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作骨髓,梅为气息——读《石评梅作品集·散文》有感

石作骨髓,梅为气息——读《石评梅作品集·散文》有感

石作骨髓,梅为气息——读《石评梅作品集·散文》有感陈秀珑?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通过对石评梅散文的阅读,作者体会了其散文所体现的艺术特色,品读了她作为五四时代精英的文化品格,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以情感人;文辞绚烂;时代精英

石评梅,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应该忽略而终究被忽略了的名字。她是20世纪20年代继冰心、冯沅君之后,与庐隐齐名的女作家,作为一个文学多面手活跃于新文学的星空,她为我们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哀婉凄艳的文字,还有至情至性、不流于世俗的寒梅品格。

一、以情感人的流浪者

石评梅的散文具有强烈的以情感人的力量。在她的散文世界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一颗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心,这颗心既冷傲、脆弱、孤独又敢于质问苍天,敢于批判命运。她不是故意为文,而是歌哭之情充溢于心,欲罢不能。尽管有不成熟处,但她写得真诚坦率,写得浓郁热烈,使你似乎于字里行间体味到她情感的强烈与厚重;使你看到她的为人,她的性格:善良而又深沉,聪慧而又倔强,勤思而又多情。她在写到高君宇时是如此,写到父母与女伴,写到许多朋友与各色人物时,都是如此。《我只合独葬荒丘》展示了一个动人景象:她在雪天去陶然亭悼念高君宇,用手指在雪罩了的石桌上写下“我来了”三个字。这是名副其实的“情景”,不言一语,而一切尽含情。此外,她的散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是“泪”字:“泪水”,“泪泉”,“泪痕”,“清泪”,“血泪”,“残泪”,“旧泪”,“新泪”,“挥泪”,“垂泪”,“碎心落泪”,“忍痛含泪”,“和泪共饮”,“欲哭无泪”,用尽了泪的组合。

石评梅前期散文格调凄清缠绵,有极强的抒情色彩和诗意色彩。觉醒——迷茫——抗争,是五四时期女性作家自我书写的三重奏,石评梅在觉醒后的迷茫中写下了大量美文。在《噩梦中的扮演》中,她写道,“我流浪在人世间,曾度过几个沉醉的时代,有时我沉醉于恋爱,恋爱死亡以后,我又沉醉于酸泪的回忆,回忆疲倦以后,我又沉醉于毒酒,毒酒清醒以后,我又走进了金迷沉醉五光十色的滑稽舞台。”[1]p151她又发出“人生皆假,何须认真”(《蕙娟的一封信》)的慨叹。言为心声,这些文字都写出了她处于一个“流浪者”的状态: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迷茫又彷徨。

二、文辞绚烂的歌者

石评梅散文的语言尤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绚丽、生动,具有强烈、鲜明的古代骚赋文学的色彩。她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她通过排比、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这从《缄情寄向黄泉》、《玉薇》、《归来》等文章都可以看出,特别是《墓畔哀歌》这篇爱情的绝唱,把唐诗、宋词、元曲的美学精神和刻骨铭心的

情爱、缤纷交映的血泪完美地交融在一起,既有林黛玉式的悲婉凄清,又有李商隐的缠绵、纳兰性德的哀艳,冷艳清绮达于极致。《墓畔哀歌》第八节末尾,“满腔辛酸与谁道?愿此恨吐向青空将天地包,它纠结围绕着我的心,像一堆枯黄的蔓草,我爱,我待你用宝剑来挥泪,我待你用火花来焚烧”[1]p144如此催人泪下,使人不忍卒读;此文第九节开头,“累累荒冢上,火光熊熊,纸灰缭绕,清明到了……墓畔有白发老翁,有红颜年少,向这一抔黄土致不尽的记忆和哀悼,白云苍茫处,我将魂招;白杨萧条,暮鸦声声,怕孤魂归路迢迢” [1]p145既有中国古典文学抒情的艺术手段,又蕴含着当时知识分子表达情感的方式,她写下了这样激荡人心的悼文。

三、坦面生死的抗争者

石评梅的散文时时充斥着死亡意识,对生死和命运的探讨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始终不曾间断的主题。“死亡意识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人的悲剧命运及人的存在本质的思考,它蕴含着对死的态度和对生的信念。”[2]看透死亡,才能够安然面对之。对待死亡,石评梅没有表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焦虑和不安,更多的是泰然处之,坦然面对。她曾说,“我一直写《诗语》的缘故,便是堑壁垒深地塑造我们的坟,令一切的人们知道我已是这样一个活尸般毫无希望的人。”石评梅在初恋失败、痛失高君宇及现实磨难等种种痛苦的压迫下,萌生了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她感觉到“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在饱蘸着血泪写就的《墓畔哀歌》中,她“明知道人生的尽头便是死的故乡,我将来也是一座孤冢,衰草斜阳。有一天啊!我离开繁华人寰悄悄入葬。”[1]p142与此同时,她也是命运的抗争者,她向命运发出挑战的呼喊:“命运是我们手中的泥,我们将它团成什么样子,它就得成什么样子;别人不会给我们命运,更不要相信空牌位子前竹签洞中瞎碰出来的黄纸条儿。”[1]p95

