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民族教育研究 1996年 第3期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王锡宏

本文运用系统联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在与汉族教育文化背景的对比中,论述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层次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间的民族差异性,尝试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一、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概念

世界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少数民族教育也不例外,文化背景“是指对人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影响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①根据文化学的理论,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是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本质上,而且也表现在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间,特别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国家宏观文化大背景的特殊联系上。这两种“特殊”构成了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这是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存在的实践论据。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不是关于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本身的本质和类型差异的概念,也不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本质和类型差异的命题,而是属于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国家宏观文化大背景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之间联系特点的范畴。

所谓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指的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不同,往往表现出民族性差异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的非一致性。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相对应的概念。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指的是:主体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之间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就总体或大部分而言主要是同一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性文化差异,因而就其民族属性方面讲,本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少数民族教育则不然,少数民族教育不同空间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文化背景,不仅具有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且往往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区别。

二、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的基本内容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和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

(一)不同空间层次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为了便于对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我国的通常习惯,笔者把我国教育的文化背景从空间上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指县和县以下行政区域文化背景,中观指省、自治区区域范围的文化背景,宏观指整个国家文化大背景。对绝大多数主体民族成员即汉族成员而言这三个空间文化层次的教育文化背景就民族属性而言往往是一致的,即同属于汉族文化背景(或准确地说是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均使用共同的汉族语言文字等。这三个空间层次的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是同一类型文化的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别。

以笔者的故乡山东诸城县,笔者度过青年时代的辽宁东沟县和现在居住的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山东诸城县可谓人杰地灵,曾出现一些有名的文人墨客和政治家,小小的数十里方圆之县有其独特的社区文化。但这种文化与济南市为代表的山东省区域文化,在民族性方面是一致的,这种区别只是社区性差别,而不是民族性差异。辽宁东沟县位于黄海之滨,是辽宁有名的鱼米之乡。东沟区域文化浸满了“海蛎子腥味”,飘散着“稻谷芳香”。它与整个辽宁省区域文化的关系和差异,主要体现为社区的差异,而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性差异。现在居住的北京海淀区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北京市文化背景在民族性方面的一致性或共同性,也是无须赘述的。进而把这两县一区教育的文化背景在宏观空间上再向广度扩展,就是全国的宏观文化大背景。这两县一区的微观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就主导方面讲,也主要是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不是民族性差异。

少数民族教育则比汉族教育复杂得多,其教育的微观、中观、宏观文化背景往往存在着复杂的民族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微观文化背景与中观和宏观文化背景之间的民族性差异。这类差异主要表现在非自治区的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教育文化背景方面。这些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县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文化成份占有较高的比重。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县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民族性。

但这些自治县所属的省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低,这些省的区域文化背景主要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当然也有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但比例较小)。

自治县范围的少数民族性文化背景与省范围的汉族文化为主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民族性差异。

从全国范围看,则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文化背景与这些自治县范围的本民族性文化背景,也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以吉林省的长白山朝鲜族自治县、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笔者曾考察过的云南佤族自治县为例。这些县的朝鲜族教育、蒙古族教育以及佤族教育,其微观文化背景(即本自治县的文化背景)主要是由朝鲜族文化因素,蒙古族文化因素以及佤族文化因素所构成,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但其所属中观区域文化背景即省区的文化背景,则分别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吉林省、黑龙江省、云南省区域文化背景,微观文化背景与中观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民族性差异。从全国范围看,这三个县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微观文化背景与省区中观文化背景、全国宏观文化背景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这种差异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言差异上。微观教育文化背景是属于这些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文化区域。在这个小文化区域里少数民族往往使用本民族语言。而在中观和宏观文化大背景中,则主要使用的是汉语。

2、微观和中观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文化大背景之间的民族性差异。这类空间文化背景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自治区范围内的各少数民族自治县。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区人口的

