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分析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分析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分析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分析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

域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分析

课程名称课程与教学论

任课教师刘忠正教授

年级2012级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班次11班

学号2012230

姓名胡紫薇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异化分析

胡紫薇(11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2230)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竭尽全力的使人的劳动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变成了劳动的工具而被异化。这使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工具性、目的性越来越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日益加深。哈贝马斯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异化展开了深入的批判,并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该理论为我们展开我国当前师生关系异化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师生关系异化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施良方教授在《教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等三种。其中,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在师生关系上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关系,即主客体关系;而师生交往活动主要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有着诸多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不师者,废学之渐也”、“疾学在于尊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论述一方面体现了老师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原生态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在发展中出现极端化的“工具理性”。教育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师生关系的种种危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我们展开我国当前师生关系异化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旨在利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对我国当下师生关系异化进行简要分析。

一、交往行为理论概述

(一)交往行为理论的产生背景

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具盛名的哲学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哈贝马斯提出了他的交往行为理论,成为其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之一。他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易趣(利益):“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包含技术的认知旨趣,“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研究”包含实践的认知旨趣,“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的研究”包含解放的认知旨趣。哈贝马斯对这些旨趣的整理试图解决“工具理性”极端化带来的弊端。“工具理性”最直接的源于韦伯,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工具理性则是在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工具理性

在工业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影响愈来愈广泛。它“一方面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成就和办事效率,在精神生活上带来了一个突破传统、价值多元、诸神竞争的热闹浮躁场面。另一方面,经济、政治的理性化更多地使人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形式化、程序化、专业化和层次化”。[1]马克思·韦伯预言:“工具理性的发展把人类从那个神秘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又把人类领入了另一个新的牢笼。”人类面临着丧失人生自由和意义的危机。

(二)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对行动类型的区分

在《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中,哈贝马斯区分了四种行动类型。第一种是目的性行动,又称为工具性行动。即在比较、权衡各种手段以后,行动者选取一种最理想的达到目的的手段。第二种是规范性调节的行动,即一个群体的受共同价值约束的行动。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价值认同和规范遵守。第三种是戏剧性行动。它指个体在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的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动,这种行动重在自我表现。第四种是交往行动。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行动者适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作为理解其相互状态和各自行动计划的工具,以期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哈贝马斯认为,在交往行动模式中,行动者“从他们自己所揭示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交往行动比其它行动在本质

上更具有合理性。

2.交往理性的提出

哈贝马斯在对行动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区分了三种世界,即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他认为,交往行动本质上是一种言语沟通行动,言语总是与以上三个世界相联系的,因此要实现交往行动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三个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当言语涉及客观世界时,它应该是真实的;当言语涉及社会世界时,它应该是正确的;当言语涉及主观世界时,它应该是真诚的。这三种有效性条件构成了交往行动的合理化,交往理性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

“交往理性概念的内涵,最终可以还原为论证话语在不受强制的前提下达成共识这样一种核心经验,其中,不同的参与者克服掉了他们最初的那些纯粹主观的观念,同时,为了共同的合理信念而确立起了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及其生活语境的主体间性。”[2]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更多的融入了社会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尊严、互相理解等元素。

二、师生关系异化分析

“异化”一词在哲学领域中的解释最早源于黑格尔。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对“异化”的解释不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那什么是师生关系的异化呢?笔者认为,师生关系的

异化是指,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客体关系、人际关系颠倒、扭曲的过程、趋势与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工具理性各个领域以不同的程度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在缺乏交往理性的控制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非、善恶,美丑等基本价值判断扭曲,利益重心主意盛行,人际交流关系减少,人际交易关系增多,充斥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3]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异化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主要讨论师生交往行动中两方面的异化问题。

(一)师生交往行动位移

当前,各种类型的课后辅导班已经在市场中占领了一席之地。辅导班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有利于后进生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也有利于学生发展多种才艺。但是由于缺乏根本的规范治理,教师将辅导班当做增加收入的副业,学生在外在的压力下,把辅导班当做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途径。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过度依赖于辅导班、家教,使自己的作业本不出现错误,进而免于被老师说说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双方在传授知识时本该有的批评、指正,交流等语言活动。此外,一部分学生通过辅导班的补习,在学校正式授课前已经对新知识有了一个认知,造成课堂教学吸引力下降,拉大了学生之间接受学习时的起点,反过来刺激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冲击,从而出现“上课像条虫,家教像条龙”的局面。

