地点,大量中产阶级也仍然居住在中心城区。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住房政策刺激郊区化的发展以及并且大量投资公路交通建设,使得交通成为促进郊区化的有效推动力,此外,基于大量中产阶级对于良好生活环境的渴求,政府利用金融手段和其它相应的辅助手段也对郊区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均衡,使得城市化和郊区化同时进行,多种作用力交织。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因素既成为城市集聚的拉力,又成为城市扩散的推力,只有有效地引导和管理才能使得这些因素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应该看到中国自己的特点,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对城市发展给予正确的引导,将郊区化纳入城市整体长期的发展规划之中。

参考文献:

[1] 陈波.对比中美城市郊区化[J].小城镇建设,2005(1):

97-99.

[2] 王欣,曹周建,吴殿廷.关于城市郊区化本质的讨论[J].

城市发展研究,2003(4):28-33.

[3][4] [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信

出版社,2002:267-301.

[5] 刘秉镰,郑立波.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动力机制[J].

理论学刊,2004(10):68-70.

[6] 黄小伟,韩雨亭.中国驶入高速时代[J].南方周末,2007.

3.29.

[7] 郑立波.中国城市郊区化主要约束因素分析[J].齐鲁学

刊,2005(6):154-157.

收稿日期:2007 07 20

A b s t r a c t s 英文摘要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N a tu ra l Re so u rce

E co n om i cs o f Ch i na 2007/9 47

(1.Chengdu Institute of Geo logy and M inerals,Chengdu S ichuan 610081,Ch i na;2.Chi na Land and ResourceN e w spap er Office,B ei jing100034;3.ChineseA cade 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 conom ics, Beijing101149)

Abstrac t:T he thesi s firstly ana l ysis t 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 le m s on explor i ng ground w ate r i n Be iji ng distr i ct,then,acco rd i ng to the pri nc i ple o f the m a i n com ponent ana lysism e t hod,the autho r m akes a comprehensi ve eva l uati on on carry i ng capac ity of ground w a ter resources i n Be ijing d i str i c t.In li ght of t h is,the paper propo ses so m e measures fo r exploiti ng grounder w ater:deli m iti ng t he area o f ex cess exp l o ita tion of ground w ate r resources,ca rry i ng d ifferen t e va l uation m et hods and m anage m ent i n d ifferen t areas,estab lish i ng a sound lega l syste m,coo rdina ting w ith other w ater syste m,streng t h en i ng the m anage m ent and superv i sion,as w e ll as m ak i ng a co m prehensive treat ment for various geo l og ica l hazards ow ing to irration a l exp l o ita tion and utili zati on.

K ey word s:g round w ater resources;carry i ng capac ity;m a i n co m ponent ana l ys i s m ethod;the ra te of devo ti ng

25Thoughts on Application of R e m 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M ine R esource M anage m ent

W ANG Ji n-hua,L I Y u-feng

(Co llege of T ranspor t ation and M app ing,H ebei P olytechnic Uni ver sit y,T angshan063009,China)

Abstrac t:R e m ote sensi ng techno l ogy p lays a key ro le i n m i ne pro duction and m anage m ent,prov i d i ng comp l e te,accurate,rich and re li able i n f o r m ati on for geo l og ical prospec ti ng,reg i ona l env iron m en ta lmon itoring,m i ne mapp i ng,e tc.In this sense,it lays t he f oun dati on fo r m ine resource p l ann i ng,dec isi on-m ak i ng,as w e ll as env i ronm enta lm on itor i ng i n the m i n i ng process.The paper expa ti a tes on t he i m portance o f re m ote sensi ng techno l ogy through case study o f its app licati on i n T angshan m i ne env iron m enta lm onito ri ng, and probes i n t o i ss ues conce rning its f urther applicati on i n m i ne re source m anagement.