95%以上①,其中90%以上是藏族,还有少量的门巴族、珞巴族等,汉族人口比例仅占5%。除人口外,加之青藏高原的地理屏障,与其他自治区相比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化成份所占比重最高,汉族文化的影响相对少些。也就是说在西藏自治区范围内,其教育的文化背景主要是藏族文化成份,西藏自治区内的以藏族人口为主的各县教育的文化背景与西藏自治区区域文化背景在民族属性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者说以藏族人口为主的西藏各县教育的微观文化背景与自治区中观文化背景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他自治区的中观文化背景中,其他民族和汉族的文化成份比西藏自治区区域要多些,微观文化背景与中观文化背景的民族方面的一致性程度比西藏自治区相对低些。这是西藏自治区教育文化背景的重要特点,西藏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西藏自治区各县教育文化背景的藏族性和整个西藏自治区的以藏族为主的中观文化背景与全国多民族共同的宏观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总而言之,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空间层次的差异主要是区域性差异,而少数民族教育不同空间层次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是区域性差异和民族性差异并存。这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空间层次差异的重要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上海市、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等少数民族成份较少的省市,其省市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的差异主要是区域性的,而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等自治区的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全国宏观大文化背景之间则是民族性差异与区域性差异并存,有些主要是民族性差异。

所谓跨文化教育“指在某个环境中生活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或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②对汉族来说,不同省区的学员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学习或接受教育,其改变的只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文化,而文化的民族属性并没有随地区的迁移而改变,因而不存在跨文化的问题。而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离开本民族文化区到东部发达地区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区域文化的变更,也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变更。由某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进入另一民族的文化背景,从而产生了跨文化问题。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异,是少数民族教育跨文化性特点的重要决定因素和实践依据。

(二)不同类型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根据教育学理论,教育可划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系统。对主体民族而言,同一区域的这三种不同类型教育系统的文化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对占北京和上海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来讲,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市区的社会教育,其文化背景,总体上都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的民族性差异。对全国绝大多数汉族来讲也基本是这样。

但对少数民族而言,同一区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往往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某些民族性差异。

11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某些地区的小学低年级除外)教学内容中关于本社区和本民族知识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主要还是传授全人类共同的和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各民族共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学校传授的知识所体现和反映的背景,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共同因素,而以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知识内容,在总量上不占主导地

《中国民族统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年1月。

②《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

位。我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学校教育大都也是如此。学校传授的知识所体现的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与学校实际所处的社区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和差异性。

而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和社会教育则主要是在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这就是说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系统实际传授的知识所体现的背景,与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的民族性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1995年7月20日—25日在北京举行的《跨世纪中国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有许多代表就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现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冲突问题发表了意见,并提出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的理论和措施,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笔者认为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和多民族共同的文化知识为主的现代学校教育,与以传统文化背景为主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矛盾性差异性,以及学校教育内容的非民族性与社区文化环境的民族性的差异,是某些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困难性、复杂性、特殊性所在。在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原则下,这些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和谐、相互促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前途和希望,改革和发展,皆在三者统一之中。有些地区有些民族早已有了诸多成功的实例。

21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在文化背景上的民族差异。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散杂居区。散杂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到主体民族为主的本地区的学校学习。该地区的社区教育也是以主体民族文化背景为主的。而他们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为主。家庭教育的本民族性与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主体民族性之间存在民族性差异。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少数民族教职工的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大多是本民族的,他们在家庭中往往讲本民族语言,他们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但是他们所属的北京市的社区教育系统的文化背景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文化,与该校少数民族教职工的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存在着民族性差异。中央民族大学的汉族教职工家庭教育则不然,他们的家庭教育与北京市社区教育系统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民族性是一致的。少数民族教职工子女上初中、高中,大都到北京以汉族师生为主的学校中去,学校的文化背景与他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差异性。而汉族教职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文化背景与学校教育的文化背景是一致的。

31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所属社区文化之间民族差异性。仍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中央民族大学是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其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而中央民族大学所处的北京地区则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中央民族大学的校园文化的民族性与北京区域性文化,存在着一定民族差异性。但相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文化背景上,就与中央民族大学截然不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文化与北京地区文化之间不存在民族性差异。

