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春节习俗

南京春节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就南京而言,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
南京人过春节的方式丰富多彩,这主要体现在送灶神、除旧布新、贴春联、守岁,放爆竹和拜年上。
送灶神。老南京人的年俗是从“送灶”开始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灶台。据说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年里头,全家的悲欢离合、是非善恶,他都看在眼里。到了年底,灶神是要向玉皇大帝报告的。所以在送灶时,家家都要买供品来欢送灶神,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除旧布新。到了除夕,即大年夜,是市民最忙的一天,南京每家每户都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除旧布新上。旧时,南京官府、商家、文人雅士和民间在迎新春时,会选购一些吉利喜庆的观果作为春节清供,配对或单独陈设于案头、柜台、香几、橱窗中,讲究一点的用红纸、金纸箍在观果的枝叶上,作为吉祥福瑞的象征,寄托长青永禄之良愿。 老南京传统的迎新清供的观果是:万年青、吉祥草、虎刺和天竹。这四种观果是普通低廉的大路货,不娇贵,是易于管理,生命力强的花木。这些观果,普通人家天井院子里都会栽种,来源广泛。万年青、吉祥草很普及,可向人要来栽种;虎刺,山上可挖到,天竹也常见,价格也不高。春节时在家中若能看到青枝绿叶,特别是植株上结有红而圆的果实,可使人精神振奋。因此,自古以来老百姓喜闻乐见,把它们作为迎新的观果,寓意并祝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贴春联。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
熬年守岁。南京人也有除夕守岁的习俗,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放爆竹。南京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街头巷尾,争相点燃开门炮仗,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人们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除旧迎新,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放3枚叫“连中三元”,放4枚叫“福禄寿禧”,放6枚叫“六六大顺”,放一串叫“百子爆”,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又作“满地金钱”。这预兆新的一年吉祥平安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当在客人到来时,双手合揖,并以茶点相待。还献二枚元宝蛋,将鸡蛋破壳打入开水锅中煮熟称“进元宝”。现在人们过年相见,互祝“恭喜发财”,并敬递茶烟,以时尚糕点相待。南京人拜年,讲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除此之外,南京人的餐饮中也留下了本地习俗特征的烙印。
炒什锦菜。南京人历来有炒素什锦的习俗,据《金陵岁时记》记载:“除夕,人家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黄豆芽等十色,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什景。” 这道地方菜物美价廉,取料方便,营养丰富。现今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年轻的小夫妻会到超市称现成的熟什锦。而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其中,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这是必不可少的。
烧大鲢鱼。一条大鲢鱼是老南京人不可缺少的年夜菜之一,鲢鱼烧熟后放在长长的盘子里,隆重地摆上桌子,但这道菜只是摆设,千万不能吃,因为它寓意“年年有余”,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因为鱼余同音,余下它,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宽裕年年有余。
福寿汤。也称羹,大年夜,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共吃福寿汤。福寿汤是取“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合而煮之”,取意“洪福齐天”。
汤圆和年糕。初一清晨,南京人家家户户必食汤圆或者年糕,寓意为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年年高。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着新年发财。汤圆象征着全家团圆。皆是美味食品。
饮屠苏酒。老南京人往昔初一早上必饮屠苏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宁府,在诗中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此俗始于南朝,千百年来,南京人一直饮用,而且形成一套规制:日升之时,面向东方“自少至长次第饮之”。年少的先饮,年长的后饮,取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之意。
总之,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是“老南京”人,千百年来,传统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不少习俗至今仍然存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物质文明

的提高,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正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