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含一个―活动指引‖、三篇―参考阅读‖和两篇点击链接短文。

(1)活动指引。

活动指引包括―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畅所欲言对对碰‖、―激扬文字析事理‖、―过程结果大家谈‖四个环节。分别从资料的搜集,阅读的参考,口头与文字的表达,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关注社会的视角作了一些提示,提供了一个活动组织的范式。

(2)参考阅读。

参考阅读选择的四篇文章,虽然不是什么名家名篇,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针对政治生活、曰常生活、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发表见解,展开分析。

(3)点击链接短文。

点击链接的两篇短文―乘上阅读的快车‖和―评事论理表见解‖是提供给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方法性的指导。

【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单元的活动主题是―关注社会‖。这一活动目标是在必修1至必修3相关单元完成对―自我‖、―情感‖、―自然‖的感悟与体验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五彩纷呈的社会,思考曲折变幻的人生,加深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据此,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时评及一般评论的文体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写作时评。

2、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提升资料收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自身和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单元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组织学生按一定的专题收集有关社会热点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2、观看报道:把新闻媒体中有关珍惜生命的报道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学会为他人负责。

3、开演讲会:围绕―人与社会‖―社会聚焦‖等话题展开演讲;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搞辩论赛: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培养社会责任感。

5、观看电影: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可可西里》,感受生命的价值。

6、背诵诗文:让学生课外收集、阅读一些关于社会、责任、生命的故事、诗歌、散文等,尽可能背诵,以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本模块的教学,应让活动贯穿于整

个教学过程中,使各个环节有序而丰富,同时指导学生积累活动的素材与成果,将其整理好,可以准备参加第十六周在广雅中学举办的语文活动课成果展。)

【课时安排】八课时

【课文教学】

一、时评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时评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色;

2、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作者关注的社会现象,领会并学习时评精练的语言;

3、掌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运用;

4、对作者的观点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社会上的一些反常现象能给予理性的分析,能正确处理生活中情与理的矛盾。

[课文解读]

车队与红灯

―两会‖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举世瞩目。《车队与红灯》的作者善于从―两会‖这样的社会政治生活大事中敏锐地发现人民代表、―两会‖委员的车辆不再一路绿灯的―小事‖,展开评论,挖掘出―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小见大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避开了―两会‖的重大事件,抓住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车队不再一路绿灯‖问题,独辟蹊径,翻出新意。论据的收集也颇广泛,古今中外的事例都有,很有说服力。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取材于百姓的曰常生活,以―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为切人口,揭示月饼消费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有力地论证了―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观点。

题目就是论点,这是议论文常见的写法,开宗明义,一目了然。

文章列举了月饼消费过程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提出―我们的曰子越来越好了,怎样才是追求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的思考。这样的提问,发人深省,使人们对熟视无睹的问题引起注意,进行重新思考。

―浪费不是消费,消费不该浪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一个善于勤俭节约、不懈艰苦奋斗的民族才是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伟大民族‖。一句句语重心长的话语,掷地有声,发聋振聩,警醒人们,提高认识。

[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速读时评两篇,找出每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2、梳理并列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3、试分析文章是如何分析、论证观点的,简单评价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4、总结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各有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文本,请找出每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的中心论点。

三、研读文本

1、作者写《车队与红灯》时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作者是如何分析此现象的?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评价课文的逻辑思路。

四、归纳总结

1、这两篇议论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各有哪些特点?

(1)《车队与红灯》论据大多通过查阅资料所得,而且比较广泛,古今中外的例子相互补充,论据充足,说理有力。

(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论据主要是通过作者观察所得,证据典型确凿。

2、这两篇议论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两篇议论文在写法上都采用乐―以小见大‖的手法,喜中带忧,旨意深刻。

(1)《车队与红灯》作者善于从―两会‖这样的社会政治生活大事中敏锐地发现人民代表、―两会‖委员的车辆不再一路绿灯的―小事‖,展开评论,挖掘出―小事‖中蕴含的重大意义(主旨):法律面前无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小见大)

(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批评铺张浪费、―竞豪赛奢的社会风气,提倡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今天,意义非常深远。

五、拓展延伸

1、名人志士关注社会

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歌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西方谚语

2、让学生课外参阅有关的报刊杂志或关注电视热点节目,关注社会新闻时事,捕捉生活素材,深厚社会积累,丰富个人人文素养。

二、论―雅而不高‖

[课文解读]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

质文明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的,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现象。《论―雅而不高‖》一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有感而发的。

[教学设想]

一、整体感知

阅读文本,思考本篇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作者观点。

二、研读文本

1、作者如何使文章绘形显理呢?

