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脂质体在载药及造影中的双重应用

脂质体在载药及造影中的双重应用

脂质体在载药及造影中的双重应用
脂质体在载药及造影中的双重应用

脂质体在癌症诊疗中的载药和造影双重应用

马冬121635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9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在其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且具有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潜力,因此常被用来作为药物或各种造影剂的载体。脂质体可以以包封、膜标记、表面螯合、远端装载等方式与药物和造影剂结合,并在温度、pH、超声等的作用下进行可控的药物释放,因此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多运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进行某种药物和单个成像模式的一体化,也可以对多种成像模式进行一体化。本问对脂质体作为药物和造影剂载体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载药;造影;诊疗一体化

引言

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磷脂双层膜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个类球状、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闭囊泡。早在1947年Bernard就提出了这种存在于水性体系中的两亲分子囊泡性结构的假设,但直到1962年剑桥大学动物生理学研究所装备了电子显微镜后,Alec D. Bangham才和他的同事于1965年正式提出脂质体的概念【1】。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具有和细胞膜类似的结构,所以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体进入人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主要在肝、脾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性;如果再对其修饰上特定的配体,又可主动的靶向某些部位。这些性质使其可作为良好的药物和其他试剂的载体。

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一般是看不见的,但人们借助各种科学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形成图像,从而检视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是医学成像的目的。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医生就将其应用于医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X射线包括CT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形态学上的特征。采用放射性核素的核素成像可以了解脏器的生理功能。单光子发射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CT(PET)利用失踪动力学模型,显示了活体对注入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使许多疾病的研究和诊断大为深入。磁共振成像(MRI)从另一角度些事了人体内部状况,它的图像与体内生化过程有关;它既是功能性的又比核素成像更清晰,而且对人体损伤很小。超声成像与这些方法相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对人体基本无损,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常规的首选成像手段之一[2].在成像技术中为了得到信号或增强信号需要用到显影剂或造影剂,脂质体具有作为这些试剂载体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成像技术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急剧增加。在纳米医学领域,成像和治疗结合的趋势明显。经过改造的脂质体可以选择性的靶向肿瘤组织,并能同时携带药物和造影剂,这使得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将重点对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各类成像技术中(CT、核素成像、MRI、超声成像)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应用

癌症是人类的大敌,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还是化疗,而提高化疗效果的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几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药物的包封率、靶向性及达到选择性释放的目的。

1.1 载药脂质体的制备技术简介【3】

载药脂质体的制备涉及到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脂质体的形成,二是药物的装载。如果脂质体形成和药物装载在同一步完成,则称为被动载药制备技术。如果先形成空白脂质体,再借助特定的梯度来实现药物的装载则称为主动载药制备技术。

1.2.1 被动载药制备技术

被动载药制备技术通常只适用于那些和脂类物质(尤其是磷脂)有强烈互相作用的脂溶性或亲脂性药物,否则就会造成: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不足;当脂质体以液体形式储存时,药物会从脂质体中大量渗漏;对稀释效应特别敏感。影响脂质体体外稳定性和体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尺寸及分布、磷脂组成、胆固醇含量、层数,以及上述因素决定的荷电性,相转换温度T m以及膜的通透性、弹性、刚性等。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就是要对上述因素进行控制。鉴于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众多,有必要采取一个合理的分类手段,下面就以出发体系的不同分类归纳。

以干燥的脂膜、脂类粉末为基础的制备方法有:薄膜分散法、有机溶剂冻干法、喷雾干燥法、硫化床包衣法、单相溶液冻干法。

以乳剂为基础的方法有:反相蒸发法、二次乳化法。

以混合胶团为基础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以乙醇、磷脂、水三相混合物为基础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1.2.2 主动载药制备技术

使用主动载药技术,对药物的性质有较严格的要求。需要药物在生理pH值附近有可以离解的基团,具有合适的油水分布系数,并且和脂质体的内相缓冲液可以生成稳定程度恰当的复合物或者沉淀。其制备工艺通常包括:制备空白脂质体;通过透析、柱层析等手段创造特定的梯度;在合适的温度下,将膜内外已经形成梯度的空白脂质体和待包封的药物孵育,以完成药物的装载。最常用的梯度为pH梯度和硫酸铵梯度法。

1.2 脂质体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技术【3】

被动靶向是依赖于人体器官或组织本身的生理特征和差异而达到选择性富集的目的。由于肿瘤的快速且不受控制的生长和组织的炎症会造成血管泄漏,这种泄漏的血管的内皮细胞层之间的间隙可达到700nm,这使得脂质体能够外渗到病变组织的细胞外空间。由于肿瘤组织中淋巴系统的失效和血管与间隙之间的压

力差使得脂质体会滞留在细胞外空间。这被称为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effect),被动靶向就是运用这种效应达成的。

如果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的配体就可以靶向那些肿瘤组织中过表达的受体或肿瘤血管上高表达的标志物。这就能实现脂质体的主动靶向,主动靶向也可结合EPR-effect来达到脂质体在肿瘤部位的累积。靶向配体包括抗体、抗体片段、多肽、核酸适配体以及一些小分子如叶酸和糖类。

应该注意,无论哪种靶向技术都要面临传统脂质体在体内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的问题,所以延长脂质体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提高在体内循环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可采用不同长度的脂肪酸链、不同的饱和度、改变荷电性以及采用空间稳定剂等方法实现。最常用的就是采用聚乙二醇(PEG)来保护脂质体。各种配体也可接到PEG上来实现靶向。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示意图参见图1。

图1 脂质体体内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肿瘤组织的示意图【4】

1.3 脂质体的选择性释药技术

在脂质体的设计中,通过外力或利用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改变可使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明显改变,引起脂质体选择性的释放药物。常见的有温度敏感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声波敏感脂质体等,这些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下面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介绍。

