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2011—2020年)

镇雄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 1 -

序言 (1)

第一章基本情况 (3)

第一节规划范围 (3)

第二节自然条件 (3)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4)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5)

第五节发展机遇 (8)

第六节重大意义 (9)

第二章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2)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空间布局 (16)

第一节功能分区 (16)

第二节空间结构 (16)

第三节城镇布局 (18)

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19)

第一节交通 (19)

第二节水利 (21)

第三节能源 (22)

- 2 -

第四节通信和信息化 (24)

第五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24)

第五章产业发展 (25)

第一节特色农业 (25)

第二节能源与重化工 (28)

第三节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 (28)

第四节现代服务业与新型产业 (31)

第五节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 (32)

第六节产业化扶贫 (33)

第六章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35)

第一节小城镇与村庄建设 (35)

第二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6)

第三节改善人居环境 (37)

第七章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8)

第一节就业促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8)

第二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39)

第八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 (41)

第一节教育 (41)

第二节医疗卫生 (43)

第三节文化体育 (45)

第四节科技服务 (46)

第五节社会保障 (47)

- 3 -

第六节社会管理 (47)

第七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48)

第九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9)

第一节重要生态功能区 (49)

第二节生态建设 (50)

第三节环境保护 (51)

第四节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52)

第十章改革创新 (53)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 (53)

第二节扶贫机制创新 (56)

第三节区域协作机制创新 (58)

第十一章政策支持 (59)

第一节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59)

第二节生态补偿政策 (61)

第三节投资、产业政策 (62)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社会帮持政策 (63)

第六节特殊群体扶持政策和措施 (63)

第七节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 (64)

第十二章组织实施 (64)

第一节组织协调 (64)

第二节规划管理 (65)

- 4 -

第三节监测评估 (65)

附表 (66)

序言

- 5 -

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作出了重大决策,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作出重大部署,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决定实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十年扶贫攻坚,乌蒙山区作为主战场之一,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作为乌蒙山区的重要组成,特殊的地理位臵、特殊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困难状况,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偏远山区、江河源头为一体,是“一县连三省”、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特困区域,也是协作发展、抱团发展的重要区域。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发…2010?46号)、《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文件和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以及《镇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镇雄县乌蒙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本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云南省委提出的“两强一堡”战略、

- 6 -

昭通市委提出的“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的发展定位、镇雄县委确定的“123456” 发展思路,突出“集中连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和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有机结合,并明确镇雄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战略构想、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是指导镇雄加快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

本规划期为2011—2020年。

第一章基本情况

- 7 -

第一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域范围包括镇雄县28个乡镇234个行政村52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03855人,其中农业人口1415077,非农业人口88778人。境内有彝族、苗族、白族、回族等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0%左右。国土总面积为3696平方公里。

第二节自然条件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享有“母亲河”、“美酒河”美誉的赤水河发源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煤炭基地县、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和革命老区县。是出滇入川进黔的重要通道,具有融入黔西北、川渝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是第三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和攀西六盘水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年均气温11.5℃、年日照1261小时、年降水量903毫米,最高海拔2416米,最低海拔630米,县城海拔1630米。全境地势雄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奇峰突兀,秀石嶙峋,地表崎岖,地层复杂,是典型的高海拔山区地貌。石漠化面积约796.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1.5%;全县无坝区,只有二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少数河谷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县有丰富的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74亿吨;煤田煤层气储量达843亿立方米,是昭通盆地煤层气总量的7倍;页岩气储量非常丰富;

- 8 -

硫铁矿资源远景储量达12.3亿吨,占全国硫铁矿保有储量53.82亿吨的22.9%,县级储量居全国前列;马铃薯、魔芋、木漆、竹笋、蚕桑和生猪、土鸡、肉牛等生物资源丰富。