在各省市举办的内地西藏班和北京的西藏中学,以及在汉族人口为主的地区举办的各类各级民族学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与所属社区文化之间的民族差异性问题。

(三)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主要在民族地区举办和实施。在这些层次的各类教育的区域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的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或者说主要是少数民族的。但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则主要办在自治地区的首府,而有些民族院校则举办在汉族为主的发达的中心城市。民族地区高等学府所处的区域文化,各民族交融的程度较高,少数民族的成份和汉族的成份占有不同的比重。发达中心城市的民族学校所处的区域文化背景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可见,低层次少数民族教育与高层次少数民族教育,在所属区

域的文化背景上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日本国的在日朝鲜人教育的文化背景也表现出上述特点,在日朝鲜人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主要举办在朝鲜族比较聚居的福冈、广岛、大阪、京都等地区,而在日朝鲜人的高丽大学则办在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中心的东京都。

越是低层次的少数民族教育跨文化的因素相对少些,越是高层次的民族教育跨文化因素越多,越是能够推动民族的改革开放和进步。

由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在文化背景方面的某种程度的民族差异性所决定,各层次少数民族教育之间,不仅与普通教育一样需要内容上相互衔接和过渡,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而且还有一个与普通教育所不同在文化背景方面的衔接、过渡和调适的问题。少数民族学员离开本民族的文化区到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中心城市的高等院校或民族院校学习,文化背景的跨度较大,文化环境和背景调适的问题十分重要。这种衔接、调适施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教育效果和质量。仅仅看到文化知识内容和层次方面的衔接和过渡,而看不到文化背景方面的过渡和调适,是不够的。

(四)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

这种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少数民族学校外部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差异性。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外部的省区文化背景是由24个民族亚文化背景构成的,其中汉族文化占有较高比重。

由于我国大部分省区都是由多民族成份构成的,对这些省区而言,其省区文化之背景,就是由众多的民族亚文化系统构成的,这些亚文化系统之间,这些亚文化系统与统一的多民族共处的中观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

在多民族成份地区的少数民族学校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是如此。例如,云南西双版纳民族师范学校的外部文化环境,就是由傣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文化系统构成的。这些民族亚文化系统之间以及民族亚文化系统与统一的多民族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

21少数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学校内部的文化背景构成的民族多元性和文化背景民族性差异。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拥有众多的民族成份。大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的实施者和参加者、管理者、接受教育者是本地区的各民族成员。各民族成员均有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这就是说在同一区域,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包含着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的成员,而且在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各民族独具本民族的亚文化背景。这种少数民族教育内部的多元民族亚文化系统之间以及这些民族亚文化系统与同一区域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各民族共同的统一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这种民族性差异甚至在一所学校内部也明显地存在着。民族地区相当部分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都是由多民族成份组成的,民族院校更是如此。中央民族大学教职工和学生队伍就是由数十个民族成份组成的。数十个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多民族共同的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校园文化。在这个统一的校园文化中,各民族教职工、学生仍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各民族师生穿戴着本民族服饰,操本民族语言,唱本民族歌曲,开展本民族的文体活动,本民族成员经常往来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多民族统一的校园文化中,形成了诸多的各民族的亚校园文化。各民族亚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差异性。

这种少数民族教育内部和外部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异和同一少数民族学校外部和内部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差异,是由同一文化背景要素构成的多民族性所决定的。这种统一文化背景的构成要素和子系统的民族多元性,各民族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民族差异性,各民族要素和子系统与统一文化背景之间的民族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复杂性的实践依据之一。

