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5-6热点问题

2013.5-6热点问题

2013.5-6热点问题
2013.5-6热点问题

华西都市报:大学生劫持人质的戾气何来

近日,大学生陈某骑自行车撞倒82岁的太婆,竟然引发了一起劫持案。太婆因为手腕骨折需要住院,陈某面临太婆家人索要千元押金,情绪激动之下竟然持刀劫持了一位女医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解救,警方圆满解决劫持人质事件。(5月19日《武汉晚报》)

尚未走进社会的大学生,在遇到此类纠纷时手足无措,冲动之下做出一些莽撞之举,未必不可以理解。但是何至于要劫持人质?这份戾气从何而来?

目击者说:“听说索赔数额是30万元,这个大学生可能是被吓到了。”陈某事后也表示,觉得“对方逼得太急,没办法”。现实中发生此类事件,受伤的一方通常会要求私了,以争取更多的赔偿。而私了就意味着,谁的能量更大,就能占据绝对优势。陈某非武汉本地人,没有什么资源可用。巨大的压力之下,他的心理发生失衡,从而做出疯狂之举,也就可以说得通。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陈某的行为都应遭到谴责。然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相比陈某劫持人质的行为,他对法律和规则的不信任或许才是根源所在。身为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清楚事情的轻重,也应该知道假如由警方来处理此事,完全可以获得一个更为理想的结果。然而他的行动表示,他已经对法律和规则投下了不信任票。

这种不信任来自哪里?固然有个人主观上的偏执,但也不乏社会现实的反馈。可以说一名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公共空间相对比较狭窄,如果不公现象频繁发生,则很容易固化他们对社会的认识。所谓弱者恒弱,强者恒强,这种失望的心态和无力感,不可避免地会误导他们的行为,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并非为陈某辩护,也并非把个人之恶推向社会,但必须承认,一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与社会是分不开的。

人民网评:令汪洋痛心的软肋国民教育当从知耻始

用三十余年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有一个软肋,一触即痛——那就是国人的文明素质。

汪洋副总理痛心疾首了。在国务院召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电视电话会议上,汪洋指出我国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居民出国旅游,部分游客素质和修养不高,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旅游景区乱刻字、过马路时闯红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常常遭到非议,“有损国人形象,影响比较恶劣”。

这是一个令国人汗颜的顽疾。在海外,往往见到公共场所仅用中文书写的告示,“请不要大声说话”、“请排队”、“请不要拿走”……身为中国人,实在无地自容。

崇尚温良恭俭让的礼仪之邦,怎会走出如此众多的无礼之人?

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很厚重,也很沉重,五四后经历了相当长的文化反思,试图去芜取精,革故鼎新。在三十年的一瞬中,先经历了“文革”后造成的信仰崩塌,继之以物欲带来的拜金狂潮,厚重的文明有被切割得轻薄的危险,谦谦君子之风也渐渐颓然倒地。中国在世界面前从古老到新生,在现代化的路上疾奔,化蛹成蝶,凤凰涅槃。当“蛹”的不完美袒呈于外面的世界,必须经历反省、修正并升华的过程,才会拥有“蝶”的自信、坦然与翩翩风度。这反省、修正、升华的过程,只能靠坚持不懈的国民教育完成。

国民教育,向为志士仁人所重。梁启超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鲁迅先生为国民性改造呕心沥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也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我们其实也有过经由教育抵御不文明行为的成功经验。当年上海世博会甫一开幕,就有不少唐突的、有违基本公德的镜头:插队、攀爬、吵架、哄抢礼品、冒充残疾人入场、乱扔垃圾甚至纵容孩子随地大小便……随即有游客在网络、媒体进行反思,在争论甚至争吵中,人们得出共识——“从我做起”。后来,周到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志愿者的耐心,让秩序走向井然,插队行为顿成“过街老鼠”。甚至诞生了一个在全世界范围都堪称奇迹的景观——排队七八个小时,不为果腹或任何物质欲望,只为看一场来自异邦的十几分钟的电影,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和高科技洗礼。这发生在一直被诟病没有排队习惯的中国人身上,足以感动世界。

这是一种自发的、初步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将公民道德教育引向深入,让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参与进来,媒体更责无旁贷地以海外国人形像为契机,引发对国民素质的新一轮研讨,从公民道德层面向现代意识、开放意识、责任意识拓展深化,同时辅之以《旅游法》等法律的制约,国民素质改善,仍有希望。

纷纷走出国门的中国游客,好奇地睁眼看世界,而世界也好奇地通过中国游客睁眼看中国。我们曾经花大价钱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形象宣传片,其实,每一个出游的中国人,是更加真实、影响更广的国家形象代言人。

知耻近乎勇,国民教育之迫在眉睫,寻找差距且放下自我中心的架子,破除习惯性掩盖缺失的“面子思想”,勇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时时提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需要坚忍的努力,并重塑国家形象。此其时也。

人民财评:抑制高房价治本之策在“疏”“堵”结合房地产调控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房地产调控措施如果重在“堵”而非“疏”,其结果将是治标不治本、治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

如何治理作为投资、投机手段的房地产,需要分析投资房地产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如果不投资于房地产而投资于其他渠道所能获取的最高收益。如果机会成本很高,投资、投机于房地产的资金自然就会减少。如果目前的高房价真是由于投资、投机需求所导致的,那么提高投资房地产的机会成本,房价也就回归合理水平。

首先来看投资于实体经济或者实业经营所能获得的收益。民间和政府都期望能引导资金投资于实业经营。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因素让实业经营几乎无利可图。在成本方面,工资上升等市场化的成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各种非市场化的成本,对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实而言,其中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腐败与寻租。腐败与寻租不仅让企业财务成本高企,而且还让企业经营处于不确定之中,“企业家精神”被消磨。

一些行业的垄断让经营环境恶化、市场受限。垄断不仅包括全国性、行业性垄断,还包括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偏袒关系企业所制造的微观、局部性垄断。这些垄断都会限制企业的市场进入以及市场开拓能力,从而抑制企业收入增长。

其次,我国目前的资本管制又让民间资金难以走出国门。实业经营与走出国门,前后两道门都被堵死了,没有了投资出口的民间资金也就成为了胡同里的困兽。

在此情形下,民间资金唯一的发泄出口就是各种“炒”。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投资或投机的对象,尤其是那些供给受限的商品。因此,民间资金大量投资、投机于房地产,根本原因是资金没有更优的出口,投资房地产的机会成本极低。以房产税来影响投资行为从而作为治理高房价的手段,本质与限购无异,都是采取的“堵”而非“疏”的方针。虽然房产税可能降低投资房地产的期望收益,但在其他投资方式几无收益的情况下,经过轻微税收调整的房地产投资收益仍会高于其他投资方式。只要投资于房地产的最终收益仍然最高,以房产税治理高房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真正的釜底抽薪治本之策,应该是“疏”,让民间资金有其他合适的出口。上策应该是让实业经营有利可图,从而将资金引入真正创造价值的实体经济。纯粹的投机、炒作不仅不创造价值,浪费宝贵的财务资源,更重要的损失是炒作让价格丧失信号功能,破坏市场配臵资源的有效性。这种资源配臵效率的损失是全局性的,近年我国多个行业的市场秩序轮番被游资炒作所破坏就是明证,值得重视。

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实业经营的“疏”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厉行法治,清除寻租腐败,清理不合理税费,规范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切实降低实业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消除各种垄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让企业能公平地在市场上竞争。

所以,治理高房价的治本之策,在于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的法治化的市场经济。

打通千门万径破解“最难就业季”

每年的这个季节,高校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烦恼,今年尤甚。 699万这一史上最多毕业生同时就业的严峻现实,促成了今日的“最难就业季”。

