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华文学-与人间天堂+--宫泽贤治的理想之路

法华文学-与人间天堂+--宫泽贤治的理想之路

法华文学-与人间天堂+--宫泽贤治的理想之路
法华文学-与人间天堂+--宫泽贤治的理想之路

o00o

“法华文学"与人间天堂

——宫泽贤治的理想之路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周异夫

宫泽贤治(1896—1933)作为诗人、作家在日本近现代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性和实践性尤为引人注目。在众多日本作家中,他的这两个特点可以说是独具特色。在他的意识世界中,佛教,具体说是<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法华经>)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法华经>的思想已完全溶入他的思想当中,宫泽贤治的世界观是以法华经思想为主体的有极强佛教倾向的世界观。

宫泽贤治一生以(法华经>为座右铭,并致力于经典中倡导的济世救人的实践。他的这种实践活动,是<法华经>救人胜于救己思想的充分反映,用<法华经>中的话来说即是“菩萨行”。宫泽贤治的幸福观同样也是这种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宫泽贤治在<农民艺术概论>中呼吁:“让我们探索世界的真正幸福吧。”在他看来,这种“真正幸福”应该是遵从宇宙的意志①而建立起来的所有生物的终极幸福。是理想中的“佛国净土”。作家的笔下不乏对这种“佛国净土”的描写。

所有的事都是可能的。人在一瞬间可以飞至冰云之上,随着大气循环的气流到北极旅行;也可以和来往于红色花朵下的蚂蚁交谈。即使罪恶和悲伤在那里也会闪出圣洁的光芒。⑦

这是宫泽贤治想象中的佛国净土,但他绝不仅仅是想象,也不是逃避现实,只是祈求死后的极乐世界,68努力追求极乐净土在人世间的实现,即人间天堂的实现。<银河铁道之夜>中乔万尼的话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这种观点。

天上什么的.不去也没什么。老师说过:我们必须在这里建造出比天上还好的地方。o

也许宫泽贤治的这种决心是感动于<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中现世安乐净土观的结果,但他建设地上天堂的构想,并不是单纯基于理论性空想的幼稚冲动,而是由来于他对人的宿命性苦恼的体会和对人生本质孤独的体验。

宫泽贤治最爱的妹妹“敏”的死使他悲痛无比,堕入“惨罗”境地。但另一方面,“敏”的死也如照亮黑暗的光明一样,向宫泽贤治展现出一条通往“悟”的道路。如果只是祈祷妹妹一人的冥福,则与作家的“万人幸福观”相违背。对宫泽贤治而言,与对“个体”的爱相比,对所有生物的爱更加重要。只有祈祷所有生物的幸福,为所有生物尽力才是佛意。才是把自己从“修罗”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道路。而且,所有生物得到幸福的同时,自己的妹妹也将得到解脱。可以说,宫泽贤治的这种认识坚定了他试图建设人间天堂的决心。

宫泽贤治的这些思想经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直接投射到<银河铁道之夜>主人公乔万尼的身上。乔万尼的父亲去向不明,母亲患病,自己又常被同学欺负。乔万尼的这种源于孤独、贫困的不可摆脱的苦恼。与宫泽贤治的苦闷在某种意义上有着相同之处。

万方数据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年簟2期且簟113捆

乔万尼在梦中和同学坎帕内拉乘火车旅行,坎帕内拉为了营救落入河中的同学溺水而死。从梦中醒来的乔万尼从此决心寻求“大家的真正幸福”。此时的乔万尼已经不是期待世界如何改变,他已经觉悟到世界对自己的某种期待,自己要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像给无际黑暗带来光亮的“蝎子”④一样走上菩萨的道路。他要走的道路是<法华经>中的“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间得此道”⑤这一观点的具体实践。同时,这也是宫泽贤治自身决心的表现。乔万尼所说的“那么大的黑暗我也不怕,我一定要去寻找大家的真正幸福”,也正表现出走上菩萨道路的宫泽贤治不怕险恶艰难,致力于实现其理想——建设人间天堂的决心。

