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贵创新

诗贵创新

诗贵创新
诗贵创新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析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作者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谈论诗歌创新的问题。文章主要以古人“同是写春风而别出新意,自成一格”为例,论证“文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的论点。

二、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诗贵创新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列举古代大诗人写春风的诗歌的实例,说明古人是怎样不断的创新的。

第三部分(12自然段),照应开头提出的观点,指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三、讲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提出诗贵创新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观点。

开宗明义提出观点:诗贵创新。

“并不是”、“也不是”两句否定了那些堆砌词藻、追求形式的创作方法。

随即提出了“诗歌创新,关键在于能够自出新意的观点。

引用叶燮的《原诗》之语,意在阐明“创新“的真谛———要又巧妙的构思,新颖的意境。

四、讲析第二部分:提问:作者举了那些实例,有什么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列举古代大诗人写春风的诗歌的实例,说明古人是怎样不断的创新的。

第一层(3、4自然段),过渡将话题引入古人写春风诗别出新意、自成一格的分析中。

第二层(第5自然段),以白居易、王安石的诗为例,说明同是写象征新生和力量的春风,但境界不同,互不相袭。

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层(第6自然段),以李白、刘禹锡、杜牧的诗歌为例,说明由于诗人的处境不同,心情不同,同是春风,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1、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枝”、“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这是将春风和离情直接联系起来的写法。

2、把春风作为衬托心情典型环境来写的,如:

刘禹锡“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第四层(第7自然段),以李白、王涣之的诗为例,说明表现自然景色的诗篇更需要独出心裁、别开生面。

1.以春风写春色,寓情与景,兴寄深远。如李白的“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把春风比作给人传递感情、播送幸福的信使。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无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以上春风是和歌舞升平联系在一起的。

2.春风不到的地方,是一片荒凉景色: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五层(第8-11自然段),举王禹偁、贺知章的诗歌为例,说明创作诗歌要注意艺术构思的新颖。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填表

参考答案:

诗人朝代写春风的诗句创新

王安石宋朝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出了有动态、

有色彩的春风

白居易唐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可抗拒的生命里的象征

李白唐朝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枝把春风和离情联系起来

刘禹锡唐朝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把春风作为衬托心情的典型环境

杜牧唐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同上

李白唐朝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春风是和歌舞升平的景象联系在一起的

谁家玉笛暗无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王之涣唐朝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荒凉景色,即使有笛省也是哀怨凄婉的。

王禹偁宋朝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表现春意之浓

贺知章唐朝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被比喻成剪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表现什么意境?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象征新生、力量。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风象征不可抗拒的生命力。

3. 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枝

春风与离情联系,写出了离情别绪。

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让人产生玉门关外一片荒凉景色的联想。

5.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春风是给人们传递感情,播送幸福的信使。

二、讲析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照应开头提出的观点,指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1.先正面提出见解:指出:“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2.“如果”。从反面论述,指出:‘因循守旧、照搬照抄,那是不会有出路的

3.古人、今人对比来论述,号召人们大胆的“创新路、辟蹊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艺术”。

三、总结本文艺术风格

1.结构严谨、才用三段论方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结构。从大处着眼——“创新”,从小处着笔—-“春风,深入浅出。论述透彻。

2.语言通俗,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运用为人们所熟悉的古代大诗人的名作来引证说明,讲一个深奥的文艺理论问题,论述的通俗、明白、易于人们接受。是观点的阐明得以透彻的表达。

四、作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