县境内有横江、乌江、赤水河三大水系,大小河流39条,水能资源理念蕴藏量30.3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1.65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6万千瓦,开发前景可观。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发展。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3.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4.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9.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6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27.7:37.2 :35.1,三次产业总体处于“一产降、二产上、三产稳”的态势。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2.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0.75亿元和35.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4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82元。城镇化率为20.4%,农网覆盖率为32.8%,公路等级化率为13%,水利化程度为19.6%。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938公里,镇凤、镇威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拟建2条高速公路、3条二级公路,大力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成功争取到成贵铁路过境线建设,争取到“镇雄机场”建设列入省“十二五”规划,我县“铁、公、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体系将逐步构建。

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民本民生,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教育

- 9 -

均衡发展,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形成了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良性发展,职业教育与学前教育特色鲜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毛入学率达96.1%。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及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缓解,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62%。每千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0.54人,每千人有病床821张,有合格村医的行政村比重和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重均达到100%,村卫生人员732人。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农村低保对象达132400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0%。

民族文化。镇雄县属少数民族散居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彝族、苗族两大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浓郁的民族氛围。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节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贫困面大。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503855人,是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41.5万人,按照2010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标准,贫困人口有120万人。按照2010年初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以下的标准,贫困人口有54.3万人。从历史原因看,镇雄的贫困是历史的沉积;从地理环境看,镇雄的

- 10 -

贫困与山区多,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密不可分;从文化和思想观念看,教育科技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文盲半文盲比例高,“等、靠、要”和“听天由命”的传统观念普遍存在;从经济结构看,农业比较脆弱,工业十分落后,服务业不发达,产业单一,发展水平低,经济应变能力很弱。

贫困程度深。一是区位劣势致贫。地理环境特殊,远离铁路、水路、机场和中心城市,区域边缘化严重,交通不便,物流不畅,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弱。二是土地资源致贫。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有90%以上的国土面积均分布在山区和二半山区,土壤贫脊,人均耕地不足0.8亩。科技推广难,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基础条件致贫。饮水难、通电难、行路难、通讯难,“四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是我县扶贫攻坚重点和难点。四是自然灾害致贫。镇雄历来有“无灾不成年”之说,冰雪灾害、干旱灾害、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石漠化现象等比较严重。五是居住环境致贫。“十里不见坝,开门便是山”,使得人们习惯于“见地修房、依山安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各项扶贫措施和政策的落实。六是气候因素致贫。镇雄地处乌蒙山区腹地,立体气候明显,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年均气温低,日照少,降水量弱。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2010年,全县公路等级化率仅13%,水利化程度为19.6%,农网覆盖率为32.8%,城镇化率为20.4%。这些数据表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重要

- 11 -

依托的交通、水利、电力、城镇四个基础的发展严重不足,长期影响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结果导致我县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布局不合理,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重。

经济发展水平低。2010年,全县人均GDP达到378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47元。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三次产业发展状况看,一产,优势产业不优,无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加基地连农户入市场”的产业链条未形成;二产,强势产业不强,还有待于转化升级,工业中的资源型初级产品经济较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三产,投资拉动消费作用不明显,靠的是季节性消费和国家政策性刺激。

生态脆弱、土地承载率低。一是人口多、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是长期困扰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县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人口密度高达393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石漠化形势严峻。镇雄国土总面积3696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约796.4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1.5%;潜在的石漠化现象也较为突出。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县28个乡镇不同程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四是镇雄突出的资源型经济特点,形成了日益加大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为了加快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愈来愈大,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愈来愈重,速度、质量、效益和结构很不协调,经济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 12 -

社会事业发展欠帐较大。镇雄县社会事业较大的历史欠帐和比较滞后的发展水平及基础条件,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教育、医疗、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总体水平仍然落后,公共服务与民生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分配、文体设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等等。

第五节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连片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为镇雄加快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二是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县争取到更大的扶持;三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将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利于我县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和平发展合作的大环境,有利于我县积极依托“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和劳务输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创造条件追赶经济强县;五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正呈加速之势,有利于我县拓展发展空间,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六是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进而打通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新通道,我县必将分享到“国际大通道”带来的发展

