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寒病案

伤寒病案

伤寒病案
伤寒病案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26例

仲景, 方剂, 应用, 临床

十年前,我开始接触中医。在翻阅中医书籍的过程中,听说《伤寒》《金匮》是中医立法处方的典范。因而就以涉猎的心情浏览了二书,尽管二书辞义深奥以致不能尽解其意,但仍然为其叙述之周详、处理之严慎、立法之简洁所深深吸引。于是开始研读了一些所能弄到手的各家关于《伤寒》《金匮》的注释本。这样就更加感到《伤寒》《金匮》条理严密和方剂的神奥。然使我感到疑惑是的,一般中医尽管崇奉仲景,而对仲景诸方却绝少采用。询诸各相识中医,则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二点:1、仲景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地点不同,因而仲景所立诸方难以采用,特别是流行性热病的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分证治疗已取代了伤寒的六经。2、仲景的方剂严森简洁,如辩证不慎或稍有疏忽,即祸不旋踵,不如后世诸方平易而易于掌握。以上二种说法,虽然言之成理,但总难以消除我胸中的疑问。72年暑假,我自身偶患流感,诸医遍试桑菊、银翘及其各式变方均无疗效。自忖诸症状极似麻黄汤证,即自拟麻黄汤一剂以试,方内麻黄用至二钱,那知方至药店,营业员拒不给药。理由是:“时值夏月,重用麻黄二钱,真是以人命为儿戏。”及经再三说明,始勉强给配,不料服后,竟霍然汗出,一剂而愈。因而心中以为,只要方证相符,仲景方剂既不会不适于今人,也不会招来飞祸。因些随后偶而为相识者进行治疗时,只要症状符合仲景诸方所列证候,就给予开列经方,而时常效如桴鼓。现将我年来典型的运用仲景方剂的治验数则条列于下:

(一)1975年3月9日本校教师的一个七岁女孩,平日身体一向强健,五天前突然发高热(40度),喘咳,血象检查:白血球20000/mm3,中性78%。一医院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作西医常规处理,效果不很好,家长央求我予以中医治疗。诊之,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直喊头痛,气喘而咳,无汗,脉浮紧数,脉摶110次/分,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太阳为病表卫不宣,虑其化热内传,拟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处以麻黄汤(生麻黄钱半,桂枝一钱,杏仁二钱半,生甘草一钱)服后三小时,渗然汗出,体温下降,诸症悉除。

(二)1975年8月10日陈小茵,三岁女孩,住离校20多里外之关元公社徐岙大队,四天来由于持续高热,神昏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送院治疗,西医认为有“乙脑”可疑。因其家人拒绝抽验脊髓液等检查,故未确诊。仅予以中西药物对症治疗,但病状自加,特来邀诊。当时病儿处于嗜睡状态,体温高达41℃,头额极烫,而两足冰凉,脉浮数130次/分,家人见其高温不退,整日以冷面巾敷额,大扇搧风,以求降温,而病儿却毛孔悚立呈恶风寒状,查其苔白而滑,项部强直,克氏片彼明显,问之无汗,并时有喷射状呕吐。当时我以其项背强直,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苔白滑为主证,并顾及呕吐等症状,断定应予葛根汤加半夏汤以求解肌发汗,升津舒络,止呕降逆,主用葛根三钱,生麻黄钱半,桂枝一钱,白芍二钱,生草一钱,大枣3个,生姜二钱。并告其家人“外感表证高热为机体抗病的征象,无须进行任何外力强求降温。”服后2小时,汗出,体温降至38℃,口渴求饮,呕吐止。再试以大扇搧风,再也不见畏风寒之状,而精神却极度疲乏,恶衣被,小便变黄,大便未解,脉象转为洪大,知病情已转向阳明阶段而“阳明无死证”,乃知险期已过,即予以白虎加人参汤二剂,后热退身凉,诸症消失,无任何后遗证。

以上二例,似乎明示,外感热病初期,表热并非病态,而为正气抗病能力外现之征象,无须强求排除。相反,若能因势利导,予以辛温解表药物,协助机体将病邪由汗腺排出,则立即病去身安,而不致旷时持久,徒伤正气。

(三)1976年8月9日吴真,男,三岁。笔者外甥,发热晨低晚高(37.3--38.2℃)半月不退,永强区医院诊为麻疹后头疮引发的慢性败血证(限于化验条件未能确诊)注射种种抗生素,白血球反上升,后用红霉素,苯甲异噁唑青霉素,口服羚羊角,症状更趋恶化,因而委为不治,嘱即送市医院治疗,其家人以当时时届盛暑,转送不便,因而央我以中药试治。当时证见:病儿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淡白,安静嗜睡,鼻流清涕,喜衣被,不渴厌食,小便清长,手足凉,额有冷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100次/分,白血球19000/m3,中性72%,血色素9克,体温37.4℃,针对以上症状,我认为病由气血虚少,正气不足,加又外感风寒,正弱邪强所致。当务之急为助阳解有,因即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麻黄六分,附片二钱,细辛六分)投之,并停用一切西药。服药后五小时,精神大有起色,体温即恢复正常,手足亦稍温,日内排出臭软便二次,鼻水冷汗均消失。这正如陆渊雷先生所说的,“少阴病,在治疗中,手足温,下利为正气恢复,抗病所生之代谢废物积于肠间者因以排除显为阴证回阳之机。”(《伤寒论今释》P374--P375)知表证已解,正气将复,连投三剂附子汤,

第四天复诊时已能自行下床嬉戏,大便体温均转正常,惟稍怕冷易疲劳,脸色仍白,脉细沉,舌尘较前稍红,血检为白血球16600/m3,中性76%,继予附子汤七剂后则证情日趋进步,渐致复常。此证在我诊后的第十一天血检才达正常,白血球9800/m3,中性42%,嗜酸性白细胞也出现了。

由此例,我进一步体会到仲景少阴病篇诸方的意义。少阴病,“脉微细,恶寒(依诸家注释补),但欲寐”,显然为机体机能衰竭现象。由人参扶正,附子回阳就为当前急务,只要正盛阳回,病邪即非自退亦可由重转轻,化险为夷,摒除舍此,一切均为舍本逐治法,无效少效也就在所必然了。

(四)1975年8月4日王彩娇,女,40岁,状元渔业大队家属。十二天前因纳凉受寒,头痛发热寒慄,服西药三天无效,改服某中医所予之银翘散二剂,症情反而加剧,后又服祛暑解表药亦无效。乃邀我诊视,症见脉弦,苔白,寒热往来,体温38.5℃,口苦目眩,头剧痛,咽燥疼,胸闷,胁胀,小便短烫,大便四日未解,面色发黄,无汗,鼻塞流涕,干咳无痰,全身痠痛,纳差,口渴喜饮,饮入不适,恶心欲吐,失眠等,三阳合病,症状杂乱。我先从调理少阳入手,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服二剂,诸症显缓,食欲亦好转,但咳嗽痰多,痰稀色白,微有恶寒发热脉浮苔润,乃改予小青龙汤二剂,以解表化饮,服后热退咳止,诸悉除。

此例症状复杂,一时颇为使人迷惑,然当时显为小柴胡证为剧,故先予小柴胡汤,致主证解而他证亦迎刃而解,只留余仅一些轻微表证与饮而已,故继予小青龙汤二剂能克奏全功。

(五)吴半山、30岁、男,永强化学工艺厂工人。外感后三天来头痛恶寒无汗,口渴烦躁,小便黄咽部红肿痛,脉浮数,苔微黄,体温38.7℃。此为外感风寒,表证未解,寒邪化热已向里传。又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一剂热退身安。此例极似第4例,此始因失治内传,由大青龙汤一剂而安。彼则始而失治,继为误治--西药不顾病体,单纯透表于先,继而畏麻桂而取寒凉阻拒了机体抗病能力于后,于是诸症蜂起以致缠绵日久,徒伤正气。

(六)1975年9月10日阿波妻,40岁,状元渔业队家属。三天前,胆囊炎发作,脘腹部剧痛,呕吐剧烈,滴水难以下咽,水入即吐。经注射杜冷丁,以求暂时止痛,邀余往诊。其脉洪弦,苔黄腻,寒热往来,口苦,胸胁苦满,右侧更甚,胆区及心下胀痛拒按,大便秘结三日未解,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内泻热结为治,家人恐服中药不能下咽,我嘱之放心服下,服后并未见呕吐,而十分钟后,腹痛截然而止。

