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编者: 李颖秋

教 学 过 程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探究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到中期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三冗”问题; ◆“冗费”又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亏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削夺武将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等措施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局面; ◆“三冗”、“两积”问题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共识;

◆王安石在青少时代就立下“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又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以后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王安石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缓和矛盾,实现富国强兵,革新除弊而变法。

探究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 为富国而理财的六法: 青苗法:即政府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的低息贷款,为解决豪强地主放高利贷导致农民破产问题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募役法(免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预算费用,按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以解决农民轮流服役影响生产问题。

农田水利法:修复、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使许多荒地辟成良田。

市易法:即政府的商业低息贷款,政府用借贷的方式收取一定利息。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然后按土地数量、质量收税。解决了豪强地主隐瞒土地数量偷逃税款的现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六法的作用:抑制兼并,增加政府收入,保障农业生产,限制高利贷剥削,打破大商人垄断。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 过程与方法

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讲解主要内容,分析讲解其历史作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王安石坚定不移的改革精神。 【 教学重点 】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

【 教学难点 】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 教学用具 】

教学课件、多媒体及实物投影仪

2、强兵措施:

◆为解决“冗兵”和“冗费”问题,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归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为改变积弱局面而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避免了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减少官府负担。

保甲法:组织农户习武,轮差巡查,维护地方治安。

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给官府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兵法:选派有经验的军官专门负责各地区军队的军事训练。

3、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考试内容,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实行择优录用的原则,克服“恩荫”的弊病;

◆改革学校教育: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开设律学、医学健全武学;政府拨出官田作为学田,支持办学,发展地方教育。

探究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改良性质的改革。结果:取得有一定成效,王安石被处死,新法被废除,后虽被部分恢复,但已经变质。

变法失败原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积极作用:

◆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促进了经济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局限:

◆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改革,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

◆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也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认识:

◆改革往往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改革必有阻挠,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家不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还要注意用人;

◆改革不一定都能成功。

【小结】组织学生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知识链接:王安石的文学成就

阅读与思考: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他们争论的焦点在哪里?他们的理财观念各有什么合理之处,各有什么不足?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是否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争论的焦点是理财问题。

司马:合理:节流,节约开支。不足:把善理财与搜刮百姓财富混为一谈。

王:合理:不增加百姓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不足:低估国家财政不足的隐患,并认为皇帝对大臣的赏赐不会影响富国,不应节约。

解析与探究:

1、根据材料一,说说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精神。

意志坚定、直率无讳、据理力争、百折不挠。

2、当时的人和后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理想远超常人,但新法用人不当,对北宋的政治、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后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新法毁坏了原有的制度,任用奸邪之人,最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法的实施对革新北宋社会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3、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自我测评: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板书设计】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理财

2、强兵

3、改革科举制度

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性质

2、结果

3、失败原因

4、积极作用

5、局限

6、认识

北宋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年号的作用与“熙宁”年号 年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百度百科》 如何理解宋神宗的“熙宁”年号? 材料一: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tiè]。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韦骧《钱塘集》 依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持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注:此为宋人话本中诸多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之一]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2)研究历史时,应如何看待诗歌、话本等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三、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格 ①富国:“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改变“积贫”局面 ②强兵————改变“积弱”局面 ③取士、育才————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材料三: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五、作业 材料四: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下飞机,即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官员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课外阅读材料: (一)王安石诗三首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熙宁前后莆田人物及大事摘略