- 13 -

机遇,为加快发展提供难得契机;七是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布局和重要地位,有利于我县在交通、能源、生态建设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八是我县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交通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镇威、镇凤、镇赫二级公路建成通车、即将启动建设的过境镇雄成贵铁路,拟建的过境镇雄隆黄铁路、攀遵铁路和镇毕高速公路以及已列入省“十二五”规划的“镇雄机场”建设,有利于我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涌进,加速产业发展;九是“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各项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有利于我县更多地争取省级财政支持;十是随着国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和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将为我县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六节重大意义

加快乌蒙山镇雄县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有利于加快我县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发展能力,改变贫困落后状况,加快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缩小与全国、全省、全市的发展差距;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镇雄经济社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我县的实施。同时,对促进我县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4 -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和谐跨越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先导,以脱贫致富和实现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任务,以增投资、扩总量、强产业、创特色、强人力为支撑,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坚持连片发展与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着力推进扶贫攻坚,努力实现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第二节基本原则

人口控制与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相结合。镇雄人口基数大和人均GDP位居全省后列的县情,决定了抓好人口控制是镇雄县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和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坚持遵守国家相关人口政策,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最终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

- 15 -

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乌蒙山区镇雄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统筹区域整体发展,着力突破薄弱环节;着力产业规划支撑和主导产业发展,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区域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大转型,促进发展方式大转变;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跨区域协作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先行先试,有选择地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开发,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大力宏扬镇雄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自力更生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加强国家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及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着力解决区域发展的特殊困难,促进经济社

- 16 -

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节战略定位

根据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思路、目标,结合镇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区位特点,确定镇雄的战略定位。

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总人口1503855人,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脱贫标准,贫困人口有12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和42%。

跨区域协作开发区。镇雄具有“一县连三省”的区位优势,矿产资源蕴藏富足,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发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政策优势,深化跨省市县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延伸与黔西北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的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云南重要的煤电化生产基地。镇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无烟煤远景储量74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0.7%、全市储量的44.6%。“十一五”期间建设的华电镇雄电厂2×60万千瓦煤电一期工程和“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华电镇雄电厂2×60万千瓦煤电二期工程、引资开发2×100万千瓦坪上煤电一期工程、60万吨煤制烯烃一期30万吨工程和1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镇雄必将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煤电化生产基地。

集重工、商贸为一体独具滇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中等生态山地城市。镇雄地势雄峻,山峦起伏,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民

- 17 -

族文化、红色文化独具特色。随着县城老城区功能的逐步完善,南部新区的高起点推进,别具特色的小集镇的崛起,煤电化基地的建成,镇雄县城必将建设成为一个依山就势、山水秀丽,具有滇东北文化特色、功能完善的中等生态山地城市。

西南经济联动轴,对内开放的重要门户。镇雄区位特殊,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镇雄将实现“铁、公、机”的全面畅通,“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凸现,“大开放、大流通、大发展”的对内开放走廊形成,由此融入黔西北经济带、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进而打通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通道。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镇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煤电化基地初具规模,工业园区带动作用突出,民生基础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特色城镇建设大力推进,争取实现从“人口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基础弱县、资源富县”到“综合实力强县”的转变,为镇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以煤炭、化工、电力、建材、生物资源开发和以劳务输出为主的服务业“六大产业”加快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18%;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立体交通骨架基本形成,通省连市出县通道通二级以上,公路等级化率明显提高,达到50%;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达到30%以上,城镇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水利化程度明显提高,达到35%以上,农

- 18 -

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扶贫攻坚实现新突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15%,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0%以上。农村饮水难、通电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扶贫开发合力攻坚机制基本形成,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民生改善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稳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以上;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力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面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800元,力争突破17000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980元,力争突破5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资源环境实现新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左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基本保障,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

