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_叶汝贤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_叶汝贤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_叶汝贤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_叶汝贤

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叶汝贤*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过去和现在的研究现状密切相关,必

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时代与时代主题、中国现代

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世界性的哲学交流与对话等等。论文就相关问题,如哲学与政治、学术

性与现实性、理论与实践、哲学与群众、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革命家与哲学家、哲学研

究方式与实证研究方式等进行讨论。论文的结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将仍然是主流,

过去哲学研究那种大一统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多样性的研究、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并存,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各种研究路径互相竞争、互相切磋、互相促进,未来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与时代主题;学术性与现实性

Abstract:C lose l y rela t e d to research situa tion o f the past and present,the future trend of

M arxist philosophical study in China is greatl y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as follo w s:the tr adition o f si-niciza tion of M arxist philosophy,ti m es and its the m es,t h e cou rse of Ch i n ese m odernization,t h e

w o rldw ide philosoph ica l co mm unica tion and dia l o gue,etc.Based on this conside ration,t h is article tries to present a w ide discussion about t o pics such as ph il o sophy and politics,acade m ic st u dy and r ealistic study,t h eory and practice,phil o sophy and m ass,m a i n strea m schools and periphera l schoo ls,revo l u tionists and philosophers,the mode of philosophical st u dy and tha t of e m pirica l st u dy, etc.And it co m es to such a conc l u sion t h at siniciza tion o fM ar x ist philosophy w ill re m ain the m a i n-strea m,but the prev ious un ification of phil o soph ica l st u dy w ill co m e to end,and the r e w ill appear di-ve rsified study w it h the co-ex ist e nce o fm a i n strea m schools and peripheral schoo ls.I n t h e course of socialist constr uction w it h Chinese cha r acteristics,the co mpetiti o n,co mmunica ti o n and m utua l pr o-

m o tion a m ong diffe r ent appr oachesw illb ring unprecedented pr o sperit y o f theM arxist philosophy st u dy in China.

K ey w ords:M ar x ist philosophy;S i n icization;Ti m es and its the m es;A cade m ic study and r e-alistic st u dy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06)03-0001-06

*作者简介:叶汝贤(1936—),男,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

从世纪之交到进入21世纪,总结过去哲学研究的经验教训,探索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走向,一时成为中国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仍热度不减。

未来与过去和现在,是紧密相连的。在预测未来走向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形成气候,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P11),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使正在为解放中国寻求真理、探索道路的知识分子的眼睛为之一亮,“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一时成为他们的共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时候开始,就带有政治性质。

中国现代历史的这一新起点,注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这一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一个落后的中国取得革命成功,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形态———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这种实践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他们的后继者的期待。就此而言,毛泽东思想是世界上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

建国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升为国家哲学,成为主导一切的意识形态。在建国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都是生气勃勃的,“实事求是”仍是决策的理论依据。在一系列问题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的道路,解决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功,情况发生巨大变化。但是,毛泽东对这种变化没能做出实事求是的、正确的估计。一方面是过高估价这种变化的含义,另方面因为刚从战争年代走过来,广泛动员群众的“群众运动”、“人海战术”取得的成功仍记忆犹新,在这种认识和经验基础上建构的中国下一步发展战略,就不免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毛泽东是彻底地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他一贯坚持的行动纲领。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群众本身也是历史的存在,“群众运动”不是万能的。“群众运动”的方法,在战争年代行得通,在建设年代就不—定。实际上,在农村合作化过程中所采用的群众运动的方法,那种广泛动员、一轰而起的方法,己经内涵着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隐患。后来发展决策的失误同这一隐患的恶性膨胀有关。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不—样,它需要科学技术和知识,对此毛泽东是清楚的。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刚过,他就不失时机地提出“向地球开战”和“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也就是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和知识进行建设。但是,学习知识、向科学进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见效,毛泽东狠不得在几年之内就把落后的中国带进现代化的国家行列。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超英赶美”。进入1957年,由于对形势的误判,毛泽东发动反右派斗争,一大批具有才华的青年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他对知识分子产生了疑虑;又由于在发展问题上的急性病,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使中国在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上发生偏差。当时正是世界上科技革命刚刚兴起的时候,中国刚举起的“向科学进军”的旗帜却在此时收卷起来,从而错过一次融入世界科技革命大潮的机会。“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产生与失败,都有一定的必然性。至于后来做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的决策,更是脱离当时中国的实际,使新中国建设事业遭受极严重的损失。这是实践与理论的大失误,完全违反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可以说这种失误首先是哲学上的失误。

