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节醛

第2节醛

第2节醛
第2节醛

第二节醛

一、醛

1.定义:从结构上看,由烃基(或氢原子)跟醛基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醛。

一元醛、二元醛、多元醛

2.分类

饱和醛、不饱和醛

脂肪醛、芳香醛

3.饱和一元脂肪醛CnH2nO(n≥1)

或CnH2n+1CHO(n≥0)

4.同分异构现象

(1)碳链异构;

(2) 与互为官能团异构。

5、醛的命名

由于CHO总在碳链的一端,因此不须标出醛基的位置,醛基中的碳原子定为1号碳:

含—CHO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

离—CHO最近端开始编号

6.常见的醛

甲醛(蚁醛):HCHO

又叫蚁醛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唯一的含氧衍生物气体),易溶于水。

它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具有杀菌、防腐性能。

用途广泛,是重要的有机合成材料,能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

二、乙醛

1、乙醛分子组成和结构:

2、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常温下为: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20.8℃易挥发,能与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

3、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2)乙醛的氧化反应

①燃烧

②催化氧化

③被弱氧化剂氧化

银镜反应

配制银氨溶液:AgNO3 + 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实验注意事项:

(1)试管内壁应洁净如有油污,得不到光亮的银镜而是黑色沉淀

(2)滴加顺序不能颠倒,氨水不能过量,否则,最后得到的不是银氨溶液。

(3)须用新制的银氨溶液;(现用现配)

(4)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

(5)加热时不能振荡试管和摇动试管;

(6)做完实验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7)关系式:-CHO——2Ag

与新制Cu(OH)2的反应

配制Cu(OH)2悬浊液:Cu2++2OH-= Cu(OH)2↓

均可鉴定-CHO的存在。均需新配制的溶液。均在碱性环境中进行。

④被强氧化剂氧化

被强氧化剂酸性KMnO4溶液、酸性K2Cr2O7、Br2水氧化

CH3CHO + Br2+H2O→CH3COOH+ 2HBr

HCHO + 4Ag(NH3)2OH →(NH4)2CO3 + 4Ag↓+2H2O + 6NH3

HCHO + 4Cu(OH)2 →CO2+2Cu2O↓+5H2O

4、乙醛的工业制法

(1)乙醇氧化法:

2)乙炔水化法:

(3)乙烯氧化法:

科学视野

丙酮

丙酮是最简单的酮类化合物,在常温下,丙酮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易挥发,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能与水、乙醇等混溶,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丙酮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氧化,可催化加氢成醇。

写出甲酸相应的反应

HCOOH+2Ag(NH3)2OH →(NH4)2CO3+2Ag↓+2NH3+H2O

HCOOH+2Cu(OH)2 →CO2↑+Cu2O↓+3H2O

讨论】请用一种试剂鉴别下面四种有机物?

1、乙醇、乙醛、乙酸、甲酸

2、某醛的结构简式为(CH3)2C=CHCH2CH2CHO。

(1)检验分子中醛基的方法是

(2)检验分子中碳碳双键的方法是

(3)实验操作中,哪一个官能团应先检验?为什么?

由于Br2也能氧化—CHO,所以必须先用银氨溶液氧化醛基,又因为氧化后溶液为碱性,所以应先酸化后在加溴水检验碳碳双键。

第二节 醛(知识回顾+例题)

第二节 醛 [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物质 具有的官能团名称是醛基、羰基、羟基、羧基、碳 碳双键。 2.(1)乙醇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2CH 3CH 2OH +O 2――→催化剂 △2CH 3CHO +2H 2O 。 (2)乙二醇催化氧化的方程式为 (3)上述两个反应有机产物中的官能团是—CHO ,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称为醛,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 2n +1CHO 或C n H 2n O 。 探究点一 乙醛的性质 1.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易燃烧,能跟水、乙醇等互溶。 2.按表中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并填表:

