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_风景的发现_吴晓东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_风景的发现_吴晓东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_风景的发现_吴晓东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_风景的发现_吴晓东

文学史研究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吴晓东

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旅游业开始兴盛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政

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另一方面出版业也主动出击,旅游杂志和旅游书

籍纷纷问世。现代作家也以风景游记的书写应和着以旅游文化为表征之

一的消费时代。本文以旅游手册《富春江游览志》、风景游记《黄山揽

胜集》以及郁达夫的《屐痕处处》为中心研究对象,探讨旅游产业与

现代出版以及游记写作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讨论郁达夫30年代的游记书

写。山水纪游不仅构成郁达夫自觉的写作形式,而且一度有资本和政府

介入,游记写作成为地方政府有意识策划的结果,也是文人与资本的结

合催生出的产物,证明了在消费主义时代,风景的发现与文学艺术出版

媒介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文章最后分析郁达夫笔下的风景描写所显示出

的风景与权力的内在关系,揭示郁达夫风景意识的复杂性甚至悖论性。

关键词:旅游产业 游记写作 现代出版 风景的发现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旅游业开始兴盛发展的时代,旅游杂志也应运而生。文人雅士的文学书写由此进一步与旅游业建立了关联性,也印证了一个以旅游文化为表征之一的消费主义时代的逐渐形成。其中郁达夫20世纪30年代的游记书写最具有典型性,山水纪游不仅构成了他更自觉的写作形式,而且一度有了资本和政府的介入,1933年秋,杭江铁路即将通车,从钱塘江起,经过萧山、诸暨、义乌、金华、江山等地,最终到江西的玉山,全长333公里。杭江铁路局邀请郁达夫先乘为快,沿着新开辟的铁路在浙东遍游,最后写出游记由杭江铁路局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出版,算作“杭江铁路导游丛书”的一种。按郁达夫事后比较谦虚的说法,自己“虽在旅行,实际上却是在替铁路办公,是一个行旅的灵魂叫卖者的身分” 1,游记写作成为地方政府有意识策划的结果,也是文人与资本的结合催生出的产物。对铁路局来说,这是非常有眼光的举措,文学中对于风景的描绘往往是最好的旅游广告,也证明了在消费主义时代,风景的发现与文学艺术媒介之间有着不同寻常的密切关系。

郁达夫在出版于1934年的游记《屐痕处处》自序中说:“近年来,四海升平,交通大便,像我这样的一垛粪土之墙,也居然成了一个做做游记的专家——最近的京沪杭各新闻纸上,曾有过游记作家这一个名词,——于是乎去年秋天,就有了浙东之行,今年春天,又有了浙西安徽之役。” 2这段话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30年代初“游记作家这一个名词”在“京沪杭”的报纸上一度很流行,透露出当时形成了一个旅游热,也催生了“游记作家”的流行,或者反过来说也许同样成立,“游记作家”的出现,给旅游热推波助澜,两者间有内在的同一性关系。杭江铁路局独具慧眼地看到了这种旅游与作家之间的关系,于是,读到《屐痕处处》中《杭江小历纪程》的开头,读者就对郁达夫浙东之行的起因有了更明晰的了解:“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九日,星期四,晴爽。”“前数日,杭江铁路车务主任曾荫千氏,介友人来谈;意欲邀我去浙东遍游一次,将耳闻目见的景物,详告中外之来浙行旅者,并且通至玉山之路轨,已完全接就,将于十二月底通车,同时路局刊行旅行指掌之类的书时,亦可将游记收入,以资救济Baedeker式的旅行指南之干燥。我因来杭枯住日久,正想乘这秋高气爽的暇时,出去转换转换空气,有此良机,自然不肯轻易放过,所以就约定于十一月九日渡江,坐夜车起行。” 3

这种政府行为在推动旅游事业方面所起的作用,在《黄山揽胜集》 4一书中得到更为突出的表现,《黄山揽胜集》的出笼,主要是因为响应蒋介石开发东南交通的倡议,“浙皖建设厅即以开发黄山为当务之急,乃另组建设委员会,聘请中央振务委员会主席许世英先生担任委员长” 5。《黄山揽胜集》即为“许委员长特作黄山之游”的游记。而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对于《黄山揽胜集》的推出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汇集全山名胜摄影,各系以古今诗文记载”,“由本公司用最上等之黄道林纸加工印刷。书前并冠以郎静山陈万里叶浅予邵禹襄诸摄影名家之美术照片,书后附以游览日程等,封面三色铜版精印” 6,可谓是一部相当精美的“揽胜”图书,既应和了开发黄山的“当务之急”,同时也不失时机地汇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了方兴未艾的旅游热。

尽管风景游记的“生产”与旅游产业,与政府的推动有极大关系,但是出版界的闻风而动以及主动出击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书局在旅游书籍的制作方面每每显示出既精心又专业的眼光。比如在游记文字之外往往收入大量风景图片,为此《黄山揽胜集》的出版人不惜聘请专业摄影家和著名画家郎静山陈万里叶浅予邵禹襄等共襄盛事,《黄山揽胜集》中收入的照片的作者中,郎静山和陈万里都是一时之选,二者均是中国较早的摄影艺术家和摄影记者。陈万里五四时期即发起组织了艺术写真研究会,随后与郎静山等筹组中华摄影社,史称“华社”。据郁达夫的《屐痕处处》中的《杭江小历纪程》,浙东之行的同行者中,即有郎静山,《现代》杂志上的广告也不失时机地宣称“附游侣郎静山先生所摄风景名作十余帧尤足供读者卧游之助”,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意义上的风景堪称是摄影家与作家一同“发现”的。

由周天放和叶浅予编撰的《富春江游览志》 7尤其表明了30年代旅游文化产品出版的发达,被称为“开中国旅游手册之先河”。在政府和资本的介入之外,传媒由此也大力推动了旅游产业,并从中获益。1934年的《论语》半月刊第47期登载的《富春江游览志》广告词称“睹此一书,胜如游览一周” 8,可见旅游书籍有文化产品自身的自足性,读者从旅游书中获得的乐趣甚至可以超过实地旅行本身,正如有读者读罢郁达夫的游记后去实地印证,发现“实物”并没有广告介绍的那么美一样。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黄山揽胜集》在《人间世》杂志上的广告把“供读者卧游之助” 9作为书籍宣传的一个策略,也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的确是在床上借助旅游杂志而“卧游”黄山的。

