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杨仁旺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传统文化由文入世知人论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

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拥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已成时尚。比如乐坛刮起的《菊花台》《青花瓷》的中国风,家装业的“中国元素”。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见幼儿园的小人儿奶声奶气吟诵传统启蒙经典的声音,仿佛听见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呐喊,因而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各时空思索都共指一个主题,“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因而笔者提出本论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密不可分

中学生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错失了将很难弥补,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修养

会影响其一生,又因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敏感,叛逆使传统文化渗透既迫切又颇费心力。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而言之分为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细而言之更分为语数英体音美等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工具课。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独特地位,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其他学科学科任务更重。课文教学目标中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既直指传统文化,所以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

三传统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

明确了传播传统文化重要性后,还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连续的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形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和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神韵和体验。早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就产

生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文明,以草药针灸为主的精微深奥的医药文明,以琴瑟为主的音乐文明,还有以血缘为中心、以禅让为标志的礼制文明。中国人以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文明。另外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服饰文化、烹饪文化等均饮誉世界。

在中学英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重礼仪重教育

.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

二、重视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野哉,由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见《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

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

四、更有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

六、还有纳谏,用人以及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

四、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传统一旦为人们接受,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与制约的作用。传统文化存在与文字和生活中,那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要注意由文入世,知人论世。

1、除了课堂普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启发联想。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底蕴。意象是生命感情的具体支撑点,表现的情绪因其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特征更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

意象,逐渐养成学生对诗词意象细腻敏锐的文化感受,才能使学生在

与诗人独特感情共鸣过程真切体验到精神文化的美丽,心灵得到陶冶,品性得到熏陶。

2 、知人论世

使学生体悟到为文和为人是一体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激发创造力,让学生补写、续写、改写古诗文为散文,进一步将书中知识化为己有,设身处地地以作者思维去思考。

3 、重视拓展延伸阅读。

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生活中学习应以表达为主。如果说在书中学习是输入积累,生活中学习就是输出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入口,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追思豪情;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风俗,分析各环节设置目的,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关注那些共性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感受传统更可以通过与长辈直接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应用实例。将各种感悟记录下来写入文章,坚持日久,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自身也被熏染,朝着人格完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方向发展了。

五、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因其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入了一些糟粕。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分析地继承。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自身有较高修养,较强分析能力,尤其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研究材料更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就要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了。

六、前景展望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未来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将中华少年培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的四有心新人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3《唐诗三百首》2002年8月第4次印刷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

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既弘扬文化传统之"形",又要塑造传统文化之"魂",要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要把握清楚,重点在于文化传统的传承,而非仅仅对于传统文化现象毫无保留地保存,即便是对文化传统有辩证看待,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比如弟子规中宣扬的封建主义性质的忠孝观念应该扬弃。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就要将扬弃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化,变成语文教材内容,贯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之中,变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它也必须持续地发展与丰富。中国传统文化需要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连州镇中心小学黎金荣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汉字诗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孩子们没有兴趣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

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字谜七则》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去猜字谜,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字谜或自编一些字谜,在班上开展猜字谜比赛活动。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王沫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兴趣素养节日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然而,高中学生学语文普遍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数理化有做不完的题,再有时间就是背英语,对语文没兴趣,没感觉。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更不知道该怎样学,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读书作文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当成休息课,老师或滔滔不绝,或勉强支撑,学生则昏昏欲睡,去赴周公之约了。上海市曾对某区作了一次调查研究,测试学生在课上思想专注人数。数学是91%,语文是15.5%。这一组数字真得让语文老师惭愧、汗颜!究其原因,不是我们的学生错了,也不是我们的语文学科错了,而是我们老师错了!学生为什么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语文书满天飞,何去何从?读了书不见进步,哪来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上学不到东西?。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让学生学有所得,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失望,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浪费时间。那么,我们就投身题海,直奔高考好了。不可以!这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沙漠。学生忙着进行应试训练,老师忙着总结答题技巧,题海里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大家都是在洗澡,没有人是在游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比如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者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传统文化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一、利用显性素材为载体,呈现传统文化 小学现行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以图呈现数学之美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数学教材第十册《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剪纸图案、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图案的资料,了解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们经过调查、上网、查阅书籍等方法,了解图案的来历和发展;了解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二)以人突显人文精神 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九册96页)如: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第十册26页)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三)以史沉淀民族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何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资源,如果我们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传播开来,对孩子们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文化也是有利有弊,如何让学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同时能去除糟粕呢? 一、根据时代需要,确定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有哪些作用:传统文化不仅能充实语文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还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及实践性;在教学传统文化的同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顺势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以较为全面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社会,感受生活,并以健康的情感和多元的认知去审视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文明,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更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自觉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教师的语文教学互相促进,互为动力,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应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做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要不然只能是昙花一现,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与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相适应,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而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带着诗意去审视周围的世界,使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平等关系,而