宫泽贤治的这种努力表现在文学活动中就是他的“法华文学”创作。他的这类文学作品虽然不是简单的传教文学,但其思想往往是<法华经>精神的体现。作为文学作品的同时。它们也是具有独特宗教色彩的创作,所以称之为“法华文学”。如果说宫泽贤治的诗歌是作家当时心理景象的吐露,那么作家的童话则又多了一层示人以哲理的功能。童话具有儿童般的纯真和朴素的性格。由于这一特性,童话也许是开显人类内在佛性的最好工具。

二十五岁的宫泽贤治从“国柱会”讲师高知尾智耀的“如果你擅长诗歌文学,就应该在其中渗透出纯粹的信仰”建议中得到启示,开始致力于“法华文学”的创作。他企图通过自己的这种工作明示自己的信仰,以文笔弘扬大乘教义,以法乐进行自己的童话创作,从而为人们增添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在批判丑恶的同时,作家又明示通往善和幸福的道路,力求以此引导人们在精神意识上到达理想天堂的境地。

深深感动于诸佛济世救入的宫泽贤治使自己成为一名“求法者”⑥,并试图通过“法华文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宫泽贤治自己看来。他的创作不是基于作为普通人的自我意志的创作,而是源于宇宙力量、宇宙意志、如来、佛的意志的创作,是如来意志的直接体现。他相信并期待这些源出于<法华经>的众多童话同<法华经>一样贡献于人类的真正幸福,成为人们的

熨g食衙

真正食粮。对于这一点,童话集<要求多的餐馆>广告文中关于作品特色的一段文字是极好的证明。

1.这里有着正确意识的种子,等待着它发出美丽的幼芽。(略)

2.这里将提供构筑更美好世界的新材料。(略)

3.这绝不是虚假、空想和盗窃。(略)

4.这是田园的新鲜产物。我们将从田园的清风和光彩中,同光亮的果实、绿色的蔬菜一起,为世间提供这些心象小品。⑦

宫泽贤治的这种期待也时常反映在他的童话作品中。童话<虔十公园林>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主人公虔十是一位纯真朴实的少年,但别人却认为他头脑中“少了点什么”,就连他辛辛苦苦种下的杉树苗也被人看不起。可是那些树苗终于成长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成为孩子们的快乐游戏场所,并被起名为“虔十公园林”。一位从海外归国的年轻博士看到这些不由得想起虔十,感叹道:

啊,谁聪明谁愚笨真是难以明了啊。这十力的作用在何时何地都这么不可思议。这里将永远是孩子们的美丽公园。o

所谓“十力的作用”是指“佛的智力的作用”,“佛的作用”。这里歌颂了一切生物都具有的佛性的伟大,歌颂了每个人都具有的潜在价值。在佛的作用下,人的贤愚和价值真正表现出来,而正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充满诚挚的行为才具有非凡的价值。这篇童话是对平凡愚钝的礼赞。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篇童话和作家自身有着密切关系。简而言之,童话中表现出来的内容就是作家对自己所有工作意义的期待,主人公虔十就是宫泽贤治的化身。

从(兄妹手册>第19页中,宫泽贤治把“KenjuMiy犯awa”、“KeIljiMiyazawa”和“Miy绷”并列在一起可以看出,宫泽贤治有意识地为被看做“笨蛋”的自己@创造了虔十这一形象。而虔十一棵一棵栽种的杉树苗也正是宫泽贤治领会到佛意而创作出的源于

69

万方数据

熨留圈四

日语学习与研究法华经的一篇童话。虽然这些作品在当时几乎

不为人知,更谈不上什么巨大价值,但宫泽贤治相信葱的树林,祈念其巨大价值的实现。终实现“人间天堂”这一工作的非凡意义。关于“法华

文学”的创作,宫泽贤治的记事本中留下了这样的语句:

法华文学的创作/不显名/不图报/远离贡高之心

也就是说,作家的创作不是为了某种现实利益,而是出于一种对信仰的虔诚,对理想的追求。作家把自己的智观之火托于作品,试图以此给黑暗的夜空带来光明。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宫泽贤治的“法华文学”与田

2003年第2期总第1l

3期为材料。童话也好,心象小品也好,短歌、俳句也好,

是有着<法华经>正确信仰的作者作为其信仰的自然

流露而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而且,正如我们从宫泽贤治的所有作品中都能够

看到的那样,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具

劝人远离丑恶,努力向善的内涵。它向读者昭示一个道理,给人一种启示。这也正是宫泽贤治为实现其

人间天堂的伟大理想而孜孜努力的追求。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宫泽贤治还积极投身于建设