(五)国家的现代化信息传播的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文化与少数民族教育的民族区域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国家的新闻、广播、影视、电讯、出版主要是使用主体民族的语言或者是多民族的共同语言来进行,其所传播的内容和信息主要是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具体到某一个少数民族的内容和信息,或者说以某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容和信息,在整个国家24小时不停传播的信息总量中,仅占一部分比例。即使某些民族地区现代化信息系统传播的信息总量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容和信息也只是占一部分,大部分仍然是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的信息和内容。笔者于1995年12月中旬到云南昆明参加少数民族教育国际研讨会,由大会安排同与会代表一道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进行参观访问。景洪这个充满傣族情调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首府,新闻、电视、广播、电讯采用的语言形式主要是汉语。我们所下榻的宾馆的电视频道绝大多数是在传送中央台、云南台的节目,当地的傣族节目比例并不大。晚上我们到街上观赏夜景,街头的广播、电器商店放的录音录像大多都是汉族节目。甚至我们到中缅边境勐腊有关村镇,满耳听到的仍然是汉族节目,当地傣族的节目仍不多。尽管当地的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保持浓厚的本民族文化特色,操用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但他们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中所得到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用汉语播放和录放的,其信息和内容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共同文化。这充分说明,西双版纳的民族性区域文化与国家现代化信息传播系统所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一定的民族性差异。

东部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虽然在地理位置上与地处边疆的西双版纳相隔千里之遥,但是通过现代化高科技装备起来的文化信息传播系统所传播的文化信息,跨越高山大川,源源不断地铺天盖地地传向西双版纳。这种跨越空间而至的“文化”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看到“地面”上相接或交叉、交融的文化空间分布关系和文化联系,而且要看到“空间文化传送带”所传送的文化。

而对西双版纳的汉族来说,与少数民族不同,西双版纳的汉族学生虽然受到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但他们在家里、学校和社区都使用汉语,学习和接触汉族文化为主,而且从广播听到的、电视看到的也主要是汉族文化。对西双版纳的汉族来说,他们的教育甚至大部分学校教育内部的文化背景与“空间文化传送带”所传送的文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民族差异。

这种“空间文化”与民族区域民族性文化之间以及新闻出版影像所承载的现代化文化与少数民族有关的传统文化之间在民族性方面的反差或差异,往往是少数民族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特殊性、困难性、复杂性之所在。

任何理论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理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研究也不例外。它所反映的,从范围上讲,仅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教育的“部分”;从对象上讲,仅是这种文化背景“联系”的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而且这一研究仅是初步性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竭诚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工作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 邮编:100081)

〔本文责任编辑:盘福军〕

少数民族文化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少数民族工艺品 挑战杯论文 作者:宋晓宁 学校:呼伦贝尔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郭楠

弘扬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民族工艺品 内容摘要:目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落后,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旅游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块的发展速度较慢,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低。要想让民族文化传播的更广,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人更多,那就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了,不能一成不变了,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变,进行创新,只有目前的传播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 关键字: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蒙古民族,发展与创新,产业化,商业化,网络,电子商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遥远的古代起,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由于其居住的环境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风俗的特点。谈到民族文化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并且我们的性格也与这个文化息息相关。但是要让我们说什么是民族文化,大家就有可能说不明白其具体的概念了。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衣着风格、住宅、生产工具,

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想要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软国立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日益加重,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现象,怎么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让我过文化发展的更好成为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舞蹈和习俗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美学原理》(2017) 课后习题满分试题库完整

《美学原理》(2017) 课后习题满分题库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2 【单选题】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 我的答案:C得分: 20.0分 3 【单选题】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 ?B、生命 ?C、唯心

?D、意趣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4 【单选题】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A、《美学散步》 ?B、《文艺心理学》 ?C、《西方美学史》 ?D、《谈美》 我的答案:A得分: 20.0分 5 【单选题】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 ?A、梁启超 ?B、蔡元培 ?C、王国维 ?D、华罗庚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国内美学界一般将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什么?()?A、艺术

?B、审美活动 ?C、美 ?D、审美关系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2 【单选题】下列属于审美活动领域的是()。 ?A、自然美 ?B、社会美 ?C、科学美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得分: 20.0分 3 【单选题】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A、海德格尔 ?B、费希纳 ?C、萨特 ?D、杜夫海纳 我的答案:B得分: 20.0分 4 【判断题】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艺术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 20.0分 5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全社会团结一致、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中法文化差异