在建国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都是围绕着夺取革命战争胜利进行的,

为夺取革命胜利服务成为哲学研究的唯一目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种做法本身也包含着把哲学研究政治化的危险。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功能,中国革命的先驱们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去学习、研究、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武器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带有政治性质,这同哲学研究政治化,把哲学变为政治的工具具有原则的区别。

真正的哲学研究,是对真理的探讨,需要一种独立探讨的精神。批判性与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哲学研究如果受制于政治决策,变成政治附庸,就会丧失其革命性与批判性,以至于有可能变成错误决策的帮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是为后者提供政治决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武器,而不是倒过来变成政治决策和政策措施的解释工具。哲学是政治的灵魂,而不是政治的奴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哲学与政治这种关系的颠倒,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失误。

从上面简单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始终受政治与哲学两者关系的制约,毫无疑问这两者关系还会继续制约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走向。因此,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两者关系,关系到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一制约因素属于主观因素,而传统、时代精神、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等等则属于客观因素。这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决定了中国未来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走向。下面我试图就此作一简要的分析。

第一,在中国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这一传统经过中国革命实践的检验,证明是一个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是反对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保持与时俱进特质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传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实践与弘扬。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是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产物。它并不是包医百病的药方。马克思本人反对把他的哲学看作是一般历史哲学。他以古罗马的奴隶制和美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例,说明“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演变中的每一个部分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2](P342)马克思历史理论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他非常反对把他的历史理论同上述一般历史哲学混同起来。他说:“他(指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尼康米海洛夫斯基—引者注)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2](PP.341-342)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经验,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与历史方法,是马克思哲学实质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与经验。今天的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非但未能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它的反对者所说的那样己经“过时”,反而越来越证明它的现实的巨大价值。但是,这种价值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发挥作用,关键同样是能否同中国、同各个国家的实际、与各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中国开放改革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哲学研究,受这一实践路径的制约,其主流也必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形成的两种形态,即实践形态和学术形态,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样存在,但会有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这两个形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同生共长,互相促进,互相配合。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后者是在总结前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理论建构与发展。当年许多革命家本身也是学者;而许多主要以理论研究为职业的学者,本身也是革命家。革命家与理论家、实践与

理论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现在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实际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己有明确分工,这种分工有可能使两种形态发生分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但总的趋向是统一的,因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求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它们具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共同的时代主题、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在一个新的基础、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种形态互相促进的发展会走向新的辉煌。

第三,如果肯定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制约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就不仅是传统,可以说更重要、更直接的是受时代与时代主题的制约。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认为这是对现时代的确切的定位。现在,虽然恐怖主义还在威胁和平,虽然还有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世界霸权,不断制造战争,但历史发展总的趋向是和平,“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后发展国家全力操办之事。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虽然二十多年的改革,使国民经济有很大发展,但按人口平均,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还需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才能使广大人民过上符合“人”的本性(不是动物式的)的生活。中国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多多的国家,如何发展,比任何国家都要艰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不受这一发展主题的制约。探讨中国发展的规律,探讨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发展哲学”将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有发展前景、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哲学形态。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以研究问题为中心,特别是以研究现实的、时代性的问题为中心。但是,这一研究是以哲学的方式思考、反映与引导时代精神,而不是制作发展的政策大餐。哲学史上任何一位哲学大师,莫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时代性的课题;任何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莫不是时代精神的结晶。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够抽象了,但都是法国大革命引发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深刻回响,并引导当时落后的德国走向这种新的时代精神。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超越性、思辨性的特点,但这不是天马行空,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从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捕捉与思考时代性、全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史上一切真正的哲学一样反映时代精神,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止步于“反映”,而是通过引导新的时代精神,通过为党与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五,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路径,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在青年学者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一种观点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学术性”应是未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学术性”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是有其背景的。其一是对“文革”十年噩梦的回忆与反省。哲学研究政治化,使哲学变成政治的奴婢,变成解释政策的工具,哲学变得卑微了。其二是哲学研究庸俗化的露头。近年来,很多学者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功能,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教条化。这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但在强调实践性、现实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时,又出现把哲学庸俗化的苗头。强调哲学研究“学术性”,就是针对这种哲学研究政治化、庸俗化而提出来的。“学术性”的要求,内涵着哲学探讨的独立性与超越性,关系着哲学研究的生存与价值,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未来哲学研究的主流。这里所谓“主流”是指学术规范而言。