K ey word s:remo te sensi ng;m ine;resource managem ent

27Study on F inance and Taxation Syste m for O il and Gas R esources Exploration in C ana da S HEN Y an-p i ng

(C enter for O il and Gas Resources S tra te g ic S t ud ies,M i n 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100034,China)

Abstrac t:Canada is rich i n o il and g as resources,i nclud i ng con venti onal o i,l natural gas and o il sands.T he federal and prov i nc i a l govern m ents attach g rea t i m po rtance to estab lish m ent o f fi nance and tax ati on syste m for o il and gas resources explorati on to ensure the centra lized m anagem ent.T he paper i ntroduces the syste m wh i ch consists of var i ous expenses o f taxa tion,such as advance payment, land renta,l charge for usi ng m i n i ng area,freeho l d m i nera l product tax,co rpo ra tion i ncom e tax(i nc l ud i ng federal governm ent and prov ince i nco m e tax),e tc.,as w ell as other econo m i c m eans.

K ey word s:C anada;o il and gas resources;finance and taxati on; syste m;charge for us i ng m i n i ng area

29R esearch on M ini n g C ontract M anage m ent Syste m Cateri n g to Status Quo of China

S HANG Y u

(C enter for O il and Gas Resources S tra te g ic S t ud ies,M i n 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100034,China)

Abstrac t:Seek i ng f o r m i ning contract m anag e m ent syste m t hat ca

ters to sta t us quo o f Ch i na represen tsm ore enhanced managem ent of m i n i ng ri ghts through comb i ned econo m ic,leg al and ad m i n i strati ve m eans.M eanwh ile,it s'a lso a ten tati ve st udy i n i nnovati on o f the current syste m.The paper makes co m pa rison be t w een f o re i gn and do m esti c m ini ng m anagement syste m s,and probes i nto the appro pr i ate syste m for Ch i na fro m aspects o f l ega l basi s,contract sub ject,contract forma ti on,default pun i shment,contract content, etc.

K ey word s:m i ni ng contract;m anage m ent;foreign

32

Com parison of Suburbanization M echanis m

bet w een t he U nited States and Chi n a

HE Zhong-da (D epart m ent of U rban and Regional P lanning of College of Environ m ental S ciences,P ek i ng Universit y,B eij i ng100871,China) Abstrac t:Suburban i zati on is a transferring process o f populati on, e mp l oym ent,and serv i ce from urban area to suburb.In t he U nited Sta tes w hich has first exper i enced s uburbaniza tion,m arket has p l ayed an essential ro l e in the process.S i nce1980s,as t he urban spa tia l structure i n such m etropo litans as Beiji ng and Shangha i has changed,the suburbanization process starts i n Ch i na's b i g cities. S i nce Chi na is i n the rapid deve l op m ent stage of urban izati on and the transiti on from p lanned econom y to m arket economy,its subur ban izati on deve l ops unde r t he i n fluence of both t he m arket and the govern m ent.Therefore,it has its o w n m echanis m and prob l em s. T h i s pape r is devoted to the co m parison o f the process,charac teris ti cs and m echanis m o f suburbaniza ti on i n China and the U nited Sta tes so as to facilitate t he for m ulation of proper policy on urban develop m ent and t he sound develop m ent of Chi na s'suburbaniza ti on through understandi ng the who l e suburban izi ng pro cess and learn i ng fro m t he US successful exper i ence.

K ey word s:suburban izati on dr i v i ng m echan i s m dr i v i ng fo rce; push i ng force;conv erge;spread

38

D iscussion on EVA Theory Applied in A

chieve m ent Eval u ation of P etroleu m Engi

neering Enterpr ises

S HEN F e i-long,LOU Ji ang-quan,XU Gu i-fang (East Bureau of P etro lue m,China P etroche m ical Corporati on,N an jing J iang su210011,Ch i na)