如何破解这个最难就业季?我们要先深入分析当下就业难的原因。

数据显示,在中国有76.5%的大学生愿意考公务员,而在美国仅3%,在法国是5.3%,在新加坡只有2%。数据还显示,每年正常被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0.05%左右,而一般正常企业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间。这确实是中国差序就业状况的一种典型反映。

实际上,从当公务员到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留北上广到下基层、小微企业或自主创业,各种就业渠道的门槛高低各不相同,就业回报、发展前景也大相径异。而门槛越高的机会越少、进入越难,获益却越多,因而家长和毕业生都趋之若鹜,形成典型的倒金字塔型差序就业选择环境。

所以,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也就逐渐陷入一种误区,显得有点急功近利和短视。他们仅看到当下的就业结果,而很少去关注个人长期的成长和发展机遇。因而一叶障目,只盯着自己相中的机会,“除却巫山不是云”,宁可不就业,也不再去考虑其他形式的就业机会或职位。

正是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多层差序就业选择环境,以及一定的就业观念误区,加剧了“最难就业季”的形成。理论上即使有很多就业就会,而实际失业率还是会居高不下。

因此,破解“最难就业季”难题的当务之急,是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建立公平公开、机会均等、回报相当的整体就业环境上。要尽可能去拆除各种现存的就业壁垒,缩小各种就业机会之间的差距,让各种就业机会之间的起点更为平等,避免年龄、性别、学校、学历、区域、生源地歧视。还要为到基层、小微企业或自主创业的人提供更多便利或支持,让人感到自主创业、到基层小城市去工作并不会比当公务员有太大差别。同时,企事业也应严格依据岗位需求,选择能力相符的就业对象,不能招个清洁工也要求硕士毕业。

这样从多方面去切实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彻底打通千门万径,实现就业机会的可持续和各行业平衡的增长。从长期看,高校也应该把招生作为

学校就业工作的起点,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调整好自己的专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就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实,就业难是个常态,存在多年积累的延续性。僧多粥少,工作职位不够充足,是现当代社会的一个必然。通常,在就业机会减少的态势下,社会要求政府包揽一切的倾向也会抬头。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作机会和整体的经济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只能主要去依靠市场自由调节。政府和高校,不应只盯着就业率数据,仅仅立足于解决当下一年两年的问题,而直接利用行政权力或公共资源去安排学生就业。

史上大量的前车之鉴也表明,政府若不是去立足于创设公平、开放的就业环境,而是直接插手就业,强制用人单位接收就业者,其结果一定是拔苗助长,使就业情形更糟。

值此就业困难之际,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遵从规律,扩大自由开放的就业市场,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松市场管制,让创造力尽情迸发,让创新者尽可能不受到阻碍,就业的千门万径便会逐渐洞开,就业难才不会成为一个长期难解的“顽症”。

政府还可以从更大范围去打破行业垄断,建立更有法治保障的市场经济,增强市场的内向自由、开放程度,这是大幅提高人力资源需求的关键,也是增加就业机会的一个关键。最近中央政府做出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要持续发力。

699万毕业生就业难不只是“观念题”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从就业工作的重点指标“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来看,与去年同比分别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形势、应届生的求职观念和高校专业结构的设臵对此均有影响。(《新京报》5月20日)

就业乃民生之本。从全国而言,今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趋紧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一方面是“人增、岗减、薪降”的现状,待就业人数创下历史记录,而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部分行业起薪大幅“跳水”,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从2200元降到1800元。另一方面,今年的应届生适逢国内外宏观经济上行乏力或调整转型的关键期,2012年公布年报的国内1662家A股上市公司,减员的公司有548家,占比为32.97%,其中15家企业裁员幅度超过50%。反映在结果上,就是“北京普高毕业生签约率28.24%”、“上海高校毕业生签约率44.4%”。

事实上,史上最多的应届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是预料中的事情: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突破600万人大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僧多粥少,供求关系自然会显得紧张。

二是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重“量”更重“质”,GDP的增长速度已从接近两位数下降到“七上八下”。多家研究机构估算,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减少就业大约在100万人。加上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专业与岗位难以匹配,“结构性就业难”也是绕不开的话题。

每当遇到就业难题,总有专家教授跳出来谈“观念”、说“结构”,不从经济与市场层面求解,彷佛只要思想进步了,观念转化了,就业岗位就自然从天上掉下来了。还有人说,“90后”毕业生开始逐渐登上就业舞台,他们更关注性价比与价值实现,所以难免在就业的时候会出现“挑挑拣拣”,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观念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但并非一转变观念,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首先,就业问题的本质,是适龄劳动人口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问题。如果社会不能提供充足而扎实的“饭碗”,而要吃饭的嘴太多,就算个个胃口很小、吃饭很节约,还是供不应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与就业冷暖,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其次,“90后”劳动者登场,对职位挑拣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与正态,那种玩命上班不拿加班费、“过劳死”也无怨无悔的历史,是资本蚕剥劳动红利的非健康状态,不管“刘易斯拐点”是不是传说,正视劳动权益的就业确实是需要考究的第一环节。

教育部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从禁止就业歧视等层面为就业工作护航。眼下而言,迫在眉睫的显然不在于观念说教,而在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研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让民资、外资等非公要素整合发力。营商创业有希望,民生就业才有奔头。

钱江晚报:28岁正教授获赞与27岁副县长遭骂19日,网爆武大出现85后教授。记者向武大人事部相关负责人求证,教授叫邓鹤翔,生于1985年4月,不久前刚被引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或是该校最年轻教授。(5月20日《长江日报》)

大多数人28岁时博士尚未毕业或者处于人生迷茫之时,而年仅28岁的邓鹤翔已经评上了国内著名大学武汉大学的正教授,享受着正处级待遇,成为武汉大学乃至全国最年轻的正教授。但是,面对如此年轻的正教授,尤其是博士毕业不久的正教授,公众并没有像对待前不久发生的湖南湘潭27岁副县长徐韬以及山东济宁25岁副镇长韩寒等众多“火箭提拔”的青年官员那样,给予强烈质疑和猛烈抨击,并进一步深挖后台和背景。相反,28岁的正教授获得了公众的认可和赞誉,公众只有羡慕嫉妒的份而没有恨意。

28岁正教授获赞,而27岁副县长遭骂,同是破格提拔的青年人却享受着截然不同的公众评价,恐怕很多被赶下去的“火箭提拔”的青年官员觉得非常委屈。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不是公众采取了双重标准,相反恰恰反映了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地对待获得破格提拔的青年人,对真正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抱有很高的敬意。

道理很简单,28岁正教授与之前的大多数“火箭提拔”的青年官员最大的不同就是,一方面28岁正教授的简历有详细公开,其求学历程全部公开,而不像很多“火箭提拔”的青年官员的简历是秘而不宣,当成了国家秘密隐藏起来。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能够证明28岁正教授确实是优秀人才的真凭实据对社会公布了,显示28岁博士担任教授的资格够硬。即便他的家世非常显赫,父母是官员,也不影响公众对他的认可。

反观那些获得“火箭提拔”的青年官员,组织部门除了一句无任何实质内容的“特别优秀”、“符合破格提拔条件”的空洞话语之外,别无任何可以证明青年官员确实是优秀官员的资料和实绩证据,所以无法令公众信服,所以才会引起公众的质疑。

28岁正教授获赞与27岁副县长遭骂的反差,实质上透露出了最大的讯息,那就是信息公开的状况决定了民众的评价方向。

取消信访排名,变截访为接访

据报道,多地信访系统官员向记者确认称:自今年3月至今,暂未收到国家信访局关于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的排名表。但是否以后将永久取消这一排名表,目前尚不知情。与此同时,有部分地方开始取消了信访考核与排名。