作者找到了一个巧妙的生发点,把―雅‖、―高‖、―俗‖这习惯上有关联或无关联的方面来个―重新组合‖,抓住了事物两个方面的矛盾与联系,列举了―雅而不高‖的表层现象,进而分析了―雅而不高‖的实质原因。强调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同步发展‖的观点这个论点句没有直接出现在文章中,但全文处处体现了这一论点。

2、文章论证方面有何特色?

文章的论据组织很有特色。以对比的方式列举事实,让读者在对比鲜明的事实面前体会―雅‖与―俗‖的反差,思考个中原因,接受作者的说理分析:硬与软―两张皮‖,表与里―两张皮‖。认同作者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文章的语言也值得关注,或通俗口语直接入文,或引用对联、名句、小说片段,亦庄亦谐,风趣幽默。

三、拓展阅读

就本文展开联想,重新观察、搜集尽量多的类似现象,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

1、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原文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3、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与建议?

4、其他方面的观点与见解。

三、呼唤生命教育

[课文解读]

《呼唤生命教育》是一篇采用分析法进行论证的文章,它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结构进行写作,论证较严密,逻辑性较强。

文章由―近年来,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虐待生命的现象‖提出问题:―我国的生命教育不够‖,接着阐述了―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深入地分析了21世纪人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青少年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与生命教育不够有关。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呼唤生命教育‖,作者的观点水到渠成地推出。最后文章还提出从保存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死亡教育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整篇文章论点鲜明有针对性,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明确,是学生进行议论的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借鉴。

[教学设想]

一、整体感知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命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生命是尊严的,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

人类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与先决条件。?

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

二、青少年自杀现象调查分析及探讨

(一)展示调查报告及案例

1、调查报告

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专家表示,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一些孩子,稍稍受点挫折或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

2、案例

之一:2001年11月20曰,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约喝老鼠药自杀。据悉,11月10曰,石河子122团中学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并排了名次。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

之二: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14岁初中生凯钦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之三:2000年7月,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

之四:2001年10月25曰,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

之五:广州市东山区有一位12岁的男孩,右腿略有残疾,父母亲突然爆发出巨大矛盾吵着要离婚,男孩得知这个消息后很受打击,老是怀疑父母离异是因为自己,每天强迫自己不断地强化这个念头,精神崩溃到想自杀。

(二)合作探讨:

1、面对这些如此轻视生命的同龄人,你想说什么?谁该为他们的轻生负责呢?

2、本文作者是怎样认为的呢?从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

明确:

作者观点: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

人类要幸免于难(生存危机),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即从生命教育做起。

青少年面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差。?

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三、拓展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感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2、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

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的价值教育;?

第三,死亡教育。?

(二)朗诵冰心的《敬畏生命》

高一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实验中学朱万喜 / 谢家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获得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

2、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作者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学习论证技巧。

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训练学生通过文字和口头表达形式发表见解和主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

【活动建议】

1、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就身边的某一热点话题,提出观点,搜集有关材料、提出论证。

2、出一期《社会自由谈》的专刊或墙报。

3、观看一场电视辩论赛,学习辩手如何组织材料,旁征博引从而进行立论和反驳。

4、组织一次辩论对抗赛。可以就某一观点组织正反双方模拟电视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辩论。

【教学安排】

基本阅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课时,《拿来主义》2课时,《善良》1课时;拓展阅读2课时,写作实践及辩论赛3课时。

【】课文教学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品味本文形象而严谨的论证语言。

3、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增进学生对中国=的感情。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历程,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6800多万名党员。他们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已经或将要铭刻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今天,让这些留存在心底的永不褪色的记忆再次涌动我们的激情。

你知道有哪些优秀=员的名字吗?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准备了几个优秀=员的资料,大家看看他们是谁:播放焦裕录、孔繁森、周恩来、任长霞、胡锦涛事迹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是他们,不断擦亮“=员”这四个大字;是他们,一次次触动我们的灵魂;是他们,时刻激励我们奋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锦涛书记的讲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教学环节