(1)2化学方程式: △AgNO 3+NH 3·H 2O===AgOH↓+NH 4NO 3, AgOH +2NH 3·H 2O===Ag(NH 3)2OH +2H 2O , CH 3CHO +2Ag(NH 3)2OH――→△ CH 3COONH 4+2Ag↓+3NH 3+H 2O 。 △CuSO 4+2NaOH===Cu(OH)2↓+Na 2SO 4, 2Cu(OH)2+CH 3CHO +NaOH――→△CH 3COONa +Cu 2O↓+3H 2O 。 (2)乙醛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下,也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方程式为 3.乙醛中的 和烯烃中的性质类似,也能与H 2发生加成反应,方程式 为CH 3CHO +H 2――→催化剂 △CH 3CH 2OH 。 [归纳总结] (1)醛的化学性质与乙醛类似:能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羧酸;能与H 2发生加成反应,被还原为醇。 (2)检验醛基的方法:△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第二节 醛(教师版)

第二节醛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 3.掌握醛基的检验方法。 4.了解醛的分类和命名。 5.理解饱和一元醛的一般通性和同分异构现象。 二、教学过程 一、乙醛 1.结构 (1)乙醛的分子式为C2H4O,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CH3CHO。 (2)饱和一元醛的通式是C n H2n O(n≥1),其官能团是—CHO。 2.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的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沸点20.8 ℃,易挥发。溶解性是能与水、乙醇、乙醚等互溶。 3.化学性质 乙醛的官能团是醛基(—CHO),醛基较活泼,乙醛的化学性质由醛基决定。 (1)加成反应 写出乙醛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机理是:乙醇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催化氧化成乙醛,实质是脱去两个氢原子,我们称之为氧化反应,而乙醛与氢气加成是乙醇催化氧化的相反的过程,即还原反应。 (2)氧化反应 ①银镜反应: 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少量的氨水,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滴加氨水至沉淀刚好消失,实验现象为溶液变澄清,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g++NH3·H2O===AgOH↓+NH4+,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再向其中滴入几滴乙醛溶液放在水浴中,实验现象为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的银,反应的方程式是: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据此反应,可应用于检验醛基。产物记忆要点:一水二银三氨,再加一摩羧酸铵。 ②乙醛与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入CuSO4溶液,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实验中保证碱是过量的,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加入几滴乙醛,加热至沸腾,实验现象为产生砖红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HO+2Cu(OH)2 CH3COOH+Cu2O↓+2H2O,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第二节 醛

第二节 醛 醛类:含“”官能团 1.与氢气加成——加氢还原:碳氧双键的一个价键断开,两端加氢; 反应条件:催化剂、加热 2.氧化反应——加氧氧化 (1)催化氧化: 反应条件:催化剂、加热 (2)银镜反应:(反应条件:水浴加热) 可用银氨溶液来检验醛基; (3)与Cu(OH)2反应(反应条件:加热) 可用Cu(OH)2来检验醛基; 【针对训练三】 1.不洁净玻璃仪器洗涤方法正确的是 ( ) A.做银镜反应后的试管用氨水洗涤 B.做碘升华实验后的烧杯用酒精洗涤 C.盛装苯酚后的试管用盐酸洗涤 D.实验室用KClO 3制取O2后的试管用稀HCl 洗涤 2.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 .它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能发生银镜反应 C .与乙醛互为同系物 D .被催化加氢的最后产物是C 10H 22O 3.今有相对分子质量为58的几种有机物,试写出符合条件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1)若该有机物为烃,则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 。 (2)若该有机物是一种饱和一元醛,则其结构简式为: 。 (3)若该有机物1mol 能与足量银氨溶液作用可析出4molAg ,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 。 (4)若该有机物能与金属钠反应,又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该有机可能是: 。(注羟基连在双键上的有机物极不稳定) R —C —H +2Cu(OH)2 △ O ‖ R —C —O —H +Cu 2O +2H 2O ‖ O R —C —H +2Ag(NH 3)2OH △ O ‖ R —C —ONH 4+2Ag ↓+3NH 3+H 2O ‖ O 催化剂 △ 2R —C —H +O 2 O ‖ 2R —C —O —H ‖ O R —C —H +H 2 O ‖ R —C —O —H ︳ ︳ H H 催化剂 △ —C —H O ‖