Abstrac t:The paper f o cuses on ho w to use EVA theory,na m e l y e conom i c va l ue added i n ach ievem ent eva l uati on o f petro l eu m eng i neering enterpr ises.It argues that EVA me t hod for ach i eve m ent e va l uation is better t han the trad iti onal m ethod o f appra isa l t hrough compar i son i n state-owned en terpr i ses,and it i s feasi b l e and he lp f u l for petro l ue m eng i neering enterprises.The pape r a lso po i nts out so m e proceed i ng s t hat the accountan ts should be ad j usted i n the course of EVA calcu lati on:reorg an i zed expense for non-repetiti ve loss happened,expens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 m ent,prepara ti on for assets deva l uation,goodw il,l deprec i a tion and a m ortizati on, stra teg ic i nv est m ent,hu m an resources i nvest m ent.

K ey word s:t heoretica l su mm ary;accountant ad j ust m ent;petro l e u m eng i neer i ng ente rprises;app licati on;li m ita tion

42

Study on Counter m easures aga i n st"P rofes

si o n H ighl a nd"i n G eologicalP rospecting U

nits L I Ba i-n i ng (Yunnan G eolog ical Survey Institute,K unm ing650051,Ch i na)

城市化过程中的几个内在规律性问题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2)0620489205 城市化过程中的几个内在规律性问题Ξ 姚士谋1,陈彩虹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 要: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进程也较慢。改革开放后,由于工业化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近20年来发展很快。城市化比重由1980年的14%,发展到2000年的36.1%,预计到2020年或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60%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6个内在规律,以引起学术讨论。 关键词:城市化过程;内在规律;生态环境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工业化的运动,及其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人口集聚速度的加快,今天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包括了那种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集聚绵延数百、上千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带,以及由这些巨型城市和大量的中、小城镇及其周围郊区农业、高产蔬菜花卉作物所构成的大都市地区或城镇集聚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人类工作与生活的现代化地区,称之为“城市化区域”(Urbanization Area),它彻底改变了过去城镇大多数是被城墙围着的城区,墙内是城,墙外是乡的局面。 当今,人类文明处于提升发达时期,由于工业化、信息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但城市化过程并不是可以人为主观地任意加快,甚至可以像某些地区(省、市)那样,不顾客观条件制约,搞“城市化运动”。这些地方城市规模做得过大,有些城市现在建成区人口不过40~50万人, 20年后人口规模要翻一番,变成100多万,很不切合实际;有些中心镇现在人口不过1~2万人,10年后也做成10万以上。不少市县追求“个人政绩”,出现许多短期行为,盲目设置工业开发区,乱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污染水质,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在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尤为多见。这是一种违背经济规律与自然法则的作法。 我们认为,从人类长期的城市化过程分析,城市的形成与城市化过程中,至少有六种内在规律制约着人类的城市化进程。1 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 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城镇的生长发育大部分利用其有利的地形地貌形势,城市的形成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平原水网地区,很少一部分城市也发育在高原平坝上或高原河谷地区(如我国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地区)。 例如长江三角洲平原,是我国最为发育的城镇群体空间之一,从纯自然特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宏观地貌特征表现为一个地势外高内低的浅碟形内聚区域,全地区9.93万km2,人口75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00万人,85%的人口与90%的城镇主要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岗地。