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步入歧途_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步入歧途_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步入歧途_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步入歧途_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

意识形态蜕变

徐海燕

内容提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和意识形态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

能作用,事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亡成败。斯大林之后苏共意识形

态的蜕变,历经赫鲁晓夫时期的舛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崩溃,最终导致苏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和社会秩序陷入全面混乱,这是苏联演变

解体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对这一教训,我们应深入研究,引以为戒。

关键词:意识形态;蜕变;解体

根据党奋斗目标的要求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启发凝聚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功能作用,是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工农兵夺取十月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也是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开创性历史成就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武器。

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一套与其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条主义因素,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发挥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作用和世界性影响。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他们本应继续坚持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和方向。然而,赫鲁晓夫上台后,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步入了歧途,开始向发挥相反作用的方向演变,逐步转向全盘接受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人权政治价值观,彻底否定苏共和苏联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正义性,最终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的悲剧。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一教训,是坚持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不可不深刻铭记和认真汲取的。

一、苏共意识形态的蜕变历程

苏联演变解体原因是错综复杂。关键性的原因,在于苏共最高领导层的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立场发生了蜕变,逐步酿成和推行了一条导致苏共败亡、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社会制度变革的发生,往往都有一个在意识形态领域先行酝酿的过程。因此,考察苏联演变解体的原因,需要追本溯源,寻找这一悲剧发生的源头。苏联解体前曾任苏

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鲁晓夫统治年代。”①回溯历史,苏联演变解体的开端,是赫鲁晓夫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领袖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造成反共、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起,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复辟资本主义的“新思维”改革路线在思想政治、组织和人事上准备了土壤。

(一)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的舛误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苏共就在赫鲁晓夫的主持和发起下,在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领域着手进行所谓“解冻”,通过召开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和1961年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掀起了两次大张旗鼓批判个人崇拜和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大规模政治运动。同时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等系列理论观点,并提出“2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口号。这些言行,看似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调整理论和政策,改革苏联社会,而且都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词藻做了一些包装,但是,从赫鲁晓夫是在苏共20大议程安排之外,以事先不通告不讨论的突然袭击方式发表反斯大林秘密报告这种恶劣做法,及其推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的内容实质和客观效果看,都成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背道而驰的开端。

首先,苏共20大首次造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危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抛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反斯大林“秘密报告”,不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全面客观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实践和探索进程中的失误和曲折,实事求是地纠正历史错误和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一致向前看,而是站在敌对立场上,以资产阶级政治野心家的阴暗心理和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对领导苏共和苏联人民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长达近30年的党和人民的领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进行恶毒的诋毁诽谤和全盘否定。其恶果是造成苏联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政治思想的严重混乱,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前所未有的动摇怀疑。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另一恶果是引发了波兰、匈牙利动乱,中苏论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西方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利用赫鲁晓夫提供的“材料”,污蔑社会主义“不人道”、是“极权统治”,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二战后第一次反共、反社会主义高潮,导致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员思想混乱、信仰动摇、大量退党,“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鼓噪甚嚣尘上。

其次,“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理论模糊了苏共和苏联应有的阶级和社会属性。赫鲁晓夫时期苏共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理论,宣称苏联已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苏联全体社会成员都属于人民范畴,因此,苏共不再是无产阶级政党而是“全民党”,苏联不再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全民国家”。对苏共阶级属性和苏联国家属性的这一重新界定,不仅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党理论的基本原理,而且既不符合国际社会仍然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尖锐对立的客观事实,也不符合在这一国际背景下苏联社会和苏共党内仍然存在坚持完善社会主义还是趋同回归资本主义两种思想政治取向和两条道路之间阶级斗争的客观事实。不论人们是否承认这一客观存在,苏联演变解体的过程与结局已经对此予以佐证。

“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理论,从表面看好像是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苏共和苏联的社会政治基础,其实质和影响则是模糊和淡化苏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苏联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削弱和改变苏共作为工人阶级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使苏共和苏联国家政权开始失去它原有的阶级和群众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在国际和国内社会仍然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执政党演变成

①:大国悲剧———》页。

“全民党”,党的先进性也就不存在了,党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领导主体的资格也就不存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演变成“全民国家”,国家捍卫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也就不需要了。其结果必然是启动苏共和苏联的“和平演变”进程,即:逐步认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逐步自我否定十月革命以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直至出现以消灭“苏联和所有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为主要“生活目的”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上台①,在西方和国内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的配合和支持鼓励下,最终完成苏共和苏联的自我毁灭。

