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1)货币数量论认为: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比、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显然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换句话说,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2)从总需求角度认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3)从总供给角度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是西方学者企图从供给方面说明为什么会发生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的一种理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西方学者认为,成本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工资的提高造成的。他们把这种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叫做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以区别于利润提高造成的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4)从经济结构角度认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作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据西方学者解释,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迅速发展的部门、从非开放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要求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结果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3、西方学者认为,对付通货膨胀主要有两种方案,或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或使用收入政策。下面依次加以说明。
(1)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
要降低通货膨胀,可通过使动态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的办法来达到。在政策上,这可以通过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实践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即渐进主义的与激进主义的。
1).渐进主义的选择
渐进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图22一15显示了渐近主义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
图中,经济最初处于动态总需求曲线DAD和总供给曲线DAS的交点E的状态上,这时通货膨胀率为较高的πo,政府用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总需求曲线由DAD下移至DAD’,
使经济沿着总供给曲线DAS从E点移动较小距离至El点。与E1点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相对应,短期总供给曲线厂移到DAS’。接着随着紧缩性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使经济运行到E2点,总供给曲线再次下移,这个过程不断持续下去。最后,经济运行到E’点时,产量回到其潜在水平。而在该点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为较低的π’。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尽管失业始终处在正常水平之上,但并没有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2).激进主义的选择
与渐进主义的特征相反,激进主义是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图22—17显示了激进主义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
图中,经济最初处在正点所对应的状态上。达时的通货膨胀率为πo,为使通货膨胀率回落到π’的目标水平上,政府用力度较大的紧缩性的经济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下移至DAD’,经济由E点移动到E1点。从图中可见,由此造成的迅速衰退程度要远大于渐进主义的情形。
通过比渐进主义政策造成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的降低,激进主义策略使得短期总供给曲线下移更大的距离。随着这种紧缩性政策的实施,经济较迅速地回落到充分就业及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的E’上。与渐进主义策略不同,激进主义政策造成了较大规模的经济衰退,但通货膨胀率的降也迅速得多。图22—18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情况。
(2)收入政策
有时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实际因素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实际因素包括工资与物价的控制、道德的劝说和改变预期。
l)工资与物价的控制
对工资与物价的控制又被称为收入政策,这是指政府为了降低一般价格水平上升的速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其目的在于影响或控制价格、货币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长率。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上面说过,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来自供给方面,是由于供给方面提高了成本,特别是提高了工资,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因为,在一个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经济中,价格水平的趋势是向上调整,其调整数量等于弥补上述差额所需的数量。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论断,西方学者从微观经济学中的货币工资等于劳动边际产品价值的公式,即W=P·MPL(式中W为货币工资,MPL 为劳动边际产品,P表示产品价格)出发。如果在任一年份W提高5%,而该年劳动的边际产品MPL也提高5%,则W/MPL仍然不变,从而没有发生变动的P仍然符合最大利润原则。而另一方面,如果W增长的百分比大于MPL增长的百分比,这表示最大利润需要一个较高的价格。在这种场合下,W/MPL有了增加,这意味着价格相应于成本必然要提高,否则工资率的提高就会以牺牲厂商的利润为代价。
西方学者还认为,在市场竞争不完全的条件下,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工会和企业又会利用自己的垄断力量保持自己的实际收入,因而货币工资和价格继续增长。这种增长威胁到他人的实际收入,因而导致更高的货币工资和更高的价格。为了抑制货币工资和价格,有必要采取收入政策。
2).道德劝说
政府的另一种反通货膨胀的办法,是使用非正式的工资和物价控制。政府不直接地控制物价和工资,而是更巧妙地借助于一种被称做道德劝说或施加压力的办法,这种方法试图劝说企业和工人不要涨价或涨工资。政府编制了物价和工资的指导线,希望工人和企业能够遵守。政府可以通过一个杠杆,产生一种比求助于人们道德诚实更强有力的力量。这一杠杆就是,政府可以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来威胁那些不听从劝告的企业。这种施加压力的做法在一个时期果然产生了效果。肯尼迪总统曾担心美国钢铁公司提价,会引起通货膨胀的螺旋,他通过对钢铁公司施加压力,成功地使公司撤销了提价的企图。
3).改变预期
道德劝说的办法所以能够奏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方法打破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在使通货膨胀得以持续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工会和企业坚信每个人都会屈从政府压力,他们就会愿意缓和自己对工资的要求和提价的要求。但是,这一点也正是道德劝说不那么可靠的地方:因为很难对市场的心理反应作出预测。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作用也是劝说,因为中央银行要让每一个人都确信它对通货膨胀的强硬立场。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成功,那么它就打破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工资增长会降低,工资物价螺旋也会被打破。中央银行的成功是不言自明的,既然通货膨胀被打破了,那么就不必要采取紧缩信贷的政策,这种紧缩政策对产出和就业都有负面影响。