这一行为本身具有丰富的指向性,颇值得激赏。众所周知,信访排名始于8年前的2005年5月1日,《信访条例》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以何种方式通报?排名。比如国家信访局每月对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进行排名。按说,信访排名的制度设计不无善意,通过“晒”排名可以鞭策落后,使地方官员努力减少上访人数,使矛盾消弭于基层之中,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目的。

遗憾的是,信访排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异化。一些地方为了避免排名落后,减少上访人数,不是积极化解矛盾,而是采取堵塞的办法,即截访。甚至在一些地方,截访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变得规模化和产业化。“非正常上访”人次数排名催生“截访”和“花钱买稳定”。毋庸臵疑,取消信访排名不仅可减轻基层

政府的维稳压力,“非正常上访”人次数也将会降低,这不奇怪,因为不少访民之所以热衷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反复上访,正是摸清了地方政府畏惧信访排名的“脾气”,更助长了“信访不信法”,“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的思想。

取消信访排名虽好,但仍须理清两个现实命题。其一,不排名,但一些地方官员仍然怕上访者捅篓子,揭发真相,怕上访者损害官员面子、政府形象,还是会截访。其二,取消排名之后,上访者可能少受截访之苦,但反映的矛盾得不到化解怎么办?

取消信访排名只是第一步。有序地扩展公民权利,发展社会组织,让代议机制得到发展,让权力受到制约至关重要。在逐步限制和规范权力,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过程中,司法途径最终会成为解决纠纷和化解矛盾的更好、更终极渠道。到那一天,“拦卡堵截”上访群众的事情才会得到遏制。

只有恢复了对法律的信心公众才不会动辄上访。在当前形势下,地方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信访理念,创新信访工作机制,纠正“重数量,轻解决,重稳控,轻化解”的考核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化解上。

取消上访排名,悬在地方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即不复存在,升迁压力大大减轻,但能否开辟一个畅通的渠道有效解决民众诉求还是一个问题。信访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是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众诉求的重要机制。

要杜绝恶性截访事件,除了当下至少可以给地方上减压,让上访变得平常和普通起来外,长远看,应该让司法有更大的作为空间。让访民不需要上访,恢复其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建设法治社会,普及和树立法治权威的过程。

当然,根本上说,之所以有上访、有截访,关键在于公众缺乏利益表达和解决的机制,一些地方官员才敢于漠视和侵犯公民的权益。因此,有序地扩展公民权利,发展社会组织,让代议机制得到发展,让权力受到制约至关重要。在逐步限制和规范权力,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过程中,司法途径最终会成为解决纠纷和化解矛盾的更好、更终极渠道。到那一天,“拦卡堵截”上访群众的事情才会得到遏制。

人民网评:转作风,领导干部要有“看齐”意识

“风气好不好、主要看领导”。“领导干部行得端、走得正,才会有…向我看齐?的底气。”刘云山同志日前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地点出当前作风建设的关键。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从中央政治局制定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到国务院新班子对三公经费“约法三章”;从治理舌尖腐败,到提倡真话实话短话,自上而下掀起的这场“作风风暴”,收到很大成果。

然而,在一些地方,积习还难根除,花样还在翻新,转作风面临能否持之以恒、如何继续深入的考验。作风建设的“穴位”在哪里,要害在哪里?

显然,领导干部就是这些问题的“关键”。

本质上说,转作风是对权力的规范。有普通干部群众这样说,“我就算想腐败,也没腐败机会。”话虽调侃,却道出了不良风气与权力间的关系。

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何屡禁不止?就与一些领导干部的奢靡习气不无关系。一些人不是想着怎么为百姓干实事,而是沉迷于要待遇、比规格、图享受。

官话套话、假话空话为什么盛行?就是因为看到“真话危险、虚话保险”,尝到“编了许多谎,却得了头等奖”的甜头。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让这些不良积习一级一级传染下去。这样的领导干部,非但不能让群众“向我看齐”,反而会被群众“看不起我”,甚至深恶痛绝。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风气好不好,领导负有很大责任。文山会海、奢侈浪费、迎来送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些问题,说到底,根子就在干部作风不正上。领导干部既是不良风气的受害者,也是不良作风的制造者。所以,如果总是强调“风气不好与我无关”,认为“转作风是别人的事”,总是把不良积习推在别人身上,把作风要求盯在他人身上,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不注意“防风”与“整风”,这,本身就是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需要摒弃纠正。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对领导干部来说,这是底线要求,也是最高要求。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下级在学,群众在看。只有自己立得正、行得端,带头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超标配臵,事事简朴、处处节约、调研务实,说起话来才有底气,要求别人才有勇气,查处问题才有正气。

作风好不好,主要看领导,还有另一层意思。

有句话说,手电筒举多高,照亮的范围就有多大。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如果不能认清当前的形势任务,不能明白作风建设关系民心党心,只是把改作风当作一场临时运动,甚至认为是在“小题大作”,思想上肯定会松懈,行动上一定会敷衍,作风建设也势必会变成“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这样的转作风,就白了也就是“吹吹风”,最后成了“一阵风”。

其实,本届中央领导就是最好的“风向标”。外出考察尽量不封路,开会讲话带头实打实,基层调研轻车简从,反对浪费毫不手软,不仅传递了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更赢得了群众的真心赞扬。中央领导率先示范、以身作则,各级领导干部是不是也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认真向中央看齐,也让普通干部和群众向自己看齐呢?

推广公务员聘任制应重建评价机制

日前,全国多地表示将试行公务员聘任制,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此前表示,人社部正就公务员聘任制制定相应办法,正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有专家表示,后续聘任制公务员的大范围推行阻力则来自于公务员待遇终身制传统过于根深蒂固,预计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将是发展重点。(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9版)公务员聘任制好处自不待言。以往在委任制之下,公职职位成为铁饭碗,旱涝保收。公考竞争激烈,但一旦进入公务员系统,则“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辞退或开除”,缺乏退出机制,一方面导致部分公务员人浮于事,另一方面提高了用人成本。而且,因为缺乏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公务员体系内的不合格者出不去,外部的优秀人才进不来,公务员队伍结构僵化,新陈代谢不够顺畅,缺乏对人才的吞吐和吸纳能力。

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以引入退出机制、激活竞争为目标的公务员聘任制,历来为公众所广泛呼吁,地方推动试点算是对舆论的回应,但就目前的试点经验来看,公务员聘任制很难说已经搅动了公务员系统的一潭死水,反而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究其根源,聘任制并未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公职人员的招考、聘任、退出,都是建立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之上。

与聘任制匹配的评价机制的缺失,使得聘任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适用专业性较强及辅助性两类职位,但哪些专业性较强、哪些是辅助性,缺乏明确规定;再比如法律规定聘任方法为公开招聘和直接选聘,公开招聘等于沿用委任制招考程序,难以杜绝公考中存在的黑幕、因人设岗、特权招聘等问题,直接选聘因为缺乏程序规定,又留下可供钻营的漏洞。聘任制是要激活竞争,但对聘任者的选拔机制,却存在不少模糊乃至罅隙之处,削弱了聘任制公务员对体制的激活效应。

更重要的是,因为沿袭的是旧的评价机制,不少试点地区中,公务员聘任制并没有形成有序和及时的退出机制。还是以深圳为例,2010年后入职的聘任制公务员尚无被辞退者,即便追溯到2007年以来,只有20余位聘任制公务员因自身意愿等原因,主动辞职。而据人社局公务员管理处人员介绍,“如果发生渎职、贪污或其他触犯合同规定的违法问题,肯定会解聘并辞退相关聘任制公务员”。这种退出门槛,虽解决了公务员免职再度复出的问题,但以违法问题为退出门槛,延续的还是“不出事、不违法即合格”的传统评价模式,这种退出未免条件过高,能不能激活竞争,解决人浮于事等病灶,依然成问题。