然而何谓哲学研究的“学术性”,至今无人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倒是有不少对某种研究成果具有“学术性”的赞扬或“没有学术性”的批评。在研究生的论文答辩、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奖、职称的评审等等场合,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评价标准:研究古代的东西,具有学术性,越是古的东西学术性越高,研究当代的没有学术性或学术性不高;外国人研究中国的东西具有学术性,中国人研究中国同样的课题没有学术性;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具有学术性,发表在报纸上的没有学术性;等等(这种种评价标准

往往是受非学术因素的制约)。这种意见实际上是以研究对象、以发表的场所为标准。

我对“学术性”的理解是“学理性十学术规范性”。学术性的要求,对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必要的。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其“学术性”要求也不—样。就哲学而言,一个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学术性”,就看其是否具有哲学之理,是否合乎哲学学科的研究规范,不在于它研究的是什么,更不是看它发表在何处。有的人对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不肖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马克思在创造其哲学的当年,就批判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喜欢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它“从未打算把禁欲主义的教士长袍换上报纸的轻便服装”[3](P219)马克思认为哲学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它要回到人民中去,回到实践中去,报纸无疑是一条轻便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把研究现实问题同研究的学术性诉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把研究现实问题同学术性对立起来,甚至认为离现实越远越有学术性,是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格格不入。不能否定那种脱离实际、躲在象牙之塔中进行的“学术研究”,也有存在价值,我们也应该尊重研究者的学术兴趣。但可以断言,这种研究方式取得的成果,充其量只能在“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对现实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近年来不断有人埋怨哲学被“边缘化”。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深思。这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如果我们的研究远离现实、远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还不以为问题,反而沾沾自喜,就像有的学者所说,这是自我放逐、自我边缘化。

第六,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实践哲学”,既然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哲学,也就是作为实践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哲学,不是为少数人所垄断的“精英哲学”。它实质上是一种“大众哲学”。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能消灭自身”[1](PP.15-16),这些话非常明确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功能,说明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不是说群众的每个人都去研究哲学,都是哲学家。而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所以,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内容应该反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其形式应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不会很多,学习与运用这个哲学的人却是群众性的。毛泽东曾经号召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我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的。

第七,开放改革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促使哲学和哲学家从教条主义与思想迷信中解放出来。二十多年来哲学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各种“体系”、各种观点纷纷见诸报刊,形成一种多视角、多样性的研究格局。这一时期的研究,虽然路径纷呈,百花竞放,仔细考察也有轨迹可循,主要是对“实践”、“人”、“价值”、“个体性”、“自由”等等属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持续不断,逐步形成为主流。这中间虽然有些观点过于绝对化,但总体而言表现了哲学研究主题转移的趋势。这样一种发展趋向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反映了现代化时代的时代精神。这一趋势己经对中共中央的决策发生影响,江泽民的“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的思想;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疑反映了二十多年来的哲学研究成果。可以预料,这一发展趋势将会进一步继续,对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研究路径、发展趋势将会发生深刻影响。

第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世界性交往的深入,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也必将随之扩大与深入,这也是影响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在开放改革以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外国哲学(包括外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是彼此隔绝的,或者只是把外国哲学当作批判对象,谈不上研究,更谈不上吸引和借鉴外国同行

的研究成果,对外国哲学只是一知半解。八十年代初国门打开,中国学者发现,外面是一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由于封闭的时间太长,面对这种局面,许多中国学者一时举足无措,找不到与外国学者对话的共同语言。在一些青年学者中,惊谔、钦佩,崇拜之情溢于言表,以至出现这种情况,研究什么就赞赏什么;研究谁就变成谁的信徒。他们津津乐道于拾取外国哲学的牙慧,否定了“东教条”,又迷上了“洋教条”。直到今天,明的和暗的崇拜“洋教条”、“挂马头卖羊肉”的情况依然存在。“东教条”是死胡同,“洋教条”也不会有出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一批年青有为,研究手段、研究能力强劲,同时具有自信心、能够独立思考的学者。他们的专业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对西方哲学史、对现代外国哲学也有深切的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实际和当代哲学前沿,坚持马克思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表现了既植根于中国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吸取外国哲学的精华的努力。我认为,他们的努力体现了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向。他们是发展和建构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希望。