以上现象在基础教育中较为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无外乎在当前教育体制下,社会过渡发展的分数意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升学压力巨大,使得学习的过程已经不再单纯的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了。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发生位移。费用高昂的课外辅导也使学生对教师形象有了不同与传统的认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逐渐异化成一个可以付费使用的工具。当知识与金钱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老师、对知识的尊重必然会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师生之间的交易关系更甚于交往关系,目的性行动更甚于交往行动。因此,必要的语言媒介的缺乏(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指正),使师生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有了异化发展的萌芽。

(二)师生交往行动有效性缺失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当前矛盾突出的社会热点之一,也是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当高学历与高收入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时候,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一部分学生的质疑。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当做了副业,把享受当成了主业;把知识当做可有可无,把履历当做必不可少。突出表现在考试只要不挂科就好,挂科还有补考,补考不过还可以重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集中在学问交流,而是更多地集中在学生会工作、奖学金评定。早已有学者直斥高校学生会官场化怪状严重,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各种奖学金、优秀称号、就业机会而讨好、奉迎老师,一部分

学生与老师之间只不过是上课稍微一瞅,下课之后断然分手,毕业以后遗忘到永久。利益取代知识而成为师生关系的连接点,虚伪的人际交往关系充斥在师生之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将此认为是走向社会,面对现实必不可少的一课,学生有限的精力资源不可能完成多元化配置,指望学生贡献于正常师生关系的恢复与维持只能是一种奢望。而学生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散漫与不屑反过来也会使责任心强的老师形成心理落差,即便想对师生关系的加强做出努力,也经常因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而作罢,(比如上课考勤)。

由此可见,师生双方交往行动的有效性极度缺失。作为交往对象的双方,学生与教师交往过程中为了避免外在的利益冲突,隐藏内心真实的想法,语言缺乏真实性;教师为人师者的责任意识淡薄,师生交往表面化,语言缺少真诚性,难以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引导。师生之间的难以树立一种服务于知识,服务于教育本质的交往理性。这之中的原因除了社会外在的各种因素以外,师生主体之间出现的问题莫过于没有通过有效的语言使双方达到相互理解的共识,因此也就难以达成行动上的一致了。当交往理性极度匮乏之时,师生关系进一步异化而变为恶化。例如社会上出现的教师对学生的性侵、学生凶袭教师等恶性事件。

三、总结

师生关系如果逐渐远离教育的本质,那么师生之间的交往行动必定流于表面。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所指的交往绝对不是停留

在表面的交往行动。它涉及意义的双向生成与理解。雅思贝尔斯也说过,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式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因此,树立真正的交往理性,建立真正的师生交往行动,是当前师生关系的重要课题之一。

[1]赵建军.《技术理性:反思与批判的意蕴》[J].宁夏大学学报,2002.(1)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4.

[3]李绍章,上海政法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4.

3.马克思·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赵建军[J].宁夏大学学报,2002(1)

5.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 [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师生冲突案例分析

师生冲突案例分析 2013年,我接手了七年级(2)班。班里有一个同学董俊脾气特别不好。有一天,该同学和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我非常生气,利用中午时间把他的奶奶请来,在办公室进行了交流。下午,我已经上了将近5分钟的课的时候,董同学进来了,没有喊报告,而且嘴巴里还骂骂咧咧。于是我就说:“你怎么搞的,来迟了不喊报告,而且还发出不该发出的声音。”只见该同学歇斯底里的开始发作了:“怎么了,我就是要迟到。”“我就是要打人。”“都怪你把我奶奶找来”我又教育的他几句之后,只见该同学一激动拎着书包拔腿就跑出了教室。我在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才知道,原来该同学的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离异了,父亲和他分居两地,平时父亲根本不管他的学习。一切都是由他的奶奶照看。由此造成该生孤僻任性独来独往脾气暴躁的性格。 分析:从案例中看出,本来我和该同学还没有发生比较大的冲突。但是由于我一次很随意的家长交流,使该同学和我之间产生了一次大的冲突。冲突的原因主要是我不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没有取得家长的最好协作。 反思:1、教师对于比较特殊的学生是不是有必要进行提前家访?案例中由于我对该同学的特殊家庭背景不够了解,从而导致了和该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如果我能做一个有心人,在知道马上接手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棘手的“人物”时就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家庭情况,对这个即将接手的学生进行家访,这次的矛盾和冲突也不会发生了。 2、教师对于比较特殊的学生是不是有必要特殊照顾?案例中当该同学迟到,又嘴巴里还骂骂咧咧进入课堂时,教师能否适当的照顾一下他的情绪,让他做一个适当的发泄。教师对他可以采取“冷处理”,不闻不问先随他去。看他的心态平和下来后再用比较关心的语气问问为什么迟到,可能比在气头上去问他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一部分特殊的学生,教师所要做的工作是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感化他们,而不是动不动就去训斥,指责他们,“特殊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特殊的爱”。 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在教育教学中师生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师生发生冲突亦是难免的。教师只有在处理好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建立起好的师生关系。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1

