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鲁迅杂文中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梳理

对鲁迅杂文中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梳理

对鲁迅杂文中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梳理
对鲁迅杂文中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梳理

人 文 论 坛

190

INTELLIGENCE

对鲁迅杂文中知识分子人生选择的梳理

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张 琼

摘 要:鲁迅的杂文对知识分子的刻画主要是通过对大量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批评,表达了对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的思考。知识分子在权力面前的媚态,鲁迅极其反感。他希望知识分子在权利面前要勇于大胆说话,忘掉一切利害,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以达到“也用权却不是骗人,而却并非迎合;在与民众的关系中,鲁迅认为知识分子被历史赋予了启蒙的使命,不应再听命于代表极少数人利益的统治者,英爱转而为普通民众服务。同时,在青年的问题上,相信青年们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青年的前进方向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鲁迅杂文 知识分子 权力 普通民众 青年问题

杂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数量最为丰富且内容也最为庞杂的一种文体,他通过杂文全方位的对当时社会、历史、人生、人性等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具有哲学特征。就关于知识分子为内容的杂文中,鲁迅充分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地位、职责等问题的意见和主张。他善于将各种知识分子特征形象化,并予以爱憎分明的评价。同时,他写知识分子的丑态,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典型,来揭示出知识分子在精神气质的某些病征,并能够把现实问题深入开掘下去,以此探究抽象的本质意义。鲁迅作为知识分子典型,他认为创作文艺的知识分子,应该以表现国民精神的面貌,改造国民性。对此,本文就鲁迅杂文中知识分子与权利以及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关系以及其人生选择进行了梳理,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鲁迅关于知识分子的杂文创作意图。

一、知识分子与权力1、中国人文知识分子

知识知识分子可分为人文知识分子与技术知识分子。古代统治者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崇为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典型地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对知识者的要求。如果除却这一终极理想,“读书”本身毫无用武之地。读书人与权力的关系,鲁迅认为权力利用读书人以“文”的方式维护统治,而读书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屈就权势和权威。当然,封建强权必然对文人的特立独行实施高压钳制,读书人群体的无骨病是有几分无可奈何的。因此,中国早期现代知识分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纠正文人几乎深入骨髓的依附权力的心理。知识分子必须拥有知识上、精神上的双重权威,才能履行发表意见的基本使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觉醒的新文化的斗士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与批判。而鲁迅讨论知识分子问题时自然绝大多数以人文知识分子为标本;同时,着眼于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又一再讨论古代文人的品行精神。当传统的“士大夫”被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可以人文知识分子们是

与古代士大夫完全不同质的社会力量了。当大批进步文人被新的权势牵着鼻子走时,鲁迅揭露各式软骨文人们的种种劣根性是毫不留情的。他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相当全面透彻,他是从揭露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依附开始的。

2、呼唤真的知识分子

鲁迅是通过展示奴才式的知识分子群像来揭示他们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特质。而对于值得赞美的真的知识分子,鲁迅往往采用“个”性极其鲜明的个体形象给人以突出的印象,以表现出真的知识分子必定因人格的独立而与众不同。在《摩罗是诗力说》、《文化偏至论》和《破恶声论》等文章中,鲁迅就一再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来改革中国的社会、文化,希望通过他们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启发和鼓舞。无论对现代知识分子还是古代文人,鲁迅看重的都是人格独立、不顾利害的精神特质。对于近代文人,鲁迅赞扬邹容勇猛的战斗精神;佩服章太炎提倡革命和“造反”的气魄。而对于现代文人,鲁迅则希望向死的说教者抗战。