- 19 -

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优化、密切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大学入学率大幅度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综合实力明显加强。全县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局面。

第三章空间布局

- 20 -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目次 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 (一)环杭州湾地区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环杭州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当前凸现的主要问题 二、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构想 (一)战略定位 (二)战略方针 (三)战略举措 三、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环杭州湾产业带 (一)以纺织、服装和塑料加工为主体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二)以电子信息和新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三)以石化和钢铁为主体的临港型产业基地 (四)以科研教育、商贸物流和旅游会展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五)以都市型、外向型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基地 四、构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城市连绵区 (一)全面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二)加快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城市组群 (三)着力构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 (四)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进一步加强大型开发区的城市功能建设 五、构建一体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一)建设高速便捷、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 (二)建设互联互通、宽带化的数字信息网 (三)建设安全通畅、一体化的城乡给排水网 (四)建设稳定高效、集约化的能源动力供应网 六、构建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二)着力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七、构建促进大开发、大开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框架 (一)强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接轨上海机制建设 (二)突破体制障碍,形成园区整合、建设和管理新机制 (三)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 (四)强化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区域开放型经济的“引擎”作用 (五)建立支撑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保障体系 (六)建立高效、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七)承接和放大上海辐射效应,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03年3月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要求环杭州湾地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打造长江三角洲的“金南翼”。为此,省政府于2003年4月立题开展《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吕祖善省长和陈加元副省长担任该项研究总协调人,省发展和改革委毛光烈主任和省政府楼小东副秘书长担任协调人。该项研究由省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组织,省经济建设规划院、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所承担总报告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在省级有关部门和环杭州湾六市的积极配合下,总报告起草小组于2003年8月完成了该项研究的总报告。 一、区域发展背景和条件

区域发展政策与规划(二)

区域发展政策与规划(二)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5,分数:100.00) 1.关于我国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四大主体功能区提出的“开发”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 A.特指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 B.限制开发特指限制所有的开发活动 ? C.农产品主产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仍允许一定程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 ? D.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仍要鼓励农业开发 (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 2.根据开发方式分,我国国土空间分为______等主体功能区。 ? A.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 B.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 C.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 ? D.国家、省级、县级主体功能区 (分数:2.00) A. B. √ C. D. 解析: 3.我国城市化地区的主要功能是______。 ? A.提供工业品 ? B.提供农产品 ? C.提供生态产品 ? D.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 (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

4.以下功能区中,以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为首要任务的是______。A.城市化地区B.农产品主产区C.重点生态功能区D.重点开发区 (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5.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度有序开发,是遵循______的原则。 ? A.优化结构 ? B.保护自然 ? C.集约开发 ? D.协调开发 (分数:2.00) A. B. √ C. D. 解析: 6.关于以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以下属于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的是______。 ? A.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开发强度控制在3.91% ? B.“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 C.单位面积城市空间创造的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 ? D.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 (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7.我国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战略任务不包括______。 ? A.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 B.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 C.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 D.构建区域协调的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格局 (分数:2.00) A. B. C.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区域发展规划

重庆市永川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重庆自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永川作为渝西的卫星城市,紧跟重庆的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本文对重庆市永川区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经济、新农村建设三个方面对当前现状进行全面归纳总结,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永川区城乡统筹土地制度新农村建设 1基本情况 重庆市永川区。公元776年置县,1992年建市,2006年成区。全区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54.8 万人,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2013年,永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2.4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33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1.72%。1 首先,永川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东距重庆主城区55公里,西离成都市276公里,守成渝走廊要冲,居川渝黔汇点,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成渝城际高铁、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在永交汇设站,永川长江大桥加快建设,永川港是长江进入重庆的第一个千吨级港区。舟车会聚的交通优势,使永川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科教中心、金融中心、能源配给中心。 第二方面,永川是一座产城融合、工商联动的城市,荣获“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县”称号,被誉为“中国西部昆山”。永川工业园区作为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和重点建设的千亿级工业园区,重点培育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造纸及纸制品等产业集群,是重庆市“十强工业园区”。永川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服务外包园区签约坐席2.8万个,正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全力建设国家智慧城市。永川是重庆规划建设的现代物流基地,100亿级商圈、100亿级市场集群、200亿级商贸物流园区正加快建设,被誉为“中国西部义乌”。 第三方面,永川是人文职教之都。永川人文荟萃,拥有“亿年恐龙、万年石1数据来自永川2014年统计年鉴