第九,以上说的是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不是说的全部,更不是说中国哲学研究的全部。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各个国家的开放,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像许多人所形容的那样,地球己成一个“村庄”。中国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开放改革,己经融入这个全球化的“大村庄”。经济、政治交往,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受这种历史潮流的影响,过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那种大一统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多样性的研究、主流学派与各种非主流学派并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各种研究路径互相竞争、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将使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这是可以预料的。

人类历史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同马克思的时代相比较,这个时代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上世纪,当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刚开始冒现时,就有许多学者用各式各样全新的词组来称呼这个时代,诸如“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科技革命时代”、“知识价值时代”、“和平与发展时代”、“开放时代”等等,这种种词组从不同角度表明这个新时代的某个侧面或某种特征,但没有一个词组能完全地、精确地包容和贴切地说明这个时代。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预见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历史发展雄辩地证实了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预见。可以说,这个时代就是世界历史充分发展与充分展开的新时代。恩格斯在阐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激情满怀地写道:“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4](PP.261-262)现时代的变革、矛盾、进步与挑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与之相比较,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时代需要巨人,而又必然会产生巨人的时代。这个时代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哲学的参与;而哲学不面向时代进行变革与创新,哲学本身只会变成旁观者。中国二十多年的变革与发展,表明历史发展的步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要神速,任何瞬间的犹豫不决,都可能会错过历史性的机遇。我们有机会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幸运,我们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关注与研究这个新的时代,应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神圣使命。历史将会证明,哲学上的巨人、大师,将会从时代风云搏击者中产生,而决不会是出自谨小慎微、孤芳自赏,躲在象牙之塔中的淘金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版.第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4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林 中)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李士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21 刊名: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4(12)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晓晔;陶正华WTO竞争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3(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影响"中国制造"的八个问题 2003 3.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 1969 4.中国工程院《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课题组新世纪的中国制造业 2003 引证文献(15条) 1.林玉伦中国制造业现状与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庞文英浅谈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11) 3.解晶.何桢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机化 2009(3) 4.余晓娟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09(17)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8(9) 6.何哲.孙林岩.李刚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评述和展望[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 2008(z1) 7.赵忠华新兴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8(4) 8.宫俊涛.孙林岩.杨洪焦.李刚区域制造业发展策略的选择研究——以关中制造带为例[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07(23) 9.陈勇.倪卫红基于物流系统优化的制造企业流重组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6(34) 10.蒋勇.冷德穆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11.李燕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武汉制造业[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张彩玲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期刊论文]-经济与管理 2005(7) 13.唐莹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实证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曾驭然企业家社会关系对制造业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5.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5307447.html,/Periodical_zycjdxxb200412013.aspx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增,由于人们对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原本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和,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原本住在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已经绑架了中国,成为了一种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的方式来剥削,也不愿意让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的方式(多多发行就行了)来保持的稳定,结果是其他价继续暴涨。 2. 3.1 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4. 5.未来随着中国的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一旦立即出现生存。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

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健全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的,加强的度,尽力确保。 6. 7.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不高的普通,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了吗?他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理很简单,教会了你对他有好处吗?传说中的确实写了几本书教大家做,但是,他出书的目的是通过书的畅销来赚取子,不是为了教你做企业的经验。他的书我看了很多遍,没有看到多少有的,远不如看道德经有意思。希望大家在这个欲横流的社会里冷静思考,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别人的价值,多多关心社会的公平公正,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己身边

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17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风能是一种淸洁而稳定的新能源,在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 全球公认可以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安全、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方案,得到各国政府、 机构和企业等的高度关注。此外,由于风电技术相对成熟,且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和资源有 效性,因此,风电也成为近年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之一。 1、全球发展概况 2016年的风电市场由中国、美国、徳国和印度引领,法国、上耳其和荷兰等国的表现 超过预 期,尽管在年新增装机上,2016年未能超过创纪录的2015年,但仍然达到了一 个相当令人满意的水平。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的《全球风电发展年报》显示,2016年 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54.600MW,同比下降14.2%,英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 23328MW (临时数据),占2016年全球 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42.7%o 到2016年年底, 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86J49MW,累计同比增长 12.5%。其中,截至2016年底, 中国总量达到16&690MW (临时数据),占全球风电累计装机总量的34.7%。 2001-2016年全球风电装机置计容量 450.000 400.000 350.000 300.000 土 250.000 W 200.000 150,000 1W.OOO 50.000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 ■ ■ ■ ■ 11 nUr l ■蛊计装机容蚤