30年代旅游文化产品出版的发达更表现在旅游书籍的专业性和具体性方面。《富春江游览志》在《编撰大意》中称:“本书编撰之目的有二,一为游览富春江之山水者之指南,二增加游览时之兴趣。”两个编撰目的都在具体编撰策略上得到落实。风景照片是吸引眼球极佳的方式,“风景照片最足动人向往及游后回味,故编者不惮跋涉,摄影附入”。除了收入数十帧富春江沿岸的风景名胜照片外,《富春江游览志》尤为重视对各个景点的文化意蕴和历史积淀的强调:“名人题咏,足为江山生色,而游人踪迹所到,不待搜索得读前人佳句,油然而添逸兴。惟富春江上,前人题咏繁如乱发,择尤附丽数首于胜迹之后,作登览时之吟赏。富阳桐庐严滩钓台等处佳什较多,不忍割舍,精选百首另列一篇。”10其中对严子陵之于钓台的意义更是大力渲染。这也同样是在书中附上了“古今诗文记载”的《黄山揽胜集》的编撰策略。到了郁达夫的《屐痕处处》,附录则是歙县黄秋宜写的《黄山纪游》。至于《屐痕处处》中郁达夫自己撮录的《黄山札要》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一篇,则是由于郁达夫计划中的黄山游未能成行,“先把从各志书及游记上抄落来的黄山形势里程等条,暂事整理在此,好供日后登山时的参考”11,前人的纪行在郁达夫尚未登临之前已然汇入了郁达夫自己对于黄山的文学想象中。

作为一本专业的旅游指南,《富春江游览志》的具体性还表现在“本书取材之目标,一取便于游览行程,二古迹之足凭吊及名胜之足赏玩者”。这一“取材之目标”在目录中一览无遗,该书分16章,分别为:富春江概述、交通、风景概述、钓台、严先生史略、桐庐、桐君山、阆仙洞、九里洲梅花、天子冈、富阳、观山、沿江古迹名胜、物产、诗词等。附录中还设计有长达48日的详细游览日程,堪称是一次“身体强健,有闲而又有钱的人”12才有条件践行的“慢游”。

当杭江铁路局通过友人邀请郁达夫做风景游记的时候,政府一方堪称很懂得郁达夫的文人游记会带来可观的旅游效益,懂得文人身上所携带的文化资本会给风景带来风景之外的附加值。地方风景的发现有赖于作家的足迹和眼睛,就像当年徐霞客游记所起的历史性作用一样。当年浙江风景得以向全体国民展示,就有郁达夫不可埋没的贡献。30年代的郁达夫自称把两浙山水走遍了十之六七,并出版了一册游记总集,这就是1934年6月现代书局出版的《屐痕处处》一书,反映的是风景游记散文的“生产”与资本以及政府的新关系。作家游记与政府行为、旅游产业以及出版触媒一起催生了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郁达夫作为“游记作家”介入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过程,一方面说明风景游记的生产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旅游业对于作家与文学所起到的功效的依赖。在中外旅游史上,经常会出现对于风景的叙述造就了风景的发现和旅游的盛况的先例。柄谷行人曾提到卢梭与阿尔卑斯山风景的发现的关系:“卢梭在《忏悔录》中描写了自己在1728年与阿尔卑斯的大自然合一的体验。此前的阿尔卑斯不过是讨厌的障碍物,可是,人们为了观赏卢梭所看到的大自然纷纷来到瑞士。Alpinist (登山家)如字义所示乃诞生于‘文学’。而日本的‘阿尔卑斯’亦是由外国人发现的,并从此开始了登山运动。”13日本也有一个与欧洲同名的阿尔卑斯山,不仅名字是从欧洲的阿尔卑斯借来的,而且也是由外国登山者最早“发现”的。而柄谷行人所谓“Alpinist(登山家)如字义所示乃诞生于‘文学’”,也证明了山水旅游与文学的关系。

在西方文学史上讨论风景与民族性的关系,人们经常谈及的是司各特的例子。司各特以对苏格兰的风景描写著称,可以说一时间把苏格兰稍微有名一点的地方都写光了,没有给他人留下可写的余地,引起了其他作家的不满和抱怨。英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国诗人穆尔当年就有诗挖苦司各特:

如果你有了一点要写上几行的诗兴,

我们这里有一条妙计献上——你可得抓紧,

要知道司各特先生已经离开英格兰—苏格兰边境,为了寻求新的声名,

正拿着四开本的画纸向镇上走近;

从克罗比开始(这活儿肯定会有一笔好进账)

他想要把路上所有的绅士庄园一一描写,在它们身上“大做文章”——

我们的妙计就是(虽然我们的任何一匹马都赶不上他)

赶紧捧出一位新诗人穿过大道去和他对抗,

迅速写出点东西印成校样——千万别修改——还要把文章拉长,

抢先描写它几家别墅,趁司各特还没有到来的时光。14

正因为司各特对苏格兰风景的集中描写,使司各特成为苏格兰民族风景的重要发现者,甚至成为苏格兰民族性的塑造者。有研究者分析过司各特创作中的苏格兰风景描写,试图从中辨认和分析风景如何体现出苏格兰的民族性,以及司各特如何把浪漫主义的自然之热爱转译成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表达。按以赛?伯林的表述,苏格兰人是“根据风景来理解他们自己并获得他们作为苏格兰人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司各特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景神话,给苏格兰人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文化连接”15。苏格兰高地也成为今天英伦三岛上最有代表性的风光,而在司各特之前,那里以荒凉崎岖贫瘠悲惨著称,英格兰人也总是把苏格兰的荒原景色同犯罪联系起来,对苏格兰高地充满偏见和恐惧,连当时英格兰最有名的文人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旅行到苏格兰高地时,也会拉下马车的窗帘,“因为那里的山景使他感到不安”16,这与后来人们趋之若鹜地到苏格兰高地旅游,恰成对照。

苏格兰高地从当年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到后来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这一历史过程经常被当做旅游策划的最成功的案例。但究其缘起,苏格兰高地与作家的文学书写有直接的关系。1935年郁达夫作了一首题为《咏西子湖》的诗:

楼外楼头雨似酥,

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也要文人捧,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堤柳而今尚姓苏。

诗歌道出了西湖的苏堤、白堤都是以文人命名的史实。而“江山也要文人捧”一句,则揭示了风景与文人两者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仅仅是文人墨客需要寄情山水,同时山水也需要文人的题咏和赞颂。

郁达夫的意义在于他正处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风景的发现的现场。一方面在郁达夫五四初期的《沉沦》等小说中创生了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早的风景描写,另一方面,郁达夫的山水游记也是现代作家所创作的最具典型性的风景散文,最有文人化特征,沿袭的也是山水文人化的中国游记传统,在散文中多征用古代名人的笔记和游记,并援引大量诗词联语入文,也常常从地方志中取材,在行文中则经常以现实中所见之风景去比附山水画。从文学艺术对风景的描绘与建构这一角度上说,山水画与风景的发现之间的关联性当然更为直接,山水画在宣纸上处理的正是风景。而在创作风景散文之际,郁达夫感受风景的方式和书写风景的文字更是难免受到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何况中国的山水画中本来就氤氲着丰沛的文人化传统。