区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基本模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苏州市吴中越溪区域发展规划(文本全)

吴中越溪区域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4月 编制人员:梅耀林、余娟、王剑、华娟、卢春霞、小钊 第一部分背景 一、区域 (一)、市 1、基本情况和特点 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部,辖沧浪、平江、金阊、虎丘、吴中、相城、工业园区、新区8区和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5个县级市,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 历史悠久,既是全国重要的鱼米之乡和文化重地,也是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改革开放后,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成为“南模式”的重要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向北推移,以浦东开发为龙头,长江三角洲取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凭借其紧邻的区位优势,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契机,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时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工业园和新区为代表的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国外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2、面临新的机遇 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发展空间 ②、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特别是东亚新一轮高技术转移 ③、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良好 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新的突破 ⑤、区域交通物流条件的变化带来新的机遇 ⑥、周边大城市城市战略的调整 3、发展趋势的判断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西部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的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并且是直接与经济产业的发展相关的。 高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的风险也在加大,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急需加强。 环太湖的旅游、休闲业将有大的发展,是否主要集中在或先行在大发展,将有赖于在市场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品牌策划与宣传诸多方面的实际行动。 的发展与的发展关系密切,但不是依赖的发展,的发展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错位发展,加强协作,如果把地和国际市场做大,将另有一番天地。 4、发展构想 目前的城市定位主要有: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和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先导。在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需要对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新的城市功能考虑为: ①、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用地之一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学技术中心和高等级服务中心之一 ③、有创新精神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二)、西部次区域 1、概况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产业集聚与经济园区规划 中国园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园区内产业不断地从集中到集聚,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版图中扮演着“增长极”的角色。经济园区同时也担负了中国技术创新和现代化产业建设的重任,在对外出口、土地开发、吸引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中国园区的发展历程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内地城市、再到西部整体的全国开花的过程。而园区的类型,由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但是,在中国园区建设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园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1、产业定位不清 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的仿效、复制国内外成功园区的模式,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使得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从全国来看,除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园区将服务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园区基本都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但就经济基础、研发环境等因素而言,除少数地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外,大部分园区提出了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产业发展计划。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定位,还必须有协调的主

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地区和区域的区别:地区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是泛指。 2.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 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2)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1.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分工全球化 (2)区域间竞争和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主体 3.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1)更新的区域资源观念(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信息资源)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4)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分析的概念: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区域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诊断 (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2.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因此而获得绝对地租)、区域性(因此而获得级差地租)、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绝对地租:无论租种任何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权。 级差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质量上有差别的土地,而交纳的有等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质量优劣的差别。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 效益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发展与规划课程考试试题

2012年《区域发展与规划》课程考试试题 (请从下面每一组题目中选一题作答) 第一题(20’,以下三题中任选一题) 1试论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5个阶段,1971年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6阶段。经济发展的6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传统社会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而且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 准备起飞阶段 这一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它的特征是社会开始考虑经济改革的问题,希望通过现代化来增强国力并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为发展创造条件。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则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这一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是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起飞阶段 这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4个条件: ①生产性投资率提高,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 ②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 ③发明和革新十分活跃,生产过程吸收了科学技术所蕴藏的力量; ④适宜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风俗环境。 在起飞阶段,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国投资明显增加,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起飞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从农业出口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开始出口大量的服装、鞋、玩具、小工艺品和标准化的家电产品。 走向成熟阶段 这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厂家和消费者热衷新的技术和产品,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民福利、交通和通讯设施显著改善,经济增长惠及整个社会,企业开始向国外投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 大众消费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奢侈品消费向上攀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开始大量利用高科技的成果。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而且开始欢迎外国产品的进入。 超越大众消费阶段 罗斯托对大众消费阶段以后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这个阶段的到来,一些长期困扰社会的老大难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在考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后提出的,它正确地强调了国