3、拒绝帮忙与帮闲

鲁迅在《关于知识阶级》中,提出了“真的”知识分子与“假的”、“冒充的”知识分子的对立概念,只有不听令于指挥刀下,倾向民众的知识分子才是真的知识分子。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中,鲁迅延续了知识分子拥有自由思想,疏离于强权之外的思路,一方面肯定了文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阐释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鲁迅在杂文里塑造了一幅幅生动的肖像,毫不留情地嘲讽和批判假知识分子的丑行丑态,表达了对文坛畸形状况的愤怒。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包括自命清高的隐士在内都是“和官僚最接近的”,从权势一方面来看,统治者对于“帮忙”、“帮闲”的文人一向自有妙用,对想“帮忙”、“帮闲”而不可得的文人也周当做后备军,随时征用。鲁迅对这种文坛的软骨病者可以说是进行了从点到面的批判。首先,他对文人的帮忙或帮闲,很不以

为然,因此表现出憎恶和激愤是必然的。在《从帮忙到扯淡》中,指出帮闲文人是帮官消“闲”的;《二丑艺术》中的“二丑”尽管装着与贵公子并非一伙,实际上却“受着豢养,分着余炎”。在《隐士》中,鲁迅告诉大家文人的归隐和逃避往往不过是自命清高。这些表明鲁迅憎恨知识分子的奴性,也是体现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权力的态度和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追求。

二、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1、坚持平民立场

鲁迅对民众的感情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他对民众的认识和理解,是血淋淋的现实观照。一方面是对民众几乎全面性的否定,另一方面是对民众的同情和关切以及赞美,二者相互补充。在鲁迅一生中,平民立场都是他判断知识分子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比如说,鲁迅孔子主要是反对他“礼不下庶人”的贵族姿态。鲁迅对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坚守决定了他不可能做大众意识的“留声机器”,他的平民立场是以不放弃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为前提的。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也用权却不是骗人,他利导,却并非迎合。”知识分子不应该为民众着想、为民众启蒙。

2、反对奴役与被奴役

首先,民众不是奴役的对象。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要的是义无反顾掀掉这人肉的筵宴,终结民众被奴役的命运,而这正是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使命。鲁迅的欢呼告诉我们,他对民众摆脱奴役的前途,并没有丧失信心。其次,民众不是献媚的新“主”。“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对广大民众的承诺,知识分子不再听命于代表极少数人利益的统治者,转而为普通民众服务,这是一种进步。鲁迅警惕着新的奴役的产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过于激进,转而扮演了迎合大众的新帮闲,这是绝对的要不得的。对民众的萎靡、不觉悟等缺点,鲁迅认识这是封建统治的罪恶,

人 文 论 坛

191

INTELLIGENCE

是民众落后、心理病弱的主谋。因此,他知识分子应当有对民众劣根性进行讦责的批判意识,表示理解和肯定。

三、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首先,孤独的殉道者。鲁迅以改造国民性、启蒙民众为终身志向,反感任何形式的奴役。要成就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批判意识,就必然会反对当时的反动的专制权力,就难免招致权势软硬兼施的迫害和打击;同时也遭到社会众数的误解。鲁迅沉痛的指出,民众作为社会进步的正面力量在很多时候的不觉悟实质上却充当了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成为摧残和扼杀新事物的反面角色。在《我之节烈观》中,鲁迅认为,中国民众表面是“爱国的自大”,本质“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因此,鲁迅颇为绝望地感慨,中国即使有托尔斯泰式的“轨道破坏者”,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淹死”。他愤懑指责中国即使无端诬人为投降、国贼或汉奸,社会也并不以为奇怪。可以想象,鲁迅在做出以上评价时是何等的痛心。鲁迅深有感触,于是感到寂寞、孤独、不被理解、被排斥。因此,鲁迅更热情地呼唤着“叛逆的猛士出现于人间”,这是表现了鲁迅是一个虔诚的殉道者形象。