赫鲁晓夫的另一错误,是超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1959年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1961年在苏共22大总结报告中提出“在20年内(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以及把共产主义目标的标准庸俗化为苏联人民能经常吃“土豆烧牛肉”。赫鲁晓夫提出的这种“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的冒进口号,完全违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败坏了共产主义的声誉,很快就彻底破产,成为苏联国内外一大笑柄。

最值得注意的是,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路线和思想言行给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长过程中的戈尔巴乔夫及其所代表的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动摇乃至瓦解了他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②2001年3月,亲手埋藏了苏共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在接受俄罗斯“灯塔”电视台采访时承认:“我们是苏共20大的孩子,苏联60年代的历史对我们影响很大,年轻时我们是怀着对党的信任和忠诚入党的,但苏共20大以后,我们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③戈尔巴乔夫的亲信、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政治局委员,在摧毁苏共和苏联的狂潮中发挥了特殊作用的雅科夫列夫也有同样说法:“赫鲁晓夫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对拨正看法和形成新的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个人对过去和现在的评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我的头脑里已经扎下了关于人的自由的思想。”④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意识形态的僵化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为了结束因赫鲁晓夫的“解冻”造成苏共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信念动摇,重提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号召党员干部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修养。他强调:“在反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中,资产阶级宣传家们把赌注主要下在意志不坚定、政治上不成熟的人身上,为此目的不惜利用形形色色的叛徒和蜕化变质分子。经常关心每一个苏联人的思想锻炼,关心加强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不调和的进攻性斗争,应该是一切党组织、一切意识形态部门、一切共产党员的义务。”⑤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有限度的调整,部分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但既没有从根本上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路线错误,也没有面对苏联国家与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新老问题和挑战指明解决的出路和方向。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共意识形态工作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假大空现象盛行,使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陷入停滞与僵化。

首先,对国情判断继续脱离实际,1967年庆祝十月革命50周年之际,勃列日涅夫提出了苏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②③④

⑤捷克杂志《对话》,1999年第146期。戈尔巴乔夫的原话是:“我生活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我消灭了苏联和所有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主义。”

李慎明主编:《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第22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第215页,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改革运动》,第10页、第19 20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第7,第216,,1999

联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理论,虽然这一理论意在纠正赫鲁晓夫的“全面建设共产主义”,但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视而不见,空谈“社会主义规律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示,社会制度具有有机完整性、蓬勃的活力,政治上的稳定性和牢不可破的内部环节———这就是发达社会主义的极为重要的特征。”①

与赫鲁晓夫提出的“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理论一样,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脱离实际,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掩盖了苏联社会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矛盾和问题。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虚报统计数据、编造发展成就的现象从基层开始,层层向上泛滥,造成太平盛世、一片光明的盲目乐观和虚假繁荣。所谓百分之百完成计划“不过是官僚主义的花招”,“领导人感觉不到正在逼近的危机。②”官方宣传的“发达社会主义”图景与苏联民众的实际感受大相径庭,进一步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至80年代初,共产主义被许多人理解为是一种根本无法实现但必须挂在嘴边的套话。官方理论的脱离实际和僵化必然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淡漠,社会信仰危机日益严重。

其次,官僚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严重变形,助长了言行不一、贪污腐败现象在苏共内部和苏联社会的流行。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以权谋私成了官僚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特点和积习。勃列日涅夫等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自我标榜为卓越的“列宁主义者”,其著作成百万册地出版发行,被媒体大肆吹捧,但其个人、家属子女和亲信却以权谋私,追求与其公开言论相反的奢华腐化生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党员队伍人数不断扩大,但党的影响力和威信却不断下降。曾主持苏共中央组织工作的利加乔夫回忆说:“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最后几年,言行脱节成为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例如,宣传的是节俭经济,而实际上却漫不经心地吃掉了靠出售石油挣来的数千亿的外汇和卢布。③”

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共意识形态工作并没有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真正在群众中扎下根,一方面,在思想领域的严格控制下人民不得不在表面上接受官方宣传的意识形态,但实际上官方的理论宣传终因与社会生活实际的反差失去了吸引力;另一方面,各种歪曲、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滋生蔓延,暗流涌动,孕育着危机。社会领域出现“夜间人”政治现象:即白天的思想言论处处与官方保持一致,夜晚则过另一套生活: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与家人和朋友针砭时政,抨击权贵,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这表明,苏共和苏联已陷入生死存亡危机,面临完全失去人民群众的信服和支持的巨大危险。

(三)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意识形态的崩溃

戈尔巴乔夫1985年刚出任苏共总书记就打出了改革的旗号。起初他还表示“十月革命做出的社会主义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成就是巨大和无可争辩的”,为了“完善社会主义”④,“向列宁求教是改革的思想源泉”⑤,但不久就在“道路”、“模式”、“理论”等问题上向西化政治价值观