人间天堂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在农村的社会实践

活动。在农村的活动是作家一生实践活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这也是宫泽贤治最为独特的一个方面。1921年从东京返回日本东北故里的宫泽贤治将他的后半生精力完全投入到振兴农村和发展农村文化的实践

之中。他认为农村的振兴和发展是实现人间天堂的基础。他在自己的家乡开设肥料咨询所,指导施肥、

耕作;设立“罗须地人协会”,为农民讲授农业科学知

识和农民艺术,在实践中探索人间天堂的建设注

①宫泽贤治认为,它是宇宙中固有的规律,是引导和左右万物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佛意。

②<要求多的餐馆>广告文。③(银河铁道之夜)。④童话<银河铁道之夜)中舍身成佛的“天蝎座之火”。⑤<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为求悟道而修行的人。在精神上救济他人(利他),以此功德使自己将来成佛(自利)。⑦<要求多的餐馆>广告文。

⑧<虔十公园林)。

⑨宫泽贤治的代表性诗歌(不怕雨)中有如下语句:“被大家称为笨蛋/不被称赞/不被憎恨/我想成为/那样的人”。参考文献[1]掘尾青史糯[2]恩田逸夫

[3】天泽退二郎707宫泯餐治年措J”宫i尺蟹治蒜1J”富泯髯治注J集摩害厉柬京害籍篥摩害雳

1991年2月1991年5月1997年7月责任编辑:马骏

万方数据

"法华文学"与人间天堂 --宫泽贤治的理想之路

作者:周异夫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英文刊名:NIHONGO NO GAKUSHU TO KENKYU

年,卷(期):2003(2)

参考文献(8条)

1.虔十公园林

2.查看详情

3.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4.银河铁道之夜

5.要求多的餐馆

6.天泽退二郎宮沢賢治注 1997

7.恩田逸夫宮沢賢治論1 1991

8.掘尾青史宮沢賢治年譜 1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4229443.html,/Periodical_ryxxyyj200302013.aspx

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6浅析地域性特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以迟子建小说为例 吕天竹 【摘 要】迟子建在其20多年的丰厚创作中,多变的题材中,始终贯穿着对美丽富饶雄奇的东北“北极村”“白银那”特有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在她的小说中,能充分体现这种故土的痴恋,蕴涵着执着的乡村地域气息,以及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和东北独有的风俗文化勾勒的主线,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表达出她对人性的关怀,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富有对环境和文化思考的意义。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她的创作态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文学评论者。【关键词】迟子建;地域文化;黑土民俗;特色 迟子建的作品始终蕴涵着浓厚的故乡地域气息,在二十余年的文学创作中,创造出了一种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迟子建式”的美学品格,把中国东北边疆的凉意和美带给读者,她始终面对着故乡的大地和底层的人民,热衷描绘在自然景观上,在其表现的作品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是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基点,迟子建在回忆起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提到:“我写得最多的是自然景色和观察日记”,翻开迟子建的作品,白夜、极光等东北和北极村独有的事物映入眼帘,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一双眼睛”,世界的丰富融入进了她的眼睛,她的心又是那样的热爱和眷恋着家乡。在她的笔下又是那样的动人,将大自然的美景汇入她的作品中,将一个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与作品的表达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东北地区是中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有着独特而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多少数民族例如鄂温克、鄂伦春等都在这里生息,历史上面著名的“闯关东”,俄罗斯和日本在不同时期的侵略,使得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东北地区交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原因,也使得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开放性的特点,而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势必会反映到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当中。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对东北民风民俗的描写,例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民间禁忌信仰等,在《秧歌》中,描写了正月十五看秧歌、看冰灯等民俗活动;在《逝川》中,描绘了鱼汛;在《清水洗尘》中又介绍了过春节前的洗尘风俗;在《腊月宰猪》中,描绘了年前人们忙忙碌碌过年的场景,以及齐二嫂的葬礼铺陈;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伪满洲国》中,还不得不提到跳神活动,她所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萨满,人们对萨满信任和敬重,并且萨满也确实具有这样的神奇。她通过一个个故事追忆淳朴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现代文明的阴暗。其次就是在迟子建的语言上,同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迟子建有着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 具有很多特点,例如可以对细节方便进行细致的描述,对语言的修辞能力,以及可以做到现代与古典的结合,例如在《秧歌》《旧时代的磨房》等文章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这一点与张爱玲的语言非常的相似,至少在作品的整体格调和语言风格上,有时难以让人辨认出来,地域文化特征的表现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大固其固”“白银那”“黑瞎子”“大楂子粥”“木刻楞房”等少数民族对某些事物的特有的称呼,都体现在了迟子建的作品当中。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古典文学色彩。这些语言的描写也使得迟子建的作品有了其特有的地域文化格调。并且迟子建小说的比喻,往往喻体也是东北地区所特有的事物,比如在《秧歌》中,把有雪的灯盏路比作雪屋子;《逝川》里又把健壮的渔妇们比作黑桦树等;在迟子建小说中俯首皆是。影响着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活动。迟子建的小说,蕴涵着执着的乡村地域气息,作品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成为了迟子建小说成功的根源,迷人的语言,将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融入文字中,将朴素的生活场景和地方特色浸入文章,构成小说的乡土文化,他的语言变现的是极具地域性的乡土,表达的确实乡土精神。语言的魅力将地域文化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受到人们的广泛阅读传颂,就像顾城所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迟子建就通过自己的眼睛,将地域性这一特色写进文章,让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中国地域的博大精深,这似乎也正证明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参考文献:[1]迟子建.伪满洲国[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M ].北京:文艺出版社,2004.[3]张洪德.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三元构架[J].当代文坛,1996,(03).[4]刘传霞.温情就是力量——论迟子建的人性观[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作者简介:吕天竹,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1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论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特点