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https://www.wendangku.net/doc/3415290571.html,) 【课标解读】 课标阐释: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课标领会: 1、了解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2、掌握王安石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3、通过对理财、强兵等变法措施的分析,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课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主要是解释“三冗”和“两积”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这种局面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主要内容是讲述王安石变法得以实施的条件,包括:王安石胸怀“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并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变法。学习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即王安石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图片与模拟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 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③知道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道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 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PPT播放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东京(开封) 2.黄袍加身(>>>PPT播放黄袍加身视频)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PPT播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想一想:宋朝的建立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1)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军将也黄袍加身,通过一次酒宴,在酒宴中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 (2)政治上:①在中央,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②在地方,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 牙。对知州进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 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地方留一部分作必要支出,其余一切权力都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4.动脑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 答案: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③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和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与历史视频和图片,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体验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理解和认识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学习改革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设置、设疑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教师创设情 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 交流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利用《杨家将》的故事导入,提问为何杨家将经常和边疆民族的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何出现这样的结果?提示: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布置兵力,造成边患迭起。从而再引入“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局面的教学。 讲授新课: 一、变法的背景:(假设你生活在北宋宋仁宗时期,请分别站在农民、军人、政府官员的立场上分析你的幸福指数有多少) 1、——“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展示让人震惊的几个数字 投影1 北宋官员人数,士兵人数,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宋真宗1万17万24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宋仁宗宋英宗宋真宗91万126万宋英宗宋仁宗宋英宗所出无余剩2408万余贯欠缺1500万余贯 投影2: 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宋真宗景德年间 (1004—1007)宋仁宗庆历年间 (1041—1044)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投影3: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投影4: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 问题探究:从以上一组材料中,你感觉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概况、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同时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五代十国乱悠悠。经过了50多年的藩镇割据混战,中原王朝又迎来了统一的曙光。那么,是谁结束了五代十国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新王朝建立后又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学习今天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师在多媒体上放映关于宋朝建立概况的问题,让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1.宋朝建立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政治: ①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3)财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的弊端。 2表现: (1)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020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精品教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 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 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018-2019高考历史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学习要求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 要内容 1.了解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原因。 2.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措施及内容 类别措施内容 富 国 之 法 农 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需还本付息 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公用水渠需“疏通均济” 免役法 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照贫富等第收取 免役钱,雇人服役 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商 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均输法 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采购物资 强 兵 之 法 兵 保甲法政府把农户编为保甲,农闲练兵,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将兵法设“将”为军队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 工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取 士 之 法 士 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取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 【概念阐释】将兵法

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易错提醒】 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结构图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主题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 [史料研读] 史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史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①。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②。” ——司马光《传家集》 1.史料一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的评价。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问题:这位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人是谁?(赵匡胤)显示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提出问题:赵匡胤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称帝后如何通知他的王朝呢? 二、出示目标,初步感知 1、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史实。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 3、了解赵匡胤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历史影响。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北宋的建立 1、学生列举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2、教师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学习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就做了皇帝。这段历史,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3、补充介绍太祖长拳,激发学生兴趣。 4、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 年)》,引导学生认识到:北宋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原因):观察五代十国的更迭表,结合旧知,思考:五代十国有些什么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王朝个个短命。政权均为武将纂位夺权。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和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北宋的政治》导入小视频,引出学习内容。呈现本课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一)北宋的建立----讲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方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国号(宋) (二)局部的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根据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统一趋势。宋朝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展示地图) 二、强化中央集权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权”。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2)集中行政权(夺其权) 1)、在中央(相权)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7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诱思导学 ●目标导学 学习本课应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1.北宋中期出现了哪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变法从理财、整顿军队和科举制度改革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有些措施难以推行下去?结合历史背景,思考王 3.守旧势力为什么极力反对新法?由此理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点拨引领 1.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和中期社会危机的关系 “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社会的特点。 所谓“积贫”是指北宋财力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冗官”“冗兵”和“冗费”。“冗官”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的产物。北宋建立后,为了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分权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手段,其后果是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冗兵”是北宋军队不断扩充的产物。北宋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为此北宋拥有一直数量庞大的军队。造成“冗费”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养官、养兵需要的费用和对辽、西夏用兵的军费开支及其赔款。因此,虽然北宋经济同前代相比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巨大的开支使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所谓“积弱”是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这也是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后果。北宋接受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同样是采取分权的手段。分权使得领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虽防止了兵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相对严重的时代,“积贫积弱”使北宋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的理财之道 富国强兵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理财又是其改革的重中之重。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开源,而不是消极的节流。他本着“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方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青苗法、募役法是当时争议比较大的措施。 青苗法是在需要播种或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缺少粮、钱的农民借贷,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凡灾伤达五分以上的地区,允许延期归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豪强地主高利贷的盘剥。跟高利贷者的百分之百的利息相比,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是很轻的。青苗法堵塞了“兼并之家”放高利贷的盘剥之路,朝廷也从中获得大量利息。 北宋时期,官绅豪强大地主有免役的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在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农民身上。新的募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服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服役。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官绅豪强大地主也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教案 【理一理】教学思路:本课的基本线索:变法背景——变法内容——价变法结局及评 【想一想】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在诗坛上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对他的诗词也是耳熟能详的,例如《元日》《梅花》等,同时他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宁曾这样评价他:"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北宋中期由王安石主持的一场变法运动,在学习王安石变法之前,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一首诗,之后,请同学们思考: 节选的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北宋时期农民的苦难,展现了北宋中期社会中存在什么样的弊病?——“积贫积弱”: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正课讲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及北宋中央集权的巩固,“陈桥兵变”这戏剧性的一幕,使得宋太祖赵匡胤顺利登基,建立北宋政权,并且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新建立的北宋王朝,然而这些集权措施给北宋带 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它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教案 【理一理】教学思路:本课的基本线索:变法背景——变法内容——变法结局及评价 【想一想】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在诗坛上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对他的诗词也是耳熟能详的,例如《元日》《梅花》等,同时他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列宁曾这样评价他:"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北宋中期由王安石主持的一场变法运动,在学习王安石变法

