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商歌宋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新嫁娘唐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画唐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一去二三里佚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书窗即事宋朱淑真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鸣。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风鸢图明徐文长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咏石牛明侯尧封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忆住一师唐李商隐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鈡晓忆西峰。炉烟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题墨竹宋刘延世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赠窦家小儿唐张祜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厅里解相亲。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

第二单元

长歌行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北山》 [宋]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回乡偶书二首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山间访客李映

来客踏清溪,放歌伴玉笛。袖舞晚霞辉,声敲青山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鄂州南楼书事(北宋)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秋日偶题清魏源

传舍官如住寺僧,半年暂住此荒城。湖边无处看山色,但爱千家带雨耕。

病牛宋李刚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檀溪寻故人唐·孟浩然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江南风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送元二使安西(读古诗)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

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

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 析_古诗大全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词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前言】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

《赋得古原草送别》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鉴赏 导入: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人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是: 〔幻灯片2〕离离原上草,xxxx。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xx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xx去,萋萋满别情。 〔幻灯片3〕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点幻灯片〕。第二句〝一岁一枯荣〞,〔点幻灯片〕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枯荣〞与〝荣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为秋草了。 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那么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点幻灯片〕。 〔幻灯片4〕【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点幻灯片〕,一句写〝荣〞〔点幻灯片〕,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点幻灯片〕,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 〔幻灯片5〕如果说【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 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那么继续写〝古原草〞,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侵古道、接荒城,野草无所不往,势不可阻。再一次突出野草生命力旺盛的形象〔点幻灯片〕。 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

〔幻灯片6〕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友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这样的场景,令作者惆怅,也富于诗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又送王 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种意味深长拟人手法〔点幻灯片〕的诗句写完了结尾,将抽象的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幻灯片7〕读着这首诗,仿佛就感受到,诗人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将野草和送别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呢?再多读几遍体会体会吧。

《赋得古原草送别》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

(封面) 《赋得古原草送别》幼儿园大班古诗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赋得古原草送别》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将古诗熟读成诵。 2、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于“花”、“鸟”、“树”、“草”和有关于离别的古诗,并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2、老师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诗中有“花”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树”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草”的古诗吗? 3、出示白居易写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为了取得功名,带了一首诗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拜见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纪不大,志气不小,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等他读完古诗,不禁大为赞赏。这是哪首古诗呢? 4、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出这首诗的题目。读一读。 5、介绍诗题。“赋得”就是诗的一种体裁。从“古原草送别”

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出示整首诗 7、指名读一读。(要求读得顺。) 8、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出示古诗。 3、指名学生读一读。 4、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相机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xx年12月版:第355页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 ──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_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_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题材:五言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南朝梁元帝《赋得兰泽多芳草》诗是现存较早的;;赋得体;;诗。而;;赋得体;;之大兴是在唐代,以后历代沿用。试帖诗比一般的赋得体要。 2.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 3.远芳:广远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5.王孙:公子王孙。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

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作者初进京城,携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借;;居易;;之名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待读其诗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赞赏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遂广为延誉。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之结构可谓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之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这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而且还写出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诗的前四句侧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资格成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象征,才拥有值得人赞美的生命意义。尾联扣送别之意,;;又;;字暗示离别

二年级语文下: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年级语文下:赋得古原草送别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代: 唐作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

心得体会-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 精品

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 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有感 392蔡祯 相传白居易16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着诗文去拜见当时名士顾况,顾况一看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但当顾况翻开白居易递上来的诗文,读到白居易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中的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顾况连说不错,不错!又接着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顾况不禁欣赏道有诗如此,居亦何难? 读到此处,我不得不佩服16岁的白居易,年纪虽小,但写诗却有惊人的造诣。 且不说白居易的横溢才华,就是这一首诗,它也是给了我颇多的启发。 这首诗里的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管烈火如何无情地焚烧,如何肆虐,小草都顽强地生存,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执着地爬满了山野。 有一首歌也这样赞美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这首歌中的小草,其实是越战中赞美那些平凡的战士,他们在越军激烈地枪林弹雨,甚至在炮火焚烧当中,也如白居易笔下的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打不垮,压不倒,顽强地战斗着,不退后一步,更不让出国土一寸,抒写新时代的精神。 文花枝就是一位有新时代小草精神的人。 文花枝,她是一位青春年华的女孩,她也是一位导游,在一次旅途中出了车祸,大巴车剧烈的在火中燃烧,游客们伤的伤,死的死。 而她的腿也被压在了座位下,血肉模糊,疼痛难忍,车内更是一片混乱,在紧急时刻,她却没有哭,而是给游客们打气挺住,加油,让受伤,受到惊吓的游客们都振作了起来,给了大家活下去的勇气,当救员人员走向她时,她却说我没事,请先救游客们。 她在救援的时间里,她多次的昏迷,但她还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一醒来,就继续地鼓励大家,她成了最后一个被救出来的人,她把生的希望先留给了他人,把死亡的威胁推给了自己,无私无畏,面对大火的焚烧,没有被吓倒,所以耽误了更多救治的时间,医生给她做了截肢手术。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忆江南乡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 谙:熟悉。 2.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赏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②,一岁一枯荣③。 野火烧不尽④,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⑤,晴翠接荒城⑥。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赋得:根据指定的题目写诗就叫做“赋得”。古原:古老、宽阔的原野。诗题的意思是:按照“在长满野草的古老原野上送别朋友”这一个题目写的诗。 ②离离:形容春草繁盛茂密。 ③一岁:一年。枯:枯萎,枯死。荣:生长,茂盛。 ④野火:荒山野地里的大火。 ⑤远芳:绵延向远方的芳香的野草。 ⑥晴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一片翠绿色的野草。 ⑦萋萋(qī):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赏析]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备课讲稿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运用方法学习古诗,并懂得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抓字眼,理解古诗的意思。 2 多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大家都很喜欢听音乐,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 2 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赋得古原草送别) 3 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引出课题,谁来把古诗读一读?个人读,集体读。 二方法指导 1 学习古诗是有方法,说说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 大家说的方法都对,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归纳出来,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朗读,悟诗情) 3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来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有不懂的地方请做好标记,等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三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展开合作学习。(师巡视提示) 2 小组汇报学习。 (1)解诗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作者和朋友在草原上离别的情景。对于这个诗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吗?(解释“赋得”:诗歌的一种体裁。古