不是征服与占有的关系,从而陶冶学生爱护自然的真挚情感。 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再加大传统文化元素的力度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虽有不少传统文化元素,如:三字经、对联等,也编选了一些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因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大都散落于语文、品德、社会、音乐、美术等课程之中,很难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加之一些家长、学生对小学科的不重视,导致这些传统文化很难被学生所吸收,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只能处于支离破碎、一知半解的程面上,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的元素。首先,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传统文化.“先达已,后达人”。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好,才能教学生,传统文化贵在身体力行,不只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正所谓言传身教。其次,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第三,结合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课程为点,最终以点带面,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三、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4976897.html,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陈银惦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课堂上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益于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让他们有文化自信。本文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问题展开详细阐述,旨在通过二者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中華传统文化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需要传承的民族历史文化。我校作为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和福建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非常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情境氛围,注重确立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部署学科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完善文化传承体系。 一、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在悠远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传统文化小故事和名人故事。课堂上可通过引入小故事,向学生呈现古人数学思想,普及古人的一些计算方法。在了解故事过程中,学生将被其蕴含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主动继承故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故事通常具备一定说服力,所以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妙引入经典故事,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可先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小故事:刘徽思想敏捷,一生都在刻苦探求数学。在面积计算上,他经过数次研究,提出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听了刘徽的故事以后,学生被他坚持不懈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当学生与故事中的刘徽产生情感共鸣以后,可再顺势引入割补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S=a×h这个计算公式,还将促使他们主动继承坚持不懈的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探求多边形面积知识。 二、了解古代计算工具 古代计算工具有着独特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课堂上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识由古人智慧创造而成的计算工具,启迪他们透过计算工具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期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调查古代数学计算发展历史,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期间语文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央教科所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作,由中央教科所和《新读会》月刊具体实施。 一、选题:课题提出和背景: 1、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头。文化语境中浅文化、风俗文化、网络文化泛滥,青少年一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裂。“民族精神”的缺位。 2、新课改的提出及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它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当今提倡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的意义非同寻常。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文化是通过象征传播的一种模式——是制约进一步行动的行动产物。 ——[英·克罗伯、克拉克洪]一般说来,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的或以物质形态呈现产物。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芜繁、精华与糟粕并有。自由选择,不做定位。各地课题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校的总课题:“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个人课题: 1、古诗文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林榕) 2、古典语言融入写作训练(洪玉惠) 3、客家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弘扬(廖灵琳) 4、古代传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感知(张茂香) 5、古典诗歌阅读与语感培养(温永华) 6、古诗词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张清辉) 7、古典诗词与语文素养(邱大林) 8、读三国品智慧(叶小英) 9、对联与语文教学(连翔) 主要观点:

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语文,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新课标也强调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 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记忆而轻感悟;重德育而轻美育;重内容而轻形式等一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仅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工具性的教学上。满足于字词的疏通和掌握以及语法现象、句式特点的辨析等等而并非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弘扬。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具有“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思想,所谓“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去追求;而是指教师要放眼长远,不为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所累,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用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他们打造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以致终身受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做到:

一、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考试的制约下,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把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品,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将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这样就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现代语文素养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代经典的诗句,它们都是一些极简单的平常词语构成,如果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感受其动人的美学韵味的。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不能仅仅注重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而要有效地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以现代视角,借助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予以现代表述。 1、对传统文化的当代理解。 文化传承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超越。。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对于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例如,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讲到的气节,不论是《无衣》、《国殇》,还是《正气歌》都体现出一种古人对浩然正气的坚持和追求。但这种气节又与封建社会的忠义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讲正气、树新风是有明显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现代眼光阐释传统文化。 2、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渗透实践与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渗 透实践与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渗透实践与研究 摘要: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实践与研究 一、指导思想与研究背景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围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透露,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课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考试分数如同一条锁链,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也束缚了学生的学。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逃脱不了它的束缚和摧残。当今教育普遍存在“分数”决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定位,决定教师绩效奖的多寡,决定教师评先选优、晋级和确定职称考核等级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教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得不又回到原点----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大部分学校不要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连学生一些必备的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劳)都给荒废了! 例:2012年安徽省阜阳市对“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调查报告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实录与反思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关于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这个一个材料: 辜鸿铭是现代中国的怪才,他生在南洋,婚在东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 他精通英、法、德、希腊等九种语言,十分了解西方文化. 当时的西洋人声称: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用英文骂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用德文嘲笑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在美国报纸上说美国人没什么文化,只有爱伦坡的一首诗,但他特别称道自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从纵向上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 教师:要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就必须和其它的文化对比来看。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五千年前,在古代和中华文化一样辉煌的还有哪些文化? 学生: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 教师:加上中国。就是我们讲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有哪些辉煌的文化呢。有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学生自做的ppt) 教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三位同学。这么辉煌的文化现在还在吗? 学生: 教师: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人攻灭,文化消失;古印度文化被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面目全非。那我们的中国文化呢?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PPT)殷周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著名诗篇有《诗经》与《离骚》;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汉代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张衡的地动仪,表明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唐诗歌、书法艺术,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近5万首;唐朝发明了火药;理学、宋词、元曲、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 教师:从思想的角度再补充中华文化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我们的中华文化(注意每个朝代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师生共同: 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 教师: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之一:“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给世界介绍“和”。我们想表达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概括:1、和,首先就承认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下,各种事物要共同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宽大的胸怀和包容性,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而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这是育人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语文;融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文明之柱,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魂,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的基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弘扬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育人之师所肩负的重任。 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令人担忧的学生的文化现状 从自己授课与平时与学生的交谈了解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甚至缺乏起码的常识。这种现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现状一:许多学生天天嘴边哼唱流行歌曲,却对语文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知之甚少,晚自习的时候,同样也发现许多学生应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开始翻看一些网络小说,漫画等等,却对中国古典名著近而远之。 现状二:现今学生许多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