(人教版选修)第三章第二节醛

第二节醛 一、检验醛基地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银镜反应 醛具有较强地还原性,能被新制地银氨溶液氧化为羧酸,同时,Ag(NH3>2OH被还原为Ag,若控制好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光亮地银镜(否则,将析出呈黑色地银颗粒>. 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必须洁净. (2>配制银氨溶液是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直到生成地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滴加顺序不能颠倒,氨水不能过量,否则,最后得到地不是银氨溶液. (3>实验条件是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煮沸. (4>加热时不可振荡或摇动试管. (5>长期放置地乙醛溶液易发生自身聚合反应而生成三聚乙醛,也有可能使银镜反应实验失败. (6>必须用新配制地银氨溶液,因久置地银氨溶液会产生Ag3N,易爆炸. 2.与新制Cu(OH>2悬浊液地反应 醛基能将新制地Cu(OH>2还原为红色地Cu2O沉淀,这是检验醛基地另一种方法.该实验注意以下几点: (1>所用Cu(OH>2必须是新制地,在制备Cu(OH>2时,应向NaOH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铜,NaOH溶液必须明显过量. (2>加热时须将混合溶液加热至沸腾,才有明显地红色沉淀产生. (3>加热煮沸时间不能过久,否则将出现黑色沉淀,原因是Cu(OH>2受热分解为CuO. 特别提醒做完银镜反应地试管,因为银附着致密,用试管刷刷不去,并且银又不溶于一般地试剂,所以只能用稀硝酸浸泡后清洗. 注“√”代表能,“×”代表不能.

特别提醒直馏汽油、苯、CCl4、己烷等分别与溴水混合,则能通过萃取作用使溴水中地溴进入非极性有机溶剂而被萃取,使溴水褪色,但属于物理变化. 三、醛地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Cu(OH>2悬浊液地反应常用于定量计算,其有关量地关系有哪些? 1.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时,量地关系如下: 1 mo l~ 2 mol Ag 1 mol~1 mol Cu2O 2.甲醛发生氧化反应时,可理解为:错误!错误! 所以,甲醛分子中相当于有2个—CHO,当与足量地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作用时,可存在如下量地关系: 1 mol HCHO~4 mol Ag 1 mol HCHO~4 mol Cu(OH>2~ 2 mol Cu2O 特别提醒利用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地反应中地定量关系,可以确定物质中醛基地数目,同时要注意甲醛最终地氧化产物为H2CO3. 四、有机化学反应中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如何规定地? 1.氧化反应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地反应.如:2CH3CHO+O2错误!2CH3COOH 2.还原反应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地反应.如:CH3CHO+H2错误!CH3CH2OH 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有: <1)氧化反应:①所有地有机物地燃烧均为氧化反应.烃地催化氧化<加氧,生成醛或酮)、臭氧氧化分解、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③炔烃、苯地同系物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如—CH3—COOH,去2个氢,加2个氧).④醛→醛→羧酸.⑤—NH2中地N元素显-3价,也易被氧化. 具有还原性地基团主要有:—C≡C—、—OH(醇、酚等>、—CHO、—NH2等. 常见地氧化剂有O2、O3、酸性KMnO4溶液、溴水、银氨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等. (2>还原反应:①烯烃、炔烃等所有含碳碳不饱和键地物质地催化加氢.②醛、酮地催化加氢.③硝基苯还原为苯胺(—NO2―→—NH2,去2个氧、加2个氢>.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地理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第二册讲义+测试: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的意义 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01城镇地区集聚和□02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 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 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03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04相互促进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05社会繁荣、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6城镇化进程。 (2)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1.判断正误。 (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 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 答案 A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 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

1.判断正误。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 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 答案 C 解析美国为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