中国山水的这种文人化传统丰沛到一定程度,就会累积成风景的一种“人文化”特征。所谓的“山水的人文化”或许正是由山水中这些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的历史印记所构成,意味着人的主体曾经如此深刻地嵌入自然风景中,继而成为风景的重要的一部分。

郁达夫的山水游记也最典型地体现出风景的人文化底蕴。《钓台的春昼》之所以成为郁达夫最著名的散文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钓台本身所蕴涵的人文背景:

从钓台下来,回到严先生的祠堂─—记得这是洪杨以后严州知府戴槃重建的祠堂─—西院里饱啖了一顿酒肉,我觉得有点酩酊微醉了。手拿着以火柴柄制成的牙签,走到东面供着严先生神像的龛前,向四面的破壁上一看,翠墨淋漓,题在那里的,竟多是些俗而不雅的过路高官的手笔。最后到了南面的一块白墙头上,在离屋檐不远的一角高处,却看到了我们的一位新近去世的同乡夏灵峰先生的四句似邵尧夫而又略带感慨的诗句。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象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的确是没有第二个人。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财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

从上述“点名簿”中可以知道,钓台在中国山水中最能体现人文化特征,也正因如此,《富春江游览志》花了两章的篇幅重点推出严老先生:“七里泷严先生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台名闻天下,本书特详述之,沿江古迹名胜皆由钓台顺流下数。”正如黄裳在给郁达夫的《忏余集》写的书评中所做的精彩总结:“严子陵的钓台确是一个好题目,历代文人(特别是清人)的集子里,总免不了有一篇‘过钓台’之类的诗,其实早在明代中叶就有人编过一本《钓台集》了。说到钓台,好玩的故事真的足足有一箩筐,什么‘客星犯帝座’;‘买菜求益’;‘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谢皋羽祭文天祥的遗址西台;以及严子陵当日在山顶台上垂钓,要准备多长的钓丝……真是目不暇接。在有的作者看来,真是眼花缭乱,来不及抄撮,背上了这一捆重载,结果弄得自己也爬走不动。弄不好还会弄出一些小小蹉跌,摔个鼻青脸肿,惹人笑乐。”17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也同样“背上了”这一捆由文人墨客名号构成的“重载”,尽管郁达夫在负重行走之际尚能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但人文化的负载如果过重,山水中的历史沉疴难免会使风景丧失掉风景的本意。

格外有意味的是,郁达夫笔下的诸多风景在东方文化底蕴外,其实也经过了西方文化的洗礼。早在日本期间写作的小说《沉沦》中,日本的风景即与西方文化视野的参照密不可分:

从他住的山顶向南方看去,眼下看得出一大平原。平原里的稻田都尚未收割起。金黄的谷色,以绀碧的天空作了背景,反映着一天太阳的晨光,那风景正同看密来(Millet)的田园清画一般。

所见风景的意义其实是从密来(即米勒)的“田园清画”那里转借来的,或者说是借助于米勒的风景绘画才能为自己看到的实景赋予深度。风景的深处是一种借来的深度和意义,渗透着来自异域的人文性和意识形态的特征。

这种喜欢把东方风景与西方景观进行类比的倾向,在郁达夫后来的散文游记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比如形容福建的闽江“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进而则“譬作中国的莱茵”(《闽游滴沥之二》);见到南国的海港以及“海港外山上孤立着的灯塔与洋楼”,则“心里倒想起了波兰显克微支的那一篇写守灯塔者的小说,与挪威伊孛生的那出有名剧本《海洋夫人》里的人物与剧情”(《闽游滴沥之一》);看到江西境内“一排疏疏落落的杂树林”,就与“外国古宫旧堡的画上所有的那样的那排大树”相比较;而玉山城里“沿城河的一排住宅,窗明几净,倒影溪中,远看好象是威尼斯市里的通衢”;游程结束则念着戴叔伦的一句“冰为溪水玉为山”,“觉得这一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次旅行的煞尾,倒很有点儿象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小说”(《浙东景物纪略》)。

似乎不能把郁达夫这种与外国景观的比附完全看成是炫耀知识,而是其中透露出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只有与西方风景和文化攀上关系,才能增加本土风景的分量。或许当年远涉重洋的“海归们”都有类似的习惯,郁达夫的《屐痕处处》中《出昱岭关记》一篇写一行人到了安徽绩溪歙县:

第一个到眼来的盆样的村子,就是三阳坑。四面都是一层一层的山,中间是一条东流的水。人家三五百,集处在溪的旁边,山的腰际,与前面的弯曲的公路上下。溪上远处山间的白墙数点,和在山坡食草的羊群,又将这一幅中国的古画添上了些洋气,语堂说:“瑞士的山村,简直和这里一样,不过人家稍为整齐一点,山上的杂草树木要多一点而已。”

一般的游客可能感觉不到这一幅“中国的古画”上的“洋气”从何而来,郁达夫大概是为了要引出林语堂与“瑞士的山村”的类比。可见这种以本土景致比附域外风景的习气不唯郁达夫所独有。

郁达夫动用阅读资源所类比的往往都是西方书本和图片中的“拟像的风景”,而不是亲眼所见的景观。所谓“拟像的风景”就是媒介上所再现的风景,往往经过了他人的观照,是风景的人工化。诸如郁达夫屡屡提及的米勒的风景、伦勃朗的风景,还有西方明信片上的风景,都是风景的再造,是第二自然,是本雅明所谓机械复制的产品。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认为:“世界已经被拍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景观已成为一种“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而景观本质上不过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18当景观成为“物化了的世界观”之后,人们的风景意识也被重新编码。尤其进入后现代,人们经历风景也通常是先看图片和影视作品,然后才有可能在旅游的时候看到真实的景观。所以往往是想象在先,实景在后。拟像的风景早已先在地对我们的风景意识进行了渗透甚至重塑。

郁达夫所展示的风景中即有这种拟像的风景因素,尤其对风景意蕴进行阐释之时更借助于拟像的方式,是米勒的画,是外国古宫旧堡的画,是显克微支的小说与伊孛生的话剧,都不是与真实的风景进行比照。在某种意义上说,真实的风景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是人为赋予的,是阐释出来的。恰如郁达夫《屐痕处处》中的名篇《钓台的春昼》:

我虽则没有到过瑞士,但到了西台,朝西一看,立时就想起了曾在照片上看见过的威廉退儿的祠堂。这四山的幽静,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

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在这儿的变化更多一点,周围的环境更芜杂不整齐一点而已,但这却是好处,这正是足以代表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

值得关注的是郁达夫把严子陵钓台的西台风景与“照片”上的威廉?退儿的祠堂和“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进行对比。四森林洲湖是欧洲著名的风景区,湖边有中世纪瑞士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纪念祠堂。“珂罗版”(collotype)是19世纪由德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用这种技术印刷出来的图片与绘画效果逼真,是19世纪印刷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标志之一,也顺应了机械复制技术时代的发展。风景图片在郁达夫时代的普及恐怕正依赖于这种高仿真的印刷技术,当西方的风景图片借助于这种技术在全世界传播,同时传播的或许还有一种西方式的“现代性”。