1.3.1 通过温度控制脂质体药物释放

不同温度下磷脂膜可以有不同的相,随着温度的升高,磷脂膜从紧密排列的凝胶态转变为疏松混乱的液晶态,膜的流动性也增大。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到达选择性释放的目的。传统的温度敏感脂质体常选用相转变温度略高于人体温度的天然磷脂(如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相变温度41℃)或合成聚合物来制备,再在肿瘤部位进行热疗。最近出现了用亮氨酸拉链组装到磷脂双分子膜的脂质体装载阿霉素进行体外实验的报道[5],这种温度敏感的多肽可以在温度的调控下最大化药物释放率。其机理如图2所示。

图2脂质-多肽杂合体在受热时的反应示意图[5]

1.3.2 通过pH控制脂质体药物释放

pH 敏感脂质体是一种由不饱和的PE和脂肪酸组成的在酸性条件下主动释药的脂质体。其原理是: 脂

质体被细胞内吞后, 形成核内体。核内体为酸性, 使脂肪酸羧基质子化, 发生膜融合, 药物便释放到胞浆, 避免进入溶酶体被降解。目前为了提高抗癌药的疗效, 几种抗癌药的pH 敏感脂质体制剂已被研制。

最近有靶向线粒体且分阶段pH响应的脂质体作为抗癌药物载体的报道【6】,该脂质体是基于一种两性寡肽脂质体(HHG2C18-L), HHG2C18-L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亲水,由带有两个氨基酸基团(谷氨酸和组氨酸)和一个对pH响应性分解的基团(氨基六氢苯甲酸)组成;另一部分疏水,由两条硬脂烷烃链组成。可以在体内不同的微环境下做出相应的反应。详细过程参见图3。

图3 装载抗癌药物的HHG2C18-L在肿瘤细胞外和细胞内的分阶段pH响应并靶向线粒体过程的示意图[6]

1.3.3 通过超声控制脂质体药物释放

超声对脂质体释药的控制可通过超声的致热效应或非致热效应的方式来达成。通过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可以非侵入性的定位控制温度敏感性脂质体[7],如图4所示。通过低频率超声(LFUS)通过非致热效应来控制脂质体释放药物可以不改变药物的化学完整性或生物效力,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利用低频超声的非致热效应。

图4 温度敏感脂质体在HIFU作用下释药示意图[7]

低频超声可以使脂质体释放药物的重要原因是可以在磷脂双分子膜上形成瞬时孔隙。形成机解释制如下:当脂质体置于超声场中,在磷脂双分子膜的疏水部分会形成一个气体球形核,气核生长至穿透磷脂膜,形成一个穿孔,此时药物就可以从脂质体的水相内核释放到脂质体外的水相中;然后磷脂膜松弛并回复到初始状态[8]。如图4所示。

图5脂质体在LFUS作用下产生瞬时孔隙的示意图[8]

2 脂质体在医学成像及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在运用脂质体作为各种成像技术的显影剂载体时,一种思路是按成像原理的不同分开研究的。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如用碘化的脂质体造影剂作为CT成像在老鼠原发肺癌的诊断中的应用[9],利用脂质体作为放射性核素的载体用于SPECT和PET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已经有了综述[4],利用脂质体携带磁性纳米颗粒作为MRI 在肿瘤的诊断中的应用也有了综述[7,10],脂质体作为超声成像的造影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较多,也有过专利[11],近期在超声造影方面应用较多的是纳米微气泡,因为这种微气泡含有更大的气体内核,但实际上和脂质体也是密不可分的[12]。

由于各种成像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在诊断方面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多种成像技术同时运用,这样可以同时从不同的方面来了解患者的状况;由于很多时候体内输送药物和运送造影剂用的是类似的系统,人们也更倾向于将诊断和治疗合二为一,即将成像和载药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实时的监控。下面将结合最近的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献来介绍一下多种成像的综合运用以及诊断治疗一体化方面的进展。

2.1 造影剂与脂质体的结合

不同的显影剂或造影剂的性质各异,但与脂质体的结合方法可以归纳为四类:被动包封、膜标记、表面螯合、远端装载。这里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脂质体的示意图来说明,如图4所示。

图6 放射性脂质体制备方法示意图[4]

2.2 利用MRI引导HIFU来控制热敏性脂质体释药【7】

温度敏感性脂质体的概念前面已经介绍过,临床上的加热方式主要有水浴、光照、基于针尖的射频、导管加热等;利用高强度聚焦超声作为一种无损、定位、可控的加热方式展现出很大的应用前景。将药物和MRI造影剂同时包封于脂质体内,就可以实现载药和造影的双重功效。如图7所示。

图7脂质体同时装载阿霉素和MRI造影剂并在温度控制下释放的示意图[7]

利用MRI引导HIFU可以实现体内深部的精确靶向定位和实时温度变化定量控制,这样就可以先用MRI对肿瘤的治疗制定计划,在治疗中可以提供温度及空间的反馈,也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整个过程参见图8的循环。这样一个系统可以显著提高靶组织的药物聚集量。

图8 [7]

2.3 同时装载顺磁性、荧光、SPECT/PET造影剂的脂质体用于多模态成像【13】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和广泛使用的成像模式,能产生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然而MRI 的灵敏度不高,因此目标需要被高表达或增加对比度。相反,PET和SPECT成像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但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灵敏度有限。因此有必要结合这些成像模式来阐明脂质体从细胞水平到宏观水平的生物行为。能将载药系统和这些成像模式结合就更有意义了。这里介绍一种多功能,多模式的组装脂质体剂型,包括:含有短的n-乙二醇(n-EG)单元的脂质用于在体内包覆脂质体,连接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的脂质可以在体内螯合顺磁性离子或放射性核素,荧光标记的脂质体用于光学成像,辅助性脂质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并设计合成了三种在DOTA和磷脂酰基链间有不同长度的n-EG的脂质。在DOTA极性头上接上顺磁性的Gd3+离子,就可以使脂质体成为MRI造影剂,接上放射性离子64Cu和111In,就可以作为PET或SPECT的示踪剂。为了能延长循环时间及更好的靶向我们采用PEG2000修饰的脂质体。详细如图9所示。

图9 [13]

3 结语

脂质体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和膜通透性的可控性,作为药物的载体和造影剂的载体的研究已经开展的很多年了。多功能的脂质体结合药物的运输和体内的造影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可以同时对疾病进行监控和治疗。更进一步,这种诊疗一体化的脂质体能够在早期就优化个体病人的治疗方案,从而增加癌症病人存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JONES M 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Phospholipid Liposome Systems and Their characterization [J].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1995, 54(3): 93-128.