论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特点 作者:孙宜君, 桂国民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221008 刊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5(5) 被引用次数:8次 参考文献(7条) 1.参见中文网络精萃 2.榕树下 3.吴燕电脑网文丛书(<真爱无敌--情感驿站>、<婚姻物语--爱情与婚姻>、<温馨港湾--感味亲情>、<网友世界--漫谈网络>) 2000 4.廖卫红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创作模式的嬗变 2000(04) 5.南帆游荡的网络文学 2000(12) 6.陈果安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体自律[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5) 7.杨新敏网络文学刍议[期刊论文]-文学评论 2000(05)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郑宜兵网络文学的特点[期刊论文]-邢台学院学报2004,19(2) 2.戴晓蓉.夏旺金.余琍萍.Dai Xiaorong.Xia Wangjin.Yu Liping浅析"痞子蔡"网络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期刊论文]-南昌高专学报2010,25(3) 3.滕常伟.桂晓东"网络文学"的特点及现状[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01(8) 4.王文宏.WANG Wen-hong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期刊论文]-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5.罗静雯网络文学的挑战--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2003,3(2) 6.钱少青论网络文学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 7.刘峰略论网络文学的语言运用特点[期刊论文]-当代文坛2004(1) 8.闫秋红神性的异彩--论现代东北作家的泛神论思想[期刊论文]-中华文化论坛2005(1) 9.朱恪娴.李秋菊.ZHU Ke-xian.LI Qiu-ju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及意义[期刊论文]-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 引证文献(8条) 1.毛三艳关于被网络文学打乱节奏的当代文学探讨[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11(8) 2.李延凤论网络写作的价值追求[期刊论文]-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8(3) 3.钱少青论网络文学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期刊论文]-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3) 4.陈传万.薛娟论网络文本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5.王瑜.王国棉.田宏丽面向传统,背靠网络——“网络文学”简论[期刊论文]-世界家苑 2011(6) 6.许海军论网络文学的精神诉求[期刊论文]-开封大学学报 2005(2) 7.杨昱婷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和谐著作权制度路径的建构[期刊论文]-情报探索 2011(3) 8.肖尤丹建构和谐网络著作权生态的制度路径[期刊论文]电子知识产权 2009(4)