公务员聘任制当然不是为了退出而退出,有能力者,在岗位上稳定晋升未尝不可,但如果科学全面的筛选评价机制没有确立,公务员聘任制何尝不会催生新的铁饭碗?正因如此,公务员聘任制要想真正成为一条体制的鲶鱼,必须在人员的招录、考核、退出等各方面,形成一种有激励意义的筛选评价机制,

在程序上堵死各种特权漏洞,在考核上激活“外来者”的工作动力,实现与委任制公务员的合理竞争。

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

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

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

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

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

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

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

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

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

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

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臵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臵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臶。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人民网评:就业难当反思教育结构

在大学毕业生数量屡攀新高和用人单位缩减招聘计划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有媒体甚至称之为“最难就业年”。

面对就业难,教育部和各高校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教育部发文明确,反对性别、户籍、学历、高校类型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各高校也相应从推动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特殊类型就业,引导和鼓励京外就业,鼓励创业,开展就业培训等方面着手。这些措施或许能收一时之效,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还需从根子上着手。

就业难的背后,既有经济结构的因素,例如知识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第三产业只有43.1%,处于落后水平;更有教育结构的因素,大学盲目扩招以及专业设臵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都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构成。

“大跃进”式的扩招,成就了一批巨无霸式的大学。这些大学以扩招为名,在“世界一流大学”、“综合性大学”的招牌之下,追逐潮流,盲目开设一系列本身无法深入经营且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法学热”、“金融热”都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

而目前对高校的评价,仍未脱行政化和等级化的窠臼。先是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再是将大学分为一流二流三流。财政投入、教师资源都随之而动。在

这种行政化和功利化的导引之下,高校趋之若鹜的是求大求全求名号求一流,而职业院校则处于被漠视被冷落被歧视的地位。

从年年出现的“用工荒”来看,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职业人才而不是大学生。高校扩招的背后,不仅使教育产业化功利化,更带来了资源配臵的混乱。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厘清大学定位,发展职业教育和专科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应该是着手的重点。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做“扫把”,不做“泥菩萨”

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彭德怀同志曾生动、具体地用做“扫把”、不做“泥菩萨”作过形象比喻。

他说:“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的比喻,把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描述得淋漓尽致。

做“扫把”,体现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做“泥菩萨”,则折射出高高在上的当官做老爷心态。做“扫把”还是做“泥菩萨”,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群众观,拷问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责任。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追问越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变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一些人做“泥菩萨”的意愿越来越强,离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或是沉迷于物质享受,优哉游哉、养尊处优,热衷于迎来送往,不屑于干事创业;或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干部长期不到基层,有的到基层调研炕头没坐热就走,被揶揄为“报纸上有新闻、电视上有形象、电台里有声音、现实中没身影”。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做“泥菩萨”,把“公仆”异化为供人“顶礼膜拜”的老爷,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就会导致一系列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多与此有关。

可见,做“扫把”,不做“泥菩萨”,是回归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性修养,重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物质观念的冲刷之下,密切干群关系固然需要一系列制度设计,但信仰的作用和力量同样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行动的思想基础,更是涵养干群关系的感情脐带。

毛泽东同志曾为洪水、地震死人而饮泣,为群众吃难咽的窝头而流泪。邓小平同志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曾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群众的深厚情感,传递出坚定不

移的信仰,即使今天看来仍然令人动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改进工作作风”,特别在后面紧接着加上“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强调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时代意义。中央决定下半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其意亦在于此。

“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让身边的群众感到“离不了”,13亿人的“梦之队”就能激发出磅礴力量,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不可摧的坚实基础。

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高考临近,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认定的道理,这条路越来越难。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推进城镇化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教育不均衡,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破除制度篱笆。首先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臵的均衡化,城乡学校资源均衡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从去年多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到扶贫定向招生,再到今年在高考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

最新社会热点主题素材及运用

最新社会热点主题素材及运用 1. :立意点:环保、责任、改革、梦想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 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2016 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就火爆了起来,最近一张手机截屏蹿红 网络。在这张截图上,24 个共享单车应用的图标霸满了整个手机屏幕,真的是“一图说明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而在街头,仿佛一夜之间,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各大城市路边排满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 1.共享单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 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如果家到地铁站口的距离较远,除步行之外的通勤方式就只能选择自行车、“蹦蹦车”以及“摩的”等黑车。快递业的“最后一公里”,衍生出的需求催生出各种快递柜和代收服务的商机。 而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让部分人看到了商机。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 上了用O2O 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目前以ofo 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模式开始在城市中流行起来。其他竞争者包括小鸣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等也纷纷入局,想要切下一块市场蛋糕。在高校、地铁口和各大商圈等人流密集点,“小黄车”和“小红车”纷纷扎堆现身,特别醒目。用户通过手机APP 客户端软件的定位功能就能查找到附近的自行车,通过手机软件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取车与还车,并支付费用。对于在校学生和上班族来说,这种有科技感的自行车带来不少便利。 2. 立意点:规则与底线、尊重、坚守 对这个故事再熟悉不过:为了救患有阑尾炎的妈妈,7 岁的小爱迪生找来几 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让油灯的光聚在一起,机智地让家中房间变亮,医生因此成功实施了手术。对于这则出现在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名人轶事,很少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直到8 年前,数位语文教师开始和它“死磕”。死磕的理由也相当充分——没有任何一本爱迪生传记提及此事,更何况爱迪生7 岁时,医学史上还没出现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 2. 这些年,我们学的究竟是不是“假课文”?漫天的质疑、声讨、抗议,如雪 花扑面而来,凝结成一个大大的问号。令人欣慰的是,面对步步紧逼的读者,教材编者没有让步,他们也较上了劲。有编者坚决回应,《爱迪生救妈妈》绝非“杜撰”的故事,它是“有来路的”。一部77 年前的美国黑白电影,以及一篇34年前的人教版初中英语课文,就是这篇文章的素材来源。被问号击中的我,扒出编者提及的影片和课文。 当看到头戴鸭舌帽的小爱迪生,拿着镜子围在母亲病床前那一刻,至少,这 不是一篇“比三聚氰胺更毒的假课文”。虽然救母的真实性仍然难以求证,但最起码,它有源可溯。要不是读者和编者“掐架”,恐怕我到现在也不知道,爱迪生救妈妈一事,除了一部老电影,并无其他可以相互佐证的资料,而在故事的原产地美国,普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则名人轶事。不过,除了释疑,编者似乎

2019高中高考作文素材:家国情怀(时事热点)