[2] 顾立本,万遂人,赵兴群. 医学成像原理[M]. 第一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3] 邓英杰. 脂质体技术[M].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 PETERSEN A L, Anders E. HANSEN A E, GABIZON A, et al. Liposome imaging agents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2012, 64(13): 1417-1435.

[5] AL-AHMADY Z S, AL-JAMAL W T, BOSSCHE J V, et al. Lipid–Peptide Vesicle Nanoscale Hybrids for Triggered Drug

Release by Mild Hyperthermia in Vitro and in Vivo [J]. ACS Nano, 2012, 6(10), 9335–9346.

[6] MO R, SUN Q, XUE J W, et al. Multistage pH-Responsive Liposomes for Mitochondrial-Targeted Anticancer Drug

Delivery [J]. Advanced Materials, 2012, 24(27), 3659–3665.

[7] GRULL H, LANGEREIS S. Hyperthermia-triggered drug delivery from temperature-sensitive liposomes using

MRI-guided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2, 161(2), 317–327.

[8] SCHROEDER A, KOST J, BARENHOLZ Y. Ultrasound, liposomes, and drug delivery: principles for using ultrasound

to control the release of drugs from liposomes [J]. 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Lipids, 2009, 162(1-2), 1–16.

[9]BADEA C T, ATHREYA K K, ESPINOSA G.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of Primary Lung Cancer in Mice Using a

Liposomal-Iodinated Contrast Agent [J]. POLS ONE, 2012, 7(4), e344966.

[10]TERRENO E, CASTELLI D D, CABELLA C, et al. Paramagnetic Liposomes as Innovative Contrast Agent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MR) Molecular Imaging Applications [J]. CHEMISTRY & BIODIVERSITY, 2008, 5(10), 1901-1912. [11] UNGER E C. Liposomes as contrast agent for ultrasonic imagine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 5334381

[P].Aug.2, 1994

[12] FERRARA K W, BORDEN M A, ZHANG H. Lipid-Shelled Vehicles: Engineering for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and

Drug Delivery [J]. Accounts of Chemistry Research, 2009, 42(7), 881-892.

[13] MITCHELL N, Tammy L. KALBER T L, COOPER M S, et al.Incorporation of paramagnetic, fluorescent and PET/SPECT

contrast agents into liposomes for multimodal imaging [J].Biomaterials, 2013, 34(4), 1179-1192.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脂质体透皮给药研究 摘要:经皮给药制剂是通过皮肤使药物吸收入体内发挥全身作用的新剂型,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众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达到治疗水平上的经皮和黏膜透过量。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笔者综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经皮给药的渗透促进作用机制、透皮影响因素、最近脂质 体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透皮吸收 引言:经皮给药系统指在皮肤或粘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粘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1.经皮给药系统有以下优势:保持血药浓度稳定在治疗窗范围;避免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及肝的首过效应,经皮传递比口服给药更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液;改善患者顺应性,不必频繁给药;提高安全性,如发现不良反应,可立即移去,减少口服或注射给药的危险性。脂质体是由磷脂和其他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脂质体以其低毒性、相对易制备,可避免药物的降解和可实现靶向性给药等优点,而被广泛作为药物载体使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促渗透效果。脂质体药物经皮传递中具有更好的性能2,如:①可使用的赋形剂广泛,无需使用高浓度表面活性剂;②较高载药量;③提高药物稳定性,避免药物降解或泄漏,并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④可使药物突释或缓释,药物突释可提高药物对皮肤的通透性;由于药物存在于固体基质中,也可缓释,使皮肤表面及皮肤组织中长时间保持较高药物浓度;⑤纳米粒尺寸较小,能够与角质层紧密接触,而且其较高的表面积,大大地增加药物与角质层的接触时间和面积,有利于药物经皮吸收;⑥能够在皮肤表面成膜,起到包封作用,减少表皮水分流失,有利于药物对皮肤经皮通透。固体脂质纳米粒应用于经皮给药具有较大潜力,其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在皮肤表面形成闭塞效应膜,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增加皮肤角质层流动性,提高经皮给药效率3。 1.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乙醇注入法、逆向蒸发法、乙醚注入法、pH 梯度法、散法、冻融法、超声分散法、冷冻干燥法4等。近几年又产生几种新的方法。 1.1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介质,较传统制备方法安全,且包封率较高。文震5等利用超临界CO2 技术先将膜材和药物制成脂质体混悬液,再真空干燥制备脂质体,影响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因素有压力(脂质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当温度低于323 K(磷脂相变温度)Tm 时,包封效果较差;当温度高于323 K,包封率、载药量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再继续增高就会下降]、共溶剂。测得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7.2%,平均载药量为5.9%,平均粒径448nm。 1.2 微乳法用微乳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比较高,粒径较大。用有机溶剂溶解磷脂和胆固醇后加入待包封的药物溶液,乳化得W/O 乳液;再加入大量的水中 1 2 3 4

