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西方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乌托邦理想。他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受《乌托邦》一书的影响,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到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在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并奔走呼号,希望法国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并在一个农场里进行组建“法郎吉”(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试验。欧文是一个工厂主,他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他缩短工时,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1824年,他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实验。在印第安那州建立了“新协和”公社,实行财产公有,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他的共产主义试验虽然失败了,他自己也因此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根据上述材料深刻认识追求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理想社会一直是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并简要回答: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立在唯心史观之上,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原则之上。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并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消极意义在于

第一、没有科学的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建立在“理性”“人道”“绝对真理”等基础之上。

第二、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把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良知”和剥削者的“良心发现”上,主张以示范改良等调和方法实现理想社会。

第三、没有找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把无产阶级当成苦难的、亟待别人去加以解放的阶级,并不认为无产阶级可以自己解放自己。

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了的愿望,它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社会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当做“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这就注定他要成为空想,它对未来社会制定的方案越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是以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作为基本前提,这也是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

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时。马克思恩格斯从具体出发而不是单靠抽象, 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分析和解剖,这是区别于以往社会主义者的地方。他们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对未来社会的面貌只做原则性的归结而不做具体的详细的描述。因为对未来社会的完整认识,只能建立在未来社会中的人们的现实的实践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把握。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根本特征。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而已。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马布利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克劳德·昂利·圣西门,法国伯爵,是19世纪初叶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同傅立叶、欧文并列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著名百科全书派学者让·勒朗·达朗贝尔的学生。他爱好研究唯物主义哲学,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神学和封建制度采取批判态度。13岁时,他曾拒绝参加宗教仪式。 圣西门一生写了许多著作,1802年,写了《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1808年发表的《19世纪科学著作导论》,比较详尽地发挥了处女作中的基本思想。1813年写的《人类科学概论》和《万有引力》表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规律性的见解。1817年以后的著作《论财产和法制》中,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圣西门又出版了一系列社会主义著作,如《论实业制度》、《实业家问答》、《论文学、哲学和实业》和《新基督教》,从哲学、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但直到1825年4月发表《新基督教》这部圣西门最后的著作,才标志着他创建的空想社会主义大厦的完成。马克思说:圣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整理