郁达夫与西方图片的这种比照隐含着某种他自己或许也无法意识到的悖论:这种“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正是借助于他者的眼光透视出来的19。风景由此也成为西方的他者的眼睛所见的风景,而多少丧失了东方自己的自足性。这里便显示出一种风景与权力的更内在的相关性。一方面,是郁达夫只有借助于西方知识和资源,才能在眼前的东方风景中看出米勒和颓废之美,另一方面,东方的风景也只有经过西方的印证才似乎得到命名和表达,进而获得文化和美学的附加值。其背后因此关涉着东西方之间固有的权力关系,而这一点,在郁达夫炫耀知识的同时大概是没有意识到的。

郁达夫在把中国风景与西方风景进行对比的同时,多少印证了西方现代性在郁达夫留学和写作时代的强势影响。而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风景问题还涉及了人们如何观照自然、山水甚至人造景观的问题,以及这些所观照的风景如何反作用于人类自身的情感、审美、心灵甚至主体结构,最终则涉及人类如何认知和感受自己的生活世界问题。

因此,当深入追究风景背后的意识和主体层面,郁达夫的创作便呈现出一种矛盾的风景观。在郁达夫笔下既有自己曾经近观的身临其境的风景,也有只是明信片上看过的拟像的风景。郁达夫风景意识的复杂性甚至悖论性也正体现在这里。

注释:

1郁达夫:《二十二年的旅行》,《十日谈》旬刊,1934年1月1日“新年特辑”。

2郁达夫:《屐痕处处》,现代书局1934年6月版。

311 郁达夫:《屐痕处处》,现代书局1934年6月版,第1~2、183页。

4许世英:《黄山揽胜集》,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8月版。

5 6 《黄山揽胜集》广告,《人间世》第13期,1934年10月5日。

郁达夫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

7周天放、叶浅予:《富春江游览志》,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6月版。

8《富春江游览志》广告,《论语》半月刊第47期,1934年8月16日。

9《人间世》第13期,1934年10月5日。

10周天放、叶浅予:《富春江游览志?编撰大意》,上海时代图书公司1934年6月版。

12郁达夫:《屐痕处处》自序,现代书局1934年6月版。

13《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14转引自《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4分册,勃兰兑斯著,徐式谷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15张箭飞:《风景与民族性的建构——以华特?司各特为例》,《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6 转引自张箭飞《风景与民族性的建构——以华特?司各特为例》,《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7 黄裳:《拟书话——〈忏余集〉》,《珠还记幸》(修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50页。

18《景观社会》,居伊?德波著,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9参见吴晓东《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3期。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 邮编 100871]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外国人眼中的xx 留学生 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 2011 年中国占世界第一位: 总人数 12.8万,中国留学生带来的花费大概 31 亿美元,随着人数的增加,影响力和出事率也增大。 前几天,有感于加拿大华裔留学生林俊惨案的启发,写了博文: xx 留学生在海外该怎样保护自己? 很多博友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提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是一个弱势群体,同时有些留学生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其中,有地域文化的差别因素,也有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留学生到了国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些人很不习惯,度日如年。 学业的繁重,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文化难以融合,再加上语言问题,导致有些留学生困在自己中国同学的圈子里,没法融入到美国当地的文化中。 问题到底出在哪?俺高娓娓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专家学者,只是听到一下说法,看到一些报道。 那些中国留学生身边的老外们,是怎么看中国留学生的呢?或许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 yahoo 上一篇报道,讲几点老外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很有意思。 评价一: 读书用功,看重成绩,却缺乏创造力 美国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太用功,对考试过于重视,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却不注重。只顾埋头学习,却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缺乏思考。 有一个老外说,中国学生都是“用功狂”。他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会列出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但经常都是只有中国学生会认真看完的。而且中国学生的总分却还是

比不上外国学生,因为他们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 50%。 我有几个教授朋友,他们也和我聊过,说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讨论不太喜欢发言。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不敢说。网上有一个留学生说: 课堂讨论时,我经常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我身上时,我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评价二: 缺乏幽默感,开不起玩笑

美国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各种主题,各种玩法,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奇怪的是,很多老美学生,很少邀请中国留学生参加这种聚会。

因为他们担心中国留学生会不习惯他们的玩法。毕竟,大多数中国学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北京:故宫博物院、天坛公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 天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津门故里)、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 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 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忻州市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辽宁:沈阳市植物园、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 吉林: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长白山景区。 黑龙江:哈尔滨市太阳岛公园。 上海: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 江苏: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三国水浒景区、苏州市拙政园、苏州市周庄古镇景区。 浙江: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温州市雁荡山风景名胜区、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 安徽:黄山市黄山风景区、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福建: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江西: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吉安市井冈山风景旅游区。 山东:烟台市蓬莱阁旅游区、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泰安市泰山景区。 河南: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湖南:衡阳市南岳衡山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 湖北:武汉市黄鹤楼公园、宜昌市三峡大坝旅游区。 广东:广州市长隆旅游度假区、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 广西:桂林市漓江景区、桂林市乐满地度假世界。 海南: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市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 重庆:重庆大足石刻景区、重庆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 四川: 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乐山市峨眉山景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 贵州:安顺市黄果树大瀑布景区、安顺市龙宫景区。 云南:昆明市石林风景区、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 陕西:西安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市华清池景区、延安市黄帝陵景区。 甘肃: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宁夏: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区、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 新疆: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汉字故事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汉字故事 刘为:林西莉女士是一位作家和汉学家,她来自瑞典。她写了一本畅销书《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在瑞典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本书,并且它出版以后,很快就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还有芬兰文和挪威文,现在又有了中文版,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下面我们想先请林女士谈一下她怎么对汉字发生兴趣的。 林西莉:我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妈妈送给我一把伞,在伞的顶端印着一些非常漂亮的汉字,跟我们所用的字母比较,这些汉字真是漂亮极了。后来我跟瑞典著名的汉学家高本汉学习汉字,他教给我有关汉字的构成以及起源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1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学- 习汉语,对汉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在这之前我还学过中国的艺术史和考古学,这些都为我以后研究中国的汉语打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非常地美,而学习中国的历史、艺术也是我学习汉字的一种途径。 刘为:看起来你学习汉语的方式确实和其他人不一样,也就是 说你是从汉字人手来开始学习汉语?