复旦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基础——语用学理论 姓名:张立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哲学 指导教师:陈学明 2001.5.22

Y《I8‘《3 摘要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哲学发展影响重大的社会理论。这是一种可以作为社会理论批判尺度的理论;它是以主体际的交往为出发点,通过语月j学的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借助主体际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哈贝马斯批判了,以意识哲学的唯我论方法论为基础,以目的理性为导向的社会理论传统,揭示了这一传统在社会理论的建立上所造成的种、 种误解。J~ I J 本文试图通过从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结构角度来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建立所要依据的根本原冈,原理以及条件。所以本文围绕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怎样可能这个中心,以揭示社会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理论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致力于考察建立主体际的交往行为理论所必然要依据的条件。 通过考察哈贝马斯社会理论概念,研究奥斯丁和塞尔的语用学理论怎样提供了土体际————一——一—一 性的话语行为理论的可能性,以及揭示哈贝马斯怎样建立交往行为概念,本文试图指出,交往行为理论所以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理论本身就提出了对于主体际行为理论的要求:而这一理论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就是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的行为理论分析;至于所依据的条什,就是彻底反对传统意识哲学唯我论方法论的影响,坚持主体际的行为理论分析方法,而这就是,普遍语用学的分析方法。

● Abstraet Til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isaTheoryofSociety,whichhasagreat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ofphilosophyin20‘“century.Asacriticalstandardofthetheoryofsociety,itstartsfromthe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andsetsupbyusingtheanalyticalmethodofpragmaticaltheory.With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Habermascriticizedthetraditionofthetheoryofsociety,whichbasedon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ofthe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andorientedontheteleologicalreason,andshowedthistraditioncausedproblemsonbuildingthetheoryofsociety. Thisthesistriedtounderstandthefundamentalreason,principleandconditionofthebuildingofth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itsbasicstructureTherefore,itconcentratedonhowatheoryofIntersubjectiveCommunicativeActioncouldbepossible,andtriedtoshowtherelationamongthetheoryofsociety,theTheoryofCommunicative ● Actionandthepragmaticaltheory,madearesearchontheconditions,whichisnecessarytobuild anIntersubjectiveTheoryofCommunicativeAction ThroughtheresearchoftheconceptionofthetheoryofsocietyfromHabermas,andtheresearchofhowthepragmaticaltheoryfromAustinandSearlecouldprovideapossibilityofthe TheoryofIntersubjectiveSpeechAction,andthediscoveryofhowHabermasbuilttheconception ofthecommunicativeaction,thisthesistriedtopointout,thatthereasonforbuildingatheoryof communicativeactionis,thetheoryofsocietyitselfrequiresa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its principleistheanalyzeofthetheoryofactionthroughtheperspectiveofpragmaticaltheory,and●theconditionisagainstthemethodologyofsolipsismintraditional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 andinsistonaanalyticalmethodofthetheoryofintersubjectiveaction,thatis,theanalytical methodoftheuniversalpragmaticaltheory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马 克 思 文 论 作 业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学院:文学院 专业班级:B11汉语言文学四班 姓名:X X 学号:XXXXXXXXXXXXX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生于杜塞尔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同阿多诺一道工作。19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并协助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83年,哈贝马斯重返法兰克福大学,任哲学和社会学教授。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世界上依旧十分活跃的著名思想家。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十分微妙,一方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传人,在学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研究范式的探究和确立,他又一直同霍克海默、阿多诺等老一代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紧张的关系之中,甚至发生很大的分歧和冲突。站在新世纪的开端来审视上一个世纪的这一学术事件,我们应当明确一点:哈贝马斯的确修正、深化和丰富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如果没有他不断进行理论探究,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应当彻底画上一个句号。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究是对法兰克福学派的一种特殊贡献,他也是一位对当代世界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1]