胃肠道造影检查怎么注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肠道造影检查怎么注意 导语:所谓的胃肠造影检查,是一种非常常规的x线透视检查,随着技术的不进步,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现在已经变得分辨率更高,对于一些胃肠道疾病的初 所谓的胃肠造影检查,是一种非常常规的x线透视检查,随着技术的不进步,行胃肠道造影检查现在已经变得分辨率更高,对于一些胃肠道疾病的初期诊断具有很不错的效果。并且现在做胃肠道造影检查已经不会给病人带来太多的痛苦,对一些胃肠道的细微病变也能够检查出来,常见的胃肠疾病可以通过胃肠道造影检查确诊。 在胃肠造影检查中,检查方法很重要。检查方法不合适往往不能发现病变或不能确定病变性质。近年来由于造影剂改进、低张力及双重造影的开展、X线诊断机器的进步,消化道肿瘤的X线诊断水平(特别是胃癌的诊断水平)已有明显提高。这些进展又促进了X线检查方法的改进。这里不系统谈上消化道胃肠造影的检查方法,只从我们的实际出发谈几点上部胃肠X线检查的注意事项: 要亲自询问病人,做到调制钡剂和检查时心中有数。通过问诊大致判断病变是在食管,还是在胃或十二指肠,并大致判断疾病性质。检查时摆好医生和病人的位置,以病人舒适、医生得力为原则。抓好头一、两口钡剂检查。因为这时上部胃肠紧张力好,分泌少,往往病人较容易配合。一般部位系统查,不走过场;重点部位反复查,不流于形式。所谓系统查是从食管到十二指肠各部分都查到,重点部位是指病变好发部位而言,如食管中段、贲门、胃小弯、胃窦、十二指肠球等部位。难查部位要克服困难力争查清,如贲门。 目前来说,胃肠道造影检查已经成了胃肠道疾病诊断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在我们国家几乎绝大部分的大中型医院都可以行胃肠道造影

简述亲水性药物脂质体的制备

一,前言 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载药系统,今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评价脂质体质量的指标有外观、粒径分布和包封率等。其中包封率是衡量脂质体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亲脂性药物,由于其对磷脂膜的亲和性,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得到很高的包封率,且不易渗漏。而亲水性药物在制备时则必须包封在脂质体囊内部或多层脂质体层间的水性介质中,除一些特殊药物外包封率普遍不高,且易泄露。制备中为了得到更大的包封率,不得不增加囊内的容积,而这与控制脂质体在有效的粒径范围内又相互矛盾。以下将介绍一些用于提高亲水性药物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的方法。 二,制备方法 1,常规方法 对于一些亲水性药物,使用常规的制备方法也可以得到满意的包封率。胡静等(1)用简单的薄膜水化-机械分散法研究了硫唑嘌呤(Aza)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卵磷脂与胆醇摩尔比、缓冲液(PBS)pH值、水相用量及药脂重量比。通过正交设计得到最佳处方所制得的3批硫唑嘌呤脂质体形态圆整,大小均匀,粒度范围0.01~0.42μm,包封率均达30%以上。但在实验中发现药脂重量比增加时,包封率反而下降,这说明Aza的利用率在减少。 吴骏等(2)使用逆相蒸发法制备阿昔洛韦ACV脂质体,经过正交优化后,得到阿昔洛韦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219.8nm,多分散系数为0.158,包封率为65%,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作者将卵磷脂、胆固醇、油酸和去氧胆酸钠溶于乙醚,于室温搅拌下滴入ACV水溶液,使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25℃减压蒸去乙醚,得乳白色混悬液,通过微孔滤膜后,即得ACV脂质体。产品经离心加速实验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此实验通过选择适当的油水体积比可使内相体积增加,提高包封率;同时加入了乳化剂可以防止脂质体的粒径增大。 翟光喜等(3)也将表面活性剂胆酸钠引入脂质体的处方中制备了低分子肝素的柔性纳米脂质体,此类脂质体具有高度的形变性,可由于经皮给药系统。制备方法就是简单的将处方混合后至冰水浴中超声处理,再通过微孔滤膜即得。经正交优化后包封率可达到33.1%。但该制剂的稳定性和储存中的渗漏作者并没有做进一步研究。陈鹰等(4)也研究了双氯芬酸钠的柔性脂质体,试验将磷脂等脂溶性成分和胆酸盐溶于乙醚中,药物则溶解在磷酸缓缓冲液中,混合后减压旋转挥干后再超声过滤。得到的脂质体包封率为73.12%。 侯新朴等对低包封率的水溶性药物(如甲硝唑)进行疏水衍生化,其疏水链将药物分子插入脂质体膜,包封率和稳定性都提高十多倍(5)。 在这些常规的制备方法中,首先应该对药物的性质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工艺参数的选择,尤其是合适的油水相比及乳化剂的用量对于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有很大的影响。在制备过程中采用超声,加乳化剂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控制脂质体的粒径。

国外脂质体载药系统制备技术

国外脂质体载药系统制备技术浅述[摘要]脂质体作为一种载药系统,具有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长效作用、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稳定性等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脂质体;载药系统;制备; [abstract]liposomes as a drug carrier system has many merits,such as targeting and lymphatic orientation, cell compatibility and tissue compatibility, long-lasting effect, reduce drug toxicity, improve drug stability etc. so it is widely used at domestic and abroad. [key word]liposomes ;drug carrier system; manufacture; banghma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脂质体,这在药物载体方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1]脂质体大多是由磷脂构成,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作为载体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承载酶、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等生物大分子。近年来,国外对脂质体制备研究进展较快,简要综述如下。 从形态上脂质体可以分为单室囊泡载药系统和多室囊泡载药系统,按照平均粒径可以分成小囊泡(粒径<100nm)、中囊泡(粒径100-500nm)、大囊泡(粒径>100um)。 1.脂质体的组成配方 脂质体最主要的成分为卵磷脂(lecithins)和胆固醇(cholesterol),其他组成成分还包括类固醇分子、负电荷磷脂、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摘要:脂质体包载技术是将功效成分包裹于脂质体囊泡内的制备技术,由此制成的化妆品脂质体具有皮肤护理和功能性成分载体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价值,是目前功效性化妆品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引言: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976 年Gregoriadis等鉴于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磷脂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研究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裹药物,发现载药脂质体体内分布与单纯药物有所不同、在血循环中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改善,药物的溶解性也发生了变化。后经多年研制,人们发现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来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如卵磷脂、丝氨酸磷脂和神经鞘磷脂以及合成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且脂质体具有粒径小、剂量小、稳定性强、靶向性高、缓释可控和安全无毒等特点,便将脂质体广泛用于多个领域。1986 年,Dior为法国Lancome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叫做“capture”的脂质体化妆品,随后在各个国家逐渐推广。目前,含各种脂质体的化妆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脂质体的结构和性能 1.1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