此例似在说明一点,服药而吐是药证不服,机体对不适于已之药物的一种抗拒作用,惟所见不多,有待先辈指教。

(七)1975年3月6日陈银朋,男,43岁,状元渔业队,肝病后患高血压证,血压持续波动在200/100mmHg 左右,二年来经服种种中西降压药物,未能根治,及延我诊治,见其全脉沉细,舌质淡,苔白,颈项强胸胁苦满,右胁下压痛明显,右腹直肌强急压痛,气上冲胸,脐周时时悸动,便溏一日三四次,小便不利。证属水饮阻于少阳部位,处以柴胡桂姜汤。病者以方中有桂枝、干姜等辛热药物,不敢冒然服用。因谓之曰:“中医是依证论治,不是墨守成规,西医诊为高血压的,仅为症状的一部分,而不是症状的全体。高血压是某种原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病因。诚观历来降血压诸药物未能控制住血压,就可知其大概。现在我认为,病由水饮滞留少阳而成,因而开导少阳逐除水饮为所必行,而疏导少阳逐除水饮却捨柴胡姜桂汤而莫为,放胆服之,决无它碍。”因此连服十剂而诸症大减,血压降至正常,年来多次测定均在145/75mmHg左右。

此例显然说明,中医治病不应当为西医诊断而定的病名所束缚,也不应为常规成见所左右,而应按证用药秉证论治,否则高血压病服姜桂等辛热发扬之药物是难以理解的,更何谈能治愈病证。

(八)1975年7月4日姜小昆,4岁,男孩,状元渔业队渔民之子,几月来拉脓血便,西医诊断为慢性菌痢,屡治无效,后转中医治疗给服白头翁汤等苦寒之剂,病情加剧,转来我处诊治。诊其脉沉细90次/分,舌淡,苔薄白,腹部柔软无力,心下痞坚,不渴,小便色清,大便一日8,9次,量少形细,粘液状,偶夹便血,无腹痛啼哭表现,证属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予以理中汤加味(党参三钱,炮姜炭二钱,白术三钱,炙甘草一钱,地榆炭一钱,荆芥炭一钱)二剂痊愈。

下痢服白头翁汤,似为治痢常例,但临床中往往常例不足为例,此例似可为例

(九)1974年10月5日杨国铭,男,30岁状元四大队社员,患病半年,西医诊断为低血压兼慢性肠炎,屡治无效,后经友人介绍来诊,见其人瘦削黯黄,语声低哑,

神疲无力,心下痞满,有明显振水音,头眩,小便不利,大便溏薄,一日数次,口不渴,恶寒,多唾液,嗜睡,白天常见眼睑下垂,大有昏昏欲睡状,脉象二尺二关均沉迟,舌淡苔白,血压60/30mmHg,证属太阴病,中阳不足,脾胃虚寒,理应温运中焦,补气健脾,予以附子理中汤,服后大效,深知病证相符,除嘱其边服该汤30剂外,并嘱其购备艾条每日自行熏灸中脘,左阳池一次,每穴各灸十分钟,随后诸证即行消失,血压亦恢复正常,只是在劳动之后还容易产生疲劳,因而嘱其再照上方继服一段时间,以求根本改善体质。

(十)1974年11月5日陈长清,男,33岁。温州东风化工厂职工为笔者同学,七年前患肝炎后,大便长期溏薄,早晨五点钟时,即便意急迫,难以忍耐,量多,便后人感极度疲困,从而体重日见减轻,口腔终年糜烂破碎,小便时黄,中医都误断为湿热,接连予以清热利湿之药,结果越服越差,终而对治疗丧失信心。一日偶然相遇,话及病情,央为诊治。其脉濡软,舌苔淡黄厚腻,舌尖红有溃疡面,嗳气,心下痞,按之有抵抗,微感不适,且肠鸣而无恶心呕吐,证属少阳病类变胃虚痞结,中气升降失常所致,因投以甘草泻心汤三剂,而服后未效,我以为方证相符必须耐心服几剂方能奏效,遂劝其坚信勿辍,及服至十余剂才开始见效。后连服二月,诸症消失一年后见其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体重增加与前相比,似换一人,当时我的处方为:甘草三钱,半夏三钱,黄芩一钱,干姜一钱,红参钱半,大枣三个,黄连三分。前十剂用红参,后易红参为党参三钱。

上二例使我感到:1、中医可以改善体质的,而体质的改善往往是祛病的根源。2、治病易,改善体质难,治病数剂即可奏功,改善体质非长期坚持服药,难以收效。

(十一)1975年9月17日王松勤,男,30岁,状元四大队社员,腰疼数月,数治无效,后来我处诊治。诊其脉见全濡,左寸更为沉微,问之有否失眠,遗精,头晕等症状。患者惊愕之余,连连点头,腹诊见左右腹直肌挛急,按之不弛,脐上跳动亢进,症属心阳虚损,精关不固,而致肾虚腰疼,先予以桂枝加龙牡汤加肾气丸三剂,后继服20余剂,诸证悉除,特别是其失眠一症,缠绵数年难以治愈,患者为经深为苦恼。这次亦得到了一起解决,实属意外。至今已将近一年了,一切都归正常。

(十二)缪贤发妻50岁,状元庄四大队,患慢性肾盂肾炎多年,经常急性发作,年来发作更勤,身体越来越差,服中西药多剂无效。后我诊视其脉二尺浮大,沉切微细,舌淡苔白厚腻,根部更甚,腹部右腹直肌挛急压疼,头眩目花,腰疼背疼,难能久立。时值初秋却特别怕冷,全身肌肉经常筋惕肉动,脐周更为厉害,小便频数量少,尿检正常,纳差,便时溏,证属肾阳虚衰,水气内停,极须温肾散寒,健脾利水为治,即处以大剂真武汤(茯苓五钱,白芍三钱,白术三钱,生姜三钱,炮附子二钱)三剂,诸症消失。

(十三)74年5月6日林美珠,女23岁,本校教师,近周来常觉脸上发汤二耳火热,自觉烦躁,体温血压均正常,西医无法确认,我诊视之,其脉洪,二寸更为有力,舌质红,苔薄黄,心下痞,按之濡,深按觉不适,平时便秘,近几月来常出算血,经期每月提前4至5天,量多色红,断为邪火内炽,迫血妄行,须降热泻火,使血行归于宁静,予以泻心汤(生大黄二钱,川连一钱,黄芩三钱)服后诸症悉退,继予凉血养血之剂,以善其后。

(十四)泮美林,10岁,女,状元渔业小学学生。几月来经常腹痛,时发缠绵难愈,最近来痛次增日达好几次,并常哎酸,纳减,尪羸日甚,有医者诊为患蛔,而经多次驱虫亦未见效。后我诊视见其脉伏苔白,腹诊时又见其腹皮薄,按之凹凸不平,并有微痛,大便时溏时秘,腹占漉漉有声,且复手足冰冷,认为患者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必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因予以大建中汤(蜀椒一钱半,干姜一钱,党参三钱,胶饴五钱烊冲)三剂服后呕酸腹痛都止,食欲好转,奇怪的是腹诊时所见之凹凸不平现象亦随之不见了,一年来一切都感正常。

上几例,我的体会是腹诊应是中医诊断中不可缺之一环。仲景在他的著述中,处处明确地提及腹证与腹诊,后世医家对此却多略而不述,忽而不行。转是日本汉方家自德川时代起对此就极为重视,至今临床上并有所发展,我认为我们若采取日本汉方家的见解,在对中医诊断处方上不会无所裨益。

(十五)1976年8月5日陈加聪,50岁,男,状元渔业队,三天前的一个夜晚于纳凉时突起寒怵,继之呕吐,头眩,体温正常,医生一时不能确认给对症治疗无效,乃邀我诊治,按脉濡,苔白腻,不思饮,心下微痞,证属厥阴病,胃中虚寒,肝气上逆,应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予以大剂吴茱萸汤,一剂而愈。