其次,鲁迅与胡适的不同选择。鲁迅与胡适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两种发展趋势,他们对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影响力之深远。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与胡适在思想源头上,都把中国人的思想自由与精神解放作为文学和人生的目标,努力克服奴隶性,实现人思想的独立。但由于经历、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二人思想方面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比如,二人对政治和权力的态度不同。鲁迅选择了自我疏离于权力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而胡适却始终相信积极的改良终可以救治中国,将自己定位于统治者的“国师”,指导国家政治。对胡适来说,只有实现“好政府主义”的政治理想,才能真正体现知识分子的价值。历史证明,权力保护而不是限制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独立;而知识分子对权力,可以借鉴胡适一样的体制内赤诚的监督,但也不能放弃鲁迅一样的体制外客观的批判。再如,二人对待民众的立场不同。鲁迅从改造国民、启发国民觉悟入手进行改革,要求知识分子从平民立场出发重视民众的优点和力量。而胡适推行的是依靠国家强权,他以精英知识分子为核心,要求他们成为民众的精神导师。

除此之外,在关于青年的问题上。鲁迅的思考是更为全面、细致的。他对青年寄予了很高的希望,相信青年们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青年的前进方向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他主张青年们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开拓,而大可不必“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鲁迅坚持对待青年的态度不该是命令者。青年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大胆地说话,忘掉了一切利害,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即使是幼稚的,也是进步的幼稚。由此可见,在权势与民众的强弱对比下,选择以青年为本位,这是鲁迅经过辩证思考的更加具有真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陈漱渝:《鲁迅评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2]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张琼,女,1968—,四川资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个体追求独特的原因和个体差异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郑富元

摘 要:西方心理学家们对于人们追求自我与他人差异性这一现象从不同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和理论建构。然而由于研究领域和视角的不同,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也不乏矛盾之处。本文旨在总结和整合以往在探讨个体寻求自我与他人差异性这一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和理论,并分别对追求差异性的内部驱动因素以及个体差异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差异性 独特性需求 自我

为什么我们会避免撞衫?为什么我们会愿意与朋友买一模一样的钢笔,却不会愿意买一模一样的T 恤或背包?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人们寻求自我与他人的差异性这一问题上来。由于研究的领域和视角的不同,研究者们在提到差异性现象时用词上存在差异,如有的研究者用差异性(divergence),有的用独特性(uniqueness),还有的研究者用区别性(distinctiveness)在本文中我们把差异性定义为个体希望自己与他人在心理特征或行为上体现出的不同,以包容各理论视角所讨论的差异性现象。

人们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不同,这一点从心理学实证研究中得到的直接根据始于Fromkin(1972)所做的研究。他发现人们对于表明自己与他人过于不同或过于相同的测验反馈信息有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而对于表明自己与他人有中等程度的差异性的反馈信息则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在此之后西方心理学家们对于人们寻求差异性这一现象从不同的领域进行了研究和理论建构。本文就旨在总结和整合以往在探讨个体寻求自我与他人差异性这一领域内的重要理论和研究,分别对追求差异性的内部驱动因素以及个体差异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个体追求自我-他人差异性的内部驱动因素

为什么人们会有独特性的需求,会希望自己与他人有所不同呢?独特性理论对此做了简单解释,他们认为每个人的经历和特点本来就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差异性,人们也是据此来看待自己的。这种感知到的自我意象随之会产生动机使人们去维持这种自我意象,因为人们是需要一个稳定的自我概念的。这一逻辑跟之后Swann(1983)的自我验证理论是相一致的,即人们会主动去证实自己对于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是说,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因此会产生需求去维持这种差异性。(孔师兄的了自我-他人表征综述)