第二节 醛教案

第二节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醛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理论分析价键极性和不饱和性与性质的关系;验证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学会价键极性和不饱和性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介绍醛与 生产生活 的联系 PPT展示图片倾听初步认识醛与 生产生活的联 系 环节二: 根据结构 预测性质 给出分子式C2H4O和氢谱图,预测断 键部位和反应类型等; 根据学生的预测情况组织交流 写结构、预 测性质 讨论与交流 氢谱的应用 从反应本质断 键成键认识性 质, 环节三: 验证预测 1:醛基中 C-H发生 的氧化反 应 1、展示工业制羧酸 2、分析氧化剂: KMnO4、 Ag(NH3)2OH、 Cu(OH)2反应时可能的现象 3、分析反应完成方程式书写 1、分析断键 部位 2、预测现象 3、动手实验 4、完成方程 式 1、体会C-H 断键 2、已学氧化还 原知识应用, 融汇氧化还原 反应在有机物 无机物中的体 现 3、合作体验预 测结果体会成 功感 验证预测 2:醛基中 C=O发生 的加成反 应 结合学生预测C=O的反应类型和试 剂写出乙醛与H2和HCN的加成反应 方程式 问题1:与H2的加成反应为什么也称 为还原反应?总结有机中氧化还原反 应 问题2:与HCN加成反应的产物量不 同为什么?分析键的极性对反应的影 响 1、写方程 式 2、分析 HCN加 成后的 产物 进一步体会加 成反应中键的 极性对反应的 影响 环节四: 醛类性质 PPT展示甲醛性质,以及醛在有机合 成中的作用 倾听学有所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课标要求]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的条件。 3.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1.概念 2.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 、H 2SO 4、HNO 3、H 2CO 3等 ②碱:KOH 、NaOH 、NH 3·H 2O 、Mg(OH)2、Al(OH)3等。 ③盐:KCl 、Na 2SO 4、Mg(NO 3)2等。 ④水。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Na 2O 、CaO 等。 (2)常见的非电解质 ①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 2、SO 2、SO 3、P 2O 5等。 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 3。 ③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 4等。 [特别提醒]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金属、石墨、盐酸等。 (2)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O 2、SO 2、SO 3、NH 3等是非电解质。 (3)CaO 是电解质,它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是由于CaO 与水反应生成Ca(OH)2的原因。 1.将下列电解质、非电解质与相应物质连接起来。 (1)电解质 (2)非电解质 1.酸、碱、盐和水是电解质,SO 2、CO 2、NH 3、酒精、蔗糖等是非电解质。 2.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是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 3.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高,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 4.水溶液中的两个电离方程式: NaHCO 3===Na ++HCO -3;NaHSO 4===Na ++H ++SO 2-4。 电解质 A.HNO 3 B.Ba (OH )2 C.SO 2 D.葡萄糖 E.K 2CO 3

第二节 醛

第二节醛 教学目标: 1.认识醛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根据醛的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醛的加成、氧化反应。 教学重点: 醛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醛的加成、氧化反应。 探究建议: ①实验:醛基的检验。 ②调查与讨论:甲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健康的危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乙醇的性质,同学们想一下乙醇催化氧化的产物是什么?(乙醛),醛是重要的一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如甲醛、乙醛等也是。引发室内污染的罪魁祸首。今天我们学习… [板书]第二节醛 [设问]:乙醛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具体地来认识一下。 [板书]一、乙醛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展示]乙醛分子的结构模型 [讲述]分析—CHO的结构。由于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碳原子,使得 C=O双键的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C—H键电子云向碳原子偏移,C=O双键是不 饱和的极性键,C—H键是极性键。因此,在化学反应中,C=O双键和C—H键都

可能断键。乙醛分子中的醛基对乙醛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 [板书] 分子式:,结构式(注意键的类型): 结构简式:。乙醛的官能团为(称为:)。 [板书]二、乙醛的物理性质 [讲解]观察试剂瓶内的乙醛,用“招气入鼻”的方法闻乙醛的气味。 [提问]乙醛有哪些物理性质? 生: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演示]乙醛跟水、氯仿互溶的投影实验 师:根据投影实验的现象,乙醛还有哪些物理性质? 生:乙醛能跟水、氯仿等互溶。 [板书]乙醛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是20.8℃,易挥发、易燃烧、能跟水、乙醇、乙醚、氯仿等互溶。 [练习]1、根据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填空: [思考]醛的通式为,官能团是。具有这种通式的是否一 定是醛?写出C 3H 6 O可能的同分异构体。 [板书]三、乙醛的化学性质 [讲述]烯烃和醛都有不饱和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这是两者的共性。