区域综合发展规划

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出发,根据区域发展的预期目标和相应的制约条件,确定区域发展战略和策略的规划叫做区域综合发展规划。这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类别可大致分为国家层面与地方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种,区域综合发展规划是根据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进行编制的,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具有战略性、权威性、纲领性,一般为5年,可展望10年及以上。“总规”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计划及政策制定的依据。专项规划根据行业、产业等又分科技规划[1]、能源规划、水利规划、工业规划等不同类别的经济或产业发展规划。

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出发,根据区域发展的预期目标和相应的制约条件,确定区域发展战略和策略的综合性规划。区域综合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的综合经济规划,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教育、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规划和相应的各种经济指标,如发展速度、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生产发展规模、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经济部门固定资产投资额、劳动力需求人数、城镇发展布局、地区财政收支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等有关规划。 制定区域综合发展规划必须考虑如下原则:①根据区域特点,既要满足总体要求,又能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②力求区域内各有关部门和重要企业的布局合理,既考虑原料、能源和交通运输等的制约条件,又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保护环境的要求,适当地确定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20121103694 钟梦琪教科院12教育学汉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一~城市区域经济职能分析——城市区域观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找到优势特色产业做大,但更要从区域产业全局考虑。 二~城市容量观 (1)人口判断 先预计城市的人口数量,在开始进行城市用地规划。但通常都要建造比预计人口大得多的用地,因为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外来人口流入的情况。 (2)用地判断 本次规划的城市,主要人口是非农业人口为主,用地中心应是商业中心,周围郊区多为工地等,在郊外设厂子也有利于城市内部环境的空气,是环境优良。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话,经济发展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外来及进城人员到来,可在城市近郊处设农业人口及暂住人口区域。 要计算用地标准,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但要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多会有大量外来暂住人口和农业人口,他们在城市里使用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都和非农业人口一样,所以也要考虑这些人的用地因素。 要考虑人均用地指标,公平的取合理的人均用地标准,为未来城市规划突破做预防。但不能过大的扩大规模,这样不仅引起土地资源浪费,也增加管理难度。 (3)供给约束分析 根据逾渗理论,当所有城市建造区域超过区域内可建区域总面积的50%时,即将发生过量转变城市空间将会迅速连绵形成一体,而难以再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结合碳氧平衡理论,现有城区范围内的极限开发建设用地量,做规划时,测算生态平衡用的是整个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用地去与建设用地比较,这种算法得出的数据,虽然能说明宏观的生态环境状况,却无法对规划范围内的各地块的具体人居环境状况做出解释。在城市里面多建造公园,植物多了,环境自然就好了。在环城地带,森林覆盖率要高,因为城市中心是商业中心,人口多,居住紧张,依旧要增加绿地区域,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牛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牛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一、发展现状 (一)生产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有了较大发展。到2001年,全国存栏奶牛万头,奶类产量万吨(其中牛奶产量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倍和倍;人均占有奶类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为发达国家的1/30。 1.生产区域。我国奶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牧区、农区和城市郊区。牧区的内蒙古、新疆奶牛头数占全国总数的%。农区和农牧结合地区饲养数量超过全国饲养量的一半,其中饲养数量较大的有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大中城市郊区以北京、上海、天津饲养量较大。从奶类产量看,年产量在100万吨以上的有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占全国总量的%,其中黑龙江是我国奶类生产第一大省,产量占全国的%。 2.奶牛品种和生产水平。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是荷斯坦牛及其杂交改良牛,还有一些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三河牛和新疆褐牛。其中良种荷斯坦牛约有150万头,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黑龙江省和部分农区;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三河牛和新疆褐牛主要分布在广大牧区。2001年全国奶牛单产3200公斤,而美国、以色列平均单产达8400公斤,丹麦、法国、日本等国也在6500公斤以上。 3.生产方式。我国奶牛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户均3-5头,饲养数量在2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比重不到1/4。在组织形式上,以农户生产、龙头企业松散收购为主。近年来,一些乳品加工企业已开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