师生关系案例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案例2011-05-10 10:47:42|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 中 小订阅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爱心是师生关系的溶解剂。夏丏尊先生说的好:“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名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的满足,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夯实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的投入的感情是不求回报的,但往往,教师付出一分爱,却可以得到学生十分的回报。 二、改变教师自身观念和形象。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论,转变旧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需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应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是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 三、要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就好比给学生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信任而变得信心倍增,精神饱满,积极主动,会加速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记得我刚接任一个班级的历史教学任务时,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暂且称他为A同学吧),课堂上总是不能注意听讲,时常走神,不勤于动脑,不勤于动笔,补考的名单上也时常出现他的名字。他个子高高,虽上课不积极,但是不扰乱课堂纪律,每次找谈话,态度很好,也能主动认识到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学习主动性意识比较淡薄。在历次谈话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我利用一次补考的机会,强有力地改变了他学习历史的态度,事情是这样的:每次补考,学生们都会自觉地到办公室补考,连续有两次,A同学都没有出现,等到他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充满热情的对同学说:“哎呀,A,你总算来了,我天天盼着你过来啊,每次别人来补考的时候我都望穿秋水般,想‘A 怎么还不来呢’。”A同学听到我说的话,立刻不好意思起来。我趁机接着说:“咱俩握握手吧,庆祝你成功来这里补考。”握完手,他脸上更是透露出羞涩的表情。补考之后,成绩不错,我就借势鼓励了他,并希望他以后都能有这样的成绩。就在他即将离开之时,转机出现了,他又转身回来对我说:“老师,考下个单元试题的时候,叫我到黑板上写吧。”我一听,顿时欣喜万分, “,没有问题吗?”“没问题”,A同学回答到。事实证明他真的成功地做到了,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到大吃一惊,我也因此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同时鼓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此以后,A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彻底发生了改变。通过这件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重要性,不仅能使学生增强学习观念,健康发展,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发展。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自的 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 它以老师“教”和学生“学”为中介,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师生关系的好坏及人们对它的认识, 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理论和实践。本文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 试图就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状况作些 初步的分析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生关系工作化。 师生关系不仅仅包括工作关系, 它还包括人际关系、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等。所有这些关系处在不同的层次上,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但又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但据调查, 除了上课外, 80%的学生课后与老师的接触为零;而在上课时, 教师与学生相隔一个讲台也似乎隔了一道鸿沟。如此, 必然影响到了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质量。对此, 学生中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少管制甚至无管制是对学生自我的充分释放, 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有人却感到一种失落, 他们习惯了在老师的庇护下成长, 在老师的教诲和指导下一步步前进。 对于高校师生关系越来越工作化, 教师也有其苦衷。 首先, 大学的班级观念松散,且自由时间较多, 学生很难管

理;同时,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如高中时期,大多数学生不会轻易找教师交流。二是教师要参加一些研讨会 , 同时教师有一定的科研任务 , 时间和精力也难得顾及与学生交流。三是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它工作不易量化, 通常没有列入教师考核、评优的指标中, 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交流的主动性、积极性。 2、师生组织关系异化。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 履 行不同的职责, 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 从组织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师生组织关系。这种关系并不 是单向的, 而是一种双向的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 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获取知识, 学到治学的方法, 为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也能 通过旨在培养学生求学的兴趣和能力的种种交往中获得 启迪, 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然而, 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多数教师仍然以讲授为主, 课堂上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机械地记笔记, 师生组织关系严重异化。有的同 学大学四年, 甚至连五分钟的单独发言都没有, 这值得我们深思。 3、师生互信程度降低。 访谈中 , 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他们大多 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1)端庄的, 赏心悦目的仪表;

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笔记 《交往行为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哈贝马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研究,他深受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及胡塞尔、洛维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思想的影响。他批评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反对主客体分离的意识哲学。他分析和批判了工具理性所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交往异化现象,并力图通过交往合理化的实现来构建一个合理社会。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在当今社会创造一种平等、自由、自觉的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在全球化时代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具有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交往行为概念的内涵及其实质。 哈贝马斯首先对行为类型进行了分析,行为分为四类:一是目的性行为即“劳动”;二是规范调节性行为;三是戏剧行为;四是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所涉及的至少是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两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借助语言媒介,通过对话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而这四种行为侧重于不同的世界:目的性行为主要考虑客观世界;规范调节性行为与社会世界相联系;戏剧行为涉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世界的关系,其关键是自我表现;交往行为导向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并且交往行为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的要求,因为它把各种不同经验导向合理的协调和发展。交往行为组成的世界,也就是人们的日常语言所支撑的世界,哈贝马斯称之为生活世界。 2.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行为。 “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达两个主体以同样的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达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是一种展开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的意识活动,要真正实现“理解”就必须借助于语言媒介。在目的性行为中,语言是许多媒介中的一种,行为者通过语言试图影响他人,实现行为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意图。在规范调节性行为中,语言首先是一种可以提供文化价值、取得意见一致的媒介,它主要是帮助人们建立规范和行为导向,建立社会世界的合法关系。在戏剧行为中,语言是自我表现的媒体,表现行为者的认识和情感,再现行为者的主观世界。在上述三种行为中,都只注重了语青的一种功能,而没有同时注意到语言的所有功能。只有在注重相互关系的交往行为中,语言才同时承担陈述并判断事实的功能,使行为者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承担帮助人们达成共识的理解媒体的功能,使行为者与社会世界发生联系,并承担表达者表现的功能,使行为者展示自身的主观世界。哈贝马斯认为,通过参与者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他们相互提出的有效性声明的交互主体性的确认,这样理解才以协调行动的动机发挥作用。他认为,现代理论注重意义的追问,人们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会达成共识。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即交往理性。为了有效沟通,哈贝马斯认为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循三项语言学规范要求: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认为,目的性行为涉及真实性要求,规范调节性行为涉及正确性要求,戏剧行为涉及真诚性要求,而交往行为与这三个要求有关联。交往行为同时可以满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的三个有效性要求,所以交往行为才是最合理的社会行为。 3.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双层理论架构。