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①②③④⑤《真理报》,1977年11月23日。

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第297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米·谢·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第127页,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1992年版。谭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第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页,,

取向大幅度摇摆。当其最初宣布的“加速改建”粗放经济的改革口号①落空后,便立即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启动以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为标准的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月全会题为《赋予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报告中宣称:“现在主要的事情是民主化,这是达到改革目的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手段。②”。在同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党主张完全放弃对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的越权取代。在1990年苏共28大上进一步提出,要“把苏维埃制度的优越性同议会制的好处结合起来”,称西方“三权分立政体对于管理效率来说具有关键意义”。③

首先,在所谓“民主化”的口号下,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将政权从垄断掌握它的共产党手里转交到依据宪法应该拥有它的人们,即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苏维埃手里。”④为此,戈尔巴乔夫修改了宪法,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规定苏共只能在人民代表大会起“议会党”作用,同时允许公民和社会团体自由组党与共产党竞争,实行所谓民众的“自由选举”,从苏维埃制向议会制和总统制过渡。在竞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运动中,戈尔巴乔夫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和媒体鼓噪,不允许苏共各级组织“干预”选举和宣传党组织提名的代表人选。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这种“民主化”,不仅造成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极度混乱,“恣意妄为盛行,纪律性急剧松弛,法律秩序遭到破坏,法律得不到执行。在经济改革最复杂的阶段,即社会稳定成为决定性条件的时候,使国家陷入了反反复复激烈的政治斗争”⑤,而且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有组织的篡权夺权活动大开方便之门。

其次,戈尔巴乔夫鼓吹的“公开性”,将苏共意识形态工作的攻击矛头对准了苏共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从苏共堡垒内部起了敌对势力从外部攻击起不了的摧毁社会主义的反动作用。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苏共1月全会上提出,要在苏联社会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开性”,声称“苏联社会不应有不受批判的禁区”⑥,现在“已经到了用制度保障公开性的时候了,应当保证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最大公开性”⑦。戈尔巴乔夫的这种表态成了要求苏共自我否定和动员反共势力诋毁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开号召。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潮和政治组织纷纷登台亮相,以“重评历史”为名,通过体制内外合法与非法的各种刊物和媒体,以“重评历史”为名,发表越来越嚣张的反共反苏和挑拨苏联各民族、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的政治思想言论,争相“揭露”和“批判”十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黑幕”和“罪行”,甚至宣扬沙皇和沙俄时代的“美好”和“辉煌”,把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简言之,戈尔巴乔夫鼓吹的“公开性”实施效果,就是彻底瓦解和摧毁维系苏共和苏联存在的历史基础和社会心理认同基础,制造加速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政治空气和社会舆论氛围。

最后,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欺人之谈,蒙蔽了原本希望改革能够使苏共和苏联重新振兴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颠覆和解除了党和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戈尔巴乔夫以苏联问题积重难返、改革受阻为由,推出了改旗易帜的“新思维”。他在1987年11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①②③④⑤⑥

⑦《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的讲话(1986.6—1987.6)》,第14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月全会上的讲话》,第7页,《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8年第3期。

《戈尔巴乔夫向苏共二十八大提出的政治报告和党的任务》,第20页,《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90年第5期。

戈尔巴乔夫:《生平与改革》,第423页,莫斯科新闻出版社,1995年版。

叶·库·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第32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问题》,(戈尔巴乔夫1987年1月27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的报告),第12 20页,《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7年第2期。

《》,页,。

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说,“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道出“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①1988年6月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提出亮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革纲领,此纲领在1990年7月苏共28大上得到正式批准。从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苏共27大提出的“全面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口号。戈尔巴乔夫宣言:“在踏上革命性变革的道路之后,必须毫不犹豫地摈弃自己身上妨碍我们向这一目标前进的过去的桎梏。”②苏共28大通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及其他各项决议,标志着戈尔巴乔夫引领苏共在政治信仰上彻底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告别了科学社会主义,背叛了苏联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完全接受了西方社会民主党以标榜抽象的人道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综上所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垮台,源出于苏共中央最高领导层意识形态的蜕变。这种变化确切地说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到了戈尔巴乔夫后期,在西方意识形态强势攻略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新思维”的导向下,苏共已经提不出任何可与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和美国制度模式相抗衡的意识形态口号。戈尔巴乔夫带头掀起的对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不假思索的顶礼膜拜,对自己身为最高领袖的苏共和苏联的历史和制度的丑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原有的吸引力急剧消退,原有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崩溃。