按照2016年底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计算,全球前五大风电市场依次为中国、美国、徳国、印度和西班牙,在2001年至2016年间,上述5个国家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我国风电行业概况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统讣数据,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截至2001年12月31 日的23.9OOMW增至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486.749MW,年复合增长率为22.25%, 而同期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49.53%,增长率位居全球第一:2016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3328MW (临时数据),占当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42.7%,位居全球第一。 (1)我国风能资源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陆地而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包括岛屿)达32,000 千米,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并具有巨大的风能发展潜力。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公布的最新评估结果,我国陆地7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2亿千瓦,风功率密度达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50 亿千瓦;80米高度风功率密度达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02亿千瓦,达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75亿千瓦。 ①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 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广泛,苴中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此外,近海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A. 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千米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瓦/ 平方米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

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号: 日期: 年月日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提纲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二)“三农”保险的发展将会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三、“三农”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政府作用 (二)保险公司要加强在“三农”保险中的作用

浅析中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抵御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家庭养老负担,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调查研究农村养老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保险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保险在农村普及不够。从现有农业保险试点情况看,农村、农民和农业确实很需要保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中,保险业应有所作为,甚至是大有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村保险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如何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发挥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中国保险业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包括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本文从“三农”保险的现状出发,说明了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和“三农”保险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最后提出了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农”保险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三农”保险,将会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为农村居民提供人身保障,是服务“三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国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我国“三农”保险发展现状 (一)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33亿元,同比增长529.22%,累计赔款支出29.75亿元,同比增长403.42%。一是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二是积极推动生猪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工作。 (二)大力推动了农民人身保险发展 一是发展了农村简易人身保险;二是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三是发展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四是发展了外出务工农民保险。五是组织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保险试点。 (三)积极探索其它涉农保险试点 一是发展了小额信贷保险;二是利用小额保险方式解决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三是为农民的基本生活设施提供了保险。 二、大力发展“三农”保险的必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发展农村保险来服务“三农” 1、农业发展需要保险的支持和保障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三单元 探究活动课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教案设计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能力目标 感受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等在现实生活中的深远影响,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 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讲授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和探究新的内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 在进入新课之前让同学们看几幅图片,看看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些传统文化的来源,知道它有哪些特点。 问题探究: (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 (2)你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展示图片:针灸京剧书法和绘画 师问:我们能否运用以上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4.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师设问:通过以上事例的分析,能不能概括出“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探讨,可以分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一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其形成过程说明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结论: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 师问:我国传统习俗你知多少?你知它们的由来和演变吗?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在制造业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和市场占有率日益扩大,许多国家处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角度,开始采取不同手段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进行抵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受我国资源优势可替代性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和科技含量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和稳定性难以有效保障。本文以我国制造业发展目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为分析基础,探讨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与制约因素,最后对提高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些浅显的见解。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密集创新能力品牌战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及时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初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士地、资源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通过出口以及相应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到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9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怎样推进中国从“世界加工厂”向真正的“世界工厂”转变,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与稳定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何晓刚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浅析》(2010)中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中的能源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随着人力资源与数量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变革;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能源利用率低、环境问题突出。何晓刚的分析能够从整体上清楚的说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但分类比较单一,无法从多层面角度进行剖析。 张杨等学者在《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2009)中从以下几个特征概括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从空间布局特征看,中国制造业的区域结构从整体上呈四分天下的格局,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中西部的其他地区,其中以前三大区域聚集的中国制造为主要力量;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传统的纺织业、金属加工制品业,新兴的电子通信、电器机械等7个产业已经成为制造业主体;从产权结构特征看,以温州、东莞、顺德等地方的民营企业数量最多;以海尔、长虹等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最为突出;就产值规模来说,民营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资企业平分秋色;从优势特征看。我国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劳动力成本、生产能力、市场潜力方面,而在研发能力、工艺水平、品牌建设和增值服务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还很弱。