长江下游两岸、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主要是城镇密集地区[4]。长江三角洲主要的大中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嘉兴、南通、镇江、扬州、湖州、常熟、张家港等,都布局在海拔高度10~25m 的低平原地区上;仅少数一些县城或建制镇分布在海拔高度50~120m的高平原或岗地低丘地区(例如杭州市域以西的武康、临安、安吉、长兴等县、镇)。 大于25‰的地形坡度,城市用地就很难开发。如果要开发利用这部分土地,就需耗费巨大的代价。如我国四川渡口市,钢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上游河谷河滩地上,城区用地都需要挖山填河,造价昂贵,每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需要投入10多亿元。两 第11卷第6期2002年11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11No.6 Nov.2002 Ξ收稿日期:2002-02-07;修回日期:2002-08-1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SW23182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姚士谋(1940~ ),男,广东省平远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区域开发.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一、商榷: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郊区城市化”的说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2》教材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说明中提到:“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前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又在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提到:“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鲁教版《高中地理2》中也有类似提法,“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城市人口向外流动,继而引发商业、服务业等相继外迁,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现象。随着人口向外迁移和扩散,商业和制造业也相继向外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 湘教版中,却把“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混为一谈。“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市郊区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从以上文字中,可以判断:人教版和鲁教版教材所谓的“郊区城市化”现象,正确的说法应是“郊区化”;但是不能把“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混为一谈。 二、概念辨析 1、郊区城市化与郊区化 “郊区化”概念来自于西方文献,是指立足于中心市,即以中心市为主体,来观察城市向郊区(即中心市外的建成区或都市区)的离心扩散。 概念中的“中心市”不等于我们习惯认识中的市区。在中国,行政上的市区范围很大,与西方中心市空间尺度相似的概念相当于有些中国大城市的中心区,如北京的4个区。而有些没有现成中心区地域划分的城市,则一般相当于原来的旧城范围。因此,中国习惯上所说的城市范围较大,北大周一星教授结合中国的国情,对郊区城市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作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这样一个过程叫做郊区化过程”。即这种现象仍然发生于城市内部或都市区内。 郊区化的前兆是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趋缓,在城市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下降,即所谓的相对分散。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分散。郊区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或产业也可能从近郊向远郊离心扩散。 “郊区化”与“城市郊区化”是等价的。郊区即城市的郊区,乡村无所谓郊区,因此“郊区化”即“城市郊区化”。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506560.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几个概念的辨析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三是零售业外迁,这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后,市中心商业面对来自郊区商业激烈竞争而被迫采取的措施。 郊区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落,只是城市由高密度集中向低密度扩张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建成区在扩张,城市人口在增长。 三、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浅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