高中化学 第三章第二节 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第二节醛 1.下列物质不属于醛类的是( ) A. B. C.CH2CHCHO D.CH3—CH2—CHO 答案 B 解析根据醛的概念可判断不属于醛类。 2.下列关于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醛都由烃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乙醛和丙醛互为同系物 D.甲醛、乙醛、丙醛通常情况下都是液体 答案 C 解析甲醛是氢原子连接醛基,故A错误;醛的官能团是—CHO,原子顺序不可颠倒;乙醛和丙醛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二者互为同系物,C正确;甲醛在通常情况下是气体。 (1)醛、酮的分子结构与组成 ①醛 分子中,羰基碳原子分别与氢原子和烃基(或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叫醛,简写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②酮 分子中与羰基碳原子相连的两个基团均为烃基且二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简写为 CORR′,饱和一元酮的通式为C n H 2n O 。 (2)醛类的同分异构体(以饱和一元醛为例) ①碳链异构:由于醛基只能连在碳链的末端,所以烃基的碳链异构有几种,醛的同分异构体就有几种。 ②官能团异构(类别异构):含碳原子数相同的醛、酮、烯醇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 3H 6O ,属于醛的有CH 3CH 2CHO ;属于酮的有;属于烯醇的有CH 2===CH —CH 2OH 。 3.已知丁基有4种,不必试写立即可判断化学式为C 5H 10O 的醛有(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答案 B 解析 一元醛的结构通式可表示为。化学式为C 5H 10O 的醛是由丁基与醛基结合而成的。已知丁基有4种,则化学式为C 5H 10O 的醛也有4种。 4.下列四个反应中,与其他三个反应类型不同的是( ) A.CH 3CHO +2Cu(OH)2――→△CH 3COOH +Cu 2O↓+2H 2O B.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CH 3COONH 4+2Ag↓+3NH 3+H 2O C.CH 3CHO +H 2――→催化剂△ CH 3CH 2OH D.CH 3CHO +CuO ――→△CH 3COOH +Cu 答案 C 解析 A 、B 、D 均为氧化反应,C 为还原反应。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本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能力方面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

人教版选修5 第三章第二节 醛 作业 (2)

第二节醛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醛基的物质一定是醛 B.含醛基的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但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C.醛类物质常温常压下都为液体或固体 D.醛与H2发生的加成反应也是还原反应 答案:D 2.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 A. B.HCOOH C.HCOOC2H5 D. 解析:A是醛类,含有醛基;B的结构简式为,也含有醛基;C的结构简式为,也含有醛基;D属于酮类,不含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答案:D 3.只用一种试剂便可将苯、苯酚、四氯化碳、乙醛4种无色液体进行鉴别,这种试剂是( ) ①银氨溶液②新制的Cu(OH)2③NaOH溶液④溴水 A.仅①④ B.仅②③ C.①②③④ D.仅①②④ 答案:D 4.从甜橙的芳香油中可分离得到如下结构的化合物: 下列试剂:①KMnO4酸性溶液;②H2/Ni;③银氨溶液;④新制的Cu(OH)2,能与该化合物中所有官能团都发生反应的试剂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根据所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它含有碳碳双键和醛基两种官能团,上述试剂中与

两种官能团都发生反应的是KMnO4酸性溶液和H2。 答案:A 5.下列反应中,有机物被还原的是( ) A.乙醛的银镜反应 B.乙醛制乙醇 C.乙醇制乙醛 D.乙醇制乙烯 答案:B 6.1 mol有机物与足量的氢气和新制备的氢氧化铜反应,消耗的氢气与氢氧化铜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 A.1 mol 2 mol B.3 mol 4 mol C.3 mol 2 mol D.1 mol 4 mol 解析:由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知,1mol有机物中含2mol—CHO和1mol,故需加3molH2,—CHO~2Cu(OH)2,故2mol—CHO消耗4molCu(OH)2,故选B。 答案:B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不合适的是( ) A.银镜反应采用水浴加热 B.可用KMnO4酸性溶液来除去甲烷气体中含有的CH2CH2杂质 C.在乙醛还原新制的Cu(OH)2的实验中,制Cu(OH)2时应保持NaOH过量,可直接加热 D.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逐滴滴入AgNO3溶液中,至沉淀恰好溶解 解析:B项,乙烯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后会生成CO2,会引入新的杂质。 答案:B 8.下列各化合物中,能发生酯化、还原、加成、消去四种反应的是( ) A. B. C. D.