中法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和法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看上去总是那么热力四射,又懂得享受生活。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帮革命分子的后代会被热血、浪漫给冲昏了头脑。看看那一大长串名人名单,什么伏尔泰、卢梭啊、戴高乐啊,外加现在的希拉克,就会发现其实法国人是绝对理智的,爱演讲,爱辩论。他们的神侃也是一绝,跟地道的北京爷们有一拼。还要奉劝一句,如果你有幸去法国玩,或者认识了某某法国朋友,千万不要和他们吵架,因为法语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言,也许你听到眼前冒金星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其实,法国人的生活情调有一点就体现在了爱花上,平常的小日子里,买一束鲜花放在窗前,顿时满屋生香。如果你去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要送鲜花给主人。当然,中国人也是爱花花草草的。赏菊是我们的一种高雅情调,但法国人却不同,切记不要送菊花,因为法国,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菊花。其他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的不忠贞,千万别送。另外也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在法国,康乃馨被视为不祥的花朵,你如果糊里糊涂地买一大把康乃馨,送给法国人,碰到脾气大的,和可能会让你尝尝法式拳头的滋味。 在法国,男人送香水给女人,会被人认为有过份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送花通常要送单数,但别送不吉利的"13"。法国本土出产的奢侈品,如香槟酒、白兰地、香水、糖栗等等,也是好礼品。送一

些有艺术性和美感的礼品如唱片、画或一些书籍,如传记、历史、评论及名人回忆录等会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品位、偏好哪个流派就更好了。有意思的是,像乌龟、猫头鹰在我们这边很忌讳的动物,在法国人看来却是不错的礼物。如果你结婚时,法国朋友送你一对青蛙,你千万别生气,人家那是在祝你多福多子(因为青蛙一次能产卵上万个,是不是吓死,比母猪还厉害)。当然,法国人除非关系比较融洽,一般不互相送礼。 文化的差异真的是很奇特,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一点都不假。

美学考试资料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C) A、培养审美能力 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D ) A、虚拟性 B、敏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B) A、审美快感 B、意象 C、形式 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意向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 ) A、感性的 B、愉快的 C、不可抗拒的 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 A、艺术批评 B、艺术接受 C、艺术品 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C ) A、游戏 B、模仿 C、表现 D、娱乐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 A、《论美书简》 B、《判断力批判》 C、《审美教育书简》

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类的生产劳动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社会分工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立普斯 B、费希纳 C、布洛 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1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D)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D ) A、社会关系的解放 B、生活方式的变革 C、思想观念的自由 D、创造性的发挥 1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C) A、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 B、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C、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 D、脱离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谈美 1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C ) A、毕达哥拉斯学派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_初二作文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 一个完整的世界文化由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又是有组成这个国家的不同名族的文化组成,由此可观名族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尤为重要。况我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地大物博,更有多打五十六个名族而组成,文化的厚重文化的多样性以成规模,每个名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悠久的文化。 那一个名族的文化是如何在日月更替中形成的呢,我想那是他们的信仰,对于一种事,一种物更可能是一种幻想的膜拜追求一代一代的传承而形成的,让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的原因人们分布也较为分散,于是时间的行走,人们都有了自己的信仰以至于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少数名族文化是宝贵的,特别对于西部这个特殊的地方---大多数的少数名族的都分布在这里,所以西部也是一个文化最为多彩的地方,也是最为原始最为纯正的。众所周知,西部是以个不发达的地方--因为这里发展的较晚,但对以一个从欣赏名族文话角度来说这对于西部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这使得西部名族的文化依然是最淳朴最纯真。随着国家十一五的不段开展的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力度我们将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少数名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名族文化的聚居区这里人数最多的是侗族和苗族他们都拥有非常优秀的文话侗族的侗族大歌,苗族测那染