模式,建立原料奶基地,这种产业化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所接受。 (二)乳品加工情况 我国乳品加工业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涌现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奶业集团,如上海光明、内蒙伊利、河北三鹿、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等。2000年,我国乳品加工企业达150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有359家,上亿元的12家。与此同时,一批世界知名的外国乳品公司也进入我国,如雀巢、卡夫、达能、帕玛拉特等。2001年全国液态奶和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280万吨和万吨,其中液态奶产量是1996年的倍,年递增%。 (三)乳品消费情况 我国的乳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城镇。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费量公斤,比1992年增加近1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乳制品量近1公斤。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消费比例是::1,乳制品消费比例最高;我国的比例是::1,乳制品消费比例最低,造成我国人均畜产品消费中脂肪的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5%,而蛋白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营养平衡失调。 (四)乳品贸易情况 我国一直是乳品净进口国,2001年净进口各类乳品万吨,贸易逆差亿美元,而且在今后几年里,随着关税的降低,乳制品的进口数量还有可能继续增大。乳品的出口对象主要是港澳地区,少量出口到一些东南亚国家,而进口来源地则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 (五)主要问题 1.良种奶牛不足。良种奶牛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奶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虽然有存栏奶牛万头,但良种奶牛只有150万头左右。由于牛源紧缺,

关于浙江省长兴县的区域发展规划研究

关于农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 —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 熊立春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农业区域发展规划不仅是农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和指导思想。所谓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力求把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并在各自发展中建立起良好的区际互动关系,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政府;现实依据;理论依据 一、县情介绍 长兴县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最北端,太湖西岸,与苏、皖两省接壤。长兴县是湖州市下辖的三县之一。长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交通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条件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是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如今,长兴正迅速崛起为一座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规划范围为本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洪桥镇、李家巷镇、雉城镇、夹浦镇、泗安镇、林城镇、和平镇、虹星桥镇、小浦镇、煤山镇10 个镇,水口乡、二界岭乡、吴山乡、吕山乡、槐坎乡、白岘乡6 个乡,规划土地总面积1431.36 平方公里。 二、农业区域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要在大量调查研究、充分酿釀、反复讨论后做出符合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规划为引导,政策扶持为引擎,科技示范为引领,创新机制为动力,节庆活动为载体,行政推动作保障,充分发挥长兴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通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主导示范园和精品农业示范园,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长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2.坚持区域化布局,点、线、面同步推进。注重发挥区域、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特色,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着力“点”的建设,推进高效农业示范点和专业村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重点推动长和公路、长达线、新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