第二节 醛 教案

第二节 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醛的结构式,主要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醛基和醛类的概念 【教学重点】乙醛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乙醛 1.乙醛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乙醛的分子式是O H C 42,结构式是,简写为CHO CH 3。 注意 对乙醛的结构简式,醛基要写为—CHO 而不能写成—COH 。 2.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为C 8.20。乙醛易挥发,易燃烧,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注意 因为乙醛易挥发,易燃烧,故在使用纯净的乙醛或高浓度的乙醛溶液时要注意防火。 3.乙醛的化学性质 从结构上乙醛可以看成是甲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由于醛基比较活 泼,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决定。例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乙醛的加成反应 乙醛分子中的碳氧双键能够发生加成反应。例如,使乙醛蒸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过热的镍催化剂,乙醛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说明:①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常把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就属于还原反应。 ②从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也属于还原反应的实例可知,还原反应的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了。 注:此处可借助flash 帮助学生理解乙醛的加成反应 (2)乙醛的氧化反应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通常把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的反应叫 氧化反应。乙醛易被氧化,如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乙醛能被空气中 的氧气氧化成乙酸: 注意 ①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制取乙酸。 ②在点燃的条件下,乙醛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乙醛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课下30分钟演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4分,共20 分) 1.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电解质,后者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NaCl 晶体、BaSO4 B .铜、二氧化硫 C .液态的醋酸、酒精 D .熔融的KN0 3、硫酸溶液 解析:A项均为电解质;B项Cu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项CH 3C00H为电 解质,酒精为非电解质; D 项前者为电解质,后者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选C 。 答案:C 2. 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 NaHC0 3===H++C032-+Na+ B. HN03===H++N03- C. NaHS0 4===H++S042-+Na+ D. Ba(0H) 2===Ba2++20H - 解析:NaHC0 3相应的酸为弱酸,其电离方程式是: NaHC0 3===Na++HC0 3-。 答案:A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B .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C ?能电离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D ?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解析:对于酸、碱、盐的定义要把握得十分准确,特别突出的关键字词,如“全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化合物才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0H —的化合物 才是碱。盐则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答案:D 4. 下列物质的导电性能最差的是( ) A .熔化的氢氧化钠B. 0.1 mol/L盐酸 C. 0.1 mol/L醋酸 D.氯化钾固体 解析:氯化钾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答案:D 5. [双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二节《醛》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5《有机化学基础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二节《醛》的教学设计 海南省琼中中学王大坤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二节:醛。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虽然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和用途,但是由于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节醇酚,对乙醇地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已经有所了解。对于学生建立“(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乙醇可以催化氧化得到乙醛,所以本节课的导入比较容易;并且通过分组探究实验学生也能比较轻松的得出乙醛的化学性质。只是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要想在这节课中掌握好难度比较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要求学生要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乙醛的结构及乙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要求学生要理解醛基的加成和醛基的氧化反应的反应机理,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4、要求学生也要了解醛类的含义和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与信制的氢氧化铜浊液反应的两个实验,是培养同学们观察实验的全面性 和操作规范的较好材料,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操作中试剂量的要求,同时通过实验来学习乙醛 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乙醛有机物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学习,增强同学们的求知欲,培养实验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醛的氧化反应

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第二章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是()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③地转偏向力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表均匀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影响它成因的是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答案:B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2~4题。 2.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D.空气受冷下沉 3.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是偏北风 4.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A.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B.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C.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解析:第2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第3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带地区多为晴朗的天气。第4题,气压带和风

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与其移动方向一致。 答案:2.B 3.C 4.C 读右图,椭圆表示地球上的气压带,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据此回 答5~6题。 5.b气压带的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6.当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时,a地所在风带及风向是() A.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B.低纬信风带东北风 C.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D.中纬西风带西北风 解析:第5题,由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可知,b应为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气压梯度力只指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由此可以确定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6题,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a应为低纬信风带,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5.B 6.A 下图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完成7~8题。 7.若上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且G地纬度较H 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G、H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G、H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8.若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正确的叙述为() A.G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G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H和风带②的成因相同 D.G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G地形成高压区,H地形成低压区,G地纬度较H地低,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