高中作文素材:家国情怀(时事热点) 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越来越注重对家国情怀特别是对时事热点的考查。下面给大家分享2019必须关注的时政热点! 改革开放 1「命题关键词」 改革、开放、科技、自信、实干、创新、继往开来、创新思路、生机活力、实践积累、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实事求是、特色道路、学习借鉴、先进科技、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合作共赢 2预测题目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2)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念奴娇》) (3)四十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走向引领世界。 (4)某居委会主任由“致富带头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某演员由知名明星变成了偷税漏税“名人”。 (5)“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用二十年时间改变荒山,但不变的是他一生为民的执着和信念。 (6)十九大报告中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800字。 3高分思路 试题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所选材料都是与“变”和“不变”相关的。 材料从“变”的角度选材。材料(1)从正面选材,表明了“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材料(3)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具体体现,这是“变”(改革开放)的结果,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然而,这“变”的背后则蕴含着不变,那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材料(4)从反面选材,用“致富带头人”和某演员的蜕变,警戒我们:社会可以变革、时代可以变化,但理想、信念不可丧失。 材料从“不变”的角度选材。其中材料(2)(5)用文天祥“朱颜改尽”“丹心难灭”和杨善洲一生为民两个事例,一古一今,蕴含着“赤诚之心”“远大抱负、美好信念”等应当坚守也必须坚守;材料(6)十九大报告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启迪我们,无论时势如何变化,初心须不忘,使命须牢记。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特定时间节点,弄清“变”与“不变”的含意及两者关系,对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复兴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与以往不同,不再是选择其中的几则材料,更不能只选择其中之一。这一要求非常重要。 4学霸范本 求变浮云意不变磁针情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变。“穷则变,变则同,通则久”,当今中国正在变,正走向引领世界,变通,让我国的命运柳暗花明,让我们的各条战线获得硕果。“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笔下的一个“难”字道出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坚定,几多刚毅,几多信念呵!因此,在社会进步的今天,我认为“变”是智慧,“不变”是信念。

关于经济的论文3000字

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十六大报告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作了重要部署。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除了经济工作本身之外,还应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本文仅就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式等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这一科学论断,指明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经济要加快发展,工作千头万绪,而关键在于人才,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合格的村组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1.要建设一支合格的村组干部队伍 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村组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身体力行,率先劳动致富,而且要带领本村组居民奔小康;不仅要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还要办好学校,抓好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处理好村民中经常发生的种种矛盾,完成上级交给的方方面面的任务。村组干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而应具备较高的文化思想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现实的情况怎么样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乡村,村组干部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合格或不大合格。一是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甚至存在着由文盲、半文盲担任村组干部的现象。二是工作缺乏主动性,遇事推诿,得过且过;有的甚至欺压村民,索贿受贿,侵占集体财物。三是年龄偏大,身体素质较差。凡此种种,迫切要求加强村组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建设合格的村组干部队伍中,目前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村人才较为缺乏;二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村民大多都乐于出外经工务商或在家埋头致富,而不愿当村组干部。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选派县和乡镇党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富余干部到村支部、村委会任职,保留他们原有的级别、待遇,任职期满之后另行安排工作,优秀者可优先提拔使用。二是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中,选拔优秀青年依程序进入公务员队伍,再派遣到村组任职。既为村组干部增加了生机与活力,也为乡镇干部队伍培养了后备力量。三是从农村中学毕业生、复员军人、外出经工务商人员中挑选人才,经考试进入市、县级党校学习,在取得大中专学历后派回本地工作。四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村组干部的经济待遇,重奖

新形势下:灵活用工模式筹划及风险控制

新形势下:灵活用工模式筹划及风险控制一、课程背景 灵活性问题,是现行《劳动合同法》的争议焦点和修法的着力方向,同时也一直是企业用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诉求,这在经济下行与企业关停并转多发下的当下环境尤其如此。 然而,灵活用工的另一面却是不同层次劳动立法对企业自主管理权的限制。且不论这种限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作为管理者的用人单位不得不接受“戴着镣铐跳舞”的现实。因此,“随心所欲不逾矩”,并非是对规则的无视或任意突破,而是需要在懂法、守法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法律。 本次课程,聚焦于企业用工管理的灵活性问题,从人员配置到战略调整,并重点关注用工过程中的灵活管理,提供一揽子的灵活用工策略,帮助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完善管理、提升效能。 二、课程特点 了解灵活用工的重要形式 明晰灵活用工与劳务派遣的区别 学会运用组织灵活用工模型 掌握灵活用工的实施关键 注意灵活用的防险措施 三、课程模式 中文教学、面授 分组互动 实战体验 课堂练习、互动式答疑 四、受众对象 1.高层领导、中层管理干部 2.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

五、时间安排 系统学习2天(12小时) 六、课程内容 第一天 模块一劳动用工面临的新形势和法律风险防范策略 专题一:违纪违规问题员工处理技巧 1. 对于违纪员工,部门经理应注意哪些日常细节问题? 2. 如何进行违纪员工的事实调查、证据固定? 3. 违纪处理的原则和依据有哪些? 4. 对于违纪员工,该在什么时间处理? 5. 如何书写《违纪违规处分通知书》? 6. 如何在《惩罚条例》中详细明确违纪违规的行为或情况? 7. 如何办理违纪员工离职手续及出具相关证明文件? 8. 如何追索违纪员工的违约赔偿责任? 9. 如何解雇严重违纪员工?举证责任如何分配? 10. 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必须书面送达员工,否则对员工不产生法律效力,如员工拒绝签收时企业如何应对,如何送达,如何避免法律风险? 专题二: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绩效管理风险防范 1. 企业单方非法调整岗位,员工可以解除合同并索赔经济补偿,企业该如何规避?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新闻091 李增娣 0920200125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新闻091 李增娣0920200125 内容摘要:今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网络上许多的事件随着网络受众的广泛关注、参与讨论等形成了网络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无时间、空间限制,民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言论自由度高,个性化强,交互性强等几大特点。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传播在今天的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网络上,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任何地方最新发生的变动。网络可以为大众提供一个言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了解他人的感想。当某一个事件,具有比较震撼的效果,或者关系到民众切身的利益时,往往都能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或讨论,形成网络热议,从而升级成为热点话题,并引起各界的关注。这些事件在传播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本人在这归纳了网络热点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传播迅速、及时,无时间、空间限制。 2010年8月8日凌晨,假期回家乡的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王凯用手机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19字信息,成为最先向外界发布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消息。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也由微博最先传播。2011年7月23日的温州动车事故的第一个发出信息源的,也是通过网络微博。乔布斯去世国内互联网上可追溯的最早关于乔布斯逝世的消息也是来自微博。从这些热点事件可以看出网络传播的及时。

“中央调整黑龙江贵州湖南重庆四省市一把手”这条新华社新闻自2005年12月24日17时01分在新浪网上登载之后,到2005年12月26日14时26分为止共有网友留言1752条,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的迅速,事件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受技术条件限制,很多时候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而网络传播的速度,瞬间可到达世界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事件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而网络传播则不受此限制,传播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微博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媒体传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微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大一个原因是他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讯息,让他人知道。 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条件。民众摆脱了电脑硬件的束缚,只要有手机信号,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去生产、阅读海量的网络信息。QQ群、手机短信、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媒体形式,通过发帖子、发表评论、转发信息等方式,使得事件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这是目前别的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这也将网络信息的传播提升到了一个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层面。 二、民众参与度高。 网络使用的低门槛,使得网络使用者概括各色个样的人,也就是社会上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就使得网络的热点事件往往都能够引起全民关注的原因所在。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设立“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微博仅仅开博10余天,就吸引57万多名网民,并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公安、社会组织与机构、媒体、明星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解救行动。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这为将来跟多的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解救提供了很好的信息。 网络热点事件往往是源于网友对某个事件的关注,通过转发、参与讨论,或

国际热点论文

2015-2016 第二学期 当代国际热点问题分析期末考试 课下论文 题目:向美国提供2500亿元RQFII额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6月7日在北京结束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意将就经济政策保持清晰的沟通,美方欢迎中国开始向国际清算银行(BIS)提供国际银行统计数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记者会上宣布,中国同意加强在美国的人民币交易与清算,给予美国2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80亿美元)合格境外投资者的额度,并制定中美各一家符合条件的银行作为人民币清算行。 关键词:RQFII、2500亿、救市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6月7日表示,中国决定给予美方25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将来在美国会有人民币清算行。这是中国首次授予美国这一额度。通过RQFII机制,海外机构可以使用在离岸市场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中国境内的资本市场。 易纲称:“如果我们能用人民币进行投资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对于此次给予美国2500亿元的RQFII额度,易纲表示,中方高度评价美方小组和中方有关市场合作,将共同推进人民币业务在北美开展。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驱动的过程,市场对人民币业务有需