第六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六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回顾】 北宋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试分析其利弊。 【知识梳理】 一、背景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 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 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 (1)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失败 2.原因 3.性质 四、评价 【走进高考】 1.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蔽则修之,非大坏别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大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 法学案岳麓版选修 1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 1.“三冗”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 (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 (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 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 (1)整顿军队 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 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第6课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以及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通过分析相关资料,总结王安石变法措施产生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预习与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课堂展示相结合,史料研读与信息提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奉献的精神。通过对王安石这个人的了解,学习王安石关心社会、洞察民情、富有革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在富国、强兵、取士方面的具体措施。 2、教学难点:(1)对王安石变法中各项措施作用的分析; (2)客观公正地评价王安石变法。 四、教学方法: 设问引思、导学诱思法;情境讨论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三、措施: (1)富国;(2)强兵;(3)取士 四、评价: (1)结果;(2)实质;(3)积极作用;(4)消极作用 六、课堂巩固 1.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共同点是() A.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 C.因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而失败 D.精兵简政,减少开支 3、(2001 年全国、天津文综卷)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法”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 汉武帝改革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 宋代王安石变法 4、(2004 年江苏卷)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94 年全国卷)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 大地主 B 中小地主 C 农民 D 皇室 6、(2001 年上海卷)在王安石变法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均输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青苗法 七、课后思考 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变法的命运”是遭到失败。 2.“积贫局面的改变”表明变法在经济方面取得成效。 3.“积弱局面的改善”表明变法在军事方面取得成效。 对应学生用书P39 1. 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 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 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 4.结果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深化认知]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几点原因外,还与王安石因用人不当而使新法危害百姓,过多利用国家行政权力聚敛财富等因素有关。它之所以遭到保守派贵族的激烈反对,根本上是因为其改革触及了大贵族、大官僚和大商人的既得利益。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2.具体表现

[深化认知] 富国之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但变法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满足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因而没有消除北宋面临的统治危机。 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有所加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具体表现 3.历史地位 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深化认知] 虽然王安石变法不免有其弊端和局限,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40 探究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评价 [史料探究] 材料一《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以下是节选的郑侠《流民图》。 (1)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 一、“三冗”与积贫积弱及“拗相公” 1.“三冗”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形成“冗官”。 (2)实行“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3)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形成“冗费”。 2.“两积” (1)“三冗”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吸取中唐以后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兵权,导致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遭到官僚贵族激烈反对而夭折,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 (1)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提出“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2)宋神宗继位后,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革新。 [图解示意] 宋初“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 二、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1.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2.理财:“理财为方今先急” (1)青苗法 ①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政府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

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作用:限制了豪强之家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募役法 ①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雇人服役。 ②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3.整顿军队与科举 (1)整顿军队 ①内容: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②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使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整顿科举 ①内容: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批评“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②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37,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提示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提示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2)变法因执行不善而加重贫苦百姓的负担,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1)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逐步废除。 (2)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聚敛钱财,变法原有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深度点拨] 王安石变法着重协调两类矛盾,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法切中时弊,取得了重大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局面。但由于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加之新法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