代科举考试时规定题目后写成的诗,诗题前面必须加上“赋得”两个字,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诗叫做“赋得体诗”。) (2)知作者: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现实主义诗派的诗人,他的诗大多都是反映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被后人称为“诗魔”和“诗王”。(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3)明诗意:草原上长得茂盛的野草,秋来枯萎,春来繁荣。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便又是茫茫的绿野。远处的野草长得太过繁茂,把古道都给遮掩住了,阳光照耀下青翠的野草延绵不断,一直接连到荒凉的古城。今天我又在这里送别我的朋友远去,路边长得茂盛的野草就像我此刻对朋友满怀的依依不舍之情 (4)“荒”字写出了朋友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作为他的好朋友,我非常的舍不得。(课件出示草原送别图)假如这个时候你就站在古道边上,你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想想说话) (5)悟诗情:多伤感的离别啊!请大家闭起你的眼睛,用心地倾听,然后你来告诉大家,你听出了什么味道?(播放配乐朗诵) 提示:听着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播放配乐,引导学生读诗句:看到茫茫的大草原,你会怎么读?看到大火焚烧野草,你会怎么读?看到古道被野草覆盖,你会怎么读?看到两个好朋友在草原古道上分别,你又会怎么读?你这样读,是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师生合作读。? 3 多美的草原,多伤感的离别啊!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送别诗,一起来重温一下。(出示诗歌,让学生读一读) 五学法迁移 1 出示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一首我们没有学过的古诗,现在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它,有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开始吧。 2 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小练习 (1 王维是-----朝诗人,他是------诗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和“”。

赋得古原草送别知识讲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

精品文档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词语注释 1.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 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 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 萎一次。 4.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 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5.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6.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7.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5] 白话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6]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5]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运用方法学习古诗,并懂得古诗的意思。 3 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抓字眼,理解古诗的意思。 2 多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音乐,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大家都很喜欢听音乐,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播放音乐) 2 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赋得古原草送别) 3 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引出课题,谁来把古诗读一读?个人读,集体读。 二方法指导 1 学习古诗是有方法,说说你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 大家说的方法都对,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归纳出来,请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朗读,悟诗情) 3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来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有不懂的地方请做好标记,等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三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展开合作学习。(师巡视提示) 2 小组汇报学习。 (1)解诗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作者和朋友在草原上离别的情景。对于这个诗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吗?(解释“赋得”:诗歌的一种体裁。古代科

举考试时规定题目后写成的诗,诗题前面必须加上“赋得”两个字,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形式的诗叫做“赋得体诗”。) (2)知作者: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现实主义诗派的诗人,他的诗大多都是反映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被后人称为“诗魔”和“诗王”。(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3)明诗意:草原上长得茂盛的野草,秋来枯萎,春来繁荣。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便又是茫茫的绿野。远处的野草长得太过繁茂,把古道都给遮掩住了,阳光照耀下青翠的野草延绵不断,一直接连到荒凉的古城。今天我又在这里送别我的朋友远去,路边长得茂盛的野草就像我此刻对朋友满怀的依依不舍之情 (4)“荒”字写出了朋友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作为他的好朋友,我非常的舍不得。(课件出示草原送别图)假如这个时候你就站在古道边上,你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想想说话) (5)悟诗情:多伤感的离别啊!请大家闭起你的眼睛,用心地倾听,然后你来告诉大家,你听出了什么味道?(播放配乐朗诵) 提示:听着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播放配乐,引导学生读诗句:看到茫茫的大草原,你会怎么读?看到大火焚烧野草,你会怎么读?看到古道被野草覆盖,你会怎么读?看到两个好朋友在草原古道上分别,你又会怎么读?你这样读,是想要表达什么情感?(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师生合作读。? 3 多美的草原,多伤感的离别啊!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送别诗,一起来重温一下。(出示诗歌,让学生读一读) 五学法迁移 1 出示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一首我们没有学过的古诗,现在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它,有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开始吧。 2 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小练习 (1 王维是-----朝诗人,他是------诗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为“”和“”。 2 解释词语罢:-------- 日暮:------------- 掩:----------- 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所送别的是一个出门远行的友人。送别的时间是仲春二月的一个晴和的日子。当送别来到郊野的时候,但见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绿。这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