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台囊泡称为脂质体,由于它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为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亲性物质;它们分别被包人脂质体内部水相,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连结在脂质体的表面。脂质体是一种封闭的双分子层(或单分子层)膜的空心小球。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人体细胞,对人体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脂质体和不同的制备方可以制成不同大小的脂质体。 1.2 脂质组成 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是最常用的。磷脂的主要成份是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胺酸(Ps),磷脂酰甘油,磷脂酸(PA)等。其结构可简述为由一个短的离子型(至少是强极性链)的“极性头”和两条疏水性的高级脂肪烃长链(非极性尾部)组成,在某一特定浓度的条件下,其极性头与极性头部份相接合,非极性尾部与非极性尾部相接台,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分子层结构。构成脂质的另一类物质是胆固醇,它在膜中主要起着改变纯磷脂层性质的作用。它象“缓冲剂”一样起着调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构成化妆品用脂质体的表面活性荆主要用卵磷脂,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卵磷脂。天然卵磷脂主要从大豆和蛋黄中提取。卵磷脂的主要成分是磷脂酰胆碱。另外含有少量的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和磷酯酸。脂肪酸的组成多为部分加氢和加氢脂肪酸,称为氢化卵磷脂。氢化卵磷脂制成的脂质体作为化妆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脂质体是某些细胞质中的天然脂质小体有关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检索、分析、整理和归纳,综述了脂质体的分类、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关键字:主动载药;被动载药;药物载体;前体脂质体;靶向给药脂质体(Liposomes)是由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包合而成。磷脂分散在水中时能形成多层微囊,且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微囊就是脂质体。脂质体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含有表面活性剂的脂质体。按性能脂质体可分为一般质体(包括上述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等)特殊性能脂质体、热敏脂质体、PH敏感脂质体、超声波敏感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和磁性脂质体等。按电荷性,脂质体可分为中性脂质体、负电性脂质体、正电性脂质体。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在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治疗方面极具潜力。为克服脂质体作为载体的靶向分布不理想、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型脂质体,如温度敏感型、PL敏感型、免疫、聚合膜脂质体。前体脂质体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克服脂质体不稳定的较好思路。 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反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和复乳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一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 1被动载药法 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反相蒸发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等。陈建明等[1]在制备含药脂质体时,首先将药物溶于水相或有机相中,然后按适宜的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该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所得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 1 )薄膜分散法 此法是最原始但又是迄今为止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将磷脂和胆固醇等类脂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一大的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得到脂质体。 2)超声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和待包封药物一起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将剩下的溶液再经超声波处理,分离即得脂质体。超声波法可分为两种“水浴超声波法和探针超声波法”,本法是制备小脂质体的常用方法,但是超声波易引起药物的降解问题。 3)冷冻干燥法 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且磷脂易氧化、水解,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目前,该法已成为较有前途的改善脂质体制剂长期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4 )冻融法 此法首先制备包封有药物的脂质体,然后冷冻。在快速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的形成,使形成的脂质体膜破裂,冰晶的片层与破碎的膜同时存在,此状态不稳定,在缓慢融化过程中,暴露出的脂膜互相融合重新形成脂质体。分别用反相蒸发法、乳化法和冻融法制备了甲氧沙林脂质体。 5)复乳法

脂质体综述

中药脂质体 摘要:药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一线化疗药物因为其毒性作用及多药耐药性限制了其临床应 用。而新型抗癌药物成本高昂、研发周期过长,无法满足 临床需要。因此利用新的剂型如脂质体,以提高药物疗效、 降低毒性作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脂质体、肿瘤、靶向性、化疗 脂质体(liposomes)是一种类似于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可以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主要材料是磷脂和胆固醇。在给药系统研究领域中,脂质体非常引人瞩目,一是因为所用材料磷脂和胆固醇是生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机体内源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无毒无免疫原性;二是脂质体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细胞相似,易与细胞发生吸附、融合、脂交换、内吞而被细胞摄取;三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形性,比相同粒径的其他类型的纳米粒容易进入病灶组织,如透过肿瘤组织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肿瘤组织[1]。此外,脂质体表面还很容易进行修饰,如用聚乙二醇(PEG)修饰的长循环脂质体,用对特定组织或细胞有特异结合性的配基进行修饰的主动靶向脂质体,双层脂膜掺入胆酸盐之后形成的柔性脂质体,以及掺入带碱性脂质成分制

备的用于基因转染的阳离子脂质体等[2]。通过选用合适的磷脂成分以及调整磷脂成分、胆固醇的用量比例,还可以制备pH敏感、热敏感的脂质体,利用病变局部pH、温度等的改变而在该处选择性释放药物。大量试验证据表明,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具有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性、减少副作用、具有靶向性、可缓释长效以减少药物剂量、具脂质体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等特点。中药脂质体的疗效是由脂质体所包裹的中药成分所决定的,目前脂质体主要用于包裹毒性大、不稳定或吸收效果差的中药,中药脂质体在抗癌、抗菌、免疫调节、酶系统疾病治疗、镇静方面以及肝炎治疗中都有所应用[3]。 脂质体具有的独特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使其具有如下特点:①靶向性。脂质体能选择性地分布于人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俗称药物导弹。②缓释性。药物被包在脂质体内,在组织和血液中的扩散速率降低,药物作用的时间延长。③长效性。在脂质体双分子层的保护下,药物可避免氧化、降解和破坏,药物的疗效延长。④无毒性。脂质体膜与哺乳动物的细胞相似,对机体无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不诱发过敏反应。⑤与细胞有亲和性。可增加药物通过细胞膜的能力,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⑥给药途径多样性。脂质体不仅可静脉给药,也可通过皮肤、皮下、肌肉、黏膜给药,还可以将脂质体制成涂擦剂、膏剂、口服液等。⑦可控性。在制备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其表面的性质如颗粒大小、表面电荷等改变脂质体药物的靶向性,从而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4]。 脂质体的基本成分磷脂的性质是决定脂质体物理稳定性、与药物