陈定家《网络文学发展观察》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网络文学日渐繁荣,彰显时代风采、洋溢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方向发展,极大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网络文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渊源,自其发轫,一些作品就是模仿文学经典而作,一些作者也是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众多典范之作既是文学创作技巧的取法宝库,也是作家灵感的不竭源泉。综观中国文学史,对经典作品的深度揣摩是成功创作的宝贵经验之一,如陆机等人的“拟古”作品就被《文选》列为经典。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连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这类清新雅丽、古意悠悠的作品,大都直接受益于经典的熏陶或名作的浸染。还原和再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也是网络文学的典型创作模式。当红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营造一种古雅、精致的意境,表现出对民族审美传统的追慕和认同。如《琅琊榜》《鹤唳华亭》等作品,从网络小说文本到影视改编都表现突出,其成功固然各有原因,但有一点大致相同,那就是原作者对《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宋诗词中经典意境的巧妙借用和转化,让雅好此道的读者爱不释手。此外,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则着力发掘中国传统哲学、传统神话的现代价值,以全新网络文学形态进行演创新。本着古为今用的思路,一大批网络作家逐步建构出较有规模、较成系统的创作谱系。 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优势,比如网络时代,在数据库帮助下,作家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调用旧体诗词、典章制度、文史资料等资源。除此之外,网络文学自身题材和类型的丰富,也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更为全面。许多网络作家想方设法吸收传统文学创作经验,希望能更具中国风格地表现当下中国人的处世方式、生活理念和美学追求,更充分地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更深刻地容纳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可以说,网络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已经从写作技巧和语言修辞等相对表浅的层面,朝着文化内涵和精神内里更为纵深地开掘。例如,在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精神得以更充分、更精彩、更接近青年读者阅读心理的阐发与呈现。另外,网络文学庞大的作家队伍和海量的读者群体可谓史无前例,作品数量之巨更是难以估算,这使其在传播上具有巨大优势,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网络文学精品率不高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单就涉及传统文化的作品而言,仍然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例如,一些作品脱离现实或存在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一些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尚停留在“标签”层面,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意蕴有待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这些都是网络文学在今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足以为网络作家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网络作家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发展观察: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开掘宝贵资源,打造精品力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模仿、再造文学经典,从而一步步走向成熟。 B.网络小说《琅琊榜》等影视改编成功,主要原因是对经典意境的巧妙转化。 C.网络作家能够在数据库的帮助下快捷地调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文学创作。 D.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开掘比传统文学更全面、更充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文学概论选择

1.理想型文学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功能。 A.反映 B.审美 C.抒情表现 D.娱乐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c 2.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 A. 艾布拉姆斯 B. 高尔基 C. 鲁迅 D. 韦勒克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a 3.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型文学的源头是()。 A.《离骚》 B.《史记》 C.《庄子》 D.《诗经》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d 第十章 1.首先提出了“言”“意”“象”关系问题的中国古代文献是()。 A.《庄子·天道》 B.《论语》 C.《周易·系辞》 D.《孟子》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c 2. 文学文本最外在的层面,也是文学文本基本的存在方式是()。 A. 语音层面 B. 意蕴层面 C. 语言层面 D. 形象图式层面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d 3.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巴尔扎克 D.狄更斯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b