二、意识形态蜕变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危害

(一)在政治领域使国家失去维系苏联存在的领导核心

列宁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牢牢掌握领导权而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首先在于党能够坚守意识形态的阵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功能作用。然而,当决心与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决裂”、鼓吹实行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正式成为苏共的指导方针后,党的组织内部分立主义严重,混乱不堪,各种政治派别和组织乘机大批建立和发展壮大,用各种方式向苏共发动进攻,开展夺权斗争。在1991年8·19事件前夕,苏共已从昔日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有严格纪律的战斗队伍演变为一个思想混乱、政见庞杂、人心涣散的政治组织。大批党员退出苏共是危机来临的一个明显迹象。据苏联官方统计,1988年退党人数1.8万,1989年为14万,1990年6月退出苏共的就有37万。③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表明苏联政府的支持率只有13%,苏共的支持率只有14%④。

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产生并迅速发展,国内出现了声势日渐壮大的政治反对派。早在1986、1987年,各种非政府组织就开始在俄罗斯共和国的许多大城市形成。1988年春夏,非正式组织开始在城市之间建立联系。1990年8月,非政府组织数量已达9万多个、政党有2000—3000个,其中,全国性的政党约20个,共和国一级的政党约500个⑤。这些组织和政党打着要“自由”、要“民主”的口号,试图利用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推翻共产党对权力的“垄断”,并以前所未有的形式不断出现。

从1990年起,以象征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命名的城市、街道出

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①②③④⑤

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第24页、第126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苏联问题资料》,第2页,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余邃:《苏联解体前后》,第31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吴恩远:《对苏联解体教训的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7期。

1991》,第,

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现了改名浪潮。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象征的政治符号、政治标记等被破坏和损毁。全苏矗立着的列宁塑像,一夜之间被推倒打碎,博物馆中陈列的苏共和苏联历史纪念品被搬出,以致戈尔巴乔夫不得不于1990年10月13日发布要求制止拆除列宁纪念碑和“粗暴凌辱与国家历史有关的纪念碑”的命令。

由于苏共已失去执政地位,苏联的中央权威日渐衰落,国家分离主义和民族离心倾向也越发明显。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共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率先向戈尔巴乔夫发难,要求在“民主集中”的原则下“扩大党内民主”,内容是允许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组织独立。此后,苏共在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的党组织均沦为在野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市长也先后落到反对派手里。一些名为“人民阵线”的民族分裂组织在各地成立,直言“独立于苏联”。一些共和国的党组织对此暗地支持。看准了政治气候的转变,许多民族官员开始标榜“民族主义的色彩”,借以吸引选民的注目和拥戴。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分裂势力充当了领头羊,他们与苏联境内的其他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共同反苏共、反中央,拉起了主权“独立”、“自由”的大旗,以加盟共和国独立的既成事实,终于在1991年末,逼迫当时已空有其名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正式宣告了苏联的灭亡。

(二)在经济领域瓦解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思想理论上的教条化,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僵化和缺乏活力,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年执政后一直没有克服且日愈严重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典型代表。如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只能坚持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在这30多年断断续续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未见成效。然而,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这种把马克思主义僵化的教条观点又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否定和贬损嘲骂的同时,又对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教条主义的盲目崇拜和模仿。到1990年,由于企图改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让与计划“水火不相容”的市场“自然法则”充分发挥作用,国家完全停止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计划编制和全民所有制———一个已被废除,另一个也被贴上了废除的标记。对西方国家和从美国请来的经济改革顾问言听计从,如保证采取“哈佛计划”,实行“休克疗法”,同意接受西方的监督等,最终引发了通货膨胀、经济崩溃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灾难性后果。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吸收全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和成功经验,不假思索地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对此,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哲学家、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在重新审视苏联的这段历史后指出:“在苏联所取得的成就面前,使得人们不止是对苏维埃社会自身的制度和经济规律缺乏研究,甚至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也缺乏研究”①。不面向客观实际,不解放思想,不及时研究和切实解决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当感受到危机已经降临时又自乱阵脚、病急乱投医,最终只能是被自己迷信的庸医害死。

(三)在思想文化领域使舆论阵地失控倒戈

苏共的意识形态蜕变,突出表现为舆论媒体的掌控权和话语变化上。在实施了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后,苏共把主要舆论工具拱手让给了敌对势力。

1986—1988年间,苏联官方一批有影响的报刊先后被“新人”接管。这些报刊包括:《消息报》、《星火画报》、《莫斯科新闻》、《共青团真理报》、《论据与事实》周刊和苏共机关最重要的理