另一个促使人们寻求自我与他人差异性的原因是,差异性的表现有助于表明个人特征,从而能够让自己和他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区别性原则(Vivian L. Vignoles, et al.,2001)认为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才能建构出具有意义的自我定义(meaningful self-definition)。这是一种来至认知的、语言学的思路,因为当人们需要清晰定义某一事物的时候,必然需要掌握其区别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演奏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因此白话虽然用字较多,但意思准确,一看就清楚,“其省力为何如?”①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它就是一种生活现象,为人们所耳闻目见,但不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善于捕捉这种现象,加以点染、剖析,使它格外鲜明,引人注意。比方,有这么一种人,天天口里说着白话,运用自如,并不觉得鄙俗可笑,现在却以“白话鄙俚浅陋,不值识者一晒”为理由,来反对白话文。这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现象,鲁迅把它写出来,加以描绘,提高,立刻显出这种人的真面目:“现在的屠杀者”。因为他们不要现在,却抱住僵尸呻吟。有些人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不置一词,却拼命在少年刊物上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故事。鲁迅抓住这个矛盾,尖锐地指出,这两位对于少年未免迂远一点,因为大敌正当头。“我疑心那些故事,原是为办给大人老爷们看的刊物而作的文字,不知怎么一来,却错登在少年读物上面了”②。并以“登错的文章”作为题目,有力地讽刺了这种现象。矛盾的社会现象,有时并不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是以分散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这就特别需要作家的集中和概括。鲁迅善于发现这种现象,从它们的对照中来揭露社会生活的矛盾。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里,他概括了两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统治者在宣扬孔教,

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摘要:鲁迅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传承了古语的精华又开启了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通途,他杂文中讽刺性的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语言的修辞技巧、语言选择、语法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 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杂文也是他与敌人短兵相接匕首和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通过犀利辛辣,入木三分的语言将讽刺艺术展现于读者的眼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无穷的回味。 讽刺是一种手法,不能单独称为文学。讽刺的方法包括明讽,暗讽等。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它不是一种文学,鲁迅擅长的就是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与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既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他的语言集中今中外语言之长,庄词俚语,兼收并蓄,古语今词,冶为一炉;同时对语言和修辞的运用也是得心应手。本文就是从鲁迅语言的修辞技巧,语汇选择,语法活用对其杂文的讽刺艺术展开分折。 一、修辞技巧 (一) 夸张

从《夏三虫》浅析鲁迅杂文的形象性

从《夏三虫》浅析鲁迅杂文的形象性 作为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其杂文凭借着高度的说服力,严密的论证,一针见血的观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有限的篇幅里,鲁迅成功地将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夏三虫》作为鲁迅《华盖集》之中收录一篇杂文,鲜明地体现出了鲁迅杂文创作后半期的艺术特色,其形象性特征更是成为了此篇文章的重要特点。 相比于同时期的杂文不同,鲁迅杂文更加偏重于逻辑说理,通过形象化手法将原本苦涩的逻辑道理变得盎然有趣,更让不少读者在短小精干的文章之中品位出了杂文的精髓所在。具体而言,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为语言的形象化,其次为鲜明的形象塑造,在《夏三虫》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语言的形象化 鲁迅杂文的形象性,跟其形象化的语言无法分开。相比于一般的文章,鲁迅的杂文在更加短小的篇幅之中融入了更多的道理,因此形象化的语言是鲁迅杂文能够顺利传达其内涵含义的关键所在。通览《夏三虫》不论是字、词、短语、单句、叠句,以至整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形象化的语言。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出蚤、蚊、蝇的特征,从而表达其所代表的三类人的丑恶嘴脸,鲁迅用形象化的语言,让人们一读便懂,一读便能够清晰地了解其文字背后的嘲讽含义。这样的例子在《夏三虫》的文章之中,可谓是触目皆是。如,“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这样具有着拟人、比喻等手法在内的形象化语言描写,让人们仿佛看见一个个资产阶级帮闲派和帝国主义分子化身成为了一只只丑陋而又全然不自知的虫子。也唯有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才能够使得使读者读文字,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景,让人们通过品读跳蚤喝血时的样子,来联想帝国主义分子那毫无掩饰的丑恶行径,以及资产阶级帮闲派的虚伪嘴脸,而这也正是鲁迅杂文的魅力所在。 由于鲁迅的杂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些晦涩难懂的哲理如果直接以语言的形式来呈现则不仅读者了了,同时也无法将这种哲理背后的深意表达清晰。在《夏三虫》之中,鲁迅所想要表达的“一些丑恶之人,画皮在身,乖张做怪,