师生关系案例反思

师生关系案例反思 【情景再现】刚接这个班级的时候,在英语课上,同学们极其活泼,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根本没有犯困的时候,我觉得很是开心。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便毫无顾忌地就岔开了话题,你接一句我接一句,开心得很。比如,有一天上课,一篇完形填空提到了一条小狗叫Fifi,因为班级里有个同学叫菲菲,他们马上激动万分。看着那个同学捂着嘴还指指点点,还好这个同学性格很温和,别人如此笑他他也没生气。当讲到这条狗怀孕了,他们就笑得前俯后仰了。课堂一度陷入混乱,我不得不大声制止他们的大笑,这才收了场。又一次,我提问单词,找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单词。这个男生没有准备太充分,下面的同学又开始激动了,有的同学告诉真的答案,有的同学故意告诉他错误的答案。他们很享受,但是作为老师的我来说当然就很不满意了,结果又是火冒三丈。 就像上面类似的情景隔三差五就要上演一番,终于有一天我忍无可忍了,在他们班大发雷霆,狂风暴雨般一顿训斥,还用板擦把讲桌敲得非常响。他们一个一个全都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蔫了,低下了头。课下我又找了几名平时课上爱“捣乱”的学生,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的一顿训。 但是我大发脾气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课堂依然活泼,但是不再扯远话题。自此之后,学生们上课死气沉沉,也不积极回答问题了,静得连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课下看见我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热情地打招呼了。 【问题分析】也许是立场不同,以至于对这种情景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作为同学们,他们很享受这种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但是作为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最直观的感受是失控了。 他们的反应让我陷入沉思,就这个班级的问题而言,我应该及早叫停。在第一次出现这个苗头的时候就严厉制止,也许后来他们就不会如此地肆无忌惮。出于对

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再思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对当今研究生师生关系异化的再思考 作者:范志慧, 马洁 作者单位:范志慧(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马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名: 教育与职业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VOCATION 年,卷(期):2010,""(21)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毅弘.LI Yihong互动与对话:研究生德育中的师生关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特殊联系,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德育过程中必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的发挥必须寄寓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研究生德育中理想师生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提出互动与对话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理想的师生关系,并就该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2.期刊论文许慧琳.庄建林.田芳.罗嵇宁.邵波.宁勇.包江波.黄葭燕医科研究生师生关系调研与浅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研究生培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该研究通过专题问卷调研,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师生交流状况、师生在科研中的状况、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状况、研究生培养模式等6个方面了解目前医科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3.学位论文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2010 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使人们愈来愈关注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主渠道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正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不高。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导师因素影响还是个人因素影响的充分发挥,都需要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来实现。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是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研究,论述了师生关系影响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类型,以及民主和谐型师生关系如何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第三部分从问卷调查入手,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第四部分从师生关系视角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展开探讨,重点分析了导师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动机、师生交往质量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即更新导师教育理念、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师生交往质量。
本文认为,师生关系不和谐,既有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因素,还与师生交往质量有关。师生关系不和谐,将极大的影响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从导师、研究生和师生交往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良好的师生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生成和提升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4.期刊论文匡维.杨杰文化反哺中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文教资料2009,""(23) 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预示着后喻时代将要到来,在这场社会文化变迁当中,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等教育必然会受到影响.本文立足于文化反哺基础之上,探讨了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变化. 5.期刊论文李凤兰.张俊如何构建研究生培养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 师生关系的研究是教育研究领域里一个久远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这一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定位问题.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师生关系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作出分析与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学位论文王青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伦理学分析2008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实施以导师制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因此,研究生导师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独特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在教育学和伦理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实际,主要从导师的角度,探讨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伦理基础,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应具备的职业伦理素养。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理论成果的梳理和综述,分析了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性质、特征和作用,论证了导师将“研究者”与“教育者”身份统一于一身的角色特征,阐述了导师与研究生之师生关系的特点,即身份上的师生关系、科研上的合作关系、教学上的相长关系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苏南某高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法,围绕当前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频率、对导师的满意度、喜欢/反感的导师类型和指导类型等问题,对部分在学的研究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了当前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了研究生导师在科研伦理和教育伦理两方面应具备的职业伦理素养,揭示了这两种伦理素养在导师作为一个整体角色中的内在的-致性,并从“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方面论述了这种一致性的基础。根据以上理论分析,针对当前我国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实际,论文最后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导师职业伦理素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政策性建议:(一)加强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二)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三)废止数量化科研评价办法,建立正确的研究生导师评价标准和机制;(四)制订研究生导师的工作规范,转变导师的研究生指导方式;(五)严格控制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7.期刊论文朱成康.董华青.范青明浅谈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多种因素中,导师和研究生这两个主体因素的基本素质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进程.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日常生活中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为表述简洁,本文称为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偶有出现,笔者通过调研所在学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8.期刊论文张静.Zhang Jing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7,""(9) 良好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提高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其间的和谐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影响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有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导师的指导风格与素质、研究生培养目标等.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有权威型、松散型、功利型、和谐型等几种类型,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仍然是师生关系,其本质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和谐"导学"是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 9.期刊论文侯维建立理想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促德育发展-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6)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是影响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的关键因素.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传统单一导师制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分析导生与研究生关系现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新时期研究生教育中理想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对策,以促研究生德育取得实效.