①》,20063。

论刊物《共产党人》杂志等。这些报刊在苏联解体前夕,煽风点火,左右舆论,成为毁灭苏联的“公开性”运动的急先锋。

1990年6月,正式颁布的《苏联出版法》明确规定,禁止书报检查;国家机构、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劳动集体以及任何年满18周岁的苏联公民均可以获得登记出版资格。这一法案公布后,新报刊层出不穷,众多原有报刊纷纷“独立”,借机摆脱苏共和原主管部门的约束。在办理了登记手续的报纸中,苏共掌握的仅占1.5%。①同时,报刊中过去惯用的套话少了,越激烈、越有蛊惑性和煽动性的言词越受读者的热捧。大学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往往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全国各地众多的科学共产主义教研室仿佛一瞬间都变成了传播西方政治学的平台,一些能说几句晦涩难懂的英文或西方辞藻的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反叛人士往往被捧为学问高深的“大家”,不但受媒体的追宠,而且其中不少人一步登天,成为政治精英。在报刊电视成为反社会主义的阵地后,苏共的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也变成了宣传反对派思想的重要论坛。

在媒体彻底倒戈和反社会主义思想舆论强大的攻势下,苏联民众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几乎荡然无存。到了1990年前后,转向西方、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苏联社会达到高潮。一项全国性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苏联应选择什么样的前进之路”时,有3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效仿美国;32%主张模仿日本;17%的人选择了德国;47%的人看好瑞典;只有4%的人选择中国。②

(四)历史虚无主义为苏联瞬间解体提供舆论氛围

自苏共20大之后,苏联社会始终存在着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历史的思潮。如果说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1988年以后,这股思潮已经发展到了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否定列宁、十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地步。

在这样的政治思想背景下,继苏共20大和22大之后,一些“反思历史”的激进报刊如《星火》画报和《莫斯科新闻》掀起了新一轮推动所谓平反历史错案运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冲击力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致不仅使苏联民众的社会主义信仰,而且使苏联民众的爱国主义传统也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导致人们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使共产党人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敌对势力咄咄逼人的夺权和变天攻势面前,看不清斗争的实质,不是针锋相对进行反击,而是步步退让或袖手旁观。前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回忆说:“在上世纪90年代,反爱国主义简直都已经成了叶利钦政权的招牌。时时刻刻都会有人把脏水往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者头上泼,有的人使出浑身解数,为的就是要把这些概念彻底消灭,尤其是针对年青一代。当局努力用他们的靴底,去践踏人民记忆中最神圣的事件、日期,甚至连伟大卫国战争胜利日也不放过。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反弹,不过当然是畸形的反弹,那就是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情绪和极端主义组织。”③意识形态的蜕变发展到这种地步,苏联的分裂解体就成为定局。

(五)为西方的“和平演变”提供了便利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西方反共势力把“和平演变”作为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战略,苏联是该战略的主要目标。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就这一战略不无自

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①②③中央党校科研部等:《苏共的失败及教训》,第168页、第17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李慎明:《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之三》,第229页,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大国悲剧——第,。

信地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①

30多年后,杜勒斯的预言在戈尔巴乔夫这一代人身上言中。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与其同伙雅科夫列夫等的所作所为,证明他们就是杜勒斯所期待的“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的那一代“苏联的年轻人”。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苏联就停止了对过去视为反动电台的多家西方电台的干扰,并决定拨款400万外汇卢布,进口20个西方国家的报刊,在国内公开出售。西方国家一方面公开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表示支持赞赏,另一方面则加紧利用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民主化”所带来的难得机遇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和政治渗透活动。为此,美国在西欧专门设置了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自由电台和自由欧洲电台,每天用6种语言传播“国际以及苏联和东欧国内发生重大事件的信息”,宣传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英国广播公司(BBC)、德意志电波电台等西方国家电台也每天向苏联、东欧国家灌输西方意识形态。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另一重点是培植和扶持苏共领导层和高级干部队伍中的反社会主义分子,支持和鼓励他们在苏联剧变中充当所谓“民主派”、“第五纵队”即内奸。当戈尔巴乔夫民心丧尽、走投无路、受到国人憎恨和谴责时,西方政要却极力吹捧他,西方媒体纷纷授予其世界“新闻人物”、“风云人物”等桂冠,并给他颁发诺贝尔和平奖。叶利钦在当选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总统后第二天尚未就职,就受邀访美获高规格接待。解体苏联的别洛韦日协议签订后,叶利钦首先向美国总统通报,并当即得到支持。

总之,意识形态的蜕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演变和解体,苏联和俄罗斯著名作家邦达列夫将这一结局描述为:“实现了欧洲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40年代用火与剑侵入我国时未能实现的目标。”②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由于苏共背弃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信仰,丢掉了灵魂,成为泥足巨人,最终在内部瓦解和外部侵袭下,轰然倒塌。