鲁迅杂文浅说

鲁迅杂文浅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鲁迅杂文类型化写作所具有的超越性 先从前而提到的鲁迅杂文不知道背景读不懂的疑问说起。鲁迅杂文确实有这样的特点:它总是对现实问题作出及时回应,有很强的具体针对性,不了解背景,就不知道在讲什么。鲁迅杂文的取材、构思的起点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个别的现象。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对现象形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有极强的形象记忆能力,这是最能表现他的文学家特质的。但鲁迅同时是个思想家,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联想力,从个别到普遍,由具体到抽象,提升、概括出一种社会典型现象或社会类型,从”这一个”到“这一类”。但仍保留现象形态的生动性与丰富性,以及感情特征。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它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是“这一个”和“这一类”的统一。它的最大特点,是“开口小而开掘深”。 关键是“开掘深”。鲁迅对任何问题的开掘,都深入历史文化的深处。鲁迅所具有的渊博的知识,使得他具有很强的联想力,会想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种种类

似现象,所以他在解剖任何社会现实现象时,都能挖掘到历史文化的根源。所以他的杂文,不仅是“社会批评”,更是“文明批评”。对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鞭辟入里的审视。另一方而,鲁迅对社会现象的开掘,又总能深入人性的深处,其中包括了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正是这两个深度:历史文化的深度,人性的深度,就使得他所概括出来的类型,就具有了普遍性与超越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既是从自己生活的现实出发,具有时代性与历史性;又超越时空,一直延伸到今天、当下,具有当代性。这是鲁迅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地方。 二、鲁迅的杂文思维 鲁迅杂文不仅有深邃的思想,更有独特的思维方式。读鲁迅杂文不仅要注意鲁迅讲什么,怎么讲,还要注意他怎么想;不仅要了解他的独特见解,还要了解他看世界的方法。我常常说,鲁迅的意义,就在他是中国思想文化结构里的异样的存在,另一种存在。他不仅对任何构成主流的意识形态,公认的常规、常理、常态、定论提出质疑与挑战,而且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鲁迅,特别是鲁迅杂文。当你对自己多年所受的教育深信不疑,对现在生活各方而都很满意的时候,你不会喜欢鲁迅,觉得鲁迅怪

【精编范文】鲁迅杂文读后感1000字-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鲁迅杂文读后感1000字 杂文给的启示数不胜数,读完鲁迅先生的杂文似乎看透了中国那一时期的 历史、文化、思想……最后只能感慨称一句:杂文一点儿也不杂,而是完美的 思想统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鲁迅杂文读后感 1000字,欢迎阅读借鉴。 鲁迅杂文读后感1000字篇1 五四新文化运动留给国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评击,他 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他,就是鲁迅。 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鲁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岁月,也可以说倾注了 他大部分生命与心血在此创作中。翻开《鲁迅杂文选》,认识到爱国的伟大文 学家最受争议的一面。 初读鲁迅的杂文,读到的也许是对它的不理解,但渐渐的发现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的是鲁迅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杂文被称之为“讽刺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 从中看出,他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但又是 “常见的,平时谁都不足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 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点格外突出,达到讽刺目的。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对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以及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 有强烈效果,让人读起来,不禁为之一笑,就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因 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头一击。” 讽刺艺术之三则是比喻。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点,但并不是 完全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 情感、态度。这些比喻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讽刺意味,有种恰到 好处,画龙点睛的作用。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_杂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_杂文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有关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的内容: 鲁迅的杂文,无疑是他无与伦比的独创的思想天才和艺术天才的结晶。关于鲁迅杂文的思维特点,是鲁迅研究专家早就注意了的问题。徐懋庸和毛泽东曾分别指出唯物辩证法在鲁迅杂文中的出色运用;冯雪峰认为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弢认为鲁迅杂文是逻辑和形象思维与具体材料和统一。我们认为更确切的说法是,鲁迅杂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完美统一。杂文精选那么鲁迅式的辩证的理论思维有些特点: 1、微观和宏观的统一。鲁迅杂文内容是极其广泛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大到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作批评对象,小到寻常的社会现象,但又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略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这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后记》中,有很好的说明: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 2、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在鲁迅杂文中,有单纯的历史考察和单纯的现实解剖的出色篇章,鲁迅杂文但大多数是历史的反思和现实剖析相统一的,这是鲁迅杂文辩证的理论思维的重要特征。鲁迅这类杂文,善于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中勾画出事物发 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鲁迅的杂文,包容我们民族的整部历史,充满丰厚有历史感和深刻的历史预见性。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鲁迅的博识是无与伦比的。他精通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地质学,也有丰富的文学、绘、历史、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民俗、考证等。使他的杂文在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时,总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调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

