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蔡乐才

教育学部领导教育学012012305000066

内容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观点是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有几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二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三是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非体力劳动。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

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超额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因此,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的作用下,必然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并按高于个别价值或按高于个别价值但低于社会价值的价格销售商品,企业因此就会获得超额价值,即“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样社会平均劳动要多。”这就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复杂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不断涌现,从而全社会的劳动总量不断增大。其结果,不仅增加了社会的使用价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会的价值总量,即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运行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根据价值规律原理,商品的生产者要想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使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样适用,这要求生产者要自觉地不断改进技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快又好地增长。按照价值转化为价格的理论,商品的价值要转化为价格则必须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所以,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二是有健全的各类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并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这也是现阶段市场建设应遵循的目标。

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还可以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方面。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

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义。

(三)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劳动等。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导向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热衷于追捧西方经济学,这难免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出现偏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危险,产生资产阶级自由化及金钱万能、蔑视劳动等思想。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难发现,其症结在于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此,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意识形态上要重树“劳动光荣”的观念;在分配方式上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等。力争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团结友爱”的社会环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

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一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二要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三要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四要深化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科学技术还是生产力水平上都与资本主义初期天差地别,由此而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无人工厂、机器人和工作时间的大为缩短等现象的出现,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而言,劳动价值理论在生产方面,对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市场机制即价值规律的要求和表现,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中的个人或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加社会财富。使生产实现的内在机制是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运动。在交换方面,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由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买方是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卖方是让渡其商品并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必须通过交换。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的第一个要求是商品在交换中反映等价交换原则,即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第二个要求是建立和完善各类商品和要素市场、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企业要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从市场上购买到两类商品,第一类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力;另一类是形成产品的生产资料。只有同时获得这两类商品,企业才能进行生产和实现价值增值。在分配方面,有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劳动虽然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结合,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要以使用价值为载体,而各种生产要素又是形成使用价值为载体,各种生产要素为形成使用价值的物质条件,因此在进行价值分配时,除按劳分配之外,还必须根据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进行必要补偿,才能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消费方面,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以及生产脱离需要等浪费现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蒋学模.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J].复旦学报,

2004(1):1-6.

2.任保平.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代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1(8):3-9,7

3.

3.白暴力,王胜利.全面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7(2):

1-7,73.

4.朱文琦.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3-4.

5.邱海平.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二重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

52-60.

6.卫兴华.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

(4):40-48,64.

7.王学先,曾光荣.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

[J].2011(23):1-3.

8.胡培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今解[J].经济学动态,2001(7):22-26.

9.杨圣明.论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5):56-64,116.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4996789.html,/)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编辑]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 (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选题意义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你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个人建议你从以下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切不可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论文选题的意义一定要叙述得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一、论文题目:试论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 二、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一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一切企业利润的源泉。如何激励企业中员工,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力,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掌握的技能。现在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建立起一套激励体系,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如:由于所有制差别、行业差别、员工身份差异,尤其是文化的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针对上述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有效激励,是激励工作中的难题,仍待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演绎而来的一元价值论,其理论目标是特定历史条件所赋予的为暴力革命提供理论依据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继承与发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劳动价值论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必然要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必须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要结合新的现实,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当代意义 引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全部经济学说的理论基础,又是其经济分析的核心。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若离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若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以,应该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即应该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概括的意义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问题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质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马克思严格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不同概念。《资本论》正是从分析商品两因素,即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入手的。 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存在的物质基础,如衣服挡寒、食品充饥、车船代步、房屋供居、电灯照明等。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化分工条件下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特有形式,即通过物与物或者说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间接反映的一种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两个因素对商品来说是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要它,谁也不会同它交换。同样,不经过劳动、如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就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存,构成为商品的实体。 价值是劳动的产物,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从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内所包含的价值量就会不断减少,或者说单位劳动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就会不断增多,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科研课题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开题报告课题组副组长陶元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重庆市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申报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经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题论证会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审议、指正。一、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背景: 一是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特殊国情使当代中小学生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社会问题加剧积累的矛盾时期。“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 2 化”、“数字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概念使当代青少年学生享受着先进的现代新生活。同时多元文化、各种思想碰撞、人们价值的多元、媒体信息的杂乱、社会道德的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利轻义的倾向对学生产生着许多负面影响。加之转型时期家庭结构的复杂性单亲家