刺绣都早已闻名于世,而黔东南也依靠着对名族文化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飞速的发展着更赢得了全国游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是呀!拥有如此的成就我们不得不肯定对名族文化的成功,然这一切怎的成功了吗?我不的不问下自己。 中国拥有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被世界冠名与文明古国,但到了21世纪修养,道德,文明行为甚至文化的缺少以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问题,何也?究其根源我想是人们对自己文化的漠视,不断的同化着外来文话的结果。我并不反对外来文化但我更认为任何事都需要一个限度。 我们的城市需要发展,我们的生活需要提高,但不要因此而抹杀了少数名族人们的信仰摧毁他嫩的文化。是他们组成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如果为了经济的发展的放弃了对它的重视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无疑是遗憾的。如何保护与发展我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饮食文化比较 中法两国似乎总被一条无形的丝带连接着,使这东方文明的摇篮和欧洲的文化中心碰撞出了令全世界惊艳不已的火花。无论是在历史文化方面还是饮食文化方面,中法两国始终个性鲜明、别树一帜。如果说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还能找到些许的相似性,那么在饮食文化方面,她们如两条不断向前延伸的平行线,永无交点。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香醇的茅台与浓烈的白兰地,铮铮的竹筷与高雅的刀叉,随性的街头排档与讲究的餐馆等等,这些无不诠释着这两个美食史与文明史同样悠久的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当然,饮食文化的差异必定会伴随着消费行为的不同。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法饮食文化及消费行为。 一、淡雅的茶文化与浓醇的咖啡文化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论贫富,饭后一杯茶似乎是恒久不变的旋律。由于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他们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则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其中有人们所熟知的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黑茶等。一方面,茶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另一方面,茶又是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表现出茶文化的功利与娱乐性。 与不仅对茶叶种类、茶壶选择、沏茶工艺、品茶艺术等颇有讲究,更对品茶人的心境别有一番要求的茶文化相比,咖啡文化更显示出了它的包容和随性。总的说来,咖啡文化是热情洋溢、奔放自由、简洁随意、快捷方便的。而浪漫法国的咖啡文化则是一种优雅韵味,浪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感,既不像美国人喝得任性又随意,又不像北欧人喝得理性温和。咖啡对法国人来说,已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饮品,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仅是味道,更是环境和情调。他们愿意在外面热闹的街市买一小杯咖啡,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坐就是大半天。法国人养成的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表达着一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可以说法国的咖啡文化是传统独特的,它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遍布大街小巷,树荫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它们形式、风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馆、厅、室,还有那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与法国咖啡文化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在茶和咖啡的消费行为上,两国似乎也颇具差异。中国人通常对泡茶的器具、沏茶的工艺及品茶的艺术比较感兴趣。甚至有些人不惜花重金买下一套茶具或用来收藏把玩或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4972009.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其他区域,汇聚一起,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20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看得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们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优点和特色。比如,汉族书面文学很发达,文献典籍很丰富,而一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在某些方面超过汉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史诗,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然是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雄伟的布达拉宫、美丽神奇的丽江古城成为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并称为我国两大古文字珍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华各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二。物产丰富,资源众多。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三。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隋唐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发展时期。汉代以后,中国虽然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分裂时期,但这期间。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在历史上曾经强盛兴旺的匈奴、鲜卑、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以后接受了汉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融入到汉族中。到了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与吐蕃、突厥等民族的交往更加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形态。 元明清三代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全国所有的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直接派官的管辖之下,形成了在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形省与特别政区并存的行政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此时,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和稳定的边界,而且形成了稳定而明确的在统一中国范围内,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历史、地理特点,以不同政策、法令行使管辖的行政制度。各民族对统一的中国的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确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一体格局。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体现在一下几点: 一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二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三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在古代的民族关系中,有民族斗争的一面;也有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一面。民族斗争毕竟不是经常发生,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却是年年月月天天都在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