1、写作背景(略)

2、重点字词(略)

3、整体感知课文

从议论文结构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根据议论文结构特点,给本文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分层的理由。

(2)本文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

(3)文章结尾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4、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一、二。

明确:

(1)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由和依据是: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同时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课文紧扣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地提出为什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然后具体阐述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抗击“非典”的实例加以体现,最后得出结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2)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的。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第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在概括地提出要求后,文章对要求的具体做法展开阐述。

5、梳理文章脉络:

提出:我党奋斗的最高目的

证明用我党的历史证明

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落实到领导干部思想和行动中

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总结: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各项工作中。

阅读课本第41页的知识短文《能言善辩有玄机》,并结合课文讲解如何运用例证和引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呢?毛泽东制定过这样的方针: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关于这个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也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写下《拿来主义》一文。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种原则或主张)

(三)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曰。“九?一八”事变之后,曰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

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应正确看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四)分析1—7节

提问:

1、作者如何表述“拿来主义”的?

明确: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3、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提问:

(1)我们送去了哪些东西?

明确:文章列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2)鲁迅对这种送去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

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3)如果这样的一味送下去,会有什么后果?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反动=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曰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小结:A.归纳结构层次: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总结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五)分析8——10节

由比喻论证过渡到对下面的分析

(1)拿来的具体方式如何?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明确:占有、挑选

(2)思考:请找出与这五种喻体相对应的本体?并说说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这五种事物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喻体本体态度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吸收

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部分作反面教材,绝大部分清除

姨太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秽的东西坚决抛弃

(3)生齐读,再次体会。

(六)延伸训练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以“窗”为喻,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附板书:

闭关主义占有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挑选

送来主义

《善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王蒙及其善良哲学,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培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略)

(二)写作背景和意义

经历了十年动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

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三)文本分析

1、梳理文章脉络:

导入善良话题

批驳对善良的错误理解

善良的力量与凶恶对比

善良的力量

善良的本质

呼唤善良

2、重点分析

(1)分析第三、四段写作技巧。

作者重在批驳那些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看法。作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断提出疑问,层层展开进行反驳,充分揭露了持错误观点者想法的荒谬,特别是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分析作者在第三、四段连用五个问句的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作用。

(4)找出课文中“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并谈一谈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

课后拓展:让学生谈谈有没有因为善良而被欺骗的时候,请大家说说对善良的看法。

推荐阅读:王蒙《我的处世哲学》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2、学习例证法。

二、教学设想:合理进行教材整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安排于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后,文学鉴赏应建立在对文学作品较深的理解基础上。

三、教学步骤

1、请学生简述课文《宝玉挨打》的情节,使学生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2、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明确: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3、细读课文,说说“宝玉挨打”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具体由哪几方面进行阐述?请简述这几方面的观点。

明确:“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4、请找出文中运用例证的文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述例子的,并想想有哪些写作经验值得学习。

四、课后作业:阅读《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抄检大观园”,对比“抄检大观园”与“宝玉挨打”两篇文章,试着说一说“抄检大观园”一文在情节设计上还有什么突出特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提高理论类随笔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自觉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自觉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自由讨论法启发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讨论:看图片后请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认为断臂维纳斯这个雕塑美不美?说明理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三)提出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她美,而且美在失去双臂――她为了如此秀美动人,必须失去双臂。(此时可顺带介绍作者清冈卓行)

(四)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认为短臂维纳斯是美的?

提示:

1、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审美对象的自身客观条件是她美的基础)

2、缺失的双臂孕育着多种可能性,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有限的部分的缺失为审美体验提供无限的空间,为她换来无比美妙的整体美)

3、缺失的是双臂。(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五)理论小结:审美对象在审美过程中完成,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建构的过程。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又是无限的和不确定的。审美对象正是在由实向虚的转化中生成,其实和我国古典美学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实相生”不谋而和,可见这是一条审美规律。

(六)课堂活动:如果以“维纳斯的断臂不应复原”为辩题举行辩论会,你站在正方还是反方?请你根据你的立场,设计一段辩词。

(七)作业:是不是只有残缺才美?一具完好无损的雕像不美吗?到底怎么理解这种现象?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八)推荐阅读:1、朱光潜《谈美书简》 2、宗白华《美学散步》