林西莉:对,非常地对。因为我的老师高本汉他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他在中国只待过二三年的时间。但是他的汉字知识非常地渊博我记得在50 年代末的时候我跟着高先生学习汉语,我们学习 了孔子、孟子等等,我们不说汉语,只是对汉字本身进行分析。我们朗读其中优美的句子,比如说有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行为准则等等。但是我们从来不说汉语,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只学习汉字。 刘为:这的确是一种非常非常有趣的学习汉字的方式。 林西莉:对。从70 年代开始,我开始教授别人学习汉语和中国 的历史。我发现对汉字的起源讲得越多,比如说像甲骨文和金文,而学生就越容易记住这些汉字,并且对汉字产生更大的兴趣。我的这些学生经常对我说,你能不能多讲一些汉字的知识?例如它们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开始进一步地研究汉字,以便能够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时也因为我个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这本书创作的初衷。 15 年来我一直在搜集资料,我每年都要到中国到处看一看,拍一些照片,采访一些学者,买一些相关的书。15 年后我对自己说,行了,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年 目录 前言 (1) 一、体系建设 (1) 二、法规和体制 (3) 三、资源保护 (4) 四、规划管理 (6)

五、能力建设 (7) 六、经济和社会贡献 (8) 七、国际交往 (9) 八、展望 (11) 结束语 (14) 前言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依法设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等综合功能及生态、科学、文化、美学等综合价值。风景名胜区与

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 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辛勤工作以及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大众爱国热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此事业而立之年,为使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情况,特进行全面介绍。 一、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基础。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2月1日《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后,统一改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等级。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批共225处,面积约10.36

外国人眼中的广州人

外国人眼中的广州人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都不尽相同。与此相类,各地人的性格、气质等也有一定差异。于是一些人喜欢研究各地人的特点,发表了不少“高论”。尤其对“广东人”和“广州人”的特点,社会上流传着不少说法。但由于论者本身的局限(如地域、识见等),有些观点未免存在偏见甚至误导。相比较而言,一些外国人的评价倒更值得重视。这里不妨让我们看看几位外国人对广州人的评价吧——— 1894年,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揣着向母亲借来的40英镑,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只身从中国上海溯江而上,穿越中国西南至缅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旅行。他将这次不平凡的经历写进《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中,翌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写到这年5月3日,他离开云南大理,沿着一条江前行,傍晚在一个“迷人的小村庄合江堡”的客栈投宿。在这里,他碰上一些“从西藏集市返乡的广州人”,便把自己对广州人的了解写了下来: 广州人,从广义来说,中国人指的是广东省人,他们像苏格兰人一样富有创业精神,能迅速适应环境,忍耐性强,节俭,能赚钱,在中国最偏远的地方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靠双脚长途跋涉至很远的地方。中国人认为他们最机智……他们的穿着打扮,大大的油纸遮阳伞,以及把货物高高挑在竿子上的习惯,使他们在各地都很显眼。他们总是穿整洁的深蓝色衣服,头剃得干净,脚蹬矮帮鞋,小腿裹着整齐的绑腿。他们风尘仆仆,自视比那些与他

们交易的、不外出做生意的蛮子要高明。他们对我总是既有礼貌又友善,把我看作与他们一样的背井离乡之人。 莫理循所写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而对当今的广州人,有一位叫史密斯的美国人,也作过精要的评价。史密斯1990年就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香港都长期居住过,是个“中国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频繁往来于这5个城市,对这些城市有较深的了解。他心目中广州人是这样的: 这里的市民与上海的市民一样,堪称中国小市民中的代表。但与上海人的极度虚荣和好吹牛相反,广州人虽也斤斤计较,胸无大志,但他们敢于承认,非常低调。而与北京人相反的是,他们重视物质生活(尤其舍得吃)、轻视精神生活(如果旅游不算精神生活)。由于广州人比上海人勤劳和头脑灵活,加上财富积累时间较长,所以生活要比上海人好得多,也比中国大陆除深圳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好得多。 还有一位长期在广州居住的菲律宾驻穗总领事馆的总领事,他对广州人的看法是: 广州人总是精力充沛、灵活和欢迎变化。他们有很多困难和忧虑,但是更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 以上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来自的国家不同,也无任何关系,但他们对广州人的看法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聪明,务实,勤劳,刻苦,富有不怕困难和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这些,应该不是虚与委蛇的夸大之词吧。 诚然,社会和人生都是复杂的,要准确地给某个地方人作出评价,是很困难的。关键是在评价时不带个人成见,不以个人好恶恩怨说事。否则,就会像有些评价那样,说好就“一朵花”,说坏就“豆腐渣”;不但有失公道,而且很难服人。这些外国人对广州人的某些缺点尚未提及,但他们的评价不带个人成见,不掺杂个人的好恶恩怨,比较公允正确。这,也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 的广州文化频道

关于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提案

关于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42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境内旅游,景区管理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重要战略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与保护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法律缺失,履行国际公约能力不足,制度建设不力。由于行政法规不能规定一些与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相关的民事基本制度和与相关法律的协调关系,因此,仅靠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难以有效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适应风景名胜区管理综合性强、协调面广、矛盾复杂的要求,也制约了风景名胜区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能力。 二是管理监督不善,资源保护不力。风景名胜区基层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管理效能低下。具体表现为:管理机构性质不统一,存在派出机构统管、行政部门代管、事业单位主管等多种类型;这些管理机构大都缺乏执法权,难以有效履行法定管理职责;一些管理机构政企不分,削弱了行政管理职能,损害了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管理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不足。目前,国务院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的内设机构和人员设置与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不匹配;省级主管部门的力量不足,无法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经营管理错位。一些地方为获取短期利益,将风景名胜区整体出让或转让给企业经营管理,使公共资源成为牟利工具,导致各类项目违规上马,严重破坏资源环境;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类似“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开山采矿、房地产开发等问题在风景名胜区或其周边地区不同程度地无序蔓延,威胁着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些地方未将风景名胜区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未实施生态补偿政策,造成资源保护与林业经营的矛盾。 三是资金渠道单一,保护和建设投入不足。风景名胜区及周边地区发展基础较差。据统计,现有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75%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中央财政全国每年安排的保护补助仅2000余万,资金总量少、点多面广,保护投入严重不足。保护规划实施困难。因资金严重短缺,135处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60%以上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保护措施和项目难以实施,导致了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研究表明,从2012年开始,我国已步入休闲旅游时代,但80%以上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不完善、不配套、建设水平低、超承载力使用等问题突出,不能满足旅游业不断发展和游客量快速增长的需要。据调查,90%以上的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地方财政都难以安排专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门票收入成为国家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华盛顿8月1日电: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日本 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日常生活 新华网东京8月5日电:家住在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50多岁男士对记者说,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在日本的大商场、连锁店和百元店里到处可见。而且,中国产品的价格比日本本国产品价格低很多,从电器、玩具到衣服、食品等各类产品应有尽有,一般老百姓都愿意买,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 俄罗斯 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命运变迁 新华网莫斯科8月4日电:作为法国大型连锁店“欧尚”在莫斯科梁赞大街分店的收银员,伊斯坎德罗娃和同事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小到钓鱼竿,大到液晶电视,种类非常多。“只要是质优价廉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伊斯坎德罗娃对新华社记者说。 俄罗斯人离不开中国货 国际先驱导报:从事日贸商品批发零售的俄罗斯人米罗诺夫和中国商人打交道已经有几年了。他最常去的是莫斯科集装箱大市场(俗称“露天市场”),那里销售的日贸商品基本都是来自中国。预定4月份“全面禁止不具俄国籍的外国人在零售市场(主要针对露天市场)工作”的规定发布后,米罗诺夫的生意习惯可能也会因此而被打破。 英国 伦敦哈姆利玩具店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伦敦8月1日电:英国连锁玩具店哈姆利对小朋友们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位于伦敦著名商业街摄政街上的哈姆利总店总是一派热闹景象。在这家店里,带“中国制造”标签的玩具比比皆是。店员和顾客也都称赞说,来自中国的玩具造型可爱,是孩子们的好伙伴。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变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怎样变化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梨学号10650142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的人也千差万别,要说清楚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的确十分困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形象总是有一些关键的点,它们是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关键的点描述出来,也就差不多呈现了一个大致的中国国家形象了。这些关键点,也是构成国家形象的维度。具体而言,这些中国形象的关键点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纵向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横向维度。 西方看中国形象总得经历了一个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过程。自《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整个西方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元朝富强、繁荣,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写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作品中不乏有很多夸张和虚构成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由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创造的“真实乌托邦”形象,也正是马可·波罗的描绘,使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财富和强大有力的君权,这是贫穷、动荡的西方人最为向往和羡慕的。因而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典型的“乌托邦”形象。 18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对于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正