(十六)1976年4月9日王小敏,3岁,麻疹期中日夜啼哭不能眠已一周住永强区医院治疗,西医经注射盐酸氯丙嗪,经注射后沉睡24小时,醒后仍复啼哭不休,如此者又连续二日夜不眠与哭喊,其家人惶急

之余,无计可施,乃延我诊视,只见病儿神情相当疲乏,加又烦躁不安,哭声沙哑,皮肤上留有麻疹后特异色素沉着,有糠状落屑,口奇渴,喜饮,脉虚数,苔微黄而干燥,腹肌柔软,额头及手足微烫,体温38.3℃度,大便焦黄而溏,肛口深红,此证因疹后邪热未净、业已伤及气液之故,理宜清热生津、益气和胃。因即予以竹叶石膏汤二剂,服后当夜即行安睡、体温亦降至正常,诸虚烦证,也随之全部消失,二月后逢见其家人,问及情况,据说一切均好。

(十七)1975年8月23日江有光,男,70岁,状元渔业队退休渔民,近月来每隔二天发作一次恶寒战抖,后出现全身及角膜黄染,有腹水,肝约肋下三指,质硬,限于化验条件,西医未能确诊,其家人惶恐转而央我给予中药治疗。其脉二关弦,二尺沉细无力,右尺更甚,舌苔白腻,中部微黄,口苦,目眩,寒热往来如疟状,恶心,不欲食,水入即吐,黄疸色晦,小便不利,色黄,大便秘结,三四日一行,腹诊,胸胁极度紧张苦闷,按压之有抵抗,患者觉有窒息感,体温37.3℃,此证系湿热郁滞少阳,法当和解少阳,化湿利水,消疸清热为治,当即以小柴胡汤与茵陈五苓散合方三剂,后诸症大减,精神振作,以后再增减上方药味份量,复予三剂。诸病皆愈,一年后追访,此人一切均好。

(十八)史小英女,六岁,状元状四大队,疹后咳嗽不止,西医诊断为百日咳,而缠绵月余,服药未效,转来我处诊治。诊其脉甚沉细,舌白鼻流清涕,无汗晨起眼睑水肿,痉咳连声,发作剧时,口唇发绀,体温37.5 ℃,证属风寒客表,水气内停,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化痰止咳,一剂知,再剂咳声大减,三剂全愈。半月后因食生辣菜,又引起咳嗽,家人按原方服二剂,顿愈,后即无反复,当时处方如下:生麻黄一钱,白芍钱半,细辛六分,干姜一钱,甘草一钱,桂枝一钱,法夏二钱,五味子八分。

(十九)1976年8月20日张沛兴妻,24岁,永强青山大队,婚后患肾盂炎已将二年,时有发作,以致迟未怀孕,后我为诊视,见其脉涩,唇舌色黯,面色萎黄腰酸痛,捶之舒服,人疲思卧,纳差,小便不利,左小腹触之有抵抗压痛的肿块,但不急结,大便正常,经期不定,经色暗,有块。诊断为瘀血停滞为害,予以桂枝茯苓丸料煎服,从活血化瘀法着手调治,三剂后,诸症悉消,精神亦复,后数月遂孕,全家欣喜无限。

(二十)张阿兰,24岁,女,张沛兴之小姑,以见其嫂嫂如此迅速治愈,也来受诊。患者素有痛经,婚后三年未怀孕。据谓经前小腹腰围疼痛已有六处之久,延医诊治终不效,深觉烦恼,来诊时,月经期结束刚一周,诊见二尺脉浮弱,沉按不见,舌根苔白腻,舌质淡,面色偏贫血,腰背二膝脚跟酸痛,少腹无力,有不仁感。此证系属肾阳不足,予以金匮肾气丸料煎服,嘱其一直服到下次月经来潮为止。患者遵嘱服药,连服十五剂,经来腹疼消失,后即怀孕。

(二十一)阿光媳妇,25岁,状元状四大队社员,76年5月6日来诊。产后半月小腹疼,恶露淋漓,脉沉细,舌淡,面色苍白,晕眩,脚抽筋,自感恶寒,二腹直肌挛急,按之不适。证属产后营气均虚,投以当归建中汤以补血温中、缓急止痛,一剂知,三剂痊。

(二十二)1976年5月15日杨雪梅,女,24岁,笔者妻,怀孕四月及渐感全腹胀疼,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肠鸣不已,夜间益显,失眠,心烦,必烦,脉濡,舌红苔白,体温38度,证为痰热结互结心下,又兼下焦蓄血,更宜清热涤痰,开结,破血,下瘀,拟予小陷胸汤与桃仁承气汤合方。但虑其怀孕在身,恐过峻药物,招致意外,迟迟不敢以投,后观诸症日剧,已致卧床不起,细思古人有“有故无殒”之教,由是放胆投之(半夏三钱,炒蒌仁四钱,川连钱半,桃仁泥三钱,桂枝二钱,大黄二钱,甘草钱半,玄明粉三钱[冲])服后三小时,泻下大量秽物,诸症顿大减,次日再服一剂,病即痊愈。

通过以上几例,我感到妇科病常致全身症状,而全身症状也常引起妇科病,错综复杂,互为因果,临床治疗上,只要全力抓主症,主症得治,他病自愈。

(二十三)李某某,男25岁,一同事的阿舅,状二大队社员,腰疼二月,屡治无效,求为诊治。其脉沉迟,舌苔白,右腹直肌挛急,自觉腰部寒冷,疼痛沉重,转动不便,二下肢均感酸软无力,有麻痹感,二膝盖部更甚。证属水湿停滞于肾之外府,予以苓姜术甘汤,健脾利水,温中散寒,一剂知,三剂痛止,行动自如。

(二十四)1974年8月30日王金华,23岁,状四大队社员。右腰腿痛行步困难,三个月来,渐至加重,经各方治疗均无效,有人建议至上海诊治。后经一医生介绍来我处就诊。诊见痛沿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同时发散,次髎,环跳,跗阳压痛强烈,脉沉紧,白腻厚苔,厌食,大便溏,形细,日行三四次,时有怕冷感。因见病情如此,忧虑重重,致又失眠。诊其腹,见二腹直肌拘挛,右侧特甚,知其营卫二虚,肌肉不得

营养以致拘挛。遂治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服三剂,即见效,及十剂,症状愈半,后针药配合,双管齐下,历经二月有余,终于彻底治愈。二年来参加农业劳动,未见有任何不适。

(二十五)1974年9月10日周州绸,60岁,状元街园木师傅。患者右腰腿痛已三月,经多种治疗未效,近疼痛剧烈,不能站立,请我诊治。证见右腿皮肤紫黯,轻度痿削,冰凉,全退刺痛,抬腿试验阳性,脉沉迟,心下痞坚,右腹直肌挛急,并有压痛,背部常有冷感,咳痰,痰白多稀,小便量较前少,愚以证属阳虚体弱,寒湿内侵。即予以附子汤温经助阳,祛寒化湿,再配合针灸,十剂而愈,至今三年,未见复发。

(二十六)1975年7月4日泮得法,51岁,状元二大队,右肩关节痹痛,半年来曾经市各大医院伤科用种种疗法医治,结果日益恶化。当时见其右上臂不能上举,后转右肩脖颈僵硬挛急,头不能自由转动,天宗压痛特甚,感应可达上肢后侧(相当于尺骨神经线路)按压缺盆,疼达整上肢,掐压右肱二头肌感到剧痛,全臂肌肉明显痿缩,手臂稍有碰及硬物即疼痛不堪,提重不过五斤。这例是我所见到“五十肩”病人中最严重的一个。脉涩,舌质黯红,根部厚黄腻苔,心下痞硬按之剧痛,左少腹急结(沿左髂骨窝上下可触及索状物,此物存于腹表附近,按压有抵抗与急迫性疼痛)便秘,溲黄短,头重如束,口苦,纳差,夜间因痛而不得安眠,此证为痰热互结,予以小陷胸汤与桃仁承气汤合方,三剂,泻下大量黑臭便,全身轻松。病人说,此三剂胜似过去所服的一百多剂中草药,手臂提高10公分,少腹急结与心下痞痛大见减轻。又三剂,除右臂活动不利等局部症状未完全恢复外,全身症状几乎消失。后予以葛根汤加苡仁及耳针(交感、神门、上臂肩等)前后经过一个来月的诊治而愈。半年后随访,红光满面,已健康地从事于各种体力劳动。