浅谈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的动力 摘要: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和人民福祉,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其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动力、进程、发展阶段、发展动态、存在问题和推进机制等问题,深刻把握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脉搏,对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作出客观的评估,对中国城镇化的未来作出具有前瞻性的预期,为政府、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总结,对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化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旧观念、新旧道路和新旧模式转换的的关键的十字路口,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加上全面的反思。城镇化的问题正在成为影响我国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数以万计的年城镇投资规模,对全国经济GDP增长贡献率不断攀升,在地方年财政税收中的来源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的确,当代中国的高速城镇化进程使得空间生产进入一个超大规模、超长扩张的时代。 由于受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和集聚、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推动力的三重作用,目前中国正在进入高速城市化的时期。根据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2010年,城镇化率从22%增长到40.7%,我国城镇化人口不到两亿迅速增长到8.3亿,城镇化实际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多倍。城镇化的一步步推进,高速膨胀的城市范围、亿万农民工和流动人口,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为推动城市工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

美国郊区化的经验与教训(一) 内容提要: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人口、工厂、商店及各种机构从城市中心迁移出去,在城市外围的郊区重新定址。郊区化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郊区取代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美国社会经济重心也由城市移往郊区,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郊区化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教训深刻,值得后发展的国家认真汲取。 关键词:郊区化,经验,教训 二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入了郊区化阶段,郊区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吸引各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大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郊区化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1.城市化到郊区化的转变 工业化之后,城市社会日益繁荣。城市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窗明几净,尤其是博物馆似的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象征着城市社会的富裕。在城市聚集经济影响之下,制造业、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城市聚集,提供了众多的经济机会,导致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流动给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人口及机构大量集中也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即现代“城市病”。 19世纪晚期起,美国城市病日趋严重。城市空气与水源污染是这一时期公众最为关心的事。美国工业心脏钢铁城市匹兹堡素有“烟城”之称,市区无数烟囱吐出滚滚的浓烟,天空雾气沉沉。中西部的城市工厂则把废料直接排入河里,使清澈透明的俄亥俄河变成了黑色的河。此外,城市拥挤、贫民窟蔓延、交通拥塞、犯罪猖獗、土地价格高涨等问题也趋于恶化。 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城市环境恶化导致各种疾病对人体的侵袭;城市环境嘈杂,居民心理压力增加;犯罪猖獗,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居民离心力增加。交通拥挤、地价高涨、劳动力价格上涨,城区制造业成本增加,甚至出现聚集的不经济,迫使工厂向生产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 二战后,出现了技术与交通的一系列革命,政府不失时机地推动郊区化的进程。战后,流水作业逐渐在美国工厂中普及。过去产品采取垂直式的组装,在城区狭窄的楼房内进行,流水作业一改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产品从零件到部件再到成品的整个工艺在一个巨大平面上完成。而且这一时期美国企业趋于大型化,庞大的控股公司大量出现,这类公司可以自成体系,不必聚集于城市核心地区。在此背景下,厂商就转向郊区寻找宽阔而廉价的土地。 流水作业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1945年,美国登记的私人小汽车为2550万辆,到1960年美国五分之四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汽车的普及对郊区化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此新的交通技术条件之下,美国各级政府不失时机地采取积极的公共政策。二战后的交通发展中,政府由过去的间接扶持转到大规模的介入。1956年,国会通过了《联邦援助公路法》,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援助公路建设。该法案还建立了联邦公路信用基金(FederalHighwayTrustFund),征收汽油、车辆、轮胎等消费税资助公路建设2]。1983年,联邦政府用于公路建设的费用累积为5000亿美元。美国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公路与道路网,到1995年,美国已拥有1300万英里的道路3]。 高速公路从城市核心地区向郊区广阔的空间放射,并深入到乡村腹地。高速公路网建立后,聚集经济影响向广阔的空间扩散,郊区、小城镇及公路沿线土地大幅度升值,有力地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聚集走向分散,城市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大众郊区化时期。 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富裕的蓝领工人大规模地从城市向郊区迁移,有力地推动战后美国郊区化的进程。1940年至1970年郊区人口增长275%,而城市人口仅增长50%4]。