了这首送别的诗篇。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到最后一句才能见出诗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贯主张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诗作巧妙使用隐喻的手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中有“送别”二字,可见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复一年,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枯荣往复。这两句平直抒写,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和枯败不断交易的自然规律。而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人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

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唐诗里也许可以永远流传的作品,在今天它大概比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人们所熟知,因为已经有很长时间里它被选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它的语言是如此清晰流畅自然,只要给它里面的三两个词加上简单的注释,即使是对古诗文毫无知识的人也不会否认它语言的自然流畅明晰;但也许就在你感觉它语言的这种明晰与自然流畅的时候,你可能就多少忽视了它其实在有唐一代诗歌中,是何等优秀的作品。这绝对是一位天才诗人天才的作品,要知道这首堪称完美的诗作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在科场应考时完成的作品。它实际上的题目是“古原草送别”,不过当时科场考试的规矩是,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要加上“赋得”二字。这类应考的诗作格式要求严谨,一向少有佳作,更不要说是如此优秀的作品。所以围绕这首诗就产生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但未必十分真实的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有几种说法,而不管它们各自真实程度如何,都能够说明这首诗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流传得相当之广了。 诗的第一句“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是指风吹茂盛的草摇动的样子,“又送王孙去”中的“王孙”泛指即将远行的友人。《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江淹《别赋》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应该说“古原草送别”虽是考试时出的诗题,但出得也是很好的,送别诗是算得上诗中一个大类的,并且“草”在古代写送别的诗歌中差不多一直是很常见的,所以诗题也可以说是一点都不偏。但即便如此,十六岁的白居易能

够在应考时写出这样一首完全可以置于古往今来最优秀的送别诗之列的作品,除了说年少的白居易富于诗人的天才外,只怕也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解释了。 全诗一开始就是一幅优美如画的风景,古原之上,刚刚长得繁茂的清新的春草在阳光里轻风中不时摇动轻舞,而送别友人的作者凝望着这风中生机勃勃的春草,想到它们生命虽然有限,却也这般强韧与旺盛,心中先是升起些感慨,然后这感慨渐渐扩大开来,成为美好的赞颂。这是对于古原上的春草,又何尝不是对于生命本身;也许在诗人的心中,它们已成为生命的象征。它们坚韧从容乐观自信青春洋溢,把它们仿佛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向四下扩展开来,荒城、古道,……,古原的每一处都被它们染上青春的热情、生命的芳馨,连这好友即将离别的时刻,也不知不觉间被染上些明朗的色调。分别虽然还是让人们惆怅不舍,也不免别离的痛苦,甚至是让那古原的春草都满带着离别之情,但这离别之情却已是有些明朗,有些从容自信乐观的豪迈。 当然有人解释说,当这样的良辰美景之时却不得不分别,也就让人感到分外的惆怅和怅恨,这样的解释大概也是说得通的。 别尔嘉耶夫说,对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离别的忧郁其实都是对死亡的忧郁。巴特《罗马书释义》亦云:“患难首先具有死亡的力量和意义。”而意识到离别和死亡是很接近的事情,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应该是多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而江淹的“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差不多也是。春草的绿色、春水的澄澈水波是差不多可以看作生命象征的事物,最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在生机勃勃的生长,而对此情景这趋于死亡的离别就更是分外鲜明地显示出来,于是很自然地人深感忧伤。明代杨慎的《升庵诗话》称它是“天然之句”,或者也是多少有见于此。 如果白居易也有与他们相同或接近的感悟,那么这就意味着,他要以抒写古原春草那种超越生死荣枯的生命强韧与明朗,努力使生命的心灵能够超越离别带来的怅恨与痛苦。用巴特的话来说,就是通过白居易的努力,离别的人们的“患难处境转向了”,虽然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受苦受难”,但是“患难在我们身上成了磨炼,成了‘忍耐’,成了以守为攻”。就此点而言,欧阳修那首著名的《玉楼春》词实可与此诗比较而观: 玉楼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