以上几例,例我感到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局部疾病,除特殊场合外,都应从整体出发,整体调整了,局部病变也就能相应地自行痊愈了。

《鸠摩智学经方系列》(直击经方实践持续更新之中)

痹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

王女,49岁。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天。

问诊得知:头项强几几,左肘尖痛,易自汗盗汗,阴冷天则身重;身痛重则嗝气,如周身有气串之。

脉沉,舌淡胖苔薄白滑。

六经辨证:少阴中风+太阴外证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8 大枣18 制附子30 炒白术18

黄芪30

4剂

二诊,膝,头颈,肘症状大减,疗效满意。尚盗汗,嗝气。

原方加黄芪为38克。续进。

按:这一系列的最初一部分医案,还是我跟师早期的拙作,辨证施方还不精确,有的甚至是迷失甚远。就像这个患者吧,本来单用桂枝加附子汤就可以收效的,后加的那两个方子,实为蛇足。但是为了让大家对一个经方学习者的心路历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这样保持原样吧!*

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

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

滕女,57岁。右胁下板滞不适感三个月。

久用"消炎药”“中成药”乏效;

问诊得知:心中烦闷,目花,咽干多饮,喜热饮,纳可,食硬物则心下不适;大便日一行,质略干。

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

六经辨证:少阳病

处方;小柴胡汤

柴胡24 黄芩12 半夏12 党参18 炙甘草12

生姜15 大枣15 4剂。

复诊疗效之好正如我所预知。患者并且告知,近年来就睡眠欠佳,服药后香甜极了。原方续进。

本案的喜热饮一证,怕是火神们有“虚阳上浮,相火不位”的想法的,所以他们是不会用柴,芩的;其实是少阳枢机不利,上焦郁火所致。*

嗝气《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

嗝气《鸠摩智学经方系列》3

陈男,42岁;自述素有胃疾,感冒静滴地塞米松后致使泛酸打嗝不止,伴胸膈刺痛,以四五日。尤以打嗝为苦,连连不觉,难受之极。问诊得知:口中有异味,多饮,目花,头有昏重感。余无异常。

脉弦,右滑大,左细。舌淡红苔白滑腻。

六经辨证:太阴+饮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胃气不降。

治则:理气和中气降饮

方药:旋复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旋复花38 代赭石18 党参15 炙甘草12 生姜30 大枣15 半夏18 茯苓30

4剂。今日复诊,泛酸打嗝,胸膈刺痛已愈;余证亦大减。

体会:这个方子,今人受张锡纯的影响,多重用赭石;其实是不对的,那样的话,就会把药物逗留中焦的作用减弱;仲景是重用旋复花而轻用赭石的。这样的作用是最确切的。*

腰痛<一>《鸠摩智学经方系列》4

腰痛<一>《鸠摩智学经方系列》4

王女,72岁;腰痛掣左腿疼痛麻木数月;行步维艰;

腰部CT示:L3,4;L4,5及L5/S1椎间盘向周围膨出,硬膜囊受压变形;各椎体皆见增生,L3,4左小关节积气。

意见;退行性骨关节病变。

曾用“封闭”,“水针刀”等疗法效果欠佳;

问诊得知;近几年来颈痛手麻,背部灼热,大便数日一行,质尚可;时时

头晕(有脑供血不足病史十余年);

无恶风寒,无汗证;

脉弦,右优弦大;舌淡红软嫩,苔白腻;

时方辨证:肝肾亏虚,寒湿阻滞;

六经辨证:太阳伤寒表实;

施方:葛根汤+杏仁(我想到了麻子仁丸)

葛根38 麻黄15 桂枝30 白芍60 炙甘草18 生姜30 大枣18 杏仁18

4剂;

疼痛基本解除,可以说是出乎意料;患者的儿子,儿媳特来道谢;痛解后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患者的偏身不利;这个症状以前就有,一是以为疼痛所致,二是曾做脑ct未见梗塞病灶;综合病史判断,脑血管病的嫌疑还是最大的;但是西医理论的解释,是解释给病人听得;中医临床需要抛开西医思维,用纯净的中医眼光来辨治;

脉转细沉,重按无力;(脉象变化如此之快?存疑。。)舌淡红苔白尚不燥;

问询得知,四五日不大便而无所苦;(少阳柴胡证吗?思考中。。)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施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

黄芪5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 生姜15 大枣15 当归30

4剂;疗效等待观察。

按:<一>这个患者没有坚持治疗,后来得知腰腿痛基本痊愈,偏身不利之证未解。

<二>首诊辨证有误,这是个表阴+饮,幸亏那时经方的比例用的还是时方的思维,歪打正着,没有偾事。已属万幸!首诊处方可以考虑当归四逆汤+真武汤。

<三>风痹之证,唐以前以解表为主,确实有其奥义。*

呕泄。《鸠摩智学经方系列》5

呕泄。《鸠摩智学经方系列》5

杨男,19岁。食后泛恶,时可呕吐食物半年;大便频数,食冷物则溏泄。

脉弦,舌淡红苔水滑。

时方辨证:脾胃虚弱,肝气乘脾犯胃;

经方辨证:少阳病

方证:小柴胡汤

药症:半夏

处方:小柴胡汤+茯苓,木香

柴胡15黄芩12生半夏18党参12炙甘草9生姜50大枣15木香12茯苓30 四剂

二诊呕泄加重,泄泻日十余行。无肠鸣,无干噫食臭。脉弦滑,舌淡红苔水滑。

改用甘草泻心汤:半夏24黄芩12黄连15白人参9炙甘草24生姜30大枣24 四剂

三诊,呕已止,软便日五六行,自述已不是溏泄感。上方加干姜30,四剂。

按:这还是我跟师早期的病案,今日读来,非常汗颜!

其实今日看来,这是典型的太阴病!需用四逆汤+理中丸,那个呕可以加小半夏汤搞定的。*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6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6

郭女,53岁。头晕恶心伴右耳痛咽痛7天。

问诊得知:口干饮水则哕,小便数而涩痛掣小腹;大变频数;

心烦,身汗,有畏寒感。

脉沉,舌淡红太薄白;

BP110/80mmhg;

西医病名:美尼尔氏综合症

中医病名:眩晕

时方辨证:肝风夹有痰湿

经方辨证:水逆证

方证:五苓散,当归芍药散

处方:猪苓15 茯苓30 泽泻60 炒白术15 桂枝15 半夏18

生姜30 当归15 川芎9 白芍15

四剂;

二诊,眩晕泛恶已愈,尚觉食后胃脘痞胀,口干不欲饮。舌脉同上。

病由厥阴转少阳,由阴转阳为佳兆。处以半夏泻心汤治痞;加苓桂术甘降饮;

半夏15 黄芩9 黄连12 白人参12 炙甘草9干姜15

大枣12 茯苓30 桂枝15

四剂;

三诊愈。*

痞,泻《鸠摩智学经方系列》7

痞,泻(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7

李女,43岁。

初诊:心下胸次嘈杂难受,伴嗝气泛酸干呕。口中喜唾,

肠鸣,大便日数行,不成形。夜卧偶腹痛。

详细问诊,还有口苦,目粘,胁部偶隐痛不适。

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水滑。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犯胃

经方辨证:太阴虚寒饮+少阳微热

施方:生姜泻心汤合理中汤

半夏18 黄芩12 黄连15 白人参12

炙甘草9 生姜30 大枣15 干姜18

生白术12 四剂;

二诊:上证大减,便已正常,已不嗝气,尚喜唾泛酸,犹以泛酸为苦。

舌脉大致同上。

急功近利,为了制酸,上方加煅牡蛎30 煅瓦楞子30 四剂;

三诊:又觉泛呕粘涎,胃脘掣双胁痞痛不适;

经方加减如果不合神农药症,往往反而弄巧成拙,需痛改前非。

半夏泻心汤和吴茱萸汤;

吴茱萸15 白人参12 生姜15 大枣12

半夏15 黄芩12 黄连15 炙甘草9

四剂;