从几个教育案例分析新型的师生关系

平等、尊重、交流 ——从几个教育案例分析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有感于传统的教育关系对学生的约束,我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开展了一些尝试与转变。下面以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 一、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更具体地说,是人的心灵。如果老师不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他对学生的教育就会使他和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墙。李镇西老师在他的论著《爱心与教育》中提出: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能让学生具备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感到人格的尊严,又会对老师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真心付出。。 案例一: “林妹妹” 我教的一(1)班上有一个小女孩,眉清目秀,表演能力比较强,是个很惹人喜爱的孩子,若皱起那眉头呀,颇有几分《红楼梦》里头那令人怜惜的林黛玉。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办公室里像炸开了锅,天天有人缠着班主任找她来看看,让她表演一下。可是每次来到办公室里她都不作声,低下头,抿着嘴,像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鹿似的,很无助。她的心灵受到伤害。 几次我无意中找她帮我到办公室去拿东西,她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只是看着我,我在叫了她几次后失去了耐心,对她严厉的批评了几句,看到她眼里滴溜溜转的眼泪,我发现自己失态了。课后我把她叫去办公室想了解原因,可是她不愿意进办公室,于是我硬把她拖了进去。来到办公室后我发现她的眼睛在到处瞟,知道没老师在意她,才舒了一口气。我问她:“今天老师态度很凶,对不起。刚才你怎么不愿意帮老师的忙呢?”她没说话,紧紧咬着下唇,我知道,无论我怎么说她今天肯定不会给我一个说法。于是我转话题,“瞧瞧我们的一年级小学生头发长长的但是又没扎好辫子,全乱作一团了。今天我教你扎辫子,明天开始我可要检查你扎的辫子呢。”末了我还吓唬她“要是学不会扎辫子,我可要你妈妈把你的头发剪短了。”她笑了,但又摇了摇头。第二天,我看到她扎着两条小辫子回学校了,我及时地表扬了她。接着连续几天她都整整齐齐地回来上学,不再头发乱糟糟的。偶而有一次两次午睡醒后没弄好头发,我都帮她扎好。 有一次我问她:“老师缺少一个数学科代表,你能帮我把作业拿到办公室来吗?”她摇了摇头,我回想起她每次进办公室的情景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我问她“你很怕进办公室吗?”,她点了点头,眼睛又向其她老师扫视了一下,发现没人看着她,又说了一句“我不会收作业。”她明明是数学小组长,怎么不会收作业呢?我没再勉强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找机会表扬她,坐得好表扬一下;回答问题了又表扬一下;需要临时拿点什么东西,就找其他同学跟她一起去拿。 一段时间过去了,这天我正好上统计知识,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我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例如选班长,最好是用民主选举然后统计结果。在候选名单中我特意写上她的名字,随着她名字下的人数的增多,她的眼睛越来越亮。虽然最后的结果不是最多票数,但她仍然很高兴。很容易理解,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别人的认同。下课后,我笑她,“很多同学都想你来当班长呀,下一学期你还愿意当数学科代表吗?”“好呀!”想不到她会那么爽快地答应了我。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对教师是充满着戒备之心,要取得这个学生对你的信任和尊重,首先你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从而达到彼此尊重、信任。 二、教育是美的,美在机智。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对学生要严加管束,而学生必须对教师绝对服从,这种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的关系,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正是因为受“师道尊严”的影响,现在的部分教师把维护自己的威信,体现教师的权威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而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压制的手段,迫使学生承认错误,致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这样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