三、以苏为鉴的几点思考

恩格斯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从亲身经验中学习,从本身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③中国的改革由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苏联改革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但是,苏联演变解体的教训,有许多值得引起我们思考和警惕的问题。

一,苏联的演变解体,有一个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酝酿、经过勃列日涅夫时期发酵、至戈尔巴乔夫时期急剧完成,在意识形态领域先行起步和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每一步都是苏共自我否定立党立国之本和认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价值观的结果,每一步的发展都是用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评判社会主义实践和否定作为实践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

二,在苏联演变解体过程中,苏共领导层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动摇和背叛,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①②③柳静编著:《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第39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李慎明:《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之三》,第229页,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第22卷第325页

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美国左翼经济学家大卫·科兹在其所著的《来自上层的革命》一书中,介绍了1990年前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许多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民意测验的结果:苏联民众主张搞资本主义的只占5—20%之间,而高达80%的人希望坚持社会主义;但是,在大约10万人左右的占据党政机关重要岗位的“精英集团”中,测验的结果却相反:只有9.6%的人主张坚持社会主义,12.3%的人鼓吹民主社会主义,76.7%的人赞成实行资本主义。科兹说,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苏共,党的干部队伍内竟有那么多的人主张实行资本主义,实在令人震惊!①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苏共最高领导层也是如此。问题在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值得特别注意和深入研究。

三,苏联演变解体的缘由和开端,是苏共以纠正历史错误为名,全盘否定领导党和人民开创和捍卫了苏联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袖。20世纪20年代中期—50年代初期,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和各族人民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后人以“斯大林模式”命名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不管后人如何评说斯大林模式,但在当时它至少解决了横亘在苏联前进道路上的两大最主要问题:一是生存,二是发展。在苏联成立的时候,除工业指标外,所有社会发展指标几乎均处于欧洲最落后国家地位,需要迅速实现现代化。它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企图以武力扼杀的国际环境中,特别是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要捍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事实证明:苏联不仅完全战胜了法西斯,而且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些成就,连极端反共的同时代英国首相丘吉尔都不得不钦佩折服。但是,在苏联演变解体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充斥着对斯大林、“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的来自苏共党内外的攻击、谩骂、贬损和妖魔化。这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上有两种错误思潮相继阻碍和破坏了苏联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可能性。一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列宁主义理论,未能结合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窒息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活力。二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路线和自由主义思潮,使改革变成资本主义复辟,直接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五,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化分化图谋,也是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发生了直接影响作用的重要原因。但正如毛泽东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②,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关键在执政党———苏共自身的和平演变,首先是苏共领导层的意识形态蜕变。

在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苏联解体临近20周年之际,总结和汲取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者:徐海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市,100732)

(责任编辑:林立公)

步入歧途:苏联解体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蜕变

①②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第148 14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第302,,1991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考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认识 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问题和矛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长期的“和平演变”等。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 例题1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例题2下列各项对苏联历史经验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B.戈尔巴乔夫应对苏联的解体承担责任 C.改革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 D.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俄罗斯 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不适合俄罗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不能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权。答案D。 1.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的僵化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C.戈尔巴乔夫推行错误的思想和路线 D.“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2.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下列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B.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 C.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D.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4.以下关于苏联解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的失败 B.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5.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但若改革背离了国情则将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影响。20世纪80年代,因改革失败而最终导致了国家性质改变的国家是() A.苏联 B.中国 C.美国 D.日本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83 次更新时间:2014-11-19 21:37:32 进入专题:苏联解体● 梁柱吴恩远曹长盛安启念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苏联国旗颓然跌落,三色旗随后升起。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惨痛的历史教训,苏联在没有外敌入侵和自然灾难的情况下顷刻土崩瓦解,“红旗落地”铸就了一个大国的苦难,也留下了巨大的历史谜团。认真总结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铭记20世纪遗留下的这一沉痛的政治遗产,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走向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话人 梁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吴恩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 曹长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吴恩远:在苏联解体20余年之际,人们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分析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其焦点在于,一些人坚持认为存在70余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或称苏联