庭、复合型家庭、留守子女家庭、犯罪人员的家庭富裕家庭、贫困家庭等多种家庭结构使中小学生的生存环境呈现出更 加多元的特征。二是转型时期的中小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学生的鲜明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当代中小学生信息量大接受新生事物快喜欢富有人情味的事物。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主体的塑造中小学生社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他们对事不盲从对传统道德 作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并创造着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体系即青少年亚道德现象青少年亚道德现 象其特点是价值多元、强调个人需要和互利互惠。表现幼稚具有不稳定性。青少年的亚道德现象提醒着成年人对原有道德体系要进行革新。三是从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冲击之下我国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破碎而代表未来社 会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未形成这就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 前的困惑与迷惘。同时社会转型 3 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产生因此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继承 和创新的时代选择。四是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看尚难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培养需要。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一是“问题学生”增多校园早恋、学生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现象较为突出。二是青少年犯罪持续上升犯罪的成人化倾向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概念及内涵 曹伟东5131309016 序号34 劳动二重性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它揭示了资本运作的基本建制工人的活劳动与自身相剥离的过程就是具体劳动的抽象化过程,或者说它正是抽象劳动的实质人类劳动的大部分被归结为抽象劳动是资本社会特有的现象。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劳动是自然界与人之间本质性的统一过程这个统一不是概念的综合,而是实践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这是一种感性交往和感性联系因此,劳动是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它以一定的社会结构为前提,同时也生成着这个前提,这就是劳动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社会历史性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一种无个性的均质化的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或劳动一般是古典经济学家没有看到的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里,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个判断对工人意味着什么意义,会造成一种怎样的损害。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却用抽象力刺破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幻相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应该有其经济学因素之外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如此这般,马克思追溯到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由于这一关键的区分,原来看似自然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被还原到它的对立性矛盾性之中资本剥削这个

秘密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常识,但常识的僵化又掩盖了源头的批判性本质与重要的理论展望比如,要想理解当代人的现时性的生存困境,可能还要重新探究马克思抽象劳动学说的真实涵义。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来源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形成价值的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别的劳动。他指出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具体的有 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既然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相同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实体 而价值所体现的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那抽象劳动就不仅仅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换言之,抽象劳动并不直接就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感官等的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而是这种支出的社会历史形式。由此可见,第一、抽象劳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而不单纯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范畴。第二,它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而不是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永恒的范畴。 另外抽象劳动的涵义虽然如上所述,可是有的人可能会这样认为,既然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那么,它就是永恒的范畴。从而认为,劳动的二重性,是历史上一切创造劳动产品的劳动的共同特征。由此来看,这样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而不是什么体现在非商品的一般劳动产品中的劳动的二重

理论意义

——活页1——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与教育的结合,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2.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教学资源溃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变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只能向教师学,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使他们难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师也是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共享,难以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育观念,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素材性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建立与学校相适应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不能等靠商家的开发,要实行几条腿走路的办法,立足于数学课程,立足于教师参与,立足于课堂教学,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富有学校特色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 我校是市新城区重点学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到位,做到了班班通电视、电脑,但由于适合我校数学教学需要的资源严重匮乏,十分有限的资源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加之老师应用能力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库建设与管理机制,也致使校园网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我校现状,我们决定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并不是指教育资源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教育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将教育资源看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网络环境:是指以计算机为媒介,并以资源共享,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环境。本课题中的网络环境,是指与学校相连的Internet、本校的校园网、网络教室。 2、校本化资源:是指将有关的现代教育资源,根据校情、师情、学情,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能适用于本校教师、学生等人员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学习、辅导、查询、交流等活动的资源。 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建设:是指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校本化资源库。 4、应用: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与机会,更加有效地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其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浅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及其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有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等四个方面。主要通过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概念来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意义 一、“异化劳动”概念 黑格尔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思维的对象化与客观化。他把劳动与异化联系起来并从对过去的探索中发掘了异化产生的原因,这为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虽然黑格尔的劳动观包含了深刻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但他致命的缺点却是没有给“异化劳动”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费尔巴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异化观,并建立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他认为,异化的出发点是具有感性的人。异化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是由人的异化所造成的,宗教不是克服异化和扬弃异化的方式,它本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果,人类对上帝的膜拜仅仅是人类把自己的本质赋予了上帝并神圣化的结果。费尔巴哈的异化观是建立在人本学和唯物论的基础上的,他从人本主义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异化,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