本文由98387493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区 域 分 析 与 规 划》 习 第一章 绪 论 题 1.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和区域科学; 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3.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4.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3.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我国人口年龄组的划分; 6.老年指数、抚养指数、生育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 用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 、人口惯性、技术转让、适用技术; 已开发的劳动力资源、 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7.通常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并为劳动就 业开辟广阔的出路? 9.简单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 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 移的区别。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 1.名词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自 然资源贡献度、工业化进展程度、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影响指数、 区位商、原始多样化指数、精确多样化指数、极化效应、规模经 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工业区位优 选原理、劳动地域分工。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 3.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5. 分别说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主要来源; 6. 增长极的基本含义; 7. 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区域发展分析 1.劳动地域分工、绝对优势说、比较成本说、相互需求论、资源 禀赋理论、地理分工论。 2.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 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 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3.区域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4.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画图说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 态; 2.据点开发理论、轴线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概念; 3.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城镇) 。 4.试说明圈层结构中中间圈层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2、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主要由哪些步骤? 第七章 区域发展战略 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具体目标设置 包括哪些内容? 2、确定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通常从哪几方面考虑? 3、如何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构想?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有哪些?高速度增长战略与变通 经济发展战略有何不同? 5、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平衡发展战 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解? 6、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梯度推 移战略模式的理解? 第八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2、扩散效应的作用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反波效应主要从哪几方面起作用? 4、画图说明扩散效应的动态过程? 5、画图说明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的动态变化过程? 6、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7、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8、试说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的实际价值? 9、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点与轴的位 置与等级的工作步骤有哪些? 10、区域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应考虑哪几方面? 11、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城镇? 12、说明圈层结构中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1、 试说明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1984 年公布的区域土地利用一级 类型? 2、建设部 1990 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 10 大类型包括哪 些? 3、土地分区的依据及分区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风景名胜区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第十章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1、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2、试述区域经济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农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4、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布局林业生产基地? 5、简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特点

吴中越溪区域发展规划

吴中越溪区域发展规划——文本(一) 编制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4月 编制人员:梅耀林、余娟、王剑、曹华娟、卢春霞、刘小钊 第一部分背景 一、区域 (一)、苏州市 1、基本情况和特点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部,辖沧浪、平江、金阊、虎丘、吴中、相城、工业园区、新区8区和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5个县级市,全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 苏州历史悠久,既是全国重要的鱼米之乡和文化重地,也是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苏州成为“苏南模式”的重要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向北推移,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长江三角洲取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苏州凭借其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以大规模引进外资为契机,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时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苏州工业园和苏州新区为代表的苏州开放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苏州在国内外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2、面临新的机遇 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了发展空间 ②、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特别是东亚新一轮高技术转移 ③、上海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良好 ④、苏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新的突破 ⑤、区域交通物流条件的变化带来新的机遇 ⑥、周边大城市城市战略的调整 3、发展趋势的判断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苏州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西部是苏州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苏州的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并且是直接与经济产业的发展相关的。 高新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的风险也在加大,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急需加强。 环太湖的旅游、休闲业将有大的发展,是否主要集中在苏州或先行在苏州大发展,将有赖于苏州在市场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品牌策划与宣传诸多方面的实际行动。 苏州的发展与上海的发展关系密切,但不是依赖上海的发展,苏州的发展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上海错位发展,加强协作,如果把内地和国际市场做大,苏州将另有一番天地。 4、发展构想 苏州目前的城市定位主要有: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和江苏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先导。在苏州快速发展的态势下,需要对苏州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新的城市功能考虑为: ①、我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用地之一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学技术中心和高等级服务中心之一 ③、有创新精神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2017-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2017-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目录) 中国报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6570731.html,

2017-2022年中国区域产业规划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目录) 【价格】纸介版:7200 电子版:7200 纸介+电子:7500 【交付方式】电子版Email / 特快专递 【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6570731.html,/shangchang/287830287830.html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为了适应市场化经济形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注重城市规划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城市建设工作,实现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1.城市规划对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 1.1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市场 要想带动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就要注重该地区内城市规划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化经济时期,要对经济的发展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采取区域合作,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与此同时,还要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范围的扩大,会为社会发展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对该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城市规划都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指引、引导及经济基础的作用。首先,区域经济影响城市规划的总体方。其次,它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 1.2城市规划增加了客户群体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区,城市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乡镇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对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购买力,促进消费,为该区域内的一些服务性产业提供更大的客户群体,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规划工程的建设,会促进该区域内各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区域内客户消费群体数量和消费额度的增长,也为农业创新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规划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商机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整版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规划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5)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6)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0)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4)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58)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59)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