模式、斯大林模式等)“由于弊病太多,已走入死胡同”,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因;戈尔巴乔夫的责任仅仅是次要因素。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单一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极大消融了企业改革创新能力和生产活力;思想领域的保守、僵化和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发展丧失生命力……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任何事物自身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当时的苏联体制同样还有巨大优势的一面。由经济学家阿巴尔金主编、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苏联经济史》是重新评价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威著作。该书没有回避苏联体制的弊端,但同时指出:“毫无争议,苏联在自己的存在时期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没有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经济和军事政治范畴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在航天、核能方面成为第一大国。它发展了自己的能源经济潜能,建立了结构最发达的统一的能源体制。苏联的基础科学、教育体制和干部培养体制客观上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该书得出结论:“苏联社会体制、苏联模式的垮台不是必然的”。 这不仅是俄罗斯权威经济学家的观点。苏联解体后的多次俄罗斯民意调查表明:70%以上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不存在必然性,是完全可以防止的。甚至戈尔巴乔夫本人也不认可“苏联体制弊端导致苏联解体”的观点。2010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说,在他上台之际,国内并不存在特别尖锐的矛盾,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消灭苏联。他承认,苏联垮台完全是由于改革者自身的错误造成的。 安启念:苏共亡党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地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在苏共亡党的问题上,应当负责任的不仅是戈尔巴乔夫,还有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以及那些反对改革的人。 党的指导思想改变,放弃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是苏共覆亡至关重要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共内部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他们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十月革命,从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的光荣历史。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中咒骂斯大林是“凶手”、“强盗”、“赌棍”、“俄国最大的独裁者”、“混蛋”、“白痴”等,把一切最丑恶、最肮脏的语言加在斯大林头上。同时诬蔑斯大林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战前“丧失警惕”,战争爆发后“惊惶失措”,战争中“靠地球仪指挥”。苏共二十二大后,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中移出火化,进一步造成党内和群众的思想混乱,并且为帝国主义攻击苏共提供了炮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走得更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右派在把斯大林灵墓搬出红场之后,把列宁的墓也要移出莫斯科红场。从否定斯大林到否定列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苏联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说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提出了一系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这样一来,整个苏联舆论、社会心理、思想界就开始发生变化,把苏共党员以及苏联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也为后来戈尔巴乔夫搞“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埋下了伏笔。赫鲁晓夫改变党和国家的性质,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搞“工业党”、“农业党”,造成了严重混乱。勃列日涅夫虽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调整和修正,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路线。而且当时的苏联的宣传体制很僵化而此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就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不实事求是。西方国家却利用巧妙的宣传方式加紧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让苏联老百感到苏联自己的宣传假大空,而西方宣传似乎还有可信之处,苏联的意识形态渐渐地就发生了变化。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指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不仅使苏联经济出现停滞,而且滋生了一批瓦解苏共的亲西方的政治人物。到戈尔巴乔夫散布“新思维”的时候,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的“新思维”即在赫鲁晓夫“全民党”和“三和一少”路线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此,他和西方帝国亲如一家,和撒彻尔夫人、梅杰、老布什打的火热,修正主义思潮在全世界泛滥开来。苏联国内的党政军大权被修主义和资产阶级所窃取,党政军中的布尔什维克已经无能为力了。《居安思危》一书中提到戈尔巴乔夫1999年在土耳其安卡拉某大学的一次讲话中说:他一生的目的就是要毁灭苏联政权和共产主义。再到叶利钦在装甲车上振臂一挥时,就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失去人心就是意识形态防线崩溃的标志。 苏联亡党亡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党风败坏、严重脱离群众 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列宁时期,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列宁强调:哪里有群众,就一定要到哪里去工作。列宁坚决反对特殊,以身作则。他经常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群众。据苏联人民委员会接待室统计,仅在1922年10月2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包艺辉单位名称玉林实验中学填写时间2020.6.12学科历史年级/册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名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 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 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 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 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 自主的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东欧各国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经济方 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 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以后为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方针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虽曾进行过经 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 现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Б.Н.米罗诺夫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堡) [摘 要]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3-0074-05 [收稿日期]2006-05-08 [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 国社会史。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苏 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 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民族问题的 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联邦是按民族—地域原则而不是按地域原则建立的。在1924年宪法、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都载有各加盟共和国主权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民族因素在苏联政治社会领域的结构形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按民族—地域原则组成的联邦里,民族精英的低效率的权力体系被合法化,即按民族原则创建的加盟共和国享有国家主权。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们轻易地把自己的名义上的国家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4.共产党的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立足于硬 性的中央集权之上。其实际的载体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苏共领导作用的丧失、苏共的解散,必然导致国家的解体。 5.意识形态的危机。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意识形态统一来保证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了精神真空,民族主义思想乘机填补进来。 6.民族精英的背叛。苏联在其存在的最后几 ? 47? 2006年6月西伯利亚研究Jun.2006第33卷第3期 SI BERI AN ST UDIES Vol.33No.3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前车之鉴——苏联改革对中国的警示与反思 摘要:苏联解体至今已经20多年了,有关苏联的事情似乎已经是陈年往事了,但是,苏联这个曾经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无论是其建立、发展、兴盛,还是衰落以致解体,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无论何时,研究苏联的过往对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果显著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改革该何去何从?