四诊:上证大减,晨起口苦甚重

柴胡18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2 干姜15

生白术15

四剂。*

腰痛<二>(骨质增生,间盘突出)鸠摩智学经方系列8

赵男,57岁。初诊:腰痛一年,行走则掣右腿疼痛。

问诊得知腰部有沉重紧感。无明显汗症,二便可。

望诊:腰椎局部呈竹节样改变,生理曲度变直;

脉沉,舌淡紫红苔白腻厚。

时方辨证:肾阳亏虚,寒湿於阻。

经方辨证:少阴病,滞,饮。

施方:肾着汤合真武汤+药症药狗脊

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

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18

四剂;

二诊:症状明显缓解,腰紧腿痛大减。

脉沉滑,舌淡红紫边有齿痕。

炙甘草18 干姜30 茯苓30 炒白术18

制附子30 白芍30 生姜30 狗脊30

四剂。

按:上方和狗脊亦颇合经方法度;

《神农本草经》狗脊:“味苦平。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

颇利老人。一名百枝。”*

感谢楼主的临床经验,学习了

*

谢谢楼主,学习,学习。*

终于又见到很好的用伤寒方的医案了!楼主很仔细,思路很明确,希望再接再厉,又成经典!*

头痛《鸠摩智学经方系列》9

头痛《鸠摩智学经方系列》9

王男,31岁。

阵发性双颞部疼痛20天。

用西药疗效欠佳。查白细胞稍高。脑部多普勒未见异常。

脉弦,舌淡红尖略红,苔薄白。

患者自言别无所苦,而我却因苦于辨证资料不足,详细问诊,

唯有劳则宜汗之证,其他确无异常。

时方辨证:风寒袭表有化热之势

经方辨证:

太少并病

施方:柴胡24 桂枝15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9 生姜15 大枣15

白芍15

开的是柴胡桂枝汤,四剂痛止,

患者大喜,又续服八剂,诸证悉除*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0

张女,48岁;眩晕,伴耳鸣反复发作5年,加重15天;活动头颈可诱发,发作时平卧亦晕,羞明怕光,心悸懊哝;有头颈疼痛病史10年;望诊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行走不稳,需人扶持;问诊得知:口苦口干,时欲饮水一小口,喜热饮,畏凉;小便短少,大便素来数日一行,面部时有轰热感而无汗;眠差;无恶心呕吐;

脉沉滑;舌质红,苔黄少燥,舌质尚略有津;

时方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经方辨证:五证:躁烦;

六经:少阳阳明

施方:白虎加人参汤+葛根

石膏50 知母24 炙甘草18 粳米50 白人参15 葛根30

7剂;

药后半月始来复诊,自述首剂即效,眩晕早已痊愈;大便较前为畅,已可一两日一行;口干大减;现在的症状是一头颈疼痛为苦,双手夜卧麻木,晨醒后头痛加重,经期亦可加重;头部畏风寒,耳鸣脑鸣,心悸懊哝,无汗;

脉细,稍偏沉一些;舌淡红苔薄白欠润;

证已转,偏于太阳;葛根汤主之;

葛根30 桂枝18 白芍30 麻黄9 炙甘草15 生姜30 大枣18

7剂;疗效等待观察。

按:这则医案,鸠摩智今日读来,不禁汗颜。

其时跟师时日尚短,于经方法门还只是浮光掠影,难谈深入,

所以整个辨证施方过程甚是浅陋!

今日读来,知道此患者首诊是由于少阳阳明少阴的杂错,已是厥阴病的范畴。

最佳的治疗方案应该是小柴胡汤和黄连阿胶汤的合方。

二诊的症状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消息观察之。

“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借用一下,

“ 经方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上路人”。。。。。

感恩师父!*

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排空迟缓)《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1

胃脘痛(慢性胃炎,胃排空迟缓)《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1

孙女,41岁。心下疼痛一个月。食后痞塞疼痛更甚。

时掣腹中痛,心下痛甚则便偏干,腹痛甚则欲便。

干呕泛恶,口淡,咽干,欲饮冷水,但饮则胃痛加重。

时时身热心热,头昏,时眠差时欲寐。

迭进西药,中成药及静滴不效。

脉铉细,舌淡红苔薄白腻。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气郁化火。

六经辨证:少阳病痞,滞,烦。

施方:小柴胡汤+黄连汤

柴胡20 黄芩10 半夏15 白人参12

炙甘草12 生姜12 大枣12 黄连15

桂枝15 干姜15

四剂。

二诊:上药首服即以不痛。目下微尚眠差。

舌脉同上,考虑到上方中的人参半夏黄连可以安魂魄,

再者舌脉未有大的变化,故而原方续进。

三诊:患者服药后诸证皆除,乃自行停药。

近日因秋收劳倦加之饮食不慎,昨日又呕吐,胃脘偏右疼痛,痛则掣腹中痛,大便前数日偏干,近日质稀,日两三行。

头痛(头痛同房后加重),身热,咽部憋闷,目沉身乏欲眠而睡眠不宁,手足易冷。

脉弦细,舌淡红苔水滑。

六经辨证:少阳少阴太阴合病,归为厥阴病范畴。

处方:黄连汤+吴茱萸汤

桂枝20 黄连15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干姜20 大枣15 吴茱萸20

生姜15

四剂。

四诊:

上证大有好转,尚便稀,头偶痛。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

太阴+饮

生姜泻心汤+吴茱萸汤:

生半夏15 黄芩10 黄连12 生姜4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干姜20 大枣15

吴茱萸20

四剂。*

泄泻(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

泄泻(结肠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2

蔡男,17岁。食后左少腹痞胀时痛,肠鸣则便,干稀不调,十余日。伴口干。

脉沉细,舌红淡苔薄尖有红点。

时方辨证:肝气乘脾。

六经辨证:太阴病痞

施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生姜泻心汤

厚朴15 生姜25 半夏15 炙甘草15

白人参15 黄芩8 黄连12 干姜25

大枣12

首剂即效,四剂而安。*

感谢楼主,学习了!!!*

小产后杂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3

陈女,28岁。三个月前因为胎死腹中(妊娠两个月),刮宫引产。

自后即百症缠身:双少腹疼痛以左为甚,左少腹压痛,腰背沉痛;

畏寒,经期小腹部冷凉如冰,带下色黄;便稀一二日一行;

昼但欲寐,夜则难眠;心慌心烦;

入暮畏寒发烧,以低烧为主;已经治疗三个月。

久用抗生素以及补血剂的治疗,疗效欠佳。

脉弦,舌红苔薄白根微黄,不水滑。

时方辨证:脾肾亏虚,气虚发热。

六经辨证:厥阴病

施方:乌梅丸

制附子20 桂枝10 白人参15 细辛15 …

干姜20 当归15 黄柏10 黄连10

川椒15 乌梅40

六剂。

二诊:诸证皆大减,已不发烧,疗效极佳,惟尚腹冷易溏泄。

原方续进。*

嘈杂(胃酸返流性食道炎,咽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4

嘈杂(胃酸返流性食道炎,咽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4

刘男,38岁。乃当地医院中同事。干呕,嘈杂泛酸,咽干一个月,加重一周。

迭经用西药及清火中药泡茶治疗乏效。故来诊,问诊得知偶心下痞,

头时痛,目眩,迎风流泪。二便可。

面色不华,精神疲惫。

脉弦细无力,舌淡红苔薄白微黄。

时方辨证:肝郁脾虚,肝气犯胃,气郁化火

六经辨证:少阳病,因为体质随化,兼见少阴之象。

施方: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

柴胡20 黄芩12 生半夏20 白人参15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干姜20

黄连15 吴茱萸20

四剂即愈,惟咽部尚有梅核气感。

因患者自己要求,开了一个泡茶方慢治咽炎。*

患者今日邀我闲坐,自诉胃疾愈后,半月来竟然白胖了不少。(刘同事本来属于黑瘦型的体型。)