高一新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广东广雅中学张春霞 / 广东华侨中学李扬

【教学目标】

1、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

2、学会鉴赏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描写。

3、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写作书评。

4、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性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小说涉猎的人物较多,活动的环境比较复杂,情节较曲折,作者在表现这些人和事的过程中所调动的手段较丰富,表现得也更充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强调整体感知、领悟课文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深刻内涵,强调多种表现手段与文章主旨的内在联系。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课时安排】

《宝玉挨打》3课时、《阿Q正传》3课时、《变形记》2课时、《失街亭》2课时、《棋王》1课时、表达交流活动1课时、《采尽百花细酿蜜》1课时(对《三国演义》和《呐喊》进行研究性阅读指导),书评1课时、《红楼梦》导读1节(如果课时不够,就先保证基本篇目的教学)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小说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基本阅读”三课,分别是《宝玉挨打》(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章和第三章)、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

“扩展阅读”两课,分别是《失街亭》(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棋王》(选自阿城《棋王》第四章)。

“推荐阅读”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下面是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概述。

《宝玉挨打》主要表现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本文通过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逐层递进的情节设计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都写得非常出色。

《阿Q正传》是传统课文,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要掌握的重点。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思想行为的方式,即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实质上是自欺欺人。阿Q在现实生活中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永远得意,就因为他用了这种行为方式的缘故。

《变形记(节选)》的作者卡夫卡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写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情感流动过程,展现了格里高尔悲哀的内心世界。

《失街亭》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写,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棋王》通过对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的描述,表现和肯定了王一生刻苦执着钻研棋艺的精神和他政治的人品、高尚的棋品,表现了王一生的特别的处世之道和淡泊无争的性情。

课文节选写王一生艺人对局九人,而且是下盲棋,说明他棋艺的高超,但也表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即有时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时是要去争的,这是一种儒家的入世思想的表现,所以在王一生身上体现了儒道禅文化的互相交融的一面。

高一新教材必修四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董俊 / 16中刘虹

本单元还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单元,课文难度比较大,教学时间紧,估计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围绕本模块的教学重点“关注社会”,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放在了学习古代先贤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当然在此之前还是要解决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现简单设想如下:

一、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借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寻找分辨课文中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并进行整理归纳。

3、熟读背诵名篇名句,学习先贤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

二、单元教学设计

1、课时:12课时:14课3课时,15课16课17课各2课时,18课19 课各1课时,最后1课时总结

2、方法:建议学生做每一课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要点(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寻找分辨,教师上课整理归纳)课文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分析(教师上课分析,学生做好笔记)课文观点之我见(了解课文观点后寻找现实材料小议)

3、注意事项:学生个人完成读书笔记可能有难度,注意循序渐进,建议首先由学习小组进行集体读书,合作寻找知识要点,然后老师上课点播分析整理,课后学生分头整理好笔记,并写下个人感受,教师在最后一节总结课上进行点评和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能够归纳出“疾、止、见、过”四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2、对孔子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孔子介绍 2、背景介绍 3、解题

二、学生翻译课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把握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无乃……与”“何以……为”等固定格式及“是、疾、止、见、相、过”等词语的意思。(见辅助课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讲解课文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然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孔子的反应如何?(求,无乃尔是过与?)大家体会一下,这句话传达了孔子怎样的感情?

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如回也、求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这里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直呼其名“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张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部传达出来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首先引用周任的话,指出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现在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孔子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一用辅相应尽的责任作比,一用看守柙和椟的人作比,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

引用周任之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比喻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

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曰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而必为之辞”。

接着孔子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就折射出他的政治主张了。文中的哪三个字能体现出来?(均、和、安)这可以用一个字加以概括——仁。注意:这里的均,并不是现在的平均主义。它是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来分配社会财富。

训斥

孔子再驳冉有均

政治主张和仁

四、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

五、结语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

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六、布置作业:1、背诵;2、预习《寡人之于国也》3、课外阅读《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孟子和孔子思想的传承

2、辨析多义词:数、兵、直,掌握文言句式

3、孟子语言的雄辩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二、导入新课:由成语“五十步笑百步”这句话的出处导入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三、介绍作者、作品。

四、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1)提出问题:尽心焉(移其民,移其粟)→而民不加多。

(2)分析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梁惠王=五十步者,邻国之君=百步者),指出数量不同,实质相同,所以“民不加多”。

3、解决问题:行仁政,则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总结: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