1《小说面面观》的作者是()。 A.热奈特 B.福斯特 C.格雷马斯 D.苏珊·朗格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b 2. 传统的章回小说往往采用(),把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成长篇小说。 A. 中间包含式 B. 左右并连式 C. 前后平行式 D. 首尾接续式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d 3. 无焦点叙述通常用来指称()。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一人称叙述 C.第二人称叙述 D.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a 第十二章 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出自()。 A.《为诗辩护》 B.《诗的艺术》 C.《诗学》 D.《抒情歌谣集·序》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d 2. 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曾在一本书中比较了诗与画的差别,这本书是()。 A.《诗学》 B.《拉奥孔》 C.《美学》 D.《论崇高》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b 3.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有六种成分,其中有()。 A.情节 B.角色 C.抒情 D.主题 你的答案:没有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 a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论沈从文的报刊情缘与编辑责任 李天福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现代媒介的演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报刊杂志的兴盛发达,作家、编辑的身份聚合,对于文化思想阵地的繁衍、文学社团流派的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本文以沈从文为例,剖析现代传媒对于作家成长的重要性及报刊编辑如何践履社会责任。 一、圈内效应与四面开花 近代以来,大众传播的巨大变革使刊物成为团结同道、形成风气的核心力量。各大报刊注重凝集作家、编辑和读者,形成风格多样、追求各异的社团和流派,彰显出文学报刊对作家个体和群体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样,作家个体熟悉报刊市场,走进媒介圈,发现或培育自己的园地,成为成功的重要因素。 沈从文对此深有感触:“现代史许多举例示范作品,当时似乎即半为编辑催逼而成。……弟二十年来多数作品,也多半是徐志摩、叶圣陶、徐调孚、施蛰存诸先生主持杂志编辑时,用‘鸡毛文书’方式逼出。”[1]这段感慨算是幸福的回忆了。 众所周知,创作起步阶段,沈从文经历了无数刻骨铭心的投稿辛酸。其中包含诸多的因素制约,如不熟悉白话文法和新式标点、不熟悉投稿门道、不了解办刊宗旨及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缺陷,等等。《一封未曾付邮的信》记录了初学写稿和投稿的不得已经历,《〈第二个狒狒〉引》表达了写作及投稿起步的艰辛与不易。 其实,沈从文对投稿诀窍并非一无所知。他也曾不忘附加一封谦卑的书信向编辑求助,也曾对《晨报副刊》的宗旨和编辑方针进行研究,并采取集中投稿的方式以求接近,但终未得到首任主编孙伏园的赏识反而遭到嘲讽。这让沈从文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并使他多年以后还难以释怀。 沈从文的幸运在于遇上了一个文学至上的时代,遇上了一批惜才爱才的大家。郁达夫冒雪看望并相助的佳话早已广为传颂,胡适去酉西会馆探望并为其推荐作品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北大教授林宰平襄助,并向徐志摩、闻一多等推荐,也给了沈从文极大的动力。徐志摩接任《晨报副刊》后,沈从文更是迎来了投稿生涯的春天。 沈从文不断融进媒介圈,结识了一大批著名作家、编辑、学者,作品随后陆续发表在《晨报副刊》、《京报·民众文艺》、《语丝》等刊物。1925年,是沈从文的首个丰收年。这一年,

材料概括分析题《网络文学》(附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网络文学》(附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作为新兴媒体,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网络的最大功绩是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上世纪,想发表作品常需要有一麻袋的底稿作基础。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网络结束了抽屉文学和油印刊物的历史,通过网络,发表只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当今有大量的写作者在网上放飞他们的文学梦想,这些被称为网络写手的写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那些有才华的写作者得到粉丝们的追捧,潜在的写作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慢慢成为作家。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网民已近4亿,网络文学阅读者和写作者过亿,互联网阅读已超过了图书阅读,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写作的新平台。网络未出现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已失去了轰动效应,文学的边缘化倾向日渐突出。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十年来,互联网上所发表的中文网络原创文学作品远远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60年的总和。 网络文学是丰富而芜杂的,不同身份的网民加入到文学创作的阵营,文学通过网络实现了真正的多元化。当然,网络上也不乏纯文学作家的身影。网络上有以写作字数计算稿酬的签约作家,他们是完全的商业写作,其中不乏日码字过万的“写手”,他们中的佼佼者凭借自身的写作才华获得网友读者的追捧,并以此获得年入百万的报酬。网络上还有大量的非职业写作者,许多小学生都建有自己的博客,通过网络记录自己的生活,博客写作已成为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网络文学因发表的宽松,在总体上与传统文学审美取向有很大不同,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写作趋向,其中表现出来的新鲜活力是很多传统职业作家所无法提供的。 网络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言蔽之的“垃圾论”问题,而是在鱼龙混杂之中,如何筛选,如何引导,如何评判,如何经典化的问题。这既需要作协等文学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批评界和广大读者的认真阅读参与,毕竟网络文学只有短短的十年历史,其发展的巨大空间将由时间来证明。 24.网络文学有哪些重要特点?(6分) 25.网络对文学有哪些影响?(4分) 26.怎样引导网络文学向积极的方向发展?(5分) 参考答案: 24.①作者身份多元化;②文学样式多元化;③发表环境宽松;④作品总量多; ⑤读者众多;⑥质量参差不齐;⑦审美取向区别于传统文学。(每点1分,答到6点即可) 25.①互联网冲击了已有的文学体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阅读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网络、传统文学期刊、出版社三分文坛的格局;②使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新的写作空间下得以张扬,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③网络提供了全民阅读、习作的新平台;④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促进了今天通俗文学的繁荣。(每点1分)