脂质体

脂质体(Liposomes)是由卵磷脂和神经酰胺等制得的脂质体(空心),具有的双分子层结构与皮肤细胞膜结构相同,对皮肤有优良的保湿作用,尤其是包敷了保湿物质如透明质酸、聚葡糖苷等的脂质体是更优秀的保湿性物质。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25~1000nm不等。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药剂学定义脂质体(liposome): 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 脂质体的分类 1.脂质体按照所包含类脂质双分子层的层数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小单室脂质体(SUV):粒径约0.02~0.08μm;大单室脂质体(LUV)为单层大泡囊,粒径在0.1~lμm。 多层双分子层的泡囊称为多室脂质体(MIV),粒径在1~5μm之间。 2.按照结构分: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多囊脂质体 3.按照电荷分:中性脂质体,负电荷脂质体,正电荷脂质体 4.按照性能分:一般脂质体,特殊功效脂质体 组成和结构 脂质体的组成:类脂质(磷脂)及附加剂。 脂质体

脂质体 如注射给药脂质体的粒径应小于200nm,且分布均匀,呈正态性,跨距宜小。 2、包封率和载药量 包封率:包封率=(脂质体中包封的药物/脂质体中药物总量)×100% 一般采用葡聚糖凝胶、超速离心法、透析法等分离方法将溶液中游离药物和脂质体分离,分别测定,计算包封率。通常要求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达80%以上。 载药量:载药量=[脂质体中药物量/(脂质体中药物+载体总量)]×100% 载药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剂量,故载药量愈大,愈易满足临床需要。载药量与药物的性质有关,通常亲脂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较易制成脂质体。 3、脂质体的稳定性 1)、物理稳定性:主要用渗漏率表示。 渗漏率=(放置前介质中药物量-放置后介质中的药量)/制剂中药量x100% 胆固醇可以加固脂质双分子层膜,降低膜流动,可减小渗漏率。 2)、化学稳定性: (1)磷脂氧化指数:氧化指数=A233nm/A215nm;一般规定磷脂氧化指数应小于0.2。 (2)磷脂量的测定:基于每个磷脂分子中仅含1个磷原子,采用化学法将样品中磷脂转变为无机磷后测定磷摩尔量(或重量),即可推出磷脂量。 4、防止氧化的措施: 防止氧化的一般措施有充入氮气,添加抗氧剂-生育酚、金属络合剂等;也可直接采用氢化饱和磷脂。 5、脂质体的灭菌: 灭菌的一般方法有过滤除菌、无菌操作、-射线照射(60钴15~20kGy)、121℃热压灭菌等。 特点 1、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肝、脾网状内皮系统的被动靶向性。用于肝寄生虫病、利什曼病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的防治。如肝利什曼原虫药锑酸葡胺脂质体,其肝中浓度比普通制剂提高了200~700倍。 2、缓释作用:缓慢释放,延缓肾排泄和代谢,从而延长作用时间。

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

脂质体及其医药应用 化学01 马高建2010012222 摘要:脂质体是一种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囊泡,目前可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化合物来制备。它作为一种高效的载体,近年来在医药、化妆品和基因工程领域等都有广泛应用,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和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脂质体的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制备、医药、应用 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 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1 脂质体及其分类 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脂质体主要有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 结构 脂质体可以是单层的封闭双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的封闭双层结构。在显微镜下,脂质体的外形除了常见的球形、橄榄形外,还有长管状结构,直径可以从几百A到零点几毫米(mm),而且各种大小和形状的结构可以共存。 1.2 性质 1.2.1 相变温度T c在加热情况下,脂质体的磷脂分子两条碳氢链从有序的凝胶

脂质体在载药及造影中的双重应用

脂质体在癌症诊疗中的载药和造影双重应用 马冬121635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9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在其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且具有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潜力,因此常被用来作为药物或各种造影剂的载体。脂质体可以以包封、膜标记、表面螯合、远端装载等方式与药物和造影剂结合,并在温度、pH、超声等的作用下进行可控的药物释放,因此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多运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进行某种药物和单个成像模式的一体化,也可以对多种成像模式进行一体化。本问对脂质体作为药物和造影剂载体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载药;造影;诊疗一体化 引言 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磷脂双层膜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个类球状、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闭囊泡。早在1947年Bernard就提出了这种存在于水性体系中的两亲分子囊泡性结构的假设,但直到1962年剑桥大学动物生理学研究所装备了电子显微镜后,Alec D. Bangham才和他的同事于1965年正式提出脂质体的概念【1】。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具有和细胞膜类似的结构,所以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体进入人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主要在肝、脾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性;如果再对其修饰上特定的配体,又可主动的靶向某些部位。这些性质使其可作为良好的药物和其他试剂的载体。 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一般是看不见的,但人们借助各种科学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形成图像,从而检视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是医学成像的目的。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医生就将其应用于医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X射线包括CT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形态学上的特征。采用放射性核素的核素成像可以了解脏器的生理功能。单光子发射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CT(PET)利用失踪动力学模型,显示了活体对注入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使许多疾病的研究和诊断大为深入。磁共振成像(MRI)从另一角度些事了人体内部状况,它的图像与体内生化过程有关;它既是功能性的又比核素成像更清晰,而且对人体损伤很小。超声成像与这些方法相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对人体基本无损,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常规的首选成像手段之一[2].在成像技术中为了得到信号或增强信号需要用到显影剂或造影剂,脂质体具有作为这些试剂载体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成像技术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急剧增加。在纳米医学领域,成像和治疗结合的趋势明显。经过改造的脂质体可以选择性的靶向肿瘤组织,并能同时携带药物和造影剂,这使得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将重点对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各类成像技术中(CT、核素成像、MRI、超声成像)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 品中的应用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摘要:脂质体包载技术是将功效成分包裹于脂质体囊泡内的制备技术,由此制成的化妆品脂质体具有皮肤护理和功能性成分载体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价值,是目前功效性化妆品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引言: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976 年Gregoriadis等鉴于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磷脂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研究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裹药物,发现载药脂质体体内分布与单纯药物有所不同、在血循环中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改善,药物的溶解性也发生了变化。后经多年研制,人们发现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来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如卵磷脂、丝氨酸磷脂和神经鞘磷脂以及合成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且脂质体具有粒径小、剂量小、稳定性强、靶向性高、缓释可控和安全无毒等特点,便将脂质体广泛用于多个领域。1986 年,Dior为法国Lancome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叫做“capture”的脂质体化妆品,随后在各个国家逐渐推广。目前,含各种脂质体的化妆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脂质体的结构和性能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台囊泡称为脂质体,由于它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为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亲性物质;它们分别被包人脂质体内部水相,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连结在脂质体的表面。脂质体是一种封闭的双分子层(或单分子层)膜的空心小球。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人体细胞,对人体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脂质体和不同的制备方可以制成不同大小的脂质体。 脂质组成 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是最常用的。磷脂的主要成份是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胺酸(Ps),磷脂酰甘油,磷脂酸(PA)等。其结构可简述为由一个短的离子型(至少是强极性链)的“极性头”和两条疏水性的高级脂肪烃长链(非极性尾部)组成,在某一特定浓度的条件下,其极性头与极性头部份相接合,非极性尾部与非极性尾部相接台,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分子层结构。构成脂质的另一类物质是胆固醇,它在膜中主要起着改变纯磷脂层性质的作用。它象“缓冲剂”一样起着调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构成化妆品用脂质体的表面活性荆主要用卵磷脂,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卵磷脂。天然卵磷脂主要从大豆和蛋黄中提取。卵磷脂的主要成分是磷脂酰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学