不过辨证有问题,这是个少阳,太阴夹杂的问题,治从厥阴。*

感谢楼主,已经学习了。*

附骨疽(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5

附骨疽(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5

吕女,26岁,反复发作性左小腿胫骨肿胀溃脓,伴疼痛。已有14年病史。

此次发作有一个月,有两处窦道,脓液清稀,持续疼痛。

问诊得知,患者还有雷诺氏综合症,晨起接触冷水则指端发白麻木。

平时头昏,纳呆,厌油腻,欲呕。小便可,因为有内痔,大便时常带血。

脉沉细,舌淡红嫩苔白略腻。

时方辨证:阳虚寒凝毒瘀。

经方辨证:少阴病滞

辨证施方:当归四逆汤+四逆汤+神农药症药:黄芪,白芷

桂枝30 大枣30 白芍15 赤芍15 炙甘草18

当归30 细辛9 通草15 制附子30 干姜30

黄芪35 白芷9

四剂。

二诊:肿胀疼痛及脓液大减,雷诺氏综合症尚未减轻。

原方续进。至今已服用半个月,雷诺氏综合症亦略有减轻。病情在慢慢恢复中。

按:一,加了黄芪,是因为《神农》言:“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鼠瘘,

补虚”;白芷“长肌肤”。“治宜辛咸,佐以酸苦”。

二,附子,黄芪,细辛的用量要渐增。

三,此病非朝夕之功,要几个月的功夫,守方增量,慢病缓图。*

二诊:患者今日复诊,窦道已基本趋向愈合,已是微痛。

已服药16剂,附子已用至40克,黄芪已用至100克。*

第五诊:雷诺氏综合症已基本消失。附骨疽已有一个完全收口,另一个也正在提肉变浅,疼痛已基本消失。但是有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患者症状重时,脓液是清稀无臭的,而现在日趋好转,脓液却是味如臭鸡子,抑或这是阴证转阳的一种表现?

附子45 黄芪120,余同上,续服。*

少阳中风证<一>《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6

少阳中风证<一>《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6

少阳中风证《鸠摩智学经方系列》

张女,40岁。心下及右胁不适,心下按痛,嗝气,心烦,晨起干呕,往来寒热,掣周身酸痛难受。二便可。

脉弦,舌淡红苔白腻滑

时方辨证:肝气犯胃

六经辨证:少阳中风证

施方:小柴胡汤

柴胡18 黄芩15 半夏15 白人参9 炙甘草12

生姜18 大枣15

四剂;

二诊:诸证皆愈,惟尚头昏微痛,病尚未出少阳,故而原方续进。*

中风(脑梗死)《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7

中风(脑梗死)《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7

孙男,41岁。右侧手足无力,支配下降一周。

问诊得知,尚有心慌,胸闷,嗜睡,乏力。无汗,小便可,大便日一两行。

脉缓,沉取无力。

舌暗红青紫苔薄黄。

血压130/90MMHG,

心率57次/分。

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死。

时方辨证:气虚血瘀,风中经络。

经方辨证:少阴滞

施方:少阴病的麻细附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因为患者的舌象瘀象太明显,加了桂枝茯苓丸。

处方:麻黄10 制附子15 细辛10 桂枝15

赤芍15 白芍15 茯苓20 丹皮15

桃仁10 黄芪30 炙甘草15

同时配合散剂:土元9 水蛭3 三七3 冲服;

四剂后肢体支配已有进步,共服药12剂,患者的肢体症状消失。*

经方的辨证思路是要抛开脏腑经络,用仲景原本的三阴三阳观去辨证的。就像本案的症状,表而阴者属少阴,阴要温,表要发,再综合舌脉证,知道是少阴病中的淤滞者,所以就知道本案的最佳治法是温阳发表+辛咸化滞法,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治法,本案就是补阳还五汤证,但是没有六经辨证观念,不知道发表,不加麻黄,疗效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本案能取捷效的原因。

记得建国初一位知名医家曾有论述过中风酌加麻黄可以取速效的文章,可惜也是在时方理论里探讨,没有经方派的深入,其实,只有太阳和少阴的中风可以用麻黄,其他四经是不能用的.*

痹症(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9

痹症(颈椎病)《鸠摩智学经方系列》

李女,53岁。颈肩偏左疼痛剧烈半个月,影响睡眠。

痛则汗出,因服西药止痛剂致使胃部痞满嘈杂,纳呆,大便稍干,尚不艰涩。

脉弦滑,舌淡红苔薄水滑。

时方辨证:风湿痹着

六经辨证:太阳病表虚;滞

施方: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5 生姜15 大枣15

葛根50

四剂;

二诊:疼痛大减,已可安睡。胃部不适感亦大减。

左手麻,左腿微痛,脉弦滑,尺肤扪之潮湿。

由于表虚伤津太甚,不但影响了脏腑津液的输布(如首诊的便干),而且影响到了筋脉的濡润,在攻表生津的同时,还应固表补虚,涌泄风邪,

用桂枝加葛根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方;

上方加黄芪50克。*

按:经过刘老师的指点,我知道了本案的辨证施方存在着缺陷,这个病,除了太阳的表证,还有少阳的痞,烦,是个太少合病,最切证的方子是柴胡桂枝汤+葛根的药症。*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病案一

病案一 刘某某,女,40岁 主诉:鼻塞,流涕4天,发热,头痛2天 病史:前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为介意。昨起发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喜饮,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黄。 辩证: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迁连日久,郁里化热所致 诊断:表证(风寒入里化热) 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竹叶10g,牛蒡子10g,薄荷6g,瓜蒌 12g,贝母10g,条芩10g,板蓝根10g,射干10g,桔梗10g,芦根10g,甘草6g,水煎服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热,咽喉肿痛加射干,利咽解毒,痰黄稠加贝母、瓜蒌清热化痰 病案二 宋某某,男,25岁,2009年9月4日初诊主诉:前日起上腹部疼痛,昨日下午开始移至右下腹,今晨疼痛加剧,体温38.4℃,右下腹阑尾点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白细胞总数118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诊查见右少腹疼痛颇剧,拒按,畏寒发热,大便不畅,脉弦滑,苔薄腻,舌边有紫暗 辩证:邪毒内结,溃而成脓,肠痈之疾 治法:当以大黄牡丹汤泻之 处方:生大黄4.5g(后下)、丹皮9g、赤芍9g、桃仁12g、甘草3g、败酱草18g、红藤12g、地丁9g、忍冬藤12g 二诊:服药一剂,大便不畅,寒热以退,腹痛亦减。原方药再服三剂,诸症消失,白细胞检查亦恢复正常 病案三 周某,男,35岁。主诉:病者患咳嗽有年,时作时止,近届秋凉,因起居不慎,外感风寒,咳嗽大发。曾去某西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服止咳药一周,效不显转求中医。证见气喘咳嗽,痰多而稠,难以咯出,心烦,口渴欲饮,苔薄白微黄,六脉浮数。 辩证:病系外感咳嗽,初因凉风外袭,现已伏热内蒸,寒邪包热,壅阻肺经,故喘而咳嗽,虽外无大热而里热甚炽 诊断:气喘(风寒袭肺,寒郁化热) 治法:外散寒邪,内清郁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24g、甘草3g、竹茹3g、化橘红6g、川贝母6g(分三次吞服)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病案四 王某,男,3岁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伤寒论》综合测试题(一)