四、迎风战斗的时代精英

石评梅的散文总是洋溢着对进步思想的执着而热烈的追求精神。她并非总是局限于小儿女的悲愁,她不只是严肃、深沉对待爱情与生活道路的女青年,而且还是对爱情和生活道路作过深入思考,加以激情熔铸,写出血和泪,写出真和善的女作家。她一再把找寻“理想的绿洲”、“理想的眠床”、青年们获得幸福的“乐园”(即人们合理相处的境界)与改造社会联系起来。她关心青年和儿童问题,对国家命运充满关切之情:“要和失恋战,和失学战,和贫困战,和痛苦战,到处都是苦战”(《兰生弟的日记》)在《同是上帝的儿女》、《董二嫂》、《婧君》等篇中写出了表姊、农妇和学友被军阀乱兵残害或被封建陋习逼死的惨剧。“思想新颖”的父亲的培养,求学中进步思潮的影响,这些都促使她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热烈地希求变革;鲁迅 下接(第133页)

平,但却是一名出色的将领,并且晚年虽穷困,却有一颗感恩之心、体谅他人之心。而在吐温眼中,罗杰斯简直是一位完美的人—商业精英,而且尽心尽力地帮助吐温。格兰特遇见吐温同吐温遇见罗杰斯一样幸运。因此,每个平凡的人都可能因为某个特征而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英雄特征,并从他人处汲取从而使自己成为英雄,而不只是崇拜他们。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 Mark Twain’s Autobiography.[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马克?吐温著,吴倩译.马克?吐温自传[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1.

[3]翟士钊.美国文学选读[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安.马克?吐温风尘百年的自传[J].书城,2012 (12):110.

[5]但红光.论池莉小说的英雄观[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7(3):42.

使她用惯常思维推测了夏的误解。“到了那个地方,一切就会明白了。夏就会知道他一直以为是我为他而洒的香水,其实不过是附在我身上的防腐剂的气味罢了;他也会知道,我常常穿素白的衣服,并不是因为我特意追求纯洁的表征,而是为了方便出入我工作的那个地方。”这是来自女主人公自己的主观意识的灌输,甚至可能纯粹的臆造,夏的真实想法究竟如何读者无从得知。那如若夏已然从她素白的衣着、朴素的容颜中推测出她的真实职业了呢?“奇特的香水味”可以是夏在引导恋人谈论自己的职业,“参观你的工作”可以是夏在告诉恋人自己不害怕。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讲述是主观的片面的,大量的信息空白使读者不能仅从女主人公的视角就对夏的选择妄下定论。

在特意营造的女主人公与夏的对话空白中,读者还可窥见作者的双关之意。“鲜花”与“诀别”,是指夏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俗的观念与胆怯诀别,还是与恋人的爱情诀别[5]?他带着鲜花、阳光、勇气而来,留白的结尾,蕴藏着希望,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西西认为“叙述只提供说者个人选择的角度”[6]。本文的叙说者以其敏感细腻忧伤复杂的内心,平淡压抑地讲述了一个悲剧爱情故事。读者可以选择跟从她的思绪,喟叹世俗的不公、人性的懦弱、命运的无情与死亡的恐惧;但读者更可以跟随作者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幽暗处看到阳光,有抗争有胆量。与其把结局如她料想的那般定论为诀别,不如相信作者隐含的希冀,就像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参考文献:

[1] 曾沁雅.《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5.

[2] 肖媛.《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动静相生之美[J].文学教育(上),2010.

[3] 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

[4] 谢建娘.试论小说中的话语信息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

[5] 孔岩.倾听另一种声音[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

[6] 西西.传声筒序[A],西西.传声筒——阅读笔记之二[M].1995.

先生的文章和风范给了她思想上的震动;在同革命人士的交往中,她看清了实现光明的理想和正义的方向所在;通过反动势力对早期共产党人的通缉、屠杀,她更加看到了实现理想之不易。高君宇离去了,可他的精神激励了石评梅;师长李大钊、好友刘和珍的牺牲让石评梅从哀愁苦痛中挣扎出来,走出个人的小天地,进而迈向关心社会革命、关注民众命运的精神境界。

石评梅后期的作品大多倾向于悲壮格调,揭示军阀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反映穷愁动荡的时代,暴露革命内部的分裂行为和背叛行径,为我们展示了较为广阔的题材视野。她在《偶然草》中写道,“我们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的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背后的人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1]p222这些都体现了她积极的战斗精神和爱国精神。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后,好友刘和珍惨死、陆晶清负伤,石评梅满怀悲愤,更是以战斗者的姿态现于文坛。我们都熟读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却很少有人知道石评梅笔下也有同样绝好的散文——《痛哭和珍》:“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她发出了泣血的呼喊:“我要最后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人不知觉的撒手中?”(《血尸》)陶然亭畔的春风青冢,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和惋惜,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他们对家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对历史责任的勇敢承担。新时期以来对石评梅的研究趋向多元化、深入化,但专著较少,多散见于论文,应该说对石评梅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石评梅的散文,让我们重温了五四时代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进一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悲观和失望、痛苦和迷惘中的探索和心声。

参考文献:

[1] 杨扬.石评梅作品集·散文[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2] 刘智民.论石评梅散文的死亡意识[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3]农迎春.理想的升华:在爱与悔恨中——试论精英思想对石评梅的导引[J].河池学院学报,2008(8).

上接(第122页) 上接(第131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