从教师性侵学生事件频发——反思师生关系异化

从教师性侵学生事件频发——反思师生关系异化 发表时间:2019-04-04T10:04:11.1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陈海燚 [导读] 在过去,人们往往以“良师益友”、“慈母严父”等词语来称赞教师,但如今的教师竟有用“恶魔”一词来形容的,这不是谁对教师行业的诽谤,而是某些为师者对教师职业的抹黑,在多组小学教师性侵学生案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现代教师这一行业的某些弊端,还有的则是对小学性教育的审视。关键词: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在过去,人们往往以“良师益友”、“慈母严父”等词语来称赞教师,但如今的教师竟有用“恶魔”一词来形容的,这不是谁对教师行业的诽谤,而是某些为师者对教师职业的抹黑,在多组小学教师性侵学生案件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现代教师这一行业的某些弊端,还有的则是对小学性教育的审视。 关键词:师生关系;性侵;犯罪;未成年;性教育 1“警报”的拉响-教师行业遭人诟病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门神圣的职业,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小学教师性侵学生事件却让不断地在往这神圣的职业上抹黑。2018年4月2日在湖南衡东县一所小学,罗某教师被指控性侵多名六年级女学生;2014年7月14日云南宣威小学一教师吴某因性侵八名女童被刑事拘留;安徽小学教师强奸猥亵九名幼女获刑18年等等。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被揭露之后,我们慢慢开始思考,如果说几起性侵案件是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沦丧,但几十起甚至是几百起事件的发生就有些不同寻常了,仅仅还只是因为教师的道德问题吗?那么,在这些事件的背后究竟还折射出哪些现实。 2性侵原因深析 2.1教师行业弊端的暴露 2.1.1小学教师制度的弊端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尤其是一些偏僻的乡村小学,这就导致了某些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师素质不够高,由此易发生性侵事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教师法》对教师职业道德、思想品德的规定过于原则化、理论化,太过笼统,不够具体,于是可操作性就被弱化了。如《教师法》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究竟何为“良好”,也没有一种具体的衡量标准,这便会导致太“空”,反而使得教师不知道该怎样做,甚至于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说这是教师制度的一大不足。 2.1.2教师个体方面的原因 教师肩负着神圣而重大的使命,本应知识渊博、志高品洁,成为学生前进道路的指明灯。但有些教师却教师职业道德低下,法律知识浅薄,甚至无视法律,当生活遭遇了一些变故而无处派遣的时候,便容易将学生当做一种宣泄的工具,对其实施性侵,给学生留下一辈子都难以抹去的阴影。这样的人已经不配称之为“师”,与“魔鬼”无异了。 2.1.2学校对教师“品德”考察存在缺失 学校不仅起着管理的作用,它更为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监督的作用。监督学生的学习工作,监督教师的教学工作,定期对教师进行检察和考评,及时了解每名教师的精神状态、家庭境遇等。学校对教师品德考察的缺失就会使得教师在面对一系列问题时,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乡村教师,本来他们的生活就拘束在一个小山村里,生活较为枯燥、单一,更没有什么娱乐、放松心情的活动,由此以往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继续恶化就会使得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不断淡化,法律法规也弃之不顾,最终走到违法的边缘地带。 2.2小学阶段“性教育”的不足 2.2.1学校性教育课程几乎为零 走进一所所小学校,只有极少数小学设立了与“性教育”相关的课程,绝大多数小学没有涉及。本来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就特别地模糊,他们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体隐私部位别人不能摸”,有的就算被教师猥亵了可能也不自知。这一现象的产生则是由于学校性教育的缺失,以至于这些孩子不懂得性,很多时候也不懂得反抗。 2.2.2家长对性避而不谈 中国人向来是保守的,总是认为“性”不能随随便便就挂在嘴边,那样会显得低俗。不但如此,他们还认为小学的孩子太小,不应触及“性”,反正他们也并不懂得“性”,就算谈论了也不一定知晓,还有人认为教“性”容易让人学坏,正是诸如此类原因,所以中国小学生的父母们便竭力避免对“性”的教育。他们没有教孩子男、女孩的生理结构是不一样的,没有教即使是老师、父母也不能触碰身体的隐私部位。这些行为也使得小学生对性的无知。 2.2.3小学教师性侵的独特之处 小学教师性侵不同于其他人群,他往往是利用小学生对“性”的无知,通过非暴力、哄骗、诱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性侵。据有关统计显示,95%以上的性侵案件都是通过此手段进行。如教师会让学生留下来单独补课、检查辅导作业、检查身体、检查宿舍、搭载回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性侵猥亵。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加上学生的无知,有些小学生根本没有觉察到教师对自己身体的侵犯,这样就使得教师的行为越来越大胆,越来越频繁,直至事件被揭露。 3由教师性侵看师生关系异化 师生之间虽然是“教”与“被教”的关系,但就其人格上来看,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且新课改倡导的也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如今,种种教师性侵学生事件的发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为了施暴者与受害者、性侵者与被性侵者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异化不禁让人唏嘘,如何才能使师生关系恢复正常呢,这自然离不开各方的努力。 4师生关系异化的矫正 要想将师生关系始终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之上,需要教师、学校、国家、家庭四方的努力。首先,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

