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道黏蛋白与哮喘痰气搏结_周勇

气道黏蛋白与哮喘痰气搏结_周勇

30

中医认为哮喘内有伏痰,复因外感、饮食、情

志、劳倦,以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道,而致喉中哮鸣,气息喘促。痰气搏结,胶阻气道为本病发病关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哮喘存在着气道黏液高分泌,并且黏液的粘弹性发生改变,难以被清除,滞留于气道内,所以致命性哮喘几乎都有黏液栓(痰栓)引起的气道闭塞。两者有一共同点,即痰阻滞于气道。而黏蛋白在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探讨黏蛋白与哮喘痰气搏结的关系。

1 痰气搏结与哮喘急性发作

痰邪阻滞肺系导致哮喘,此为先贤普遍之共识。如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王肯堂谓哮证“以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搏,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指出哮喘“乃肺窍中积有冷痰”,而李士才认为“哮病其因甚多……总不外乎痰火”,喻嘉言则强调“浊痰”致

哮。张占伟等[1]

在总结王会仍辨治支气管哮喘的经验中认为,哮喘主要病机为伏痰遇外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道,而致喉中哮鸣,气息喘促。痰气交阻为本病发病关键,正如《证治汇补》所云:“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2 气道黏蛋白简介

黏蛋白是一类富含寡糖链的大分子糖蛋白,由

多肽骨架和数目众多的寡糖链构成,分别是黏蛋白基因和糖基转移酶基因的产物,其核心多肽骨架含有大量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s),寡糖链由岩藻糖、半乳糖、N-乙酰葡萄糖胺、N-乙酰神经氨酸等组成,VNTRs 上的丝氨酸、苏氨酸与寡糖链的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O-糖苷键连接,因此最终

形成的黏蛋白有着巨大的异质性[2]

。迄今,

已克隆出20个黏蛋白基因,根据结构的不同分为膜结合型

和分泌型。部分膜结合型黏蛋白含有两个细胞外

表皮生长因子样区域(EGF-like domains),可能参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信号传导;分泌型黏蛋白含有富含半胱氨酸的D 区,可能与其寡聚体的形成及在分泌颗粒内的压缩折叠有关。肺内表达的黏蛋白有膜结合型MUC1、3、4、11,分泌型MUC2、

5AC、5B、6、7、8等[3]

。其中MUC5AC、

5B 是气道内主要的分泌型黏蛋白,二者电泳特性不同,MUC5AC 均一,可能只有一种,MUC5B 异质性明显,多数标本中有两种形式--低电荷型和高电荷型。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细胞是气道内分泌型黏蛋白的主要来源,其中MUC5AC 主要由杯状细胞产生,MUC5B 主

要由黏膜下腺体的黏液细胞产生[2]

。哮喘中气道黏蛋白的过度分泌可能是以下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①黏蛋白基因的过度表达;②黏液分泌细胞的增生、肥大、化生;③黏液分泌细胞黏蛋白的过度分泌(脱颗粒)。

3 气道黏蛋白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常表现为气道高分泌,即病理性

痰液增多。此外,黏液的生理特性和成分也发生显著改变(黏滞性增高)。这些改变导致正常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到破坏,以致黏液难以排出而潴留于支气管腔形成黏液栓,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造成慢性感染、甚至死亡。黏液的理化特性改

变主要由黏蛋白的糖基组成的变化引起[4],

高度糖基化的高分子量黏蛋白始终是气道黏液的最主要成分,由此赋予黏液粘弹性和亲水性等基本特性。致命性哮喘几乎都有黏液栓(痰栓)引起的气道闭塞。

4 气道黏蛋白与痰气搏结

气道黏蛋白高表达使气道黏液黏滞性增高,并刺激黏液高分泌,进而影响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以致黏液难以排出而潴留于支气管腔形成黏液栓,气道有效半径减少。而气道阻力与管道半径的4次方成

气道黏蛋白与哮喘痰气搏结

周 勇1,王会仍2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摘 要:中医认为哮喘内有伏痰,复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以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道,而致喉

中哮鸣,气息喘促。痰气搏结,胶阻气道为其病发病关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哮喘存在着气道黏液高分泌,并且黏液的粘弹性发生改变,难以被清除,滞留于气道内,所以致命性哮喘几乎都有黏液栓(痰栓)引起的气道闭塞。两者有一共同点,即痰阻滞于气道。而黏蛋白在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中起着重要作用,现试探讨黏蛋白与哮喘痰气搏结的关系。