来批判宗教异化,批判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这是他高于黑格尔的地方。但他只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世俗基础,而并没有看到对于这个世俗基础应当用革命手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对立,形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对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概念有深 刻的影响,马克思在两人的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把异化概念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他的异化概念主要概括为:异化的主体是”人”,这个“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由自觉的,这个“人”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这种劳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劳动而是现实的生产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体现人的类本质的劳动,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工人是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表明,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这样导致了凡是成为工人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解释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非被人们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即说,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这意味着它代表的是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奴役)或者说社会关系,与具体财富(使用价值)无关.对于价值的支配者来说代表权力,而对于价值的提供者代表着被支配被奴役. 商品(货币)拜物教之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物质属性的转化率.并且政治经济学的错误,都多源于价值和财富的混同. 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不包含任何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即不包括金钱关系,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诚然,在这里价值的定义与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价值的俗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但劳动价值论是冲着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去的,因为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就是金钱,劳动价值论正是揭示这种金钱游戏的.货币(商品)所计量的原子(价值),自然就成为研究的最主要的问题. 商品,即卖出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 物的使用价值成为具体财富,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即商品“体”这个物质的有用属性.物质的有用属性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人类劳动只能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通常人类劳动在改变其形态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其它自然力,因此劳动并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引用彼得罗.维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说明物质的使用价值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通过交换形成的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意味着权力.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同另一种商品体(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

学困生作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学困生作为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一种称谓,越来越被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这一方面代表着教育思想的进步,也标识着教师对于学生差异的多层次划分。对于教育者我们经常思索的是如何帮助转化学困生,而忽略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育方面难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因此在教育行为、教育策略选择之前,首先分析学困生的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困生这一词语的出现,代替了后进生、差生等违背教育原则的词语,但是不是替代了教师的认识,是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之一,第二种情况:家庭的因素。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家庭中充斥着暴力、怨怼,那么孩子的心灵必然是扭曲的,在团体活动中有着不适应、慢融入等问题。同时如果因其它因素致使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如果在孩子的心灵适应期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引导、纾解,孩子的综合素质势必下降,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展。这种情况下学困生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能力与学习内容的短期不适应:一方面由于个体特征的不同,出现短期不适应的情况也会不同,这种不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会不