面的,但是少数作家的创作中,中国形象却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反的。如孟德斯鸠《法的精神》总体上把中国政府看成专制的;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嘲讽中国人缺乏“斗争精神”;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续编》等作品中把中国人描述为贫困、奸诈、愚昧而又自以为是。再如18世纪70年代之后,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 而到了17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中国和乌托邦形象只是为了批判本国的现状,中国的乌托邦现实假的乌托邦形象。1250年到1750年前后,西方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乌托邦的,肯定和美化的成分多,这是由这一个时期西方文化的需要所决定的。处于现代性萌发阶段的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关心异己世界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价值,而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是使西方文化超越自身和改造自身。启蒙运动使中国形象向负面转化,中国形象中否定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出现,不是要昭示西方文化的缺憾,而是要印证西方文化的完美和优越。 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形象就全面变成了“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完全是负面的,1966年文革时期的中国唯一一次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真正乌托邦,1968年西欧发生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时,学生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人道,并视中国为一种不满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想象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道”的中国,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历史事实。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分省整理)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最新最全) 自1982年起,截至2013年1月,国务院总共公布了8批、22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其中,第一批至第六批原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起改称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逐次分别是:第一批:1982年11月08日发布,共44处 第二批:1988年08月01日发布,共40处 第三批:1994年01月10日发布,共35处 第四批:2002年05月17日发布,共32处 第五批:2004年01月13日发布,共26处 第六批:2005年12月31日发布,共10处 第七批:2009年12月28日发布,共21处 第八批:2012年10月31日发布,共17处 浙江(19处)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⑴ 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⑴ 雁荡山风景名胜区⑴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⑴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⑵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⑵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⑵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⑶ 雪窦山风景名胜区⑶ 双龙风景名胜区⑶ 仙都风景名胜区⑶ 江郎山风景名胜区⑷ 仙居风景名胜区⑷ 浣江--五泄风景名胜区⑷ 方岩风景名胜区⑸ 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⑸ 方山--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⑹ 天姥山风景名胜区⑺ 大红岩风景名胜区(8) 湖南(19处) 衡山风景名胜区⑴ 武陵源(张家界)风景名胜区⑵ 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⑵ 韶山风景名胜区⑶ 岳麓风景名胜区⑷ 崀山风景名胜区⑷ 猛洞河风景名胜区⑸ 桃花源风景名胜区⑸ 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⑹ 德夯风景名胜区⑹ 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⑺

南山风景名胜区⑺ 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⑺ 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⑺ 东江湖风景名胜区⑺ 凤凰风景名胜区(8) 沩山风景名胜区(8) 炎帝陵风景名胜区(8) 白水洞风景名胜区(8) 福建(18处)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⑴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⑵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⑵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⑵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区⑶ 金湖风景名胜区⑶ 鸳鸯溪风景名胜区⑶ 海坛风景名胜区⑶ 冠豸山风景名胜区⑶ 鼓山风景名胜区⑷ 玉华洞风景名胜区⑷ 十八重溪风景名胜区⑸ 青云山风景名胜区⑸ 佛子山风景名胜区⑺ 宝山风景名胜区⑺ 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⑺ 灵通山风景名胜区(8) 湄洲岛风景名胜区(8) 贵州(18处)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⑴ 织金洞风景名胜区⑵ 潕阳河风景名胜区⑵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⑵ 龙宫风景名胜区⑵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⑶ 赤水风景名胜区⑶ 马岭河风景名胜区⑶ 都匀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⑸ 九洞天风景名胜区⑸ 九龙洞风景名胜区⑸ 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⑸ 紫云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⑹ 平塘风景名胜区⑺ 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⑺ 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⑺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消费心理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消费心理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消费心理 在衰退阴影笼罩着全球大部份经济体之际,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保持可观的增长,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尽管“硬着陆”的警报不绝于耳,中国那看似源源不绝的新生消费群体对许多外资公司仍然具有无穷的诱惑力。 然而,中国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呢? 这正是国际广告代理公司智威汤逊(JWT)北亚区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唐锐涛(Tom Doctoroff)的新著作《中国人要什么(What Chinese Want)》立意要解答的主要问题。唐锐涛这位美国人已经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14年。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网站Think Business最近主办的一个研讨会上,唐锐涛指出,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公司对中国存在的一个常见和