关键词:黏蛋白;哮喘;痰气搏结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3- 0030- 02收稿日期:2008-09-07作者简介:周勇(1976-),男,山东鄄城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

31

反比,当半径缩小一半时,气道阻力增大16倍。气道阻力增大,则影响肺通气功能,即中医所说气机不畅,肺失宣肃,如《诸病源候论》云:“……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寻根溯源,哮喘肺气不畅乃因痰留肺窍所致。而现代医学则发现了气道黏蛋白高分泌是哮喘痰液增多,痰液粘稠,乃至痰栓形成的根源。所以,气道黏蛋白是哮喘痰气交阻的物质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 1 ] 张占伟,王春玲,王鹏,等.温阳化瘀法在治疗哮喘中的应用 [ J ] .中医药研究,2000,16 ( 8 ):55-57.

[ 2 ] Leikauf GD, Borchers MT, Prows DR, et al. Mucin apoprotein exp- ression in COPD [ J ] .Chest,2002,121:166S-182S.

[ 3 ] Kirkham S, Sheehan JK, Knight D, et al. Heterogeneity of airways mucus: variations in the amounts and glycoforms of the major olig- omeric mucins MUC5AC and MUC5B[ J ] .Biochem J,2002,361: 537-546.[ 4 ] 黄建民,何韶衡,赵卫华.气道黏液、黏蛋白及其分泌调节[ J ]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 ( 9 ):1267-127.

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和机理研究进展

姜军作,指导:刘志诚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收稿日期:2008-09-13

作者简介:姜军作(1976-),男,山东蓬莱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不同型号的羊肠线,根据

需要有选择地埋入穴位,通过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近年来, 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也颇令人满意。且对其治疗机理也有所报道,现根据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内科疾病1.1 消化系统

1.1.1 胃病 李素荷等[1]、秦品杰[2]皆依据脏腑辨证的规律性,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患者约300例,其中慢性胃炎患者急性发作28例,只治疗1次痊愈22例,无效6例,痊愈率为78.5%;慢性胃炎患者272例,痊愈252例,有效20例,有效率为100%,疗程最短3次,最长11

次。方殿壁等[3-5]将慢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

脾胃虚寒、胃阴不足三型,并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其选穴为中脘、梁门、脾俞、胃俞,结果治愈率分别为44.9%,

55.26%,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

;同时发现本疗法可以阻止腺体萎缩,逆转肠化生的进展,并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郭克栩[6]取中脘透上脘、胃俞透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治疗慢性胃肠炎及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埋线后大便潜血阴性,胃镜复查溃疡消失或X 线钡餐检查龛影消失者

68例,占68%。李葵等[7]用埋线疗法治疗胃下垂,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脾俞、胃俞、提胃(经外奇穴,中脘旁开4寸)、胃上(经外奇穴,下脘旁开3寸)。经治疗,治疗组显效84例,有效7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5%。

1.1.2 便秘 李东冰等[8]采用穴位埋线大肠俞、

天枢穴,并配以中极、足三里法治疗慢传输便秘一次后即可通畅排便,排便次数≥1次/2天。并均能保持正常排便30天以上。多数病例除大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排便时间缩短外,还有肠蠕动及便意增强

的感觉。施茵[9]

采用虚实不同配穴不同的原则来治疗便秘,主穴:天枢、气海、大肠俞、支沟、上巨虚、丰隆、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偏实者加大横、腹结、肺俞、胃俞、曲池、阳陵泉,偏虚者加关元、水道、脾俞、肾俞、血海、阴陵泉,近期治愈26例,占68.42%。

1.2 呼吸系统

姬晓兰等[10]在哮喘的缓解期、发作期及三伏天分别采用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及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哮喘。缓解期穴位埋线主穴定喘、肺俞、大椎、风门、尺泽、膻中、玉堂、天突,配穴脾俞、肾俞、足三里;

摘 要:从针灸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动物实验及机理探讨等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就目前诊断、

疗效标准及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展望。

关键词:穴位埋线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3- 0031- 04Progress on Point Catgut-imbedding Therapy:Clinical and mechanical research

JIANG Jun-zuo,advisor:LIU Zhi-ch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kes a surve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linical efficacy,animal experim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for treating disease,mak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esent 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by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 and gives the prospects.

Key words:Point catgut-imbedding therapy;Review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