同。对于这种不适应其实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也都有过体会,只不过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忘了自己在求学阶段也曾有过的迷惘和困惑。另一方面,教师对孩子的智力差异的认可程度不同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业要求、教育方法的选择方面太过单一。短期的不适应并不会直接造成学困生产生,而是随之而来的问题的堆积,如果一个连简单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清楚的孩子你非得教他复杂的应用题,就如同让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去练习视唱一样困难。 评价的不科学、不全面极易造成学困生的产生,多元智力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并不简单的只表现为某一学科的要求,如语文学科的理解与记忆、表达与想象。或者数学的逻辑与思维。而是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智力的特征。但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却因为孩子在某一学科方面的表现过早的下结论,如果这种结论是隐性的,孩子不易察觉的,可能影响会小一些,如果教育者简单直接的给孩子结论,极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我否定,大多孩子会认为自己确实有学习能力上的欠缺。这种心理学现象是常见的,结果也是令人担忧的。当然我们在分析学困生产生的时候还不能忽略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学习品质差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学困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时常会发现一些孩子低年级学习挺好,而到了五六年级、或者初高中学习成绩会下滑,由一个学习出色的孩子慢慢蜕变为生,大多家长和老师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是学习品质造成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小聪明”和“大智慧”的问题。。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特征的不同、各个教育阶段教育的要求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 ·450· 对于劳动的规定,马克思是始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由于最初受到黑格尔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马克思最初的理解可以定位为人本主义的最初解读和建构。 一、人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文本看,体现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手稿》中。劳动究竟以何种面目出现?首先要考察当时马克思思想主导逻辑线索,即主体价值批判逻辑的生成历史。从文艺复兴的“人性”到启蒙运动的“理性”,都是在强调人类整体的某种抽象共通性的优先地位。到黑格尔,启蒙理性已经超越于人本身,而被拔高为自行建构世界历史的主体,而这一个绝对精神所由从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倒成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具体体现,那么人的精神何以上升到绝对精神本身呢?黑格尔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在观念的异化中首先是人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实现出来的通道,劳动就是异化。”即自身的异化或对象化要靠物质性的活动也即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精神本质外化为劳动产品,从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这种异化及异化的复归的逻辑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整体框架。费尔巴哈直接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把世界的基础性重新置换到人本身,并以类本质的异化逻辑进行了宗教批判。马克思因为青年黑格尔思想遭到现实的窘境,开始接受人本主义线索,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异化批判,并认识到宗教异化、政治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异化,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当中。穆勒笔记从货币异化上升到总体经济异化批判(人的先验本质的设定和异化与复归的过程),但尚未对类本质做出具体的规定,只笼统地说“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关系应该不是哲学变革之后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而是指作为类存在的共通性和相互关系)。因而马克思这个时候的人本异化观从哲学逻辑上说还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并且,此时马克思的研究是基于以法国革命为主线的历史学资料。此时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劳动概念的探索应该是伴随着历史学文本的探究的无意识的“副本”而诞生的,因为这一时期马克思关注的仍然是政治与法,对于经济学的最初涉入应该是一个偶然的框架性建构。 马克思借以真正超越费尔巴哈和赫斯的是“劳动”,那么劳动何以成为主体本质呢?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之前就指出:“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可见异化也正是主体创化世界的过程,而这种创化活动最终就落实于每个人的劳动。其次,是受古典经济学对劳动这一概念的强调和赫斯等对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义批判的影响。“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外,非人性在国民经济学之中”说到这里,劳动概念在《巴黎笔记》和《44手稿》中的内涵和作用就比较清楚了。总体来说,劳动概念在这里呈现出二元性,也即人类主体 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类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劳动的对立。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本来应该是自由自觉活动的真实体现,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现实却使劳动异化为反对乃至支配人本身的独立力量。“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以自由自觉的劳动代替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神圣家族》曾被视为唯物史观的前夜,但总体来看,它仍停留于人本学批判的水平上。“蒲鲁东既把劳动时间,即人类活动的直接定在,当作工资和规定产品价值的量度,因而就使人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在旧政治经济学中决定性的因素则是资本和地产的物质力量,这就是说,蒲鲁东恢复了人的权利……”马克思这里还是从人的定在、人的权利这类人本学话语来理解蒲鲁东所接受的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何以会提出这非历史性的主体价值批判理论呢?从肯定性角度来说,马克思深受德国思辨理性哲学传统和当时德国思想界几种主要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劳动辩证法及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从异化到异化的复归这样的辩证法逻辑正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最基本构架,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之转向费尔巴哈式的自然唯物主义后其实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逻辑;而当时英法社会主义者,也影响了马克思手稿当中对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批判;从否定性角度来看,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经济学水平的研究比较薄弱,导致他无法从客观历史中现实的劳动本身发现批判理论的动力,为了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求理论根据,他只能靠外在的价值设定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 二、过渡阶段 《手稿》和《神圣家族》之后,马克思就开始了异化劳动逻辑的结构过程。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文本是《评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那里,马克思已经从现实的工业活动中来分析问题,而一切理想的先验设定一旦放置于社会历史当中,立马就会丧失存在的现实前提,因此马克思这里已经抛弃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 “‘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活生生的基础,作为创造私有财产的源泉的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无非是物化的(注意,不是异化也不是外化)劳动。如果要给私有财产以致命的打击,那就不仅必须把它当作物质状态,而且也必须把它当作活动,当作劳动来攻击。”上面提了很多次“劳动”,那马克思当时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谈论自由的、人的、社会的劳动(这里的社 浅析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 陆寓丰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哲学意义上的规定最早形成于1843年至1845年。马克思于《德法年鉴》时期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虽受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但真正的逻辑定位应始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正是从这一起点出发,马克思逐渐走向 “人之本质实现为物质性的活动并直接物质化于劳动产品中”的人本主义色彩的阶段,之后经由费尔巴哈赫斯等影响并逐渐超越前辈形成了自己对劳动及劳动异化独特的框架建构和解读。 关键词:人本主义;劳动;异化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4)01-0450-2 作者简介:陆寓丰(1989- )女,汉,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是颇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本文在对其中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由紧密相联的三部分构成:体力劳动价值论是其基础和核心;脑力劳动价值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智力劳动价值论是其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逻辑地和历史地考察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和掌握的背景知识不同,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其中有的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将价值的创造只归结于活劳动,这同当代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是很难吻合的。”〔1 〕甚至有的学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包袱还是翅膀”的问题〔2〕。这说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迎接这一挑战,如何在争论中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系统地、全面地、历史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对于考察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劳动价值关系具有重大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劳动系统的运作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意义上的价值。”〔3〕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而这种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是劳动者通过使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的。换言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现实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构成的复杂系统的运作过程,是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的有机结合或二者的矛盾运动过程。由劳动主体和劳动客体组成的创造价值实体的劳动系统,由于其复杂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层次结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同质不同量的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分析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时,将劳动划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并且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4〕这就是说,在不同的劳动系统中由于劳动主体所付出的抽象劳动这种“同质劳动”的量上也存在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存在着由于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劳动量的“部分质变”。根据“部分质变”,我们将不同的劳动系统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划分为“手工工具——体力型”劳动