人口增长的差距使美国人口布局发生了变化,郊区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1970年,郊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陶希东, 刘君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刊名: 城市问题 英文刊名:URBAN PROBLEMS 年,卷(期):2003(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7(04) 2.Fielding A J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Since 1950[外文期刊] 1989(01) 3.Walker R A Theory Of Suburbanization:CapitaIism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1 4.Johe M Levy Urban And Metropolitan Economics 1985 5.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 1996(03) 6.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 1998(03) 7.宁越敏;邓永城上海城市郊区化研究 1996 8.张越苏锡常三市郊区化研究 1995(03) 9.柴彦威郊区化及其研究 1995(06) 10.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08) 11.刘建芳郊区化在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12.Mary Beth Norton A People And A Nation 1989 13.Willia Issel Social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83 1985 14.John Pate The Urban World 1981 15.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997(04) 16.Bingham;Richard D;Kimbie Deborah The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Edge Cities And Downtowns:The New Urban Reality 1995(0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商勇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统计与咨询2008(2) 2.刘洁.刘军城市多维景观特性初探[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4,24(3) 3.晨风反思城市化进程[期刊论文]-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5) 4.林涛.刘君德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0,24(3) 5.刘君德廿一世纪中国大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政区划改革思考[会议论文]-1998 6.刘君德.马祖琦上海城市精神的立体解读[期刊论文]-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3) 7.陈安存试论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2,18(3) 8.王小莹.Wang Xiaoying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期刊论文]-当代世界2008(2) 9.卢为民.刘君德住宅小区多头物业管理问题缘何难解决——关于上海真如镇车站新村物业管理问题的思考[会议论文]-1999 10.刘君德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创新与思考[期刊论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引证文献(23条)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到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9940万人。“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化均出现了“大跃进”。城镇化率进一步由15.39上升到19.3%。到1960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1.31亿人。新设城市33座,新设建制镇175个,城市达到208座,比1957年增加18%。这一时期提出了10-15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任务。决定以“人民公社”理念重新规划一切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工业普遍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均得到快速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开始出现。由于城市化速度太快,以至城市规划多变。市场经济急剧向计划经济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体制初步形成,城市化与市场化逐渐分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计划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消亡。“三面红旗”时期为初步形成的计划经济的自我调整期,计划经济已经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开始暴露集权指挥的弊端而进行自我调整,中央计划权力下放地方,市场经济也重新发挥有限的作用。整体看来,全国市场、城乡市场已经被行政体系与公有制企业分割。当时的城乡市场很据国营商业及合作社商业分工负责的原则,划分经营范围。即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市场归国营商业负责;集镇和农村的市场归合作社商业负责;一般县城及大的集镇,由各省根据不同条件,划归国营商业或合作社商业单独负责,或由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双方共同负责。城市化主要由工业化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偏重内地,偏重建设新城镇,偏重发展工业城市,重点是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第三阶段是“大调整”(1961-1965)与“大动乱”时期(1966-1977),为城镇化停滞、城镇乡村化与逆城镇化时期。在大调整时期(1961-1965),大量城市工业项目被取消或收缩,大量职工被精简,大量城镇人口被动员下乡。建制镇标准被提高,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被压缩。城市发展停止,城市建设停步,城市规划取消。1961-1962年,城镇化率由19.7%降为17.33%。1962-1965年,城镇化率只有微弱的上升,由17.33%升到17.98%。城市由208座削减到171座。精简近2000万职工和2600万城镇人口。大动乱时期(1966-1977),工业方面主要搞“三线建设”。为了配合“三线建设”,城市建设采取不要城市、不要规划的“山、散、洞”理念,开始了城市的乡村化、村落化建设,工厂与城市建在山沟里与山洞里,以消除工厂与城市特征,形成许多规模极小的工厂聚集点与工人居民镇,服务设施低标准,以消除城乡差别。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同时还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内蒙古城市化进程分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城市化所带来不仅是辉煌,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完美的,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称作城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是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不断扩散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化既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只有经历了城市化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