从农村调研试想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从农村调研试想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方向 王超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加二班 寒假期间,看过一部农村题材电视剧《老农民》,整整62集横跨中国半个世纪,从土改前夜起始,到2006年农业税取消为止,几乎覆盖了所有农村改革大事。牛大胆所在的麦香村历经坎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吃不饱饭到温饱,再到自己办起了乡镇企业,并以牛大胆儿子狗儿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到俄罗斯租种土地为止,展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的面貌。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中国农民风风雨雨走过这么多年,到现在这个时代,到这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当代中国,生活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究竟有没有富裕,中国农民又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利用寒假回放老家的空隙,我也去地里走了走,跟村里的老人,青壮年,还有外出打工返乡回家的青年聊了几句,在他们口中了解了些农民心中真实的看法。 附录.华东平原农村实地调查 地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镇天柱山村。 时间:2015年2-3月 对象:当地个体农民,农业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乡镇企业 调查地点简要介绍: 地理环境:天柱山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117'6E;34'7N)地处山东内陆丘陵地区,背靠天柱山(328m),耕地主要在山前平原,村前流经一条小河能够满足灌溉需求,山上主要种植一些高植株作物。地处暖温带,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 经济状况: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粮食产出,一部分经济果蔬,没有乡镇企业,也没有家庭农场,基本为家庭小规模经营,绝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主要有一些留守老年人进行。 采访实例: 对象:村民曹新云(化名) 采访内容整理: 曹新云一家一共有五口人,二老,夫妻俩还有一个孩子,曹新云人在镇上工作,妻子在村里经营一家小超市,父母在家务农。 家里有10多亩地,种植麦子和玉米,一年能卖一万多块,家庭生活主要靠超市收入及曹新云工作所得。 全村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所占比重递减): 1.夫妻或其一在外务工 2.在村里从事商业活动(小超市、饭店、玩具加工) 3.务农 从调查可见,全村生活来源主要不是依靠务农所得,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却不是农业活动所得,足以说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历史小论文。

一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意,使得近20年来上演的京剧剧目中,传统题材仍占据主导,“老戏老演、老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 十大困境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十大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 1创新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国内市场被跨国公司抢占,出口利润被外商大量盘剥,而想要得到的高新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却是寥寥无几。出口竞争力比较强的产品,主要是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家电、电器元件、机电产品等,这些产品是低附加值产品,个别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在合资企业中,外商掌控着核心技术和销售渠道,我们一边要付出高昂的专利费,一边用低廉的劳动力制造外国品牌的产品,换来的是微薄的利润。低廉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形

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事实上我们不是制造强国,而是替人打工意义上的制造大国。 2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中国的法律制度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整个国家缺乏科技发明创新的土壤,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比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后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以2007年为例,毛利可以高达40%,巨额利润都被具有研发与管理优势的跨国公司赚走了,而中国的企业只有“六加一”的“一”,没有“六”,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 3产能过剩严重 产能过剩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