4、破坏与建设的统一。鲁迅的杂文,是不留情面,坚忍不拔地暴露和攻打旧 社会和旧文明的匕首和投枪,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激情。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否定,如果要成为生动的,诗意的,廉政杂文都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杂文家的鲁迅,既是尖锐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伟大的社会改革家,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热烈的理想主义者,他杂文中的任何否定都是为了理想而否定的。因此,鲁迅的杂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学散文,是辩证的理论思维和情感形象的审美思维的互相统一和有机的融合,这一思维的根本特定,决定了鲁迅杂文带有鲜明的艺术特质:即集中表现了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抒情化。 1、议论的形象化。鲁迅曾对自己杂文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基本的说明:我的坏处,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因此,他的杂文并不局限于描写这一个具体的人与事,而使它具有历史的概括性和普通性,成为这一类人和事的图象和标本,王小波杂文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常取类型。这也是要求作家杂文创作时,议论要形象化。而 议论形象化的途径和方法很多,首先是借助想象、联想创造出那些带有比喻和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如落水狗、叭儿狗、夏三虫、二丑等形象,创造的意象如黑色的染缸,小摆设等。单就叭儿狗类型形象的创造,就让人拍案叫绝,不仅在早期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得到充分的刻划。而且鲁迅与形形色色的叭儿狗长期战斗中,不断地画出了其种种变幻,如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或使嗾,比它的主人更严厉的‘叭儿狗’;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疲,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小杂感》变成了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丧家犬,曾经是激烈的狼,现已被驯服,失去了野性的狗,地位虽在主人之下,但总在别的统治者之上的。殖民地上的洋大人的宠犬,岌岌不可终日,《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一有变化,它们就另换一付面目的不忠实的狗等等。《二心集•上海文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作者多采用白描手法,用极精练的笔墨写景状物,勾勒形象;又吸取中外艺术家的经验,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对小说来说,就是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

《灯下漫笔》讽刺艺术

《灯下漫笔》的讽刺艺术 鲁迅一生写了大量的杂文,他的杂文特点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其中讽刺艺术是杂文中的重要特征,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在《灯下漫笔》中,鲁迅以讽刺的艺术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在《灯下漫笔》中,鲁迅用讽刺艺术之一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和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效果。他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例如“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很平坦的把国民的阶级性反映了出来,又具有幽默简单的语言讽刺了当时人们的无知与惰性。鲁迅说过“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灯下漫笔》反映了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时都曾遇到的小事,所以鲁迅用讽刺艺术手法之二是比喻。他的杂文虽有政治的特点,单往往不是象政治那样全面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用比喻的方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进行讽刺,比抽象的说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如“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正是穷人和不屈服者的生命和鲜血成就了阔人们的幸福生活,这样的社会怎能让它继续下去!可惜,中国的民众还不觉悟,还在那里鉴赏杀人的盛举,或者企图借先行者的血来疗就自己的疾苦,自觉不自觉地维护者吃人的社会,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吃人。要改变这个病态的社会,其艰辛和代价可想而知。这一比喻不在于形似,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和忧思的深广。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四是语言富有力度,他的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无法招架。在《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道出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语言力度还表现在用字用词上,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字,“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小玩艺”的“闹”字,“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中立”等字词在作品中俯拾即是,它们准确形象,入木三分,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 纵观鲁迅的杂文,讽刺艺术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淋漓尽致的发展下去,同时使得鲁迅的杂文在中国社会思想上有了深度的发展。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 点要特点 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国民党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②又如,有人曾比较“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和“此生或彼生”两个句子,证明文言简明“省力”,优于白话。 鲁迅即以同一例子反驳说: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