2021年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 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

政治教育--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基础。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劳动的动物)颠覆了这一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从那以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不再被严格地看作属于私人领域里的行为,而是堂堂正正地进入到公共政治领域。阿伦特的独特解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她把异化劳动当作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全部内涵,终究未能准确揭示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大意义。 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政治意义,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和阿伦特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阿伦特指出,马克思著作的意义,既不在于其经济理论,也不在于有关革命的论述,而在于他热衷“这个时代给近代人带来的新的主要问题,那就是劳动问题与历史问题” [1](P7)。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明确发端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而且明确终结于卡尔?马克思。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颠覆了黑格尔,而且颠覆了哲学与政治、思想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传统等级序位。[2](PP397-398)笔者曾撰文探讨了阿伦特揭示马克思对哲学与政治等级序列的颠倒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大意义。①考虑到思维与行动、沉思与劳作的等级序位在西方政治理论中同样具有基础性地位,我们不得不继续追问:在古典政治哲学中人的实践活动有着怎样的序位排列?这一排列有何意义?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颠覆了这一传统等级秩序?阿伦特是否准确揭示了马克思颠覆传统的重要意义? 一、从沉思到劳动:古典政治哲学的等级序位 众所周知,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区分为沉思活动(bios theoretikos)、政治活动(bios politikos)和生产活动(bios poiesis)。沉思活动,即哲学家从事的把握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求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论活动,这种活动的意义在于超越人的有限存在而契合于神性,其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智慧(sophia);政治活动,包括行动(praxis)和言说(lexis),是城邦公民投身于公共事务的活动,对应的理智能力是实践智慧(phronesis);生产活动,包括工匠、艺人制造罐子或椅子等有形物体的制作活动,上海农业学报投稿对应的理智能力是技艺(techne)。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没有涉及到劳动这一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论述课题。文中在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重要现实意义,并强调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关键词:价值经济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杂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经济社会与人类劳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它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但由于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人们近年来讨论的热点。因此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观点,了解其重要现实意义,并使它在指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一)使用价值与价值马克思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的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料是形成使用价值财富的源泉;人类的抽象劳动则是形成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者的一定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则是构成价值的实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二)价值源泉 人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而各种生产资料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却 是价值创造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三)价值 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 时间。商品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四)价值转化为价格 价值的创造是在生产过程进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的价格则必须要依靠市场,在流通过程中得于实现,从而使商品的本质形态转化为现象形态。因此,就出现了价格与价值、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甚至出现现象掩盖本质的假象。价值的本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2018年论文开题报告学习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论文开题报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 要能够正确而恰当地选题,首先要明确选题的原则,明确了选题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选定一个既有一定学术价值,又符合自己志趣,适合个人研究能力,因而较有成功把握的题目。那么开题报告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怎么写?下面是风林网络为您带来的解答,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学研究的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所谓论文的实用价值,就是指我们选的题目,应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干百万人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和阶段社会生活的重点和热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能使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得到一次实际的运用,而且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急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等等。二是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就会遇到诸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等等。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来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问题,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等等。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党和国家或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国家发展方向、速度,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因而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二,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