交往行为理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有原创性、体系性的哲学家之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有学者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尤其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普遍被认定为代表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对交往异化的批判、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及其途径探索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二、主要内容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这部著作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哈贝马斯先比较简单地对行动与合理性概念进行规定,然后在对韦伯与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详细展开了他的关于行动与合理性的思想,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 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 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

处 理 师 生 关 系 的 案 例

处理师生关系的案例 贵州省都匀六小教师汪琴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持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活动过程中会可能会发生一定的矛盾,如果师生双方没有采取协商、对话等化解矛盾的方法去化小矛盾,而是采取了比较不当的言行,那么会使小矛盾也会变成冲突。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我和学生冲突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回顾和反思,有一个案例我印象最深,时时刻刻还映在我脑海里。案例:我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生活习惯差、脾气都特别的不好,特别争强好胜,他人很高很壮,力气特大,每一次和同学打闹时都能占上风,从三年级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跟不上了,家长的教育也却少一定的方式方法,我对他的看法难免有些偏见,每一次和家长交流和沟通时,我对家长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家这个儿呀,怎么讲都不听、不改,怎么办哦”,而家长和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这个儿子我们经常打的呀,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不见效。”有一天语文课,因为一支钢笔和同学发生了争执,语文老师来解决问题,处理结果他不满意,他一生气,拿起钢笔往空中一甩,墨水把周围同学的衣服弄脏了,语文老师洁白的裤子也留下了几大滴,班长马上来叫我,我一到教室,问清楚了情况,我也批评了他几句,他不服就跟我叫上了劲,我马上拿出电话,准备和他家长联系,他看到我拿出电话后,大声叫了一声:“汪老师,我恨你。”我说:“你恨我什么?”他说:“你就会跟我妈妈打电话,每一次你一打电话,我回到家,我妈妈就会狠狠的打我。”我一愣,嘴上说:“你妈妈打你你不恨你妈妈,你为何恨我呀?”“你不跟我妈妈打电话,我妈妈就不会打我了。”他的这一句话,彻底把我惊醒了。我把他请到我办公室,好好跟他交流了一番,在取得他同意后请来了他的妈妈,我们三人好好的交流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研究生导师和师生关系 伴随着高校扩招浪潮,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其更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治学的方法,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而研究生阶段又是“精神成人”的重要时期,德育同样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教育本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且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机制,最终导致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 首先,需要明晰教育工作者在学校运作过程中,承担着何种职责,其中研究生导师尤为重要。导师一词,源自佛教语tutor,导引众生入于佛道者的通称。这和现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老师导引学生进入研究领域的意义有相通之处。研究生教育,导师之“导”体现在教导、引导、劝导三方面。教导重在对学生的知识传播和积累;引导立足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劝导强调导师对学生治学态度的影响以及高尚人格的塑造。这三方面的指导应是渗透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潜移默化,融为一体。 其次,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这里强调“受教育”而非“被教育”,就是希望实现本科学习被动接受的地位向研究生学习主动探知的地位的转变。本科教学是工厂化的流水线批量生产,毕业贴上合格的标签便向社会输送了一个标准化产品。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导师制下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旨在突出个性的精雕细琢。但随着扩招人数的逐渐增多,导师面对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生产周期不变的要求下,只能缩减工时,几乎很少给学生单独予以指导。于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只能束之高阁,终成为理想蓝图。基于此,研究生更应该自发主动的争取资源,而不是消极抵抗,置之不理。 再次,建立以导师为主导,以研究生教学秘书、辅导员为辅助,以研究生群体为服务对象的全方位、互动式培养模式。老师的职责功能不同,却都抱着教书育人的同样目的。如果说研究生是一只开往成功彼岸的船,那么导师则是舵手,教学秘书和辅导员充当了水手的角色。船只有不断的优化结构,提高安全性和功能性才能较好地避风避险,前行万里。舵手要掌握前行的方向,是徘徊于湍流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