求,货物贸易与对手方用人民币清算更方便,节约交易成本,用人民币投资可以节约有关企业的财务成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一宣布各种评论涌现,尤其是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从中美南海争端,中国的美元储备贬值,汇率争端,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等方面认为:中国不应该给予美方25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甚至有网友认为我们为什么要给美国钱,这是在讨好美国。 那么该不该给美国RQFII额度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厘 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RQFII额度究竟是什么意思?给予2500亿的额度有什么依据?此举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一、RQFII是什么意思? 所谓RQFII,就是境外机构获批额度后,可募集境外人民币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国国内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和债市等。 QFII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经过证监会的审核之后,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在外管局允许的额度内将外汇换成人民币进行境 内投资。 RQFII中,R就是人民币的意思,就是以人民币为单位进行结算的。RQFII是人民币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比QFII少,也称小QFII,是境外机构用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的制度。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事件

高考作文素材:社会热点事件 “讨薪发布会”:苦涩的幽默,淡淡的隐痛 日前,一段<女民工模仿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讨薪>的视频在网上走红。视频中一名自称农民工的女性模仿外交部发言人的口吻讲述己方被用工方拖欠1400多万元的事实。这名“新闻发言人”带着浓厚地方口音做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外交”发言,更有“资深记者”频频发问。女发言人的回答更是“国际范”十足。然而在大家为女发言人的“严正交涉”忍俊不禁,为国人的讨薪妙招而拍手叫好的同时,“农民工讨薪”这一话题再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在女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 早在20XX年,天津就以法律文书形式,确认应支付我方1400多万元。”如果这位“女发言人”所述属实,我们就不禁要追问,缘何政府部门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置法律于不顾,置群众利益于不顾,欠薪长达三年之久?其中缘由人们不得而知,但是三年过去了,汉沽民政局并没有给当事的民工一个合理满意的答复。 素材运用如果问题只能依靠弱势群体的极端“博眼球”方式才能引起关注,这是相关媒体和督查部门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伤痛。 封存少年犯罪记录彰显人性“ 马上就要开学了,非常感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学习,请放心!”8月20日一上班,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检察官章蕾就接到了安徽女孩小孙打来的电话。因为该院封存了她的犯罪记录,再过11天她就可以到当地一所重点高中报到了。犯罪记录的存在必然会对被记录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很多有形的或无形的不利影响,并且容易形成“一朝为贼,终身为贼”的“标签效应”,进而阻碍被记录入的改善更生,甚至会使这些人因回归社会无望而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因此,封存或消灭犯罪人员的犯罪记录已经成为现代法制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最近,两院三部发布《关于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规定被依法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信息不得查询,这一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完全符合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际和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有利于帮助失足青少年回归社会,还可以引导广大的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素材运用执法人性化,也许就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就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谐、进步发展。 闪烁在ATM“吞吐”之间的银行“变脸” 丁先生还没遇到过这么“现实”的银行服务。 事情发生在7日晚上,南京市民丁先生存款时被ATM机吞去一万元,他当即联系银行

高考语文时事热点作文素材(一)

“停课不停学”:2020高考语文时事热点作文素材(一) 众志成城|抗疫前线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疫情袭来,无论南北,我们都已参与这场战役,那些发生在疫区、前线的或暖心或催泪的人和事总牵动着万千人的心。 在抗疫战场上,有舍生忘死、彻夜难寐的医护人员,有老当益壮、自愿请战的专家学者,有善良勇敢、辛勤劳作的建筑工人,有留守疫区、自愿给医院供应餐食的饭店老板。 但更多的人,只能“困”在家中,眼看着确诊人数逐日攀升,目睹前线人员前仆后继,却无能为力。 这或许是前所未有的“集体宅”现象,人们被焦虑围追堵截,却只能不停地刷着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填满了屏幕,官方的通告、媒体的报道、公知的宣传,令人恐慌而揪心。 春节之前,许多年轻人为劝父母戴口罩愁白了头,操碎了心。 春节之后,随着各项防范措施陆续执行,那些轮播的疫情新闻、社区的电话提醒、出入经行的门禁终于让长辈们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的严重性,更大的焦虑和无奈也席卷了每个人。

这个时候,有些人站了出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才华,安抚人们那颗彷徨失措的心。 或许是一段解说,或许是一个视频,或许是一句歌词,凝聚起新时代青年人的情怀和力量。虽然它们无法在前线争分夺秒、拯救生命,但在后方,它们有的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病毒和疫情的渠道,有的给予人们情感上的激励与安慰。 在这个非常时期,有的人冲锋陷阵,有的人捐款捐物,有的人理性分析,有的人以音传力。每种方式的支援都应被颂扬、被允许。 “智者的呼号,勇者的坚持,仁者的情怀,都应看在眼里。” 回形针的硬核科普 情理兼具的民间智慧 对于缺少医学知识的普通人而言,我们时刻受到病毒传染的威胁,实际上却对它近乎一无所知。 大多数人或许知道新型冠状病毒这个名字,知道它的宿主是野生动物,知道它传染性强,却甚少了解它是如何发生、怎么传播、通过什么方式感染的。而说到人所共知的防疫措施——戴口罩,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更是五花八门,许多人只知道N95和外科口罩防护效果好,却不知道口罩是如何阻挡病毒的,也不知道当无法买到理想的口罩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尽最大可能保护好自己。 2020年2月2日,一条约10分钟的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解答了许多在人们心中盘桓已久的疑问。这则由泛科普自媒体“回形针PaperClip”发布的科普视频,理据清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迅速在各类平台传播,获得了全网超过1亿播放量。

用工风险控制及措施

用工风险及防控措施 企业用工的风险存在于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关系的履行和劳动关系的调整等不同阶 段,可以说企业劳动风险贯穿于企业用工的各个阶段,风险无处不在且危害严重,企业必须善用各种资源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防范与规避,同时需要不断完善管理,以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办案体会,谈一些常见用工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招聘过程的常见问题、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用人单位因自身原因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招聘过程的简单化、形式化,不注重入职审查。 对求职者进行必要的审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招聘过程中,很多单位因急于用工,往往疏 忽了对求职者的审查,因此往往在用人的第一步上就给企业买下了隐患。一些常见的疏忽主要有:(1)不审查劳动者证件(如学历证书、身份证等),使劳动者以欺诈手段入职的,由此可 能导致劳动合同无效,还有可能招入未成年人; (2)不审查求职者求职证、失业证或与前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导致招用与其他用人 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如因此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应当承担连带赔偿 责任。 (3)不留存和查验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件、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技能证书等,致使在 遭遇学历、资质欺诈时无法举证,遇有职工涉嫌盗窃、侵占、伤害、诈骗等违法犯罪而逃窜 时无法报案和抓捕。 (4)不审查劳动者是否负有保密义务,以致招用负有保密义务或在竞业限制期内的劳动者。 (5)不审查求职者的相关背景,如招用了在逃人员。 对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条防控措施供用人单位参考: (1)招用劳动者时,要求其提供与前单位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并保留原件。如尚 未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其原单位出具同意该员工入职的书面证明。 (2)核实劳动者的个人资料的真实性,如身份证明、学历证明、技能证明、从业经历,要求 劳动者承诺未承担竞业限制义务,并向原单位进行核实,以免发生不可预测的诉讼风险。 (3)要求劳动者进行声明(入职登记表或劳动合同中):本人保证提供的学历证明、资格 证明、工作经历等资料真实,如有虚假,公司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并不予经济补偿。 2、忽略了对职工入职时的体检。 现在,很多企业在用工的时候,都会要求职工进行体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将体检 结果作为不符合录用的条件予以使用。我们认为:(1)如果不在录用条件中明确列明身体 存在什么情况属于不符合录用条件,则职工在试用期间被查出身体存在疾病或肝炎等问题 时,企业是不能够依据这种情况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2)未严格审查应聘者的健康状况,导致身体不健康的员工进入公司,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 条的规定,劳动者患病或 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另外,即便医疗期届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也受到严格限制;(3)若检出职业病且不能证明不是本单位造成的, 还要承担造成职工职业病的法律责任。因此,如果在招聘时不严格审查应聘者的健康状况, 用人单位事后将要付出很大的用人成本(职业病防治条例也明确规定职工必须进行入职前、 工作中、离职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 对于该风险的防控,可采取下列措施:人力资源应当在职工应聘时填写个人身体状况、是否存在疾病、有无疾病历史的说明并让职工签字。同时在企业的《应聘须知》规定,“如果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民意表达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年度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 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关于宏观经济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与新思考