我们从苏联改革的研究中能得到不少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深化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实现中华儿女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苏联改革;中国;戈尔巴乔夫;警示 一、苏联改革概况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为了恢复因战争遭到破坏的经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不久以后,斯大林接任苏共最高领导人,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推行计划经济,着重发展重工业,史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发展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但是这一模式本身就有弊端,后来被继任者僵化,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了祸根。 赫鲁晓夫继任后,从根本上否定了斯大林,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进行开垦荒地、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重视工业轻视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在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对外实行强硬的路线,大力发展军事。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1。 在这以后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虽然实行了一些改革,维持了苏联社会的稳定,但由于他们执政的时间过短,未从根本上扭转苏联经济不断衰落的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实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1百度百科词条“苏联”,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5225111.html,/view/6824.htm#2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的探究(3569) 从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列宁时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斯大林时代、锐意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彼得大帝式风格推行新思维改革的戈尔巴乔夫时代,至此,苏联这个世界上社会主义老大哥国际巨人,再也经不住自身孱弱体质的震动,轰然坍塌了,世界也为之一震,两强争霸的局面突然只剩下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苏联的背影渐行渐远,但我们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走向繁荣的道路上,不得不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深思,系统、深入、条理的分析和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深刻教训,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执政党建设、如何处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方针路线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由列宁一手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让世界为之震惊,也引发了世人的反思和深省,原苏联各个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欧美西方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纷纷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不断的分析和阐释,试图还原苏联历史发展的最本质的脉络和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但原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在对苏联解体的全面分析中,尤其是历史定位、传统、国家利益的不同,对解体原因的分析研究也各有其侧重点。从总体上看,在原苏联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所做出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政策和国内民主派的夺权,构成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分离运动,是苏联各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没有搞好是苏联解体的终极原因。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等国际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展开,以及大批苏联历史新档案不断被解密,国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热度有增无减,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从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地缘学等各个角度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无论是从学术理论上,还在现实的借鉴作用上,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对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联盟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苏联解体原因浅析 摘要: 1991年12月,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十几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见解,这些见解包括外因论、苏共中央罪责论、斯大林体制错误论、特色文化缺失论、民族政策是失误论、生产力发展滞后论、政治腐败决定论等。这些见解从不同视角力图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我本人看来,苏联解体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因此,我将会从历史根源、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三个主要的方面来多角度综合分析苏联解体的起源。 关键词:苏联解体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外部因素 引言: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一、苏共在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面的失败是根本原因。 导致苏联解体这场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苏共的失败,而失败的首先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苏共后期部分领导人纵容或直接鼓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结果导致党内思想混乱,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下降、社会矛盾的尖锐、民族的分裂,也为敌对势力和西方思想的渗透打开了大门。 首先,苏在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苏共就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苏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科技革命迅速兴起,苏共领导人却视而不见,党的理论没有新的发展,理论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马克思主义不能用以解决现实问题,出现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也难应对。另一方面,赫鲁晓夫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不符合苏联社会仍然存在阶级的现实;讲“三无世界”(没有战争、没有武器、没有军队)完全是一厢情愿,反而麻痹了党和人民。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脉相承的。从赫鲁晓夫开始,苏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直存在误区,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没有搞清楚,一度认为已经进入了“发达的社会主义”,提出“15年建成共产主义”。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虽然公开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但实际上制定了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实行错误的对外政策,加上党的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搞特殊、搞腐败,人民群众从不满发展到怀疑马克思主义和对党不信任,而这种情绪又总是被敌对势力所利用,造成了严重后果。 其次,苏共放弃了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出让了文化舆论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通过因特网、CNN和好莱坞等思想宣传工具不断的向苏联选出自由、民主的观念,最终导致苏联民众观念的变化,为后来苏联的解体而转向资本主义打好了思想的基础。同时,在对内宣传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失误。苏共向人民简单地宣传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人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跟宣传的不一样,反而对苏共的宣传产生了怀疑,为人们接受西方的思想买下了祸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来源:刘培的日志 原因分析: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18]至此,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教训 滚滚历史长河,是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历程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人类社会最终将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由世界第一大党执政长达七十余年,政权组织深入基层,同时还是世界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国力昌盛,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是唯一一个可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另一个超级大国。然而,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这个由列宁创建,这个让西方世界望而生畏的国家在经过七十年的历程后解体了。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前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此强大的红色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中轰然倒地呢?对此问题,我们必须从苏联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寻求其真正原因。 内部原因: (1)领导层的高度集权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2)党组织建设的薄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