最大的误解是: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已推动它走上“西化"的道路。 不错,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可能随处可以见到人们一边喝星巴克咖啡,一边拿着iPhone手机高谈阔论欧洲的最新潮玩意;但就此论断这是一种“西化”形式,未免有点肤浅和想当然了。 唐锐涛指出,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但称之为“西化”,那完全是忽视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和永恒的文化价值观,其围绕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世界观是那样的独特。” 他又指出,外界许多人把中国境内涉及不同政见者的重大事件、反文化传统的艺术家、蓬勃发展的在线社区和粗俗的摇滚音乐会等等也看作是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日益成长的迹象。 他断然表示,这又搞错了,不错,中国正在蜕变,但预言中国的文化传统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那是不着边际的。 改变不等于革命 唐锐涛指出,推动中国社会蜕变的一个因素是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这为中国消费者开启了新的天地。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6号 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已经第24次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 2015年9月14日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条为了规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适用本办法。 条经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以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各类建设活动。 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的,不得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 条编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的永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规划组织编制机关),负责组织国家级风景县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等开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工作。 条编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由同时具有乙级以上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和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的单位承担。 条编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条编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界定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的范围边界,根据需要划定外围保护地带; )明确风景名胜资源的类型和特色,评价资源价值和等级; )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定位; )提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目标,确定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旅游床位控制规模等; )确定功能分区,提出基础设施、游览服务、风景游赏、居民点的空间布局; )划定分级保护范围,提出分级保护规定;明确禁止建设和限制建设的范围,提出开发利用强度控制要求;提出重要风景名胜资源专项保护措施和生态环 )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提出建设行为引导控制和景观风貌管控要求;确定需要编制详细规划的区域,提出详细规划编制应当遵从的重要控制指标或者)编制游赏、设施、居民点协调、相关规划协调等专项规划。 一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批准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视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视剧 【韩】申惠善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作为外国人观看中国电视的第一感受是电视台多,频道也多,而且同时播放各类不同的电视剧,所以没有一个受众敢说,他对所有的电视剧都很了解。在电视剧的形式方面,中国与韩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仍然存在审查制度。在韩国把审查制改为等级制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等级制也带来一些弊端,但是大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关键词:外国人视角;中国电视剧;类型;大众文化;观众 《(判官)包青天》是我在韩国观看的第一部中国电视剧,略微夸张的粉饰以及除恶扬善伸张正义的包青天的形象很是新鲜。因为是在韩国首次播放的中国电视剧,记得很多韩国受众是带着好奇观看的。后来赵薇主演的《情深深雨蒙蒙》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甚至那些汉语学习班拿《情深深雨蒙蒙》的剧本当教材使用。其实,对我来说在韩国观看中国电视剧时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反正都是“外国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电视剧感觉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当我身在中国,再去看中国电视剧的时候却有了与前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也许源于我是研究电视剧的学者身份,还有当一下子面对那么多类型和众多电视台播出的各色各样的电视剧时,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所致:“中国电视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一、韩中两国电视剧的异同之处 在我看来韩中两国的电视剧存在以下主要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第一,与韩国相比,中国的电视台数量非常多,通过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绝对数量也相应地多。韩国制作并播出电视剧的只有韩国国家广播公司(KBS,包括KBS1、KBS2两个频道)、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韩国首尔广播公司(SBS)等三大广播公司,即使这些电视台播放相当数量的电视剧,与中国的各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数量比起来其差距是明显的。在韩国,只要是喜欢看电视剧的受众,说他们对每个台播放的电视剧目了如指掌,一点也言不为过。三大广播公司的频道转来转去,受众基本上对这些台播放的每部电视剧的故事梗概以及哪些演员出演等都能清楚地知道。但是在中国就不同了,电视台多,频道也多,而且同时播放各类不同的电视剧,所以没有一个受众敢说,他对所有的电视剧都很了解。 第二,中国电视剧的类型(体裁)多样性是韩国电视剧无法比拟的。播出的电视剧目多,体裁的多样性也许是理所当然的,喜剧、言情剧、家庭社会剧、古装剧、偶像剧、亲情剧、历史剧、涉案剧等各种体裁表现社会的变化,而社会的变化又带来体裁的多样性。 韩国的电视剧也是有各种体裁的,但是每年制作的电视剧数量有限,因此比较偏向于选择那些受众缘好的体裁来制作电视剧,例如偶像剧、言情剧等。有些体裁是韩中两国相同的,而有些体裁是中国有而韩国没有的。比如,历史戏说剧在韩国是没有的,韩国只有历史正剧。至今韩国的电视剧好像没有一部是将历史事件拍摄成戏说形式的。其原因可能是韩国的儒教情绪与中国相比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对历史的戏说化表现形式还是很陌生的。

外国人眼里中国人60个奇怪习惯

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60个奇怪习惯 01.在公共场合喜欢喧哗甚至起哄 02.喜欢吃鸡脚、猪肝乃至猪大肠 03.认为鱼头比鱼肉更好吃 04.汽车里会吊有许多晃来晃去的摆设 05.比日本人还喜欢唱卡拉OK 06.房间里的家具比德国人多得多 07.热衷于攀老乡 08.亲友中还有一些小圈子 09.习惯将遥控器放入塑料袋 10.父母和孩子从不亲吻,也从不拥抱 11.有点余钱就存银行 12.小孩往往在读小学时就开始戴眼镜了 13.喜欢在节假日安排孩子进“专长班” 14.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争论不休 15.喜欢用折价券或淘便宜货 16.为了买到最廉价的汽油而不惜开着车子满城找 17.早晨不洗澡,但晚上必洗澡 18.对宾馆里的非免费食品碰都不碰 19.中国男人的体毛简直比欧洲女性还少 20.说的外语往往调门过多(可能是受汉语四声的影响) 21.求人办事前往往送点小礼 22.比大多数西方人都更喜欢小赌博或买彩票 23.常常把吃下的鱼骨头直接吐在餐桌上 24.电冰箱里常常存放有一个月的食物 25.往往把洗碗机当碗橱 26.每家都有许多热水瓶 27.经常就在厨房用餐 28.会在餐桌上剔牙,但会用手巧妙地遮着嘴 29.冰箱里时常存有三口剩饭、一只鸡翅或数块乳腐

30.把果酱瓶或咖啡瓶改做水杯,并随身带上 31.喜欢带着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大孩子外出旅游 32.中国女人喜欢随时都带着零食:话梅、坚果或烤鱿鱼干 33.喜欢把大米洗得太干净 34.家里没有一般外国家庭都拥有的量杯,但秤倒是一定有的 35.用筷子,而不是搅蛋器打鸡蛋 36.家里茶杯大多有盖子 37.看比赛时总希望中国队赢,而且赢得越多越高兴 38.送客喜欢送出家门很远 39.女人分娩后一个月内不让出门,叫“坐月子” 40.上班时喜欢悄悄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 41.即便身在异国,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仍然会相互见不惯 42.厨房里的瓶瓶罐罐特多 43.常常会不厌其烦地向德国人或美国人解释堂哥和表哥,或叔叔和舅舅的区别 44.大多对日本人敬而远之 45.往往将牙膏挤到不剩一点点 46.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学习都很用心 47.常常在吃饱后还坚持“消灭”餐桌上的剩菜 48.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49.在餐馆用餐后互相抢着埋单 50.在大学喜欢攻读实用型的学科,如工程学、机械学或法学 51.上了些年纪的中国人大多喜欢听收音机 52.喜欢跟父母住在隔壁或同个小区,甚至三代同堂 53.驾车时不喜欢礼让行人,而且欺软怕硬 54.常常给亲友“介绍”男友或女友 55.吃面条时喜欢用嘴吸,喝汤时不避发出声响 56.朋友之间喜欢互相借钱 57.不太喜欢去洗牙,但每日数次的刷牙却很认真 58.重视室内卫生远远甚于室外卫生 59.下班回家总喜欢忙个不停 60.年纪轻轻就热衷吃各种补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附录