根据前面所论述的动态总供求模型,如果人们相信政府所采取的打破通货膨胀的任何行动都是成功的,这种预期本身就有助于消灭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能够成功,部分得力于人们相信它可以成功。相反,如果人们认为政策不可能奏效,那么,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不可能被打破,通货膨胀就可能会持续下去。
如果人们的预期变化缓慢,在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就会存在一个替换关系,这种关系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人们的预期变化缓慢,使得政府更容易在不引发较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降低失业。但是,一旦通货膨胀的预期发展起来,要想停止通货膨胀就很难了。即使失业率很高,通货膨胀率也可能会很高。要想使通货膨胀降下来,就必须使高失业率维持相当长的时期说明到这里,顺便指出,本节前面所说明的激进主义策略有非常有利的一点。即,它比渐进主义更能清楚地体现出决定性的政策变化,来引导企业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为目标。激进主义政策似乎比渐进主义政策更令人可信。而一种可信的政策就是那种公众相信它会被继续保持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政策。事实上,对政策已经改变的信念本身也会降低预期通货膨胀率并由此引起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向下移动。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1).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是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的。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接受每一元的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而且,由于他们接受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地降低。
哪些人属于固定收入阶层呢?最为明显的就是那些领取救济金、退休金的人,那些白领阶层、公共雇员以及靠福利和其他转移支付维持生活的人。他们在相当长时间内所获得的收入是不变的。特别是那些只获得少量救济金的老人,遇到这种经济灾难,更是苦不堪言。他们是通货膨胀的牺牲品。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例如,在扩张中的行业工作并有强大的工会支持的工人就是这样。他们的工资合同中订有工资随生活费用的上涨而提高的条款,或是有强有力的工会代表他们进行谈别,在每个新合同中都能得到大幅度的工资增长。那些从利润中得到收入的企业主也能从通货膨胀中获利,如果产品价格比资源价格上升得快的话,则企业的收益将比它的成本增长得快。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口袋中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的打击。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未雨绸缪和蓄资防老的,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假如甲向乙借款l万元,一年后归还,而这段时间内价格水平上升一倍,那么一年后甲归还给乙的l万元相当于借时的一半。这里假定借贷双方没有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如果一旦预期到通货膨胀,则上述的再分配就会改变。
如果借贷的名义利率为10%,而通货膨胀率为20%,则实际利率为—10%。实际利率为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差额,若名义利率为10%,通货膨胀率为5%,则实际利率为5%,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则实际利率就是负值。
实际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通货膨胀从居民户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原因有两点:第一,政府已经负债累累,而大量的债券是掌握在居民户手中的。也就是说政府是债务人,而居民户是债权人。于是,战后的通货膨胀就经常将财富从居民户那里转移到政府方面。第二,一般政府所得税是累进的。所以,在通货膨胀期间,人们要多缴些税。这不但因为他们的货币收入提高了,而且还由于他们进入较高的纳税级别。因此,要支付他们收入的较大百分比给政府,必然出现这样的收入再分配结果。所以,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很难希望政府会努力去制止通货膨胀。
最后,还必须补充两点:一是由于居民户往往同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互相抵消。例如,某家庭既有固定价值的货币资产,如储蓄、债券、保险等,会因通货膨胀而削减其实际价值,但同时这一通货膨胀又会增加他的财富,如增加房产、土地的价值。总之,许多居民同时因通货膨胀得益,又因通货膨胀有所损失。二是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拿点收入给其他人。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许多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这样的看法,即认为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将有扩大的效应。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条件下,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而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由于更多的就业、增加产出所获得的收益所抵消。例如,对于一个失业工人来说,如果他惟有在通货膨胀条件之下才能得到就业机会,显然,这受益于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况:成个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这里讲的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个推动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美国70年代的情况就证实了这一点。1973年末,石油输出国组织把石油价格翻了两番,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后果使1973一1975年的物价水平迅速上升,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从1973年不到5%上升到1975年的8.5%。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首先,随着价格持续上升,居民户和企业会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即估计物价会再度升高。这样,人们就不会让自己的储蓄和现行的收入贬值,而宁愿在价格上升前把它花掉,从而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这样,储
蓄和投资都会减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第二,随着通货膨胀而来的生活费用的上升,劳动者会要求提高工资,不但会要求增加工资以抵消过去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且要求补偿下次工资谈判前可以预料到的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于是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就会逐渐丧失。第三,企业在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会力求增加存货,以便在稍后按高价出售以增加利润,这种通货膨胀预期除了会鼓励企业增加存货外,还可能鼓励企业增加新设备。然而,企业这些行为到无法筹措到必需的资金(增加存货和购买设备都需要资金)时就会停止,银行会在适当时机拒绝继续为企业扩大信贷,银行利率也会上升,企业得到贷款会越来越难。企业被迫要减少存货,生产就会收缩。第四,当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情况会变得更糟。当人们完全丧失对货币的信心时,货币就再不能执行它作为交换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这时,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将不愿再花精力去从事财富的生产和正当的经营,而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尽快把钱花出去,或进行种种投机活动。等价交换的正常买卖,经济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经营单位的经济核算,以及银行的结算和信贷活动等等,都无法再实现,市场经济机制也无法再正常运行,别说经济增长,大规模的经济混乱也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