新型药物载体免疫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08药剂3班乔宇 20080702067 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s)是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简称“单抗”)或其片段修饰的脂质体的简称,这种新型药物载体对靶细胞具有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对肿瘤靶细胞呈现明显的选择性杀伤作用,且杀伤活性比游离药物、非特异抗体脂质体、单独单抗等更强;在荷瘤动物体内呈特异性分布,肿瘤病灶药物浓度升高,药物毒副作用较小;体内循环半衰期长及运载药物量大等。免疫脂质体发展至今经历了数代:第一代是抗体或抗体片断直接与脂质体的脂膜相连,但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很快被血液清除;第二代在第一代的表面引入了聚乙二醇(PEG)等亲水性大分子,延长了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但PEG长链对单抗的屏蔽使抗体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降低;第三代将抗体连接在PEG或其衍生物的末端,制成空问稳定性免疫脂质体(sterically stabilized immunoliposomes,SIL),延长了包含药物的脂质体的血液循环时问,且单抗伸展至脂质体外部发挥寻靶作用。 本文就免疫脂质体的分类、抗体连接脂质体的方法、临床应用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1 免疫脂质体的分类 根据靶向特异性细胞和器官的原理可将免疫脂质体分为抗体介导和受体介导两类。 1.1 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 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是利用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将单抗与脂质体偶联。抗体有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之分,单抗因其专一性在抗体应用中占主导地位。现今,全世界已有超过1 50种单抗应用于临床或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且也已从原先的纯鼠单抗发展为人鼠嵌合抗体及人源化抗体,如已上市的人源化单抗Daclizumab、Palivizumab、Trastuzumab等;临床应用中,单抗从最初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降凝血发展到治疗癌症、HIV感染等疑难性疾病[2】。 1.1.1 两种抗体修饰的双靶向免疫脂质体 靶向物用两种不同的抗体修饰脂质体,可增加其结合特异性和细胞摄取率,并且抗体在靶向细胞时能产生协同作用【3】。Laginha等【4]假设脂质体通过抗体靶向到两种或多种受体时,由于受体密度增加,靶向效果会更好,并用荧光测定分析法验证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这项实验中,分别制备了连接相同密度抗体的aCD19靶向脂质体、etCD20靶向脂质体、两种脂质体混合物(混合比例为1:1)及双靶向脂质体,证实了双靶向脂质体和混合脂质体较单个抗体修饰的脂质体和受体有更大的结合率和摄取率,且出现加和性;细胞毒性实验中,装载有阿霉素的双靶向脂质体较这两种脂质体混合物有更高的细胞毒性。Saul等【5]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用叶酸和抗表皮生长因子的单抗修饰脂质体,同时靶向两种受体,使药物更多地聚集于肿瘤靶位,降低了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1.1.2 抗体片段修饰的免疫脂质体 虽然抗体对靶点具有高选择性,但持续给药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免疫反应,特别是应用外源性抗体f如鼠)时免疫反应加剧。而抗体片段Fab。(55kDa)、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scFv(35kDa)产生的免疫原性比整个单抗低,且更易控制其性质

脂质体在载药和造影中的双重应用(1)

研究生课程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日期: 注:1. 以论文或大作业为考核方式的课程必须填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简要评语”栏缺填无效。 2. 任课教师填写后与试卷一起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 学位课总评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脂质体在癌症诊疗中的载药和造影双重应用 马冬121635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09摘要: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在其水相和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膜内可以包裹多种物质,且具有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的潜力,因此常被用来作为药物或各种造影剂的载体。脂质体可以以包封、膜标记、表面螯合、远端装载等方式与药物和造影剂结合,并在温度、pH、超声等的作用下进行可控的药物释放,因此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多运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进行某种药物和单个成像模式的一体化,也可以对多种成像模式进行一体化。本问对脂质体作为药物和造影剂载体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载药;造影;诊疗一体化 引言 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磷脂双层膜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一个类球状、包封一部分水相的封闭囊泡。早在1947年Bernard就提出了这种存在于水性体系中的两亲分子囊泡性结构的假设,但直到1962年剑桥大学动物生理学研究所装备了电子显微镜后,Alec D. Bangham才和他的同事于1965年正式提出脂质体的概念【1】。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具有和细胞膜类似的结构,所以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体进入人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主要在肝、脾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性;如果再对其修饰上特定的配体,又可主动的靶向某些部位。这些性质使其可作为良好的药物和其他试剂的载体。 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一般是看不见的,但人们借助各种科学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形成图像,从而检视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这就是医学成像的目的。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医生就将其应用于医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医学成像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的成像系统相继出现。X射线包括CT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形态学上的特征。采用放射性核素的核素成像可以了解脏器的生理功能。单光子发射CT(SPECT)和正电子发射CT(PET)利用失踪动力学模型,显示了活体对注入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使许多疾病的研究和诊断大为深入。磁共振成像(MRI)从另一角度些事了人体内部状况,它的图像与体内生化过程有关;它既是功能性的又比核素成像更清晰,而且对人体损伤很小。超声成像与这些方法相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对人体基本无损,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常规的首选成像手段之一[2].在成像技术中为了得到信号或增强信号需要用到显影剂或造影剂,脂质体具有作为这些试剂载体的潜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成像技术在许多疾病特别是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急剧增加。在纳米医学领域,成像和治疗结合的趋势明显。经过改造的脂质体可以选择性的靶向肿瘤组织,并能同时携带药物和造影剂,这使得脂质体在诊疗一体化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将重点对脂质体作为抗肿瘤药物和各类成像技术中(CT、核素成像、MRI、超声成像)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国外脂质体载药系统制备技术浅述