一、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郁冒 2、胸胁苦满 3、除中 4、并病 5、霍乱 6、中风 7、热色 8、纯阴结 9、四逆辈 10、蛔厥 二、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太阳病,发热,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_______________,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_______________者,麻黄汤主之。 3、伤寒,医下之,_______________,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_______________,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_______________,微呕, _______________,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6、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_______________,心下痛,_______________,大陷胸汤主之。 7、阳明病,谵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承气汤主之。 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_______________,当温之,宜服_______________。 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猪苓汤主之。 10、伤寒解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叶石膏汤主之。 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10分) 1、黄连汤证的主要证候是;饥不能食,食谷欲吐。 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炙甘草二两。 3、太阳病“发热”的机理是:阳热亢盛 4、“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当用:小承气汤主之。 5、吴茱萸汤证论中凡三见,其共同病机是:脾虚肠寒 四、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诸证中,哪项是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 A、发热 B、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C、无汗,烦躁 D、恶寒 E、脉浮紧 2、太阳病的主要病机是: A、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B、风邪外袭,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病例诊断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答: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很可能是与新生儿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医护人员或新生儿的亲属带菌引起。鼠伤寒沙门菌对成人致病力不强,多引起消化道感染;但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以鼠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因其最可能是经消化道造成新生儿感染的,所以可能是新生儿饮用水或奶具或食用奶被污染。 3.—63岁老年男性,以发热、心慌、胸闷为主诉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以往曾确诊高血压、冠心病。10天前曾拔牙以便装义齿。3天前开始发热,自服抗生素无效。近两天来心慌、胸闷、气急。心脏听诊有杂音。临床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该病的细菌感染途径与感染源有何特点? 答:本例属内源性感染。最可能的致病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是寄居于口腔和喉部的常见的正常菌群。但因拨牙时出现伤口,该菌可经伤口进入血液.对心脏原已有损伤者来说,血液中的细菌易于粘附、沉积于有损伤的心瓣膜,心内膜生长繁殖,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三.2月初,一5岁患儿高热2天,皮肤上出现瘀斑,有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刺激征。血白细胞11×109/L,中性88%。请分析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答:患儿的特点是高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且血液白细胞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根据这些特点,再加上季节因素(2月初),考虑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可能为脑膜炎球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直接涂片镜检,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也可取皮肤瘀斑渗出液印片镜检,阳性率较高,同时应取脑脊液及血液作细菌分离培养,也可用其他快速诊断方法,如检测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病原学诊断。 三.一病人高热10天,有纳差、腹部不适、全身酸痛的前驱症状。腹部有压痛,肝脾肿大。肥达试验:H l:40,O 1:160,HA 1:20,HB(一)。如何明确诊断? 答:病人的特点是持续高热,肝脾肿大,肥达试验伤寒杆菌O凝集价升高。根据以上特点,病人可能患有肠热症,可能的病原体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为明确诊断,可取血、骨髓、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重复取血清做肥达试验.如细菌培养阳性,肥达试验H抗体、O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以上时,则可明确诊断。 2. 一病人呕吐、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不发热。血白细胞正常,脱水征明显,血压偏低,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怎样明确诊断?如何防止该病的传染蔓延? 答:病人的症状特点是不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粪便为米泔水样,有脱水和休克倾向。根

广中医伤寒论病案分析题目汇总

三、病案分析。(1-6题是老师所说重点) ※1、邓某,男,47岁,农民。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2、李某,女,63岁。反复发作眩晕,伴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3 、男,67岁,素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受凉即发。因3天前淋雨后恶寒发热,咳嗽,咯痰,心悸,胸闷,张口呼吸。某医用小青龙汤后,汗大出,现热已退,头昏眩不能站立,四肢清冷,心悸胸闷,静卧则稍舒,动则眩晕加剧,小便不利,大便平。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紧。 (清写出理、法、方、药) ※4、张某,男,65岁。患咳喘十余年, 每年冬发夏愈。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5、张某,男,19岁。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6、患者陈某,男,48岁。昨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浮,重按无力。 (要求写出理、法、方、药) 7、仲某,女,4岁。因饮食失调而腹泻月余,大便挟有未消化物,服中西药并输液无效,患儿面色隐隐泛红,发热体温38.5℃,精神疲乏,睡卧露睛,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弹性较差,口渴不多饮,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脉沉微。 *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8、陈某,男,12岁。母代诉:患儿浮肿 十余天,先由头面开始,继而一身尽肿,小便量少,色黄,大便稀、少,食欲不振,身有微热,脉濡,舌苔白,体温38.4℃。尿检:蛋白++,管型+,红血球+++,脓细胞+。诊断为急性肾炎。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9、王某,女,36岁,农民。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

伤寒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值计“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病例分析: 一、症状: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褪色(常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 二、血常规: WBC:3000/mm3,中性占56%, 淋巴占38%,单核占6%, 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EC值计“0” 三、肥达反应:第一次肥达反应; 第二次肥达反应。 四、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40~41℃为时1~2周以上),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五、诊断: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诊断学综合病例分析题

病例分析题 病例 1: 患者男性, 60岁,于2004年 5月 12日入院。患者于 20年前开使出现受凉感冒后咳嗽、咳痰,服药后症状减轻,以后每到冬季易发作, 10 年前出现气喘,劳动力日渐下降, 5 年前出现下肢浮肿,服利尿剂后水肿可减轻, 1 周前受凉后上述症状加重,气喘不能平卧,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以慢支急发收入院。 1.精确概括主诉(不超过 20 个字)。 2.咳嗽的性质是什么他描述的完整吗应该补充哪些 3.对患者的气喘你应该如何理解 4.他的浮肿应该属于哪种类型 5.他是否存在心源性呼吸困难你如何从问诊中进一步深入了解 . 病例 2: 患者男性, 28岁,于1992年 7月 5日急诊入院。患者于 7月4日感上腹不适,烧灼感,以后出现恶心,吐出暗红色血液约1500ml,出现头晕、出汗、乏力。病前曾有饮酒史。 1.概括主诉 2.现病史中还有哪些不足 3.你判断患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说明系统、大概部位) 4.患者为什么出现头晕、出汗,可能还会出现什么 5.既往史中应注意到什么 病例 3 患者XXX,男性,36岁,未婚,干部,湖南长沙人。因食欲下降、乏力5天,皮肤 巩膜黄染 1 天入院。患者 5 天前因受凉而出现食欲下降,全身乏力。感畏寒,无发热、腹痛等不适。今日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浓茶样,腹泻 3 次,稀水样便而就诊,既往有乙肝 标志物 HBsAg(+) , HBeAg(+) , HBcAg(+) , 否认”肺结核、痢疾、伤寒”等病史。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中度黄染,未见蜘蛛痣及肝掌,腹平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化验: WBCX 109/L, N 0.75 L TB L CB L 问: 1、该患者最可能是那种类型黄疸 2、为确定诊断,你认为还需要作什么化验与检查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病例 4 患者,女性, 45岁。于 2007年 4月24日入院。患者于 2007年3月24日开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上腹痛。 2007年4月20日出现左上腹疼痛加剧,并呕吐大量咖啡样物伴柏油样便,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习题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

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试卷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核分人 题分10 10 10 20 30 10 10 100 得分 得分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 1.胃中干 2.须臾 3.劳复 4.口中和 5.协热而利 6.日晡所 7.心下支结 8.脾约 9.并病 10.坏病 得分阅卷人 二、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10分) 1. 太阳之为病,,。(1) 2.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3. 太阳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4.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 6)

5. 太阳病不解,,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6. 伤寒,,,炙甘草汤主之。(177) 7.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身无汗,剂颈而还,, 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8. 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 9. 少阴之为病,,。(281) 10. 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 得分阅卷人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的打“√”,错误的则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大青龙汤证主证俱备,无论脉浮紧或浮缓,均可用大青龙汤治疗。() 2. 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虽相同,但其功效却不相同。() 4. 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先煎附子后纳三黄共煎而后取汁服之。() 5.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组成。() 6. 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病证。() 7. 四逆散证的四肢厥冷是由肾阳虚衰所致的。() 8. 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0.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得分阅卷人 四、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 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 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 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 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2. 附子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应有:() A.身痛 B.恶寒无汗 C.恶寒汗出 D.下利 E.厥逆 3.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 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 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 C.先解表,后温其里 D.先温里,后解其表 E.解表温里,表里双解 4. 桃核承气汤的治法是:() A.清热化瘀,通下里实 B.清热活血,分消湿热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 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不一 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刘渡舟治验) 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郝万山治验) 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 因大渴后饮冷而致。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 授治验) 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 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 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 颈椎病效果明显。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郝万 山) 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 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任应 秋) 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刘渡舟治验) 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秋 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 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证类本 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 死”。《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 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细辛含黄樟醚,是 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 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 斤为钧,四钧为石”。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 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1合=20毫升,1升=200 毫升,1斗=2000毫升。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1寸=2.3厘米,1尺=23厘米。晋时,6铢=1分,4分=两。麻黄 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 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 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 克。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 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 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 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 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郝万山)