浅谈小品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浅谈小品鲁迅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标签:鲁迅;杂文;艺术性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典。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 “诗”的特质。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見,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辩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论鲁迅杂文的思想和美学风格 [内容摘要]鲁迅杂文,是他毕生业绩的主要表现,既是战斗的匕首,也是艺术的珍品。杂文,这种中国早已有之的文学体裁,一到鲁迅手里,不但思想内容有了全新的意义,而且艺术形式也有了独特的创造。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爱极而愤的民族豪情,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简洁凝炼的语言,丰富活泼的体裁,讽刺比喻的妙用,又使其艺术形式巧夺天工。其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鲁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斗历程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杂文思想美学风格 一、鲁迅杂文的思想 鲁迅杂文,不仅是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和学习写作技巧的楷模,首先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教材,特别是贯穿其中的鲁迅战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我们现代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必将产生特殊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鲁迅一生共写杂文六百余篇,计一百余万字。这些杂文,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前至抗日战争这三十多年中国的历史潮流,其间每一时期的生活和斗争,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战线的波涛,都在鲁迅杂文中留下了印迹;从这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中国的昨天。鲁迅杂文,又展示了鲁迅作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以杂文为武器,在思想和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光辉战绩;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懂得鲁迅的杂文,就不懂得鲁迅战斗的一生。

(一)与封建主义彻底斗争的精神 五四退潮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伟大的分裂”,一方面是工农民众的阵营,一方面是依附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的反动资产阶段。这种新的反动思想披上了欧化或所谓五四化的外衣,充当反动统治者的帮凶。这时期鲁迅杂文的火力便集中于这些军阀官僚及其叭儿狗身上,或冷嘲热讽,或大声疾呼,或巧妙譬喻,无情揭露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封建妖孽和洋场恶少;反对中外反动派及其叭儿狗对爱国青年的诬陷与残杀;反对尊孔读经的封建复古派、“国粹主义者”;反对自由主义,主张打落水狗等。其中《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对女师大事件和三一八惨案中站在反动军阀一边的无耻文人的讥讽和抨击,为当时中国思想斗争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而对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反动派英勇争的爱国青年,予以热情讴歌。《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则表现了鲁迅“催促新的产生,对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的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四一二”政变后,鲁迅身处逆境,但面对反革命的军事和文化“围剿”,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运用杂文为“匕首”和“投枪”,自觉地英勇地与敌人展开坚持不懈得不妥协战斗。这一时期的鲁迅杂文,有的记录了大地主大买办集团媚外独裁的历史,可耻的不抵抗主义,如《“友邦惊诧”论》,《中国人夫掉自信力了吗》等;有的淋漓尽致的勾画出各式各样奴才的嘴脸,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拿来主义》等;有的悲愤深广的控诉了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如《为了忘却的记念》;有的用阶级观点剖析批驳地主资产阶级的文艺理论,如《文学和出汗》,有的透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中国人大掉自信力了吗》,《拿掉主义》、《人生识字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