关于宏观经济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与新思考 发布时间: 2009年11月09日作者:姜欣欣 本期做客嘉宾: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 徐诺金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近年来致力于我国金融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诸多有影响的理论见解和政策主张。发表有关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0余本,个人专著《回归恒等式——我国宏观经济均衡分析新范式》新近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在探讨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经济学家们就经济增长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大、外汇储备急剧增长、流动性过剩等经济失衡现象表示出的忧虑与担心,宏观调控更是围绕这些问题不断地变换政策组合。在前不久匹兹堡举行的G20第三次金融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主旨演讲中也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作为探讨重点。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徐诺金博士做客《首席观点》栏目,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隐含条件,为我们重新梳理我国宏观经济变量,主要是投资、储蓄、消费、国际收支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新的角度寻找经济失衡原因,求解经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之策。 关于消费:我国消费率的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特征 记者:无论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还是与一些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消费率相比较,目前我国的消费率都明显偏低,且在近几年还出现了加速下降的态势。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徐诺金: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总消费)占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通过对我国消费率的研究,我认为,当前我国消费率的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过程中消费率先降后升的规律性特征。因为随着经济从落后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国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随着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会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没有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快,因此,这个时期往往是消费率下降、储蓄率提高的阶段,也是社会储蓄增多和国家积累能力增强的时期;而当一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拥有了足够的基础设施和物质生产能力,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后,民众才能放心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改善生活的消费,消费率就会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但尚未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的这个时期,我国的消费率存在下降趋势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是加快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所必须的。没有低消费率,就没有高储蓄率;没有高储蓄率,就没有工业化加速的条件。超越这一规律,违背工业化加速的条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 记者:是否消费越多,经济增长就会越快呢?现阶段提高我国消费率又应从何入手? 徐诺金:消费可以带来增长,我认为这一看法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事实上,根据1971~2001年间世界上82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消费率与其平均经济增长率的散

最新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社会热点精华素材及运用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社会热点精华素材及运用 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热点精华素材及运用,欢迎大家参考! 【社会热点精华素材及运用】 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这个时代没有新歌 2013年4月,当时最火爆的娱乐节目《我是歌手》大幕落下,羽泉获得总冠军,既有追捧,亦有争议。 2014/4/11最终观众投票韩磊获得冠军,邓紫棋居亚军,茜拉居季军[ 2015年3月27日,我是歌手第三季歌王之战总决赛,孙楠第二轮退出,韩红成为歌王。 2016年4月8日收官。《我是歌手第四季》总决赛上,李玟获得冠军、张信哲获得亚军 如果说,《中国好声音》凭借新颖的节目模式(转椅、盲选导师制)制胜;那么《我是歌手》的走红,则是因为电视找到了更好的消费明星的方式——真人秀。专注于音乐的态度,让一贯被批“娱乐至死”的湖南卫视,这次也拥有了不错的口碑。 最值得注意的是,选手们演唱的多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知名曲目。今天,打开电视,《中国好声音》走出的新鲜歌手们还在摆擂竞唱,换个频道,一众明星又在《我是歌手》里PK歌艺。

歌唱节目的段位越来越高,那些被翻唱的经典歌曲也再次重回人们耳畔。 明星真人秀的可看性、音乐提供的共鸣、歌声牵引出的怀旧情绪,以及歌声中的新发现,这些加在一起,形成了歌唱真人秀节目的魅力。 然而,人们同时也在发问:这个时代是否已经没了新歌?我们的创作力到哪里去了? 观点链接:你成名,依然不能停下脚步 国内以往的音乐节目大多注重“草根梦想”,使拥有音乐梦想的普通人从中脱颖而出:而在《我是歌手》中,作为“功成名就”的专业歌手,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梦想,这一点更加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意义。节目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即便你已功成名就,也不意味着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每个人都应不断提升自我,向更大的梦想努力迈进,, 小杂评:“好声音”火了,全世界都在转椅子;《我是歌手》红了,荧屏上将有多档歌唱节目PK,观众们的耳朵会很忙。感动与话题,带来了一个翻唱的时代。但热闹之余,希望众多的音乐人,不要一窝蜂地都去改编经典。音乐和人一样,不能永远活在过去。原创才是中国音乐的未来,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代表作。 话题拓展:追梦人、经典的意义、创造力 高清下的“悲剧”:韩国女艺人非法注射毒品 近日,韩国多名知名女艺人因非法使用毒品而被起诉,而她

《劳动用工风险管理》

劳动用工风险管理 课程背景: 《劳动合同法》实施9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劳动争议依然有增无减,当中大部分案件均以企业败诉告终!究其原因,过半数的败诉案件均与企业在劳动者入职前后没有严格把关有着必然的关联性。对于劳动争议,事前预防比事后应对更加重要!要做到有效预防劳动争议,就必须在员工招聘、入职、试用期等各大环节中严格把关,否则日后的用工过程必然危机四伏、风险重重! 实战型管理教练-黄俭老师简介: 滨江双创联盟荣誉理事长;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讲师;多家知名企业特聘高级管理顾问。 黄老师多年在企业管理、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员工管理、绩效考核、上市公司等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刻理解了东西方管理精髓。进入培训教育行业,作为资深培训讲师,在企业内训课、公开课、CEO总裁班等百余家企业和大学课堂讲授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品牌管理等领域专业课程,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开发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营销课程收到企业和广大学员的欢迎和热烈反馈。听黄老师上课,可以聆听他的职场经历,分享他的成绩,干货多多!课程突出实用性、故事性、新鲜性和幽默性。宽广的知识体系、丰富的管理实践、积极向上、幽默风趣构成了独特的教学培训风格,深受听众欢迎。通过一系列案例剖析点评,使管理人员掌握一些管理先进理念,分析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擅长领域:战略管理/领导力系列/ 经典营销/新营销/大数据营销 授课风格:采用情景式教学法,运用相关的角色模拟和案例分析诠释授课内容,理论与实战并举,侧重实战,结合视听教材,帮助学员在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方面全面提升。广大的学员认为授课风格为: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实战、理论联系实际。 为今天工作成绩优异而努力学习,为明天事业腾飞培训学习以蓄能!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意愿,是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动力,亦是蓝草咨询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蓝草企业精心准备的课程,学习达成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蓝草企业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网络舆情热点发现与跟踪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e14891947.html, 网络舆情热点发现与跟踪研究 作者:桑远超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30期 [摘要]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中的原始数据处于报道层,分析和处置的对象则位于事件层。针对这两个层次间的差距,本文首先研究事件、话题、报道三者间的关系,提出使用话题发现与跟踪技术归类不同话题,提高信息呈现的有序性,提升事件发现及分析的效率。针对话题发现生成话题重要程度难以区分的问题,通过研究网络中热点话题的典型特征,提出了一种热点话题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对话题发现生成的不同话题计算其相对热度。研究了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系统的设计方法。针对高效数据采集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的主题爬虫。针对于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的需求,将非关系型数据库运用到系统实现中。 [关键词]网络舆情;话题发现与跟踪;文本聚类 中图分类号:TP3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14-01 一、引言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互联网资源的增加,网络媒体己经成为事实意义上的第四媒体,其影响也日趋深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如何提早发现网络上的热点话题、敏感事件,并根据有关情况实施恰当的处理措施,成为了相关部门函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基于相关的网络话题发现和追踪、热点话题发现以及搜索技术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如何实现自动热点话题发现与追踪,并基于以上技术实现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系统。该方法有助深入分析研究互联网舆情,实现热点信息、敏感信息的主动发现,为决策制订提供辅助信息;在提升互联网舆情的管理和控制,重大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二、系统概述 1.1 数据采集功能 由于系统处理的是网络数据,首先需要实现对网页数据的自动收集功能。数据采集由指定页面开始,通过网页中的超链接访问指向的页面,收集到新的网页后重复获取链接访问页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收集符合需求的网页数据。本系统中将新闻内容作为分析处理的数据来源,将采集的范围限制在指定网站的新闻板块。 信息采集是系统的基础功能,后续的相关分析处理都基于信息采集的数据来源进行。没有迅速、高效的信息收集就无法做到及时、准确的舆情分析。因此该信息采集部分一方面需要实现高效率的数据收集,另一方面需要覆盖足够数量的数据源,以保证数据收集的广度。 1.2 数据预处理功能