中法消费文化的差异 第一部分:中法四个文化层面的差别 一、最外层: 象征物, 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1. 中国古代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现代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穿着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时尚”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着装风格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和追逐,同时也特别注意穿衣与出席场合的搭配。 法国主打浪漫的服饰色彩。法国时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选料丰富、优异,设计大胆,制作技术高超,使法国时装一直引导世界时装潮流。在巴黎有2000家时装店,老板们的口号是:“时装不卖第二件”。而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两个妇女穿着一模一样的服装。目前高级时装最有名的有:“吉莱热”、“巴朗夏卡”、“吉旺熙”、“夏奈尔”、“狄奥尔”、“卡丹”和圣洛朗”。近年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巴黎女郎的裙子,其式样之多。款式之新,在别国很难见到。法国人是把收入的最小部分用于穿着的欧洲国家,法国人一般很注意服装方面的鉴赏力,也接受比较便宜的而不十分讲究的仿制品。 2.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上足以与中国人媲美,甚至把饮食作为艺术这一点上还略胜我们一筹。 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中国人多吃熟食。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法国人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的教养与社会地位并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法国人晚餐时间大多在晚上8点左右,有的甚至更晚,中国人大多在6、7点。法国餐厅服务十分到位,不仅要为第一次光顾的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要记住老客户的姓名及其喜好的餐桌位置,客人再来时他们都主动招呼客人的姓名,使人倍感亲切。 3. 法国人非常讲究居住的环境,他们在这上面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很多的。他们在房子的装饰上很追求个性,如果主人喜欢亚洲文化,那么他们很可能就把家设计成日本风格或中国风格:院子里种满竹子和各种大大小小的盆栽,家具也是相应亚洲风格家具,主人也和日本人一样席地而坐地喝茶聊天。法国人的房子装修风格各异的,而且,无论是房子的外表设计还是房子里面的装修极少看到有雷同的风格──这个民族是如此的厌恶雷同。这点上,国人和法国人很不一样,国人喜欢花钱请装修公司装修房子,而且在风格的追求上跟著大众走的,一种风格很流行,那么大家都要一样的。法国人装修自己的家很讲究家的温馨感和追求个性的。而且,大多数的人都是自己动手而不是请装修公司来做。有的法国人甚至会买好了地皮,自己设计好图纸,然后一家人用假期一点一点地把家自己动手建起来。很多法国人总是骄傲地指著自己的家告诉客人们,这个家是他们自己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起来的。 4. 随着生活水品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圆轿车梦。同时造成了交通问题。 但是出于环保和交通的考虑,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家尽量使用公共交通。事实上许多有车的法国人也都是使用公交车作为上下班的工具。 在法国,汽车有如火车的时刻表,且严格按表上的时间运行。 其车票的形式多种多样,给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这就造成中国人与法国人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的偏好就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英雄人物性格,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中国和法国的英雄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名族以安息为本位”,

2016美学原理课后习题以及答案

1 【单选题】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美好事物 B、积极事物 C、审美活动 D、美丽景色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是由谁提出的?()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A、《美学散步》 B、《文艺心理学》 C、《西方美学史》 D、《谈美》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4 【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思维模式是()。 A、主客二分 B、天人合一 C、主客统一 D、天人分离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5 【判断题】 宗白华认为,艺术家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 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 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对人文学科说法正确的是()。 A、人文学科是实践的工具 B、人文学科可以完善人格 C、人文学科没有用 D、人学学科有直接的实用性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4

【判断题】美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京剧的意象世界,主要依靠()表现出来。 A、场景 B、剧情 C、技艺 D、演员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对京剧的描述有失偏颇的是()。 A、京剧的特点是写意 B、京剧是角的艺术 C、京剧中有写实的部分 D、京剧中的虚拟不等于写意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阴阳家 我的答案:B 得分:20.0分 4 【单选题】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美学的学科性质 D、人们的喜好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5 【判断题】要使美学成为国际化的学科,它必须具有多种文化视野。()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美学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A、美是什么 B、美的本质 C、美的思维模式 D、美的存在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2 【单选题】“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懒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来自()。 A、朱光潜 B、李泽厚 C、蔡仪 D、高尔泰 我的答案:C 得分:20.0分 3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古希腊式美的因素的是()。 A、单纯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