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

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鲁迅杂文艺术性赏析 来源:杭州电信宽带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5417676.html, 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也是利用杂文开展现实斗争的人物典范。本文从前后两个时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艺术性进行了赏析。 鲁迅先生的杂文无疑是一座艺术宝库。其美如辽阔天空如浩瀚海洋。但专家学者的研究往往不够全面,本文仅从鲁迅先生杂文的艺术性角度进行赏析,望能借一斑而窥知全豹。 一、鲁迅先生前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对其杂文的自我评价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从“不留面子”上可知其爱憎分明,有“诗”一般的浓烈感情;从“常取类型”上可见其形象性和典型性,有“诗”的特质。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需要经常性地思考问题,然而,同时也是文学家的鲁迅在论及时事进行思想表达时,怎会满足于一般说理和程序推论?其会通过形象思维,捕捉艺术形象,开创生动感人表达方式,寄情理于其中。鲁迅的杂文有运转自如的辩论和得心应手的擒纵,其逻辑思维能力极强。并且逻辑力量不单是罗列理论,更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表达。所以说,鲁迅先生前期杂文在艺术性上拥有“诗”的因素和形象性特征。 比如,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其表达阶级对立思想时语言形象而不抽象。“因此在我们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

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殍;有吃烧烤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由此可见语言的形象性和写实性。对比鲜明强烈,并可借以突出矛盾的典型化特征,通过热烈爱憎惊醒读者,为下文将“中国的文明”比作“人肉的筵宴”做好铺垫。 可见,鲁迅先生前期杂文艺术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寄道理和感情于具体形象之中。 二、鲁迅先生后期杂文的艺术性 鲁迅先生后期杂文愈加全面和深刻有力。在《三闲集·序言》中,其提出“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然而1927年血的事实却让其思路“因而轰毁”,之后1928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其阅读了“科学底文艺论”,并对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进行了翻译,“以救正我——还因我及于别人——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此可见,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性主要体现为辨证地看待问题。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人片面性理解陶潜、钱起等人始终持批评态度。 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世人所欣羡时,鲁迅却写道:“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仪’,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

[鲁迅的杂文特点鲁迅补天的主要内容100]鲁迅杂文

[鲁迅的杂文特点鲁迅补天的主要内容100]鲁迅杂文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 __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不过这时他就愈不明白谁是主子了。 ”梁实秋既然不知道“主子是谁”,那是属于“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了。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发现梁实秋这条“文艺”走狗,在论战中已经理屈词穷,只能借 __的反动暴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所以,“就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论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扬州大学09级汉语言文学季鹏超 【摘要】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致力于反帝国反封建和改造国民性的斗争,杂文是他主要的战斗武器,“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而真正发挥杂文的战斗性作用的与他杂文中的讽刺艺术是分不开的。离开了讽刺性艺术,鲁迅的杂文将大大逊色,鲁迅也难成其为鲁迅了。鲁迅的讽刺艺术是通过其语言艺术、鲜明的文学形象以及故事等体现出来的,并与之一起发挥着“匕首”、“投枪”的作用,鲁迅的这些手法的综合应用对杂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讽刺战斗性武器艺术形象故事 【Abstract】Lu Xun is our country modern great writer, thinker and revolutionist. He devoted his life to anti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truggle, the essay is his main weapon," is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brothers"," daggers, spears and really play essays is" fighting role and his essays in satire art are inseparable. Leave the satirical art of Lu Xun 's essays, will greatly inferior, Lu Xun also difficult to be Lu Xun. Lu Xun's satire art through its language arts, distinctive literary images and stories reflected, and together with the play" dagger"," throw ", Lu Xun these techniques for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essay on the development to ha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Key words】Lu Xun Satire Combat weapons Artistic image Story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年代,鲁迅正是应时代而产生的,代表中民族现代文化意识在痛苦中觉醒,促成名族文化转换的一代巨人中的杰出代表。他总体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①他的笔为武器,创作了诸多的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在反帝国反封建以及改造国民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杂文更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战斗武器。鲁迅一生创作杂文700多篇,约135万字。占全部著作字数的近百分之八十。他的杂文全面反映了他所处的伟大时代风貌,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它“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②“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③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