2019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分析 2011-01-2715:29 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 根据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2010—2011年中文社 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排名,确定了17份统计样本期刊。通过对2010年在这17份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排在前10位的问题分别是: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三农”、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货币政策、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自主创新、低碳经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热点的新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同样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决定了2010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带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创新更受重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加强自主创新,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只有如此,才能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框架中,自主创新的研究内容从以往侧重技术创新向全面创新提升。有学者提出了构建创新型经济的新战略,即从跟随战略向引领战略转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低碳经济首次进入前10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频出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2010年,我国确立了首批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试点城市。在这种形势下,低碳经济研究成为经济学者面对的重要任务。在研究内容上,一是从不同产业、生产和消费、城镇化、能源效率、低碳技术、碳排放交易市场等视角探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寻求降低碳排放的途径与机制;二是深化碳税、环境税、碳关税等的研究,以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促进节能减排;三是将低碳经济置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局中来研究,丰富了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重回前10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其中,包括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9年以来,我国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为区域经济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在研究内容上,一是从产业分布、自主创新、城镇化、区域要素丰裕度、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等视角探讨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以及协调发展的对策;二是从区域经济融合、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市场效应、区域空间效率、环境约束、区域政策等方面深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三是把低碳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对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的关注度再创新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抑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分配制度基础。有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继续探讨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技术进步、市场力量、出口贸易、地方政府行为等视角探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及其提升的途径;分析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措施;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城市贫困问题;将幸

社会热点素材:关爱老人_1

社会热点素材:关爱老人 导读:南京一八旬独居老人饿了两天阳台呼救,市民误以为要跳楼报警 适用话题:关爱老人、亲情、人性、道德、孝顺 近日,南京市鼓楼警方接到群众报警称一名老人可能要跳楼,可当民警赶到现场时,真相却让人唏嘘不已。 “跳楼乌龙”,虚惊一场 4月10日上午10点多,南京市鼓楼公安分局三牌楼警务站接到报警称辖区一栋居民楼5楼阳台上,一位老太太大声呼喊,听不清在喊什么,情绪激动,可能要跳楼。 警方和消防几乎同时赶到现场。“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在5楼开放式过道上有位老太太情绪很激动,大喊大叫,但是听不清在喊什么,而且明显她腿脚不便,颤颤巍巍的,因为担心老人的安全,我们商量决定兵分两路,消防铺设救生气垫,民警上楼进一步了解情况。”接警民警江长志立刻一路小跑上楼。 当民警和老太太沟通一阵之后,很快发现原来这是一出“跳楼乌龙”。 老太太姓李,今年82岁了,身体不好,腿脚不便,下不了楼,她两天没有吃饭了,饿得受不了,才站在阳台上呼喊,“走近了才听清,她喊的是,‘我饿死了,救救我!’” 随后,民警将老人搀扶进屋,就是这短短的四五米,老人走了近

10分钟。 “我就想吃碗面条” “老人家,你想吃点什么?” “我就想吃碗面条。” “好,我这就去给你买,你等一下啊。” 不一会,江长志在楼下小吃店给老人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雪菜肉丝面,还加了一个水煮蛋。 看着老人颤颤巍巍地吃着面条,江长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通过和老人的交谈,民警了解到,老人平常一个人居住,有一个儿子经常在外地出差,儿媳会时不时来照看她,带点吃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儿媳好几天没来了,家里没吃的了,两天了,老人实在饿得受不了,又不会用电话,只能这样求救。 随后,民警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媳,叮嘱她注意老人的身体健康,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儿媳表示最近因为加班比较多,可能疏忽了,以后一定会注意。 随后,民警又将这一情况向社区反映,希望社区多关心李老太的情况。在此,警方也建议,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尽可能不要让其独居,老人一旦有什么突发状况,无从得知,无法第一时间施救,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2017社会热点素材:关爱老人】 1.2017社会热点论据素材汇总

2020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时事新闻热点作文素材

【一】直播乱象频出何时能休 出现的直播乱象,恐怕不能以当事人觉得“好玩”、平台方疏于管理之类的言论来掩盖。 近日,有媒体报道,尽管“网络直播月入百万元”已被证实是个例,但仍有不少人希望通过网络直播一夜成名,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记者调查发现,总体来看,一些知名直播平台有相对严格的认证审核程序,未满18周岁的申请者无法进行直播。不过,仍有不少直播平台的认证门槛较低,没有对年龄进行特别限制,直播间里也不乏低俗内容。 【二】爱衣墙只有善心善意还不够 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热情与爱心,但是,用好市民爱心,让他们的善意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需要良好的管理与维护制度作为支撑 近日,第一个“白云爱衣墙”在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志愿驿站亮相,社区里的贫困人员以及流浪人员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免费领取爱衣墙内干净的衣物。爱衣墙由志愿驿站提供场地,目前由广州好人尚丙辉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室提供清洗、消毒后的市民捐赠衣物。 “有需要,请带走;有闲物,请带来”。起源于国外的爱心衣物墙活动,是一项二手衣物捐赠的公益活动。在城市街道的墙面,钉上一些钉钩,让过路人将自己多余的衣服挂上捐出,有需要的人则可以选择合适的穿上带走。因为门槛低、人人可参与,进入中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全国许多城市迅速普及开来。 【一】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停放在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行人和机动车道、小区绿化带、盲道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来就是一个老大难的交通问题,应当如何管理?市容城建部门又该如何监管?如果尺度过大过死,可能会被诟病因噎废食,影响新的经济形态的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专车那样;如果放任不管,有一天某一个街道会被废铜烂铁的单车占据,有一天交通会被无序行驶的单车阻塞。 未按要求停放、未按要求骑行,除了违反行政法规外,在民法层面上,便是一种违约行为,说到底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尤其在约束和监督机制欠缺的共享单车模式下,一般违约和侵权行为都不会被追究责任,那么诚信原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骑行者最基本法律素养的表现之一。 【二】网络文学+”的创新活力 实现“网络文学+”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营造更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夯实自身的文化基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