伤寒论考试题:病案分析

1、分析病案(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60岁,近感头痛,发热,全身紧感时恶寒,咳,喘,咳吐白稀泡沫痰,量多,胃脘部痞满,有时恶心欲呕,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浮紧数。 2、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王某某,女,3岁,6月12日,下午3点就诊,家长诉代,因天气炎热,夜晚纳凉过度,晨起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自诊受凉感冒,服中成药,午后病儿热度增高,T38.5℃,咳嗽,喘促,鼻翼煽动,两脉可闻及干性罗音,口唇青紫,口渴,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3、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张某,男,25岁。7月15日就诊。患者2小时前突发腹疼,急迫欲便,便后肛门重坠不爽。痢下鲜紫脓血,渴甚,头痛烦躁。查体温:39.3℃,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大便常规检查:红细胞(+++)、脓细胞(+++)。 4、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及煎服法,10分) 胡某,女,62岁。素患神经衰弱,心烦失眠,头晕耳鸣,心悸不安,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此次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现咳嗽,鼻流清涕等症消失,要求改善睡眠。诊见:舌红,脉细数。 5、病案分析(要求对主症进行分析,写出病机,治则,方药,10分) 刘某,女,15岁。4月6日就诊。发热3日,近两日出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诊见:目睛黄染,舌苔黄腻,脉弦数。体温39.2℃,查血示:肝功异常。 1.李某某,男,43岁。 主诉:呕吐腹泻1天。 现病史:昨日,在路边小摊处食海红及蛤蜊,并饮凉啤酒,服后即觉腹中不适,加之住处潮湿阴冷,于凌晨2时许,突然腹中绞痛,下利,泻下之物清稀似污水,伴呕吐,至4点,呕吐7次,泻下10余次,急来门诊治疗。现腹痛隐隐,便意频繁,仍下利,但泻下物不多,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水,小便少。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浮数。体温37.2℃。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2.蔡某某,男,39岁,工人。 主诉:腹泻1年余。 现病史:一年前,因受凉后,腹泻3天,经服抗菌素后好转,但经常大便溏泻,日下4—6次,完谷不化,伴肠鸣漉漉,食欲不振,精神困乏,腹中微胀,每遇受凉后加重,曾经中西医诊治而少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习题——太阳病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 A.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 D.林亿 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 A.循经传 B.表里传 C.直中 D.并病 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 A.直中 B.并病 C.表里传 D.两感 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 A.113首 B.112首 C.111首D.397首 E.245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 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 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 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X型题 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 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 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 A.《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汤液经》 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医学寄生虫典型病例分析

医学寄生虫病例分析(典型) (一) 男性患者,34岁,公司员工。2周前结束东南亚等国旅行,归国后即出现腹痛、腹泻,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加剧;继而出现恶心、呕吐、胀气、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症状人院。 体格检查:体温38. 5℃,肝脾正常,心肺正常。 血液检查:血细胞比容0.45,红细胞4. 5×1012 /L,白细胞7.1×109/L。 粪便检查:粘液血便,有腥臭味;生理盐水涂片可见变形运动的虫体,在其食物泡见红细胞。 请问: 1.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为(单选题)A.经口感染 B.病毒 C.结肠阿米巴 D.溶组织阿米巴 E.棘阿米巴 2.该患者感染原虫的感染阶段是(单选题) A.滋养体 B.单核包囊 C.双核包囊 D.四核包囊 E.组织滋养体 3.患者感染途径是什么(单选题) A.细菌 B.经皮肤感染 C.经媒介节肢动物感染 D.经吸入感染 E.经直接接触感染 4.怎样预防该病的感染(单选题) A.注意饮水卫生

B.注意饮食卫生 C.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管理 D.防止蝇和嶂螂污染食物 E.以上全对 5.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什么(单选题) A.阿苯达唑C.甲硝唑 B.甲苯达唑D.吡喹酮 E.青篙素 (二) 患者,女,18岁,市某农场挤奶工人。 主诉腹痛、腹泻1周。病人自幼喜饮生水和生奶。近半年来出现腹痛、腹泻、水样便、量大、恶臭味、无脓血,并伴有发烧、头痛,经服抗生素后缓解,近来又出现症状。 病原学检查发现粪便中有梨形虫体,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借助鞭毛运动活泼。 问题: 1.根据上述病史应诊断哪种寄生虫病(单选题) A.阿米巴痢疾 B.蓝氏贾第虫病 C.人毛滴虫病 D.脆弱双核阿米巴病 E.口腔毛滴虫病 2.该病人病原学检查可选用(单选题) A.取急性期粪便涂片查滋养体 B.乙状结肠镜活检 C.取粪便作毛蝴孵育法 D.取粪便作钩蝴孵育法 E.饱和盐水浮聚法查包囊 3.除了发现病原体之外,哪些病史有助于诊断?(多选题) A.发热、腹泻、腹痛E.硫酸镁 B.水样便,恶臭味、无脓血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分享到一、六味地黄丸 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六味地黄丸的古代应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 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参茸膏 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参茸膏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

中医病案

中医门诊病历病案范文 2010-04-11 23:13:03| 分类:文秘范文|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陈××男,14岁,平素虽非特别强健但很少生病。 发病情形某日放牧田亩,突然发热恶寒、呕吐、头痛欲裂,项背强急、身体疼痛。经小儿科治疗2~3日,症状反剧,乃转内科,二日内昏厥数次,以至大渴引饮、谵言妄语、宣告为结核性脑膜炎 脉象及症候患者意识已经浑浊、唯以双手捧额呻吟、两目紧闭、发热已过40度以上。脉浮紧、无汗、体疼、项背直、腹痛拒按而未至坚满、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口苦大渴、大便秘结、尿利减少而如血(以上为其母口 述) 用药葛根加半夏汤合白虎汤。 结果是夜呕吐止,口渴稍减,热退至38.5度 翌日向晓复发轻度呕吐一次,原方再服。午后热退至36.8度,口渴、呕吐尽除,唯大便仍不通。双目仍紧闭, 呻吟不已。 是夜转用大柴胡汤合桃仁承气汤去芒硝,犹未服药,复起痉挛而陷入昏睡状态,据云当时夜深请不到医生,延 至甦醒乃服此方,少停大便畅通,病去大半。" 第三日原方,渐复常态。 第四~六日仍用原方唯渐次减少大黄,第七日体温恢复正常,而痛已尽去。 第八日因微渴、尿利减少,转用猪苓汤。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炙甘草、芍药、大枣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大枣 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郑××,7岁,其父在市内业蔬菜,素患下肢关节炎。患儿虽非绝对强健,平素无病。 发病情形某日突发高热至40度左右,头痛如劈、项背强硬、呕吐不止、且时发痉挛。急延西医,断为真性脑炎。经抽脊髓,注射服药,病势愈剧,五天后限入昏睡状态,医师宣告绝望。) 脉象及症候患儿除项背强直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觉,颜面苍白,略见浮肿,双目紧闭,呼吸微弱。腹部陷没,自汗不息,虽经反覆推动唯稍舒倦眼,旋即紧闭,如此状态,问诊已无可能。 用药真武汤。 结果是夜二剂频频饮之,夜半二剂都尽,睡梦中患儿自行下床解大便矣。 第二日仍头痛微渴,肢节疼痛。少停进稀粥,精神颇佳 第二日仍用前方二剂,头痛口渴肢节疼痛尽除,与平时无异。 续服前方共三昼夜六服。后转用小柴胡汤三帖,诸病尽愈。 备注真武汤为少阴病汎用的处方,能振起极度沉衰的新陈代谢,堪称中医的强心剂。 真武汤:茯苓 2.0 朮 1.5 白芍 1.5 附子 1.0 生姜 1.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王××,30岁发病情形肝病经某医师误治而以下剂泻之,是夜陷于「但欲寐」,即卷卧不欲起,全身显得疲倦脱 力,头脑蒙矓,意识浑浊。 脉象及症候患儿除项背强直外,全身厥冷,失去知觉,颜面苍白,略见浮肿,双目紧闭,呼吸微弱。腹部陷没,自汗不息,虽经反覆推动唯稍舒倦眼,旋即紧闭,如此状态,问诊已无可能。 用药真武汤。 结果一帖见效,隔日往诊,见其自起进稀粥矣。 多发性腹痛年龄性别男,45岁。本务农,后弃农就工,体质弱健。 发病情形自四五年前屡发腹痛,各西医诊为胃炎,然百方治疗均不能根治。: 脉象及症候胃痛时流动于脐的上下周围。此外则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大便艰涩、小便不利、脉 沉弦、舌无苔。 用药黄连汤加大黄白朮二剂。 结果全治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 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