浅析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开题报告

附录A学生用表 : 贵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附表

个别作品的微观研究。 三、主要研究或设计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思路: 论文将结合语言的流变和方言小说从开始到繁荣再到冷清的发展演变,从三个方面论述 方言在《红旗谱》中使用的具体功用和意义,文章结构如下: 1从现代语言的流变看方言于文学的关系 2、方言之于文学的特殊功用 3、方言在《红旗谱》中艺术表达方面的功用 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需要认真阅读原著及查阅相关方面的图书、学术论文等资料。 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以及自行购书等途径收集论文所需材料。 五、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与时间安排: 1月1号—1月20号开题 1月20号一—2月2号收集资料 3月1号- —4月1号初稿 4月1号- 4月20号二稿 4月20号一5月10号定稿 六、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郭志刚?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3]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风物志[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4]梁斌.红旗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小说丛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7]姚殿芳.老舍小说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艺术[A].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1987.

[8]谢福铨冲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9]谢苍霖.绰号异称词典[Z].南京: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10]梁斌我在深入生活[M],北京:文艺报,1987. [11]论白话为维新之本[N],北京:清议报全编(卷二十六),1907. [12]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N],北京: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24. [13]上海:新青年[N]第4卷第1号,1922. [14]胡适.答黄觉憎君折衷的文学革命论[N],北京:新青年第5卷,第3号. [15]袁宾,等?二十世纪近代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6]倪海曙冲国语文的新生,时代书报出版社,1949年。 [17]陈望道?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M],上海:申报?自由谈1923. [18]大众语论[N],载文学第3卷第2期. [19]白春仁.文学修辞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20]高天如冲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1]黄遵宪.黄遵宪诗选?杂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0卷第1期七、指导教师意见和建议: 选题不错,往届没有做过。在具体的论述时,希望尽可能的广泛收集材料,做到有理有据,论述充分。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说明:1、论文(设计)类型: A —理论研究;B —应用研究;C —设计等; 2、论文(设计)来源:指来源于科研项目、生产/社会实际、教师选题或其他(学生 自拟)等; 3、各项栏目空格不够,可自行扩大。

论沈从文的

论沈从文的《边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描写歌颂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 书中有爱情的曲折和人事的纠葛,同时也讴歌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人情美,展现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重塑民族性格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人性美、乡土气息、湘西世界、理想化

目录: 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3)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3) 2、浓厚的悲剧意识 (3) 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3) 二、《边城》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 1、美丽的湘西世界,山美水美,这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4) 2沈从文的人性美 (4) 三、《边城》艺术表现上鲜明独特的个性 (5) 1、作者以诗意抒情的笔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5) 2、文中的语言简洁质朴,清新纯真,深沉蕴藉。 (5) 1、作者的创作灵感。 (6) 2、民风民俗的刻画,渗透着理想化的色彩 (6)

正文 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1、《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 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2、浓厚的悲剧意识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3、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写作方式、传播途径、接受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崭新的特点。本文力图在信息网络、社会巨变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文网络文学的起源、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藉此对网络文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分析网络及网络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部分为网络文学对传统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冲击。第四部分探讨网络文学的特质,分析网络文学的缺陷。第五部分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第六部分为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现状、特性、缺陷、前景 一、引言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文化意识,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或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一波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对网络文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色,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开始有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至今,网络文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是否已经走上正途或已取代了传统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阅读答案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桫椤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2.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参考答案1.B(A.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无中生有;C.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错,文中是说一些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名词解释: 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现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 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再现性。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 事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 真性。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 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 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 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 真实。创作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 3、典型: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 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 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 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 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 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表层结构:叙述作品是一个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从历时性向度进行 分析,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6、深层结构:它的内部结构从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 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 层意义关系。 7、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而所谓的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 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 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 序。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 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 待视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