国外脂质体载药系统制备技术浅述 []Liposomes as a drug carrier system has many merits,such as targeting and lymphatic orientation, cell compatibility and tissue compatibility, long-lasting effect, reduce drug toxicity, improve drug stability etc. So it is widely used at domestic and abroad. []liposomes ;drug carrier system; manufacture; Banghma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脂质体,这在药物载体方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1] 脂质体大多是由磷脂构成,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作为载体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承载酶、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等生物大分子。近年来,国外对脂质体制备研究进展较快,简要综述如下。 从形态上脂质体可以分为单室囊泡载药系统和多室囊泡载药系统,按照平均粒径可以分成小囊泡(粒径v 100nm)、中囊 泡(粒径100-500nm)、大囊泡(粒径>100um)。 1. 脂质体的组成配方 脂质体最主要的成分为卵磷脂(Lecithins )和胆固醇(cholesterol ),其他组成成分还包括类固醇分子、负电荷磷脂、神经节苷脂和为使脂质体具有治疗功能调节性的高分子材料。[2] 实际上,这些成分可以调节脂质体在体内的分布、表面电荷、 释放、清除率。该表了脂质体负载表面情况可以改变脂质体在体内的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679623.html,/journal/hjmc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679623.html,/10.12677/hjmce.2016.43003 文章引用: 王继波, 刘继民, 袁红梅.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J]. 药物化学, 2016, 4(3): 19-24. Liposome—A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 Jibo Wang 1, Jimin Liu 2, Hongmei Yuan 3 1 School of Pharmac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Division of Microbiology, Medical Department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3Pharmacy Department,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Oct. 27th , 2016; accepted: Nov. 12th , 2016; published: Nov. 1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467962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study of liposome has become a focus in physical pharmacy recently and showed the prospec-tive value of application in many ways. The summarization of origin, basic concept, types, prepa-ration,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quality control and application of liposome was made. The stability and target design of liposome are the fundamentality of its applic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liposome was viewed. Keywords Liposome, Drug Delivery System, Stability, Lipid Bilayer, Target 脂质体—神奇的药物递送系统 王继波1,刘继民2,袁红梅3 1 青岛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山东 青岛 2青岛大学医学部微生物教研室,山东 青岛 3青岛市立医院药剂科,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16年10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5日 摘 要 近年来,脂质体已成为物理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Open Access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 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脂质体的直径为25-1000nm不等,因为其与细胞膜有良好的融合性,所以可以利用脂质体将药物送入细胞内。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已有很长时间,本文首先描述了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如免疫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长循环免疫脂质体;然后本文对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靶向作用进行了介绍,有抗体介导靶向,叶酸介导靶向,转铁蛋白介导靶向等;最后总结了各种有药物控释作用的脂质体,主要有pH敏感型,温度敏感型,光敏感型和磁敏感型。 关键词:脂质体,靶向,控释,免疫,长循环。

1 脂质体给药的最新进展 过去30多年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最近,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又有了新的发展。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存在的严重缺点是脂质体很容易被淋巴和网状内皮系统从血液中清除,致使能达到病灶的药物很少。针对这个缺点,科学家们研发了几种新的脂质体。 1.1 免疫脂质体 在偶联剂的作用下,将天然或修饰的抗体分子偶联到含有适当功能基因的脂质体上,可形成免疫脂质体。免疫脂质体携带药物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半衰期长、运载量大等优点2。免疫脂质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1。第一代免疫脂质体,是指连有单克隆抗体的脂质体。通过单克隆抗体与靶细胞的特异结合,将脂质体包载的药物导向靶组织,赋予脂质体主动靶向性,但由于巨噬细胞的吞噬会很快被血液清除。第二代免疫脂质体,此技术包括PEG含有的长循环脂质体,但PEG长链对单抗的屏蔽使抗体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降低。第三代免疫脂质体,为了增加长效脂质体的靶向性,将抗体或其它配体连接于长效脂质体表面上的聚合物(如PEG)链的末端上,从而避免了PEG链对靶位识别的干扰,得到一种新型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具有制备工艺简便,无毒、无免疫原性及可被生物膜利用的特点,它携带、保护及释放药物的能力高于Mab(单克隆抗体),是现阶段抗体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图1 三代免疫脂质体 根据靶向特异性细胞和器官的原理可将免疫脂质体分为抗体介导和受体介导两类3。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将单抗与脂质体偶联。Audrey Roth4等研究了抗体介导的免疫脂质体anti-CD166 scFv(H3)在前列腺癌细胞的药物输送,用anti-CD166 scFv包覆topotecan, vinorelbine和doxorubicin三种抗癌药物作用于三种前列腺癌细胞Du-145, PC3, LNCaP。结果显示脂质体包覆的药物的细胞毒性远大于未包覆的药物,如图2。受体介导的脂质体是利用受体与配体结合的专一性,针对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中存在的特殊受体能选择性识别配体,将脂质体与配体共价结合3。张小文5等人研究了整合素受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