世界文化遗产(2个): 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 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个): 武汉、宜昌、十堰、荆州、钟祥、襄樊、荆门、鄂州、赤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 第一批(1961年3月4日公布): 1、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1911年) 2、武当山金殿(元、明) 3、楚纪南故城(东周)州 第二批1982年2月23日公布): 4、“八七“会议会址(1927年) 5、玉泉寺及铁塔(宋) 6、武当山紫霄宫(明) 7、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周至汉) 8、李时珍墓(明) 第三批(1988年1月13日公布): 9、咸宁市北伐汀泅桥战役遗址(1926)10、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1927—1934)11、洪湖市、监利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1930—1932)12、武当山“治世玄岳”牌坊(明)13、襄樊市广德寺多宝塔(明)14、鄂州恰亭铭摩崖石刻(唐)15、京山屈家岭遗址(新石器时代)16、武汉盘龙城遗址(商)17、荆州八岭山古墓群(东周至明代)18、随州擂鼓墩古墓群(战国)19、钟祥显陵(明)20、通山李自成墓(清)第四批(1997年1月公布): 21、荆州鸡公山遗址(旧石器时代)22、天门石家河遗址(新石器时代)23、枣阳雕龙碑遗址(新石器时代)24、荆门纪山楚墓群(春秋至南北朝)25、武汉国民政府旧址(1926—1927)26、大悟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1942—1945) 第五批(2001年6月公布): 27、郧县学堂粱子遗址(旧石器时代)28、枝江关庙山遗址(新石器时代)29、应城门板湾遗址(新石器时代)30、石首走马岭遗址(新石器时代)31、荆州阴湘城遗址(新石器时代)32、当阳磨盘山遗址(东周)33、潜江龙湾遗址(东周)34、大悟鄂王城城址(东周)35、宜昌季家湖城址(东周)36、宜城楚皇城城址(东周至秦汉)37、武汉湖泗瓷窑址群(五代至明)38、丹江口玉虚宫遗址(明)39、武汉明楚王墓(明)40、黄梅四祖寺塔(唐、宋、元)41、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清)42、襄樊襄阳城墙(明)43、襄樊襄阳王府绿影壁(明)44、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27)45、武汉大智门火车站(1903)46、武汉江汉关大楼(1924)47、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近代)48武汉詹天佑故居(191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 1、武汉东湖 2、、长江三峡 3、武当山 4、襄樊古隆中 5、九宫山 6、大洪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真是条条见血 2014-04-05 10:06:09来源:鼎盛网浏览次数: 近日有一位名为“心路独舞”的网友发表言论说:“白岩松在他的《你想像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接下来就是她所写的对美国人的观察,见微知着,深入浅出,但不料被国内外许多中文媒体非法传载,闹出许多不愉快来。 凭心而论,小舞的摄影照片最受欢迎,她的文章别具一格,美艳之中见风骨,我几乎无法找到一个中文词描写这种精妙,大概只有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华人女子在美国生活了很久才能提炼出这种气质来。 相比之下,如今诸多常写美国题材的作者大多随波逐流,肤浅庸俗有之,粗野泼皮有之,无知更是常见,追究起来都是不肯用功或不具天赋所致。我沿着小舞所讲的美国人十个特点思考,也写出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十个印象来。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人呢 1、中国人个个争当劳动模范 在美国人眼中,华人是最勤奋的民族,省吃简用,吃饭打包,穿着土气,精打细算,甚至有些小气。其实,这是老一代华人的特点,如今更多的新移民中不少富人官人,裸官家属,他们以权谋私,大把消费,早就脱离了老一辈华人特性。 中国各类国企财政特权造就了汹涌财源,土地财政催生了强烈货币增长,钱就如雪花飘下,这是有权人能捡到,捡不到的依然是没权的人们。 美国人不同,这没有官方给的劳动模范称号,但拥有工作依然是他们的骄傲,哪怕一个小学生能用自己替父母洗车赚的钱买套球鞋也很自豪。老人退休后不愿闲着,依然可以工作贴补家用,依然有很多企业愿意聘用他们,并不嫌弃他们年纪大。 美国的清教徒情结就是“多劳多得,上帝按劳赐福“,看看沃尔玛创始人Sam就明白了,这类人有足够的耐心从微小细节做起,最终成就伟大事业,然后把财富分给社会共享,并不图自家独霸遗产。 清教徒相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自这个社会,回归这个社会。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这仍是许多美国人的心态。 2、中国人非常喜欢住豪宅 的确华人到美国非常喜欢买卖房地产,几次转手便可以赚来一栋不错的住房,甚至更多中国人来到美国口袋里满满的现金。 掏出来把美国人吓一跳,给国内关系领导买几套房也是有的。其实,美国人并不知道中国房子比美国的贵许多,国人把中国房子换成美国房子当然显得阔气。 美国人根本不相信一个北京人卖掉一套二手房可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买下四百平米的豪宅。 即使你只买了三百平米的也比美国人平均不足两百平的豪气多了,久而久之,美国人都以为中国人都住豪宅,不住豪宅就不是中国人。这么一来,那些说放弃美国豪宅回国贡献的人便露陷了。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2011年中国占世界第一位:总人数12.8万,中国留学生带来的花费大概31亿美元,随着人数的增加,影响力和出事率也增大。 前几天,有感于加拿大华裔留学生林俊惨案的启发,写了博文:中国留学生在海外该怎样保护自己? 很多博友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提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是一个弱势群体,同时有些留学生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其中,有地域文化的差别因素,也有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留学生到了国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些人很不习惯,度日如年。 学业的繁重,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文化难以融合,再加上语言问题,导致有些留学生困在自己中国同学的圈子里,没法融入到美国当地的文化中。 问题到底出在哪?俺高娓娓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专家学者,只是听到一下说法,看到一些报道。 那些中国留学生身边的老外们,是怎么看中国留学生的呢?或许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yahoo上一篇报道,讲几点老外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很有意思。 评价一:读书用功,看重成绩,却缺乏创造力 美国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太用功,对考试过于重视,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却不注重。只顾埋头学习,却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缺乏思考。 有一个老外说,中国学生都是“用功狂”。他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会列出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但经常都是只有中国学生会认真看完的。而且中国学生的总分却还是比不上外国学生,因为他们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50%。我有几个教授朋友,他们也和我聊过,说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讨论不太喜欢发言。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不敢说。网上有一个留学生说:课堂讨论时,我经常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我身上时,我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评价二:缺乏幽默感,开不起玩笑

美国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各种主题,各种玩法,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奇怪的是,很多老美学生,很少邀请中国留学生参加这种聚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