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

【摘要】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空想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从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到魏特林,他们启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但他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带有纯粹的空想性质,而马克思恩格斯最终又超越了这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在《宣言》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与共产主义的着作中,马克思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曾写到:“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是不能够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的。在1847年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方面是各种乌托邦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主义者和法国的傅立叶主义者,二者都已经缩小到了仅仅是宗派的地位,并且在逐渐死亡;另一方面是种类极多的社会庸医,他们都宣称要用一切补缀办法来矫正各种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 一、批判了绝对平均分配 中国在长期探索救国的道路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大同”、“天下大公”所契合。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认识到了私有制的存在和危害,因而反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张收入分配平等,反对不劳而获等等。但他们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中,认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好。马克思恩格斯显然认识到“绝对平均分配”的缺陷,因而对其作出这样的评价:“它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糙的平均主义。”“它们关于社会未来积极的原则,例如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私人营利与雇佣劳动,宣告社会的和谐……这些原则本身还有一种纯粹空想的意味。”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说:“要使这个民族的各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平等”,“福利必须让大家普遍享受,必须均等分配。”欧文认为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为了人们的幸福和利益,必须对私有制“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把“纯粹个人日常用品以外的一切东西都变成公有财产”。这种绝对分配思想必然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人们丧失进去精神进而使劳动率下降。同样绝对的平均分配也导致了分配不公。表面是为了维护分平的公平和正义,但实际却是付出、贡献与收入脱钩,付出少贡献小的人群占有和付出多贡献大的人群一样的财富。从公平的目的出发却造成不公平的结果。例如中国曾实行了限制甚至是消灭私有经济的政策,一方面曾实行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和禁止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农村公社化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然而事实造成的结果却是经济的倒退。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所有指的“升级”,实行“一大二公”,力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邓小平同志说了“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私有制存在一定的危害但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它,因此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我国的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和公私观强调了集体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这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强调这些的同时它却否定了个人利益消除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差别。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理论研究中缺乏辨证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过于理想化因而与现实产生差距。 二、批判了超脱阶级斗争的幻想 “他们固然也意识到,在他们的这些计划中主要是代表工人阶级这个最受苦的阶级的利益。只是在最受苦的阶级这个观点下,无产阶级对于他们才存在着。可是阶级斗争为发展的形式以及他们本身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以为自己是高高地超越那个阶级对立的。他们要改善一切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连境遇最好的也在内。因此,他们不断地毫无区别地向全社会、甚至特别向统治阶级呼吁。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它是最好的社会的最好的计划。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的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的行动;他们想经过和平的道路达到自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结提纲 姓名:赵少杰 第一讲走进经典寻觅原乡 学术与和方法的关系:得法意味着成功。方法是抵达真理的路径。鲤鱼跳龙门。动机·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结论。 如何治学:学、识、才、德。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之心术也。 方法对我们的意义:寻觅原乡,回归自我。(成人)我是谁?;提升思维,化知成识。(成大人)仁且智;把握人生,实现价值。(做人)自我与实现;认识社会,铸就辉煌。(做大人)知事与治世 第二讲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费尔巴哈不能创立到唯物史观原因: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自然界(现实世界)。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自然的历史)。不能从实践出发理解人和人的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革命的反映论)。直观性、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社会历史之谜的破解与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人类对自身的探寻与认识人的方法;思维的秘密与认识思维的方法;物质利益难题与认识经济的方法;“苦恼的疑问”与认识政治的方法;文化的追问与认识文化的方法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界? (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 1、形成了现实世界的理论。 2、把实践纳入到哲学视野中,强调对世界的改造及其改造的现实性。 3、中国哲学对客体理论的阐释 (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 1.费希特的启示:自我的非我;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世界是有思想内容的世界。2、马克思对费希特的扬弃,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1、实践人道主义与纯粹的人道主义 2、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3、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自然:历史的自然。 4、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自然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空场(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一种理论) 1、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能够控制和利用的自然才是完成了的自然。所以,不是一种纯自然主义,而是和纯自然主义相对应的自然主义,即把自然看作是历史的自然。 2、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不是关于人本身的人道主义,而是包含着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道主义,对必然性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人道主义。即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是真正高扬人的旗帜的理论。 马克思认识社会历史理论的方法 (一)马克思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 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改变归结为实践;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引言 试图在封闭的、不参考任何文献、仅凭自有知识的状态下完成某项写作,不考虑结构脉络、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思绪在哪儿写哪里,想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却很破败,语言不优美,表意不清晰,结构很混乱,内容很肤浅。可见相对轻松自由的写法与意识流作品毕竟存在差距,自有知识的贫瘠造成了行为无意义,只能盼望后果不失意义。 写作中如果不明确点出意欲表达的思想,则在文字表述中尽可能使之显见,譬如论语,现代语词翻译之后往往还要加上公认意旨的点明评论;思想隐含的越深,读出的意义版本越多;或许想表达此思想,公知公认的却为彼思想;同情形的另一个极端是文本无思想,解读出让著者汗颜的深邃思想。无论哪一种,对已经形成的文本本身而言都意义欠缺,需要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是作为法律意义上主体的人,即或跳脱法律,评价所受的注重来源和所影响到的也只能是人。文本在形成后即成为过去,人的行为和评价其后也将如此,个体的过去多称之为经历、昨日等等,多数人创造或经历的过去则谓之,历史。 一、关于历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不免需要提起历史唯物主义。如其一般定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可以认为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将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经思想加工后总结出规律用于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虽研究历史,但其实际意义更多是当下的和向后的:在看待历史问题上,承认并尊重之,视社会历史发展为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运用历史问题上,联系历史,总结规律,在历史的知识背景下分析现状,预见未来。亦即,相较于“过去的客观真实”,历史毋宁为知识背景和参照工具。笔者所迷惑的是如何如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马克思主义问世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主要历程: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上半叶到达顶峰。空想社会 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6到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 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社会空想社会主义。 按时间顺序阐述: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乌托邦》一书,其写于1516年,书中描 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写于18世纪的《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 原则》,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越发激烈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而表现 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这些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 科学提供了社会需要和客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 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终,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预见了 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 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伟大转变: 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辛辣地批判了资本 主义旧制度,但他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这种时代的局限性说明空想 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并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的 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这是历史性的伟大飞跃。从此科学社会主义逐步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并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而马克思主义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创立、发展。即再19世纪40年代,马 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共学写了20 课时,对于学生生涯最后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我倍感珍惜,每次课都比较认真地听讲,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进入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领域后,感觉非常震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就是开拓。结合了网上的内容,对这门课的基本知识,我进行了一小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由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展开。此外,辩证逻辑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尽管从学理上来说不能直接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内,但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以启迪和补充。比如系统方法,它很显然的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是很有价值的。(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在30年代末,毛泽东就明确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新的解释,赋予了哲学命题的含义。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系统阐明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 就是用中国语言表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根本对立的,也是在与之作斗争中形成的。 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志和愿望出发,从书本和某些原则出发,不顾客观 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以书本为出发点,照抄照搬已有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寻求客观规律,都是极为有害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时时处处防止和纠正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论述马克思怎样评判空想社会主义

论述马克思怎样评判空想社会主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本文是《马克思怎样评判民主主义》(发表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一文的续篇。我们在那篇文章中讲到: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浪潮为标志,人类己经进入当今时代,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当今时代就是信息化过渡时期。目前信息化生产方式己经悄然兴起,其中孕育着智能生产力,这说明消灭阶级的物质条件即将具备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时代终于到来!由此决定资本主义形态必然逐步走向寿终正寝,共产主义形态必将取而代之。为了完成这个当代历史使命,对于每个人、每个党、每个国家来说,确立科学的精神支柱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历史己经证明:精神支柱+科学认识=理想信念;精神支柱+非科学认识=幻想信仰。因此,能否确立理想信念、摒弃幻想信仰,决定着当代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在那篇文章中也讲到:按照马克思的科学评判,民主主义是用旧的幻想欺蒙人民,想社会主义力