中国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趋势

1.价将持续攀升未来二十年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的物价还将持续攀升,尤其是食品价格。大家都注意到小宗农产品价格干辣椒生姜绿豆大蒜部分药材价格根本无法控制,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化的过程毁灭了大量的土地,原本应该种辣椒的菜地上如今长满了工厂和商品房,于是相对的供不应求让价格暴涨,这和串通涨价一点关系没有。同时,原本安心种绿豆的农民如今都到镇里或者县城打工去了,同样的道理,除了粮食价格(这个国家不敢怠慢)和廉价季节性蔬菜,其他食品价格会一直上涨。顺便说说房价,很多人对最近几个月房租价格暴涨疑惑不解,其实道理也很明白,主要原因并不是中介们炒作,而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拆迁。原本住在城中村的数量众多的蚁族被拆迁驱赶,要么住好的房子,要么离开,蚁族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只有通过合租分摊成本,房租涨价是必然。房租价格将等于或者高于商品房的月供,所以,房租价格还将上涨。直到城市人口出现下降为止(这个现象在大城市10年内不会出现,想想每年到大城市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就明白了)。至于,商品房价格,个人以为,只有到普通的买房投资者出现亏损的时候(比如08年的断供),房价才会下跌,问题是,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成为了一种经济增长的鸦片,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我的看法,国家宁愿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剥削国民,也不愿意让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所以,国家会用通货膨胀的方式(多多发行人民币就行了)来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结果是其他物价继续暴涨。 14.城市贫民成为社会最低层,成为社会犯罪的主要力量 未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将超过农村,并成为真正意义的绝对贫困人群,这些城市贫民生活在成本高昂的城市中,生活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一旦失业立即出现生存危机。他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简单的工作,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他们由于长期的生活不稳定很难找到对象(特指男性),很多人因此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是盗窃,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应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基层群体的技能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的执行力度,尽力确保公民接受义务教育。 其实,没有人想贫穷,没有人愿意贫穷,贫穷是一个社会问题,消除贫穷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在今天的中国,由于价值观的畸形,很多人把贫穷等同于耻辱,这种对贫穷群体的讥笑和蔑视是极端病态的社会行为,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劳动者,只要不是好吃懒做,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是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比如环卫工人,冬天,凛冽寒风吹过的早晨,他们在默默的扫雪保持城市交通的通畅,夏天,火辣太阳炙烤的大街,是他们无言的清扫美化着城市的街道,他们辛苦而卑微的活着,收入不高,可能还要用微薄的薪水为自己在繁华城市读书的儿女缴纳昂贵的学费生活费,他们勤勤恳恳却处处遭人白眼。在我看来,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相反,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那些靠坑蒙拐骗,靠假冒伪劣,靠倒买倒卖,靠炒房炒地,靠污染环境,靠道德沦丧而发家的人,才是应该被鄙视和嘲笑的。今日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过狭窄和功利,导致大批无良商人,因为有钱而成为社会膜拜的对象,却没有人去追问:他污染环境了吗?他偷税漏税了吗?他是黑社会吗?他搞权钱交易了吗?他虚假宣传了吗?他做慈善了吗?没有人追问,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他们所到之处,人们顶礼膜拜狂热鼓掌,虚心的请教发财经,幻想着从他们身上学到所谓的成功经验从而一夜暴富,然后接管他们的豪宅游艇私人飞机明星情人。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成功的商人,他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发财真经和盘托出的,道

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__-历史小论文。

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戏曲以窥中国文化 249班王祥 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我透过戏曲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剧的历史十分悠久。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戏曲模式。 说到戏曲就不得不说中国的国粹京剧了。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 二十世纪初的新思潮极大地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繁盛期。这一时期京剧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优秀京剧演员的层出不穷上。而且,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流派产生最多的时期,旦行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岩)派、马(连良)派、麒(麟童)派;净行的金(少山)派、郝(寿辰)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萧(长华)派等。每个流派的创始者拥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所以这个时期也是京剧文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二、“有心托市,无人问津” 京剧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是“国粹”。但京剧艺术古老的形式和缓慢的节奏已经不太适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创作题材单一和缺乏新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四大难题 经过30多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难题,亟待突破。 一是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我国制造业总体特征是大而不强,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底层,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只在加工、生产环节建立起成本优势。以服装、机电、化工、船舶等为例,其发展主要途径是为代理品牌加工,特点为劳动密集、生产简单、管理简单,但能源消耗大、污染较为严重。他说:“很多企业,特别是代表发展方向的装备制造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与别人。” 二是成本优势正在消失,制造业企业综合成本已经超过越南、印度等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依靠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大量人口、低廉甚至免费的自然资源,拿下了全球低端产品市场。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提升。以往,我国能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非常低,如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逆转,直接推动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 在普通的中国工厂,工人们的工资和福利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将导致中国相对于美国低成本州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目前的55%骤减至2015年的39%。10年来中国的年均工资涨幅达16%,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成本差距。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缺乏终端市场和品牌运作经验,发展质量不高。专家认为,市场是我国一贯的优势资源,制造业企业过去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巨大的本土市场,同时凭借低成本优势让产品能够以较低价格走向国际市场,价格战也因此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 “随着本土市场的成熟,成本优势的消失,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已然不在。”李锦说,多数企业缺乏全球营销经验,主要依靠国外分销商或合作伙伴在国际市场推销中国商品。由于过于依赖这种渠道,中国企业也饱受终端和流通环节的双重压力。而现在,靠成本优势打价格战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 四是竞争局面加剧,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回归”、发展中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重新认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价值。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口号,日本也出台政策扭转制造业流失局面;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更注重实体经济,把制造业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取向。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精)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2010-11-30 04:25:22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 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和对中华文明的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追求“”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体国经野”:试古代的王朝》,《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扬权》);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和,并发展成为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