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内蒙古城市化现状及特点 1、城市化人口大幅增长 2011年内蒙古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人口比率由2000年的42.2%,增长到2010年的55.5%,年均增长1.3%;2011年比200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见表1)。从城市发展规律,内蒙古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即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表1 内蒙古城市化率变化表单位:万人,%

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

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原因 二战以来,美国城市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向郊区转移,到70年代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和乡村人口,这是继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另一次历史性的变化。美国不仅在人口方面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而且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在日益向郊区转移。 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既是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联邦城市政策的产物,同时也与美国的社会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1、科技进步为郊区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三项技术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建公路法》,计划在全国铺设4.1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其中有5000英里是位于城市地区的环城公路和辐射状公路,便利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流动。与此同时,汽车也开始普及起来,到1978年美国拥有汽车1.4亿辆,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由于汽车和公路的发展,美国的郊区化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展开。1971年美国城市史学家John B.Rae评价道:“当代郊区是汽车的产物,如果没有汽车,郊区就不可能存在。”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在工业化初期,由于通讯技术落后,人口和工业不得不向城市聚集,同时,企业的经营部门也不能与生产部门分离,工厂的郊区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电话的发明和使用打破了这种局限。1920年,美国电话机总数为1327万多部,每千人拥有123.4部,拥有电话家庭的百分比为35.0%。到1970年,电话机总数猛增到1.2亿多部,每千人竟拥有583.4部,90.5%的家庭拥有电话。而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更加迅速,美国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从而为人口和企业的分散进一步创造了条件。电能的发明和使用对人口和产业的分散也产生重大影响。在电能广泛使用以前,企业生产以蒸汽为动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因此在区位分布上需要接近火车站,从而束缚了产业的空间分布。而电力可以远距离输送,是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又一种解放力量。 2、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城市的郊区化 战后,美国产业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扩大。以50-60年代为转折时期,美国经济从制造业经济逐步发展到服务业经济,而在70和80年代,又从服务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由于城市是美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必然不断地改变着其职能、结构和形态。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服务经济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服务业(外向型服务业)日益集中于中心性的大都市区,如纽约、芝加哥、洛杉矾等;②基础服务业日益集中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商业区内;③这两种趋势由于“发达的企业服务”而得到加强;④大公司的分部出现了郊区化趋势,同时,那些小企业由于在中心商业区无力与大公司夺取地盘也迁往郊区;⑤消费服务业大体上尾随中产阶级而郊区化;⑥地方服务业,尤其医疗、教育等,倾向于尾随其服务对象而分布。但是某些大型服务机构(如大医院),一般仍然集中于内城。由此可见,服务经济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是双重的,即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同时并存。基础服务业日益向心集中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些消费服务业、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部的离心分散,从而推动了美国郊区化的发展。 3、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推波助澜 美国的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联邦政策的产物。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住宅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罗斯福执政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联邦住宅政策。1933年4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为面临取消抵押住宅赎回权的家庭提供贷款,并延长抵押贷款分期偿付的期限。1934年国会通过了全国住宅法,成立了联邦住宅管理局,实行了更为优惠的住宅抵押政策,将首次付款的金额降到住宅价格的10%,偿还期延长到25-30年,利率降到2-3%。到1972年,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目录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

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体系分析

文章编号:1006-155X (2002)02-076-04 我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体系分析 商 渝 (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在解释郊区化概念及我国城市郊区化过程的基础上,阐明了郊区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 并深入的探讨了城市郊区化对我国大城市空间体系的影响及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变化,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城市连绵带逐渐形成.最后,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我国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郊区化;城市体系;大城市连绵带 中图分类号:T U 982.2 文献标识码:A 郊区化是城市郊区化或郊区城镇化的简称,它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过程,是整个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阶段.本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开始出现城市郊区化[1].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郊区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城市郊区化现象出现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郊区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城市郊区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1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 我国大城市的发展已经处在一个从向心集聚 转向离心分散的转折时期.城市市区在总体上集聚扩张的同时,城市的人口、工业、商业先后在城市中由内向外的离心移迁,其特点主要反应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城市人口的郊区化 郊区化的典型标志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即绝对的分散.以北京为例,1982~1990年间,全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上升到2.00%,但中心区的人口平均增长率却为负0.43%.一般认为,形成人口郊区化的原因是:①实际收入的增加;②通勤费用的下降;③跟随企业迁到郊区;④公 共政策的影响.而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区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许多大城市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一样,存在许多问题,如住房短缺、地价昂贵、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其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城市近郊区拥有宽敞的居住空间,低廉的房地产价格,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交通设施,这些都促使城市人口的郊区化[2].1.2 城市工业的郊区化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大城市特有的 政治、经济地位以及便利的交通,使得工业企业向城市中心区集聚带来的利益总是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导致众多工业企业集中于城市中心区.改革开放以后,大城市得到迅猛发展,企业的规模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逐势,这样既能提供广阔土地来建设大工场,又能减轻环境污染等公害问题的郊区成为现代化工业的最好区位.另外,随着城市间公路系统的扩展和汽车运输的兴起,更多的制造商由以火车和船舶运输为主转为以汽车运输为主,对城市中心输出结点(铁路轨道终点和港口)的依赖性降低,因此工业企业逐渐迁往靠近公路或离郊区 收稿日期:2001-10-16 作者简介:商 渝(1977-),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 第35卷第2期2002年4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V ol.35N o.2Apr.200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