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科学社会主义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苏联人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什么叫科学社会主义”和“怎样科学地建设社会主义”,所以才在上述两个“欺蒙人民的幻想”之间跳过来跳过去。因此,为了科学地吸取前苏联的教训,也为了严格地分清幻想信仰与理想信念,除了必须搞清楚我们在上篇文章中己经说清楚的“民主主义怎样用旧的幻想欺蒙人民”以外,接着还应该搞清楚“空想社会主义(包括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怎样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本文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情。 一、列举空想社会主义信仰的五项新幻想(包括斯大林的两个目标公式) 与民主主义欺蒙人民的五项幻想相比,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欺蒙人民的“幻想”的前面加了“新的”一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欺蒙人民的新幻想”主要包括如下五项内容: 一是关于在物质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贫富不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幻想。物质生产力包括手工生产力和机器生产力,其中手工生产力决定小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和人身依附关系,体现人统治人。人统治人是依靠政治手段实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而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机器生产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学生姓名:苏丹 学号:2014002019 班级:MSW2014(2) 学部:MSW教育发展中心 学年学期:2014-2015-2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体系及其运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其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中主要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总体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下面分别介绍这四个主要方法的基本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方法。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的问题,同时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自身的内在要求。理论根源于实际,没有实际,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是实际的反映,正确与否需要和实际相比照;理论反作用于实际。实际联系理论是实践的必然要求。理论无实际则空,实际无理论则盲。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的认识方式。在认识活动的思维进程中,只有理论而无实际,或只有实际而无理论,都是不科学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理论和实际同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这四对矛盾或范畴构成了认识论结构的四个层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前提,它规定着认识论展开的基本方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线索;认识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空想社会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

空想社会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摘要:创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无疑是指导思想和基础理论。新闻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影响的,但目前学界却很少从传播学的视点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在此,我们尝试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进行梳理,以求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空想社会主义;世界交往;人的完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一直是中国新闻媒体和新闻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界研究关注的热点,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成果,为我们的学习研究创建起了一个基础性的平台。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回看新闻理论的发展过程时,又不免会发现某种研究上的缺失。从学科意义上看,新闻学与传播学在今天已经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其中新闻学产生在先,传播学产生在后,新闻学的视点缺失,在传播学产生后得到了有效弥补,使新闻理论在与传播学携手共进的同时,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自身也日趋完善。这种历时性的认识让我们不得不质疑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研究,是否也同样存在着研究视点上的缺失?马克思主义元典的解释性元点研究,是否能够构建起符合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传播学对于传统新闻理论的解构与建构,是否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出于

上面的种种质疑和思考,我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这个为学界所忽视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社会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也体现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初始,批判吸收了已有的新闻理论积累,这主要体现在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批判上。具体地说,首先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关于新闻及其传播的论述。早期空想主义者对精神交往必要性与重要性的看法,法国空想主义者的报刊活动及其所提出的关于舆论、宣传等观点,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主义者的诸多新闻主张和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料,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启人心智的新闻传播观也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思与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积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新闻传播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精神交往以及新闻传播的论述 首先指出进行信息传播、加强国际交往的必要性。莫尔在《乌托邦》中提出,要搞好乌托邦的建设必须及时“掌握更多的关于外国的情况”,乌托邦的居民要“乐于倾听世界各地发生的事”。[1](p86)这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第一次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论证人类精神交往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论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社会科学方法论证: 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 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 的地位和作用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集体化为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布局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话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是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和理性发现合理性; 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做出了重要的贡 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2)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坚持是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3)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导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导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于1880年,是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引论》的第1章、第3编的第1章和第2章)改写成为一篇独立的通俗的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一部全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从高潮时期转入低潮时期,革命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在各国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思想上、组织上为革命做准备,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但是统治阶级害怕本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大肆的攻击和污蔑。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也在工人运动中流传、扩散,阻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其中,德国柏林大学的讲师欧根•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很有市场。他在70年代连续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讲义》和《哲学教程》,宣传折衷主义哲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所以,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在哲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880年,为了向法国的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当时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帮助法国工人建立革命政党,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应法国工人党的革命派、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系统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引论中的第一章“概论”,第三编的一、二两章抽出来汇集在一起,作了一些修改后,由拉法格译成法文,同年5月在巴黎出版。原来名叫《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出法文版时改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五•四”前后已在我国开始流传,1920年时曾被毛泽东同志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也是我党干部的必读书目之一。 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 任何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学说,都有其赖以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现代社会主义学说也不例外。恩格斯在文章的开头就阐明了这一点:“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的经济的”根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立的反映,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考察的结果,其理论来源则是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则来源于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所提出的理论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正如恩格斯在书中指出:“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18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家,他们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作舆论准备。但是,启蒙学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是把生产方式,而是把理性看作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他们所谓的理性王国也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共和国。而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是把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理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两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直接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